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古文:察罕察罕,西域板勒纥城人也。

现代文:察罕,西域板勒纥城人。

古文:父伯德那,岁庚辰,国兵下西域,举族来归。事亲王旭烈,授河东民赋副总管,因居河中猗氏县,后徙解州。

现代文:太祖十五年征西域时,其父伯德那率全族归附,为亲王旭烈效力,授河东民赋副总管,居于河中猗氏县,后迁居解州。

古文:赠荣禄大夫、宣徽使、柱国、芮国公。

现代文:赠荣禄大夫、宣徽使、柱国、芮国公。

古文:察罕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为行军府奥鲁千户。

现代文:察罕体格魁伟,天资聪慧,博览强记,通晓多国文字,为行军府奥鲁千户。

古文:奥鲁赤参政湖广,辟为蒙古都万户府知事。

现代文:奥鲁赤为湖广行省参政时,任察罕为蒙古都万户府知事。

古文:奥鲁赤进平章,复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

现代文:奥鲁赤进为平章,任察罕为理问,政事全由察罕裁决,奥鲁赤诸子拜他为师。

**古文:众惑之。察罕曰: 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 **

现代文:至元二十四年,随镇南王征安南。大军至泸江,安南王子遣其叔来自陈无罪。镇南王命察罕列举安南王之罪行,并加斥责,使者哑口无言,安南王子率众逃走。

古文:核问之,果然。

现代文:二十八年,授察罕行枢密院经历。

古文:前后从奥鲁赤出入湖广、江西两省,凡二十一年,多著勋绩。

现代文:不久,随奥鲁赤去治理江西。察罕随奥鲁赤出入于湖广、江西两省达二十一年,功劳卓著。

古文: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

现代文: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请任察罕为湖南省行政长官,中书省则奏举他为武昌路治中。

**古文:丞相哈剌哈孙曰: 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 **

现代文:丞相哈剌哈孙说: 察罕为官廉洁,固然应为御史,但武昌是大郡,非此人不能治。

古文:竟除武昌。

现代文:于是任武昌治中。

古文:武宗即位,立仁宗为皇太子,授察罕詹事院判,进佥詹事院事,赐银百两、锦二匹。遣先还大都立院事。仁宗至,谓曰: 上以故安西王地赐我,置都总管府,卿其领之,慎拣僚属,忽以詹事位高不屑此也。

现代文:在武昌路政治清明,远近闻名,升为河南省郎中。成宗崩,武宗即位,河南省平章囊加台向朝廷荐举察罕,因授詹事院判,后升为佥詹事院事。派他先还大都设立詹事院,仁宗后至,对他说 :皇上把故安西王的地方赐我,置都总管府,由卿主持总管府的事。你要慎重挑选官吏,不要因为你詹事位高,不屑于此任。

**古文:进卿秩资德大夫。 **

现代文:今进卿为资德大夫。

**古文:察罕叩头谢曰: 都府之职,敢不恭命,进秩非所敢当。 **

现代文:察罕叩谢道: 都府之职,不敢不遵命,但进秩则不敢当。

古文:固辞,改正奉大夫,授以银印。

现代文:因改为正奉大夫。

古文:至大元年,阅户口江南诸省,还进太子府正,加昭文馆大学士,迁家令。

现代文:至大元年,察罕核查江南诸省户口回京,升为太子府正,加昭文馆大学士。

古文: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

现代文:武宗崩,仁宗即位,拜察罕为中书参知政事,只管大政方针,不管具体事务。

古文:前后赏赉不可胜计。

现代文:有识之士认为大臣应当如此。

古文:皇庆元年,进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

现代文:皇庆元年,进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

**古文:帝尝问张良何如人,对曰: 佐高帝,兴汉,功成身退,贤者也。 **

现代文:他辞官回解州,晚年居德安白云山别墅,自号 白云 ,入朝见皇帝时,仁宗说 :白云先生来了。

**古文:又问狄仁杰,对曰: 当唐室中衰,能卒保社稷,亦贤相也。 **

现代文:仁宗问他张良为人如何。他说: 张良辅佐高帝,兴建汉朝,功成身退,是位贤人。 又问狄仁杰如何,他说: 唐朝中衰之时,他能保持国家不亡,也是贤人。

古文:因诵范仲淹所撰碑词甚熟。

现代文:察罕背诵范仲淹所撰碑文。

**古文:帝叹息良久曰: 察罕博学如此邪! **

现代文:仁崇称赞他博学多才。

古文:尝译《贞观政要》以献。帝大悦,诏缮写遍赐左右。且诏译《帝范》。又命译《脱必赤颜》,名曰《圣武开天纪》,及《纪年纂要》、《太宗平金始末》等书,俱付史馆。

现代文:他曾把《贞观政要》译为蒙文呈献,帝大喜,诏缮写遍赐左右,还命他译《帝范》、《脱必赤颜》,名曰《圣武开天纪》,又译《纪年纂要》、《太宗平金始末》等书,均交给史馆。

古文:阿礼海牙亦早事武宗、仁宗,为宿卫,以清慎通敏与父兄并见信任。

现代文:曾与仁宗谈及科举及前代帝王赐姓命氏之事,因赐察罕姓白氏。察罕出生时,夜间天气晴朗,月白如昼,蒙古人谓白为察罕,故名察罕。察罕天性孝友,其在河中田宅,都分给众兄弟,释放许多奴婢为民,所以多称他是有德行的人。

古文:十余年间,敭历华近,入侍帷幄,出践省闼,廷无间言。

现代文:退休后悠闲过了八年,寿终正寝。阿礼海牙,畏吾族,集贤大学士脱列之子。

古文:帝命复镇汴省。时当艰难之际,阿礼海牙高价籴粟,以峙粮储;命近郡分治戎器,阅士卒,括马民间,以备不虞。

现代文:他很早就侍奉武宗和仁宗,为宿卫。至治年间,历任江浙、湖广、河南、陕西四省平章政事,在各地均实施仁政,汴梁人尤其对他怀念不忘。回朝拜翰林学士承旨,因父亲去世而解官居家中。

古文:先是,文宗即位之诏已播告天下,而陕西官府结连靖安王等起兵,东击潼关。

现代文:天历元年秋,文宗即位,复命阿礼海牙治理河南行省。正当时局艰难之际,阿礼海牙以高价收购粮食储存,命近郡修治军械,检阅士卒,在民间征发马匹,以备不虞。在此之前,文宗即位之诏一发布,陕西官府勾结靖安王起兵反对朝廷,东叩潼关。

古文:阿礼海牙开府库,量出钞二十五万缗,属诸行省参政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朵列图、廉访副使万家闾犒军河南以御之。

现代文:阿礼海牙打开府库,拿出钞二十五万缗,命行省参政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朵列图、廉访副使万家闾犒劳三军,于河南御敌。

古文:令都镇抚卜伯率军吏巡行南阳、高门、武关、荆子诸隘,南至襄、川二江之口,督以严备。

现代文:令都镇抚卜伯率军官巡视南阳、高门、武关、荆子诸险要关口,南至襄、川两江之口,督军严加防备。

古文:万户博罗守潼关,不能军。是月二十五日,只儿哈率小汪总帅、脱帖木儿万户等之兵,突出潼关,东掠阌乡,披灵宝,荡陕州、新安诸郡邑,放兵四劫,迤逦前进。

现代文:九月二十五日,潼关失守,叛军只儿哈率小汪总帅、脱帖木儿万户等所属军队突出潼关,东掠阌乡,攻破灵宝,扫荡陕州、新安诸郡县,纵兵劫掠,河南告急。

古文:河南告急之使狎至,而朵列图亦以兵寡为言。

现代文:十月一日,阿礼海牙召集河南行省官吏会议,征求御敌长策,均哑口无言。

古文:十月一日,阿礼海牙集省宪官属,问以长策,无有言者。阿礼海牙曰: 汴在南北之交,使西人得至此,则江南三省之道不通于畿甸,军旅应接何日息乎。

现代文:阿礼海牙说: 汴梁位于南北之交,若叛军至此,则江南三省之道不通京师,战争何日可止。

古文:夫事有缓急轻重,今重莫如足兵,急莫如足食。

现代文:事有轻重缓急,今重莫如足兵,急莫如足食。

古文:吾征湖广之平阳、保定两翼军,与吾省之邓新翼、庐州、沂、郯炮弩手诸军,以备虎牢;裕州哈剌鲁、邓州孙万户两军,以备武关、荆子口。

现代文:我征调湖广之平阳、保定两翼军,与我省之邓州之新翼军,庐州、沂、郯炮兵、弓箭兵共守虎牢关;裕州哈剌鲁、邓州孙万户两军共守武关、荆子口。

古文:以属郡之兵及蒙古两都万户、左右两卫、诸部丁壮之可入军者,给马乘赀装,立行伍,以次备诸隘。

现代文:河南省各郡之兵及蒙古两都万户、左右两卫、诸部丁壮之可编为军伍者,给马匹军装,建立编制、以防守各地关口。

古文:芍陂等屯兵本自襄、邓诸军来田者,还其军,益以民之丁壮,使守襄阳、白土、峡州诸隘。

现代文:芍陂等地屯兵乃自襄、邓来屯田者,各自回营,与民之壮丁一同守御襄阳、白土、峡州诸要地。

古文:别遣塔海以备自蜀至者,以汴、汝、荆、襄、两淮之马以给之,府库不足,则命郡县假诸殷富之家。

现代文:从四川开到这里防守的军队,塔海负责将汴、汝、荆、襄、两淮的马给予他们,官马不足,则命郡县向殷富士家借用。

古文:安丰等郡之粟,逆黄河运至于陕,籴诸汴、汝,近郡者,则运诸荥阳以达于虎牢。

现代文:安丰等郡的粮食,溯黄河而上运至陕西,在汴、汝收购的粮食,则运到荥阳以支援虎牢关。

**古文:吾与诸军各奋忠义以从王事,宜无不济者。 **

现代文:我与诸军都奋力忠于国家,没有办不到的事。

古文:众曰: 唯。 命即日部分行事。

现代文:众人对他的部署安排连连称是,立即各行其事。

古文:自伯颜不花王以下省都事李元德等,凡省之属吏与有官而家居者,各授以事而出。

现代文:自伯颜不花以下省都事李元德等大小官吏居家者,都出来接受任务。

古文:廉访使董守中、佥事沙沙在南阳,右丞脱帖木儿、廉访使卜颜在虎牢,分遣兵马以听其调用。

现代文:廉访使董守中、佥事沙沙在南阳,右丞脱帖木儿、廉访使卜颜在虎牢,各整顿兵马,听候调用。

古文:馈饷之行,千车相望,阿礼海牙亲阅实之,必丰必良,信以期会。

现代文:运粮车辆,千车相望,阿礼海牙亲自检查,必须充足,必须是上好粮食,按期运到目的地。

古文:自虎牢之南至于襄、汉,无不毕给。

现代文:自虎牢以南至襄、汉都得到供应。

古文:盖为粟二十万石,豆如之,兵甲五十五万,刍万万。

现代文:共计粟二十万石、豆二十万石,兵甲五十五万,草料无数。

古文:是时,朝廷置行枢密院以总西事。

现代文:这时,朝廷设立行枢密院来总领对付陕西叛乱之事。

古文:襄、汉、荆湖、河南郡县皆缺官,阿礼海牙便宜择材以处之,朝廷皆从其请。

现代文:襄、汉、荆湖、河南郡县皆缺官,阿礼海牙自行择材任用,朝廷都予批准。

**古文:是月,西兵逼河南,行院使来报,曰: 西人北行者度河中以趋怀、孟、磁;南行者帖木哥,过武关,掠邓州而残之,直趋襄阳。攻破郡邑三十余,横绝数千里,所过杀官吏,焚庐舍,虏民人妇女财物,贼虐殄尽,西结囊家以蜀兵至矣。 **

现代文:十月,陕西叛军逼近河南,行枢密院使报告说: 西人北行者已过河中,趋向怀、孟、磁;向南行的帖木哥已过了武关,掠邓州,直趋襄阳,攻破郡城三十余座,横行数千里,所过之处,杀官吏,焚房屋,掳掠人口、妇女和财物,暴虐至极。他们还勾结囊家,派蜀兵来了。

古文:阿礼海牙益督饷西行,遣行院官塔海领兵攻帖木哥,而又设备于江、黄,置铁绳于峡口,作舟舰以待战。

现代文:阿礼海牙更加促督粮草西行,派行枢密院官塔海领兵攻帖木哥;又设防于江、黄,置铁链于峡口,造舟舰准备迎战。

古文:阿礼海牙前后遣使告于朝,辄为也先捏留不遣,不得朝廷音问已二十日。阿礼海牙亦忧之,亲出行抚其民。

现代文:十九日,阿礼海牙的军队与陕西叛军在巩县之石渡大战,双方死伤相等,但虎牢为叛军所占,阿礼海牙尽其心,民殚其力,所筹集的巨万军备全部损失,行省院与诸军只有收兵退却。二十二日,叛军至汴梁,人民大恐。

古文:乃修城阙以备冲突,立四门以通往来,戒卒伍以严守卫。时虽甚危急,阿礼海牙朝夕出入,声色不动,怡然如平时,众赖以安。

现代文:阿礼海牙数次向朝廷告急,告急文书为也先捏扣留,故二十天还得不到朝廷回音。阿礼海牙也非常担心,亲自出来安抚百姓,部署防务,令士卒严加守卫。在此危急之时,他自己不动声色,沉着镇静,如平时一般,军民也因此不惊慌失措。

古文:十一月六日,西师逼城将百里而近,阿礼海牙召行院将帅、宪司与凡在官者,而告之曰: 吾荷国厚恩,唯有一死以报上耳。

现代文:十一月六日,叛军进逼省城将近百里,阿礼海牙召集行枢密院将帅和行省官员,对他们宣布: 我受朝厚恩,唯有一死以报答皇上。

古文:行院之出,唯敌是图,而退保吾城,不亦怯乎?

现代文:行院只有出师抗敌,若退保省城,岂不是胆怯?

古文:然敌亦乌合之众,何所受命而敢犯我乎?

现代文:敌人是一群乌合之众,受谁之命来侵犯我们?

古文:且吾甲兵非不坚劲,刍峙非不丰给,而弗利者,太平日久,将校不知兵,吏士不练习,彼所以得披猖至此。

现代文:我们的甲兵不是不坚强,储存粮草不是不丰盛,其所以战而不利,是因为将校不知用兵之法,吏士又缺乏训练,所以敌人得以如此猖獗。

古文:彼诚知我圣天子之命,则众沮而散尔,何足虑乎。

现代文:如果他们知我们是奉圣明天子之命抗击叛逆,必然士气衰落,不遣而散,不必忧虑。

古文:吾今遣使告于朝,请降诏大赦胁从诖误。

现代文:吾现遣使奏请朝廷,降诏大赦那些胁从及有牵连的人。

古文:比诏下,先募士,以即位诏及朝廷招谕之文入其军,明示利害。

现代文:诏书一下,先募一勇士将皇上即位诏书及招安文告送至敌军,晓谕利害。

古文:吾整大军西向以征之,别遣骁将率精骑数千上龙门,绕出其后,使之进无所投,退无所归,成擒于巩、洛之间必矣。

现代文:同时,我们整顿队伍,向西征讨,另遣骁将率精锐骑兵数千上龙门,绕敌之后,使敌进退两难,必擒其首恶于巩、洛之间。

**古文:而我军所获陕西官吏,命有司羁而食之,一无所戮。 **

现代文:我军所俘陕西官吏,命有关官府好好关押,不杀一人。

**古文:众曰: 诺,唯命。 **

现代文:大众表示遵命。

古文:即日与行院整兵南薰门外以行。

现代文:当天与行枢密院整兵于南薰门外,准备开拔。

古文:会有使者自京师还,言齐王已克上都,奉天子宝玺来归,刻日至京矣。

现代文:朝廷从京师遣使来告,齐王已克上都,奉武宗宝玺不日到京。

古文:阿礼海牙乃置酒高会于省堂以贺,发书告属郡,报诸江南三省,而募士得兰住者赍书谕之。

现代文:阿礼海牙在省城置酒席祝贺,并把这一消息用书信遍告所属郡县及江南三省,又募得勇士兰住持书去告诫叛军。

古文:西人犹搒掠兰住,讯以其实,而朝廷亦遣都护月鲁帖木儿从十余人奉诏放散西军之在虎牢者。

现代文:叛军对兰住加以拷问,得其实情,同时朝廷也遣都护月鲁帖木儿带领十余人奉诏解散虎牢关的叛军。

古文:西人杀其从者之半,械都护以送诸荆王所。

现代文:叛军杀都护随从者半数,将月鲁帖木儿押送至荆王处所。

古文:荆王时在河南之白马寺,以是西人虽未解散,各已骇悟。又闻行省院以兵至,犹豫不敢进。

现代文:当时荆王在河南之白马寺,叛军虽未解散但亦有所觉悟,且又闻河南行省大军逼近,便犹豫徘徊而不敢进。

古文:朝廷又使参政冯不花亲谕之,乃信服。

现代文:朝廷又使参政冯不花亲至敌军宣布皇上诏谕,众人信服。

古文:阿礼海牙自始至镇,迨乎告功,居汴省者数月。

现代文:靖安王遣使四人与兰住一同来请求赦免,自己领兵退却,这场叛乱至此平息。

古文:后以功迁陕西行御史大夫,复拜中书省平章政事。

现代文:阿礼海牙解严报捷,将所剩下的物资还于民,将叛军俘去的人遣还其家者数千人,陕西官吏之被俘者也遣还。他自己因功为陕西行省御史大夫,后又拜中书省平章政事。

古文:奕赫抵雅尔丁奕赫抵雅尔丁,字太初,回回氏。父亦速马因,仕至大都南北两城兵马都指挥使。

现代文:奕赫抵雅尔丁,回族人,父亦速马因在元朝官至大都南北两城兵马都指挥使。

古文:奕赫抵雅尔丁幼颖悟嗜学,所读书一过目即终身不忘。尤工其国字语。

现代文:奕赫抵雅尔丁自幼聪明好学,有过目不忘之才,尤其精通蒙古语言。

古文:初为中书掾,以年劳授江西行省员外郎。入为吏部主事,不再阅月,固辞。

现代文:初为中书省官员,后出任江西行省员外郎,回朝任吏部主事,然不到两月就辞职了。

古文:擢刑部员外郎。四方所上狱,反复披阅成牍,多所平反。

现代文:后起用,升刑部员外郎,对各地上报案情,反复审阅,冤案多为昭雪。

古文:迁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佥事,不赴。改中书右司员外郎,寻升郎中。

现代文:本调任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佥事,未赴任,改为中书右司员外郎,不久又升为郎中。

**古文:一日,与同列共议狱,有异其说者,奕赫抵雅尔丁曰: 公等读律,苟不能变通以适事宜。譬之医者,虽熟于方论,而不能切脉用药,则于疾痛奚益哉! **

现代文:有天,与同僚议论审判案件的事,有持不同意见者,奕赫抵雅尔丁说: 公等熟读法律,但若不能随事实而有所变通,如同一个医生虽熟悉处方,但不能切脉用药,其对疾病如何能治。

古文:同列虽不平,识者服其为名言。

现代文:虽同僚们不服其说,而有见识的人则认为这是名言。

古文:大德八年肆赦,廷议惟官吏因事受赇者不预。

现代文:大德八年朝廷大赦天下,但官吏犯受贿案者不赦。

**古文:奕赫抵雅尔丁曰: 不可。恩如雨露,万物均被,赃吏固可嫉,比之盗贼则有间矣。宥盗而不宥吏,何耶? **

现代文:奕赫抵雅尔丁认为: 不可,皇恩为雨露,万物均受其惠,赃官固然可恨,但与盗贼还是不同,赦盗而不赦赃官,为什么?

古文:刑部尝有狱事,上谳既论决,已而丞相知其失,以谴右司主者。

现代文:刑部曾处理一个案件,已经判决,而丞相知此案判决有误,指责刑部主事人。

古文:奕赫抵雅尔丁初未尝署其案,因取成案阅之,窃署其名于下。

现代文:奕赫抵雅尔丁未曾参与此案判决,却取判决卷宗审阅,私自署名于下。

**古文:或讶之曰: 兹狱之失,公实不与,丞相方谴怒而公反追署其案,何也? **

现代文:有人惊异问道: 此案判决有误,公实不曾参与,丞相方谴责而公反而在此案判决书上署名,这是为何?

**古文:奕赫抵雅尔丁曰: 吾偶不署此案耳,岂有与诸君同事而独幸免哉? **

现代文:奕赫抵雅尔丁说 :我只是偶尔未曾参与此案的审判,岂能与诸君同事而独自幸免于外。

古文:奕赫抵雅尔丁遂以王毅、李迪为言,一时舆论莫不称允。

现代文:丞相闻知,称他贤德,同僚也免罪。后调任左司郎中。左司缺一都事,平章梁暗都剌请奕赫抵雅尔丁荐举诚实不欺的人。奕赫抵雅尔丁推荐王毅、李迪二人,舆论都说此二人称职。

古文:又尝论朝士如王仁卿、贾元播、高彦敬、敬威卿、李清臣辈可大用,时诸公处下僚,后皆如其言。

现代文:在议论评价朝廷官员时,奕赫抵雅尔丁认为王仁卿、贾元播、高彦敬、敬威卿、李清臣等人皆可大用。当时这些人都是他的下级,后来如他所言,皆受重用。

古文:迁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转中奉大夫、集贤大学士。

现代文:奕赫抵雅尔丁升为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又转为中奉大夫、集贤大学士。

古文:未几,除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使。

现代文:不久,出任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使。

古文:始视事,见以狱具陈列庭下甚备,问之,乃前官创制以待有罪者。

现代文:就任之初,见庭下陈列各种刑具,询问才知是前官所用来对付犯人的。

**古文:奕赫抵雅尔丁蹙然曰: 凡逮至臬司,皆命官及有出身之吏,廉得其情,则将服罪,狱具毋庸施也。 **

现代文:奕赫抵雅尔丁皱一皱眉头说: 凡逮捕来官府的,都是受朝廷任命的官员和出身高贵的官吏,访察得其实情,他们会服罪的,用不着用刑。

古文:即屏去之。

现代文:命人把这些刑具拿走。

古文:监宪一年,赃吏削迹。

现代文:在他任建康道肃政廉访使的一年内,赃官敛迹。

古文:至大初元,立尚书省,拜参议尚书省事,召至京师,恳辞不就。

现代文:至大初年,设立尚书省,拜奕赫抵雅尔丁为参议尚书省事,召他回京就职,他恳请辞职不就任。

古文:改立中书省,复拜参议中书省事,亦以疾辞。

现代文:后改设中书省,再度拜他参议中书省事,又借口有病,辞不就任。

古文:延祐元年卒,年四十有七。

现代文:延元年卒,年四十七岁。

古文:父阇里赤,性纯正,知读书。

现代文:脱烈海牙,畏吾族人,先祖世代居住于别失拔里地方。

古文:脱烈海牙幼嗜学,警敏绝人。

现代文:太祖西征时,其曾祖阔华八撒术开导其国王归顺太祖。

古文:性整暇,虽居仓卒,未尝见其急遽。

现代文:祖父八剌术将全家迁居真定,官至帅府镇抚。父名里赤,为人正派,知书达理。

古文:喜从文士游,犬马声色之娱,一无所好。

现代文:脱烈海牙自幼好学,机敏绝人,禀性沉着,不急不躁,好与文学之士交游,而不好犬马声色之娱。

古文:由中书宣使出为宁晋主簿。

现代文:他由中书宣使出为宁晋主簿,后改任隆平县达鲁花赤。

古文:改隆平县达鲁花赤,均赋兴学,劝农平讼,桥梁、水防、备荒之政,无一不举。

现代文:在任隆平县达鲁花赤期间,均赋税,兴学校,劝勉农业,平息诉讼,建桥梁,防水患,储粮备荒等,无一不办。

古文:及满去,民勒石以纪其政。

现代文:任满离职后,百姓刻石碑记述其政绩。

古文:拜监察御史。时江西胡参政杀其弟,讼久不决,脱烈海牙一讯竟伏其辜。

现代文:后任监察御史时,江西胡参政杀其弟,此案久不能决,脱烈海牙一审,胡参政服罪。

古文:出佥燕南道肃政廉访司事,务存大体,不事苛察。

现代文:出任佥燕南道肃政廉访司事,在任六年,革除贪官污吏一百四十人。

古文:在任六年,黜污吏百四十有奇。召为户部郎中,转右司员外郎,升右司郎中。赞画之力居多。

现代文:任满回京,任户部郎中,转任右司员外郎,再转为右司郎中。每任一职都尽力出谋划策。

古文:仁宗在东宫,知其嗜学,出秘府经籍及圣贤图像以赐,时人荣之。

现代文:仁宗在东宫知脱烈海牙好学,将宫中珍藏的经书及圣贤图像赐给他,当时人们认为这是莫大荣耀。

古文:母霍氏卒,哀毁骨立,事闻,赐钞五万贯,给葬事。

现代文:母霍氏卒,他辞官服丧,朝廷赐钞五万贯办理丧事。

古文:起为吏部尚书,量能叙爵,以平允称。

现代文:后起用为吏部尚书,对官吏量能升降,都认为他处置公平。

古文:改礼部尚书,领会同馆事。

现代文:改任礼部尚书,管领会同馆事。

古文:朝议韪之。

现代文:虽先行后奏,朝廷也认为他做得应该。

古文:至治三年,迁淮东宣慰使。

现代文:至治三年,调任淮东宣慰使。

古文:七月,以疾卒于广陵,年六十有七。

现代文:七月,病逝于广陵,年六十七岁。

古文:赠通奉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恒山郡公。

现代文:赠通奉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恒山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