是仪胡综传

古文: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现代文: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

古文: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 氏 字 民 无上,可改为 是 ,乃遂改焉。

现代文:他本姓 氏 ,起初作过县吏,后在郡里任职,郡相孔融嘲笑他,说 氏 字是 民 无上,可改为 是 ,于是就改了姓。

古文:后依刘繇,避乱江东。

现代文:是仪后来投靠刘繇,到江东躲避战乱。

古文:繇军败,仪徙会稽。

现代文:刘繇军队战败,是仪迁居会稽。

古文: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徵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

现代文:孙权登基掌权,用文辞优美的诏书征召是仪,是仪到后被孙权信赖倚重,专门掌管机要事务,担任骑都尉。

古文: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现代文:吕蒙密谋袭取关羽,孙权将此事征询是仪,是仪赞同吕蒙的计谋,劝孙权采纳其计。

古文:从讨羽,拜忠义校尉。

现代文:是仪跟随孙权征讨关羽,被任命为忠义校尉。

**古文:仪陈谢,权令曰: 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 **

现代文:是仪陈词拜谢,孙权命令说: 我虽然不是古代的赵简子,您怎就不委曲自己作一个周舍呢?

古文: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

现代文:荆州被平定后,东吴迁都武昌,是仪被授任裨将军,后封爵都亭侯,暂时主理侍中。

古文: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材,固辞不受。

现代文:孙权想再授予他以部队,是仪自以为不是统领军队的人才,坚决推辞不接受。

古文: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

现代文:黄武年间,孙权派遣是仪前往皖城到将军刘邵部下任职,想招诱曹休到来。

古文: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令教诸公子书学。

现代文:曹休来后,被吴军打得大败,是仪被提升为偏将军,入朝总管尚书事,并管理朝廷外各官员,兼理诉讼事宜。孙权又令他教导众公子读书学习。

古文: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

现代文:孙权东迁京都到建业,太子孙登留下镇守武昌,是仪被派留下辅助太子。

古文:太子敬之,事先谘询,然后施行。

现代文:太子非常敬重他,有事都先征询他意见,然后才实施推行。

古文:进封都乡侯。

现代文:是仪被晋封为都乡侯。

古文: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

现代文:后来他跟随太子返回建业,再被授予侍中、中执法,主管各宫事务,依旧兼管诉讼。

古文: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现代文:典校郎吕壹诬告谗毁原江夏太守刁嘉谗言诽谤国家政事,孙权大怒,将刁嘉收押关进监狱,详细审问查验。

古文: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现代文:当时与此事有关系的人都畏惧吕壹,并都说听到过刁嘉说了那些话,唯独是仪说没有听说过。

古文:於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

现代文:于是是仪被连续审讯多日,孙权下旨要严厉审问,大臣们都为此恐惧沉默。

古文:仪对曰: 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

现代文:是仪回答说: 如今刀锯已架在我的脖子上,我哪敢替刁嘉隐瞒实情,而自取灭族之祸,成为不忠之鬼呢?

古文:顾以闻知当有本末。 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现代文:只是为了让陛下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他根据实情回答,言辞毫无改变。

古文: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现代文:孙权就放弃对他的审问,刁嘉也得以释放。

古文:蜀相诸葛亮卒,权垂心西州,遣仪使蜀申固盟好。

现代文:蜀国丞相诸葛亮去世,孙权关心蜀国情况,派遣是仪出使蜀国与其巩固结盟友好关系。

古文:奉使称意,后拜尚书仆射。

现代文:是仪作为使节的言行举止很合孙权心意,后被任命为尚书仆射。

古文: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

现代文:南阳王孙和、鲁王孙霸刚被册立,是仪以本职任兼任鲁王傅。

古文:仪嫌二宫相近切,乃上疏曰: 臣窃以鲁王天挺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藩辅。

现代文:是仪对二宫地址相距太近不以为然,就上疏说: 为臣私下认为鲁王天资卓群勤修美德,文武兼备,现在适宜的安排,是让他镇守四方,作为国家的藩篱屏障。

古文:宣扬德美,广耀威灵,乃国家之良规,海内所瞻望。

现代文:宣扬美好德行,广泛显耀威信,这是国家的优良传统,天下百姓共同仰望的。

古文:但臣言辞鄙野,不能究尽其意。

现代文:只是为臣言辞粗疏,不能完整地表达想法。

**古文:愚以二宫宜有降杀,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 **

现代文:我认为二宫应当有所抑制,纠正上下顺序,宣明教化根本。

古文:书三四上。

现代文:他接连上书三四次。

古文: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

现代文:他作为王傅忠心耿耿,时常加以规劝;对上奉事勤谨,与人相交恭敬。

古文: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

现代文:从不经营产业,不接受别人的施惠,房舍财物能供给日常生活就行。

**古文: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 似是仪家也。 **

现代文:邻居有人修建大宅,孙权出行望见,问这大宅是谁的,身边随从回答说: 似乎是是仪家。

**古文:权曰: 仪俭,必非也。 **

现代文:孙权说: 是仪俭朴,一定不是他。

古文:问果他家。

现代文:问之后果然是别人家。

古文:其见知信如此。

现代文:他受孙权的信任与了解到如此程度。

古文: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

现代文:是仪衣着不精制,饮食不注重奢华,乐于赈济赡养贫困之人,家中无什么储蓄。

古文: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

现代文:孙权得知后,亲自到他家,要求看看他家吃的饭菜,并亲口尝过,对此深为叹息,当即增加是仪的俸禄和赏赐,增广他的田地住宅。

古文: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现代文:是仪多次推辞谢绝,因这种恩惠而心中不安。

古文: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

现代文:他时常举荐人才进献计策,从未说过别人不足。

**古文:权常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 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於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 **

现代文:孙权常责备他不谈论政事,没有是非,是仪回答说: 圣明君主在上,为臣尽忠职守,担心不能胜任职位,实在不敢以愚笨的劣见看法,来干扰陛下视听。

古文: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现代文:他担任国家公职几十年,未曾有所错漏。

古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

现代文:吕壹多次诬陷告发将相大臣,有的人竟被他告发有罪达四次之多,唯独没有借口告发是仪。

**古文:权叹曰: 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 **

现代文:孙权感叹说: 如果人人都像是仪那样,还到哪里去施用律令条文呢?

古文: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

现代文:等到是仪重病卧床,他留下遗嘱要求用一般棺木安葬,穿戴平时衣服入殓,务必节省简约。八十一岁时去世。

古文:胡综字伟则,汝南固始人也。

现代文:胡综,字伟则,汝南郡固始县人。

古文:少孤,母将避难江东。

现代文:他小时候父亲就去世,母亲带着他到江东避乱。

古文:孙策领会稽太守,综年十四,为门下循行,留吴与孙权共读书。

现代文:孙策兼任会稽太守,胡综十四岁,是他门下循行,留在吴地和孙权一同读书。

古文:策薨,权为讨虏将军,以综为金曹从事,从讨黄祖,拜鄂长。

现代文:孙策去世,孙权担任讨虏将军,任命胡综为金曹从事,跟随大军征讨黄祖,任鄂县县长。

古文:权为车骑将军,都京,召综还,为书部,与是仪、徐详俱典军国密事。

现代文:孙权为车骑将军,以京口城为首府,征召胡综回京,任职书部,与是仪、徐详一同主理军国机密事宜。

古文:刘备下白帝,权以见兵少,使综料诸县,得六千人,立解烦两部,详领左部、综领右部督。

现代文:刘备出兵到白帝城,孙权因为现有兵少,派胡综到各县征选士兵,得到六千人,建立解烦兵左、右两部,徐详兼任左部督,胡综兼任右部督。

古文:吴将晋宗叛归魏,魏以宗为蕲春太守,去江数百里,数为寇害。权使综与贺齐轻行掩袭,生虏得宗,加建武中郎将。

现代文:吴将晋宗叛吴归降附魏国,魏国任命晋宗为蕲春太守,距离长江几百里处,多次进犯吴国,孙权派胡综与贺齐轻装疾行突袭,生擒晋宗,胡综被加授建武中郎将。

古文:魏拜权为吴王,封综、仪、详皆为亭侯。

现代文:魏国授予孙权为吴王,胡综、是仪、徐详都被封为亭侯。

古文:黄武八年夏,黄龙见夏口,於是权称尊号,因瑞改元。

现代文:黄武八年夏,有黄龙在夏口出现,于是孙权称帝登基,因出现祥瑞而更改年号。

古文:又作黄龙大牙,常在中军,诸军进退,视其所向,命综作赋曰:

现代文:又制作黄龙大牙旗,常竖在中军,各军进退,都看大旗指向而行动,孙权为此命令胡综作赋为:

古文:乾坤肇立,三才是生。

现代文: 乾坤初立,天地人因此出现。

古文:狼弧垂象,实惟兵精。

现代文:天狼星显示星象,实是表示军队精精良。

古文:圣人观法,是效是营,始作器械,爰求厥成。

现代文:圣人观察自然规律,借此效仿经营,开始制作器械,以此求得成功。

古文:黄、农创代,拓定皇基,上顺天心,下息民灾。

现代文:黄帝、神农开创人类朝代,开拓奠定皇家基业,对上顺应天意,对下消除百姓灾祸。

古文:高辛诛共,舜征有苗,启有甘师,汤有鸣条。

现代文:帝高辛诛杀共工,帝虞舜征讨有苗,夏启在甘地讨伐有扈氏,商汤在鸣条攻破夏桀。

古文:周之牧野,汉之垓下,靡不由兵,克定厥绪。

现代文:周武王在牧野攻破商纣,汉高祖在垓下消灭项籍,如此种种无不依靠大军,因战争才建起功业。

古文:明明大吴,实天生德,神武是经,惟皇之极。

现代文:光辉耀耀大吴国,有此基业实在是上天降德,神圣威武治理天下,一切都依赖上天法则。

古文:乃自在昔,黄、虞是祖,越历五代,继世在下。

现代文:于是从远古开始,黄帝、虞舜是开创帝业的祖先,经历五个朝代,一直传到今天。

古文:应期受命,发迹南土,将恢大繇,革我区夏。

现代文:大吴应合运数承受天命,从南国土地发迹,将恢复圣贤大道,使华夏朝代重新交替延续。

古文:乃律天时,制为神军,取象太一,五将三门;疾则如电,迟则如云,进止有度,约而不烦。

现代文:于是遵循天理,设置神圣部队,取象太一运行,设置五将镇守三门;行动快速好似闪电,行动缓慢犹如彩云,前进停止均有法度,精练简明而不繁琐。

古文:四灵既布,黄龙处中,周制日月,实曰太常,桀然特立,六军所望。

现代文:四灵旗布列四方,黄龙牙旗矗立中央,旗上绘日月之形,旗名称作 太常 ,卓然矗立,大军仰望。

古文:仙人在上,鉴观四方,神实使之,为国休祥。

现代文:仙人在上,观照四方,神灵驱动,为国降下吉祥。

古文:军欲转向,黄龙先移,金鼓不鸣,寂然变施,闇谟若神,可谓秘奇。

现代文:军队行进想要改变方向,黄龙旗率先移动,金鼓不必鸣响,在静默中改变,隐蔽朦胧好似神灵在场,所有行动可谓奇妙神秘。

古文:在昔周室,赤乌衔书,今也大吴,黄龙吐符。

现代文:昔日武王伐纣,有赤乌衔书显灵,现在在我大吴国,也有黄龙吐符的征兆。

古文:合契河洛,动与道俱,天赞人和,佥曰惟休。

现代文:这都契合《河图》、《洛书》的卦辞,动辄与天道相和,上天赞同百姓和谐,神签上显示这是吉庆。

古文:蜀闻权践阼,遣使重申前好。

现代文:蜀国得知孙权称帝登基,派遣使者前来重修过去结盟友好。

古文:综为盟文,文义甚美,语在权传。

现代文:胡综撰作盟约,文义很美,其辞记录在《孙权传》。

古文:权下都建业,详、综并为侍中,进封乡侯,兼左右领军。

现代文:孙权东下建都建业,徐详、胡综共同任侍中,晋封为乡侯,兼任左、右领军。

古文:时魏降人或云魏都督河北振威将军吴质,颇见猜疑,综乃伪为质作降文三条:

现代文:当时魏国有投降过来的人说,魏国都督河北振武将军吴质,被魏朝廷猜疑,胡综于是假造吴质作降书三条:

古文:其一曰: 天纲弛绝,四海分崩,群生憔悴,士人播越,兵寇所加,邑无居民,风尘烟火,往往而处,自三代以来,大乱之极,未有若今时者也。

现代文:其一说: 国家纲纪废弛断绝,天下分崩离析,百姓憔悴苦痛,士人四处流散,兵匪所到之处,城中没有居民,战火烟尘纷飞,其状随处可见。自从三代以来,天下动乱至极,也未有像今天这种情况。

古文:臣质志薄,处时无方,系於土壤,不能翻飞,遂为曹氏执事戎役,远处河朔,天衢隔绝,虽望风慕义,思讬大命,愧无因缘,得展其志。

现代文:臣下吴质志向疏陋,处于当前没有良计,受困于在所生活的地域内,不能翱翔高飞,于是为曹氏参与战事,远处河朔之地,与天道隔绝。虽仰慕风范大义,想归顺天命,惭愧没有机缘,得以施展志向。

古文:每往来者,窃听风化,伏知陛下齐德乾坤,同明日月,神武之姿,受之自然,敷演皇极,流化万里,自江以南,户受覆焘。

现代文:每每见到来往吴国之人,私下得知吴国风俗教化,知道陛下德行与天地等同,与日月明耀,神武的英姿,乃自然授予,因此推演上天法则,传扬万里,自大江以南,家家户户蒙受恩泽。

古文:英雄俊杰,上达之士,莫不心歌腹咏,乐在归附者也。

现代文:英雄豪杰,得道之士,无不发出衷心的歌咏,以自己归顺得所而愉悦。

古文:今年六月末,奉闻吉日,龙兴践阼,恢弘大繇,整理天纲,将使遗民,睹见定主。

现代文:今年六月底,敬闻在黄道吉日中,龙跃登基,光大大道,整顿朝纲,将使天下遗民,见到真龙天子。

古文:昔武王伐殷,殷民倒戈;高祖诛项,四面楚歌。

现代文:昔日武王伐商,殷商军民倒戈依附;汉高祖诛杀项羽,四面楚歌。

古文:方之今日,未足以喻。

现代文:和今日形势比较,都不足以相提。

**古文:臣质不胜昊天至愿,谨遣所亲同郡黄定恭行奉表,乃讬降叛,间关求达,其欲所陈,载列于左。 **

现代文:臣下吴质无法抑制自己昊天般的崇高志愿,谨派我的亲信同郡人黄定恭敬地奉上章表,并托付他表明叛降,远路行来求得上报陛下,其中想表达的内容,载列在下面。

古文:其二曰: 昔伊尹去夏入商,陈平委楚归汉,书功竹帛,遗名后世,世主不谓之背诞者,以为知天命也。

现代文:其二说: 昔日伊尹离开夏朝依附殷商,陈平背弃西楚投靠汉朝,其功绩记载在竹帛上,留名后世,君主不认为他们是背叛者,而认为他们是知晓天命之人。

古文:臣昔为曹氏所见交接,外讬君臣,内如骨肉,恩义绸缪,有合无离,遂受偏方之任,总河北之军。

现代文:臣下昔日被曹氏看中而交结,表面是君臣关系相依托,实际上如骨肉至亲,情深义重,只有相合而无背离,于是承担掌管一方的重任,总领黄河以北的军队。

古文:当此之时,志望高大,永与曹氏同死俱生,惟恐功之不建,事之不成耳。

现代文:在这种时候,我志向远大,发誓永远与曹氏同生共死,只担忧功绩无法建立、事业无法成就。

古文:及曹氏之亡,后嗣继立,幼冲统政,谗言弥兴。

现代文:等到曹氏亡故,后嗣继位,幼王主管朝政,谗言逐渐兴起。

古文:同侪者以势相害,异趣者得间其言,而臣受性简略,素不下人,视彼数子,意实迫之,此亦臣之过也。

现代文:同僚们倚仗权势互相戕害,志趣不同者借机诋毁挑拨。而臣下我天性简略,向来不屈服他人,看那几个小子,内心确实要压迫我,这也有为臣的过失。

古文:遂为邪议所见构会,招致猜疑,诬臣欲叛。

现代文:于是我被邪恶的谗言所陷害,招致幼主猜疑,污蔑我打算叛变。

古文:虽识真者保明其心,世乱谗胜,馀嫌犹在,常惧一旦横受无辜,忧心孔疚,如履冰炭。

现代文:虽说了解实情之人担保说明我的心意,然而世道混乱、谗言生效,对我的猜疑仍旧存在,我常常忧虑有朝一日会横遭无辜之祸,因此十分忧虑痛苦,如踏在薄冰炭火之上。

古文:昔乐毅为燕昭王立功於齐,惠王即位,疑夺其任,遂去燕之赵,休烈不亏。

现代文:昔日乐毅在齐国为燕昭王立下大功,燕惠王登基后,因猜疑而罢免乐毅的职位,于是他离开燕国到赵国,功业并未因此而损减。

古文:彼岂欲二三其德,盖畏功名不建,而惧祸之将及也。

现代文:他岂是想对燕国三心二意,只不过是担心功业无法建立,而担心灾祸将要来临。

古文:昔遣魏郡周光以贾贩为名,讬叛南诣,宣达密计。时以仓卒,未敢便有章表,使光口传而已。

现代文:过去我曾派遣魏郡人周光以做生意为名,托付叛降南方的想法,明确表达我的秘密计策,当时因时间仓卒,不敢立即呈上奏章,只是让周光口头转述而已。

古文:以为天下大归可见,天意所在,非吴复谁?

现代文:我认为天下最终一统已经显出征兆,上天旨意所在,除了吴国还能是谁呢?

古文:此方之民,思为臣妾,延颈举踵,惟恐兵来之迟耳。

现代文:这里的百姓,都希望成为陛下的臣仆,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只恐吴国军队来得太迟。

古文:若使圣恩少加信纳,当以河北承望王师,款心赤实,天日是鉴。

现代文:倘若皇恩多加信任接纳,一定以黄河以北的土地恭迎王师,拳拳忠心,天日可鉴。

古文:而光去经年,不闻咳唾,未审此意竟得达不?

现代文:但周光南往已有一年,却没有消息传回,不知我的心意他是否已经转述?

古文:瞻望长叹,日月以几,鲁望高子,何足以喻!

现代文:我瞻望南天接连叹息,日月不已,即使鲁国人盼望齐国卿高奚敬仲,也不足以与此相比!

古文:又臣今日见待稍薄,苍蝇之声,绵绵不绝,必受此祸,迟速事耳。

现代文:又臣下如今所受待遇愈加淡薄,恶人诋毁的言论,不绝于耳,我必定因此遭受灾祸,只是迟或早而已。

古文:臣私度陛下未垂明慰者,必以臣质贯穿仁义之道,不行若此之事,谓光所传,多虚少实,或谓此中有他消息,不知臣质构谗见疑,恐受大害也。

现代文:臣下私下揣测陛下没有垂示圣明的慰勉,其原因一定是认为我吴质通彻晓仁义之道,不会做这样的事情,认为周光所转达的言辞,假多真少,或认为其中有什么其他想法,却不知我吴质因构陷诋毁而被猜疑,担忧遭受大祸!

古文:且臣质若有罪之日,自当奔赴鼎镬,束身待罪,此盖人臣之宜也。

现代文:况且我吴质如果真有罪过之日,定会自己奔向鼎镬就死,捆绑自己等待惩处,这恐怕是为人臣子所应做到的。

古文:今日无罪,横见谮毁,将有商鞅、白起之祸。

现代文:现在我并无罪过,却横受构陷诋毁,将有商鞅、白起那样的灾祸。

古文:寻惟事势,去亦宜也。死而弗义,不去何为!

现代文:思量目前形势,离开魏国也是有原因的,现在死去并不能体现出道义,不离开又做什么呢!

古文:乐毅之出,吴起之走,君子伤其不遇,未有非之者也。

现代文:乐毅的出奔,吴起的逃亡,君子都同情他们未受到礼遇,没有人非议他们的举动。

古文:愿陛下推古况今,不疑怪於臣质也。又念人臣获罪,当如伍员奉己自效,不当徼幸因事为利。

现代文:希望陛下类推古事以相比今人,不要猜疑责备我吴质,另外陛下或者想到,为人臣子者被判处罪名,应当像伍子胥那样自己献身致力表现忠诚,不应当侥幸地借机寻求便利。

古文:然今与古,厥势不同,南北悠远,江湖隔绝,自不举事,何得济免!

现代文:但今天与古时相比,时势不同,南北距离遥远,江湖隔绝,自己不主动行事,又怎能脱离灾祸呢?

古文:是以忘志士之节,而思立功之义也。

现代文:所以我只好忘却志士的节操,而考虑建立功业的道义。

古文:且臣质又以曹氏之嗣,非天命所在,政弱刑乱,柄夺於臣,诸将专威於外,各自为政,莫或同心,士卒衰耗,帑藏空虚,纲纪毁废,上下并昬,想前后数得降叛,具闻此问。

现代文:我吴质又考虑到曹氏的继承人,并非天命所在,政治衰微,刑法错乱,朝政大权被贼臣把持,各位将领在外专权,各自为政,无人同心,军队衰败耗损,国库财货空虚,朝廷纲纪败坏,君臣同样昏聩。我想到陛下前后多次招得魏国的叛逃者,都得知了这些情况。

古文:兼弱攻昧,宜应天时,此实陛下进取之秋,是以区区敢献其计。

现代文:兼并弱小攻打昏庸,应当顺应天时,这实在是陛下进取的有利之机,因而区区吴质我才敢献上自己的计划。

古文:今若内兵淮、泗,据有下邳,荆、扬二州,闻声响应,臣从河北席卷而南,形势一连,根牙永固。

现代文:现在如果聚集军队于淮河、泗水一带,占据下邳,荆、扬二州,就会闻风响应,我从黄河之北席卷南下,南北势力相连,根基必会永远坚固。

古文:关西之兵系於所卫,青、徐二州不敢彻守,许、洛馀兵众不满万,谁能来东与陛下争者?

现代文:关西的魏军被拘束在他们守卫的地盘,青、徐二州的魏军不敢撤离守卫,许、洛所剩魏军之数不到一万兵力,有谁还能到东方来与陛下争锋呢?

古文:此诚千载一会之期,可不深思而熟计乎!

现代文:这实在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怎能不深思熟虑去谋算呢?

古文:及臣所在,既自多马,加以羌胡常以三四月中美草时,驱马来出,隐度今者,可得三千馀匹。

现代文:至于臣下所守之地,自来盛产良马,又加上羌人胡人经常在三四月间水草肥盛时,驱马出来放牧,粗略估计目前的情况,可以获得马匹三千多。

古文:陛下出军,当投此时,多将骑士来就马耳。

现代文:陛下出兵,应当利用这一时机,多带些骑兵来就这里的良马。

古文:此皆先定所一二知。

现代文:这些都是根据已掌握的情况预先制定的大致计划,现如上上报。

古文:凡两军不能相究虚实,今此间实羸,易可克定,陛下举动,应者必多。

现代文:凡是两军对垒,不能不相互探究对方虚实,现在这里兵马确实羸弱,很容易就能取胜平定,陛下出兵前进,响应者一定很多。

古文:上定洪业,使普天一统,下令臣质建非常之功,此乃天也。

现代文:这样陛下就可上奠定宏大事业,使四海之内归为一统,下令我吴质能建非常之功,这是天意啊!

古文:若不见纳,此亦天也。

现代文:如果我的建计不被采纳,这也是天意。

**古文:愿陛下思之,不复多陈。 **

现代文:希望陛下对此深加考虑,我不再多言。

古文:其三曰: 昔许子远舍袁就曹,规画计较,应见纳受,遂破袁军,以定曹业。

现代文:其三说: 昔日许子远离袁氏依附曹氏,他的计策谋略,都被曹氏所采纳,于是大败袁军,奠定曹氏基业。

古文:向使曹氏不信子远,怀疑犹豫,不决於心,则今天下袁氏有也。

现代文:如若曹氏不信任许子远,而怀疑犹豫,不下定决心,则如今天下被袁氏占有。

古文:愿陛下思之。

现代文:希望陛下考虑这件事。

古文:间闻界上将阎浮、赵楫欲归大化,唱和不速,以取破亡。

现代文:我私下得知边境上的将领阎浮、赵楫想要归顺宏大教化,因彼此倡应商议不及时,导致失败覆灭。

古文:今臣款款,远授其命,若复怀疑,不时举动,令臣孤绝,受此厚祸,即恐天下雄夫烈士欲立功者,不敢复讬命陛下矣。

现代文:现在臣下忠心耿耿,遥献生命于陛下,如果再被怀疑,不及时发兵出动,令我处于孤绝无援之地,遭受阎、赵他们那样的大祸,那恐怕天下那些想为吴国立功的豪杰壮士,不敢再将性命托付陛下了。

古文:愿陛下思之。

现代文:希望陛下考虑这件事。

**古文:皇天后土,实闻其言。 **

现代文:苍天大地,也必定听到我的想法。

古文:此文既流行,而质已入为侍中矣。

现代文:这篇文章流传后,而吴质已入朝任侍中了。

古文:二年,青州人隐蕃归吴,上书曰: 臣闻纣为无道,微子先出;高祖宽明,陈平先入。

现代文:黄龙二年,青州人隐蕃归附吴国,他上书说: 为臣听说商纣王行事无道,微子预先出逃;汉高祖宽厚贤明,陈平率先投奔。

古文:臣年二十二,委弃封域,归命有道,赖蒙天灵,得自全致。

现代文:为臣二十二岁,抛弃我的封邑,归顺有道之君,仰赖上天神灵,得以平安到来。

古文:臣至止有日,而主者同之降人,未见精别,使臣微言妙旨,不得上达。

现代文:为臣来后已有多时,而主事者将我视作一般投降之人,未加以精细地区别,使为臣微言妙旨,无法上达陛下。

古文:於邑三叹,曷惟其已。

现代文:我郁抑长叹,此种处境何时才能结束?

**古文:谨诣阙拜章,乞蒙引见。 **

现代文:谨此来到宫阙,跪拜上奏,请求能蒙受陛下召见。

古文:权即召入。

现代文:孙权当即召隐蕃入宫。

古文:蕃谢答问,及陈时务,甚有辞观。

现代文:隐蕃答对问话,以及陈述对时事的见解,都很有见地。

**古文:综时侍坐,权问何如,综对曰: 蕃上书,大语有似东方朔,巧捷诡辩有似祢衡,而才皆不及。 **

现代文:胡综当时侍坐,孙权问他隐蕃怎样。胡综回答说: 隐蕃上书,夸张言辞有似东方朔之处,巧言诡辩很像祢衡,而实际才能都不如他们。

**古文:权又问可堪何官,综对曰: 未可以治民,且试以都辇小职。 **

现代文:孙权又问他隐蕃能担任什么官职,胡综回答说: 此人不能让他去治理百姓,暂且让他试试当名小京官。

古文:权以蕃盛论刑狱,用为廷尉监。

现代文:孙权考虑到隐蕃有很多刑法诉讼的言论,就任隐蕃为廷尉监。

古文: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称蕃有王佐之才,普尤与之亲善,常怨叹其屈。

现代文: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都称赞隐蕃有辅弼君主的才干,郝普尤其与他亲近友善,常常埋怨叹息他的屈才。

古文:后蕃谋叛,事觉伏诛,普见责自杀。

现代文:后来隐蕃密谋叛变,事情败露后被诛杀,郝普因受到责备而自杀。

古文:据禁止,历时乃解。

现代文:朱据被停职软禁,很久之后才获释。

古文:拜综偏将军,兼左执法,领辞讼。

现代文:孙权任命胡综为偏将军,兼任左执法,负责处理诉讼事务。

古文:辽东之事,辅吴将军张昭以谏权言辞切至,权亦大怒,其和协彼此,使之无隙,综有力焉。

现代文:在进攻辽东事情上,辅吴将军张昭因劝谏孙权言辞过于直率急切,孙权也大怒,使他们调和彼此关系,不再心有嫌隙,其间胡综起了很大的作用。

古文:性嗜酒,酒后欢呼极意,或推引杯觞,搏击左右。

现代文:胡综天性嗜酒,酒后呼叫欢快,有时还推拉酒杯,拳打手下人。

古文:权爱其才,弗之责也。

现代文:孙权爱惜他的才干故不责怪。

古文:凡自权统事,诸文诰策命,邻国书符,略皆综之所造也。

现代文:自孙权掌管国事以后,凡是各种文、诰、策、命以及送往邻国的书信,大体上都是胡综所撰写。

古文:初以内外多事,特立科,长吏遭丧,皆不得去,而数有犯者。

现代文:起初因为国内外事务繁多,专门制定律令,长吏遭逢丧事,都不能离职奔丧,但仍多次有人违犯。

古文:权患之,使朝臣下议。

现代文:孙权十分忧虑,让朝臣商议解决的措施。

古文:综议以为宜定科文,示以大辟,行之一人,其后必绝。

现代文:胡综的建议认为应制定具体法律条文,告知犯者处以死刑,只在一人身上施行,以后此种现象一定断绝。

古文:遂用综言,由是奔丧乃断。

现代文:后来采用胡综的意见,从此离职奔丧的现象绝迹。

古文:赤乌六年卒,子冲嗣。

现代文:赤乌六年,胡综去世,他的儿子胡冲承嗣爵位。

古文:冲平和有文幹,天纪中为中书令。

现代文:胡冲性情平和很有文才,天纪年间担任中书令。

古文:徐详者字子明,吴郡乌程人也,先综死。

现代文:徐详,字子明,吴郡乌程人,先于胡综去世。

古文:评曰:是仪、徐详、胡综,皆孙权之时幹兴事业者也。

现代文:评曰:是仪、徐详、胡综,都是孙权时期辅佐兴盛大业的人。

古文:仪清恪贞素,详数通使命,综文采才用,各见信任,辟之广夏,其榱椽之佐乎!

现代文:是仪廉洁恭敬,徐详多次出使,胡综文才兼备,各自受到信任,类比修建大厦,他们就像是架屋之木那样的重要人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