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五

古文:刘哈剌不花,其先江西人。

现代文:刘哈剌不花,他的祖先是江西人。

古文:倜傥好义,不事家产,有古侠士风。

现代文:豪爽好义,不治理家产,有古侠之风。

古文:居燕赵有年,遂为探马赤军户。

现代文:居燕赵多年,成为探马赤军户。

古文:至正十二年,颍、亳盗起,朝迁以泰不花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总兵讨之。

现代文:至正十二年,颍、亳人民起兵反元,朝廷用泰不花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统领兵马讨伐。

古文:哈剌不花上书陈十事,其七言兵机及攻守方略。泰不花大喜,即辟为掾史。未几,奏除左右司都事。

现代文:哈剌不花上书陈述十件事,第七件是关于军机及攻守的策谋,泰不花非常高兴,就征召为部属,不久,上奏朝廷任左右司都事。

古文:泰不花以哈剌不花尝为探马赤,有膂力,善骑射,俾统前八翼军,为先锋将。

现代文:泰不花因哈剌不花曾是探马赤,有臂力,善于骑射,就使他统帅前八翼军,为先锋官。

古文:明号令,信赏罚,士皆乐为之用,而料敌成败,所向无失。

现代文:哈剌不花号令明确,赏罚分明,士兵们都乐于听他的调遣,而在预料敌人胜败方面,是所向无敌。

古文:是时,答失八都鲁军溃于长葛,收集散卒,复屯中牟。

现代文:这时答失八都鲁的军队被敌军在长葛击溃。收集失散的士兵,再次屯兵中牟。

古文:哈剌不花军于汴梁南彭子冈。

现代文:哈剌不花军驻于汴梁之南的彭子冈。

古文:有自长葛来者言,总兵官已为贼所败,次中牟。

现代文:有个从长葛来的人说 :总兵官已被义军打败,下一步就是攻打中牟。

**古文:哈剌不花曰: 贼既捷,兵必再至,我不可不往援。 **

现代文:哈剌不花说 :贼既取胜,兵必再至,我不能不去援助。

古文:遂整兵而前。

现代文:于是就整兵前往。

古文:既而有使驰报:夜四鼓,贼从洧川渡河,未知其所向。

现代文:不久有信使飞报:夜四更时,义军从洧川渡河,不知向什么地方去了。

古文:哈剌不花曰: 是必袭答失八都鲁营耳。

现代文:哈剌不花说: 那必然是袭击答失八都鲁军营去了。

**古文:我行已缓,不及事,不若以精锐断贼归路,覆之必矣。 **

现代文:我军行动缓慢,来不及了,不如以精锐军断贼归路,必然打败他们。

古文:于是领军徐行。

现代文:于是领兵慢行。

古文:天未明,伏军其归路。

现代文:天未明,将军队埋伏在敌兵归路之上。

古文:贼果袭答失八都鲁营,大掠辎重而回。

现代文:贼兵果然袭击答失八都鲁营,掳掠大量辎重而还。

古文:哈剌不花伏军四起,贼大败,尽俘获之。

现代文:哈剌不花伏军四起,义军大败,全部被俘。

古文:当是时,答失八都鲁虽以平章政事总大兵,而哈剌不花功名与之相埒。

现代文:当时答失八都鲁虽然任平章政事,统领大军,而哈剌不花的功名与他相等。

古文:十七年,山东毛贵率其贼众,由河间趋直沽,遂犯漷州,至枣林。

现代文:十七年,山东义军毛贵率兵由河间直趋直沽,进攻氵郭州,到枣林。

古文:已而略柳林,逼畿甸,枢密副使达国珍战死,京师人心大骇。

现代文:不久攻取柳林,逼近京畿,枢密副使达国珍战死,京师人心慌乱。

古文:在廷之臣,或劝乘舆北巡以避之,或劝迁都关陕,众议纷然,独左丞相太平执不可。哈剌不花时为同知枢密院事,奉诏以兵拒之,与之战于柳林,大捷。

现代文:朝廷的大臣,有的劝皇帝逃向北部避难,有的劝帝迁都关陕,众人议论纷纷,只有左丞相太平执意说不能这样做,哈剌不花当时任同知枢密院事,奉诏领兵拒敌,与敌军在柳林作战,大胜。

古文:哈剌不花后迁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卒。

现代文:义军退至济南,京师安定,哈剌不花功劳最大。后转任河南平章政事后逝世。

古文:初,哈剌不花与信州人倪晦字孟晰同事泰不花为掾史。

现代文:当初哈剌不花与信州人倪晦,字孟日折,一同为泰不花部属。

**古文:山东宣慰使普颜不花及宪司请恤典于朝,有曰: 不食寇粟,饿死芹泉,有夷、齐之风,为臣之清者也。 **

现代文:晦读过书史,精于文墨,机智聪明,泰不花很信任他并委以重任,对他言听计从;而对哈剌不花则说他不行。因而哈剌不花心中对泰不花不满。

古文:芹泉,谷名,英所居也。石抹宜孙迈里古思石抹宜孙,字申之。

现代文:待泰不花失败,前往哈剌不花处求援,哈剌不花将泰不花押送京师,致他于死地,君子对此有所非议。石抹宜孙字申之。

古文:其先辽之迪烈糺人。

现代文:其祖先是辽的迪烈纠人。

古文:五世祖曰也先,事太祖为御史大夫,自有传。

现代文:五世祖名也先,太祖时官任御史大夫,自有传。

古文:也先之曾孙曰继祖,字伯善,袭父职,为沿海上副万户。

现代文:也先的曾孙名继祖,字伯善,继承父亲的官职,为沿海上副万户。

古文:初以沿海军分镇台州,皇庆元年,又移镇婺、处两州。

现代文:最初以沿海之军分别镇守台州,皇庆元年,又迁移到婺、处两州镇守。

古文:驭军严肃,平宁都寇,有战功;且明达政事,讲究盐策,多合时宜。

现代文:治军严肃,平定宁都寇有战功;且明达政事,讲究盐策,多适合时宜。

古文:为学本于经术,而兼通名法、纵横、天文、地理、术数、方技、释老之说,见称荐绅间。

现代文:在做学问方面,讲究经术,而且兼通名法、纵横、天文、地理、术数、方技、佛学、老子学说,在士绅中很受称赞。

古文:宜孙其子也。

现代文:宜孙就是他的儿子。

古文:宜孙性警敏,嗜学问,于书务博览,而长于诗歌。

现代文:宜孙性格机警,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擅长于诗歌。

古文:尝借嫡弟厚孙荫,袭父职,为沿海上副万户,守处州。

现代文:曾任沿海上副万户,镇守处州。

古文:及弟长,即让其职还之,退居台州。

现代文:后退居台州。

古文:至正十一年,方国珍起海上,江浙行省檄宜孙守温州,宜孙即起任其事。

现代文:至正十一年,方国珍从海上起事,江浙行省行文宜孙守温州,宜孙随即前往担任这项任务。

古文:其年闽寇犯处州,复檄宜孙以兵平之。

现代文:这一年闽寇窜犯处州,再行文宜孙以兵前往平定。

古文:以功升浙东宣慰副使,分府于台州。

现代文:因功升为浙东宣慰副使,在台州建立分府。

古文:顷之,处之属县山寇并起,宜孙复奉省檄往讨之。

现代文:不久,处之县境内山寇四起,宜孙又奉省檄前往讨伐。

古文:至则筑处州城,为御敌计。

现代文:到了那里就筑处州城,做御敌准备。

古文:十七年,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铁睦迩承制升宜孙行枢密院判官,总制处州,分院治于处。又以江浙儒学副提举刘基为其院经历,萧山县尹苏友龙为照磨,而宜孙又辟郡人胡深、叶琛、章溢参谋其军事。

现代文:十七年,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铁睦迩按规定,升宜孙行枢密院判官,总管处州,分院受处州管理,又以江浙儒学副提举刘基任其院的经历,萧山县尹苏友龙任照磨,而宜孙又征聘同郡人胡深、叶琛、章溢充当他的军事参谋。

古文:处为郡,山谷联络,盗贼凭据险阻,辄窃发,不易平治。

现代文:处州郡山谷连绵,山寇凭据险阻,不易平定。

古文:宜孙用基等谋,或捣以兵,或诱以计,未几,皆歼殄无遗类。寻升同佥行枢密院事。

现代文:宜孙采用刘基等人的谋略,有时以兵攻击,有时用计引诱,没有多久,全歼无遗,接着就升为同佥行枢密院事。

古文:当是之时,天下已多故,所在守将各自为计相保守。

现代文:这时天下扰攘不安,各地守将都各自为政保自己。

古文:于是浙东则宜孙在处州,迈里古思在绍兴为称首。十八年十二月,大明兵取兰溪,且逼婺,而宜孙母实在婺城。

现代文:浙东以处州宜孙为首,绍兴以迈里古思为首。十八年十二月,大明军夺取兰溪,进逼婺城,而宜孙的母亲就在婺城。

古文:宜孙泣曰: 义莫重于君亲,食禄而不事其事,是无君也;母在难而不赴,是无亲也。

现代文:宜孙哭诉说 :义莫重于君亲,食俸禄而不为他做事,就是无君;母亲有难而不前去救护,就是无亲。

**古文:无君无亲,尚可立天地间哉! **

现代文:无君无亲,还可以立于天地之间么!

古文:即遣胡深等将民兵数万往赴援,而亲率精锐为之殿。

现代文:于是立即派遣胡琛等带领民兵数万,前往救援婺州,自己则亲率精锐军兵为之殿后。

古文:兵至婺,与大明兵甫接,即败绩而还。

现代文:兵至婺,与大明兵一交战立即溃败而回。

古文:时经略使李国凤至浙东,承制拜宜孙江浙行省参知政事,阶中奉大夫。

现代文:当时经略使李国凤到浙东,承旨授宜孙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官阶为中奉大夫。

古文:明年,大明兵入处州,宜孙将数十骑走福建境上,欲图报复,而所至人心已散,事不可复为。

现代文:第二年,大明兵进入处州,宜孙率领数十骑兵逃往福建,以图报复,但他所到之处人心已散,报复是不可能了。

**古文:叹曰: 处州,吾所守者也。今吾势已穷,无所于往,不如还处州境,死亦为处州鬼耳! **

现代文:他感叹地说 :处州是我守的地方,今天我势单力薄,无处可去,不如回处州去,死也要当处州的鬼。

古文:既还,至处之庆元县,为乱兵所害。

现代文:回到处州境的庆元县后,被乱兵杀害。

古文:事闻,朝廷赠推诚宣力效节功臣、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上柱国,追封越国公,谥忠愍。

现代文:朝廷得知此事后,赠封推诚宣力效节功臣、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上柱国,追封越国公,谥号忠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