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相见礼

古文:士相见之礼。挚,冬用雉,夏用腒。

现代文:士相见的礼仪:礼物,冬季用雉,夏季用干雉。

古文:左头奉之,曰: 某也愿见,无由达。

现代文:宾双手横捧雉,雉头向左,说: 在下久欲拜见先生,但无人相通。

**古文:某子以命命某见。 **

现代文:今某某先生转达先生意旨,命在下前来拜见。

古文:主人对曰: 某子命某见,吾子有辱。

现代文:主人的答辞是: 某某先生命在下前往拜会,但先生却屈尊驾临。

**古文: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 **

现代文:请先生返家,在下将前往拜见。

**古文:宾对曰: 某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 **

现代文:宾的答辞说: 先生所言,在下实不敢当,还请先生赐见。

**古文:主人曰: 某不敢为仪,固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 **

现代文:主人的答辞是: 在下不敢当此威仪,再一次请先生还家,在下将前去拜会。

**古文:宾对曰: 某不敢为仪,固以请。 **

现代文:宾的答辞是: 在下不敢摆此威仪,最终还是请先生赐见。

古文:主人对曰: 某也固辞,不得命,将走见。

现代文:主人的答辞说: 在下一再推辞,得不到先生的准许,将出去迎见先生。

**古文:闻吾子称挚,敢辞挚。 **

现代文:听说先生携带礼物,冒昧辞谢。

**古文:宾对曰: 某不以挚,不敢见。 **

现代文:宾的答辞是: 在下不用此礼物,不敢来拜会先生。

**古文:主人对曰: 某不足以习礼,敢固辞。 **

现代文:主人的答辞说: 在下不敢当此崇高的礼仪,冒昧再次辞谢。

**古文:宾对曰: 某也不依于挚,不敢见,固以请。 **

现代文:宾的答辞是: 在下不凭此礼,不敢求见先生,固请先生笑纳。

**古文:主人对曰: 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 **

现代文:主人的答辞说: 在下一再辞谢,得不到先生许可,不敢不敬从!

古文:出迎于门外,再拜。

现代文:主人到大门外迎接,两拜。

古文:客答再拜。

现代文:宾答两拜。

古文:主人揖,入门右。

现代文:主人对宾一揖,从门东侧入内。

古文:宾奉挚,入门左。

现代文:宾双手捧礼物,从门西侧入内。

古文: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

现代文:主人两拜接受礼物,宾两拜送礼物,然后出门。

古文:主人请见,宾反见,退。

现代文:主人邀请宾,宾返回,与主人再一次相见,然后告退。

古文: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现代文:主人送宾至大门外,两拜。

古文:主人复见之,以其挚,曰: 曏者吾子辱,使某见。

现代文:主人带着宾所送的礼物到宾家回拜,说: 前不久先生辱临敝舍,得以相见。

**古文:请还挚于将命者。 **

现代文:今请将礼物还给传命的人。

**古文:主人对曰: 某也既得见矣,敢辞。 **

现代文:主人的答辞说: 在下既已得以拜会先生,冒味辞谢。

**古文:宾对曰: 某也非敢求见,请还挚于将命者。 **

现代文:宾的答辞是: 在下不敢求见先生,只请求还礼物给传命者。

**古文:主人对曰: 某也既得见矣,敢固辞。 **

现代文:主人的答辞是: 在下既已得以拜会先生,冒昧再度辞谢。

**古文:宾对曰: 某不敢以闻,固以请于将命者。 **

现代文:宾的答辞说: 在下不敢以此小事聒烦先生,只是固请还礼物给传命者。

**古文:主人对曰: 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从? **

现代文:主人的答辞说: 在下一再推辞,得不到准允,哪敢不从命!

古文:宾奉挚入,主人再拜受。

现代文:宾手捧礼物入内,主人两拜而接受。

古文:宾再拜送挚,出。

现代文:宾两拜送礼物,然后退出。

古文: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现代文:主人送宾至大门外,两拜。

古文:士见于大夫,终辞其挚。

现代文:士拜见大夫的礼仪。主人推辞三次不接受宾的礼物。

古文:于其入也,一拜其辱也。宾退,送,再拜。

现代文:宾入内,主人对宾的屈尊驾临一拜表示谢意。宾告退,主人送,拜两次。

**古文:若尝为臣者,则礼辞其挚,曰: 某也辞,不得命,不敢固辞。 **

现代文:曾经做过大夫家臣的公士来见,则主人对宾所执礼物辞谢一番而表示接受,说: 在下辞谢,得不到同意,因而不敢再推辞。

古文:宾入,奠挚,再拜,主人答壹拜,宾出。

现代文:宾入内,放下礼物,两拜,主人一拜答谢。宾退出。

**古文:使摈者还其挚于门外,曰: 某也使其还挚。 **

现代文:主人使摈者至门外归还宾所送的礼物,说: 某某使在下来归还礼物。

**古文:宾对曰: 某也既得见矣,敢辞。 **

现代文:宾回答说: 在下既已得拜见夫子,冒昧辞谢。

**古文:摈者对曰: 某也命某:敢以请。 **

现代文:摈者回答说: 某某命在下说: 在下不敢当此威仪。

**古文:宾对曰: 某也,夫子之贱私,不足以践礼,敢固辞! **

现代文:冒昧再次请求。 宾回答说: 在下是夫子家的 贱私 ,不足以行此宾客之礼,冒昧再次辞谢!

**古文:摈者对曰: 某也使某,不敢为仪也,固以请! **

现代文:摈者回答说: 某某派在下来, 不敢当此威仪 ,容再次请求!

**古文:宾对曰: 某固辞,不得命,敢不从? **

现代文:宾回答说: 在下坚辞而得不到准许,安敢不遵命!

古文:再拜受。

现代文:两拜接受礼物。

古文:下大夫相见以雁,饰之以布,维之以索,如执雉。

现代文:下大夫相见,用雁作为礼物,以布缝衣束其身,用绳索系联其双足。

古文:上大夫相见以羔,饰之以布,四维之,结于面;左头,如麛执之。

现代文:执雁的礼节姿势与执雉相同。上大夫相见,用羊羔作见面礼,以布缝衣为饰,并用绳索栓上羊羔的前足和后足,从腹下交出其背上,在胸前结上绳子。如执小鹿一样,两手执前后足,横捧羊羔,羊头朝左。

古文:如士相见之礼。

现代文:礼节与士相见礼相同。

古文:始见于君执挚,至下,容弥蹙。

现代文:第一次叩见国君,手执礼物至堂下时,容貌益发显得恭敬诚实,局促不安。

古文:庶人见于君,不为容,进退走。

现代文:庶人见国君,不做趋翔的姿容,进退只是疾行而已。

古文:士大夫则奠挚,再拜稽首;君答壹拜。

现代文:士大夫则要放下礼物,对君两拜,叩头至地,国君回一拜作答。

**古文:若他邦之人,则使摈者还其挚,曰: 寡君使某还挚。 **

现代文:如果是邻国的人来见,国君则命摈者归还他礼物,说: 寡君使在下来归还先生礼物。

**古文:宾对曰: 君不有其外臣,臣不敢辞。 **

现代文:宾回答说: 君不以外臣为臣下,臣不敢推辞。

古文:再拜稽首,受。

现代文:两拜,叩首至地,接过礼物。

古文:凡燕见于君,必辩君之南面。若不得,则正方,不疑君。

现代文:凡是私见国君,要在君面朝南时正北面叩见,如果君不在正南面的位置,则君或面向东、或面向西,臣必正向叩见,不可预度君之向位而斜向见君。

古文:君在堂,升见无方阶,辩君所在。

现代文:君在堂上,臣升堂见君,从哪个台阶上堂没有一定,要看君所处的位置,以近君为便。

古文:凡言,非对也,妥而后传言。

现代文:凡是与君谈话,如果不是回答君的提问,则必待君安坐之后才发言。

古文:与君言,言使臣。与大人言,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

现代文:与君谈话,所言着重于君使臣之礼;与卿大夫谈话,所言着重于臣事君尽忠之道;与老者谈话,所言着重在使弟子之事;与年幼者谈话,所言着重在孝亲敬长之节;与众人谈话,所言着重于忠信慈祥之行;与做官的人谈话,所言着重于忠诚信实之义。

古文: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

现代文:向卿大夫进言,开始时要看着对方的脸,言毕,目光下移至对方的怀抱,然后抬头注视对方的面部。进言者要容体端正,不要变动改容。

古文:众皆若是。

现代文:诸卿大夫同在时,其仪节亦如此。

古文:若父,则游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带。

现代文:若是与父亲交谈,目光则可以游动,注视的范围,上不要高过面部,下不要低于腰带。

古文:若不言,立则视足,坐则视膝。

现代文:如不说话,站立时要注视对方的脚,坐着时则注视对方的膝盖。

古文:凡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问日之早晏,以食具告,改居,则请退可也。

现代文:凡是侍坐于君子,君子开始打哈欠伸懒腰,询问时间的早晚,告诉从者所食已遍,或者变换坐的位置,看到这些疲倦的表现,就可以告退了。

古文:夜侍坐,问夜,膳荤,请退可也。

现代文:在夜间侍坐于君子,如果对方询问时间,开始食用荤辛之物,也就表示他已有倦意,侍坐者也就可以告退了。

古文:若君赐之食,则君祭先饭,遍尝膳,饮而俟,君命之食,然后食。

现代文:臣侍坐于君,如果君赐给他食物,则君祭食,臣先食黍稷,表示为君尝食,上菜之后,又为君遍尝各种菜肴,然后饮酒等候。

古文:若有将食者,则俟君之食,然后食。

现代文:待君下令后,才能进食。

古文:若君赐之爵,则下席,再拜稽首,受爵,升席祭,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虚爵。

现代文:如果赐给他酒,则要下席,两拜叩头至地然后接爵,即席祭酒,干杯后等候;待君干杯以后才把空爵交给赞者。

古文:退,坐取屦,隐辟而后屦。

现代文:告退,至堂下跪而取鞋,退避至隐蔽处才把鞋子穿上。

**古文:君为之兴,则曰: 君无为兴,臣不敢辞。 **

现代文:君为臣起立,臣则说: 君不要站起来,臣不敢推辞。

古文:君若降送之。则不敢顾辞,遂出。

现代文:君如果下堂相送,士则不敢回首辞谢,直出门而去。

古文:大夫则辞,退下,比及门三辞。

现代文:大夫侍坐告退时,君下堂相送,则辞谢,至门前,辞谢三次。

古文:若先生异爵者请见之,则辞。

现代文:如果卿大夫或致仕的卿大夫来士家请见,则辞谢。

古文:辞不得命,则曰: 某无以见,辞不得命,将走见。 先见之。

现代文:大夫因私事至他国,摈者不称呼他 寡大夫 或 寡君之老 。

古文:非以君命使,则不称寡。大夫士,则曰寡君之老。

现代文:大夫奉君命出使他国,摈者则称呼他 寡君之老 。

古文:凡执币者,不趋,容弥蹙以为仪。

现代文:凡执锦帛皮马禽挚之类见君,则不能疾行,以示谨慎,容止处处显得恭敬诚实,局促不安。

古文:执玉者,则唯舒武,举前曳踵。

现代文:如果是执玉见君,则要足步迟缓,拖曳着脚后跟小步前行,显得更加小心谨慎。

古文:凡自称于君,士大夫则曰下臣。

现代文:臣对君的自称:士大夫自称 下臣 。

古文:宅者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茅之臣,庶人则曰刺草之臣。

现代文:致仕的官员,宅居在国中的,自称 市井之臣 ;宅居在野的,则自称 草茅之臣 。庶人则自称 刺草之臣 。

古文:他国之人则曰外臣。

现代文:他国之人则自称 外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