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九

古文:程钜夫,名文海,避武宗庙讳,以字行。其先自徽州徙郢州京山,后家建昌。

现代文:程钜夫,名文海,字钜夫。祖籍徽州,由徽州迁居郢州京山,后又迁到建昌。

古文:叔父飞卿,仕宋,通判建昌,世祖时,以城降。

现代文:叔父程飞卿,为宋朝建昌通判,世祖时投降元朝。

古文:钜夫入为质子,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

现代文:钜夫作为人质入京,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

古文:他日,召见,问贾似道何如人,钜夫条对甚悉,帝悦,给笔札书之,乃书二十余幅以进。

现代文:有天世祖召见,问他贾似道为人如何,钜夫详细回答,世祖甚为满意,让他写下来。他写了二十余张纸进呈。

古文:帝大奇之,因问今居何官,以千户对,帝谓近臣曰: 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诚聪明有识者也。

现代文:又问他现居何官职,他说是千户。帝对近侍臣僚说 :朕观此人是显贵相貌,听其言论,聪明有见识,可以做翰林。

古文:至元十九年,奏陈五事:一曰取会江南仕籍,二曰通南北之选,三曰立考功历,四曰置贪赃籍,五曰给江南官吏俸。

现代文:丞相火礼霍孙传旨至翰林院,翰林院认为他年少,奏请为应奉翰林文字,世祖对钜夫说: 从今以后,凡国家政事之得失,朝臣之正邪,你都要告诉朕。 钜夫叩头谢恩,表示要竭忠报效。

古文:朝廷多采行之。

现代文:不久,晋升为翰林院修撰,后又升为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

古文:赐地京师安贞门,以筑居室。二十年,加翰林集贤直学士,同领会同馆事。

现代文:至元十九年,钜夫奏陈有关官吏,特别是江南官吏的选拔、考核、俸禄、建立赃官档案等五项建议,多为朝廷采行,在京师安贞门赐地一块,供他建筑房舍。二十年,加翰林集贤直学士,同领会同馆事。

**古文:二十三年,见帝,首陈: 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 **

现代文:二十三年,朝见皇帝,奏请兴建国学,遣使到江南去搜访隐居于山林的宋朝遗老及御史台、按察司的官员,应南北人参用。

古文:帝嘉纳之。

现代文:这些意见都得到世祖的肯定和采纳。

古文: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辞。

现代文:二十四年,设立尚书省,诏令钜夫为参知政事,钜夫坚决推辞。

**古文: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 钜夫南人,且年少。 **

现代文: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认为钜夫是南人,且年纪尚轻。

古文:帝大怒曰: 汝未用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

现代文:帝大怒道 :汝未用过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

**古文: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 **

现代文:自今以后,省、部、台、院都必须参用南人。

古文:遂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

现代文:于是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主持御史台政事,奉诏至江南求贤。

古文: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

现代文:原先,诏令皆用蒙古文字,这次,世祖特命用汉字书写。

古文:帝素闻赵孟藡、叶李名,钜夫临当行,帝密谕必致此二人;钜夫又荐赵孟頫、余恁、万一鹗、张伯淳、胡梦魁、曾晞颜、孔洙、曾冲子、凌时中、包铸等二十余人,帝皆擢置台宪及文学之职。

现代文:帝久闻赵孟隴、叶李之名,钜夫在临行时,帝密令他必须找到这两人。钜夫还举荐了赵孟頫、余恁、万一鹗、张伯淳、胡梦魁、曾日希颜、孔洙、曾氵中子、凌时中、包铸等二十余人。世祖把他们均升为台谏官和文学之职。

古文: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现代文:钜夫回朝,又陈关于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任职。

古文:二十六年,时相桑哥专政,法令苛急,四方骚动。

现代文:二十六年,桑哥专政,严刑峻法,四方骚动不安。

古文:钜夫入朝,上疏曰: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进贤。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

现代文:钜夫入朝上疏说 :臣闻天子的职责,莫大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推举贤才,如果不以推举贤才为首要职责,一心只想到如何弄到钱财,这不是为国家,也不是为人民。

古文:昔文帝以决狱及钱谷问丞相周勃,勃不能对,陈平进曰: 陛下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现代文:昔日汉文帝问丞相周勃关于刑法、钱粮的事,周勃回答不出来。陈平上前说道: 关于刑法的事,陛下应该问廷尉,关于钱粮,应该问内史。

**古文:宰相上理阴阳,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内亲附百姓。 **

现代文:宰相的职责是上使阴阳调和,下使万物相适应;对外镇抚四夷,对内安抚百姓。

古文:观其所言,可以知宰相之职矣。

现代文:从陈平的言论中,可知宰相的职责是什么了。

古文:今权奸用事,立尚书钩考钱谷,以剥割生民为务,所委任者,率皆贪饕邀利之人,江南盗贼窃发,良以此也。

现代文:今权臣执政,立尚书省专门搜求钱粮,以剥削百姓为职责。所任用的人,都是贪婪图利之人。江南之所发生乱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古文:臣窃以为宜清尚书之政,损行省之权,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于国为便。 **

现代文:臣认为应该清查尚书的政绩,削弱行省的权力,罢黜开口只谈利益的官僚,对百姓进行抚恤,只有这样才于国有利。

古文:桑哥大怒,羁留京师不遣,奏请杀之,凡六奏,帝皆不许。

现代文:桑哥大怒,把钜夫拘留于京师,不派他任官,还奏请朝廷杀掉他。他奏请了六次,世祖都不批准。

古文:钜夫既还行台,二十九年,又召钜夫与胡祗遹、姚燧、王惮、雷膺、陈天祥、杨恭懿、高凝、陈俨、赵居信等十人,赴阙赐对。

现代文:钜夫回到行台后,二十九年又召他与胡祗、姚燧、王恽、雷膺、陈天祥、杨恭懿、高凝、陈俨、赵居信等十人入京。三十年,任命钜夫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

古文:三十年,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学明教,吏民畏爱之。大德四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

现代文:他在福建兴办学校提倡教化,官吏怕他,百姓爱他。大德四年,转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

古文: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

现代文:到任后首先惩治行省平章家奴中之为害百姓的人。

古文:八年,召拜翰林学士,商议中书省事。

现代文:八年,回朝拜为翰林学士,参与商议中书省事。

古文:十年,以亢旱、暴风、星变,钜夫应诏陈弭灾之策,其目有五:曰敬天,曰尊祖,曰清心,曰持体,曰更化。

现代文:十年,发生干旱、暴风、星变等,钜夫应诏陈奏消灾良策五项,即敬天、尊祖、清心、顾全大体、改革弊政,成宗认为很好。

**古文:帝皆然之。云南省臣言: 世祖亲平云南,民愿刻石点苍山,以纪功德。 **

现代文:云南省臣报告说: 世祖亲自平定云南,百姓希望把功绩刻在点苍山石上。

古文:诏钜夫撰其文。

现代文:朝廷诏令钜夫撰其文。

古文:十一年,拜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复留为翰林学士。

现代文:十一年,拜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但仍留京为翰林学士。

古文:至大元年,修《成宗实录》。

现代文:至大元年,修《成宗实录》。

古文:二年,召至上都。

现代文:二年,召钜夫至上都。

古文:三年,复拜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

现代文:三年,再拜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

古文:四年,与李谦、尚文等十六人同赴阙,赐对便殿。拜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留为翰林学士承旨。

现代文:四年,与李谦、尚文等十六人同回朝廷,钜夫拜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但仍留为翰林学士承旨。

古文:皇庆元年,修《武宗实录》。

现代文:皇庆元年,修《武宗实录》。

古文:二年,旱,钜夫应诏陈桑林六事,忤时宰意。

现代文:二年,皇帝鼓励他说: 中书议事,只有卿所言甚是恰当,以后遇事直言就是。

**古文:明日,帝遣近侍赐上尊,劳之曰: 中书集议,惟卿所言甚当,后临事,其极言之。 于是诏钜夫偕平章政事李孟、参知政事许师敬议行贡举法,钜夫建言: 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 **

现代文:诏令钜夫与平章政事李孟、参知政事许师敬商议实行贡举法。钜夫建议: 经学当以程颐、朱熹的注释为主,文章应革除唐、宋的弊病。

古文:命钜夫草诏行之。

现代文:命钜夫草拟诏书施行。

古文:三年,以病乞骸骨归田里,不允,命尚医给药物,官其子大本郊祀署令,以便侍养。

现代文:三年,因病请求辞职归家,不准,命尚医给药物,任其子程大本为郊祀署令,以便就近侍养。

古文:敕行省及有司常加存问。居三年而卒,年七十。

现代文:皇帝常派人去看望,予以鼓励,安慰,特授光禄大夫,赐上等酒器,命廷臣在齐化门外为他南还饯行。回家三年后而卒,年七十岁。

古文: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

现代文: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 文宪 。

古文:赵孟頫赵孟頫,字子昂,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也。

现代文:赵孟頫字子昂,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

古文:五世祖秀安僖王子偁,四世祖崇宪靖王伯圭。

现代文:其五世祖秀安僖王子翶,即宋孝宗父。其四世祖为崇宪靖王赵伯圭,孝宗赐宅第于湖州,故孟頫为湖州人。

古文:高宗无子,立子偁之子,是为孝宗,伯圭,其兄也,赐第于湖州,故孟頫湖州人。曾祖师垂,祖希永,父与,仕宋,皆至大官;入国朝,以孟頫贵,累赠师垂集贤侍读学士,希永太常礼仪院使,并封吴兴郡公,与集贤大学士,封魏国公。

现代文:曾祖名师垂,祖父名希永,父名与山言,皆为宋朝大官。元朝赠师垂为集贤侍读学士,希永为太常礼仪院使并封吴兴郡公,与山言为集贤大学士,封魏国公。

古文:孟頫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

现代文:孟頫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古文:年十四,用父荫补官,试中吏部铨法,调真州司户参军。

现代文:十四岁因其家世代为官亦入补官爵,并通过了吏部选拔官员的考试,调任真州司户参军。

古文:宋亡,家居,益自力于学。

现代文:宋亡后居家,更致力于学问。

古文:至元二十三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

现代文:至元二十三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宋代遗臣,将孟頫引见世祖。

古文: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

现代文:世祖见孟頫才气豪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大喜,使坐于右丞叶李之上。

古文:或以孟頫年少,初自南方来,讥国法不便,意颇不平,责孟頫曰: 今朝廷行至元钞,故犯法者以是计赃论罪。

现代文:当时朝廷方设立尚书省,命孟頫起草诏书,颁布天下。世祖看了诏书后称赞道 :说出了朕心中所要说的话。 朝廷召集百官于刑部,商讨制定刑法。大家认为凡贪赃满至元宝钞二百贯者,论死罪。

**古文:汝以为非,岂欲沮格至元钞耶? **

现代文:孟頫则认为太重,因为钞法创立后的几十年内,已大幅度贬值,以贬值之钞来决定人之生死,不足采取。

古文:孟頫曰: 法者人命所系,议有重轻,则人不得其死矣。

现代文:有人见他年少,又是来自南方,不了解元朝国情,指责他反对以至元钞来定罪,是想阻碍至元宝钞的流行。孟頫理直气壮地反驳,指出: 刑法是关系到人命的生死,必须分别轻重。

古文:孟頫奉诏与议,不敢不言。

现代文:孟頫奉诏参与商议,不敢不言。

古文:今中统钞虚,故改至元钞,谓至元钞终无虚时,岂有是理!

现代文:你不讲道理,企图以势压人,这是不行的! 这人哑口无言。

**古文:公不揆于理,欲以势相陵,可乎! **

现代文:世祖打算重用孟頫,但遭到一些人的阻止。

古文:其人有愧色。帝初欲大用孟頫,议者难之。二十四年六月,授兵部郎中。兵部总天下诸驿,时使客饮食之费,几十倍于前,吏无以供给,强取于民,不胜其扰,遂请于中书,增钞给之。

现代文:至元二十四年六月,授孟頫兵部郎中之职,兵部总管全国驿站,当时来往使臣的饮食费用比过去增加了几十倍,当地官府无力供给,只有强取于民,不胜骚扰,请中书省以增加钞币解决。

古文:至元钞法滞涩不能行,诏遣尚书刘宣与孟頫驰驿至江南,问行省丞相慢令之罪,凡左右司官及诸路官,则径笞之。

现代文:文原内严厉而外宽恕,家贫而为官廉洁。早年客居京师时,有一书生病重,从袋中取出一金,嘱托文原将此金交给他家属。

古文:孟頫受命而行,比还,不笞一人,丞相桑哥大以为谴。

现代文:此书生病逝,而同房一书生把那金子偷走了,文原另买同量的金子给死者家属,此事他终身未同人说起。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中。至顺四年,赠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谥 文肃 。

古文:时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

现代文:当时有个叫王虎臣的官员,揭发了平江路总管赵全的违法事实,朝廷命虎臣去查处。

古文:叶李执奏不宜遣虎臣,帝不听,孟頫进曰: 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

现代文:右丞叶李坚持奏请不可派虎臣,世祖不听。孟頫进言说: 赵全违法固当问罪,但虎臣以前在平江也常常强买民田,纵令下属臣僚奸诈营利。赵全曾多次与他争斗,虎臣怀恨在心。

**古文: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 **

现代文:今派虎臣去,必然陷害赵全;纵然查出赵全不法事实,人们也不能不有所怀疑。

古文:帝悟,乃遣他使。

现代文:世祖这才明白过来,改派别人去处理。

**古文:桑哥钟初鸣时即坐省中,六曹官后至者,则笞之,孟頫偶后至,断事官遽引孟頫受笞,孟俯入诉于都堂右丞叶李曰: 古者刑不上大夫,所以养其廉耻,教之节义,且辱士大夫,是辱朝廷也。 **

现代文:帝闻孟頫家境素来清贫,赐钞五十锭。曹元用字子贞,祖籍阿城,后迁居汶上。

古文:桑哥亟慰孟頫使出,自是所笞,唯曹史以下。他日,行东御墙外,道险,孟頫马跌堕于河。桑哥闻之,言于帝,移筑御墙稍西二丈许。

现代文:《授时历》应用了五十年,未曾做进一步检验、研究,履谦每天观测日影和早晚五星宿度,经过校正,将至治三年冬至和泰定二年夏至的时间,各减二刻,并著《二至晷景考》二卷及《经串演撰八法》一卷。

古文:帝闻孟頫素贫,赐钞五十锭。

现代文:他还计划根据乐理来改正元朝郊祭天地、庙祀祖宗的音乐,可惜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古文:二十七年,迁集贤直学士。是岁地震,北京尤甚,地陷,黑沙水涌出,人死伤数十万,帝深忧之。

现代文:履谦去世后,朝廷于至顺三年五月,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上护军,追封为汝南郡公,谥 文懿 。至元二十七年,升孟頫为集贤直学士。这年地震,北京尤其剧烈,死伤数十万人,世祖为之忧心如焚。

古文:时驻跸龙虎台,遣阿剌浑撒里驰还,召集贤、翰林两院官,询致灾之由。

现代文:皇帝驻于龙虎台,派阿剌浑撒里回京,召集贤、翰林两院官会议,询问此次天灾发生的原因及消灾的办法。

古文:议者畏忌桑哥,但泛引《经》、传及五行灾异之言,以修人事、应天变为对,莫敢语及时政。

现代文:但这些官员害怕丞相桑哥的淫威,不敢说实话,只是泛引《经》、《传》及五行灾异的话,以修人事、应天变来回答,不敢触及时政。

古文:先是,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害民特甚,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逃山林者,则发兵捕之,皆莫敢沮其事。

现代文:在此以前,桑哥遣忻都及王济清理全国钱粮,大加搜括,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还有数千万,弄得民不聊生,相继自杀。逃入山林者,官府发兵追捕,无人敢来劝阻。

古文:孟頫与阿剌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庶几天变可弭。

现代文:孟頫与阿剌浑撒里非常友好,劝他去奏请皇上大赦天下,免除赋税,这样就可能消弭天灾。

古文: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

现代文:阿剌浑撒里按照孟頫的意见向皇帝奏禀,并得到皇帝的允许。

古文:诏草已具,桑哥怒谓必非帝意。

现代文:诏书已经草拟好了,桑哥大怒,说这不是皇上的旨意。

古文:孟頫曰: 凡钱粮未征者,其人死亡已尽,何所从取?

现代文:孟頫挺身而出对桑哥说: 百姓死亡已尽,那些未征上来的钱粮到哪里去征?

**古文:非及是时除免之,他日言事者,倘以失陷钱粮数千万归咎尚书省,岂不为丞相深累耶! **

现代文:若不及时免除,以后若有人将此未征之数千万钱粮作为损失而归咎于尚书省,这岂不深深连累了丞相?

古文:桑哥悟,民始获苏。

现代文:桑哥明白其利害,同意全部免除,人民因而得救。

**古文:帝尝问叶李、留梦炎优劣,孟頫对曰: 梦炎,臣之父执,其人重厚,笃于自信,好谋而能断,有大臣器;叶李所读之书,臣皆读之,其所知所能,臣皆知之能之。 **

现代文:世祖曾问孟頫,叶李与留梦炎哪个好。孟頫说: 梦炎是我父亲的挚友,为人庄重厚道,很自信,多谋能断,有大臣之才。叶李所读的书我都读过,他所知所能的事,臣都能知能办。

古文:帝曰: 汝以梦炎贤于李耶?

现代文:世祖说: 你是认为梦炎比叶李要贤吗?

古文:梦炎在宋为状元,位至丞相,当贾似道误国罔上,梦炎依阿取容;李布衣,乃伏阙上书,是贤于梦炎也。

现代文:但是,梦炎在宋朝为状元,位至丞相,而在贾似道欺上误国之时,梦炎却对贾似道阿谀顺从。叶李当时虽为平民,却敢于上书朝廷,斥责贾似道,显然贤于梦炎。

**古文:汝以梦炎父友,不敢斥言其非,可赋诗讥之。 **

现代文:你因为梦炎是你父亲的挚友,不敢非议,可赋诗以规劝他。

古文:孟頫所赋诗,有 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 之语,帝叹赏焉。

现代文:孟頫赋诗一首,其中有 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 之语,世祖看后大加赞赏。

古文:孟頫退谓奉御彻里曰: 帝论贾似道误国,责留梦炎不言,桑哥罪甚于似道,而我等不言,他日何以辞其责!

现代文:孟頫退朝后对奉御彻里说 :皇上在谈论贾似道误国时,责备留梦炎当时不敢指责。如今,桑哥的罪恶甚于似道,而我等不加指责,将来如何能推卸责任?

古文:然我疏远之臣,言必不听,侍臣中读书知义理,慷慨有大节,又为上所亲信,无逾公者。

现代文:然我毕竟不是皇上亲信之臣,说话皇上必不听从。侍臣中读书知理、慷慨有气节而又为皇上所亲信的人中,没有能超过你的。

古文:夫损一旦之命,为万姓除残贼,仁者之事也。

现代文:捐出自己生命而为百姓除害,是仁者之事,希望你能这样!

**古文:帝曰: 太祖行事,汝知之乎? **

现代文:彻里果然向世祖揭发桑哥的罪恶。

**古文:孟頫谢不知,帝曰: 太祖行事,多可取者,朕皆知之。 **

现代文:世祖大怒,命卫士掌嘴,彻里口鼻血涌,倒在地上。再问,彻里还是斥责桑哥罪行,大臣也相继指责桑哥,于是世祖将桑哥按罪诛杀,并废除尚书省,凡有罪的大臣也统统罢官。

古文:孟頫自念久在上侧,必为人所忌,力请补外。

现代文:世祖有意让孟頫参与中书省政事,孟頫坚持不肯。他预料,久在君王身边,必受人嫉妒,故极力请求到外地任职。

古文: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

现代文:至元二十九年,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当地有个叫元掀儿的人,在盐场服役,因不胜艰苦而逃走。其父诬告是同服劳役的人将掀儿杀害了。

古文:孟頫疑其冤,留弗决。

现代文:孟頫怀疑其中有冤情,不立即判决。

古文: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现代文:过了一月,掀儿自己回归盐场。郡中人都称赞孟頫料事如神。

古文:佥廉访司事韦哈剌哈孙,素苛虐,以孟頫不能承顺其意,以事中之。会修《世祖实录》,召孟頫还京师,乃解。

现代文:佥廉访司事韦哈刺哈孙,性情暴虐,因孟頫不顺他的意,借口中伤他;恰逢朝廷要修《世祖实录》,召孟頫还京,这才无事。

古文:久之,迁知汾州,未上,有旨书金字《藏经》,既成,除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迁泰州尹,未上。

现代文:其后,调孟頫为汾州知州,还未成行,又令他书写金字《藏经》,接着又任命为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后调任泰州尹。

古文:至大三年,召至京师,以翰林侍读学士,与他学士撰定祀南郊祝文,及拟进殿名,议不合,谒告去。

现代文:至大三年,召孟頫回京师,授翰林侍读学士,命与其他学士共同撰写祀南郊祝文。在拟定殿名的问题上,与其他人意见不合,告假还乡。

古文: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召除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

现代文:仁宗在东宫时,就闻知孟頫之名,即位后召他任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

古文:延祐元年,改翰林侍讲学士,迁集贤侍讲学士、资德大夫。

现代文:延元年,改任翰林侍讲学士,后又任集贤侍讲学士、资德大夫。

古文: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现代文:延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古文: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现代文:帝待他甚厚,只呼其字而不呼其名,在与侍臣谈论文学之士时,把孟頫比作唐代李白、宋代苏子瞻,称赞他品行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又精通佛学及老庄之学,这些都是人所不及的。

古文:有不悦者间之,帝初若不闻者。

现代文:不乐意的人想离间仁宗与孟頫的亲密关系,仁宗不加理会。

**古文:又有上书言国史所载,不宜使孟頫与闻者,帝乃曰: 赵子昂,世祖皇帝所简拔,朕特优以礼貌,置于馆阁,典司述作,传之后世,此属呶呶何也! **

现代文:既而又有人上书,奏请朝廷不能让孟頫参与编修国史。仁宗说 :赵子昂是世祖皇帝选拔的重臣,朕特加优待,让他在馆阁从事著述,传之后世,你们口罗嗦些什么?

**古文:俄赐钞五百锭,谓侍臣曰: 中书每称国用不足,必持而不与,其以普庆寺别贮钞给之。 **

现代文:赐孟頫钞五百锭,叮嘱侍臣: 中书总说国用不足,这笔赏金他们必不肯付与,可从普庆寺库存中支给。

古文:孟頫尝累月不至宫中,帝以问左右,皆谓其年老畏寒,敕御府赐貂鼠裘。

现代文:孟頫曾数月不至宫中,帝问左右,都说孟頫年老畏寒。帝令御府赐与貂鼠皮裘。

古文:初,孟頫以程钜夫荐,起家为郎,及钜夫为翰林学士承旨,求致仕去,孟頫代之,先往拜其门,而后入院,时人以为衣冠盛事。

现代文:孟頫原是因程钜夫的举荐而以兵部郎中起家的。后来钜夫任翰林学士承旨时辞官归家,朝廷以孟頫代之。孟頫就任后,先去拜谒钜夫,然后再入翰林院视事,当时传为士大夫的佳话。

古文: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现代文:延六年,获准南归。仁宗又遣使催他回朝,因病未能成行。

古文:孟頫所著,有《尚书注》,有《琴原》、《乐原》,得律吕不传之妙。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

现代文:至治元年,英宗遣使到孟頫家中,命他书写《孝经》。二年六月病卒,年六十九岁。追封魏国公,谥 文敏 。孟頫的著作有《尚书注》、《琴原》、《乐原》,其诗文音律清新,含义深远,读之使人有飘然出世之感。

古文: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现代文:其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为古今之冠,因以书法闻名天下。

古文: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现代文:天竺僧人,数万里来求其字归,国中视为珍宝。

古文:其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致。

现代文:其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为精致。

古文: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现代文:前史官杨载,说孟頫之才为书画所掩盖,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邦济世之学。

古文:人以为知言云。

现代文:人们认为这是深知孟頫才能的评语。

古文:子雍、奕,并以书画知名。

现代文:其子赵雍、赵奕,都以书画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