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古文: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右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现代文: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蜜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之微微汗出。调养护理方法及禁忌同桂枝汤,其它汤剂煎服法都可以依照此方。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症见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见腹泻的,用葛根汤主治。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症见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见呕吐而不腹泻,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古文:葛根加半夏汤方

现代文:葛根加半夏汤方

古文:葛根四两麻黄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

现代文: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获得微微汗出。

古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现代文:太阳病,证属桂枝汤证,本当用汗法,医生却反而用下法,导致腹泻不止,脉象急促、短促的,是表证尚未解除的表现,如果出现气喘、汗出等内热证的,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

古文: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现代文: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古文:葛根半斤甘草二两黄芩二两黄连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现代文: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以上四味药,用水八升,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古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现代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痛,腰痛,关节疼痛,怕风,无汗而气喘,脉浮紧的,属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主治。

古文:麻黄汤方

现代文:麻黄汤方

古文: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现代文: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掉皮尖以上四味药,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八合。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获得微微汗出。

古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现代文:药后不须喝热稀粥,其它调养护理方法均同桂枝汤。太阳与阳明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出现气喘而胸部胀闷的,表明表邪郁闭较甚,病情偏重于表,不可攻下,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古文: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现代文:太阳表证,已经过了十天,如果脉象由浮紧转浮细,总想睡眠的,是表证已经解除的征象;如果出现胸胁满闷疼痛的,是病转少阳,可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仅见脉浮等表证的,是病仍在太阳,可用麻黄汤治疗。

古文:小柴胡汤方

现代文:小柴胡汤方

古文: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文: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取药液再煎煮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古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现代文:太阳病感受风邪,脉象浮紧,发热,怕冷,身体疼痛,周身无汗,心中烦躁不安的,是太阳伤寒兼有郁热证,用大青龙汤主治。如果脉象微弱、汗出怕风的,属于表里俱虚证,不能服大青龙汤。如果误服,就会大汗亡阳,出现四肢冰冷,全身筋肉跳动,这就是误治的变证。

古文:大青龙汤方

现代文:大青龙汤方

古文: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个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现代文: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掉皮尖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枚,剖开石膏鸡蛋大一块,打碎以上七味药,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以获得微微汗出。如果服药后汗出过多的,用米粉炒温外扑以止汗。

古文: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现代文:如果服一遍药汗出的,可以停服第二、第三遍药,倘若继续服用,就会出汗太多,阳气外亡,导致阳虚,出现怕风、烦躁不安、不能睡眠等证。

古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现代文:外感风寒之邪,症见脉象浮缓,身体不疼痛,仅感沉重,偶有减轻,如果有发热、畏寒、无汗、烦躁等主证,而又无少阴阳衰阴盛征象的,可以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以清里。

古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现代文:外感病,太阳表证未解,而又水饮停聚,出现发热,怕冷,咳嗽,干呕,或见口渴,或见腹泻,或见咽喉梗塞不畅,或见小便不通畅、小腹部胀满,或见气喘的,用小青龙汤主治。

古文:小青龙汤方

现代文:小青龙汤方

古文:麻黄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桂枝三两半夏半升细辛三两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现代文: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古文: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现代文:外感病,表证未解,水饮停聚,症见咳嗽、气喘、发热、畏寒、口不渴的,可用小青龙汤主治。

古文: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现代文:如果服小青龙汤后口渴的,是外寒得去,内饮得化,病情将要解除的征象。

古文:小青龙汤主之。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现代文: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发热、畏寒、头痛等症仍在,而见脉浮弱的,应当用解肌发汗法治疗,适宜用桂枝汤。

古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现代文:太阳表证,误用攻下法,表证未除,而又出现轻度气喘的,这是由于表邪郁闭、内迫于肺的缘故,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治。

古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现代文: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的,不可使用攻下法。

古文: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现代文:如果使用攻下法,就违背了治疗规律,属于误治。如果要解除表邪,适宜用桂枝汤治疗。

古文: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现代文:太阳病,先使用发汗法而表证不解,却反而用泻下的治法,如果下后脉象仍浮的,是疾病还没有痊愈。

古文: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现代文:这是因为,脉浮主病在表,应用汗法以解表散邪,却反而用泻下法治疗,所以不能治愈。

古文: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现代文:现在虽经误下,但脉象仍浮,所以可以推断邪未内陷,其病仍在表,应当解表才能治愈,适宜用桂枝汤治疗。

古文: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现代文:太阳病,脉象浮紧,无汗、发热,身体疼痛,病情迁延八九天而不除,表证症候仍然存在的,仍应当用发汗法治疗,可用麻黄汤主治。

古文: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现代文:服了麻黄汤以后,病人病情已稍微减轻,出现心中烦躁、闭目懒睁的症状,严重的会出现鼻衄,衄血后,邪气得以外泄,其病才能解除。

古文:麻黄汤主之。

现代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邪气郁滞太甚的缘故。

古文: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现代文:太阳表证,脉象浮紧,发热,不出汗,如果自行出现衄血的,邪气因衄血而外泄,疾病就可痊愈。

古文: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现代文:太阳与阳明并病,是在太阳病初起的时候,因发汗太轻,汗出不透彻,邪未尽解,内迫于里,邪气由太阳转属阳明,于是出现微微汗出,不怕冷的症状。

古文: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现代文:如果二阳并病而太阳表证未解的,不能同发汗法治疗,误用攻下,就会引起变证,这种情况可以用轻微发汗法治疗。

古文: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

现代文:如果病人出现满面通红的,这是邪气郁滞在肌表,应当用发汗法及熏蒸法治疗。如果太阳病发汗太轻,汗出不透,本应当汗出却不能汗出,邪热郁滞而不能外泄,病人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短气,全身难受,不可名状,不知痛处,一时腹中疼痛,一时四肢疼痛,触按不到确切疼痛的部位,这都是汗出不透彻、邪气郁滞所致,应当再行发汗,汗解邪散,就可以治愈。

古文:何以知汗出不彻?

现代文:怎么知道是汗出不透彻导致的呢?

古文:以脉涩故知也。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现代文:是因为病人脉象涩,为邪气郁滞在表之象,所以知道是汗出不透彻导致的。脉象浮数,为病在表,照理应当用发汗法治疗,汗解邪散,则疾病自可痊愈。

古文: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现代文:如果反而用泻下法治疗,误下损伤在里的阳气,出现身体沉重、心慌的,不能再用发汗法治疗。此时,应扶正补虚,使正气充实,津液自和,就能自然汗出而病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病人尺部脉象微细,这是里虚的征象,所以必须通过治疗,待表里正气充盛,津液自和,便能自然汗出而病愈。

古文: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现代文:脉象浮紧的,是太阳伤寒证的脉象,照理应当出现身体疼痛等太阳伤寒见证,宜用发汗法来解表祛邪。

古文: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现代文:如果尺部脉迟的,则不能发汗。

古文:何以知之然?

现代文:为什么呢?

古文: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现代文:因为迟脉主营气不足、阴血虚少,发汗会更伤营血,引起变证。

古文: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现代文:脉象浮的,主病在表,可用发汗法治疗,如见发热、畏寒、身疼痛,无汗等太阳伤寒见证的,适宜用麻黄汤。

古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

现代文:脉象浮而数的,主病在表,可用发汗法治疗,如见发热、畏寒、头身疼痛、无汗等太阳伤寒见证的,适宜用麻黄汤。病人经常自汗出,这是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以致营卫失调的缘故。

古文: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现代文:因为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卫主卫外,营主营养内守,营卫相互协调方能健康无病。

古文: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现代文:因此,必须使用发汗的方法,使不相协调的营卫重趋调和,则病可痊愈,适宜用桂枝汤。病人内脏没有其他的疾病,时而发热,自汗出而不能痊愈的,这是卫气不和,不能卫外为固的缘故。

古文: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现代文:可在病人发热汗出之前,用桂枝汤发汗,使营卫重趋调和,则病可愈。

古文: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现代文:太阳伤寒证,脉象浮紧,未使用发汗法治疗,而出现衄血,衄血后表证仍未解的,可以用麻黄汤主治。

古文: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现代文:外感病,不解大便六七天,头痛发热,如果小便黄赤的,是阳明里热结实,可用承气汤泄其在里的实热;如果小便清白的,是内无邪热,病不在里,仍然在表,应当用发汗法治疗,可用桂枝汤。

古文: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现代文:如果头痛发热等症持续不解,表示表邪郁滞较甚,可能会出现衄血症。太阳伤寒证,使用了发汗法后,病症已经解除。过了半天,病人又出现发热,脉象浮数等表证的,可以再发汗,适合用桂枝汤。

古文: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现代文:凡是疾病,用发汗法,或涌吐法,或泻下法治疗,而致耗血、伤津液的,如果阴阳能够自趋调和的,就一定能够痊愈。

古文: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现代文:用峻泻药攻下后,又再发汗,出现小便短少的,这是误汗下后损伤津液的缘故,不能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疗。

古文: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

现代文:待其津液恢复而小便通畅,就一定会自然痊愈。

古文: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现代文:泻下之后,又行发汗,出现畏寒战栗、脉象微细的,这是误下复汗,导致阴阳俱虚的缘故。

古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现代文:误用泻下之后,又误发其汗,致肾阳虚弱,病人出现白天烦躁、不能安静睡眠,夜晚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而不烦躁,不作呕,无口渴,没有表证,脉象沉微,身有微热的,用干姜附子汤主治。

古文:干姜附子汤方

现代文:干姜附子汤方

古文:干姜一两附子一枚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现代文: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切成八片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一次服下。

古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现代文:发汗以后,出现身体疼痛、脉象沉迟的,是发汗太过,营气损伤,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治。

古文:桂枝甘草汤方

现代文:桂枝甘草汤方

古文: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现代文: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一次服下。

古文: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现代文:发了汗以后,病人出现脐下跳动不宁,好像奔豚将要发作的征象,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

古文: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现代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古文:茯苓半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文: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甘澜水一斗,先加入茯苓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次,一日服三次。

古文: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现代文:制作甘澜水的方法:用水二斗,倒入大盆内,用灼扬盆内的水,直至水面上出现无数水珠,即可取来使用。

古文:厚朴生姜半夏各半斤,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现代文:发了汗以后,致脾虚气滞,出现腹部胀满的,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

古文:茯苓四逆汤方

现代文:茯苓四逆汤方

古文: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现代文: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甘草二两,以上五味药,用水五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每日服三次。

古文: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现代文: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缘故;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可给予调胃承气汤治疗。

古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现代文:太阳表证,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损伤津液,致胃中津液不足,出现烦躁不安、不能安静睡眠,口干想要喝水的,可以给予少量的水,使胃津恢复,胃气调和,就可痊愈。

古文: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现代文:如果出现脉象浮、轻微发热、怕冷、小便不通畅、口干饮水而不止,是太阳蓄水症,用五苓散主治。

古文:五苓散方

现代文:五苓散方

古文: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半茯苓十八铢桂半两白术十八铢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现代文: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以上五味药,捣成极细末,作成散剂,每次用米汤冲服一方寸匕,一天服三次。并要多喝温开水,让病人出汗,就可痊愈。

古文: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现代文:调养护理方法同常。发过汗以后,出现脉象浮数、发热、心烦、口渴、小便不通畅的,用五苓散主治。

古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现代文:外感病,发热汗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并见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茯苓甘草汤主治。

古文:茯苓甘草汤方

现代文:茯苓甘草汤方

古文: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一两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现代文: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片以上四味药,用水四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成三次温服。

古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现代文:太阳中风证,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证,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里证,如果出现口渴想喝水,一喝水即呕吐,这就叫水逆,用五苓散主治。

古文: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

现代文:在诊脉前,看到病人双手交叉复盖于心胸部位,假如医生叫病人咳嗽,而病人却无反应的,这一定是病人耳聋的缘故。

古文: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现代文: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重复发汗,损伤心肾阳气所致。

古文: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现代文:发过汗以后,饮冷水太多,冷饮伤肺,势必会引起气喘;用冷水洗浴,寒邪内迫,也会出现气喘。

古文: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现代文:发汗以后,出现服药即吐,水药不能下咽的,这是误治的变证。如果再进行发汗,一定会出现呕吐,腹泻不止的见症。

古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现代文:发汗、或涌吐,或泻下以后,无形邪热内扰,出现心烦不能安眠,严重的,就会出现心中烦闷尤甚,反来复去,不可名状,用栀子豉汤主治。

古文:栀子豉汤方

现代文:栀子厚朴汤方

古文: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枚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现代文:栀子十四个,剖开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用水浸泡,炙成黄色以上三味药,加水三升半,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

古文: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现代文:如果温服一次,出现呕吐的,停服剩下的药。

古文: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现代文:太阳伤寒证,医生误用泻下丸药峻猛攻下,出现身热不退,轻度心烦不安,并见腹满痛便溏等中寒证的,用栀子干姜汤主治。

古文:栀子干姜汤方

现代文:栀子干姜汤

古文: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现代文:栀子十四个干姜二两以上二味药,加水三升半,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

古文: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现代文:如果温服一次后,出现呕吐的,停服剩下的药。

古文: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现代文:凡是使用栀子豉汤,如果病人平素有大便稀溏的,应禁止使用。

古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现代文:太阳病,经用发汗,汗出而病不解除,病人仍然发热,心慌,头目昏眩,全身肌肉跳动,身体振颤摇晃,站立不稳,象要跌倒,这是肾阳虚弱,水饮泛滥所致,用真武汤主治。

古文: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现代文:咽喉干燥的病人,多阴液不足,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古文: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现代文:久患淋病的病人,多阴虚下焦有热,不能用发汗法。如果误用发汗,就会引起尿血的变证。

古文: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

现代文:久患疮疡的病人,多气血两亏,虽有身疼痛等表证,也不能用发汗法。

古文: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旬,不得眠。

现代文:如果误用发汗,使气血更伤,就会出现颈项强急,角弓反张的痉病。久患衄血的病人,多阴虚火旺,不能用发汗法。如果误发其汗,就会出现额部两旁凹陷处的动脉拘急、两眼直视、眼球不能转动、不能睡眠的变证。

古文: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现代文:患出血疾患经常出血的病人,多气血亏虚,不能用发汗法治疗。如果误用发汗,就会出现畏寒战栗的变证。

古文: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现代文:平素爱出汗的病人,多属阳虚不固,不能用发汗法。汗本出而又再发其汗,就会形成心神恍惚、心中烦乱不安、小便后尿道疼痛的变证,用禹余粮丸治疗。

古文: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现代文:病人素有内寒,不能用发汗法。如果反发其汗,就会使胃中虚寒更甚,出现吐蛔的症状。

古文: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现代文:本应先用发汗法治疗表证,然后再用泻下法治疗里证,却反先用泻下法治疗里证,这是错误的治疗原则;如果先用发汗法治疗表证,就是正确的治疗原则。

古文: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现代文:本应先用攻下法治疗里证,然后用发汗法治疗表证,却反先用发汗法治疗表证,这是错误的治疗原则;如果先用泻下法治疗里证,就是正确的治疗原则。

古文: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现代文:太阳伤寒证,本应用发汗法治疗,医生却反而使用泻下法,致脾肾阳衰,出现腹泻完谷不化,泻下不止,虽有身体疼痛等表证存在,也应当急以治疗里证。经治疗后,里证解除,大便转正常,身体疼痛仍未去的,再治疗表证。

古文: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现代文:治疗里证用四逆汤,治疗表证用桂枝汤。

古文: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现代文:病人有发热、头痛等表证,脉象反而见沉的,如果使用温经解表法治疗而不痊愈,反而增加身体疼痛的见证,就应当从里证论治,用四逆汤方。

古文: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现代文:太阳表证,先使用泻下法治疗而没有痊愈,再用发汗法治疗,因而导致内外俱虚,出现昏冒的症状。昏冒的病人如果正能胜邪,得到汗出,汗解邪散,就可以自行痊愈。

古文: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

现代文: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汗出邪散表气得以调和的缘故。

古文: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现代文:如果里气尚未调和,然后再用泻下法治其里。

古文: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现代文:太阳表证没有解除,如果出现畏寒战栗,并见尺部寸部的脉象皆沉伏不显,继之高热汗出而病解的,这就是战汗证。

古文: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

现代文:此时,如果先触摸到寸部脉微微搏动的,主病在表,应当先发汗解表,则病可解。如果先触摸到尺部脉微微搏动的,主病在里,用泻下法则病可愈。

古文: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现代文:如果要用泻下法,适宜用调胃承气汤。

古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现代文:太阳表证,发热汗出的,这是卫气浮盛于外与邪相争,卫外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所致,治疗宜驱风散邪,适宜用桂枝汤。

古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现代文:外感风寒之邪,经过五六天,出现发热怕冷交替出现,胸胁满闷不舒,表情沉默,不思饮食,心中烦躁,总想呕吐,或者出现胸中烦闷而不作呕,或者口渴,或者腹中疼痛,或者胁下痞胀硬结,或者心慌、小便不通畅,或者口不渴,身体稍有发热,或者咳嗽的,为邪入少阳,用小柴胡汤主治。

古文: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三枚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文: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斤,用水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二升,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古文:后加减法: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两,温复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现代文:如果出现胸中烦闷而不作呕的,方中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如果出现口渴的,加人参一两半,与以上用量相合为四两半,并加瓜蒌根四两;如果出现腹中疼痛的,去黄芩,加芍药三两;如果出现胁下痞胀硬结的,去大枣,加牡蛎四两;如果出现心慌、小便不通畅的,去黄芩,加茯苓四两;如果出现口不渴、体表稍有发热的,去人参,加桂枝四两,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让病人微微汗出,就可痊愈;如果出现咳嗽的,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古文: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现代文:气血虚弱,腠理开豁,邪气得以乘虚而入,与正气相搏结,留居在少阳经,正气与邪气相争,所以出现发热畏寒交替而作,发作与停止均有其时;由于胆气内郁,影响脾胃,所以表情沉默、不思饮食;脏与腑相互关联,肝木乘脾土,所以出现腹痛。

古文: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

现代文:得病六七天,脉象迟而浮弱,畏风寒,手足温暖,是太阴虚寒兼表证未解,医生却屡次攻下,致脾阳虚弱,寒湿内郁,出现不能进食,胁下满闷疼痛,目睛、面部及全身发黄,颈项拘急不舒,小便解出困难。如果误予柴胡汤治疗,一定会重伤脾胃而出现泄利后重的症状。

古文: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

现代文:如果本来有口渴,饮水即作呕的,是脾虚水饮内停所致,柴胡汤也不能使用。

古文:食谷者哕。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现代文:如果误投柴胡汤,就会导致中气衰败,出现进食后就呃逆的变证。外感病,经过四五天,身体发热,怕风,颈项拘急不舒,胁下胀满,手足温暖而又口渴的,属三阳合病之证,用小柴胡汤主治。

古文: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现代文:外感病,脉象浮取见涩、沉取见弦的,为中虚而少阳邪乘,应当出现腹中拘急疼痛,治疗应先给予小建中汤以温中健脾、调补气血,用药后少阳证仍不解的,再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古文:小建中汤方

现代文:小建中汤方

古文:桂枝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现代文: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片胶饴一升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先加入前五味药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再加入饴糖,然后放在小火上将饴糖溶化,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平素经常呕吐的人,不适宜用小建中汤,因为小建中汤味甜的缘故。

古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现代文:外感寒邪或风邪,有柴胡汤证的征候,只要见到一二个主证的,就可以确诊为柴胡汤证,不需要所有的征候都具备。

古文: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现代文:凡是柴胡汤证而用攻下的,如果柴胡汤证仍然存在的,可以仍给予柴胡汤进行治疗。服药后,正气借助药力与邪相争,一定会出现畏寒战栗,然后高热汗出而病解的的战汗现象。

古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现代文:患外感病二三天,心中悸动不宁、烦躁不安的,用小建中汤主治。

古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现代文:太阳病,邪传少阳十多天,医生反而多次攻下,又经过四五天,如果柴胡证仍然存在的,可先给予小柴胡汤治疗。

古文: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现代文:如果出现呕吐不止,上腹部拘急疼痛,心中郁闷烦躁的,是少阳兼阳明里实,病情未能解除,用大柴胡汤攻下里实,就可痊愈。

古文:大柴胡汤方

现代文:大柴胡汤方

古文: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大黄二两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文: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用水洗生姜五两,切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古文:一方用大黄二两。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胡汤也。

现代文:潮热,是内有实邪的见证,治疗应当先服小柴胡汤以解除少阳之邪,然后用柴胡加芒硝汤主治。

古文: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现代文:外感病,经过十三天,邪传阳明而见谵语的,是胃肠有实热的缘故,应当用汤药攻下。

古文: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现代文:如果小便通利的,大便应当坚硬,现却反而出现腹泻、脉象实大,可以断定这是医生误用丸药攻下所致,属错误的治法。

古文: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现代文:假如不是误治而是邪传三阴的腹泻,脉象应当微细,四肢应冷,现脉象反而实大,是内有实邪的标志,说明是医生误用丸药攻下,其大便虽通而实邪未去,应当用调胃承气汤主治。

古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现代文:太阳表证没有解除,邪热内入与瘀血互结于下焦膀胱部位,出现有似发狂、少腹拘急硬痛等症状,如果病人能自行下血的,就可痊愈。

古文: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现代文:如果表证还没有解除的,尚不能攻里,应当先解表,待表证解除后,只有小腹拘急硬痛等里证的,才能攻里,适宜用桃核承气汤。

古文:桃核承气汤方

现代文:桃核承气汤方

古文:桃仁五十个桂枝二两大黄四两芒硝二两甘草二两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现代文: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先加入前三味药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火上,微微煮开后离火,每次饭前温服五合,一日服三次。

古文: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现代文:服药后应当出现轻度腹泻。外感病八九天,误用攻下,出现胸部满闷、烦躁惊惕不安、小便不通畅,谵语、全身沉重、不能转侧的,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

古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现代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古文:半夏二合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现代文: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用水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炒大枣六枚,剖开以上十二味药,将大黄切成围棋子大小,余药用水八升,煎煮成四升,然后加入大黄,再煮一二开,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古文: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现代文:旧本说:现用柴胡汤加入龙骨等药。外感病,腹部胀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这是肝木克伐脾土的征象,名叫纵,用针刺期门的方法进行治疗。

古文: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现代文:外感病,发热,畏缩怕冷,口渴很甚,想要喝水,腹部胀满,这是肝木反克肺金的表现,名叫横,当用针刺期门法治疗。

古文: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

现代文:治疗后如果出现自汗出,小便通畅的,为肝气得泄,病将痊愈。太阳病第二天,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医生反而用热熨疗法来熨病人的背部,导致汗出很多,火热之邪乘虚内入于胃,胃中津液枯竭,于是出现躁扰不宁、谵语,病经十多天,如果病人出现全身颤抖、腹泻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将要解除。

古文:故其汗,从腰已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现代文:如果火攻后病人腰以下部位不出汗,反见呕吐,足底下感觉冰凉,大便干硬,小便本应当频数,但反而不频数而量少,想解又解不出,解大便后,头猛然疼痛,并感觉脚心发热,这是水谷之气向下流动的缘故。

古文: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

现代文:太阳中风证,用火法强迫发汗,风邪被火热所迫,血气运行失去正常规律,风与火相互熏灼,影响肝胆疏泄失常,病人身体就会发黄,阳热亢盛,迫血上出就会出现衄血,热邪灼津,阴液亏虚就会出现小便短少。

古文: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现代文:气血亏乏,不能滋润周身,就会出现身体枯燥、仅头部出汗、到颈部为止。阳盛而阴亏,则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口干咽喉溃烂,或者大便不通,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谵语,严重的会出现呃逆、手足躁扰不宁、捻衣摸床等征象,如果小便尚通畅,示津液犹存,病人还可救治。

古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现代文:太阳伤寒证,脉象浮,本应当发汗解表,医生却用火治法强迫发汗,导致心阳外亡、神气浮越,出现惊恐狂乱、坐卧不安的,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治。

古文: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现代文: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古文: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牡蛎五两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现代文: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牡蛎五两,炒蜀漆三两,用水洗去腥味龙骨四两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先加入蜀漆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古文: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

现代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古文: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

现代文:如果误用火攻,火邪内迫,就一定会出现谵语等变证。

古文: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现代文:温病初起脉弱,一般并见发热脉浮,用辛凉发汗解表法治疗,汗出邪散,则疾病可愈。

古文: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现代文:太阳表证,用火熏法强使发汗而汗不出,火邪内攻,邪热内扰,病人必烦躁不安,如果病至第七天,邪气在太阳经当行尽,病当痊愈而仍不痊愈的,就一定会出现大便下血的变证。由于这是误火所致,所以叫做火邪。

古文: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现代文:脉象浮,发热甚,这是太阳表实证,当用发汗解表法治疗,却反用温灸法治疗,这是把实证当作虚证来治疗,火邪内攻,耗血伤阴,一定会出现咽喉干燥、吐血的变证。

古文: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现代文:病人脉象微数,属阴虚内热,千万不可用灸法治疗,如果误用温灸,就成为火邪,火邪内迫,邪热内扰,就会出现烦乱不安的变证。阴血本虚反用灸法,使阴更伤;热本属实,用火法更增里热,血液流散于脉中,运行失其常度,灸火虽然微弱,但内攻非常有力,耗伤津液,损伤筋骨,血液难以恢复。

古文: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现代文:脉象浮,主病在表,当用发汗解表法治疗,如果用灸法治疗,表邪不能从汗解,邪热反而因火治法而更加炽盛,出现从腰以下沉重而麻痹,这就叫火逆。

古文: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

现代文:如果病将自行痊愈的,一定会先出现心烦不安,而后汗出病解。

古文:何以知之?

现代文:根据什么知道的呢?

古文: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现代文:因为脉浮,浮主正气浮盛于外,所以知道汗出而病解。

古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现代文:用烧针的方法强使病人出汗,致心阳损伤、下寒上逆,一定会发作奔豚,出现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时作时止的症状。

古文: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现代文:同时,由于针刺的部位被寒邪侵袭,肿起红包块。在治疗上,可内服汤药,用桂枝加桂汤;外用灸法,在肿起的包块上各灸一艾柱。

古文: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现代文:误用火攻而又行攻下,因火攻发汗致心阳损伤,出现烦躁不安的,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治。

古文: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现代文: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古文: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二两龙骨二两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现代文: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炒龙骨二两以上四味药,用水五升,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八合,每日服三次。

古文: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现代文:太阳伤寒证,如果用温针进行治疗,往往会导致惊惕不安的变证。

古文: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

现代文:太阳表证,应当有畏寒发热的症状,现病人出现自汗,反而不见畏寒发热,关脉细数,这是医生误用吐法所引起的变证。

古文: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现代文:在得病一、二天误用吐法的,就会出现腹中饥饿,却不能食;得病三、四天误吐的,就会出现不喜欢吃稀弱,想吃冷的食物,早晨吃进的东西,晚上就吐出来。这是医生误用吐法所致的变证,其病变尚轻,所以叫做 小逆 。

古文: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现代文:太阳表证,应当有畏寒的见症,治疗当用汗法以解表,现却使用吐法,吐后病人反而出现不怕冷、不想穿衣服的,这是误用吐法所致的内热的变证。

古文: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隔气虚,脉乃数也。

现代文:病人脉象数,脉数一般为邪热所致,热能消化水谷,应当出现能食的症状,却反而出现不能食而呕吐的,这是发汗不当,导致阳气衰微,胃阳虚躁,因而出现脉数。

古文: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现代文:这种脉数是假热的表现,不能消化水谷,所以不能食;因为胃中本虚冷、虚气上逆,所以出现呕吐。

古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

现代文:太阳病,病传阳明已经十余天,病人胃脘部烦闷不适,泛泛欲呕,胸部疼痛,大便反而稀溏,腹部微有胀满,心中郁闷烦躁,如果是误用峻猛涌吐或泻下药所致的,可用调胃承气汤治疗;如果不是吐下所致的,就不能用调胃承气汤。

古文: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现代文:此证虽有只想呕吐,胸部疼痛,大便稍溏泄的症状,但不是柴胡汤证。因为病人泛泛想吐,所以可以推知是峻吐峻下所致的。

古文: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现代文:太阳病,经六七天,表证仍然存在,脉象沉滞不起,没有结胸的见症,神志发狂的,这是邪热与瘀血互结于下焦的缘故,当有小腹部坚硬胀满、小便通畅等症,攻下瘀血就可痊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太阳之邪随经入里,邪热与瘀血互结于下焦的缘故。

古文:抵当汤主之。

现代文:用抵当汤主治。

古文:抵当汤方

现代文:抵当汤方

古文:水蛭三十个虻虫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现代文:水蛭炒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炒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用酒洗以上四味药,用水五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不下血的,可以继续服。

古文: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现代文:太阳病,症见皮肤发黄,脉象沉结,小腹坚硬,如果小便不通畅的,则不是蓄血证,而是湿热发黄证;如果小便通畅,并有狂乱征兆的,则是蓄血发黄证无疑,用抵当汤主治。

古文: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现代文:外感病,发热,小腹部胀满,如果水饮内蓄的,应当小便不通畅,现小便反而通畅的,是下焦蓄血证,应当攻下瘀血,不可用其它药物,适宜用抵当丸。

古文:抵当丸方

现代文:抵当丸方

古文:水蛭二十个虻虫二十五个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右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日卒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现代文:水蛭二十个,炒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炒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三两以上四味药,共捣成细末,分作成四个药丸,用水一升,取一个丸药煎煮,煮至七合,连药渣一起服下。服后小时应当下血,如果不下血的,可以再服。

古文: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现代文:太阳病,因为饮水过多,致水饮内停,如果小便通利的,是水停中焦,一定会出现心悸不宁的见症;如果小便短少不通畅的,是水停下焦,一定会出现小腹部胀满急迫不舒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