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郭董刘蒋刘传

古文: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

现代文: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县人。

古文:长八尺三寸,美须髯。

现代文:身高八尺三寸,胡须长得好看。

古文: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

现代文:黄巾军起兵时,县丞王度反叛朝廷响应他们,烧毁了仓库。

古文: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

现代文:县令翻出城墙逃走,吏役百姓们携老带幼往东逃往渠丘山。

古文: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

现代文:程昱派人前去探查王度的情况,王度等人只得到一座空城,不能据守,就出到城外五六里的地方驻守。

古文:昱谓县中大姓薛房等曰: 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势可知。

现代文:程昱对县里的大族薛房等说: 现在王度得到了城邑但不能安居,他的运势可想而知了。

古文:此不过欲虏掠财物,非有坚甲利兵攻守之志也。

现代文:这不过是想抢劫掠夺财物,不是又尖锐铠甲精良的士兵然后又攻占坚守城池的志向。

古文: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

现代文:现在为什么不一起返回城中固守呢?

**古文: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 **

现代文:况且城墙高大厚实,粮食充足,现在如果回去请求县令,王度等人一定不能长久,攻打他就能获胜了。

古文:房等以为然。

现代文:薛房等人认为他说得对。

**古文:吏民不肯从,曰: 贼在西,但有东耳。 **

现代文:但吏役百姓们不肯听从,说: 贼人在西面,我们只能往东走。

**古文:昱谓房等: 愚民不可计事。 **

现代文:程昱对薛房等人说: 愚陋的百姓是不能和他们一起谋划事情的。

古文: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令房等望见,大呼言 贼已至 ,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求得县令,遂共城守。

现代文:就暗中派遣数名骑兵到东山上举起旗帜,让薛房等人远远望见,大喊说 贼人已经来到了 ,就下山奔向城内,吏役百姓也慌忙奔走跟随他们,回到城中求见县令,于是一同守城。

古文:度等来攻城,不能下,欲去。

现代文:王度等人前来攻城,没有能攻下,想要离开。

古文:昱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度等破走。

现代文:程昱率领官吏百姓打开城门迅速追击,王度等人大败逃走。

古文:东阿由此得全。

现代文:东阿县城因此得以保全。

古文: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

现代文:初平年间,兖州刺史刘岱征召程昱,程昱没有就任。

古文: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

现代文:这时候刘岱和袁绍、公孙瓒互相通婚,袁绍让自己的夫人孩子住在刘岱的居所,公孙瓒也派出从事范方率领骑兵援助刘岱。

古文:后绍与瓒有隙。

现代文:后来袁绍和公孙瓒产生了嫌隙。

古文: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

现代文:公孙瓒击败袁绍军队,然后派使者前去告诉刘岱,让他送走袁绍的妻子孩子,让他和袁绍断绝来往。

古文:别敕范方: 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

现代文:又另外命令范方: 如果刘岱没有送走袁绍的家属,就带骑兵回来。

**古文:吾定绍,将加兵于岱。 **

现代文:我平定袁绍之后,就会出兵攻打刘岱。

**古文: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白岱: 程昱有谋,能断大事。 **

现代文:刘岱商议了好几天也没有决定,别驾王彧告诉刘岱: 程昱有谋略,能决断大事情。

古文:岱乃召见昱,问计,昱曰: 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人於越以救溺子之说也。

现代文:刘岱就召见程昱,向他询问计策,程昱说: 如果舍弃近处袁绍的援助而去寻求远处的公孙瓒的帮助,这就像是到越国找人来就溺水的孩子。

古文: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

现代文:公孙瓒,不是袁绍的对手。

古文: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

现代文:现在虽然打败了袁绍军队,但最终会被袁绍擒住。

**古文: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 **

现代文:追求一时的权利而不考虑长远的发展,将军终会失败的。

古文:岱从之。

现代文:刘岱听从了他的话。

古文: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

现代文:范方率领手下骑兵回去,还没回到,公孙瓒已经被袁绍攻破。

古文: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现代文:刘岱上表请求任命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生病为由推辞了。

古文:刘岱为黄巾所杀。

现代文:刘岱被黄巾军杀害。

古文:太祖临兖州,辟昱。

现代文:太祖来到衮州,征召程昱。

**古文:昱将行,其乡人谓曰: 何前后之相背也! **

现代文:程昱将要前往,他家乡的人对他说: 为什么前后的做法不一样呢!

古文:昱笑而不应。

现代文:程昱笑着没有回答。

古文:太祖与语,说之,以昱守寿张令。

现代文:太祖和他交谈,很是高兴,让程昱担任寿张县令。

古文: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

现代文:太祖征讨徐州,让程昱和荀彧留下镇守甄城。

古文: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现代文:张邈等人反叛,转而奉迎吕布,周围的郡县都响应他们,只有甄城、范城、东阿没有行动。

古文: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

现代文:吕布军中前来投降的人,说陈宫打算自己带兵攻取东阿,又派汜嶷进攻范县,吏役百姓们都很惊恐。

古文:彧谓昱曰: 今兖州反,唯有此三城。

现代文:荀彧对程昱说: 现在衮州反叛,只剩下这三座城。

古文: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

现代文:陈宫等人率重兵前来,如果不能紧密地团结百姓的心意,这三座城一定会发生变动。

**古文:君,民之望也,归而说之,殆可! **

现代文:您是百姓盼望的,回去劝说他们,大概就可以了!

古文:昱乃归,过范,说其令靳允曰: 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

现代文:程昱就返回城中,途中经过范县,游说范县县令靳允说: 听说吕布抓捕了您的母亲?弟弟、妻子和孩子,孝顺的人实在不能容忍!

古文: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

现代文:现在天下动乱,四处豪杰起兵,其中一定有有治国才能,能平息天下动乱的人,这是有智谋的人会谨慎选择的。

古文:得主者昌,失主者亡。

现代文:得到圣明主君的就会兴盛,失去主君的就会衰亡。

古文: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应,似能有为,然以君观之,布何如人哉!

现代文:陈宫反叛,转而奉迎吕布,很多城邑都纷纷响应,似乎能有所作为,但在您看来,吕布怎么能比得上他人呢!

古文: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

现代文:吕布言行粗鲁,少有亲信,刚愎自用又蛮横无理,不过是个匹夫中的英雄罢了。

古文: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

现代文:陈宫等人因为他的气势才和他合作,并不能帮助您。

古文:兵虽众,终必无成。

现代文:他们人马虽多,最终一定不会成功。

古文: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

现代文:曹使君的智慧谋略在世上非常罕见,大概是上天授予的!

古文: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

现代文:您一定要固守范县,我守住东阿,那就可以建立像田单收复失地那样的功劳了。

古文: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

现代文:谁会选择违背忠诚,投靠恶人而导致母亲孩子都丧生呢?

**古文:唯君详虑之! 允流涕曰: 不敢有二心。 **

现代文: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靳允痛哭流涕地说: 我不敢生出二心。

古文: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现代文:当时氾嶷已经在县中,靳允就召见他,埋伏士兵将他刺杀了,然后回去率领士兵守城。

古文: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

现代文:程昱又另外派遣起兵将仓亭渡口堵住,陈宫率部来到,无法渡河。

古文: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

现代文:程昱去到东阿,东阿县令枣祗已经率领并勉励官吏百姓一起坚守城池。

古文: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

现代文:又有兖州从事薛悌与程昱一同商议,最后保住了这三座城,等待太祖返回。

**古文:太祖还,执昱手曰: 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

现代文:太祖回来后,拉着程昱的手说: 没有你的出力,我就没有地方可回了。

古文: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现代文:就上表让程昱担任东平相,驻守在范县。

古文:太祖与吕布战于濮阳,数不利。

现代文: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交战,好几次都失利了。

古文:蝗虫起,乃各引去。

现代文:这时发生了蝗灾,两军各自率队离开了。

古文:於是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邺。

现代文:于是袁绍派人游说太祖两军联合,想要让太祖将家搬到邺城居住。

古文: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

现代文:太祖刚刚失去了衮州,军队的粮食又吃光了,打算答应吕布。

**古文:时昱使適还,引见,因言曰: 窃闻将军欲遣家,与袁绍连和,诚有之乎? 太祖曰: 然。 **

现代文:这时候程昱出使刚好回来,太祖召见他,程昱趁机说: 我听闻将军想要将家属送到邺城,然后和袁绍联合,果真有这样的事吗? 太祖说: 有的。

古文:昱曰: 意者将军殆临事而惧,不然何虑之不深也!

现代文:程昱说: 我猜测将军您大概是遇上事情而心生恐惧,不然怎么会思虑得这么不深刻呢!

古文: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

现代文:袁绍占据燕赵的地区,有吞并天下的野心,但他的智谋不能达到这一程度。

古文: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

现代文:将军自己估计,您能处在袁绍之下吗?

古文: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韩、彭之事邪?

现代文:将军凭借龙虎一样威猛的气势,难道能做像韩信、彭越那样的事吗?

古文: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

现代文:现在衮州虽然残破,但还有三座城。

古文:能战之士,不下万人。

现代文:能作战的士兵不少于一万人。

古文: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

现代文:以将军您的英明神武,还有荀文若和我程昱等人,召集士兵并使用他们,那称霸的伟业就可以成功了。

**古文:愿将军更虑之! **

现代文:希望将军好好考虑这件事!

古文:太祖乃止。

现代文:太祖才打消了和袁绍联合的念头。

古文:天子都许,以昱为尚书。

现代文:天子将都城迁到许县,任命程昱为尚书。

古文:兖州尚未安集,复以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

现代文:但衮州还没有安定,又任命程昱为东中郎将,兼任济阴太守,督领衮州事宜。

古文: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

现代文:刘备失掉徐州,前来依附太祖。

古文: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

现代文:程昱劝说太祖将刘备杀了,太祖没有听从。

古文:语在武纪。

现代文:这件事在《武帝纪》中另有记载。

古文:后又遣备至徐州要击袁术,昱与郭嘉说太祖曰: 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

现代文:后来太祖又派刘备到徐州拦截袭击袁术,程昱和郭嘉劝说太祖: 您之前没有将刘备杀掉,我们实在不如您思虑周全。

**古文: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 **

现代文:现在将军队借给他,他一定会生出别的心思。

古文:太祖悔,追之不及。

现代文:太祖后悔,立刻追赶敢没有追上。

古文:会术病死,备至徐州,遂杀车胄,举兵背太祖。

现代文:恰好袁术病死,刘备到了徐州,就将车胄杀了,起兵背叛太祖。

古文:顷之,昱迁振威将军。

现代文:不久,程昱升迁为振威将军。

古文:袁绍在黎阳,将南渡。

现代文:袁绍在黎阳,将要渡河到南边。

古文: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

现代文:当时程昱有七百名士兵驻守甄城,太祖得知后,派人告诉程昱说想要给他增加两千士兵。

古文:昱不肯,曰: 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

现代文:程昱不肯接受,说: 袁绍拥有十万士兵,自认为前进不会有阻挡。

古文: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

现代文:现在看我这里兵力少,一定不会轻易前来攻打。

古文: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

现代文:如果给我增加了兵力,人马多了,那就不可能不来攻打,攻打就一定能攻破,白白地损失两边的力量。

**古文:愿公无疑! **

现代文:希望您不要犹疑!

古文:太祖从之。

现代文: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古文:绍闻昱兵少,果不往。

现代文:袁绍听闻程昱兵力少,果然没有前去进攻。

**古文:太祖谓贾诩曰: 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

现代文:太祖对贾诩说: 程昱的胆识,超过了孟贲和夏育。

古文:昱收山泽亡命,得精兵数千人,乃引军与太祖会黎阳,讨袁谭、袁尚。

现代文:程昱召集山林中的亡命之徒,得到数千精锐士兵,就率军到黎阳和太祖会合,征讨袁谭、袁尚。

古文:谭、尚破走,拜昱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

现代文:袁谭、袁尚被攻破逃走,太祖任命程昱为奋武将军,封为安国亭侯。

古文: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

现代文:太祖征讨荆州,刘备逃奔到吴地。

古文: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 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

现代文:商讨的人认为孙权一定会杀掉刘备,程昱预料说: 孙权刚登上王位,国内还没有忌惮他。

古文: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

现代文:曹公在天下间没有敌手,刚刚攻下荆州,威势震动江南地区,孙权虽然有谋略,但不能独自抵御。

古文: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

现代文:刘备有卓越的名声,关羽、张飞都是能对抗万人的人,孙权一定借助他们来抵御我们。

**古文: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 **

现代文:刘备的灾祸得以化解,势力被划定,刘备凭借这些得以稳固,也不能在抓获然后杀掉他了。

古文: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现代文:孙权果然给刘备增加了士兵来抵抗太祖。

**古文:是后中夏渐平,太祖拊昱背曰: 兖州之败,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 **

现代文:这之后中原地区渐渐平定,太祖抚着程昱的后背说: 衮州的失败之后,如果没有听从您的建议,我怎么会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呢?

**古文:宗人奉牛酒大会,昱曰: 知足不辱,吾可以退矣。 **

现代文:族中的人奉上牛酒,大会宴席,程昱说: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我可以告退了。

古文:乃自表归兵,阖门不出。

现代文:就自己上表归还士兵给太祖,然后闭门在家,不出来做官。

古文:昱性刚戾,与人多迕。

现代文:程昱性情刚愎暴戾,和人多次违逆。

古文:人有告昱谋反,太祖赐待益厚。

现代文:有人上告程昱密谋反叛,太祖的赏赐优待更加丰厚。

古文:魏国既建,为卫尉,与中尉邢贞争威仪,免。

现代文:魏国建立之后,程昱担任卫尉,和中尉刑贞争论威德礼仪,被免职。

古文:文帝践阼,复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并前八百户。

现代文:文帝登基后,重新担任卫尉,进封为安乡侯,增加三百户食邑,加上之前的一个八百户。

古文:分封少子延及孙晓列侯。

现代文:文帝分封程昱的小儿子小儿子程延及孙子程晓为列侯。

古文:方欲以为公,会薨,帝为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现代文:正打算封程昱为公爵,刚好他去世了,文帝为他流泪,追赠他为车骑将军,谥号为肃侯。

古文:子武嗣。

现代文:他的儿子程武承袭爵位。

古文:武薨,子克嗣。

现代文:程武去世,儿子程克承袭爵位。

古文:克薨,子良嗣。

现代文:程克去世,他的儿子程良承袭爵位。

古文:晓,嘉平中为黄门侍郎。

现代文:程晓,嘉平年间担任黄门侍郎。

**古文:时校事放横,晓上疏曰: 周礼云: 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

现代文:当时校事恣意蛮横,程晓上疏说: 《礼记》中说: 设立官职分配职位,作为民众的准则。

**古文:春秋传曰: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

现代文:《春秋》中说: 存在用十个天干来记日的方法,人之间也存在十个等级。

古文:愚不得临贤,贱不得临贵。於是并建圣哲,树之风声。

现代文:愚陋的人不能接近贤德的人,低贱的人不能接近尊贵的人,于是推崇圣德贤明的人,树立名声教化。

古文:明试以功,九载考绩。

现代文:用功绩来考验,没九年考核一次。

古文:各脩厥业,思不出位。

现代文:各自修习自己的成就,不想着越出本分。

古文:故栾书欲拯晋侯,其子不听;死人横於街路,邴吉不问。

现代文:所以栾书想要挽救晋景公,他的儿子没有同意;去世的人暴露在街市上,邴吉没有过问。

古文:上不责非职之功,下不务分外之赏,吏无兼统之势,民无二事之役,斯诚为国要道,治乱所由也。

现代文:对上不求取不在职分内的功劳,对下不追求本分以外的奖赏,吏役没有总管事务的威势,民众没有被两件事情役使,这实在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办法,治理混乱的缘由啊。

古文:远览典志,近观秦汉,虽官名改易,职司不同,至于崇上抑下,显分明例,其致一也。

现代文:远的,查看古代典籍记录,近看秦汉两朝虽然官职名称改变,职务主管的事务不同,但至于尊崇上级,压制下位之人,突显职分,明确体例,所追求的是一样的。

古文:初无校事之官干与庶政者也。

现代文:当初没有校事官职的人干预各种政务的。

古文:昔武皇帝大业草创,众官未备,而军旅勤苦,民心不安,乃有小罪,不可不察,故置校事,取其一切耳,然检御有方,不至纵恣也。

现代文:从前武皇帝刚刚创立基业,各种官职还没有完备,但军队勤勉困苦,百姓心中不安,只要有小罪,不可以不明察,所以设立了校事一职,让他总管一切,但要有督察驾驭的方法,让他不至于肆意放纵。

古文:此霸世之权宜,非帝王之正典。

现代文:这是要称霸的时代的权益之计,不是帝王的明正典例。

古文:其后渐蒙见任,复为疾病,转相因仍,莫正其本。

现代文:在这之后校事渐渐蒙受宠信得到任用,又成为隐患,又沿袭之前的情况,没有人能归正其根本。

古文:遂令上察宫庙,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意任情,唯心所適。

现代文:所以允许他们对上审察宗庙,对下统摄众多部门,官位没有局限,职分没有限制,随心所欲任意自由,只按照心中想法来处理事情。

古文:法造於笔端,不依科诏;狱成於门下,不顾覆讯。

现代文:律法从他们笔端制定出来,判案不依照法令条文;案件在他们门下决断,不经过审讯。

古文:其选官属,以谨慎为粗疏,以謥詷为贤能。

现代文:他们选拔属官,把谨慎当做粗陋,把言语夸诞当做贤能。

古文:其治事,以刻暴为公严,以循理为怯弱。

现代文:他们处理事务,把刻毒暴戾当做公正严明,把遵循法理当做胆小怯懦。

古文:外则讬天威以为声势,内则聚群奸以为腹心。

现代文:对外就假借天子威势作为自己的声势,对内就聚集众多奸邪小人做为自己的心腹。

古文:大臣耻与分势,含忍而不言,小人畏其锋芒,郁结而无告。

现代文:大臣们以他们的地位权势为耻,心中隐忍而不说出口,小人们畏惧他们的气势,心中郁结无所上告。

古文:至使尹模公于目下肆其奸慝;罪恶之著,行路皆知,纤恶之过,积年不闻。

现代文:导致像尹模公那样的人在眼前放纵奸恶小人;明确的罪行,路上行人都知道,细微的过错,好几年都不为人所知。

古文:既非周礼设官之意,又非春秋十等之义也。

现代文:这既不是《礼记》中设立官职的本意,也不是《春秋》中划分十等的含义。

古文:今外有公卿将校总统诸署,内有侍中尚书综理万机,司隶校尉督察京辇,御史中丞董摄宫殿,皆高选贤才以充其职,申明科诏以督其违。

现代文:现在,在外有大臣将校总管统率各级官署,对内有侍中、尚书总览整理各项事务,司隶校尉监督考察国都中情况,御史中丞总管宫中事宜,都是用高标准选拔贤人来担当这些职位,郑重申明律法诏令以监督他们的违犯行为。

古文:若此诸贤犹不足任,校事小吏,益不可信。

现代文:如若这些贤人还不足够圣人,那校事只不过是小吏役,更加不可信赖。

古文:若此诸贤各思尽忠,校事区区,亦复无益。

现代文:如果这些贤人都各自想着尽忠,那小小的校事,也没有什么用。

古文:若更高选国士以为校事,则是中丞司隶重增一官耳。

现代文:如果以更高的标准来选拔国士担任校事,那也只是中丞司隶多增加了一个官职罢了。

古文:若如旧选,尹模之奸今复发矣。

现代文:如果像以前那样选拔,尹模那样的奸人又再次出现了。

古文:进退推算,无所用之。

现代文:往前往后推算,校事这官职已经没有什么用。

古文:昔桑弘羊为汉求利,卜式以为独烹弘羊,天乃可雨。

现代文:过去桑弘羊为汉朝求取利益,卜式认为只有将桑弘羊杀掉,天才会下雨。

古文:若使政治得失必感天地,臣恐水旱之灾,未必非校事之由也。

现代文:如果让政治上的得失一定要感动天地,臣担心天下间水旱灾害,未必没有校事的缘由。

古文:曹恭公远君子,近小人,国风讬以为刺。

现代文:曹恭公远离君子亲近小人,《诗经·国风》中借诗歌来讽刺。

古文:卫献公舍大臣,与小臣谋,定姜谓之有罪。

现代文:卫献公舍弃大臣,和小臣谋划,定姜说他是有罪的。

古文:纵令校事有益於国,以礼义言之,尚伤大臣之心,况奸回暴露,而复不罢,是衮阙不补,迷而不返也。 於是遂罢校事官。

现代文:即使校事对国家是有好处的,从礼节忠义上来讲,尚且会伤害大臣的心意,更何况他们的奸恶邪僻不断暴露,如果再不罢免这个官职,那就是君王的职责有所缺失却不弥补,迷失了道路却不知道回返了。 于是就罢免了校事官职。

古文:晓迁汝南太守,年四十馀薨。

现代文:程晓升任汝南太守,四十多岁的时候去世。

古文: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

现代文:郭嘉字奉孝,颍川郡阳翟县人。

古文: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现代文:当初,郭嘉到北边去面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 有智谋的人会谨慎地衡量主君,所以提出的建议都得到周全地执行,就可以成就功名。

古文: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现代文:袁公只是想要效仿周公礼贤下士,但不知道用人的办法。

**古文: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

现代文:思虑太多又不得要领,喜好谋划却不能决断,想要和他一起渡过现在天下的危难,奠定称王称霸的基业,很难啊!

古文:於是遂去之。

现代文:于是就离开了袁绍。

古文: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

现代文:在这以前,颍川郡人戏志才,是个善于出谋划策的士人,太祖很器重他,但早早就去世了。

古文:太祖与荀彧书曰: 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

现代文:太祖给荀彧写信说: 自从戏志才去世后,就没有人可以和他谋划大事了。

**古文: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

现代文:汝川、颍川本来就有很多奇人异士,谁能继承他呢?

古文:彧荐嘉。

现代文:荀彧推荐郭嘉。

古文:召见,论天下事。

现代文:太祖召见郭嘉,和他谈论天下之事。

**古文:太祖曰: 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

现代文:太祖说: 让我成就大业的,一定是这个人。

**古文:嘉出,亦喜曰: 真吾主也。 **

现代文:郭嘉退出,也欣喜地说: 真是我的主君的。

古文:表为司空军祭酒。

现代文:太祖上表任命郭嘉为空军祭酒。

古文: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

现代文:太祖征讨吕布,三次交战,攻破了吕布,吕布撤退固守。

古文: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现代文:当时士兵疲惫倦怠,太祖想要率军返回,郭嘉劝说太祖加紧进攻吕布,就生擒了吕布。

古文:语在荀攸传。

现代文:这件事在《荀彧传》中另有记载。

古文: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於官渡,将渡江北袭许。

现代文:孙策转战千里,将江东地区都收归所有,得知太祖和袁绍在官渡对峙,相持不下,就打算渡过长江北行袭击许县。

古文:众闻皆惧,嘉料之曰: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现代文:众人得知消息后都很恐惧,郭嘉预料说: 孙策刚刚吞并了江东地区,所诛杀的人都是英雄豪杰,他是能让人效死力的。

古文: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

现代文:但孙策轻敌又没有防备,即使有一百万的部队,也跟独自来到中原地区没有什么不同。

古文: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

现代文:如果有刺客埋伏并突然袭击,那就只不过是一个人的敌手而已。

**古文: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

现代文:在我看来,他一定会死在普通人手中。

古文: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现代文:孙策兵临江边,还没有渡江,果然被许贡派出的刺客杀了。

古文: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

现代文:郭嘉跟随太祖攻破袁绍,袁绍去世,有随同到黎阳征讨袁谭、袁尚,接连交战都取得胜利。

古文: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 袁绍爱此二子,莫適立也。

现代文:众位将领想要乘胜进行最后的攻击,郭嘉说: 袁绍宠爱这两个儿子,没有确立继承人。

古文: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

现代文:有郭图、逢纪作为他们的谋臣,一定会互相争斗,互相离间。

古文: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

现代文:我们加紧进攻,他们就会互相扶持,我们徐缓地进攻,他们就会产生争斗的心思。

**古文: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

现代文:现在不如往南向荆州行军,就像要征讨刘表的样子,等待他们的关系变化;一旦变化形成然后进攻他们,就能一举平定他们了。

**古文:太祖曰: 善。 **

现代文:太祖说: 说得对。

古文:乃南征。

现代文:就率军南征。

古文: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

现代文:大军行进到西平县,袁谭、袁尚果然争夺冀州。

古文: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

现代文:袁谭被袁尚军队打败,逃走固守平原县,派辛毗前去请求投降。

古文: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

现代文:太祖率军返回救援袁谭,袁谭就跟随太祖平定了邺城。

古文:又从攻谭於南皮,冀州平。

现代文:郭嘉后来又随同太祖在南皮攻打袁谭,冀州被平定。

古文:封嘉洧阳亭侯。

现代文:朝廷封郭嘉为洧阳亭侯。

古文: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 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

现代文:太祖将要征讨袁尚和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乌丸人,部下大多担心刘表会派刘备偷袭许县以征讨太祖,郭嘉说: 曹公虽然声威震动天下,但胡人仗着他们处在偏远之地,一定没有防备。

古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

现代文:趁着他们没有防备,突然间攻打他们,就能大获全胜。

古文: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

现代文:况且袁绍对民众有恩惠,而袁尚兄弟还在,现在四州的民众,只是因为威势而依附我们,德政恩惠还没有给予他们,如果现在放弃进攻他们转而往南征讨刘表,袁尚会依靠乌丸的帮助,召集能为主君赴死的忠臣,而胡人一行动,当地的民众也会响应他们,从而助长蹋顿的野心,推动他们觊觎中原的计划,到时候恐怕青州、冀州就不是我们能拥有的了。

**古文: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

现代文:刘表,不过是个坐着空谈的人,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控制刘备,给予他重任又担心不能掌控他,不重用他,那刘备就不肯为他所用,现在我们虽然国内空虚,劳师远征,但您也不用担心。

古文:太祖遂行。

现代文:太祖就行动了。

古文:至易,嘉言曰: 兵贵神速。

现代文:行军到易县时,郭嘉说: 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古文: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

现代文:现在我们千里远行偷袭敌人,军用物资太多,难以迅速行军,况且敌人得知消息后,一定有所防备;不如将一些军用物资留下,轻装出兵,加倍赶路,趁敌人没有防备而出击。

古文: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

现代文:太祖就暗中从卢龙塞出兵,直奔乌丸单于居住的地方。

古文: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

现代文:敌人突然得知太祖军来到,仓皇震恐间召集部队作战。

古文: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

现代文:太祖大败乌丸军队,将蹋顿和有名的首领都斩杀了。

古文:尚及兄熙走辽东。

现代文:袁尚和兄长袁熙逃往辽东。

古文:嘉深通有算略,达於事情。

现代文:郭嘉深沉通达有智谋,对事情通达明白。

**古文:太祖曰: 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

现代文:太祖说: 只有郭奉孝能了解我的心意啊。

古文: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

现代文:郭嘉三十八岁的时候,从柳城返回,病重,太祖派去探望的人接连不断。

古文: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 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

现代文:等到郭嘉去世,太祖亲自去吊唁,非常哀痛,对荀彧等人说: 各位的年龄都和我是同辈,只有郭奉孝年龄最小。

**古文: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

现代文:等到天下事情安定,我想要将身后之事嘱托他,但他却中年早逝,真是命啊!

古文:乃表曰: 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

现代文:就上表说: 军祭酒郭嘉,自从跟随我四处征讨,已经有十一年了。

古文:每有大议,临敌制变。

现代文:每次有大事商议,都能对敌人权衡机变。

古文:臣策未决,嘉辄成之。

现代文:臣下的计策还没有想好,郭嘉的计策已经形成。

古文: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现代文:现在之所以能平定天下,出谋划策的功劳是很高的。

古文:不幸短命,事业未终。

现代文:但郭嘉现在不幸短命早死,功业还没有完成。

古文: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现代文:追念郭嘉的功勋,实在是不能忘记的。

**古文: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

现代文:可以增加他八百户封邑,加上以前的一共一千户。

古文:谥曰贞侯。

现代文:谥号为贞侯。

古文:子奕嗣。

现代文:他的儿子郭奕继承他的爵位。

**古文: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

现代文:后来太祖征讨荆州回朝,在巴丘遇上瘟疫,太祖将船只烧毁,叹息着说: 郭奉孝还在的话,不会让我到这样的地步。

古文: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

现代文:当初,陈群非议郭嘉不注重行为的检点,多次在朝堂山说郭嘉的不是,但郭嘉一直神情自若。

古文: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

现代文:太祖更加重用他,但也因为陈群持守公正,也很欣赏陈群。

古文:奕为太子文学,早薨。

现代文:郭奕担任太子文学,早年就去世了。

古文:子深嗣。

现代文:他的儿子郭深承袭爵位。

古文:深薨,子猎嗣。

现代文:郭深去世后,他的儿子郭猎承袭爵位。

古文: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也。

现代文:董昭字公仁,济阴郡定陶县人。

古文:举孝廉,除癭陶长、柏人令,袁绍以为参军事。

现代文:被推举为孝廉,担任睰陶县县长、柏人县令,袁绍又任命他为参军事。

古文:绍逆公孙瓒于界桥,钜鹿太守李邵及郡冠盖,以瓒兵强,皆欲属瓒。

现代文:袁绍在界桥迎击公孙瓒,钜鹿太守李邵和郡中官员因为公孙瓒兵力强盛,都想要依附他。

古文:绍闻之,使昭领钜鹿。

现代文:袁绍得知后,派董昭兼任钜鹿太守。

**古文:问: 御以何术? **

现代文:问董昭说: 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古文:对曰: 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

现代文:董昭回答说: 我一个人的微小力量,不足以消解众人的计划,我打算通过欺骗取得信任,假装有和他们商议的内容一样的想法,等到得到了具体情况,就按照实际情况来临时改变控制他们的办法。计划是临时制定的,还不能说清楚。

古文:时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为谋主,惊动吏民。

现代文:当时郡中大族孙伉等几十人是主要的策划者,动摇当地官吏百姓。

**古文:昭至郡,伪作绍檄告郡云: 得贼罗候安平张吉辞,当攻钜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 **

现代文:董昭到了钜鹿郡,伪造袁绍的檄文在郡中宣告说: 得到贼人的侦察兵安平、张吉的口供,他们将要进攻钜鹿,贼人那边,原来的孝廉孙伉等人做为他们的内应。檄文发到郡里,就会将这些人收押起来以军法处置,只惩罚他们自身,不会牵连家人。

古文:昭案檄告令,皆即斩之。

现代文:董昭按照檄文上的诏令,立即将孙伉等人斩杀了。

古文: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

现代文:郡中人都很仓皇惊恐,董昭就依次安慰他们,于是大家都安定下来。

古文:事讫白绍,绍称善。

现代文:事情解决完毕,董昭将事告诉袁绍,袁绍很是赞赏。

古文:会魏郡太守栗攀为兵所害,绍以昭领魏郡太守。

现代文:恰好魏郡太守栗攀被士兵杀害,袁绍让董昭兼任魏郡太守。

古文: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

现代文:当时郡中混乱,贼人有上万之数,他们派使者互相来往,进行市场交易。

古文: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

现代文:董昭很注重这种情况,趁机离间他们,趁着他们力量虚弱时突然袭击,就取得巨大胜利。

古文:二日之中,羽檄三至。

现代文:两天的时间,插着羽毛的军事文书就三次送到。

古文:昭弟访,在张邈军中。

现代文:董昭的弟弟董访,在张邈军中供职。

古文: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於昭。

现代文:张邈和袁绍心有怨恨,袁绍又听到谗言想要给董昭治罪。

古文: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

现代文:董昭想要到汉献帝那里,走到河内,被张杨留下。

古文:因杨上还印绶,拜骑都尉。

现代文:董昭通过张杨将印信和绶带归还朝廷,朝廷任命他为骑都尉。

古文:时太祖领兖州,遣使诣杨,欲令假涂西至长安,杨不听。

现代文:当时太祖兼任衮州太守,派遣使者到张杨那里,想跟他借路通行,往西到达长安,张杨没有同意。

古文:昭说杨曰: 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

现代文:董昭劝说张杨: 袁氏、曹氏现在虽然还是关系密切的一家,但势必不能长久。

古文: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

现代文:曹操现在虽然实力稍弱,但确实是天下间的英雄,应该和他结交。

**古文:况今有缘,宜通其上事,并表荐之;若事有成,永为深分。 **

现代文:况且现在刚好有机会,应该帮助他联通朝廷,并上表推举他;如果事情能做成,那就永远是深厚的情分。

古文:杨於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

现代文:于是张杨为太祖联通朝廷,并上表举荐他。

古文:昭为太祖作书与长安诸将李傕、郭汜等,各随轻重致殷勤。

现代文:董昭帮太祖写信给长安的李傕、郭汜等将领,分别依据他们的地位轻重表示殷勤友好。

古文:杨亦遣使诣太祖。

现代文:张杨也派使者到太祖那里。

古文:太祖遗杨犬马金帛,遂与西方往来。

现代文:太祖赠送张杨良狗名马、金银财帛,于是跟西面有了来往。

古文:天子在安邑,昭从河内往,诏拜议郎。

现代文:天子在安邑的时候,董昭从河内前去拜见,天子下诏任命为议郎。

古文: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

现代文:建安元年,太祖在许县平定黄巾军,派使者到河东地区。

古文: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

现代文:适逢天子返回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和张杨等人之间互相抵触,关系不好。

古文: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 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

现代文:董昭因为杨奉军队势力最强大同时又缺少结援相助的党羽,就以太祖的名义写信给杨奉说: 我一听闻将军的名声,仰慕您的高义,就怀着赤诚之心。

古文: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

现代文:现在将军战胜巨大的困难,返回旧都,辅佐天子的功劳,世上没有能比较,多么美好啊!

古文: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能独建。

现代文:现在众多奸恶之人侵扰中原,天下还没有安定,天子和朝廷是最重要的,我们该做的事就在于维护和辅助他们;一定要依靠众多贤人来肃清朝廷秩序,实在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独自建立起来的。

古文: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

现代文:人的心腹和四肢,本来是互相依靠仰赖的,其中一部分不完备,那人就有缺损了。

古文: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

现代文:将军您应该作为都城里的主管,我作为外部的志愿。

**古文: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

现代文:现在我有粮食,将军有兵马,互相帮助,就足以相互阶级了,无论是生是死,我们都一起经受。

**古文: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 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 **

现代文:杨奉收到书信很是高兴,告诉众位将领说: 衮州的各路人马已经近在许县,有兵马有粮食,是国家应该依赖仰仗的。

古文: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昭迁符节令。

现代文:就和众人一起上表请求任命太祖为镇东将军,承袭他父亲的爵位为费亭侯;董昭调任符节令。

**古文:太祖朝天子於洛阳,引昭并坐,问曰: 今孤来此,当施何计? **

现代文:太祖到洛阳朝见天子,拉着董昭一起就坐,问董昭说: 现在我来到这里,应该采用什么办法?

古文:昭曰: 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

现代文:董昭说: 将军您发动义兵以诛杀残暴叛乱的人,入京朝见天子,辅佐护卫王室,这就是跟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一样的功业了。

古文: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

现代文:但下面的众位将领,各有不同的想法,未必愿意服从您,现在您留在京城匡扶天子,形势会有所不便,只有将天子转移到许县了。

古文: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

现代文:但朝廷中人四处流离,刚刚返回故都,远近之人都在盼望,希望能迅速安定下来。

古文: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现代文:现在又转移圣驾,就不能满足大家的心意。

**古文: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 **

现代文:实行不同寻常的事,就会有不同凡响的功劳,希望将军选择好处多的做法。

古文:太祖曰: 此孤本志也。

现代文:太祖说: 这就是我原来的想法。

**古文: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 **

现代文:杨奉近在梁县,听说他的部队精锐,难道他不会成为我的隐患吗?

古文:昭曰: 奉少党援,将独委质。

现代文:董昭说: 杨奉缺少党羽的援助,会独自来呈献礼物表示归顺。

古文: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又闻书命申束,足以见信。

现代文:镇东、费亭的事宜,都是杨奉决定的,又听说他写信下令对士兵加以约束,足够看出他的诚意。

古文: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

现代文:应该经常派使者带着厚重的礼物前去表示答谢,以安定他的心意。

古文:说 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 。

现代文:就说 京城没有粮食,想要让天子暂时转移到鲁阳,鲁阳靠近许县,运输粮食比较方便,就没有严重缺乏粮食的担忧了 。

古文: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

现代文:杨奉这个人勇猛但缺少思虑,一定不会怀疑,等到两方有了使者的来往,就足够确定计策了。

**古文:奉何能为累! **

现代文:杨奉怎么会成为拖累呢!

**古文:太祖曰: 善。 **

现代文:太祖说: 好的。

古文:即遣使诣奉。

现代文:立刻派使者到杨奉那里。

古文:徙大驾至许。奉由是失望,与韩暹等到定陵钞暴。

现代文:将天子迁移到许县,杨奉因此失望,和韩暹等人到定陵施暴劫掠。

古文:太祖不应,密往攻其梁营,降诛即定。

现代文:太祖没有回应,暗中前去攻打杨奉在梁县的军营,军营中的人要么投降要么被杀,没有多久就平定了。

古文:奉、暹失众,东降袁术。

现代文:杨奉、韩暹失去了部队,往东向袁术投降。

古文:三年,昭迁河南尹。

现代文:建安三年,董昭转任河南尹。

古文: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杀,杨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城守待绍救。

现代文:当时张杨被手下将领杨丑杀害,张杨的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固守城池等待袁绍的救援。

古文:太祖令昭单身入城,告喻洪、尚等,即日举众降。

现代文:太祖让董昭独自一人进入城中,劝告薛洪、缪尚等人,当天他们就率部投降了。

古文:以昭为冀州牧。

现代文:太祖任命董昭为冀州牧。

**古文:太祖令刘备拒袁术,昭曰: 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 **

现代文:太祖命令刘备抗击袁术,董昭说: 刘备勇武且志向远大,关羽、张飞作为他辅助,只怕刘备的想法说不清楚啊!

**古文:太祖曰: 吾已许之矣。 **

现代文:太祖说: 我已经答应他了。

古文:备到下邳,杀徐州刺史车胄,反。

现代文:刘备到了下邳县,将徐州刺史车胄杀了,反叛太祖。

古文:太祖自征备,徙昭为徐州牧。

现代文:太祖亲自率军讨伐刘备,将董昭调为徐州牧。

古文:袁绍遣将颜良攻东郡,又徙昭为魏郡太守,从讨良。

现代文:袁绍派将领颜良攻打东郡,又将董昭调为魏郡太守,跟随自己征讨颜良。

古文:良死后,进围邺城。

现代文:颜良死后,太祖发兵将邺城包围。

古文:袁绍同族春卿为魏郡太守,在城中,其父元长在扬州,太祖遣人迎之。

现代文:袁绍的同族袁春卿是魏郡太守,此时就在城中,他的父亲袁元长在扬州,太祖派人将他接来。

古文:昭书与春卿曰: 盖闻孝者不背亲以要利,仁者不忘君以徇私,志士不探乱以徼幸,智者不诡道以自危。

现代文:董昭写信给袁春卿说: 听说孝顺的人不会背叛亲人去求取利益,仁义的人不会忘记主君而只顾私情,有志向的士人不会趁着动乱有非分的想法,有智谋的人不会使用诡诈之术而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确实应该这样。

古文:足下大君,昔避内难,南游百越,非疏骨肉,乐彼吴会,智者深识,独或宜然。

现代文:曹公怜悯他坚守志向,廉洁恭谨,但却脱离群体缺少同伴,所以特地派遣使者到江东,这里迎接那边遣送,现在将要到了。

古文:曹公愍其守志清恪,离群寡俦,故特遣使江东,或迎或送,今将至矣。就令足下处偏平之地,依德义之主,居有泰山之固,身为乔松之偶,以义言之,犹宜背彼向此,舍民趣父也。

现代文:即使您处在偏远的地方,依附仁德高义的主君,安居在像泰山那样稳固的地方,但就算身为王子乔和赤松子两位仙人那样的人,从道义的角度来讲,依然应该抛弃那边而转向我们这边,舍弃百姓而保全父亲。

古文:且邾仪父始与隐公盟,鲁人嘉之,而不书爵,然则王所未命,爵尊不成,春秋之义也。

现代文:况且邾仪父刚开始各鲁隐公结盟,鲁国人民都赞赏他,但没有将爵位记录下来,但君王还没有任命,爵位的尊称就没有成功,这是《春秋》的要义。

古文:况足下今日之所讬者乃危乱之国,所受者乃矫诬之命乎?

现代文:况且您现在所依托的是危险动乱的国家,所接受的是假借君命的命令吗?

古文:苟不逞之与群,而厥父之不恤,不可以言孝。

现代文:如果不努力融入群体,并且连父亲特不顾了,那这个人不能称作孝顺。

古文:忘祖宗所居之本朝,安非正之奸职,难可以言忠。

现代文:忘掉祖宗曾任职的这个朝廷,安处在不正统的奸佞职位上,很难说是忠臣。

古文:忠孝并替,难以言智。

现代文:忠诚孝顺不能两全,很难说是有智慧。

古文:又足下昔日为曹公所礼辟,夫戚族人而疏所生,内所寓而外王室,怀邪禄而叛知己,远福祚而近危亡,弃明义而收大耻,不亦可惜邪!

现代文:况且您过去曾被曹公以礼征召,背叛自己的族人而疏远生父,将自己寄托的放在心上而将王室放在后面,心中想着不正当的利益而背叛知己好友,远离福气而靠近危险,抛弃明德大义而做很耻辱的事,不也是很可惜的吗!

古文:若能翻然易节,奉帝养父,委身曹公,忠孝不坠,荣名彰矣。

现代文:如果能迅速改变操守,尊奉天子奉养父亲,将自己交给曹公,忠诚和孝顺不会被抛弃,美名就能彰显了。

古文:宜深留计,早决良图。 邺既定,以昭为谏议大夫。

现代文:应该深入仔细地考虑,早日做出好的决断。 邺城被平定之后,太祖任命董昭为谏议大夫。

古文:后袁尚依乌丸蹋顿,太祖将征之。

现代文:后来袁尚依附乌丸的蹋顿单于,太祖将要征讨他。

古文:患军粮难致,凿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昭所建也。

现代文:担心军粮难以达到这个目的,就将平虏、泉州两条河渠凿开,将海水引入形成一条通道方便运粮,就是董昭建议的。

古文:太祖表封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

现代文:太祖上表请封他为千秋亭侯,又转授司空军祭酒。

**古文:后昭建议: 宜脩古建封五等。 **

现代文:后来董昭建议: 应该研究古代制度制定分封的五等爵位。

**古文:太祖曰: 建设五等者,圣人也,又非人臣所制,吾何以堪之? **

现代文:太祖说: 设立五等爵位的人是圣人,不是为人臣子能制定的,我怎么能担负这个责任呢?

古文:昭曰: 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

现代文:董昭说: 从古代以来,为人臣子匡扶天下的,没有人有像现在这样的功绩。

古文: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

现代文:有现在这样功绩的,没有长久处在臣子之位上的。

古文:今明公耻有惭德而未尽善,乐保名节而无大责,德美过於伊、周,此至德之所极也。然太甲、成王未必可遭,今民难化,甚於殷、周,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

现代文:现在明公因为自己德行不够完美所以没有能做到最好而感到羞惭,为能保住名节,没有太大的责任而感到高兴,这样的德行比殷朝、周朝更美好,位于大臣的位置上,让人在大事上怀疑自己,实在不能不重新考虑啊。

古文:明公虽迈威德,明法术,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

现代文:明公的威势品德虽然超过前代,了解法度,但如果不能在这基础上奠定基业,为后世万代计划,那还是做得不够啊。

古文: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宜稍建立,以自藩卫。

现代文:奠定基业的跟在,在于地盘和人民,应该在这两方面有所建树,以保障和护卫自己。

古文:明公忠节颖露,天威在颜,耿弇床下之言,朱英无妄之论,不得过耳。

现代文:明公的忠诚节操已经脱颖而出,天子的威势也在脸上出现,过去耿弇在床下对光武帝说的话,朱英对春申君说的没有预期的话,没有能听到。

**古文:昭受恩非凡,不敢不陈。 **

现代文:董昭得到的不同寻常的恩惠,不敢不向您说这些话。

古文: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

现代文:后来太祖就接受了魏公、魏王的称号,都是从董昭的建议开始的。

古文:及关羽围曹仁於樊,孙权遣使辞以 遣兵西上,欲掩取羽。

现代文:等到关于将曹仁围困在樊城,孙权派使者跟太祖说 我打算派兵西行而上,趁关羽没有防备攻打他。

古文: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

现代文:将领、公安两地非常重要,关羽丢失这两座城,一定会自己逃走,樊城被围困的局面,不用援救也会自己解除了。

**古文:乞密不漏,令羽有备。 **

现代文:希望这个秘密不要被泄露,让关羽有所防备。

古文:太祖诘群臣,群臣咸言宜当密之。

现代文:太祖询问大臣们该怎么做,大臣们都说应该保守秘密。

古文:昭曰: 军事尚权,期於合宜。

现代文:董昭说: 军事事情崇尚随机应变,希望事情能合乎事宜。

古文: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

现代文:现在应该表面上答应孙权保密,但实际上泄露这件事。

古文: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

现代文:关羽得知孙权要出兵西行,如果他返回保护自己,那困局就能迅速解除,我们获得利益就很便利。

古文: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

现代文:可以让这两个敌人互相对峙,我们安坐等待他们疲敝的时候。

古文: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

现代文:如果保密而不外泄,让孙权的计划得以实现,不是最好的计策。

古文: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

现代文:另外,樊城中被围困的将士官吏不知道有救援来到,计算粮食的储备,就会震惊恐惧,如果他们产生了别的想法,造成的困难也不会小。

古文:露之为便。

现代文:泄露孙权的计划对我们有利。

**古文: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 太祖曰: 善。 **

现代文:况且关羽为人强劲勇武,仗着自己两座城的守备坚固,一定不会迅速撤退的。 太祖说: 好。

古文: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

现代文:立即敕命去援救曹仁的将领徐晃将孙权的书信射到被围的樊城中和关羽的军营里,围城中的人得知这个消息,士气大增。

古文:羽果犹豫。

现代文:关羽果然犹豫了。

古文:权军至,得其二城,羽乃破败。

现代文:孙权的军队去到江陵、公安,将两座城都攻克了,关羽大败。

古文:文帝即王位,拜昭将作大匠。

现代文:文帝继位魏王,授予董昭将作大匠的职位。

古文:及践阼,迁大鸿胪,进封右乡侯。

现代文:等到登基之后,提升他为大鸿胪,进封为右乡侯。

古文:二年,分邑百户,赐昭弟访爵关内侯,徙昭为侍中。

现代文:黄初二年,文帝给董昭封赏食邑一百户,赐封董昭的弟弟董访为关内侯,调任董昭为侍中。

**古文:三年,征东大将军曹休临江在洞浦口,自表: 愿将锐卒虎步江南,因敌取资,事必克捷;若其无臣,不须为念。 **

现代文:黄初三年,征东大将军曹休在洞浦口面对长江安营扎寨,自己上表说: 希望能率领精锐士兵像猛虎一样扑向江南,攻克敌人,取得物资,这件事一定能成功;如果臣下不幸丧命,陛下也不需要为臣挂念。

古文:帝恐休便渡江,驿马诏止。

现代文:文帝担心曹休会立刻渡江,派驿马传诏令阻止他。

古文:时昭侍侧,因曰: 窃见陛下有忧色,独以休济江故乎?

现代文:当时董昭在身旁侍奉,就说: 臣暗中看见陛下有忧虑的神色,只是因为曹休要渡江的缘故吗?

古文:今者渡江,人情所难,就休有此志,势不独行,当须诸将。

现代文:现在渡江,从人事情理的角度来看确实有困难。就算曹休有这样的想法,势必不会自己行动,还应该有众位将领的帮助。

古文:臧霸等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

现代文:臧霸等人已经很富有且尊贵,没有其他的期望,只想要安养天年守住利禄福气而已,怎么会愿意在危险的时候将自己投入到必死的境地中,以求取侥幸获得的成功呢?

古文:苟霸等不进,休意自沮。

现代文:如果臧霸等人不向前行军,曹休的想法自然会打消了。

**古文:臣恐陛下虽有敕渡之诏,犹必沉吟,未便从命也。 **

现代文:臣担心陛下虽然有命令他暂缓渡江的诏令,他依然还会犹豫,未必立刻听命。

古文:是后无几,暴风吹贼船,悉诣休等营下,斩首获生,贼遂迸散。

现代文:在这之后不久,狂风将敌军的船只都吹到曹休等的军营下,曹休将一部分将士斩杀,又俘获了一部分,贼人就四处溃逃。

古文:诏敕诸军促渡。

现代文:文帝下令让各路军队赶快渡江。

古文:军未时进,贼救船遂至。

现代文:曹休的军队没有按时行进,地方救援的船只就到了。

古文:大驾幸宛,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攻江陵,未拔。

现代文:文帝亲临宛城,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人进攻江陵,没有能攻克。

古文:时江水浅狭,尚欲乘船将步骑入渚中安屯,作浮桥,南北往来,议者多以为城必可拔。

现代文:当时长江水浅,水面狭窄,夏侯尚想要率领步兵骑兵乘船进入水中陆地安营,建造了浮桥,桥的南北可以连通,商议的人大多认为江陵城一定能被攻克。

古文:昭上疏曰: 武皇帝智勇过人,而用兵畏敌,不敢轻之若此也。

现代文:董昭上疏说: 武皇帝智谋和勇武都超过常人,但在用兵上畏惧敌人,不敢像这样轻视。

古文:夫兵好进恶退,常然之数。

现代文:用兵之道,喜欢前进厌恶后退,这是一直以来最常见的。

古文:平地无险,犹尚艰难,就当深入,还道宜利,兵有进退,不可如意。

现代文:平坦的地方没有险要的地势,仍然按艰难的情况来考虑,就当做深入敌军,返回的道路应该会顺利,军队有进有退,是不能按我们的想法来的。

古文: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

现代文:现在驻扎在水中的陆地上,是很深入的;制造浮桥渡江,是很危险的;只有一条路能行走,是非常狭窄的:三种用兵之人忌讳的情况,现在都施行了。

古文:贼频攻桥,误有漏失,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

现代文:贼人频繁进攻浮桥,我们的防守如果有失误或者缺漏,那那块陆地上的精锐部队,就不是魏国拥有的,将会转成吴国所有了。

古文:臣私慼之,忘寝与食,而议者怡然不以为忧,岂不惑哉!

现代文:臣私下为此忧虑,废寝忘食,但商议的人却平静自然,不认为这应该担忧,难道不是很糊涂吗!

古文:加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

现代文:再加上江水向来会上涨,一旦突然水位大涨,我军靠什么来抵御呢?

古文:就不破贼,尚当自完。

现代文:还没有能攻破敌军,就自己先陷入绝境。

古文:奈何乘危,不以为惧?

现代文:为什么处在危险的地势中却不为此担忧呢?

**古文:事将危矣,惟陛下察之! **

现代文:事情将会变得很危险,希望陛下仔细考虑这件事!

古文:帝悟昭言,即诏尚等促出。

现代文:文帝明白的董昭的话,立即下诏令夏侯尚等人迅速退出。

古文:贼两头并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将军石建、高迁仅得自免。

现代文:敌军兵分前后两队,一齐前进,魏军一路人马撤退离开,不时溃散,只有将军石建、高迁得以脱身。

古文:军出旬日,江水暴长。

现代文:大军撤退十几天后,江水暴涨。

古文:帝曰: 君论此事,何其审也!

现代文:文帝说: 您论断这件事,多么审慎啊!

**古文:正使张、陈当之,何以复加。 **

现代文:就算张良、陈平可以相比,又怎么能超过他们。

古文:五年,徙封成都乡侯,拜太常。

现代文:黄初五年,朝廷转封董昭为成都乡侯,任命为太常。

古文:其年,徙光禄大夫、给事中。

现代文:这一年,又调任光禄大夫、给事中。

古文:从大驾东征,七年还,拜太仆。

现代文:跟随文帝东征,黄初七年返回,被任命为太仆。

古文:明帝即位,进爵乐平侯,邑千户,转卫尉。

现代文:明帝登基后,进封爵位为乐平侯,封邑一千户,转任卫尉。

古文:分邑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现代文:又分封食邑一百户,赐封董昭的其中一个儿子的爵位为关内侯。

古文:太和四年,行司徒事,六年,拜真。

现代文:太和四年,董昭代理司徒的事务,太和六年,被任命为真正的司徒。

古文:昭上疏陈末流之弊曰: 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

现代文:董昭上疏陈述不良风气的弊端,说: 凡是拥有天下的人,没有不尊崇敦厚朴素、忠诚守信的士人,且非常痛恨那些虚伪作假,不真实的人,因为他们损害教化,毁乱政事,败坏风俗教化。

古文:近魏讽则伏诛建安之末,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

现代文:比较近的有魏讽在建安末年被处死,曹伟在黄初初年被斩首。

古文: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

现代文:陛下前后颁发的诏令,都很痛恨那些虚伪,想要消除那些邪恶的帮派,经常使用很愤怒的语言;而那些执法的吏役都畏惧他们的权势,没有能检举揭发,导致毁坏风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古文: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脩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现代文:臣私下见到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将求学审问作为根本,专门把何人结交作为本业;国家优秀的人才不把对父母兄弟孝顺恭敬、淡泊省修放在首位,竟然将趋炎附势、追名逐利作为最重要的事。

古文:合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

现代文:他们结成朋党,连成群体,相互之间褒扬吹捧,将非议诋毁作为惩罚,将袒护称赞作为爵禄和赏赐,对于依附自己的人大加赞赏,不依附自己的就是他人的过失。

古文:至乃相谓 今世何忧不度邪,但求人道不勤,罗之不博耳;又何患其不知己矣,但当吞之以药而柔调耳。

现代文:甚至互相说 今生还担心有什么不能度过呢,只求众人不要勤勉,了解的东西不要太广博罢了;又对人家不了解自己有什么担心的呢,只当做是吞下药物来温和地调理自己罢了。

古文:又闻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职家人,冒之出入,往来禁奥,交通书疏,有所探问。

现代文:又听说有人让家中奴仆或者有职务的家人冒用他的名字,假冒他的身份出入来往,在宫门禁地来去自如,相互交换书信奏章,对这些事加以打探。

**古文:凡此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虽讽、伟之罪,无以加也。 **

现代文:以上这些事情,都是律法不能容忍,刑罚不能赦免的,即使是魏讽、曹伟的罪行,也不会比这些更过分了。

古文:帝於是发切诏,斥免诸葛诞、邓飏等。

现代文:文帝就颁发辞令严肃的诏令,斥责并罢免了诸葛诞、邓飏等人。

古文:昭年八十一薨,谥曰定侯。

现代文:董昭八十一岁的时候去世,谥号为定侯。

古文:子胄嗣。胄历位郡守、九卿。

现代文:他的儿子董胄承袭爵位,董胄曾担任过郡守、九卿。

古文: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

现代文:刘晔字子扬,淮南郡成德县人,他是汉光武帝的儿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

古文:父普,母脩,产涣及晔。

现代文:父亲是刘普,母亲名脩,生育了刘涣和刘晔。

古文:涣九岁,晔七岁,而母病困。

现代文:在刘涣九岁,刘晔七岁时,母亲病重。

古文:临终,戒涣、晔以 普之侍人,有谄害之性。

现代文:临去世时,告诫刘涣、刘晔说 刘普的侍妾有谄谀和嫉妒的本性。

古文:身死之后,惧必乱家。

现代文:我去世之后,担心她一定会将家庭弄乱。

**古文:汝长大能除之,则吾无恨矣。 **

现代文:你们长大后能除掉她,我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古文:晔年十三,谓兄涣曰: 亡母之言,可以行矣。 **

现代文:刘晔十三岁那年,对兄长刘涣说: 母亲的遗愿,可以实行了。

**古文:涣曰: 那可尔! **

现代文:刘涣说: 怎么能这样做!

古文:晔即入室杀侍者,径出拜墓。

现代文:刘晔立即进屋将侍妾杀了,出来后径直到母亲坟前拜祭。

古文:舍内大惊,白普。

现代文:家里人非常震惊,告诉了刘普。

古文:普怒,遣人追晔。

现代文:刘普大怒,派人追赶刘晔。

**古文:晔还拜谢曰: 亡母顾命之言,敢受不请擅行之罚。 **

现代文:刘晔回来对父亲叩拜道歉说: 我只是执行母亲临终前交代的话,希望承受没有请示就擅自实行的惩罚。

古文:普心异之,遂不责也。

现代文:刘普心中惊异,就没有责罚他。

古文: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扬州,称晔有佐世之才。

现代文:汝南郡人许劭因能知人而闻名,在扬州避难,称赞刘晔有辅佐天下的才能。

古文:扬士多轻侠狡桀,有郑宝、张多、许乾之属,各拥部曲。

现代文:扬州的士人大多有胆气又狡猾凶暴,像郑宝、张多、许乾这些人,都各自拥有私人部队。

古文: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

现代文:郑宝是最骁勇果敢的,才能力量都超过普通人,是当地很忌惮的人。

古文: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

现代文:郑宝想要将百姓驱赶抢劫渡江到江南地区去,因为刘晔出身名门,又是知名人士,想要强迫刘晔来倡导执行这个计划。

古文:晔时年二十馀,心内忧之,而未有缘。

现代文:刘晔当时二十多岁,心中忧虑这件事,但没有遇到机会。

古文:会太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

现代文:恰好太祖派使者搭配扬州来,对案件进行审问。

古文: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

现代文:刘晔前去拜见使者,向他谈论当前的情势,并邀请他一同回来,在家中住了几天。

古文: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於内宴饮。

现代文:郑宝果然带着几百人,带来了牛酒问候使者,刘晔让家中仆人带着郑宝的部众坐在中门外,为他们备办了酒宴饭食;他和郑宝在内堂设宴饮酒。

古文:密勒健儿,令因行觞而斫宝。

现代文:刘晔还暗中安排了健壮的勇士,让他们趁着行酒的时候将郑宝杀了。

古文: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

现代文:但郑宝生性不喜欢喝酒,对情况观察得很清楚,行酒的人不敢发出行动的信号。

**古文: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宝,斩其首以令其军,云: 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 **

现代文:刘晔就自己拔出佩刀将郑宝砍杀了,并将他的首级斩下来命令郑宝的部队,说: 曹公有诏令,有胆敢乱动的,和郑宝同罪论处。

古文:众皆惊怖,走还营。

现代文:众人都惊慌恐惧,逃奔回到军营中。

古文:营有督将精兵数千,惧其为乱,晔即乘宝马,将家僮数人,诣宝营门,呼其渠帅,喻以祸福,皆叩头开门内晔。

现代文:军营中有督将和精锐士兵共几千人,刘晔担心他们会作乱,就立即骑着郑宝的马匹,带着几个家中的仆人,来到郑宝的军营前,将他们的首领叫出来,向他陈述祸福得失,军营中的人都磕头开门接纳刘晔。

古文:晔抚慰安怀,咸悉悦服,推晔为主。

现代文:刘晔对他们加以安抚慰藉,他们都心悦诚服,共同推举刘晔为主君。

古文:晔睹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遂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

现代文:刘晔眼看着汉王室日渐衰微,自己作为旁系部属,不想要拥兵自重,就将郑宝的部队交付给了庐江太守刘勋。

**古文:勋怪其故,晔曰: 宝无法制,其众素以钞略为利,仆宿无资,而整齐之,必怀怨难久,故相与耳。 **

现代文:刘勋对他的做法很奇怪,刘晔说: 郑宝不讲法令制度,他的部队向来都将抢劫掠夺作为利益来源,我向来没有资本,却又整顿约束他们,他们心中一定怀着怨恨,难以长久,所以托付给你罢了。

古文:时勋兵强于江、淮之间。

现代文:当时刘勋的部队在江淮地区很强盛。

古文: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 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

现代文:孙策厌恶刘勋,派遣使者带着贵重礼物,谦卑的语言,用书信劝说刘勋: 上缭的土著宗族,多次欺压我这边的人,我心中怨恨已经好几年了。

古文:击之,路不便,愿因大国伐之。

现代文:攻打他们,道路不通便,希望能借由您这样的来征讨他们。

**古文: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 **

现代文:上缭很是富裕,得到那里的地盘就能充盈国库,请求您出兵作为我的外援。

古文:勋信之,又得策珠宝、葛越,喜悦。

现代文:刘勋相信了他的话,又得到孙策送来的珠宝葛布,心中欣喜。

古文:外内尽贺,而晔独否。

现代文:里外的官吏都前来庆贺,只有刘晔不这样。

古文:勋问其故,对曰: 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於外,而国内虚。

现代文:刘勋问有什么缘由,刘晔回答说: 上缭地方虽然小,但城池坚固,护城河深不可测,进攻难但坚守很容易,不能在十天之内攻占它,那士兵在外就会疲倦,国内的防守也会空虚。

古文: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

现代文:孙策乘着国中防守空出而袭击我们,那后方部队是不能独自死守的。

古文:是将军进屈於敌,退无所归。

现代文:到时候将军率军进攻,会被敌人打败,想要撤退,也没有可以回去的地方了。

**古文:若军必出,祸今至矣。 **

现代文:如果军队一定要发兵,灾祸现在就来到了。

古文:勋不从。兴兵伐上缭,策果袭其后。

现代文:刘勋没有听从他的话,发兵进攻上缭,孙策果然袭击了他的后方。

古文:勋穷踧,遂奔太祖。

现代文:刘勋穷途末路,就逃奔投靠太祖。

古文:太祖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

现代文:太祖来到寿春,当时庐山境内有山贼陈策,手下部众有几万人,依靠险要的地势坚守。

古文: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

现代文:太祖之前曾经派出副将前去诛杀陈策,但没有能攻下。

古文: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

现代文:太祖问属下,可不可以征伐?

**古文:咸云: 山峻高而谿谷深隘,守易攻难;又无之不足为损,得之不足为益。 **

现代文:属下都说: 那地方山势高险,山谷又窄深,防守容易但进攻困难;得不到它对我们也没有什么损失,得到它也不会增加什么好处。

古文:晔曰: 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

现代文:刘晔说: 孙策这些小子,趁着动乱进入险境,所以相互倚仗,增强势力罢了,不是能用爵位诏令威信等让他们屈服的。

古文: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

现代文:前去的副将资历不够,而中原地区又没有平定,所以孙策才敢倚仗险要的地势据守。

古文: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

现代文:现在天下大致平定了,后面臣服的就先诛杀。

古文: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故广武君为韩信画策,谓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

现代文:人害怕死亡,追求赏赐,无论是愚人还是智者都是一样的,所以广武君为韩信出谋划策,说韩信的威名是足够先依靠声势再依靠实力来使邻国臣服的。

**古文: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 **

现代文:更何况明公的德行如此,往东面征讨,西面的百姓就会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现在先悬赏招募,等到大军压境,宣发诏令的时候,陈策的军营自然就会打开大门并且督军四处溃逃了。

**古文:太祖笑曰: 卿言近之! **

现代文:太祖笑着说: 您的话和我的想法很接近!

古文: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

现代文:于是派遣勇猛的将领在前开路,大军紧跟在后,军队一到那里就大败陈策,就像刘晔估计的那样。

古文:太祖还,辟晔为司空仓曹掾。

现代文:太祖率军返回,征召刘晔为司空仓曹掾。

古文:太祖征张鲁,转晔为主簿。

现代文:太祖征讨张鲁,将刘晔调任为主簿。

古文: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

现代文:大军行进到汉中,山势险峻难以攀登,军中缺乏粮食。

古文:太祖曰: 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

现代文:太祖说: 这是个怪异荒诞的小国罢了,得不得到它,又能做什么呢?

**古文:吾军少食,不如速还。 **

现代文:我的部队缺乏粮食,不如赶快返回。

古文:便自引归,令晔督后诸军,使以次出。

现代文:就自己率军回去,让刘晔在后方监督各路兵马,让他们按顺序退出。

古文:晔策鲁可克,加粮道不继,虽出,军犹不能皆全,驰白太祖: 不如致攻。 遂进兵,多出弩以射其营。

现代文:刘晔估计张鲁是能攻下的,再加上运输粮食的通道不能连续,虽然撤出汉中,军队也不能完好保全,就骑马奔去告诉太祖说: 不如努力进攻。 太祖就率军进攻,用很多弓弩射向张鲁的军营。

古文:鲁奔走,汉中遂平。

现代文:张鲁迅速逃走,汉中就此平定了。

古文:晔进曰: 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

现代文:刘晔进言说: 明公您依靠五千步兵,诛杀董卓,往北攻破袁绍,往南征讨刘表,天下一百个州郡,十个中兼并八个,声威震动天下,威势震慑海外。

古文: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

现代文:现在平定汉中,蜀人得知消息,都吓破肝胆,不断失守,将这样的气势推广并先前进,蜀国就能在传出檄文后平定了。

古文: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

现代文:刘备,是人中的英杰,胸有计谋但行动迟缓,得到蜀地的时间还短,还不能完全倚仗蜀地人民。

**古文:太祖不从,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说: 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

现代文:现在我们攻下汉中,蜀人震惊恐惧,他们的声势自然就会衰微。以明公您的英明神武,趁着他们声势衰弱的时候再施压,没有不能攻克的。

**古文:太祖延问晔曰: 今尚可击不? 晔曰: 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

现代文:如果稍稍有些迟缓,诸葛亮善于治理政事,又担任丞相,关羽、张飞是军队中最英勇的,又担任将领,等到蜀国百姓安定下来,他们依凭险要的地势据守,那就不能进犯了。现在不攻取他们,一定会成为将来的忧虑。

古文:大军遂还。

现代文:太祖没有听从的他话,大军就此返回。

古文:晔自汉中还,为行军长史,兼领军。

现代文:刘晔从汉中回来,担任行军长史,兼任领军。

古文:延康元年,蜀将孟达率众降。

现代文:延康元年,蜀国将领孟达率领部下投降。

古文:达有容止才观,文帝甚器爱之,使达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

现代文:孟达仪容举止、才华外表都很好,文帝很器重喜爱他,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加官散骑常侍。

古文:晔以为 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

现代文:刘晔认为 孟达有依靠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想法,又倚仗才能,玩弄权术,一定不会心怀感激恩义。

古文:其后孟达去刘备归文帝,论者多称有乐毅之量。

现代文:新城和吴国、蜀国都相接,若果局势出现变化,就会为国家造成祸患。

古文:晔一见讽、达而皆云必反,卒如其言。

现代文:文帝最终都么诶唷改变孟达的任命,后来孟达在叛乱失败后去世。

古文:黄初元年,以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

现代文:黄初元年,文帝让刘晔担任侍中,赐封爵位为关内侯。

古文: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

现代文:文帝下诏询问朝臣们,让他们估计刘备会不会为关羽出兵吴国以报仇。

古文:众议咸云: 蜀,小国耳,名将唯羽。

现代文:大家都商议说: 蜀国,只是个小国罢了,知名的将领只有关羽一个。

**古文: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

现代文:关羽战死,军队也被攻破,蜀国境内忧心恐惧,没有机会在出兵。

古文:晔独曰: 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

现代文:只有刘晔说: 蜀国虽然地小,势力又弱,但刘备是想要依靠威势武力自力图强的,一定会动用军队以显示他有多的力量。

**古文: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 **

现代文:况且关羽和刘备,名义上是君臣,但恩情却犹如父子;关羽战死,刘备却不能为他出兵报仇,这从他们一直以来的情谊上讲,是不对的。

古文:后备果出兵击吴。

现代文:后来刘备果然发兵进攻吴国。

古文:吴悉国应之,而遣使称藩。

现代文:吴国发动全国的力量来迎战刘备,并且派遣使者到魏国自称藩属。

古文:朝臣皆贺,独晔曰: 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

现代文:朝臣们都相互庆贺,只有刘晔说: 吴国和我们断绝往来,处在江汉之间的地区,没有称臣的想法已经很久了。

古文: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

现代文:陛下虽然德行能和虞舜比肩,但那些丑虏的本性,还是没有被感化。

古文:因难求臣,必难信也。

现代文:因为身处困境而前来称臣,一定难以守信。

古文: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

现代文:他们一定是因为外有敌军逼迫,国内又困顿,才派来这个使者罢了,可以趁着他们在困境之中,发兵袭击并攻取他们。

**古文: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

现代文:对敌人放纵一天,就会成为好几代人的祸患,不能不考察啊。

**古文: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帝欲兴众伐之,晔以为 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 **

现代文:刘备军队战败撤退,吴国恭敬的态度也渐渐转变,文帝打算出兵讨伐他们,刘晔认为 他们意愿刚刚得到满足,上下的人都同心协力,但我们被江湖水面阻隔,仓促将一定很难获胜。

古文:帝不听。

现代文:文帝没有听从他的话。

古文:五年,幸广陵泗口,命荆、扬州诸军并进。

现代文:黄初五年,文帝亲临广陵郡的泗口,下令荆州、扬州各路军队一同前进。

**古文:会群臣,问: 权当自来不? **

现代文:并召集群臣,询问到: 孙权会亲自前来吗?

古文:咸曰: 陛下亲征,权恐怖,必举国而应。

现代文:大臣们都说: 陛下您亲自出征,孙权忧心恐惧,一定会倾尽全国力量来迎战。

**古文: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 **

现代文:但又不敢将大军委托给臣下,一定会自己率军前来。

**古文:晔曰: 彼谓陛下欲以万乘之重牵己,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别将,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 **

现代文:刘晔说: 他认为陛下会因为天子身份而约束自己,所以率军渡江作战的会是其他的将领,他一定会指挥军队等待事情变化,不会有进退的举动。

古文:大驾停住积日,权果不至,帝乃旋师。

现代文:文帝在泗口停留的几天,孙权果然没有前来,文帝才率军回去。

古文:云: 卿策之是也。

现代文:并说: 您计划的是对的。

**古文:当念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

现代文:希望计划怎么样为我消灭吴国和蜀国,不能只了解他们的情况而已。

古文:明帝即位,进爵东亭侯,邑三百户。

现代文:明帝登基后,进封刘晔的爵位为东亭侯,食邑三百户。

古文:诏曰: 尊严祖考,所以崇孝表行也;追本敬始,所以笃教流化也。

现代文:明帝下诏说: 尊崇先祖父辈,是为了推崇孝道表彰孝行;追溯本源,谨慎言行,是为了坚定地推广教化。

古文:是以成汤、文、武,实造商、周,诗、书之义,追尊稷、契,歌颂有娀、姜嫄之事,明盛德之源流,受命所由兴也。

现代文:所以成汤、周武王、周文王,造就了商朝、周朝的繁荣,《诗经》《尚书》的要义,就是追述尊崇稷、契等大臣,歌颂稷的母亲有娀、契的母亲姜嫄的事,表明盛大德行的源头,以及天子承受天命的缘由。

古文:自我魏室之承天序,既发迹於高皇、太皇帝,而功隆于武皇、文皇帝。

现代文:自从我魏氏承受上天安排的秩序以来,在高皇、太皇帝时期兴起,功业兴盛于武皇帝、文皇帝时期。

古文:至于高皇之父处士君,潜脩德让,行动神明,斯乃乾坤所福飨,光灵所从来也。

现代文:至于高皇的父亲处士君,潜心修炼德行和谦让的品德,言行举止英明神武,这是天地神明赐予的福分,光灵的由来。

古文:而精神幽远,号称罔记,非所谓崇孝重本也。

现代文:但他的精神已经幽深远去,没有能记录下来的称号,这不是所说的推崇孝道重视本源啊。

**古文:其令公卿已下,会议号谥。 **

现代文:现在下令,众位王公大臣,共同商议追赠谥号。

古文:晔议曰: 圣帝孝孙之欲褒崇先祖,诚无量已。

现代文:刘晔商议说: 圣明皇帝的孝顺子孙想要褒扬崇敬祖辈,实在是不可估量的好事。

古文:然亲疏之数,远近之降,盖有礼纪,所以割断私情,克成公法,为万世式也。

现代文:但亲疏的礼数,远近的原则,都有礼法纲纪,要依靠它们隔断私心,形成公法,成为后世万代遵循的律例。

古文:周王所以上祖后稷者,以其佐唐有功,名在祀典故也。

现代文:周王之所以追述后稷,是因为他辅佐唐尧有功绩,名字被记载在礼仪典籍上的缘故。

古文:至於汉氏之初,追谥之义,不过其父。

现代文:至于汉室刚兴盛的时候,追谥先祖,也只是到了他父亲那一辈。

古文:上比周室,则大魏发迹自高皇始;下论汉氏,则追谥之礼不及其祖。

现代文:往上和周王室相比,那大魏是从高皇帝开始奠定基业的;往下说到汉室,那些追谥的礼仪一没有涉及到祖父。

古文:此诚往代之成法,当今之明义也。

现代文:这实在是过去朝代既定的法条,是现在的明确的指示啊。

古文:陛下孝思中发,诚无已已,然君举必书,所以慎於礼制也。

现代文:陛下您的孝心从内心生发,确实没有限制,但您的援引的事例都出自经书,可见您对礼法制度使很慎重的。

**古文:以为追尊之义,宜齐高皇而已。 **

现代文:我认为追谥加尊的要义,应该跟高皇帝那一代一样。

古文:尚书卫臻与晔议同,事遂施行。

现代文:尚书卫臻和刘晔的看法一样,这件事就按照他们的意见实施。

古文:辽东太守公孙渊夺叔父位,擅自立,遣使表状。

现代文:辽东太守公孙渊夺取的叔父公孙恭的位置,擅自自立为王,并派使者上表陈述。

古文:晔以为公孙氏汉时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而世权日久。

现代文:刘晔认为公孙氏是在汉室是被任用的,所以官职能世代沿袭,由于山势、江水、大海的阻隔,所以外族人在偏远的地方难以控制,而他们的权位世代相承已经很久了。

古文:今若不诛,后必生患。

现代文:现在如果不诛除,以后一定会生出祸患。

古文:若怀贰阻兵,然后致诛,於事为难。

现代文:如果他们怀有二心,又倚仗地势,然后要诛杀他们,就很难成功了。

古文:不如因其新立,有党有仇,先其不意,以兵临之,开设赏募,可不劳师而定也。

现代文:不如趁着他刚刚上位,有自己的党羽也有仇人,在他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先出兵进逼,再开出条件设立悬赏招募,那就可以不用劳师动众也能平定他了。

古文:后渊竟反。

现代文:后来公孙渊果然反叛了。

古文:晔在朝,略不交接时人。

现代文:刘晔在朝时,从不和当时的士人交往。

古文:或问其故,晔答曰: 魏室即阼尚新,智者知命,俗或未咸。

现代文:有人问他是什么缘故,刘晔回答说: 魏氏登基时间还不长,智慧的人明白天命,但世俗的人还不是全都明白。

**古文:仆在汉为支叶,於魏备腹心,寡偶少徒,於宜未失也。 **

现代文:我在汉朝时是皇族支系,在魏朝时是重要的心腹大臣,少一些同伴门客,应该不会有什么过失。

古文: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

现代文:太和六年,刘晔因为生病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古文:有间,为大鸿胪,在位二年逊位,复为太中大夫,薨。

现代文:病情缓和期间,担任大鸿胪,在官位上两年就辞官,又担任太中大夫,后来就去世了。

古文:谥曰景侯。

现代文:谥号为景侯。

古文:子宇嗣。

现代文:他的儿子刘宇承袭他的爵位。

古文:少子陶,亦高才而薄行,官至平原太守。

现代文:刘晔的小儿子刘陶,也是有很高的才能,但德行浅薄,做官到平原太守。

古文: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

现代文: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县人。

古文:仕郡计吏、州别驾。

现代文:曾担任过九州郡的计吏、扬州别驾。

古文: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

现代文: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军围攻合肥。

古文: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

现代文:当时太祖的军队在征讨荆州,遇上瘟疫,只能派将军张喜自己率领一千骑兵,带领汝南的士兵前去结尾,但也得了疫病。

古文: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

现代文:蒋济就暗中告诉刺史说假装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已经有四万步兵骑兵到了雩娄,派主簿前去迎接张喜。

古文: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

现代文:三名使者带着信函告诉城中驻守的将领说,一件已经传入城中,两件被敌军得到了。

古文: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现代文:孙权相信了这些话,匆忙地烧毁围城的工事然后撤退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

古文:明年使於谯,太祖问济曰: 昔孤与袁本初对官渡,徙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钞。

现代文:第二年蒋济到谯县出使,太祖问蒋济说: 过去我和袁本初在官渡对峙,将燕州、白马两地的百姓迁走,无法迁走的百姓,贼军也不敢劫掠。

**古文:今欲徙淮南民,何如? **

现代文:现在想要将淮南地区的百姓迁走,怎么样呢?

古文:济对曰: 是时兵弱贼强,不徙必失之。

现代文:蒋济回答说: 那时候我军兵力较弱,敌军强盛,不将百姓迁走就一定会失去他们。

古文: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民无他志。

现代文:自从攻破袁绍,往北攻占柳城,往南将势力延伸到江汉地区,几乎到了荆州地区,声威震动天下,百姓没有其他的想法。

**古文: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 **

现代文:但百信都眷恋故土,确实是不乐意迁移,担心他们会无法安定。

古文: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馀万众,皆惊走吴。

现代文:太祖没有听从他的话,导致江淮之间十多万的百姓都在惊慌中逃奔到吴国。

**古文:后济使诣邺,太祖迎见大笑曰: 本但欲使避贼,乃更驱尽之。 **

现代文:后来蒋济出使到邺城,太祖当面召见他并大笑说: 本来只是想让他们能避开贼军,却反而将他们都驱赶走了。

古文:拜济丹阳太守。

现代文: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

古文:大军南征还,以温恢为扬州刺史,济为别驾。

现代文:太祖大军南征返回,任命温恢为扬州刺史,蒋济为别驾。

古文:令曰: 季子为臣,吴宜有君。

现代文:太祖下令说: 过去季子做大臣的时候,吴国就应该有君主了。

**古文:今君还州,吾无忧矣。 **

现代文:现在您回到扬州,我就没有什么忧虑了。

古文: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指前令与左将军于禁、沛相封仁等曰: 蒋济宁有此事!

现代文:有百姓诬告蒋济是密谋反叛的主要带领人,太祖听说后,指着之前的诏令对左将军于禁、沛相封仁等人说: 蒋济怎么会做这样的事!

古文: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

现代文:如果真有这样的事,就是我不能识人了。

**古文: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 **

现代文:这一定是愚陋的人想要将事情弄乱,就胡乱引导罢了。

古文:促理出之。

现代文:就督促审理此事的官员将事情驳回。

古文: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现代文:太祖任命蒋济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古文:令曰: 舜举皋陶,不仁者远;臧否得中,望于贤属矣。 **

现代文:并诏令说: 虞舜推举皋陶,不仁德的人就远离了;对人褒贬评价适宜公正,就指望您这位贤官了。

古文:关羽围樊、襄阳。

现代文:关羽围攻樊城、襄阳。

古文: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现代文:太祖因为汉献帝这时在许县,距离敌军很近,想要迁都。

古文:司马宣王及济说太祖曰: 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於国家大计未足有损。

现代文:司马宣王和蒋济劝说太祖: 于禁等人被水淹没,不是进攻作战的过失,对国家大事的谋划来说没有什么损害。

古文: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

现代文:刘备、孙权两人表面上亲近实际上很疏远,关羽取得胜利,孙权一定是不乐意的。

**古文: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

现代文:可以派人常跟在孙权身边劝说,答应将江南之地划分出来封赏给孙权,那樊城的困局自然就能解除了。

古文:太祖如其言。

现代文:太祖按照他们所说实行。

古文: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现代文:孙权得知消息后,立即率军往西袭击公安、江陵。

古文:羽遂见禽。

现代文:关羽因此被抓获。

古文:文帝即王位,转为相国长史。

现代文:文帝继位为魏王,将蒋济调任为相国长史。

古文:及践阼,出为东中郎将。

现代文:等到文帝登基,出京担任山东中郎将。

古文:济请留,诏曰: 高祖歌曰 安得猛士守四方 !

现代文:蒋济请求留在京都,文帝诏令说: 汉高祖曾高歌说 如何能得到猛士镇守四方 !

古文:天下未宁,要须良臣以镇边境。

现代文:现在天下还没有完全平定,一定需要好的大臣来镇守边境。

**古文:如其无事,乃还鸣玉,未为后也。 **

现代文:如果那边没有大事发生,再归还佩玉,也是不晚的。

古文:济上万机论,帝善之。

现代文:蒋济呈上《万机论》文帝认为很好。

古文:入为散骑常侍。

现代文:蒋济又入京担任散骑常侍。

古文:时有诏,诏征南将军夏侯尚曰: 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

现代文:当时文帝有诏书,诏令征南将军夏侯尚说: 您是有谋略智慧的重要将领,所以特地让您担任这个职位。

古文:恩施足死,惠爱可怀。

现代文:这样施加的恩德足以让你献出生命,这样仁爱的恩惠足以让你铭记在心。

**古文:作威作福,杀人活人。 **

现代文: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凭借权位滥用权力,可以杀人,也能让人保全性命。

古文:尚以示济。

现代文:夏侯尚将诏书给蒋济看。

**古文:济既至,帝问曰; 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 济对曰: 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

现代文:蒋济回到京城,文帝问他说: 您看到的天下间的风俗教化是怎么样的呢? 蒋济回答说: 没有好的内容,只听见的将要亡国的言论而已。

古文: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因曰: 夫 作威作福 ,书之明诫。 天子无戏言 ,古人所慎。

现代文:文帝生气地变了脸色,问他是什么原因,蒋济都详细地回答,然后说: 作威作福 这样的话,是《尚书》中明确告诫的。 天子无戏言 ,也是古人很看重的。

**古文:惟陛下察之! **

现代文:希望陛下好好考虑这件事!

古文:於是帝意解,遣追取前诏。

现代文:文帝的怒气就渐渐消解了,派人去追回之前给夏侯尚的诏书。

古文:黄初三年,与大司马曹仁征吴,济别袭羡谿。

现代文:黄初三年,蒋济与大司马曹仁征讨吴国,蒋济另外率队攻打羡谿。

**古文:仁欲攻濡须洲中,济曰: 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为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 **

现代文:曹仁想要进攻濡须洲中,蒋济说: 贼局据守水的西边,将战船在上游排列,如果我军进入洲中,是将自己陷入地狱中,是相当危险的会灭亡的路啊。

古文:仁不从,果败。

现代文:曹仁没有听他的话,果然大败。

古文:仁薨,复以济为东中郎将,代领其兵。

现代文:曹仁去世,朝廷又任命蒋济为山东中郎将,代替曹仁统率军队。

**古文:诏曰: 卿兼资文武,志节慷慨,常有超越江湖吞吴会之志,故复授将率之任。 **

现代文:文帝下诏说: 您兼有文学和武事的才能,志向节操有慷慨轩昂,时常有跨越江湖吞并吴国都城的志向,所以再次授予您统率部队的重任。

古文:顷之,徵为尚书。

现代文:不久,又征召蒋济为尚书。

古文:车驾幸广陵,济表水道难通,又上三州论以讽帝。

现代文:文帝的车驾亲临广陵,蒋济上奏表表示水路难以畅通,又呈上《三州论》来讽谏文帝。

古文:帝不从,於是战船数千皆滞不得行。

现代文:文帝都没有听从,于是数千艘战船都被阻滞不能行进。

古文:议者欲就留兵屯田,济以为东近湖,北临淮,若水盛时,贼易为寇,不可安屯。

现代文:商议的人打算将士兵留下屯田,蒋济认为此处东面靠近湖水,北面靠近淮河,如果到江水上涨的时候,最近很容易前来进犯,不能驻扎屯田。

古文:帝从之,车驾即发。

现代文: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车驾立即出发。

古文:还到精湖,水稍尽,尽留船付济。

现代文:部队回到精湖的时候,水位渐渐下降,文帝将船只都交付给蒋济。

古文:船本历適数百里中,济更凿地作四五道,蹴船令聚;豫作土豚遏断湖水,皆引后船,一时开遏入淮中。

现代文:船只本来胡乱排列在数百里的水道中,蒋济又凿地开出四五条通道,将船只聚集到一起;预先制作了土墩来阻断湖水,将水都引导船只后方,然后将土墩掘开,让船只进入淮河中。

古文:帝还洛阳,谓济曰: 事不可不晓。

现代文:文帝回到洛阳,对蒋济说: 这件事不能不让你知道。

古文:吾前决谓分半烧船于山阳池中,卿於后致之,略与吾俱至谯。

现代文:我之前决定分出一半船只,将它们在山阳池中烧毁,后来您努力做这件事,结果和我一起来到谯县。

古文:又每得所陈,实入吾意。

现代文:还有每次看到您的陈述内容,实在都符合我的想法。

**古文:自今讨贼计画,善思论之。 **

现代文:从现在开始讨伐敌军的计谋,请您好好思考并商议。

古文: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

现代文:明帝登基后,赐封蒋济的爵位为关内侯。

**古文:大司马曹休帅军向皖,济表以为 深入虏地,与权精兵对,而朱然等在上流,乘休后,臣未见其利也。 **

现代文:大司马曹休率军先宛城进发,蒋济上表认为 大军深入敌军的地界,和孙权的精锐士兵正面迎战,而朱然等人正在上游,在曹休的后方,臣没有看到这样做有什么益处。

**古文:军至皖,吴出兵安陆,济又上疏曰: 今贼示形於西,必欲并兵图东,宜急诏诸军往救之。 **

现代文:大军行进到皖城,吴国派出军队到安陆,蒋济又上疏说: 现在敌军在西面显示他们的情况,一定是想要合军图谋东面的地区,应该迅速诏令各路军队前往援救。

古文:会休军已败,尽弃器仗辎重退还。

现代文:恰好曹休军队战败,将各种武器和军用物资全都丢弃然后后退返回。

古文:吴欲塞夹石,遇救兵至,是以官军得不没。

现代文:吴军打算在夹石阻击曹军,遇上救援曹军的部队来到,所以曹军的将领士兵才得以没有全军覆没。

古文:迁为中护军。

现代文:蒋济被提升为中护军。

古文: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现代文:当时中书监、中书令两个官职名义上有专门的职责,蒋济上疏说: 大臣们权位太重,就会导致国家的危难,君主身边的侍从和君王太过亲近,就会导致君王闭塞视听,这是自古以来的告诫。

古文:往者大臣秉事,外内扇动。

现代文:过去大臣们主管事务,导致内外的人互相扇动犯下过失。

古文:陛下卓然自览万机,莫不祗肃。

现代文:陛下您深有远见,自己处理各种事务,没有人不恭谨严肃的。

古文:夫大臣非不忠也,然威权在下,则众心慢上,势之常也。

现代文:大臣不是不忠心,但如果威势和权力在下级的人手上,那众人心中就会轻视上级,这是正常的情况。

古文:陛下既已察之於大臣,愿无忘於左右。

现代文:陛下既然已经在大臣的这些事上有所发觉,希望不要忘记对待身边侍从的方法。

古文:左右忠正远虑,未必贤於大臣,至於便辟取合,或能工之。

现代文:身边的侍从在忠诚正直深有远虑方面,不一定能比大臣贤能,至于逢迎谄媚结党营私,也许他们会擅长。

古文:今外所言,辄云中书,虽使恭慎不敢外交,但有此名,犹惑世俗。

现代文:现在外面的人言谈,动不动就说到中书,虽然你让他们恭敬谨慎,他们不敢结交外面的人物,但是只要有了这样的名声,依然能迷惑世俗的人。

古文:况实握事要,日在目前,傥因疲倦之间有所割制,众臣见其能推移於事,即亦因时而向之。

现代文:更何况这些人实际上掌握重要的权力,每天都出现在眼前,如果陛下因为疲惫倦怠的间隙让他们有所决断,朝臣们发现他们能推动改变事情的发展,也会趁着实际倾向他们。

古文:一有此端,因当内设自完,以此众语,私招所交,为之内援。

现代文:一旦出现了这样了开头,接下来就应该让他们内部建设自我完善,用这些众人的言论私自招揽他们所结交的人作为他们的内援。

古文:若此,臧否毁誉,必有所兴,功负赏罚,必有所易;直道而上者或壅,曲附左右者反达。

现代文:如果真是这样,褒贬评价损毁名誉,一定会兴盛,功劳过失的奖赏惩罚一定会有所改变;那些通过正常渠道进谏的人可能会被阻挡,那些阿谀依附左右侍从的人反而能顺利到达。

古文:因微而入,缘形而出,意所狎信,不复猜觉。

现代文:他们跟随在左右,出入都不离开,陛下心中亲近信赖他们,不会再有猜忌察觉。

古文:此宜圣智所当早闻,外以经意,则形际自见。

现代文:这应该是圣明的君主应该早日得知的,注意外面发生的事,那他们的言行举止自然就会显露出来了。

古文:或恐朝臣畏言不合而受左右之怨,莫適以闻。

现代文:也许是朝臣们担心因为言语不合而招致您身边侍从的怨恨,所以没有人将这些情况告诉您。

古文:臣窃亮陛下潜神默思,公听并观,若事有未尽於理而物有未周於用,将改曲易调,远与黄、唐角功,近昭武、文之迹,岂近习而已哉!

现代文:臣私下相信陛下一定能静下心好好思考,公正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如果发现有事情不合于常理,而事物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就应改变原有的策略或做法,往远说可以和黄帝、唐尧比较功绩;在近处说,也可以彰显武帝、文帝的事迹,怎么会是眼前的情况而已呢!

古文:然人君犹不可悉天下事以適己明,当有所付。

现代文:但作为君主,依然不能完全洞悉天下间的事以符合自己的明智,应该有所托付。

古文:三官任一臣,非周公旦之忠,又非管夷吾之公,则有弄机败官之弊。

现代文:一个大臣担任三个官职,不是周公旦的忠诚,也不是管夷吾那样的公正,就会出现投机取巧败坏风气的弊端。

**古文:当今柱石之士虽少,至于行称一州,智效一官,忠信竭命,各奉其职,可并驱策,不使圣明之朝有专吏之名也。 **

现代文:现在朝廷上的栋梁之才虽然比较少,但至于品行符合一州的长官,智谋足以胜任一个官职的,忠诚守信竭尽全力,各自遵循职责的人,还是有很多可以任用派遣的,也不会让朝廷有专门任用官员的声名。

古文:诏曰: 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

现代文:文帝下诏说: 刚正忠直的官员,是君王所倚仗的。

**古文: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 **

现代文:蒋济文武双全,办事勤勉,竭尽忠诚,每次国家有重大事情,都会有上奏议论,忠诚正直,奋发向上,我很看重他。

古文:就迁为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

现代文:就提升蒋济为护军将军,加官散骑常侍。

古文: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

现代文:景初年间,魏朝对外频繁征战,增加兵役,对内大力修建宫殿,怨恨的人很多,又遇上粮食歉收发生饥荒。

古文:济上疏曰: 陛下方当恢崇前绪,光济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现代文:蒋济上疏说: 陛下现在应该恢复推崇前代的事业,扩展广大祖先的遗业,实在还没有到可以无忧无虑治理国家的时候。

古文:今虽有十二州,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

现代文:现在国家虽然有十二个州郡,至于百姓的人数,却比不上汉代时一个大郡的数量。

古文:二贼未诛,宿兵边陲,且耕且战,怨旷积年。

现代文:吴国、蜀国两个敌人还没有诛除,士兵在边疆地区驻守,一边耕作一边作战,心中的怨恨已经积累了很多年。

古文:宗庙宫室,百事草创,农桑者少,衣食者多,今其所急,唯当息耗百姓,不至甚弊。

现代文:宗庙宫殿,各种事务都在初步创立阶段,从事农桑业的人很少,但需要穿衣吃饭的人很多,当务之急,只有停止损耗百姓,让他们不至于十分疲敝。

古文:弊攰之民,傥有水旱,百万之众,不为国用。

现代文:疲惫的百姓,如果遇上水旱灾害,那百万之数的百姓就不能被国家使用了。

古文: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现代文:凡是要动用百姓的,一定再在农忙的间隙,不要侵占他们耕种的时间。

古文: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现代文:那些想要努力建立功业的君主,一定会先估计百姓的力量然后安抚他们的病痛。

古文:句践养胎以待用,昭王恤病以雪仇,故能以弱燕服强齐,羸越灭劲吴。

现代文:越往勾践鼓励百姓生育以等待大用,燕昭王救援有危难的人以等待报仇雪恨,所以弱小的燕国能使强大的齐国屈服,羸弱的越国能灭掉强劲的吴国。

古文:今二敌不攻不灭,不事即侵,当身不除,百世之责也。

现代文:现在吴国、蜀国两个敌人,不进攻他们它们就不会消灭,不想侍奉他们就应该攻打,在您这一代没有消灭他们,将会成为以后百代子孙的责任。

古文:以陛下圣明神武之略,舍其缓者,专心讨贼,臣以为无难矣。

现代文:以陛下的英明神武的计谋,先放下那些宽松的事务,专力讨伐贼子,臣认为没有什么困难。

古文:又欢娱之耽,害于精爽;神太用则竭,形太劳则弊。

现代文:再说,沉溺于欢欣享受之中,也会对精神有所损害;神思使用得过分就会枯竭,身体太劳累就会疲倦。

古文:愿大简贤妙,足以充 百斯男 者。

现代文:希望您努力选取那些有益,对子孙后代也有益的事情来做。

**古文:其冗散未齿,且悉分出,务在清静 诏曰: 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

现代文:其他那些多余散杂不足挂齿的事情,先将它们划分出来,一定要保持清净。 明帝诏令说: 没有护军将军,我就听不到这样的话了。

古文:齐王即位,徙为领军将军,进爵昌陵亭侯,迁太尉。

现代文:魏齐王登基后,将蒋济调任为领军将军,进封爵位为昌陵亭侯,提升为太尉。

古文:初,侍中高堂隆论郊祀事,以魏为舜后,推舜配天。

现代文:当初,侍中高堂隆商讨到郊外祭祀的事情,因为魏氏是舜帝的后裔,推举舜帝在祭天时作为配祭。

古文:济以为舜本姓妫,其苗曰田,非曹之先,著文以追诘隆。

现代文:蒋济认为舜帝原本姓妫,他的后裔为田氏,不是曹氏的先祖,就写文章追问高堂隆。

古文: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轻改法度。会有日蚀变,诏群臣问其得失,济上疏曰: 昔大舜佐治,戒在比周;周公辅政,慎于其朋;齐侯问灾,晏婴对以布惠;鲁君问异,臧孙答以缓役。

现代文:当时,曹爽专权揽政,丁谧、邓飏等人轻易就能改变律法制度,侍奉出现了日蚀变化,齐王下诏询问朝臣们为政的得失,蒋济上疏说: 过去大舜辅佐处理政事,对结党营私很是警戒;周公辅佐朝政,对结交的朋友很重视;齐景公询问灾情,晏婴以应该施加恩惠来回答;鲁僖公询问异象,臧孙认为应该减缓徭役。

古文:应天塞变,乃实人事。

现代文:顺应天命,阻止灾祸,实际上是人的事情。

古文:今二贼未灭,将士暴露已数十年,男女怨旷,百姓贫苦。

现代文:现在吴国、蜀国两个贼人还没有消灭,我军的将士在外风餐露宿已经数十年,百姓长期离别,心生怨恨,百姓贫穷困苦。

古文:夫为国法度,惟命世大才,乃能张其纲维以垂于后,岂中下之吏所宜改易哉?

现代文:作为国家的律法制度,只有有治国的大才能的人,才能建立纲领以流传到后世,怎么使中下层的官吏所应该改变的呢?

**古文:终无益于治,適足伤民,望宜使文武之臣各守其职,率以清平,则和气祥瑞可感而致也。 **

现代文:最终对治理国家没有好处,也足够伤害百姓,希望您能让文武官员各自坚守职责,做出清净平和的表率,那祥和的气息和吉祥的征兆也会来到了。

古文: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

现代文:后来蒋济因为跟随太傅司马宣王驻扎在洛水浮桥上,诛杀了曹爽等人,被进封爵位为都乡侯,食邑七百户。

古文:济上疏曰: 臣忝宠上司,而爽敢苞藏祸心,此臣之无任也。

现代文:蒋济上疏说: 臣对于被上级宠信心怀愧疚,但曹爽居然胆敢怀着作乱的想法,这是臣的失职。

古文: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现代文:太傅制定果断的计划,陛下了解他的忠诚节操,将有罪的人诛杀,是江山社稷的福气。

古文: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

现代文:君主的封赏恩宠庆贺,一定是对有功之人。

古文: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而上失其制,下受其弊。

现代文:现在,论智谋我不能预先判断;论作战,部队也不是由我召陵,作为上级,缺乏对下级的控制,作为下级,又受到懵逼。

**古文:臣备宰司,民所具瞻,诚恐冒赏之渐自此而兴,推让之风由此而废。 **

现代文:臣在处在高位,是百姓所注视的,我实在担心冒领封赏的事从我这里开始,而推辞谦让的风气从这里废弛。

古文:固辞,不许。

现代文:蒋济坚决推辞,齐王没有同意。

古文:子秀嗣。秀薨,子凯嗣。

现代文:蒋济去世后,他的儿子蒋秀承袭他的爵位。蒋秀去世后,他的儿子蒋凯承袭爵位。

古文:咸熙中,开建五等,以济著勋前朝,改封凯为下蔡子。

现代文:咸熙年间,朝廷开始设立五等封爵制度,因为蒋济在前朝有很大功勋,就改封蒋凯为下蔡子。

古文:刘放字子弃,涿郡人,汉广阳顺王子西乡侯宏后也。

现代文:刘放字子弃,涿郡人,是汉代广阳顺王的儿子西乡侯刘宏的后代。

古文:历郡纲纪,举孝廉。

现代文:曾担任过郡中的纲纪,被推举为孝廉。

古文:遭世大乱,时渔阳王松据其土,放往依之。

现代文:遇上天下大乱,当时渔阳人王松在他的地盘上据守,刘放前往依附他。

古文:太祖克冀州,放说松曰: 往者董卓作逆,英雄并起,阻兵擅命,人自封殖,惟曹公能拔拯危乱,翼戴天子,奉辞伐罪,所向必克。

现代文:太祖攻克冀州,刘放劝说王松说: 之前董卓谋逆作乱,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坐拥部队擅自发布命令,每个人都自己培植势力,只有曹公能拯救动乱的时局,他辅佐拥戴天子,奉天子诏令讨伐罪臣,所到的地方一定能攻克。

古文:以二袁之强,守则淮南冰消,战则官渡大败;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势以见。

现代文:以袁绍、袁术的强大,坚守淮南,淮南地区就涣散,在官渡大战,也失败而归;曹公乘着胜利进军,即将清扫河朔地区,威势和刑罚都具备了,局面的形势也就显现出来了。

古文:速至者渐福,后服者先亡,此乃不俟终日驰骛之时也。

现代文:那些先来依附的就有福分,后面来臣服的就会先被灭亡,这是不需要每天追逐奔波就能有的时机。

古文:昔黥布弃南面之尊,仗剑归汉,诚识废兴之理,审去就之分也。

现代文:过去黔布放弃作为君主的至尊,带着佩剑归顺汉朝,实在是能了解兴衰成败的道理,懂得远离和亲近的区别。

**古文:将军宜投身委命,厚自结纳。 **

现代文:将军您应该投身于曹公,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他,带着厚重的礼物去结交他。

古文:松然之。

现代文:王松认为他说的对。

古文:会太祖讨袁谭於南皮,以书招松,松举雍奴、泉州、安次以附之。

现代文:刚好太祖在南皮讨伐袁谭,用书信招揽王松,王松献出雍奴、泉州、安次三城归顺太祖。

古文:放为松答太祖书,其文甚丽。

现代文:刘放为王松回复太祖的书信,文采很是华丽。

古文:太祖既善之,又闻其说,由是遂辟放。

现代文:太祖很欣赏他,又得知他劝说王松的话,因此征召刘放。

古文:建安十年,与松俱至。

现代文:建安十年,刘放和王松一起到太祖那里。

**古文:太祖大悦,谓放曰: 昔班彪依窦融而有河西之功,今一何相似也! **

现代文:太祖很是高兴,对刘放说: 过去班彪依附窦融,才有了收复河西的功劳,现在的情况和那时多相似啊!

古文:乃以放参司空军事,历主簿记室,出为郃阳、祋祤、赞令。

现代文:太祖就任命刘放为参司空军事,曾担任过主簿记室,又出京担任郃阳、祋祤、赞县三县的县令。

古文:魏国既建,与太原孙资俱为秘书郎。

现代文:魏国建立以后,刘放和太原人孙资一同担任秘书郎。

古文:先是,资亦历县令,参丞相军事。

现代文:先前,孙资也担任过县令,参与丞相军事。

古文:文帝即位,放、资转为左右丞。

现代文:文帝登基后,刘放、孙资分别被调任为左右丞。

古文:数月,放徙为令。

现代文:过了几个月,刘放被调任为县令。

古文:黄初初,改秘书为中书,以放为监,资为令,各加给事中;放赐爵关内侯,资为关中侯,遂掌机密。

现代文:黄初初年,朝廷将秘书改名为中丞,任命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还各给他们加封给事中;刘放被赐封爵位为关内侯。

古文:三年,放进爵魏寿亭侯,资关内侯。明帝即位,尤见宠任,同加散骑常侍;进放爵西乡侯,资乐阳亭侯。

现代文:明帝登基后,他们特别宠信重用,一同被加封为散骑常侍;进封刘放的爵位为西乡侯,孙资为乐阳亭侯。

古文:太和末,吴遣将周贺浮海诣辽东,招诱公孙渊。

现代文:太和末年,吴国派遣将领周贺乘船渡海到达辽东,招揽诱导公孙渊。

古文:帝欲邀讨之,朝议多以为不可。

现代文:明帝打算在半路拦截讨伐他,朝中大臣商议,大多认为不可行。

古文:惟资决行策,果大破之,进爵左乡侯。

现代文:只有孙资果断执行计划,果然大败周贺部队,被进封爵位左乡侯。

古文:放善为书檄,三祖诏命有所招喻,多放所为。

现代文:刘放善于写作信件檄文,武帝、文帝、明帝三朝时,凡是需要招抚晓谕的诏令,大多是刘放写的。

古文:青龙初,孙权与诸葛亮连和,欲俱出为寇。

现代文:青龙初年,孙权和诸葛亮联合,打算一起出兵进攻魏国。

古文:边候得权书,放乃改易其辞,往往换其本文而傅合之,与征东将军满宠,若欲归化,封以示亮。

现代文:边界负责探查的士兵得到孙权的书信,刘放就将信件里的言辞修改了,往往换掉其中的文字,但语句也能符合,将信件送给征东将军满宠,让他做出要归顺蜀国的样子,将孙权的信件封好再展示给诸葛亮。

古文:亮腾与吴大将步骘等,骘等以见权。

现代文:诸葛亮将信件转给吴国大将步骘等人,步骘等人将书信拿给孙权。

古文:权惧亮自疑,深自解说。

现代文:孙权担心诸葛亮猜疑自己,努力为自己辩解。

古文:是岁,俱加侍中、光禄大夫。

现代文:这一年,刘放、孙资两人一起被加封为侍中、光禄大夫。

古文:景初二年,辽东平定,以参谋之功,各进爵,封本县,放方城侯,资中都侯。

现代文:景初二年,平定辽东后,他们二人因为参与谋划的功劳,各自进封爵位,封在本县,刘放被封为方城侯,孙资被封为中都侯。

古文:其年,帝寝疾,欲以燕王宇为大将军,及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辅政。

现代文:这一年,明帝病危,想要让燕王曹宇担任大将军,和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一起辅佐朝政。

古文:宇性恭良,陈诚固辞。

现代文:曹宇性情恭敬善良,他陈述自己的诚心,坚决推辞。

**古文:帝引见放、资,入卧内,问曰: 燕王正尔为? **

现代文:明帝将刘放、孙资两人召见到卧室内,问他们说: 燕王就是这样的吗?

**古文:放、资对曰: 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 **

现代文:刘放、孙资回答说: 燕王是确实知道自己不能承担重任的缘故而已。

古文:帝曰: 曹爽可代宇不? 放、资因赞成之。

现代文:明帝说: 曹爽可以代替曹宇吗? 刘放、孙资就很赞同。

古文:又深陈宜速召太尉司马宣王,以纲维皇室。

现代文:他们又深入陈述,认为应该迅速将太尉司马宣王召回,以维系皇室安定。

古文:帝纳其言,即以黄纸授放作诏。

现代文:明帝接受了他们的建议,立即将黄色的纸张授予刘放让他写下诏书。

古文:放、资既出,帝意复变,诏止宣王勿使来。

现代文:刘放、孙资出去之后,明帝又改变了他的想法,下诏阻止司马宣王不让他返回。

**古文:寻更见放、资曰: 我自召太尉,而曹肇等反使吾止之,几败吾事! **

现代文:不久又召见刘放、孙资说: 我自己召回太尉,但曹肇等人反而让我阻止他回来,几乎弄坏了我的大事!

古文:命更为诏,帝独召爽与放、资俱受诏命,遂免宇、献、肇、朗官。

现代文:命令他们再写一份诏书,明帝只召见曹爽和刘放、孙资一同接受诏书命令,然后罢免了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等人的官职。

古文:太尉亦至,登床受诏,然后帝崩。

现代文:这是太尉司马宣王也到了,走近明帝的床榻接受诏令,这之后明帝就驾崩了。

古文:齐王即位,以放、资决定大谋,增邑三百,放并前千一百,资千户;封爱子一人亭侯,次子骑都尉,馀子皆郎中。

现代文:期望登基,因为刘放、孙资决定了大事,给他们加封食邑三百户,刘放的食邑加上之前的一共一千一百户,孙资为一千户;又封他们的一个儿子为亭侯,封次子为骑都尉,其他的儿子都被封为郎中。

古文:正始元年,更加放左光禄大夫,资右光禄大夫,金印紫绶,仪同三司。

现代文:正始元年,齐王又加封刘放为左光禄大夫,孙资为右光禄大夫,授予他们金印,赐予绶带,所用礼节和太尉、司徒、司空三司相同。

古文:六年,放转骠骑,资卫将军,领监、令如故。

现代文:正始六年,刘放被调任为骠骑,孙资为卫将军,两人像之前一样兼任中书监、中书令。

古文:七年,复封子一人亭侯,各年老逊位,以列侯朝朔望,位特进。

现代文:正始七年,又各将两人的一个儿子封为亭侯,两人都因为年事已高退位,以列侯的身份在每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入宫朝拜,赐位特进。

古文:曹爽诛后,复以资为侍中,领中书令。

现代文:曹爽被诛杀后,朝廷又任命孙资为侍中,兼任中书令。

古文:嘉平二年,放薨,谥曰敬侯。

现代文:嘉平二年,刘放去世,谥号为敬侯。

古文:子正嗣。

现代文:刘放的儿子刘正承袭他的爵位。

古文:资复逊位归第,就拜骠骑将军,转侍中,特进如故。

现代文:孙资又退位回家,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又转任侍中,想之前一样赐位特进。

古文:三年薨,谥曰贞侯。

现代文:嘉平三年,孙资去世,谥号为贞侯。

古文:子宏嗣。

现代文:孙资的儿子孙宏承袭他的爵位。

古文:放才计优资,而自脩不如也。

现代文:刘放才能和计谋都比孙资优秀,但在自我修养上比不上孙资。

古文:放、资既善承顺主上,又未尝显言得失,抑辛毗而助王思,以是获讥於世。

现代文:刘放、孙资既善于遵奉顺从主上的想法,又没有明显的言论讨论朝政得失,但因为他压制辛毗而帮助王思,所以被世人讥笑。

古文:然时因群臣谏诤,扶赞其义,并时密陈损益,不专导谀言云。

现代文:但当时他们也能顺着朝臣们的直言规劝,赞同他们的想法,并且时常暗中陈述朝政的得失,没有专门引导阿谀奉承的言论。

古文:及咸熙中,开建五等,以放、资著勋前朝,改封正方城子,宏离石子。

现代文:等到咸熙年间,朝廷开始设立五等爵位制度,因为刘放、孙资在前一朝有很大功劳,朝廷改封刘正为方城子,孙宏为离石子。

古文:评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现代文:评说: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等人的才能计策谋划,都是当时的奇异的人,虽然在清明政绩德行功业等方面和荀攸不一样,但他们的筹谋预料,和荀攸是一样的。

古文:刘放文翰,孙资勤慎,并管喉舌,权闻当时,雅亮非体,是故讥谀之声,每过其实矣。

现代文:刘放富有才华,孙资勤勉慎重,一同掌管朝廷的重要机构,他们的权力是当时都很有名的,正直诚信不是他们的根本,所以那些非议和阿谀的言论,经常超过了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