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六

古文:事闻于朝,为改所居乡曰纯孝。履祥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

现代文: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先祖原姓刘,因避讳吴越钱武肃王之同音名,故改姓金。履祥幼时就很聪慧,父兄稍加教授,就能背诵。

古文:比长,益自策励,凡天文、地形、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书,靡不毕究。

现代文:年龄稍大,更加自勉奋发学习。对天文、地理、礼乐、兵谋、阴阳、律历之类的书,无不认真研究。

古文: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

现代文:及至青年时期,懂得了要向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颐、程颢学习,他与同郡王柏拜何基为师。

古文: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现代文:而何基的老师是黄,又是朱熹的亲授弟子,因此其学问更其严密,融会贯通,其造诣更为深邃。

古文: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

现代文:由于当时宋朝危亡之势已无可挽救,履祥决心不再进取。

古文: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

现代文:然而其具有安邦济世之才略,使他不能对当时政治形势不问不闻。

古文: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

现代文:适逢襄樊战事紧迫,宋朝持观望态度不敢去救援,履祥因此向宋朝献策直捣元军空虚的后方。请求用重兵由水路直趋燕、蓟以解救襄樊之师。

古文: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坞,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

现代文:他详细叙述海船所经的州郡县邑以及大海中远近岛屿,处处都是可行的。

古文:宋终莫能用。

现代文:可是宋政府始终未采用他的计策。

古文: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现代文:后来朱王宣、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经海道,与履祥以前的上书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因此后人很佩服他计算的精确。

古文: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

现代文:宋恭帝德,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用他,履祥未接受。

古文: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现代文:宋将灭亡,各地盗匪烽起,履祥隐居金华山中,战火稍停,就在山谷山岩间追云逐月,吟咏歌唱,将世上的事情看得非常淡泊,常常独自一人整天态度严肃,然待人接物则有朝气,和蔼可亲。对后生谆谆教导,从不厌倦。他更忠于 义 ,友人之子因犯罪,母子沦为奴隶,十年未见面,他倾其所蓄,为母子赎罪,直到释放为止。后来友人之子富贵了,他从不谈及此事,见面只相互问候罢了。

古文:何基、王柏之丧,履祥率其同门之士,以义制服,观者始知师弟子之系于常伦也。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

现代文:何基、王柏去世后,他率领同窗,遵照师友之义,着丧服去吊丧。履祥曾说文正公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写《外纪》,记载以前的事,不以经书为依据而选百家之说,无论是非,都不符合圣人思想,不足以传告别人。

古文:自帝尧以前,不经夫子所定,固野而难质。

现代文:尧舜以前之事,并非孔夫子所定,正误难辨。

古文:夫子因鲁史以作《春秋》,王朝列国之事,非有玉帛之使,则鲁史不得而书,非圣人笔削之所加也。

现代文:夫子将鲁国的历史著为《春秋》,王朝列国的事,不是玉帛上写的,也不写进鲁史,并非圣人有意删掉。

古文:况左氏所记,或阙或诬,凡此类皆不得以辟经为辞。

现代文:《左传》所记,或者有缺漏,或者有错误,不能说是在阐明经书。

古文:乃用邵氏《皇极经世历》、胡氏《皇王大纪》之例,损益折衷,一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二十卷,名曰《通鉴前编》。

现代文:于是履祥以宋代邵雍的《皇极经世历》、胡宏的《皇王大纪》为例,损益适中,以《尚书》为主,不及《诗》、《书》、《春秋》,旁采旧史及诸子百家,加以解释,按年叙事,上自唐尧,下止于《通鉴》所记时代之前,编为一书,共二十卷,名为《通鉴前编》。

古文: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现代文:所引之书,均加注释,以明其义,这都是先儒所未做到的。

古文: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现代文:书成之后授与门生许谦,对他说: 二帝三王的微言和美好德行当为后世所效法,战国之申不害、商鞅之法术乱政,当为后世君王所引以为戒。这些本书不可不著。 履祥的著作还有《大学章句疏义》二卷,《论语孟子集注考证》十七卷,《书表注》四卷。

古文: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

现代文:许谦对这些书都作了校定,均传于学者。天历中,廉访使郑允中,都把这些书呈进皇帝。履祥住于仁山之下,学者们称他为 仁山先生 。

古文:大德中卒。

现代文:大德年间卒。

古文: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

现代文:元统初,同乡吴师道为国子博士,将履祥著作移于学官,在乡学中供奉他的神位。

古文:至正中,赐谥文安。

现代文:至正年间,赐谥文安。

古文:许谦,字益之,其先京兆人。

现代文:许谦字益之,祖籍京兆。

古文:九世祖延寿,宋刑部尚书。

现代文:他的九世祖许延寿是宋朝刑部尚书。

古文:八世祖仲容,太子洗马。

现代文:以后各代都任官。后由平江迁至婺州路之金华,到谦时已是五代为金华人了。

古文:谦生数岁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入耳辄不忘。

现代文:谦几岁时,父亲早逝,刚能说话,伯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他的记忆力很强。

古文:稍长,肆力于学,立程以自课,取四部书分昼夜读之,虽疾恙不废。

现代文:稍大一点,对学习极为努力,自己规定内容进行学习,取四部书,分昼夜阅读,即使有病也不停止。

古文:既乃受业金履祥之门,履祥语之曰: 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醯酱既加,则酸咸顿异。

现代文:在金履祥的门下求学,履祥教育他说: 你们求学就像五味调合,加了醋酱后,味道立即不同。

**古文:子来见我已三日,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子耶! **

现代文:你来见我已三天,像个女子,羞于言辞,难道我的教学没能激发你吗?

古文:谦闻之惕然。

现代文:谦听后非常敬畏他。

古文:居数年,尽得其所传之奥。

现代文:几年后终于领会了老师授课中的奥妙。

古文:于书无不读,穷探圣微,虽残文羡语,皆不敢忽。

现代文:他无书不读,即使微小的问题也不放过,哪怕不完整的文章或只字片语,从不忽视。

古文:有不可通,则不敢强;于先儒之说,有所未安,亦不苟同也。

现代文:遇到不通之处,从不妄作解释;对先儒的话,自己不甘听从的,决不随便同意。

古文:读《四书章句集注》,有《丛说》二十卷,谓学者曰: 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

现代文:他读完《四书章句集注》,写《丛说》二十卷,其中说: 学习要以圣人作为标准,先学他们的思想,再学他们做的事。

**古文:圣贤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于朱子,顾其辞约意广,读者安可以易心求之乎! **

现代文:圣贤的思想都在《四书》里,其要义全在朱子注释中。但他的辞简而意义深广,读的人怎么可能不学其思想就理解其真义呢?

古文:读《诗集传》,有《名物钞》八卷,正其音释,考其名物度数,以补先儒之未备,仍存其逸义,旁采远援,而以己意终之。

现代文:他读《诗集传》便写《名物钞》八卷,为它正音解释,进行考证,以补先儒书中不完备之处,但仍保存其原意,通过旁征博引,以自己的见解作结论。

古文:读《书集传》,有《丛说》六卷。

现代文:读《书集传》,著《丛说》六卷。

古文:又有《自省编》,昼之所为,夜必书之,其不可书者,则不为也。

现代文:读历史著《治忽几微》。他采用编年体,著史书,上起太氏,下止宋元元年九月司马光卒,说明历代兴亡的原因。他还著有《自省篇》,白天做的事,夜晚一定写下来,不能写的一定不做。

古文:其他若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之说,亦靡不该贯,旁而释、老之言,亦洞究其蕴。

现代文:对天文、地理、典章、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等学说,无不通晓。对有关释家、老子学说,也要探其奥秘。

古文:尝谓: 学者孰不曰辟异端,苟不深探其隐,而识其所以然,能辨其同异,别其是非也几希。 又尝句读《九经》、《仪礼》及《春秋三传》,于其宏纲要领,错简衍文,悉别以铅黄朱墨,意有所明,则表而见之。

现代文:他曾说 :读书人谁不说要排除异端,但能探其奥妙,辨别异同是非的人又有几个呢? 又给《九经》、《仪礼》、《春秋三传》断句,对竹简顺序颠倒或抄写的错误,分别用铅黄和朱红划上,以示区分。

古文:其后吴师道购得吕祖谦点校《仪礼》,视谦所定,不同者十有三条而已。

现代文:以后吴师道买到吕祖谦点校的《仪礼》,与许谦校订的比较,不同之处仅有十三条。

古文:谦不喜矜露,所为诗文,非扶翼经义,张维世教,则未尝轻笔之书也。

现代文:谦不喜欢显露才华,除非有益经义,张扬道德和事理的,都不轻易动笔。

古文:延祐初,谦居东阳八华山,学者翕然从之。

现代文:延祐初,住东阳八华山,众多学生向他求教,不久便开门讲学,学生不远千里而来。

**古文:寻开门讲学,远而幽、冀、齐、鲁,近而荆、扬、吴、越,皆不惮百舍来受业焉。其教人也,至诚谆悉,内外殚尽,尝曰: 己有知,使人亦知之,岂不快哉! **

现代文:他教学生是诚心诚意,细致耐心,倾其所知,并以此为乐,孜孜不倦。在门下受教的学生千余人,他按各人的情况分别教授,使每人都有所得,但他从不用应科举的文章为教材。谦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为人处事不拘泥于古人,不流于世俗。

古文:或有所问难,而词不能自达,则为之言其所欲言,而解其所惑。

现代文:在家乡四十年,各处人士都以不访他为耻。路过其乡的士绅都要去他家问安。有人向他求教,听过讲解的人,深为佩服。

古文:讨论讲贯,终日不倦,摄其粗疏,入于密微。

现代文:大德中遭重灾。他说 :现在国家公私缺粮,饿死的人到处可见,我怎能只顾自己吃饱?

古文:闻者方倾耳听受,而其出愈真切。惰者作之,锐者抑之,拘者开之,放者约之。

现代文:中州有名望的人廉访使刘庭直、副使赵宏伟对谦都深为佩服,要向朝廷推荐。

古文:尝以白云山人自号,世称为白云先生。

现代文:到晚年身负教学重任,远近的学生以他的身安否作为道的盛衰。至元三年卒,享年六十八岁。

古文:朝廷赐谥文懿。

现代文:朝廷谥号文懿。

古文:门人惟新安赵汸为高第,得其《春秋》之学为多。

现代文:先是何基、王柏及金履祥卒,他们的学问还没有发扬光大,至谦时他的思想更加突出,学生追本穷源,认为是朱熹的嫡传。

古文:萧渼,字惟斗,其先北海人。父仕秦中,遂为奉元人。

现代文:江浙行中书省替他向朝廷奏请求建 四贤书院 ,来奉祭祀,并排在学官之列。萧渼斗字惟斗,祖先是北海人。父亲在秦中任官职,成为奉元人了。

古文:渼性至孝,自为儿时,翘楚不凡。

现代文:渼斗极为孝顺,自儿时起,就表现不一般。

古文:稍出为府史,上官语不合,即引退,读书面山者三十年。

现代文:稍长之后任府史,上级官员的话不合意,他就辞职,在南山读书达三十年。

古文:制一革衣,由身半以下,及卧,辄倚其榻,玩诵不少置,于是博极群书,天文、地理、律历、算数,靡不研究。

现代文:做了一件皮革衣服,长达下半身,就寝时,就倚卧在榻上,思考诵读不停。他博览群书,天文、地理、律历、算数,无不研究。

古文:侯均谓元有天下百年,惟萧惟斗为识字人。

现代文:侯均说元有天下百年,只有萧惟斗是识字的人。

古文:学者及其门受业者甚众。

现代文:向他求教和在他门下受业的人很多。

**古文:尝出,遇一妇人,失金钗道旁,疑渼拾之,谓曰: 殊无他人,独翁居后耳。 **

现代文:有次出门时,遇见一个妇人,在路旁遗失金钗,妇人怀疑是渼斗拾到。对他说: 绝无他人,只有老翁在后。

古文:渼令随至门,取家钗以偿。其妇后得所遗钗,愧谢还之。

现代文:渼斗让她跟随到他家中,取家中钗给她,这个妇人后来找到遗失的金钗,惭愧地送还渼斗的金钗。

古文:乡人有自城中暮归者,遇寇,欲加害,诡言 我萧先生也 ,寇惊愕释去。

现代文:有乡人傍晚从城中回家,途中遇寇,并要害他。乡人诈称: 我是萧先生。 寇大惊,将他放走。

古文:世祖分藩在秦,辟渼与杨恭懿、韩择侍秦邸,渼以疾辞,授陕西儒学提举,不赴。

现代文:世祖分封于秦,征召渼斗与杨恭懿、韩择任王府侍读,渼斗以病推辞,授以陕西儒学提举,不去赴任。

古文:省宪大臣即其家具宴为贺,使一从史先诣渼舍,渼方汲水灌园,从史至,不知其为渼也,使饮其马,即应之不拒,及冠带迎宾,从史见渼,有惧色,渼殊不为意。

现代文:行省大臣在家中备宴为他庆贺,派随从官员先到渼斗的家,渼斗正汲水灌园,从吏到后,不知道他就是渼斗,而要他给马饮水,渼斗立即照办,待他穿戴整齐出去迎接宾客时,从吏见到渼斗后,显出害怕的神情,渼斗毫不介意。

古文:后累授集贤直学士、国子司业,改集贤侍读学士,皆不赴。

现代文:后来屡次被授为集贤学士、国子司业,改集贤侍读学士,都未赴任。

古文:大德十一年,拜太子右谕德,扶病至京师,入觐东宫,书《酒诰》为献,以朝廷时尚酒故也。

现代文:大德十一年,拜为太子右谕德,带病至京师,进入东宫,晋见太子,因为当时朝廷时尚饮酒,所以在晋见时,写《酒诰》奉献。

**古文:寻以病力请去职,人问其故,则曰: 在礼,东宫东面,师傅西面,此礼今可行乎? **

现代文:不久以病为由,极力辞去职务,人们问他为何要辞职,他说: 按礼节,东宫坐于东边,师傅坐在西边,这样的礼节现在行得通么?

古文:俄除集贤学士、国子祭酒,依前右谕德,疾作,固辞而归。

现代文:不久授集贤学士、国子祭酒,仍任前职右谕德,病发,力辞而归故里。

古文:卒年七十八,赐谥贞敏。

现代文:终年七十八岁,赐谥号贞敏。

古文:渼制行甚高,真履实践,其教人,必自《小学》始。

现代文:渼斗修养很高,凡事要亲自实践,他教导别人,一定要从《小学》开始。

古文:均貌魁梧,而气刚正,人多严惮之,及其应接之际,则和易款洽。

现代文:他所写的文章,立意精深,其言浅显,而其含义深刻,一贯以洙、泗为范本,以濂、洛、考亭为依据,关辅之士一致奉他为宗师,被称为一代学识纯正的儒者。

古文:虽方言古语,世所未晓者,莫不随问而答,世咸服其博闻。

现代文:他的著作有《三礼说》、《小学标题驳论》、《九州志》,及《勤斋文集》流行于世。

古文:同恕,字宽甫,其先太原人。

现代文:同恕字宽甫,祖先太原人。

古文:五世祖迁秦中,遂为奉元人。

现代文:五世祖时迁居秦中,因而为奉元人。

古文:祖升。

现代文:祖父叫同升。

古文:父继先,博学能文,廉希宪宣抚陕右,辟掌库钥。

现代文:父亲同继先,学问渊博,善写文章,廉希宪为陕右宣抚使时,征召继先掌管仓库的钥匙。

古文:家世业儒,同居二百口,无间言。

现代文:家中世代从事儒学,同住的有二百口人,他们之间从不背后说长道短。

古文:恕安静端凝,羁丱如成人,从乡先生学,日记数千言。

现代文:恕安静稳重,束发就像成年人,向同乡先生求学,一日能记数千言。

古文:年十三,以《书经》魁乡校。

现代文:十三岁时,以《书经》在乡校夺魁。

古文:至元间,朝廷始分六部,选名士为吏属,关陕以恕贡礼曹,辞不行。

现代文:至元年间,朝廷开始分为六个部,选举有名的读书人任吏员,关陕因同恕为礼部贡士,未录用。

古文:仁宗践阼,即其家拜国子司业,阶儒林郎,使三召,不起。

现代文:仁宗即位,立刻遣使去同恕家授国子司业,官阶为儒林郎,三次遣使征召,都不肯受任。

古文: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请即奉元置鲁斋书院,中书奏恕领教事,制可之。

现代文: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请在奉元设置 鲁斋书院 ,中书奏请皇上由恕领导书院的教学,朝廷同意。

古文:先后来学者殆千数。

现代文:先后来学习的有数千人。

古文:延祐设科,再主乡试,人服其公。

现代文:延祐设科举,恕再次主考乡试,人们佩服他公正。

古文:六年,以奉议大夫、太子左赞善召,入见东宫,赐酒慰问。

现代文:六年,以奉议大夫、太子左赞善召,入东宫晋见,帝赐酒慰问。

古文:继而献书,厉陈古谊,尽开悟涵养之道。

现代文:接着敬献文章,文中陈述古代情谊、启发智慧、修养品德的道理。

古文:明年春,英宗继统,以疾归。

现代文:第二年,英宗即位,恕因病辞职。

古文:致和元年,拜集贤侍读学士,以老疾辞。

现代文:致和元年,拜集贤侍读学士,因年老有病辞职。

古文:恕之学,由程、朱上溯孔、孟,务贯浃事理,以利于行。

现代文:恕为学,由程、朱上溯孔、孟,都力求贯通事理,以利于实行。

古文:教人曲为开导,使得趣向之正。

现代文:教育人时委婉曲折进行开导,使之走向正确的方向。

古文:性整洁,平居虽大暑,不去冠带。

现代文:爱整洁,日常生活中即使在大暑天气,也不去冠带。

古文:母张夫人卒,事异母如事所生。

现代文:母亲去世后,侍奉继母如同生母一样。

古文:父丧,哀毁致目疾,时祀斋肃详至。

现代文:父丧,因悲痛致使眼得病,祭祀斋戒严肃详尽。

**古文:尝曰: 养生有不备,事犹可复,追远有不诚,是诬神也,可逭罪乎! **

现代文:曾说 :供养有不到之处,还可以补救,追祭祖宗,如有不诚之处,是对神的亵渎,可以逃脱罪责么?

古文:与人交,虽外无适莫,而中有绳尺。

现代文:与人交往,即使不能相互适应、心意相通的表现,而心中却有准则。

**古文:里人借骡而死,偿其直,不受,曰: 物之数也,何以偿为! **

现代文:邻人借骡使用死了,按值偿还,恕不收,并说: 小事情何必要还!

古文:家无儋石之储,而聚书数万卷,扁所居曰榘庵。

现代文:家中无一担粮食的储存,而有存书几万卷,他的居室取名榘庵。

古文:时萧渼居南山下,亦以道高当世,入城府,必主恕家,士论称之曰 萧同 。

现代文:当时萧住于南山脚下,也以道德高尚闻名于世,进城时,一定要到恕家拜访,士人都称他们为 萧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