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古文:别儿怯不花,字大用,燕只吉氏。

现代文:别儿怯不花字大用,姓燕只吉氏。

古文:曾祖忙怯秃以千户从宪宗南征有功。

现代文:曾祖忙怯秃为千户,随宪宗南征有功。

古文:父阿忽台事成宗为丞相,被诛,后赠和宁忠献王。

现代文:父阿忽台,成宗时为丞相,被诛,后赠和宁忠献王。

古文:别儿怯不花蚤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及武宗命,侍明宗于藩邸。寻入国子学为诸生。

现代文:别儿怯不花年幼丧父,八岁时即受兴圣太后及武宗之命侍奉明宗,不久入国子学学习。

古文:会明宗以周王出镇云南,别儿怯不花从行,至大同而还。

现代文:明宗出镇云南,别儿怯不花随行,至大同而还。

古文:仁宗召入宿卫。

现代文:仁宗召入朝充近卫亲军。

古文:别儿怯不花以其事入奏,天子嘉而留之。

现代文:英宗授他怀远大将军、八番宣抚司达鲁花赤。

古文:泰定三年,特授同知太常礼仪院事,益从耆老文学之士雍容议论。

现代文:别儿怯不花到八番后,宣布国家对当地人民的恩惠,人民十分高兴,就是那些多年不肯顺从的人,也表示不敢违命,并率领十四部来受别儿怯不花约束。泰定三年,特授别儿怯不花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他更加向年高的文学之士学习。

古文:寻拜监察御史。

现代文:很快又拜为监察御史。

古文:明年,迁中书右司郎中。又明年,升参议中书省事。

现代文:泰定四年,调任中书右司郎中,第二年升参议中书省事。

古文:宣徽所造酒,横索者众,岁费陶瓶甚多。

现代文:两年后任吏部尚书。至顺元年,出任广西两江道宣慰史司都元帅。但不久因母亲去世服丧还京。

古文:别儿怯不怯花奏制银瓶以贮,而索者遂止。至元四年,拜御史大夫、知经筵事,寻迁中书平章。

现代文:后又起用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负责将江浙每年漕米由海道运达京师。随即委为礼部尚书,又调任徽政院副使,升侍御史,统领近卫亲军。后又升荣禄大夫、宣徽使,加开府仪同三司。至元四年拜御史大夫、知经筵事,不久又调任中书平章政事。

古文:至正二年,拜江浙行省左丞相。

现代文:至正二年拜江浙行省左丞相。

**古文:行至淮东,闻杭城大火烧官廨民庐几尽,仰天挥涕曰: 杭,浙省所治,吾被命出镇,而火如此,是我不德累杭人也。 **

现代文:行至淮东,闻杭州遭火灾,官衙民舍烧毁几尽,别儿怯不花仰天挥泪叹息道: 杭州是浙省的省会,我受命去镇守,而遭此大火,是我的德性不好而连累了杭城百姓。

古文: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

现代文:迅速赶到杭州,下令调查登记受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每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也一样,每人每月给米二斗,幼儿减半。

古文: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织坊减元额之半,军器、漆器权停一年,泛税皆停。

现代文:又奏请减征酒课一千二百五十缗,纺织作坊课税按原额减半,军器、漆器的征发暂停一年,政府规定以外的课税,一律停征。

古文:事闻,朝廷从之。

现代文:他把这些措施报告朝廷,都得到批准。

古文: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

现代文:又大建省府衙门,将附近居民的屋基增价收买,募民建造,多给工钱。

古文:或遇淫雨亢旱,辄出祷于神祠,所祷无不应。在镇二年,虽儿童女妇莫不感其恩。

现代文:又请减少每年江浙、福建盐课十三万引。别儿怯不花在江浙任职两年,虽妇女儿童莫不感恩戴德。

古文:召还,除翰林学士承旨,仍掌宿卫。

现代文:两年后召还回京,委任翰林学士承旨,仍掌管近卫亲军。

古文:四年,拜中书左丞相。

现代文:至正四年,拜中书左丞相。

古文:朝廷议选奉使宣抚,使问民疾苦,察吏贪廉,且选习北藩风土及知典故者,俾别儿怯不花周行沙漠,洗冤除弊,不可胜计。

现代文:朝廷计划选派宣抚使至各地访问民间疾苦,考察官吏之贪廉。要选派习惯于北方风土及熟悉典章制度的人,别儿怯不花是合宜人选。他遍行沙漠各地,洗雪冤情,革除弊端,不可胜计。

古文:又录在京贫民,日粜以粮。

现代文:又奏请朝廷遣使晓谕诸王,各安抚所管百姓,不要违法乱纪。

古文: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辈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

现代文:至正五年是个大灾荒年,人民到处流浪,别儿怯不花令官府出粮赈济,愿还乡者给途中口粮。又登记在京贫民,每天向他们出售口粮。

古文:七年,进右丞相。

现代文:至正七年晋升为右丞相。

古文:明年,御史劾奏别儿怯不花,而徽政院使高龙卜在帝侧为解,帝遂不允。

现代文:八年,御史台臣弹劾别儿怯不花,而徽政院使高龙卜为之辩解。顺帝不仅未治别儿怯不花的罪,反而加太保之职。

古文:乃出御史大夫亦怜真班为江浙左丞相,中丞以下皆辞职。

现代文:朝廷贬御史大夫懿怜真班出京为江浙左丞相,御史中丞以下皆辞职。

古文:诏复加太保。于是两台各道言章交至,别儿怯不花益不自安,寻谪居渤海县。

现代文:这事引起御史台和各道御史的不满,纷纷弹劾,使别儿怯不花更觉不安,不久贬谪到渤海县。

古文:初,胜以非罪死,太平年尚幼,泰定帝雪其父冤而抚恤之。

现代文:十年正月卒。后赠弘仁辅治秉文守正寅亮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师,追封冀王,谥 忠宣 。太平字允中,初姓贺氏,名惟一,后赐姓蒙古氏,名太平。祖贺仁杰,父贺胜。

古文:太平资性开朗正大,虽在弱龄,俨然如老成人。尝受业于赵孟頫,又师事云中吕弼。

现代文:贺胜受冤而死时,太平尚年幼,泰定帝为其父雪冤并抚恤太平。太平性情开朗,为人正大,虽年幼却如老成人,曾拜赵孟兆页及云中吕弼为师。

古文:太平始袭父职,为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寻擢陕西汉中道廉访副使。

现代文:太平起初是承袭父职为虎贲亲军都指挥使,不久升为陕西汉中道廉访副使。

古文:文宗召为工部尚书,都主管奎章阁工事,又除上都留守同知。

现代文:文宗召为工部尚书,总管奎章阁工事。又委任为上都留守同知。

古文:顺帝元统初,命为枢密副使,寻升同知枢密院事,迁御史中丞。

现代文:顺帝元统初年,任命为枢密副使,不久升为同知枢密院事,调任御史中丞。

古文:时中书有参议佛家闾者,憸人也。御史劾其罪,时宰庇之,事寝不行。太平辞疾卧家。

现代文:当时中书省有个参议叫佛家闾,是个奸佞小人,御史台臣弹劾其罪,而宰臣包庇他,弹劾无效,太平因此借病辞职住家中。

古文:至正二年,诏起为中书参知政事,辞。进右丞,又辞。

现代文:至正二年,朝廷委任他为中书参知政事,辞谢;又晋升他为中书右丞,还是辞谢。

古文:会御史祁君璧复劾佛家闾,黜之,乃起就职。

现代文:直到御史祁君璧再度弹劾佛家闾并罢他的官,太平这才入朝就职。

古文:宗室诸王岁赐廪食衣币不均,太平请于帝,均其厚薄。守令多失职,请选台阁名臣充之。仍遣使核其治行,其治最者则增秩,赐金币。辽、金、宋三史久未克修,至是太平力赞其事,为总裁官,修成之。时粟贵而金银贱,太平请出官本,委官收市之,所得不赀,其后兵兴,卒获其用。

现代文:就任后实行一系列措施:宗室诸王每年所赐禄米、衣料不均,太平奏请皇上赏赐厚薄要平均;守令多失职,奏请以台阁名臣充任;遣使考核各地官吏的政绩,最好的增加俸禄,赏赐金银布帛;辽、金、宋三朝历史未修纂成功,太平竭力赞助并亲任总裁,完成其编修;市上粟贵银贱,太平用官府的钱派人收购,所得不少,其后用兵,粮饷充足。

古文:四年,升中书平章政事。

现代文:四年,升中书平章政事。

古文:七年,迁中书平章政事,班同列上。

现代文:五年,调任宣徽院使。至正六年,拜御史大夫。

古文:国王朵而只为左丞相,请于帝曰: 臣藉先臣之荫,蚤袭位国王,昧于国家之理,今备位宰相,非得太平不足与共事。 十一月,拜太平左丞相,朵而只为右丞相。

现代文:按朝廷惯例,御史一职非蒙古皇族之姓不授,太平因而推辞,皇帝特诏赐蒙古姓并改其名。七年,任中书平章政事,国王朵而只为左丞相。朵而只提出 非得太平不与共事 ,于是这年十一月拜太平为左丞相,朵而只为右丞相。

古文:太平辞,帝不允,仍诏示天下。明年正月,诏修后妃、功臣传,特命太平同监修国史,盖异数也。

现代文:至正七年,顺帝诏令修纂《后妃传》、《功臣传》,特命太平同监修国史,这是对他的特殊优遇。

古文:太平请僧道有妻子者勒为民以减蠹耗,给校官俸以防虚冒,请赐经筵讲官坐以崇圣学,立行都水监以治黄河。

现代文:太平奏请:对于有妻室儿女的僧道,勒令还俗为民,以减少国家无谓的消耗;核实官俸,以防冒领;请赐经筵讲官坐,以尊崇圣贤之学;设立行都水监,以治理黄河。

古文:举隐士完者笃、执礼哈郎、董立、张枢、李孝光。

现代文:他还荐举隐士完者笃、执礼哈郎、董立、张枢、李孝光等人。

古文:是时,天下无事,朝廷稽古礼文之典,有坠必举。

现代文:当时天下无事,朝廷稽考古代典礼制度,凡被废者再兴办起来。

古文:平生好访问人才,不问南北,必记录于册,至是多进用之。

现代文:太平平时好采访人才,不问南北都记录于册,届时推荐任用。

古文:初,脱脱既罢相,出居西土。

现代文:原先,脱脱被罢相位,居于西部。

古文:会其父马札儿台卒,太平力请令脱脱归葬,以全孝道。

现代文:其父马札儿台卒,太平奏请让脱脱归葬其父,以全孝道。

**古文:左右以为难,太平曰: 脱脱乃心王室,大义灭亲,今父殁而不克奔讣,为善者不几于怠乎! **

现代文:中书省一些人感到为难,太平道 :脱脱忠于王室,大义灭亲,今父亲病逝而不归葬,这岂不是怠慢了他。

古文:为之固请,以故脱脱得还。

现代文:再三向皇上请求,终于使脱脱能归家葬父。

古文:脱脱既得还朝,即拜为太傅,然不知太平之有德于己也,因汝中柏谗间成隙,遽欲中伤之。

现代文:脱脱还朝拜为太傅,并不知道是太平为他出的力,反而听信汝中柏的谗言而与太平不和,要中伤太平。

古文:是时,中书参政孔思立等皆一时名人,太平所拔用者,悉诬以罪黜去。

现代文:中书参政孔思立等,都是当时名士,为太平提拔任用,均被脱脱诬告而罢官。

古文:九年七月,罢为翰林学士承旨,既又诬劾其过失,而并论其子也先忽都不宜僣娶宗室女。

现代文:至正九年七月,降太平为翰林学士承旨,又诬劾他有过失,说他的儿子也先忽都不应越分娶宗室女为妻。

古文:脱脱之母闻之,谓脱脱兄弟曰: 太平好人也,何害于汝而欲去之。

现代文:脱脱之母知道这些事后对脱脱兄弟说: 太平是好人,对你们有何害而要除去他而后快!

**古文:汝兄弟若违吾言,非吾子也。 **

现代文:汝兄弟若违背我的话,那就不是我的儿子。

**古文:侍御史撒马笃扬言于朝曰: 御史欲害正人,坏台纲,如天下后世何? **

现代文:侍御史撒马笃在朝中扬言道: 御史欲害正人君子,败坏御史台的纲纪,天下以后将怎么治理?

古文:即卧病不起。

现代文:太平因而卧病不起。

**古文:故吏田复劝太平自裁,太平曰: 吾无罪,当听于天,若自杀,则诚有慊矣。 **

现代文:太平的旧幕僚劝太平自杀,太平说: 我本无罪,当听命于天,若自杀,反而被认为我真有罪了。

古文:遂还奉元,杜门谢客,以书史自适。

现代文:还至奉元,杜门谢客,以读书论史而自娱。

古文:河南盗起,十五年,诏命太平为江浙行省左丞相。

现代文:河南人民掀起反元斗争。至正十五年诏命太平为江浙行省左丞相。

古文:未行,改为淮南行省左丞相,兼知行枢密院事,总制诸军,驻于济宁。

现代文:尚未启程又改为淮南行省左丞相兼知行枢密院事,总领各路兵马,屯驻于济宁。

古文: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现代文:当时诸军在外日久,苦于粮饷不足,太平命官府给驻军发给耕牛、农具、麦种,自给自足,所以从济宁到海州,不扰民而军饷充足。

古文:议立土兵元帅府,轮番耕战。

现代文:计划设立士兵元帅府,士兵轮流耕田作战。

古文:十六年,移镇益都。未几,除辽阳行省左丞相。

现代文:至正十六年,移镇益都,不久委任为辽阳行省左丞相。

古文:籴粟以给京师,处置有法,所致甚多而民不扰。

现代文:他籴粟供给京师,处置有方,从不扰害百姓。

古文:十七年五月,召为中书左丞相。

现代文:至正十七年五月,召太平回朝任中书左丞相。

古文:时毛贵据山东,明年,由河间入寇,官军屡败,渐逼京都,中外大骇,廷议迁都以避之,和者如出一口。太平力争以为不可,起同知枢密院事刘哈剌不花于彰德,引兵击之,大败贼众,京城遂安。

现代文:这时毛贵占据山东,由河间进逼京师,朝廷内外惊骇异常,有人提出迁都,附和者异口同声。太平竭力反对,起用同知枢密院事刘哈剌不花于彰德,领兵抗击,大败毛贵军,京城得以安然无事。

古文:会张士诚以浙西降,而晋、冀、关陕之间,察罕铁木儿屡以捷奏闻。于是中外人心翕然,有中兴之望矣。

现代文:与此同时,浙西义军张士诚降,晋、冀、关陕一带,察罕铁木儿屡奏捷报,京城人心一致,有中兴之望。

古文:太平又考求,凡死节之臣,虽布衣亦加赠谥,有官者就官其子孙,人尤感动。

现代文:太平提出,对于为国捐躯的忠节之臣,虽原为一般平民也应加赠谥号,有官者其子孙承袭为官。

古文:当时右丞相搠思监家人以造伪钞事觉,刑部欲连逮搠思监。

现代文:这些措置尤使人感动。当时右丞相搠思监的家人造伪钞事被查出,刑部欲逮捕搠思监。

**古文:太平力为解之,曰: 堂堂宰相乌得有此事,四海闻之,若国体何! **

现代文:太平竭力为之辩解说: 堂堂宰相怎会干这等事,四海闻之,于国体有损。

古文:搠思监既劾罢,太平所得俸禄多分馈之。

现代文:搠思监终被弹劾罢官,太平将自己的俸禄分些给他养家饣胡口。

古文:二皇后奇氏与皇太子谋,欲内禅,遣宦者资正院使朴不花谕意于太平,太平不答。

现代文:二皇后奇氏与皇太子策划,逼迫顺帝让位给皇太子。派宦官资正院使朴不花去示意于太平,太平默不做声。

古文:皇后又召太平至宫中,举酒申前意,太平依违而已。

现代文:皇后又召太平至宫中,设宴敬酒,重申前意,太平仍模棱两可。

古文:是时,皇太子欲尽逐帝近臣,又令监察御史劾帝亲昵臣御史中丞秃鲁铁木儿,未及奏而所劾御史被迁为他官,皇太子疑也先忽都泄其事,益决意去太平政柄。

现代文:这时,皇太子欲把顺帝身边的臣僚都赶走,又令监察御史弹劾顺帝最亲近的御史中丞秃鲁铁木儿,但还未及劾奏,这位御史中丞被调任他官。皇太子怀疑是太平儿子也先忽都泄露其事,更加决心要夺取太平权柄。

**古文:知枢密院事纽的该闻而叹曰: 善人国之纪也,苟去之,国将何赖乎! **

现代文:知枢密院事纽的该知道后叹息说 :好人是国家的纲纪,如果除掉他,治国安邦将依靠何人?

古文:数于帝前左右之,以故皇太子之志未及逞。

现代文:他多次提醒顺帝,这才使皇太子的意图未能实现。

古文:会纽的该死,皇太子遂令监察御史买住、桑哥失理劾左丞成遵、参政赵中等下狱死,以二人为太平党也。

现代文:纽的该死后,皇太子令监察御史买住、桑哥失理弹劾受太平提拔重用的左丞成遵、参政赵中等人,将二人下狱致死。

古文:太平知势有不可留,数以疾辞位。

现代文:太平知大势不可挽救,多次称病辞职。

古文:二十年二月,拜太保,俾养疾于家。

现代文:至正二十年二月,拜为太保,在家养病。

古文:台臣奏言以谓当时事之艰危,政赖贤材之宏济,太平以师保兼相职为宜。帝不能从。

现代文:台臣们认为,当此国家危艰之时,正需要贤才来执政济世,太平应以太保兼为宰相。顺帝不听从。

古文:会阳翟王阿鲁辉铁木儿倡乱,骚动北边,势逼上都,皇太子乃言于帝,命太平留守上都,实欲置之死地。

现代文:阳翟王阿鲁辉铁木儿在北边叛乱,逼进上都,皇太子奏请派太平去留守上都,实际上是要置他于死地。

古文:太平遂往。

现代文:太平去了。

古文:有同知太常院事脱欢者,也先忽都故将也,闻阳翟王将至,乃引兵缚王至军前,太平不受,令生致阙下,北边以宁。太平终不以为己功。

现代文:同知太常院事脱欢,原为也先忽都的部将,听说阳翟王将至,率兵去把他生擒回来,太平把他送到朝廷,北边得以安宁,但太平并不以为是他自己功劳。

古文:未几,诏拜太傅,赐田若干顷,俾归奉元。

现代文:不久,诏拜太傅,赐田若干顷,使他回归奉元。

**古文:帝欲以伯撒里为丞相,伯撒里辞曰: 臣老不足以任宰相,陛下必以命臣,非得太平同事不可。 **

现代文:顺帝要任伯撒里为丞相,伯撒里推辞说: 臣老了,不能胜任丞相之职,若陛下一定命我为相,那非得太平同事不可。

古文:于是密旨令伯撒里留太平毋行。

现代文:于是密令伯撒里留太平于京都。

古文:太平至沙井,闻命而止,宿留久之。

现代文:这时太平已启程赴奉元,行至沙井,闻皇帝有命留他,便不再前行了。

古文:皇太子恶其既去而复留也,二十三年,令御史大夫普化劾太平故违上命,当正其罪。诏乃悉拘所授宣命及所赐物,俾往陕西之西居焉。

现代文:皇太子深恶太平去而复留,于至正二十三年令御史大夫普化,弹劾太平故意违背圣意,当治其罪,并下令扣压留任命令和赏赐物品,令他到陕西以西的地方去居住。

古文:搠思监因诬奏之,安置土蕃,寻遣使者逼令自裁。

现代文:因搠思监的诬告,又把他安置于土蕃,不久,朝廷遣使者去逼太平自杀。

古文:太平至东胜,赋诗一篇,乃自杀。年六十三。

现代文:太平至东胜,赋诗一篇,自杀,年六十三岁。

古文:执政知其故,奏也先忽都违命,杖死之。

现代文:至元二十七年,监察御史为他伸冤,请加褒赠。

古文:年四十四。有诗集十卷。铁木儿塔识

现代文:其子也先忽都,名均,字公秉,太平为宰期间,也先忽都也多为朝廷效力,但终为搠思监陷害而死,年四十四岁,有诗集十卷。

古文:铁木儿塔识,字九龄,国王脱脱之子。

现代文:铁木儿塔识,字九龄,康国王脱脱之子。

古文:资禀宏伟,补国子学诸生,读书颖悟绝人。

现代文:其人气度宏伟,入国子学学习,聪颖过人。

古文:事明宗于潜邸。文宗初,由同知都护府事累迁礼部尚书,进参议中书省事,擢陕西行台侍御史,留为奎章阁侍书学士,除大都留守,寻同知枢密院事。

现代文:文宗初年,由同知都护府事升为礼部尚书,进参议中书省事,升陕西行御史台侍御史,但留京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后出任大都留守,不久委任为同知枢密院事。

古文:后至元六年,拜中书右丞。至正改元,升平章政事。

现代文:后至元六年拜中书右丞,至正元年升中书平章政事。

古文:伯颜罢相,庶务多所更张,铁木儿塔识尽心辅赞。

现代文:伯颜罢相之后,政务多有所改进,铁木儿塔识尽心竭力地筹划。

古文:每入番直,帝为出宿宣文阁,赐坐榻前,询以政道,必夜分乃罢。

现代文:皇帝常到宣文阁向铁木儿塔识询问政事和治国方略,总是谈到深夜。

古文:二年,郊,铁木儿塔识言大祀竣事,必有实惠及民,以当天心,乃赐民明年田租之半。

现代文:至正三年,铁木儿塔识认为,祭祀天地之后,必有实惠于民,这样才顺天意,于是朝廷决定减半征收第二年百姓田赋。

古文:岭北地寒,不任穑事,岁募富民和籴为边饷,民虽稍利,而费官盐为多。

现代文:岭北地方寒冷,不能种庄稼,每年都是官府用盐换取富民的粮食运往北部边疆,这样人民虽多少得些利益,但官府则需要出大量食盐。

古文:铁木儿塔识乃请别输京仓米百万斛,储于和林以为备。

现代文:铁木儿塔识则请求将输送到京师的米粟,分出一百万斛储于和林以备不时之需。

古文:日本商百余人遇风漂入高丽,高丽掠其货,表请没入其人以为奴。

现代文:日本商人百余人在海上遇风漂至高丽,高丽掠夺其货物,上表元朝,请求将日本人没为奴隶。

古文:已而日本果上表称谢。俄有日本僧告其国遣人刺探国事者。

现代文:铁木儿塔识坚持不可,他说 :天子要一视同仁,岂能乘人之险而图利,应发给他们路费,让他们回国。 过后,日本上表向元朝称谢。忽有日本僧人报告说,他们国家派人来刺探中国国事。

古文:铁木儿塔识曰: 刺探在敌国固有之,今六合一家,何以刺探为?

现代文:铁木儿塔识说 :刺探在敌国之间是固有的事,今四海一家,刺探别人干什么呢?

**古文:设果有之,正可令睹中国之盛,归告其主,使知向化。 **

现代文:如果真有人刺探,正可让他亲眼看看中国之盛,回去报告国王,使日本向往和学习中国文化。

古文:两浙、闽盐额累增而课愈亏,江浙行省请减额,铁木儿塔识奏岁减十三万引。

现代文:两浙、福建盐产量日增,而盐课更亏,江浙行省请求减少课额,铁木儿塔识奏请每年减征十三万引。

古文:五年,拜御史大夫。

现代文:至正五年,拜御史大夫。

古文:务以静重持大体,不为苛娆以立声威。

现代文:他讲求稳重,顾大体,不以苛求、烦扰来树立自己的声威。

古文:建言: 近岁大臣获罪,重者族灭,轻者籍其妻孥。

现代文:他建议: 近年来大臣获罪,重者灭族,轻者没其妻子儿女为奴。

古文:祖宗圣训,父子罪不相及。

现代文:祖宗圣训:父子有罪不相株连。

**古文:请除之。 **

现代文:请废除灭族及没妻子为奴之法。

古文:著为令。

现代文:朝廷采纳并定为成法。

古文:近畿饥民争赴京城,奏出赃罚钞,籴米万石,即近郊寺观为糜食之,所活不可胜计。

现代文:近畿饥民争赴京城乞食,铁木儿塔识奏请官府用罚贪赃犯的钱来卖米万石,交给近郊寺观为饥民施粥,所活者不可胜计。

古文:贪民买其筹贴以为利。

现代文:一年后,调任平章政事,且位列第一。

古文:铁木儿塔识请别发米二十万石,遣官坐市肆,使人持五十文即得米一升,奸弊遂绝。

现代文:皇帝巡视外省时,他留镇大都。按旧法:百姓向官仓买粮,因方式不同,价格亦不同,贪民从中谋利。铁木儿塔识请发米二十万石,遣官于市上售卖,五十文得米一升,使奸邪之人不能从中渔利。

**古文:七年,首相去位,帝召铁木儿塔识谕旨,若曰: 尔先人事我先朝,显有劳绩,尔实能世其家,今命汝为左丞相。 **

现代文:至正七年,丞相缺人,顺帝召铁木儿塔识面谕道: 你先祖为我朝效力,成绩卓著,你能承继你祖上的职位,今命你为左丞相。

古文:铁木儿塔识叩头固辞,不允,乃拜命。

现代文:铁木儿塔识叩头辞谢,顺帝不允,只得受命。

古文:铁木儿塔识修饬纲纪,立内外通调之法:朝官外补,许得陛辞,亲授帝训,责以成效;郡邑贤能吏,次第甄拔,入补朝阙。

现代文:受命后,整顿朝廷纲纪,建立朝廷内外官员调剂之法:朝廷官员外出任职者,许面辞皇帝,听取皇帝的教训,责成政有实效;各州郡官吏贤能者,可依次提拔到朝廷任职。

古文:分海漕米四十万石置沿河诸仓,以备凶荒。

现代文:他将每年海运到京师的粮食,分出四十万石置于沿河各仓,以备荒年之需。

古文:先是,僧人与齐民均受役于官,其法中变,至是奏复其旧。

现代文:原先规定,僧侣与一般平民都要为官府服劳役。中间有变化,僧侣不服役。

古文:孔子后袭封衍圣公,阶止四品,奏升为三品。

现代文:现在又恢复原来的规定。孔子的后裔封为 衍圣公 ,官阶为三品,铁木儿塔识奏请升为二品。

古文:岁一再诣国学,进诸生而奖励之。

现代文:他每年两次去国子学鼓励诸生学习。

古文:中书故事,用老臣预议大政,久废不设,铁木儿塔识奏复其规,起腆合、张元朴等四人为议事平章。

现代文:中书省惯例,用老臣参议大政方针,但已久不实行,铁木儿塔识请求恢复旧例,并起用腆合、张元朴等四人为议事平章。

古文:曾未半年,救偏补弊之政以次兴举,中外咸悦。

现代文:这一制度行之不到半年,朝廷救偏补弊之政逐渐兴起,大家都为之高兴。

古文:从幸上京还,入政事堂甫一日,俄感暴疾薨。年四十六。

现代文:随皇帝到上京回来,入政事堂刚一日,忽然病卒,年四十六岁。

古文:赠开诚济美同德翊运功臣、太师、中书右丞相,追封冀宁王,谥文忠。

现代文:赠开诚济美同德翊运功臣、太师、中书右丞相,追封冀宁王,谥 文忠 。

古文:铁木儿塔识天性忠亮,学术正大,伊、洛诸儒之书,深所研究。

现代文:铁木儿塔识天性忠义,学术端正,对宋代程颐、程颢的著作深有研究。

**古文:帝尝问为治何先,对曰: 法祖宗。 **

现代文:顺帝曾问他治国以何者为先,他回答说: 效法祖宗。

古文:时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为总裁官,多所协赞云。

现代文:他重视征用隐士,认为应该优待提拔。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为总裁官,尽了他的努力,促使 三史 相继纂成。

古文:达识帖睦迩达识帖睦迩,字九成。幼与其兄铁木儿塔识俱入国学为诸生,读经史,悉能通大义,尤好学书。

现代文:达识帖睦迩,字九成,幼与其兄铁木儿塔识都入国子学学习,读经史,尤好读书。

古文:初以世胄补官,为太府监提点,擢治书侍御史,以言罢。

现代文:初因出身于官宦之家而补官,任太府监提点,后升为治书侍御史,由于进谏违背了皇帝的旨意被罢官。

古文:除枢密院同知,升中书右丞、翰林承旨,迁大司农。

现代文:其后任枢密院同知,又升为中书右丞、翰林承旨、大司农。

古文:至正七年,出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现代文:至正七年,出朝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古文:明年,又入为大司农。

现代文:八年,又入朝为大司农。

古文:九年,为湖广行省平章政事。

现代文:九年,任湖广行省平章政事。

古文:沅、靖、柳、桂等路徭、獠窃发,朝廷以溪洞险阻,下诏招谕之。

现代文:沅州、靖州、柳州、桂阳等路的少数民族反元朝统治,朝廷认为山地险阻,下诏招安。

古文:达识帖睦迩谓: 寇情不可料,请置三分省,一治静江,一治沅、靖,一治柳、桂,以左右丞、参政分兵镇其地。

现代文:达识帖睦迩主张分而治之,分为三部:一为静江,一为沅、靖,一为柳、桂,以左右丞、参政分别镇守其地。

**古文:罢靖州路总管府,改立靖州军民安抚司,设万户府,益以戍兵。 **

现代文:罢靖州路总管府,改设靖州军民安抚司,设万户府,增兵戍守。

古文:朝廷皆如其言。

现代文:朝廷采纳他的意见。

古文:已而诸徭、獠悉降,召还,复为大司农。

现代文:不久,这些少数民族都归顺。达识帖睦迩被召回京再任大司农。

古文:十一年,台州方国珍起海上。

现代文:至正十一年,台州方国珍在海上起义反元。

古文:达识帖睦迩奉诏与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樊执敬往招谕之。

现代文:达识帖睦迩奉诏与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樊执敬一同去招安。

古文:明年,盗起河南。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现代文:十二年,河南人民也掀起反元斗争,拜达识帖睦迩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古文:至则修城池,饬备御,贼不敢犯其境。

现代文:到任后赶修城池,领军防御,义军不敢轻易入境。

古文:迁淮南行省平章政事。

现代文:后调任淮南行省平章政事。

古文:十五年,入为中书平章政事。

现代文:十五年入京为中书平章政事。

古文:时中书庶务多为吏胥迟留,至则责委提控掾史二人分督左右曹,悉为剖决。

现代文:当时中书省政务多被一班官吏压着不办,达识帖睦迩到任后责令分头办理。

古文:出为江浙行省左丞相,寻兼知行枢密院事,许以便宜行事。

现代文:出任江浙行省左丞相,不久又兼任知行枢密院事,授权他自行处理一切事务。

古文:万户普贤奴力拒之,而苗军帅杨完者时驻嘉兴,亦引兵至,败走张士诚,达识帖睦迩乃还。

现代文:江淮地区人民的反元烽火日盛,南北交通阻隔。达识帖睦迩专权一方,而又用人不当,贿赂公行,卖官鬻爵。批评者议论纷纷,所管领的州郡相继为义军占领,他却全然不放在心上。至正十六年二月,张士诚攻下平江。七月进逼杭州,达识帖睦迩逃往富阳,直到苗军元帅杨完者从嘉兴来击败张士诚,他才回到杭城。

古文:初,达识帖睦迩以完者为海北宣慰使都元帅,寻升江浙行省参政,至是遂升右丞。

现代文:早先,达识帖睦迩任命杨完者为海北宣慰使都元帅,不久又升他为江浙行省参政,现在又升为左丞。

古文:而苗军素无纪律,肆为钞掠,所过荡然无遗。达识帖睦迩方倚完者以为重,莫敢禁遏,故完者矜骄日肆而不可制。

现代文:杨完者所领导的苗军素无纪律,肆意抢劫,达识帖睦迩正要依靠杨完者,所以对苗军的不法行为不敢禁止,杨完者更加骄矜而不可控制了。

古文:明年,士诚寇嘉兴,屡为完者所败。

现代文:至正十七年,张士诚进攻嘉兴,多次为杨完者所败。

**古文:士诚始要王爵,达识帖睦迩不许。又请爵为三公,达识帖睦迩曰: 三公非有司所定,今我虽便宜行事,然不敢专也。 **

现代文:士诚遣蛮子海牙致书诈降。蛮子海牙原是元朝南行御史台御史中丞,在采石为大明军所败,投向张士诚,故士诚派他诈降。

古文:完者又力以为请,达识帖睦迩虽外为正词,然实幸其降,又恐忤完者意,遂授士诚太尉,其弟士德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士信同知行枢密院事,其党皆授官有差。

现代文:杨完者准备接受士诚的投降,达识帖睦迩不同意,经完者再三劝说便答应了。士诚开始要王爵,达识帖睦迩不许。士诚又要求为三公,达识帖睦迩说 :三公非地方官吏所能授与的,今我虽有权处理一切事务,但也不敢专断独行。 完者又加劝说,达识帖睦迩对张士诚投降内心已感庆幸,又恐违反完者的意愿,于是授张士诚为太尉,其弟张士德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士信为同知行枢密院事,其他人也授有官职。

古文:士德寻为大明兵所擒。

现代文:后来张士德为大明军所擒。

古文:复升士信淮南行省平章政事。

现代文:达识帖睦迩又升士信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

古文:然士诚虽降,而城池府库甲兵钱谷皆自据如故。

现代文:张士诚虽降,而其城池、府库、军械、兵卒、钱粮仍为他所据有。

古文:于是朝廷以招安张士诚为达识帖木儿功,诏加太尉。

现代文:朝廷认为达识帖睦迩招安张士诚有功,诏令加他为太尉。

古文:当是时,徽州、建德皆已陷,完者屡出师不利。

现代文:反元义军攻克徽州、建德,多次挫败杨完者的苗军。

古文:士诚素欲图完者,而完者时又强娶平章政事庆童女,达识帖木儿虽主其婚,然亦甚厌之,乃阴与士诚定计除完者。

现代文:士诚一直想除掉完者。完者强娶平章政事庆童女为妻,达识帖睦迩虽主其婚,但内心对杨非常厌恶,暗中与张士诚定计除掉杨完者。

古文:扬言使士诚出兵复建德,完者营在杭城北,不为备,遂被围,苗军悉溃,完者与其弟伯颜皆自杀。

现代文:扬言令士诚出兵去收复建德,实际是袭击驻扎在杭城北的完者。完者没有防备,被围,苗军溃,杨完者与其弟伯颜皆自杀。

古文:其后事闻于朝,赠完者潭国忠愍公,伯颜衡国忠烈公。

现代文:其后将此事上报于朝廷,朝廷赠完者为潭国忠愍公,伯颜为衡国忠烈公。

古文:完者既死,士诚兵遂据杭州。

现代文:完者死后,张士诚占据杭州。

古文:十九年,朝廷因授士信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现代文:至正十九年,朝廷授士信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古文:士信乃大发浙西诸郡民筑杭城。

现代文:士信大量征发浙西诸郡百姓建筑杭州城。

古文:先是,海漕久不通,朝廷遣使来征粮,士诚运米十余万石达京师。

现代文:在此之前,海道航运已很久不通,朝廷遣使征粮,士诚运米十余万石至京师。

古文:方面之权,悉归张氏,达识帖睦迩徒存虚名而已。

现代文:江浙方面的军政大权,都为张氏兄弟所有,达识帖睦迩徒有虚名。

古文:俄而士诚令其部属自颂功德,必欲求王爵。

现代文:不久,张士诚令其部属歌颂他的功德,一定要朝廷授与他王爵。

**古文:达识帖睦迩谓左右曰: 我承制居此,徒籍口舌以驭此辈。今张氏复要王爵,朝廷虽微,终不为其所胁,但我今若逆其意,则目前必受害,当忍耻含垢以从之耳。 **

现代文:达识帖睦迩对其左右说: 我奉朝之命居此,只是靠口舌来驾驭他们,今张氏再要王爵,朝廷虽然无力,但受不到他的威胁,而我若违反他的意愿,则立刻受害,只有忍耻含垢来屈从于他。

古文:乃为具文书闻于朝,至再三,不报。

现代文:于是上书朝廷,虽再二再三,廷臣始终未报告皇帝。

古文:士诚遂自立为吴王,即平江治宫阙,立官属。

现代文:士诚便自立为吴王,在平江建宫室,设官属。

古文:时答兰帖木儿为江浙行省右丞,真保为左右司郎中,二人谄事士诚,多受金帛,数媒孽达识帖睦迩之短,以故张氏遂有不相容之势。

现代文:当时答兰帖木儿为江浙行省右丞,真保为左右司郎中,二人谄媚张士诚,挑拨张士诚与达识帖睦迩的关系,使二人有不相容之势。

**古文:二十四年,士信乃使王晟等面数达识帖睦迩过失,勒其移咨省院,自陈老病愿退。又言: 丞相之任非士信不可。 **

现代文:至正二十四年,张士信指使王晟当面斥责达识帖睦迩的过失,强迫他自陈老病辞官,又称: 丞相之职非士信不可。

古文:士信即逼取其诸所掌符印,而自为江浙行省左丞相,徙达识帖睦迩居嘉兴。

现代文:士信向达识帖睦迩逼取符印,自任江浙行省左丞相,将达识帖睦迩迁到嘉兴居住。

古文:士诚令有司公牍皆首称 吴王令旨 ,又讽行台为请实授于朝,行台御史大夫普化帖木儿皆不从。

现代文:朝廷闻知,也就任命张士信为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帖睦迩到嘉兴后,张士信把他严密地监禁起来。达识帖睦迩毫不在意,每天与妻妾饮酒作乐。士诚令官府衙门的公文都称 吴王令旨 ,又暗示江浙行台向朝廷奏请实授他为吴王。行台御史大夫普化帖木儿不听从。

古文:至是,既拘达识帖睦迩,即使人至绍兴从普化帖木儿索行台印章。

现代文:张氏兄弟监禁了达识帖睦迩后,立即派人去绍兴向普化帖木儿索取行台印章。

**古文:普化帖木儿封其印置诸库,曰: 我头可断,印不可与。 又迫之登舟,曰: 我可死,不可辱也。 **

现代文:普化帖木儿声色俱厉地说: 我头可断,印不可给。 又强迫他登船,他说: 我可杀而不可辱!

古文:从容沐浴更衣,与妻子诀,赋诗二章,乃仰药而死。

现代文:从容沐浴更衣,与妻子诀别赋诗二章,服药自杀。

**古文:后数日,达识帖睦迩闻之,叹曰: 大夫且死,吾不死何为! **

现代文:数日后,达识帖睦迩闻普化帖木儿自尽,仰天叹息道: 大夫且死,我不死何为!

古文:士诚乃使载其柩及妻孥北返于京师。

现代文:士诚使人载其灵柩及妻子儿女北返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