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一

古文:杨恭懿杨恭懿,字元甫,奉元人。力学强记,日数千言,虽从亲逃乱,未尝废业。

现代文:杨恭懿字元甫,奉元人,自幼好学,记忆力强,每日能记诵数千言,随父母逃难亦不中辍。

古文:年十七,西还,家贫,服劳为养。

现代文:十七岁时西还故乡,家贫,靠劳动为生,有暇即学,且无书不读,尤潜心于《易经》、《礼经》、《春秋》。

**古文:暇则就学,书无不读,尤深于《易》、《礼》、《春秋》,后得朱熹集注《四书》,叹曰: 人伦日用之常,天道性命之妙,皆萃此书矣。 **

现代文:得朱熹《四书集注》,读后不禁感叹道: 论三纲五常、天道性命的道理,尽在此书。

古文:父没,水浆不入口者五日,居丧尽礼。宣抚司、行省以掌书记辟,不就。

现代文:父亲逝世,恭懿按丧礼克尽孝道。宣抚司、行省召他掌书记之职,恭懿辞不就任。

古文:至元七年,与许衡俱被召,恭懿不至。

现代文:至元七年和十年,朝廷曾两度召他,均托病不出。

古文:十二年正月二日,帝御香殿,以大军南征,使久不至,命筮之,其言秘。

现代文:至元十一年,太子令中书省仿汉惠帝以谦卑言辞、舒适车辆聘请 四老 之礼聘请恭懿,丞相也遣郎中张元智致信劝说,这才至京师入见皇帝。

古文:侍读学士徒单公履请设取士科,诏与恭懿议之。

现代文:世祖遣国王和童盛情欢迎,继又躬亲详细询问其家乡、氏族、师承以及子孙等各方面情况,关怀备至。十二年正月,侍读学士徒单公履奏请开科取士,世祖令恭懿参预筹划。

古文:恭懿言: 明诏有谓:士不治经学孔孟之道,日为赋诗空文。

现代文:恭懿提出 :圣上说过,士不学习经书孔孟之道,专好空泛的诗文,于事无益。

古文:斯言诚万世治安之本。

现代文:此话确为万代治国之本。

古文:今欲取士,宜敕有司,举有行检、通经史之士,使无投牒自售,试以经义、论策。

现代文:今日要科举取士,宜令官府荐举那些行为检束,通经晓史之士,考试经义、策论。

**古文:夫既从事实学,则士风还淳,民俗趋厚,国家得才矣。 **

现代文:既然学以致用,则风气淳厚,国家能得到真才实学的人。

古文:奏之,帝善之。

现代文:世祖赞赏这一意见。

古文:臣等更造新历,一依前贤定论,推算皆改从实。

现代文:当时朝廷正要北征,恭懿又回家乡去了。至元十六年又奉诏入京,世祖命他于太史院修改历法。

古文:今十九年历,自八月后,四月并大,实日月合朔之数也。

现代文:十七年二月,恭懿上书陈述修改历法的情形,说明旧的历法已不精确,现又创立新的《辛巳历》,比起旧历来要精确些,但还须每年做一次修正,经三十年后就差不多很精确了。

**古文:详见《郭守敬传》。是日,方列跪,未读奏,帝命许衡及恭懿起,曰: 卿二老,毋自劳也。 **

现代文:又上《合朔议》,陈述自秦以来修改历法的经过,最后说: 臣等更造新历,是依据过去历法家们的定论,考察观测天象的运行情况,自至元十九年八月后,完全符合日月运行的日数。

古文:授集贤学士,兼太史院事。

现代文:世祖授为集贤学士兼太史院事。

古文:十八年,辞归。

现代文:至元十八年,辞职归家。

古文:二十年,以太子宾客召;二十二年,以昭文馆学士、领太史院事召;二十九年,以议中书省事召。皆不行。

现代文:二十年召回为太子宾客,二十二年授任昭文馆学士,领太史院事。二十九年命参预中书省事,但他都一一推辞不赴任。

古文:三十一年,卒,年七十。

现代文:至元三十一年卒,享年七十岁。

古文:恂性颖悟,生三岁,家人示以书帙,辄识风、丁二字。

现代文:王恂字敬甫,中山唐县人。父王良,金末为中山府的一个小官吏,后弃官而潜心于宋之程颐、程颢兄弟之理学,对于天文律历无不精通,年九十二岁卒。

古文:母刘氏,授以《千字文》,再过目,即成诵。

现代文:恂禀性聪悟,三岁就能识字,母刘氏教他读《千字文》,他过目成诵。

古文:六岁就学,十三学九数,辄造其极。

现代文:六岁开始上学,十三岁学习《九章算术》,造诣颇深。

古文:岁己酉,太保刘秉忠北上,途经中山,见而奇之,及南还,从秉忠学于磁之紫金山。

现代文:定宗皇后元年,太保刘秉忠北上,途经中山,见恂甚为赏识。秉忠南还后,王恂即拜秉忠为师。

古文:癸丑,秉忠荐之世祖,召见于六盘山,命辅导裕宗,为太子伴读。

现代文:宪宗三年,秉忠推荐其给世祖,召见于六盘山,命为太子裕宗之伴读。

古文:中统二年,擢太子赞善,时年二十八。

现代文:中统二年,擢升为太子赞善,这时王恂已二十八岁。

古文:三年,裕宗封燕王,守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敕两府大臣:凡有咨禀,必令王恂与闻。

现代文:三年,裕宗封燕王,为中书令,兼管枢密院事,令两府大臣:凡有禀报,必告诉王恂。

古文: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世祖尝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

现代文:中书左丞许衡汇集唐、虞以来良言善政为书进呈皇上,世祖命恂讲解,且命太子以王恂为师。

古文: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现代文:又诏令恂慎重照顾太子饮食起居,凡是不当接触的人不准在太子左右。

古文:恂言: 太子天下本,付托至重,当延名德与之居处。

现代文:恂说 :太子是国家的根本,负有国家存亡的重任,当请德高望重的人与太子住在一起。

古文:况兼领中书、枢密之政,诏条所当遍览,庶务亦当屡省,官吏以罪免者毋使更进,军官害人,改用之际,尤不可非其人。

现代文:何况太子兼领中书省枢密院两处政务,应当所有的诏令都必须看,一切政务都应一一过问,凡因犯罪而免官的人,不能再用,军官在更换之际尤不可选用那些不好的人。

**古文:民至愚而神,变乱之余,吾不之疑,则反覆化为忠厚。 **

现代文:人民虽愚昧且信仰鬼神,但变乱之后,只要我们不存疑惧,他们反抗之心就会变为对朝廷忠厚之心。

古文:帝深然之。

现代文:这些话帝深以为然。

**古文:恂早以算术名,裕宗尝问焉。恂曰: 算数,六艺之一,定国家,安人民,乃大事也。 **

现代文:恂早已以算术著名,裕宗向他求教,王恂说 :算数只六艺之一,而定国家、安人民才是头等大事。

古文:每侍左右,必发明三纲五常,为学之道,及历代治忽兴亡之所以然。

现代文:因此,他每当侍奉裕宗时,必阐述三纲五常、求学之道以及历代治乱兴亡的原因。

古文:又以辽、金之事近接耳目者,区别其善恶,论著其得失,上之。

现代文:又以为期不远的辽、金政事为例,区别其善恶,议论其得失,进呈皇太子。

**古文:裕宗问以心之所守,恂曰: 许衡尝言:人心如印板,惟板本不差,则虽摹千万纸皆不差;本既差,则摹之于纸,无不差者。 **

现代文:裕宗问他关于修养心性的意义,恂说: 许衡曾说过,人心如印版,印版不错位,虽千万张纸也不会有差错;若印版错了,印在纸上没有不差错的。

古文:裕宗深然之。

现代文:裕宗深以为然。

古文:诏择勋戚子弟,使学于恂,师道卓然。

现代文:帝挑选勋戚子弟拜王恂为师。

古文:及恂从裕宗抚军称海,乃以诸生属之许衡,及衡告老而去,复命恂领国子祭酒。国学之制,实始于此。

现代文:恂随裕宗至称海抚慰军士,把所领学生交许衡教导,衡告老还乡后,还是令恂为国子祭酒主管国子生教育,国学之制实从此开始。

古文:帝以国朝承用金《大明历》,岁久浸疏,欲厘正之,知恂精于算术,遂以命之。恂荐许衡能明历之理,诏驿召赴阙,命领改历事,官属悉听恂辟置。

现代文:世祖以本朝所沿用的金《大明历》不精确,知恂精于算术,命他修正。恂则荐举许衡,于是召衡赴朝领改历事,而参预的官员全由王恂安排。

古文:恂与衡及杨恭懿、郭守敬等,遍考历书四十余家,昼夜测验,创立新法,参以古制,推算极为精密,详在《守敬传》。

现代文:恂与衡及杨恭懿、郭守敬等,参考四十余家的历书,日夜观测天象,做精密推算,创立新历法,详见《郭守敬传》。

古文:十六年,授嘉议大夫、太史令。

现代文:至元十六年,授王恂为嘉议大夫、太史令。

古文:十七年,历成,赐名《授时历》,以其年冬颁行天下。

现代文:十七年新历书编成,赐名为《授时历》,颁行天下。

古文: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同学于州西紫金山,荣使守敬从秉忠学。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其一,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

现代文:祖父郭荣精通五经、算术、水利。守敬先从刘秉忠为师,中统三年被张文谦推荐去学习水利,思维敏捷过人。世祖召见,守敬面陈水利六事:其一,由中都至通州之旧漕河,引玉泉水可通舟楫,进行漕运,每岁可节省雇车钱六万缗。

古文:通州以南,于兰榆河口径直开引,由蒙村跳梁务至杨村还河,以避浮鸡氵甸盘浅风浪远转之患。

现代文:通州以南,于蔺榆河口径直开渠引水,由蒙村跳梁务至杨村注入黄河,可避免浮鸡氵甸水浅流急和风浪之患。

古文:其二,顺德达泉引入城中,分为三渠,灌城东地。

现代文:其二,将顺德达泉引入城中,分为三渠,灌溉城东田地。

古文:其三,顺德沣河东至古任城,失其故道,没民田千三百余顷。

现代文:其三,顺德沣河东至古任城已失故道,淹没民田千三百余顷。

古文:此水开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种,自小王村经滹沱,合入御河,通行舟筏。

现代文:若将此水开修成河,既可得田耕种,又可自小王村经滹沱,合入御河,通行舟筏。

古文:其四,磁州东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下经鸡泽,合入沣河,可灌田三千余顷。

现代文:其四,磁州东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氵名州、永年下经鸡泽,合入沣河,可灌田三千余顷。

古文:其五,怀、孟沁河,虽浇灌,犹有漏堰余水,东与丹河余水相合。引东流,至武陟县北,合入御河,可灌田二千余顷。

现代文:其五,怀、孟之间沁河,浇灌左右两岸田地,犹有余水,使之东与丹河余水相合,再引向东流至武陟县北,合入御河,可灌田二千余顷。

古文:其六,黄河自孟州西开引,少分一渠,经由新、旧孟州中间,顺河古岸下,至温县南复入大河,其间亦可灌田二千余顷。

现代文:其六,黄河自孟州向西开渠引水,分一支渠,经由新、旧孟州中间,顺河的古岸而下,至温县南复入大河,其间亦可灌田二千余顷。

**古文:每奏一事,世祖叹曰: 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 **

现代文:每奏一事,世祖都点头称是,并说 :办事的人都像这样,那就没有白吃俸禄的了。

古文:授提举诸路河渠。

现代文:于是授守敬提举诸路河渠。

古文:四年,加授银符、副河渠使。

现代文:四年,加授银符,使任副河渠使。

古文: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

现代文:至元元年,随张文谦至西夏。

古文:先是,古渠在中兴者,一名唐来,其长四百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里,它州正渠十,皆长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灌田九万余顷。

现代文:西夏地方,古渠之在中兴者,一名唐来,其长四百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里。其他州郡主渠十条,皆长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条,灌田九万余顷。

古文:兵乱以来,废坏淤浅。

现代文:但兵乱以来,这些河渠都被淤塞。

古文:守敬更立闸堰,皆复其旧。

现代文:守敬重新建立闸堰,使河网灌溉如往日一样。

**古文:二年,授都水少监。守敬言: 舟自中兴沿河四昼夜至东胜,可通漕运,及见查泊、兀郎海古渠甚多,宜加修理。 **

现代文:至元二年,郭守敬受任为都水少监,建议 :自中兴乘船四昼夜至东胜,可进行漕运,沿河见查泊、兀郎海古渠甚多,应加以疏通。

古文:又言: 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

现代文: 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沟河水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去,是谓金口。

古文: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

现代文: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

**古文: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 **

现代文:兵兴以来,地方守将以大石堵塞。如今应加以疏通,使上可收西山之利,下可以扩大至京畿的河道。

**古文:又言: 当于金口西预开减水口,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 **

现代文: 还应于金口之西预开一条浅水渠,西南通大河,以防涨水突入之患。 世祖认为这些建议都很好。

古文:帝善之。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议立水站,命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为图奏之。

现代文:至元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打算建立水运站,命守敬视察河北、山东一带可通舟行船的地方,绘图奏报。

古文: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浸以后天,议欲修正而卒。

现代文:刘秉忠认为辽、金所行之《大明历》,已有二百余年,须加修正,但未付诸实行就去世了。

古文: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分掌测验推步于下,而命文谦与枢密张易为之主领裁奏于上,左丞许衡参预其事。

现代文:至元十三年,江南平定后,世祖想起了修改历法的事,命守敬与王恂领导南北天文官员,分头观测,命张文谦与枢密使张易总其成奏报,左丞相许衡参预其事。

古文:守敬首言: 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现代文:守敬首先认为 :制定历法的基础在于观测,而观测首先要有仪表。

古文:历法之验,在于交会,作日月食仪。天有赤道,轮以当之,两极低昂,标以指之,作星晷定时仪。

现代文:今司天浑仪系宋代皇年间汴京所造,与此处天度不相符合,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仪表因年深日久,也有偏差。

古文:又作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为四方行测者所用。

现代文:他制作一系列天文仪器,计有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用以观测天体运行、经纬度和日月食。

古文:又作《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诸仪互相参考。

现代文:还制作了《仰规覆矩图》、《异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图与仪表互相参考。

古文: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以恂为太史令,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给印章,立官府。

现代文:至元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以王恂为太史令,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

古文:及奏进仪表式,守敬当帝前指陈理致,至于日晏,帝不为倦。守敬因奏: 唐一行开元间令南宫说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凡十三处。

现代文:是年守敬进呈所制仪表,对世祖详加解说,奏称: 唐朝开元年间,僧一行令南宫说于南北各地设点观测,书中所见到的观测点有十三处。

**古文: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目测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景。 **

现代文:今我元朝疆域远比唐大,若不在远方进行观测,则不知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之不同,日月星辰离天高下之不同。目测的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影。

古文:帝可其奏。

现代文:世祖批准了他的建议。

古文:遂设监候官一十四员,分道而出,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

现代文:于是设监候官一十四员,分道至各地进行观测,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越朱崖,北至铁勒,四海之内设立观测点共二十七处。

古文:十七年,新历告成,守敬与诸臣同上奏曰:臣等窃闻帝王之事,莫重于历。自黄帝迎日推策,帝尧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爰及三代,历无定法,周、秦之间,闰余乖次。西汉造《三统历》,百三十年而后是非始定。

现代文:至元十七年,新历告成,守敬与诸臣共同上书,其大意是:中国在西汉以前尚无历法,西汉制定了《三统历》;东汉有《四分历》;三国时期刘洪造《乾象历》;魏晋南北朝时期,姜岌制定《三纪甲子历》,何承天制定《元嘉历》,祖冲之制定《大明历》;隋代刘焯制定《皇极历》;唐代傅仁均制定《戊寅元历》,李淳风制定《麟德历》,僧一行制定《大衍历》,徐昂造《宣明历》。又二百三十六年之后,有宋代姚舜辅制定《纪元历》。

古文:东汉造《四分历》,七十余年而仪式方备。又百二十一年,刘洪造《乾象历》,始悟月行有迟速。

现代文:前后一千一百八十二年中,历法经过了七十次修正,创造历法者有一十三家之多,每次修改创造,都是对天象的新认识。

古文:守敬于是比次篇类,整齐分杪,裁为《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三历注式》十二卷。

现代文:至元十九年,王恂卒,这时新编历法已付诸实行。郭守敬将观测、推算的材料,分类整理,撰成《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三历注式》十二卷。

古文:二十三年,继为太史令,遂上表奏进。又有《时候笺注》二卷,《修改源流》一卷。其测验书,有《仪象法式》二卷,《二至晷景考》二十卷,《五星细行考五十卷》,《古今交食考》一卷,《新测二十八舍杂坐诸星入宿去极》一卷,《新测无名诸星》一卷,《月离考》一卷,并藏之官。

现代文:至元二十三年郭守敬继任太史令,上表进呈天文、历书,计有《时候笺注》二卷、《修改源流》一卷、《仪象法式》二卷、《二至晷景考》二十卷、《五星细行考》五十卷、《古今交食考》二卷、《新测二十舍杂坐诸星入宿去极》一卷、《新测无名诸星》一卷、《月离考》一卷。

古文:二十八年,有言滦河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开平;有言泸沟自麻峪可至寻麻林。

现代文:至元二十八年,有人说滦河自永平挽舟逆水而上,可至开平;有人说泸沟自麻峪可至寻麻林。

古文:朝廷遣守敬相视,滦河既不可行,泸沟舟亦不通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

现代文:朝廷派守敬去考察,实际上是滦河既不能行舟,泸沟亦不通航。守敬因而陈奏水利十一事。

古文:其一,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原,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

现代文:其中之一是:大都运粮河道,不用一亩泉旧道,而可别引北山白浮泉水,先向西而后折向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汇于积水潭,再向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

古文:每十里置一闸,比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

现代文:每十里置一闸,到通州沿河设七闸,各闸相距一里多。闸上设闸门闸板,借以截断流水,便于行船。

**古文:帝览奏,喜曰: 当速行之。 **

现代文:世祖看后大喜,令立即按规划进行。

古文: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

现代文:于是再设置都水监,使守敬主持该都水监的工作。

古文:帝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倡工,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

现代文:又命丞相以下官员都携带工具去参加劳动,由守敬统一指挥。

古文:先是,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若干万石,方秋霖雨,驴畜死者不可胜计,至是皆罢之。

现代文:原来,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每岁若干万石,秋季多雨,运粮驴畜死者不可胜计。新河道开通后,不再陆运官粮了。

古文: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敝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

现代文:至元三十年,世祖自上都至大都,路经积水潭,见满河船只首尾相连,十分高兴,题名为 通惠河 ,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并令他以原职兼管通惠河漕运事。

古文:守敬又言: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霸河接,且立闸丽正门西,令舟楫得环城往来。

现代文:守敬又建议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坝河相接,且设闸于丽正门西,使船只能环城往来通行。

古文:志不就而罢。

现代文:但这一规划未能实现。

古文:三十一年,拜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

现代文:至元三十一年,守敬受任为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

**古文:大德二年,召守敬至上都,议开铁幡竿渠,守敬奏: 山水频年暴下,非大为渠堰,广五七十步不可。 **

现代文:大德二年,召守敬至上都,商议开铁幡竿渠。守敬认为 山上洪水频年暴下,非修建宽五十或七十步的大渠堰不可 。

古文:执政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

现代文:执政者不愿多投工费,说守敬是夸大其词,把渠堰的宽度缩小三分之一。

古文: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

现代文:第二年大雨,山洪注下,渠小不能容纳,淹没人畜屋舍,甚至几乎漫及行宫。

**古文:成宗谓宰臣曰: 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 **

现代文:成宗对宰相说 :郭太史真是神人,可惜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古文:七年,诏内外官年及七十,并听致仕,独守敬不许其请。

现代文:大德七年,诏朝廷内外官员,凡年满七十者,都可申请并批准退休,唯有守敬不许申请。

古文:自是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定著为令。

现代文:从此以后,翰林、太史、司天官不退休,成为定制。

古文:延祐三年卒,年八十六。

现代文:延三年,郭守敬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六岁。

古文:杨桓杨桓,字武子,兖州人。

现代文:杨桓字武子,兖州人,自幼聪敏。

古文:幼警悟,读《论语》至《宰予昼寝章》,慨然有立志,由是终身非疾病未尝昼寝。

现代文:读《论语》至《宰子昼寝章》,见孔子批评弟子宰予白天睡觉,是无用之材,有所感悟,下定决心:一生除非有病,否则决不白昼睡觉。

古文:弱冠为郡诸生,一时名公咸称誉之。

现代文:二十岁为本州郡儒生时,一些有名望的人交口称赞他。

古文:中统四年,补济州教授,后由济宁路教授召为太史院校书郎,奉敕撰《仪表铭》《历日序》,文辞典雅,赐楮币千五百缗,辞不受。

现代文:中统四年,任济州教授,后由济州路教授升为太史院校书郎,奉皇帝之命撰写《仪表铭》、《历日序》,文辞典雅。世祖赐他楮币千五百缗,他推辞不肯接受。

古文:迁秘书监丞。

现代文:又升为秘书监丞。

古文:至元三十一年,拜监察御史。

现代文:至元三十一年,拜为监察御史。

古文:有得玉玺于木华黎曾孙硕德家者,桓辨识其文,曰 受天之命,既寿永昌 ,乃顿首言曰: 此历代传国玺也,亡之久矣。

现代文:有人从木华黎曾孙硕德家中得到一颗玉玺,杨桓认识玉玺上的印文是 受天之命,既寿永昌 ,肃然起敬地说: 这是历代传下来的国宝,丢失已久。

**古文:今宫车晏驾,皇太孙龙飞,而玺复出,天其彰瑞应于今日乎! **

现代文:令皇上晏驾,皇太孙登基,这玉玺又出现,此乃上天降祥瑞。

古文:即为文述玺始末,奉上于徽仁裕圣皇后。

现代文:于是撰文叙述这块玉玺的来龙去脉,奉献于徽仁裕圣皇后。

古文:成宗即位,桓疏上时务二十一事:一曰郊祀天地;二曰亲享太庙,备四时之祭;三曰先定首相;四曰朝见群臣,访问时政得失;五曰诏儒臣以时侍讲;六曰设太学及府州儒学,教养生徒;七曰行诰命以褒善叙劳;八曰异章服以别贵贱;九曰正礼仪以肃宫庭;十曰定官制以省内外冗员;十一曰讲究钱谷以裕国用;十二曰访求晓习音律者以协太常雅乐;十三曰国子监不可隶集贤院,宜正其名;十四曰试补六部寺监及府州司县吏;十五曰增内外官吏俸禄;十六曰禁父子骨肉、奴婢相告讦者;十七曰定婚姻聘财;十八曰罢行用官钱营什一之利;十九曰复笞杖以别轻重之罪;二十曰郡县吏自中统前仕宦者,宜加优异;二十一曰为治之道宜各从本俗。

现代文:成宗即位,桓上疏陈奏当时应办的政务,共二十一事:一曰祭祀天地;二曰亲祭太庙备办四季祭品;三曰选任首相;四曰朝见群臣,询问当今政治之得失;五曰令儒臣按时向皇帝讲解经文;六曰设立太子学及各府州学校,教养学生;七曰表彰那些为国操劳成绩卓著的人;八曰规定礼服样式,借以区别贵贱;九曰讲求宫廷仪礼;十曰确定官吏编制,裁减多余之人;十一曰开辟财源,增加国库收入;十二曰访求精通音乐的人来制定宗庙祭礼的雅乐;十三曰国子监不可隶于集贤院;十四曰通过考试选拔来增补六部、寺、监及府、州、县的官员;十五曰增加朝廷内外官吏的俸禄;十六曰禁止父子、兄弟、奴婢相互告发;十七曰规定婚姻财礼;十八曰禁止用官钱做生意;十九曰恢复杖刑,借以区别罪过之轻重;二十曰对中统以前的郡县官吏加以优待;二十一曰各地政治要从本地民俗出发。

古文:疏奏,帝嘉纳之。

现代文:成宗对这些建议均予以采纳。

古文:未几,升秘书少监,预修《大一统志》。

现代文:不久,杨桓又升为秘书少监,参加修纂《大一统志》。

古文:秩满归兖州,以赀业悉让弟楷,乡里称焉。

现代文:任期届满,回归兖州,将资产全让予弟杨楷,为乡里所称赞。

古文:大德三年,以国子司业召,未赴,卒,年六十六。

现代文:大德三年,召为国子司业,但未到任就去世了,终年六十六岁。

古文:桓为人宽厚,事亲笃孝,博览群籍,尤精篆籀之学。著《六书统》、《六书溯源》、《书学正韵》,大抵推明许慎之说,而意加深,皆行于世。

现代文:桓为人宽厚,孝顺父母,博览群书,尤精于篆文,著有《六书统》、《六书溯源》、《书学正韵》等书,大抵是阐发许慎的文字学,而意义更加深刻。这些书皆流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