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七

古文: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

现代文: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

古文:当唐之季,其先自天台来徙。

现代文:其先祖在唐代末期从天台迁居婺州。

古文:父居仁,淳祐丁未进士,知台州军州事,文辞政事,亦绝出于四方。

现代文:宋朝南渡后,其家族中以进士出身的达十人之多。祖父胡岩就是宋宁宗嘉定七年进士,授福州闽县知县。其父胡居仁为宋理宗淳七年进士,授台州军知事。祖父和父亲都以文学闻名。

古文:至长孺,其学益大振,《九经》、诸史,下逮百氏,名、墨、纵横,旁行敷落,律令章程,无不包罗而揆序之。

现代文:至长孺学术更有造诣,《九经》、诸史以及诸子百家学说,无不深知,还熟悉律令章程。宋度宗咸淳年间,其外舅徐道隆任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随舅入蜀。

古文:咸淳中,外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从之入蜀,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

现代文:选拔官吏的考试,长孺中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

古文:俄用制置使朱壒孙之辟,兼总领湖广军马钱粮所佥厅,与高彭、李湜、梅应春等,号南中八士。

现代文:不久,因宋制置使朱祀孙的征聘,总领湖广军马钱粮所佥厅,与高彭、李、梅应春等,号称 南中八士 。

古文:已而复拜福宁州倅之命,会宋亡,退栖永康山中。

现代文:其后任福宁州的副职。宋亡后,隐居永康山中。

古文:至元二十五年,诏下求贤,有司强起之,至京师,待诏集贤院。

现代文:至元二十五年,元朝廷下诏求贤,地方官府强令他出来做官,到京师,于集贤院待诏。

古文:既而召见内殿,拜集贤修撰,与宰相议不合,改教授扬州。

现代文:世祖在内殿召见他,拜集贤修撰。因与宰相意见不合,改任扬州教授。

古文:元贞元年,移建昌,适录事阙官,檄长孺摄之。

现代文:元贞元年,调建昌教授。这时录事缺官,命长孺代行其职。

古文:程文海方贵显,其家气焰薰灼,即违法,人不敢呵问,其树外门,侵官道,长孺亟命撤之。

现代文:程文海正飞黄腾达,气焰嚣张,即使违法也无人敢问。他在外门植树,侵占官道,长孺命他拔去。

古文:至大元年,转台州路宁海县主簿,阶将仕佐郎。

现代文:至大元年,转任台州路宁海县主簿。

古文:大德丁未,浙东大昆,戊申,复无麦,民相枕死。

现代文:大德十一年浙江灾荒,至大元年又夏麦无收,百姓饿死者无数。

古文:阅月再至,索其钱,长孺抱成案进曰: 钱在是矣。 脱欢察怒曰: 汝胆如山耶!

现代文:宣慰同知脱欢察进行赈灾,向富民征收一百五十万缗,以二十五万交给长孺去旁州赈济。长孺看出脱欢察有侵吞这笔钱的意图,便把这笔钱散给贫民。过了一月,脱欢察向他索取这笔钱,长孺拿出赈济名册说: 钱都在这里。

**古文:何所受命,而敢无忌若此! 长孺曰: 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 **

现代文:脱欢察大怒。长孺说 :民一日无食便死,当时我的确来不及向你请示,然文书具在,可以为证。

古文:脱欢察虽怒,不敢问。

现代文:脱欢察虽怒不止,但也不敢再说什么了。

古文:县有铜岩,恶少年狙伺其间,恒出钞道,为过客患,官不能禁。长孺伪衣商人服,令苍头负货以从,阴戒驺卒十人蹑其后。

现代文:县有铜岩,一些无赖之徒在此拦路行劫,官不能禁止。长孺伪装成商人,令其奴仆挑着货物,又令士卒十人暗中随从。

古文:长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驺卒俄集,皆成擒,俾尽逮其党置于法,夜行无虞。

现代文:长孺至铜岩,这些无赖出来抢劫,长孺正向他说好话,忽然士卒上来把他们生擒,尽依法惩处,从此以后这里夜行无虞。

古文:民荷溺器粪田,偶触军卒衣,卒抶伤民,且碎器而去,竟不知主名。

现代文:百姓在田间施肥,不小心弄脏了一军卒的衣服,这个士卒打伤了施肥的农民,还打碎了农具,扬长而去,也不知他姓什名谁。

古文: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现代文:农民来控诉,长孺假装说他是诬告,把来控诉的农民枷锁示众,暗中派左右调查。那个打了农民的士卒见此情形拍手叫好,长孺立刻把他逮捕审问,查明实情将他施以杖刑,并责令赔赏农民的损失。

古文:群妪聚浮屠庵,诵佛书为禳祈,一妪失其衣,适长孺出乡,妪讼之。

现代文:有一群老妇人在尼姑庵诵经禳灾,其中一老妪衣服被盗。正逢长孺到乡下巡察,丢失衣服的妇人向他告状。

**古文:长孺以牟麦置群妪合掌中,命绕佛诵书如初,长孺闭目叩齿,作集神状,且曰: 吾使神监之矣,盗衣者行数周,麦当芽。 **

现代文:长孺将麦子放在这群妇人手中,叫他们合掌诵经。长孺则闭目叩齿,说他是神降临,偷盗衣服的人绕佛数周,掌中的麦子会发芽。

古文:一妪屡开掌视,长孺指缚之,还所窃衣。

现代文:有一妇人不停地开掌观看,长孺就把她逮捕,果是她偷了衣服,令她归还。

**古文:长孺白事帅府归,吏言有奸事屡问弗伏者,长孺曰: 此易易尔。 **

现代文:长孺向帅府汇报公事回衙,县吏对他说,有桩奸案屡审无结果,长孺说 :这容易。

**古文:夜伏吏案下,黎明,出奸者讯之,辞愈坚,长孺佯谓令长曰: 颇闻国家有诏,盍迎之。 **

现代文:夜间令一吏伏于公堂案下。

**古文:趣持至验之,呼其弟示曰: 得非尔家物乎? 弟曰: 然。 **

现代文:黎明再进行审理,受审者更加坚决不肯招供。长孺假装说 :闻国家有诏书到,都去迎接。 衙役把奸徒绑在东西楹,堂上官员衙役都出去了,奸徒相互说: 事至此,我们死不承认,将把我们无可奈何。

古文:遂归焉。其行事多类此,不能尽载。

现代文:话音刚落,原藏在公案下的县吏突然出来,奸徒大惊,都叩头服罪。像这类事很多,不能一一记述。

古文:延祐元年,转两浙都转运盐使司长山场盐司丞,阶将仕郎,未上,以病辞,不复仕,隐杭之虎林山以终。

现代文:延祐元年,转任两浙都转运盐使司长山场盐司丞,官阶将仕郎,未上任,以病辞职,以后不再出仕,终生隐居于杭州虎林山。

古文:长孺初师青田余学古,学古师王梦松,梦松亦青田人,传龙泉叶味道之学,味道则朱熹弟子也。

现代文:长孺起初拜青田余学古为师,学古是青田王梦松的门生,承传龙泉叶味道的学说,而味道又是朱熹的弟子。

古文:渊源既正,长孺益行四方,访求其旨趣,始信涵养用敬为最切,默存静观,超然自得,故其为人,光明宏伟,专务明本心之学,慨然以孟子自许。

现代文:长孺的学术思想渊源纯正。长孺为人光明宏伟,慨然以孟子自许,唯恐孔孟之道失传,诲人不倦。一时学者都慕名而来,如饥似渴地向他学习。他讲解经义时,围听者达数百人。他说: 人虽最灵,但与万物最初并没有不同。

古文:晚寓武林,病喘上气者颇久。

现代文:听的人都感到新鲜。晚年住在武林,患哮喘病颇久。

**古文:一旦具酒食,与比邻别,云将返故乡,门人有识其微意者,问曰: 先生精神不衰,何为遽欲观化乎? **

现代文:一天早上备办酒食,与邻居告别,说他将回故乡。门人中有人明白他的意思,问道: 先生精神未衰,为何忽然要离人世?

**古文:长孺曰: 精神与死生,初无相涉也。 **

现代文:长孺说 :精神与生死原不相涉。

古文:熊朋来,字与可,豫章人。

现代文:就寝后至半夜,喘息声忽然停止,其子胡驹去看他,见他衣冠整齐,盘坐逝世了,终年七十五岁。

古文:宋咸淳甲戌,登进士第第四人,授从仕郎、宝庆府佥书判官厅公事,未上而宋亡。

现代文:所著书有《瓦缶编》、《南昌集》、《宁海漫抄》、《颜乐斋稿》,行于世。熊朋来字与可,豫章人。宋咸淳十年,登进士第第四,授予从仕郎,宝庆府佥书判官厅公事,未上任而宋亡。

古文:世祖初得江南,尽求宋之遗士而用之,尤重进士,以故相留梦炎为尚书,召甲戌状元王龙泽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现代文:世祖初得江南,尽力征求宋朝的遗老遗少,尤其重视进士,以亡宋宰相留梦炎为尚书,召咸淳十年状元王龙泽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古文:朋来,龙泽榜下进士,而声名不在龙泽下,然不肯表襮苟进,隐处州里间,生徒受学者,常百数十人。

现代文:进士榜上朋来名次在龙泽之下,而他的声名并不在龙泽之下,然而不肯炫耀自己,苟且求进,而隐居在州里之间,跟他学习受教的生徒常达数百人。

古文:取朱子《小学》书,提其要领以示之,学者家传其书,几遍天下。

现代文:朋来从朱子《小学》中提要领授予生徒,这些学者又在家中传授,这样朱子《小学》几乎传遍天下。

古文:豫章为江西会府,行中书省、提刑按察司皆在焉,凡居是官者,多朝廷名公卿,皆以宾礼延见。

现代文:豫章是江西会府,行中书省、提刑按察司都设在此,凡任这种官的人多是朝廷著名公卿,都以宾礼的要求来引见他。

古文:廉希宪之子惇为参知政事,以师礼事朋来,终身称门人。

现代文:廉希宪之子为参知政事,以师生之礼待朋来,终身自称是他的学生。

古文:刘宣为提刑按察使,尤加礼敬。

现代文:刘宣为提刑按察使,对朋来更加敬重。

古文:朋来和而不肆,介而不狷,与群贤讲论经义无虚日,儒者咸倚以为重焉。

现代文:朋来与这些人往来,从不显露自己,不同流合污,与群贤讲论经义一天都不间断,儒家学者都依重于他。

古文:会朝廷遣治书侍御史王构铨外选于江西,于是参政徐琰、李世安列荐朋来为闽海提举儒学官,使者报闻,而朝廷以东南儒学之士唯福建、庐陵最盛,特起朋来连为两郡教授。

现代文:适逢朝廷遣治书侍御史王构在江西选拔官吏,于是参政徐琰、李世安都推荐朋来为闽海提举学官,使者报与朝廷,而朝廷以为东南儒学之士只有福建、庐陵最多,特别起用朋来连续为两郡教授。

古文:所至,考古篆籀文字,调律吕,协歌诗,以兴雅乐,制器定辞,必则古式,学者化焉。既满考,以常格调建安县主簿,不赴。

现代文:所到之处,考古篆籀文字、调律吕、协调歌诗以振兴雅乐,制乐器定歌词,一定遵循古代格式,读书人都受到感化,考期已过,以常规格调任建安县主簿,不赴任。

古文:晚以福清州判官致仕,朋来视之,漠如也。

现代文:晚年以福清州判官辞官,朋来视它,很是淡漠。

古文:四方学者,因其所自号,称为天慵先生。

现代文:四方的读书人因他自己所取的号,称他为天慵先生。

古文:每燕居,鼓瑟而歌以自乐。

现代文:每当闲暇时,鼓瑟而歌,自得其乐。

古文:尝著《瑟赋》二篇,学者争传诵之。

现代文:曾著《瑟赋》二篇,学者争相传诵。

古文:门人归之者日盛,旁近舍皆满,至不能容。朋来恳恳为说经旨文义,老益不倦。得其所指授者,多为闻人。

现代文:门人到他那里去,日益增多,附近的邻舍都住满了人,以至于容纳不下,朋来勤勤恳恳为他们讲述经书要旨和文章要义,越老越不知疲倦,得到他指教的人,大多是后来有名的学者。

**古文:延祐初,诏以进士科取士,时科举废已久,有司咸不知其典故,以不称明诏为惧,行省官主其事者,谘问于朋来,动中轨度,因以申请,四方得遵用之。及请为考试官,则曰: 应试者十九及吾门,不可。 **

现代文:延祐初年,下诏以进士科举取士,当时废科举已有多年,官府不知道科举的来历,因不明诏而担心,行省官中主持该事的向朋来请教,后来请他任考试官,朋来说: 十分之九的应试者都受业于我的门下,不可。

古文:其后江浙、湖广,皆卑词致礼,请为主文,朋来屡往应之。

现代文:后来,江浙、湖广都谦恭地请他任主考,朋来每次都应聘前往。

古文:及对大廷,其所选士居天下三之一焉。

现代文:就对朝廷而言,他所选拔的士人居全国的三分之一。

古文:初,朋来以《周礼》首荐乡郡,而元制,《周官》不与设科,治《戴记》者又鲜,朋来屡以为言。

现代文:当初,朋来根据《周礼》首先推荐乡试,而据元朝的制度,《周官》不设科,而研究《戴记》的人又很少,朋来多次说到这一点。

古文:盖朋来之学,诸经中《三礼》尤深,是以当世言礼学者,咸推宗之。

现代文:大概朋来的学问,在诸经中对《三礼》的研究最深,所以当时谈礼学的人,都推崇他。

古文:至治中,英宗始采用古礼,亲御衮冕祠太庙,锐意于制礼作乐之事,翰林学士元明善,扬言于朝,以朋来为荐,未及召而卒,年七十八。

现代文:至治中叶,英宗才开始采用古礼,穿礼服,戴礼帽,亲自去太庙祭祀,锐意于制礼作乐之事。翰林学士元明善在朝廷推荐朋来,没有等到召聘,他已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古文:朋来动止有常,喜怒不形于色,接宾客,人人各自以得其意。

现代文:朋来行止有常规,喜、怒都不表现出来,接待宾客,人人都感他的诚意。

古文:韩性,字明善,绍兴人。其先家安阳,宋司徒兼侍中魏忠献王琦,其八世祖也。高祖左司郎中膺胄,扈从南渡,家于越。

现代文:著有家集三十卷,其中重要的则是关于礼乐、世教之类,其余的如天文、地理、方技、名物、度数,没有哪方面不精于研究。韩性字明善,绍兴人。祖籍安阳。高祖左司郎中膺胄,随从宋朝南渡,安家于越。

古文:性天资警敏,七岁读书,数行俱下,日记万言。

现代文:韩性天资聪敏,七岁读书,一目数行,一天能记万言。

古文:九岁通《小戴礼》,作大义,操笔立就,文意苍古,老生宿学,皆称异焉。

现代文:九岁通《小戴礼》,提笔成文,文意老练,年长者都说与众不同。年稍长,博览群书,从经史到诸子百家,无不深究根底,对儒家的性理学说的研究,其造诣尤深。

古文:及长,博综群籍,自经史至诸子百氏,靡不极其津涯,究其根柢,而于儒先性理之说,尤深造其阃域。其为文辞,博达俊伟,变化不测,自成一家言。

现代文:他的文辞广博,气魄宏伟多变,自成一家。

古文:四方学者,受业其门,户外之履,至无所容。

现代文:各地到他门下求学的人,多得无法容纳。

古文:延祐初,诏以科举取士,学者多以文法为请,性语之曰: 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

现代文:延祐初,帝下诏以科举取士,学生多向他求教,韩性说,现在考贡举都要根据朱熹的思想,写选拔贡举的文章,不了解朱氏的学说,行吗?

古文:《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

现代文:《四书》、《六经》二程朱熹阐发无余,只看行为如何。

**古文:有德者必有言,施之场屋,直其末事,岂有他法哉! **

现代文:韩性出门没有车马仆人,他经过之处,背东西的人停了下来,行人让路,街上的老幼和仆役,都称呼他 韩先生 。

古文:暮年愈自韬晦,然未尝忘情于斯世,郡之良二千石政事有所未达,辄往咨访,性从容载导,洞中肯綮,裨益者多。

现代文:官府推荐他任教官,他辞谢说: 幸有祖辈的房子可避风雨,微薄的田地,可以喝粥,读书是为了指导行为,只要无愧于古人,就够了。

古文:天历中,赵世延以性名上闻。

现代文:至于做官享受俸禄,不是我所希望的。

古文:后十年,门人李齐为南台监察御史,力举其行义,而性已卒矣。年七十有六。

现代文:晚年时他更不问世事,但他并未完全忘记世道之兴衰。天历中,赵世延向皇帝启奏韩性的为人。十年后他的学生李齐任南台监察御史,极力推崇性之人品德行。此时性已卒,终年七十六岁。

古文:卒后,南台御史右丞月鲁不花,尝学于性,言性法当得谥,朝廷赐谥庄节先生。

现代文:他的学生南台御史中丞月鲁不花认为按照制度,韩性理应得到朝廷的封号。后来朝廷赐谥号为庄节先生。

古文:其所著有《礼记说》四卷,《诗音释》一卷,《书辨疑》一卷,《郡志》八卷,文集十二卷。

现代文:性著有《礼记说》四卷,《诗音释》一卷,《书辨疑》一卷,《郡志》八卷,文集十二卷。

古文:登至治元年进士第,授高邮县丞,明达文法,吏不敢欺。

现代文:吴师道字正传,婺州兰溪人。幼年就懂得要学习,善于记忆和阅读。善写词章,才思横溢,谱成歌诗,清新美丽。

古文:再调宁国路录事。会岁大旱,饥民仰食于官者三十三万口,师道劝大家得粟三万七千六百石,以赈饥民;又言于部使者,转闻于朝,得粟四万石、钞三万八千四百锭赈之,三十余万人赖以存活。

现代文:二十岁读宋儒真德秀遗书,认识到要研习修身养性之学,须刻苦磨练,日长月进,他曾向同郡的许谦请教静心养性的问题。至治元年考中进士,授予高邮县丞,因他通晓文理和法律,所以县吏不敢欺骗他,后调任宁国路录事,该年适逢大旱,灾民靠官府救济者有三十三万人。师道募集粟子三万七千六百石,以赈饥民,又从朝廷获得四万石、银钞三万八千四百锭,使灾民得以活命。

古文:迁池州建德县尹。郡学有田七百亩,为豪民所占,郡下其事建德,俾师道究治之,即为按其图籍,悉以归于学。

现代文:迁升池州建德县尹后,属郡学的七百亩田地被地方豪绅抢占,郡下的人希望师道能追究办理。他按照地图,将地全部划归于郡学。

古文:建德素少茶,而榷税尤重,民以为病,即为极言于所司,榷税为减。

现代文:建德产的茶并不多,但捐税很重,百姓认为这是弊端,师道将此事告知所司,减轻了赋税。

古文:中书左丞吕思诚、侍御史孔思立列荐之,召为国子助教,寻升博士。

现代文:中书左丞相吕思诚、侍御史孔思立联名推荐,师道被召为国子助教,不久又升为博士。

古文:其为教,一本朱熹之旨,而遵许衡之成法,六馆诸生,人人自以为得师。

现代文:吴师道以朱熹思想为宗旨,遵循许衡的教学方法,六馆的学生都感到他们得到一位好老师。

古文:时以为确论。伯颜平生,修辑《六经》,多所著述,皆毁于兵。赡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国人。国既内附,大父鲁坤,乃东迁丰州。

现代文:后因亲丧而归故里,他最后的官职是奉议大夫和礼部郎中,逝世于家乡。著作有《易诗书杂说》、《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敬乡录》及文集二十卷。赡思字得之,祖先本大食人,祖父鲁坤自大食迁居丰州。

古文:太宗时,以材授真定、济南等路监榷课税使,因家真定。

现代文:太宗时,以其材授真定、济南等路税监推课税使,因而家住真定。

古文:父斡直,始从儒先生问学,轻财重义,不干仕进。

现代文:其父斡直拜儒生为师,轻财重义,不愿为官。

古文:赡思生九岁,日记古经传至千言。

现代文:赡思九岁时,一日能记千字,古典经传至千言。

古文:比弱冠,以所业就正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之门,由是博极群籍,汪洋茂衍,见诸践履,皆笃实之学,故其年虽少,已为乡邦所推重。

现代文:二十岁时,就学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自此他博览群书,那气势恢宏,文辞优美的古著,对他的言行影响至深,所以尽管他很年轻,已为乡亲所尊重。

古文:延祐初,诏以科第取士,有劝其就试者,赡思笑而不应。既而侍御史郭思贞、翰林学士承旨刘赓、参知政事王士熙交章论荐之。

现代文:延祐初,侍御史郭思真、翰林学士刘赓、参知政事王士熙都向朝廷推荐他。

古文:泰定三年,诏以遗逸征至上都,见帝于龙虎台,眷遇优渥。

现代文:泰定三年皇帝请他去上都,在龙虎台召见,给他优厚的待遇。

古文:时倒剌沙柄国,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倒剌沙屡使人招致之,即以养亲辞归。

现代文:当时倒刺沙当权,西域的人都顺从于他,唯独赡思不与之见面,倒刺沙数次派人招他去,都以奉养母亲为由而辞归故里。

**古文:天历三年,召入为应奉翰林文字,赐对奎章阁,文宗问曰: 卿有所著述否? **

现代文:天历三年赡思应召入奎章阁,文宗问: 你有何著述?

古文:明日,进所著《帝王心法》,文宗称善。

现代文:次日,呈上《帝王心法》,文宗称赞,诏令预修《经世大典》,提出将不合要求的议论删去。

古文:诏预修《经世大典》,以论议不合求去,命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谕留之,赡思坚以母老辞,遂赐币遣之。

现代文:并命奎章阁学士虞集转告赡思挽留他。

**古文:复命集传旨曰: 卿且暂还,行召卿矣。 **

现代文:赡思坚决以母亲年老辞谢,朝廷赐与他银两遣送返乡。帝再次命虞集转告赡思: 卿暂且回去,帝很快将召卿回来。

古文:至顺四年,除国子博士,丁内艰,不赴。

现代文:至顺四年,升为国子博士,因母丧,未赴任。

古文:后至元三年,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即上封事十条,曰:法祖宗,揽权纲,敦宗室,礼勋旧,惜名器,开言路,复科举,罢数军,一刑章,宽禁网。

现代文:后至元二年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赡思呈上十条建议:效法祖宗,统揽大权,整顿皇室,尊重功臣,珍重封制,广开言路,恢复科举,裁减军旅,统一刑制,放宽禁令。

古文:时奸臣变乱成宪,帝方虚己以听,赡思所言,皆一时群臣所不敢言者。

现代文:当时奸臣破坏了法制,顺帝正虚心听取大臣建议。赡思陈述建议都是各大臣不敢讲的。

**古文:侍御史赵承庆见之,叹曰: 御史言及此,天下福也。 **

现代文:侍御史赵承庆见到赡思感慨地说: 御史能够说这些话,是天下人之福啊。

古文:戚里有执政陕西行省者,恣为非道,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

现代文:帝的外戚中有位在陕西行省做官的,为非作歹,赡思要办他的罪,他弃官连夜逃走了。

古文: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现代文:恰巧有诏令不要逮捕法办他,但赡思仍然打了他的家臣的板子。

古文:及分巡云南,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远藩为之震悚。

现代文:赡思去云南巡视,审察省臣中不法的官员时,该官员弃印而去,远方其他的藩臣都为之震惊。

古文:襄、汉流民,聚居宋之绍熙府故地,至数千户,私开盐井,自相部署,往往劫囚徒,杀巡卒,赡思乃擒其魁,而释其党。

现代文:襄汉一带流民数千户,聚居宋之绍熙府故地,私开盐井,常常劫走囚犯,杀害巡逻兵卒,赡思捕获他们的头目,释放其他追随者。

**古文:复上言: 绍熙土饶利厚,流户日增,若以其人散还本籍,恐为边患,宜设官府以抚定之。 **

现代文:同时向上禀报 :绍熙土饶利厚,流民日益增多,如将这些人遣散回原籍,会危害边境治安,应设官府抚爱安定他们。

古文:诏即其地置绍熙宣抚司。

现代文:诏令在该地设置绍熙宣抚司。

古文:枢密判官曰: 平反活人,阴德也。

现代文:至元三年任浙西肃政廉访司佥事,刚到任就查问赃官罪行。浙右郡县的官吏无一人敢贪财。接着又查问浙右的僧人寺院,私藏刁民,有道人、道民、行童,这些都是亵渎人伦,逃避徭役,耗费百姓资财的。

**古文:御史勿执常法。 **

现代文:仅嘉兴一路违法者达二千七百人。

古文:赡思曰: 是谓故出人罪,非平反也。

现代文:于是朝廷采纳了赡思的建议,勒令这些人回本族,有利于交税,这样可减轻人民负担。

**古文:且公欲种阴德于生者,奈死者何! **

现代文:至元四年又改任浙东肃政廉访司佥事,因病未赴任。

古文: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其审刑当罪多类此。

现代文:赡思历任台臣,都以理清冤案施仁政为己任,先后数次平反大刑之狱,但从未故意给人定罪或徇私枉法。

古文:至正四年,除江东肃政廉访副使。

现代文:至正四年升为江东肃政廉访副使。

古文:十年,召为秘书少监,议治河事,皆辞疾不赴。

现代文:至正十年召为秘书少监,参与治河之事,他都以病辞职,未赴任。

古文:十一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四。

现代文:十一年卒于家中,终年七十四岁。

古文:二十五年,皇太子抚军冀宁,承制封拜,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恒山郡侯,谥曰文孝。

现代文:至正二十五年皇太子抚军冀宁,按祖制封拜,赠赡思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恒山郡侯,谥号文孝。

古文:赡思邃于经,而《易》学尤深,至于天文、地理、钟律、算数、水利,旁及外国之书,皆究极之。

现代文:赡思精于经学,对易学造诣尤深。至于天文、地理、音律、算数、水利,以至外国的书,都有深刻的研究。

古文:家贫,饘粥或不继,其考订经传,常自乐也。

现代文:家贫穷,以粥充饥有时还要断炊。他在考证修订经传时,常常是自得其乐。

古文:所著述有《四书阙疑》、《五经思问》、《奇偶阴阳消息图》、《老庄精诣》、《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重订河防通议》、《西国图经》、《西域异人传》、《金哀宗记》、《正大诸臣列传》、《审听要诀》,及文集三十卷,藏于家。

现代文:著述有《四书阙疑》、《五经思问》、《奇偶阴阳消息图》、《老庄精诣》、《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重订河防通议》、《西国图经》、《西域异人传》、《金哀宗记》、《正大诸臣列传》、《审听要诀》及文集三十卷,藏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