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四

古文:张立道,字显卿。其先陈留人,后徙大名。

现代文:张立道字显卿,其祖先陈留人,后迁居大名。

古文:父善,登金进土第。

现代文:父张善,金朝进士。

古文:岁壬辰,国兵下河南,善以策干太第拖雷,命为必阇赤。

现代文:太宗四年,蒙古大军下河南,善向太宗弟拖雷献策,因而任命他为必赤。

古文:立道年十七,以父任备宿卫。

现代文:立道十七岁入宫充宿卫。

古文:世祖即位,立道从北征,未尝去左右。

现代文:世祖即位,立道扈驾北征,不离左右。

古文:至元四年,命立道使西夏,给所部军储,以干敏称。

现代文:至元四年,命立道出使西夏,以干练、敏捷著称。

古文:皇子忽哥赤封云南王,往镇其地,诏以立道为王府文学。

现代文:皇子忽哥赤封云南王,诏令立道为王府文学。

古文:立道劝王务农以厚民,即署立道大理等处劝农官,兼领屯田事,佩银符。

现代文:立道劝王重视农业,使百姓衣食不愁。王即任立道为大理劝农官,兼领屯田事,佩银符。

古文:寻与侍郎宁端甫使安南,定岁贡之礼。

现代文:不久与侍郎宁端甫出使安南,与安南国王议定每年入贡。

古文:云南三十七部都元帅宝合丁专制岁久,有窃据之志,忌忽哥赤来为王,设宴置毒酒中,且赂王相府官无泄其事。

现代文:云南三十七部都元帅宝合丁统治年久,有占据云南自谋独立的意图,因而怕忽哥赤来为王,计划借设宴以毒酒害死忽哥赤,且收买王相府官员,不泄露其阴谋。

古文:立道闻之,趋入见,守门者拒之,立道怒与争。

现代文:立道知道后,忙直奔帅府求见。守门卫士阻止,立道与他们争执不休。

古文:王闻其声,使人召立道,乃得入,为王言之。

现代文:王闻声,使人召立道进府。

古文:王引其手,使探口中,肉已腐矣。

现代文:立道把宝合丁的阴谋告诉了忽哥赤王,但王已饮毒酒,晚间就去世了。

古文:是夕,王薨。宝合丁遂据王座,使人讽王妃索王印。立道潜结义士,得十三人,约共讨贼,刺臂血和金屑饮之,推一人走京师告变。

现代文:宝合丁占据王位,劝王妃交出王印,立道暗中交结义士十三人,约定共同讨贼,且刺血饮酒盟誓,推一人入京师报告云南发生政变的事情。

古文:事颇露,宝合丁乃囚立道,将杀之。

现代文:他们的计划不幸暴露了,宝合丁把立道囚禁起来,即将处死。

古文:人匠提举张忠者,燕人也,于立道为族兄,结壮士夜劫诸狱,出之,共亡至土蕃界,遇帝所遣御史大夫博罗欢、王傅别怗与告变人俱来。

现代文:工匠提举张忠,燕人,与立道是族兄弟,联络一些壮士将立道从狱中劫夺出来,一起逃到吐蕃。在那里遇帝所派来的御史大夫博罗欢、王傅别与派去向朝廷报告的人。

古文:二人者遂与立道俱还,按宝合丁及王府官尝受赂者,皆伏诛。

现代文:博罗欢、别与立道一起回到云南,审讯宝合丁及王府那些曾受贿的官吏,一律处死。

古文:有旨召立道等入朝,问王薨时状。

现代文:立道奉旨入朝,向世祖陈述宝合丁毒死忽哥赤王的事实,帝听后泪下,哀叹不已,对立道说: 你为我家事十分劳苦。

古文:帝闻立道言,泣数行下,歔欷久之,曰: 汝等为我家事甚劳苦,今欲事朕乎,事太子乎,事安西王乎?

现代文:今后你是侍奉朕或是侍奉太子还是去侍奉安西王,由你自己决定。 立道等表示愿留下来侍奉皇上。

古文:惟妆意所向。 立道等奏愿留事陛下,于是赐立道金五十两,以旌其忠,张忠等亦皆授官有差。

现代文:于是赐立道金五十两以表彰其忠心。张忠等皆授官爵。

古文:八年,复使安南,宣建国号诏。

现代文:至元八年,立道再次出使安南,宣布建立大元国号的诏书。

古文:立道并黑水,跨云南,以至其国,岁贡之礼遂定。

现代文:立道渡过黑水,越过云南,到达安南,与国王约定每年朝贡。

古文:十年三月,领大司农事,中书以立道熟于云南,奏授大理等处巡行劝农使,佩金符。

现代文:十年三月,管领大司农事。中书省因立道熟悉云南,奏请授为大理巡行劝农使,佩金符。

古文:其地有昆明池,介碧鸡、金马之间,环五百余里,夏潦暴至,必冒城郭。

现代文:该地有昆明池,位于碧鸡、金马之间,周围五百余里,夏季暴雨洪水,淹没城郭。

古文:立道求泉源所自出,役丁夫二千人治之,泄其水,得坏地万余顷,皆为良田。爨、僰之人虽知蚕桑,而未得其法,立道始教之饲养,收利十倍于旧,云南之人由是益富庶。

现代文:立道考察出水源,征调民工二千人治理,排泄其水,得良田万顷。爨、族虽知种桑养蚕,但不得其法,立道教导他们,蚕桑收入比过去增利十倍,云南人由此更加富裕。

古文:罗罗诸山蛮慕之,相率来降,收其地悉为郡县。

现代文:山中彝族人民十分羡慕,相继来归附,立道把他们的地方改立郡县。

古文:十五年,除中庆路总管,佩虎符。

现代文:至元十五年,授中庆路总管,佩虎符。

古文:先是云南未知尊孔子,祀王逸少为先师。

现代文:从前,云南人不知尊敬孔子,祀王逸少为先师。

古文:立道首建孔子庙,置学舍,劝士人子弟以学,择蜀士之贤者,迎以为弟子师,岁时率诸生行释菜礼,人习礼让,风俗稍变矣。

现代文:立道首先在这里建孔子庙,设置学堂,劝士人子弟上学,择四川士人之贤者,聘为老师,每年在一定时候率诸生去行祭孔礼,使人人都讲礼让,风俗逐渐改变。

古文:行省平章赛典赤表言于朝,有旨进官以褒之。

现代文:行省平章赛典赤将立道在云南的政绩上报朝廷,朝廷传旨加官褒奖。

古文:十七年,入朝,力请于帝以云南王子也先帖木儿袭王爵,帝从之。

现代文:十七年入朝,极力奏请世祖以云南王子也先帖木儿承袭王爵。

古文:遂命立道为临安广西道宣抚使,兼管军招讨使,仍佩虎符,陛辞,赐以弓矢、衣服、鞍马。

现代文:世祖同意,命立道为临安广西道宣抚使,兼管军招讨使,仍佩虎符。辞行时,帝赐他弓箭、衣服、鞍马。

古文:始赴任,会禾泥路大首领必思反,扇动诸蛮夷。

现代文:刚到任就遇上禾泥路大首领必思反叛,并且煽动各少数民族。

古文:及发兵讨之,拔其城邑,鼓行而前,徇金齿甸七十城,越麻甸,抵可蒲,皆下之。

现代文:立道立即发兵征讨,攻克其城,乘胜而西,攻取金齿甸七十城,越过麻甸,直抵可蒲。

古文:有遗以驯象、金凤异物者,悉献诸朝。

现代文:他将送给他的驯象、金凤等珍奇异物,都献于朝廷。

古文:二十二年,又籍两江侬士贵、岑从毅、李维屏所部户二十五万有奇,以其籍归有司。

现代文:二十二年,又收编两江之侬士贵、岑从毅、李维屏等所部二十五万户,将其户籍交给当地官府。

古文:迁临安广西道军民宣抚使。复创庙学于建水路,书清白之训于公廨,以警贪墨,风化大行。

现代文:后调任临安广西道军民宣抚使,又在建水创立孔庙、学堂,在衙门内写上为官清廉的训词,警告贪官污吏。

古文:入朝,值权臣用事,遂退居散地。条陈十二策,皆切当之务,帝嘉纳焉。

现代文:回朝,正是权臣当道,他只任不重要的闲散官职,条陈十二条,都是当时急于要办的政务,帝很称赞并加采纳。

古文:二十七年,北京地陷,人民震惊,命立道为本路总管。

现代文:二十七年,北京地震,人民惊恐万状,命立道为本路总管。

古文:未行,安南世子陈日燇遣其臣严仲维、陈子良等诣京师告袭爵。

现代文:还未上任,安南王嫡长子陈日火尊,遣其臣严仲维、陈子良等到京师报告他承袭爵位。

古文:先是,其国主陈日烜累召不至,权遣其族父遗爱入贡,朝廷因封为安南王。

现代文:此前,安南国王陈日累召不至,只派其族父遗爱入贡,朝廷封为安南王。

古文:遗爱还,日烜阴害之。

现代文:遗爱回国为日所暗害。

古文:遣使问罪,日烜拒使者不受命,遂遣将讨之,失利而还。帝怒,欲再发兵,丞相完泽、平章不忽木言: 蛮夷小邦,不足以劳中国。

现代文:朝廷遣使问罪,日不服,便派兵征讨,失败而还。世祖大怒,要再发兵,丞相完泽、平章不忽木建议 :蛮夷小国,不足以劳中国兴兵。

**古文:张立道尝再使安南有功,今复使往,宜无不奉命。 **

现代文:张立道曾出使安南有功,现在再派他去,安南不会不听命。

**古文:帝招至香殿,谕之曰: 小国不恭,今遣汝往谕朕意,宜尽乃心。 **

现代文:帝召立道至香殿告谕说 :小国不恭顺我天朝,现派你去宣告朕的旨意,你要尽心尽力。

**古文:立道对曰: 君父之命,虽蹈水火不敢辞,臣愚恐不足专任,乞重臣一人与俱,臣为之副。 **

现代文:立道说: 君父之命,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只恐愚臣一人不足以完成使命,请派一重臣同往,他为主,臣为副。

**古文:帝曰: 卿朕腹心臣,使一人居卿上,必败卿谋。 **

现代文:世祖说: 卿为朕腹心之臣,若一人居卿之上,必破坏卿的谋略。

古文:遂授礼部尚书,佩三珠虎符,赐衣段、金鞍、弓矢以行。

现代文:授他为礼部尚书,佩三珠虎符,赐衣服、金鞍、弓箭等物。

**古文:至安南界,谓郊劳者曰: 语尔世子,当出郭迎诏。 **

现代文:立道至安南,对来城外迎接的人说: 去告诉你们王子,他应当出城迎奉圣旨。

古文:日燇乃率其属,焚香伏谒道左。

现代文:王子日火尊便率其官吏,出城在道旁焚香迎接。

古文:既抵府,日燇拜跪,听诏如礼。

现代文:到了王府,日火尊跪拜听立道宣读圣旨。

古文:立道传上命,数其罪,为书晓之。

现代文:立道指出他们不服从元朝的罪行。

**古文:日燇曰: 比三世辱公使,公大国之卿,小国之师也,何以教我? **

现代文:日火尊问道: 近年来,我国三代国王侮辱了天朝的使臣,公是大国的重臣,也是我们小国之师,将如何教导我?

古文:立道曰: 昔镇南王奉词致讨,汝非能胜之也,由其不用向导,率众深入,不见一人,迟疑而还,曾未出险,风雨骤至,弓矢尽坏,众不战而自溃,天子亦既知之。

现代文:立道说 :过去镇南王奉诏来讨伐,并非你们有能胜的力量,而是我们不用向导,率众深入,不见一人,迟疑而还。还未脱险,突然遇到急风暴雨,弓箭尽坏,军士不战自溃,天子也知其事。

古文:汝所恃者,山海之险、瘴疠之恶耳。

现代文:你们所依恃的是山海之险、瘴气弥漫之地。

古文:且云南与岭南之人,习俗同,技力等,今发而用之,继以北方之劲卒,汝复能抗哉?

现代文:我云南与你安南之人,习俗相同,武艺相等,令征发为兵,以北方之劲卒为后盾,你们能抵抗吗?

古文:汝战不利,不过遁入海中,岛夷乘衅,必来寇抄汝,汝食少不能支,必为彼屈,汝为其臣,孰若为天子臣乎?

现代文:你们战争失败,只能逃入海中,海岛之人乘机向你们进攻,你们粮少不能支持,必然屈服。到那时,是为他们之臣的好,还是为大元天子之臣的好?

古文:今海上诸夷,岁贡于汝者,亦畏我大国之尔与也。圣天子有德于汝甚厚。

现代文:今海上诸夷,其所以每年向你们纳贡,也是因为怕我们大国。我圣明天子对你们恩德甚厚。

古文:前年之师,殊非上意,边将谗汝尔。

现代文:前年出师征伐你们,完全不是圣上本意,而是边将谗言所致。

**古文:汝曾不悟,不能遣一介之使,谢罪请命,辄称兵抗拒,逐我使人,以怒我大国之师,今祸且至矣,惟世子计之。 **

现代文:你们不明白,未派使臣来谢罪请命,而举兵对抗,驱我国使臣,激怒了我大国军队。今大祸将至,王子自己考虑对待吧!

古文:日燇拜,且泣涕而言曰: 公之言良是也,为我计者,皆不知出此。

现代文:日火尊跪拜于地,泪流满面地说道: 公说得极是,国中为我出谋划策的人,都不知应像你所说的那样去做。

古文:前日之战,救死而已,宁不知惧!

现代文:前日之战只是为自救而已。岂能不知怕天子使臣!

**古文:天子使公来,必能活我。 **

现代文:今公来必能救我。

古文:北面再拜,誓死不敢忘天子之德。

现代文:向北方再拜,表示誓死不忘天子之恩德。

**古文:遂迎立道入,出奇宝为贿,立道一无所受,但要日燇入朝。日燇曰: 贪生畏死,人之常情,诚有诏贷以不死,臣将何辞。 **

现代文:将奇宝赠与立道,立道一物不受,只要日火尊入朝。日火尊说: 贪生怕死,人之常情,如果朝廷有诏来赦我死罪,臣决不拒绝入朝。

古文:乃先遣其臣阮代之、何惟岩等随立道上表谢罪,修岁贡之礼如初,且言所以愿朝之意。

现代文:于是先派其臣阮代之、何惟岩等随立道奉表入朝谢罪,每年纳贡,还表示他自愿入朝的本意。

古文:廷臣有害其功者,以为必先朝而后赦。

现代文:廷臣中有人妒忌立道的这次功劳一定要安南先朝后赦。

古文:日燇惧,卒不敢至,议者惜之。

现代文:日火尊害怕,始终不敢入朝。

古文:二十八年,遣立道奉使按行两浙,寻以为四川南道宣慰使,迁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

现代文:二十八年,遣立道巡视两浙,不久授任为四川南道宣慰使,又调任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

古文:三十年,皇曾孙松山封梁王,出镇云南。

现代文:三十年,皇曾孙松山封为梁王,出京镇守云南。

古文:大德二年,廷议求旧臣可为梁王辅行者,立道遂以陕西行台侍御史拜云南行省参政。视事期月,卒于官。

现代文:大德二年,朝廷找一位旧臣作为梁王的辅助,立道从陕西行台御史之职调为云南行省参政,只视事一月便去世了。

古文:立道凡三使安南,官云南最久,颇得土人之心,为之立祠于鄯善城西。

现代文:立道曾三度出使安南,在云南为官最久,深得人心,为他立祠于善阝善城西。

古文:立道所著诗文,有《效古集》、《平蜀总论》、《安南录》、《云南风土记》、《六昭通说》若干卷。

现代文:立道所著诗文有《效古集》、《平蜀总论》、《安南录》、《云南风土纪》、《六诏通说》若干卷。

古文:张庭珍张庭珍,字国宝,临潢全州人。

现代文:张庭珍、张庭瑞兄弟二人,临潢全州人。

古文:父楫,金商州南仓使。

现代文:其父张楫,曾任金朝商州南仓使。

古文:岁壬辰,籍其民数千来降,太宗命监榷北京等路赋课,俄改北京都转运使,因家北京。

现代文:太宗四年,归降蒙古,太宗命他监收北京路赋税,后任命为北京都转运使,因此安家于北京。

古文:岁辛亥,宪宗即位,以庭珍为必阇赤。

现代文:庭珍字国宝,宪宗即位,任命他为必赤。

**古文:高丽不请命,擅徙居海中江华岛,遣庭珍往问之。其王言: 臣事本朝未尝不谨,而大军岁入侵掠,避而走险,不得已也。 **

现代文:高丽不请示朝廷,擅将居民迁于江华岛。宪宗遣庭珍去质问,高丽王说: 臣事奉天朝不曾有不谨慎之处,然而天朝大军每年入侵劫掠,我百姓逃避海岛,是不得已而为之。

古文:且赂庭珍金银数千两。庭珍却之而归,以状闻。

现代文:且送给庭珍金银数千两,庭珍完全拒收,归国奏报高丽王所讲的事实。

古文:帝为禁戍兵无擅入其地,高丽以安。

现代文:宪宗下令,禁止戍边兵将擅入高丽,高丽得以安宁。

古文:帝伐宋,至阆州,授安抚使。

现代文:宪宗伐宋,至阆州,授庭珍为安抚使。

古文:世祖即位,自将北伐,以庭珍熟知西京入漠南路,遣立沙井诸驿,兼给粮运,俄授同佥土蕃经略使。

现代文:世祖即位,御驾北伐,因庭珍熟悉西京入漠南的道路,派他去建立沙井地方的驿站,兼供运军粮,不久授同佥吐蕃经略使。

古文:至元六年,安南入贡不时,以庭珍为朝列大夫、安南国达鲁花赤,佩金符,由吐蕃、大理诸蛮至于安南。世子光昞立受昭,庭珍责之曰: 皇帝不欲以汝土地为郡县,而听汝称藩,遣使喻旨,德至厚也。

现代文:至元六年,安南未按时入朝纳贡,任庭珍为朝列大夫、安南国达鲁花赤,佩金符,取道吐蕃,经大理到达安南,对安南王子陈光日丙说: 皇帝不愿把你们的土地划为郡县,而听你们自为藩属,遣使宣旨,恩德至厚。

古文:王犹与宋为唇齿,妄自尊大。

现代文:而你国王却与宋朝结为唇齿关系,妄自尊大。

古文:今百万之师围襄阳,拔在旦夕,席卷渡江,则宋亡矣,王将何恃?

现代文:今天朝百万之师围攻襄阳,旦夕即下,然后大军渡江,宋将灭亡,你们倚靠谁?

**古文:且云南之兵不两月可至汝境,覆汝宗祀有不难者,其审谋之。 **

现代文:而且云南我军不到两月便可入你们境内,要灭亡你们是不难的,你们仔细考虑吧!

**古文:光昞惶恐,下拜受诏,既而语庭珍曰: 圣天子怜我,而使者来多无礼,汝官朝列,我王也,相与抗礼,古有之乎? **

现代文:光日丙诚惶诚恐,下拜接诏,对庭珍说 :圣明天子怜悯我,而使者来多无礼。你是朝列大夫,我是王,彼此只以平等礼节对待,自古有这样的事否?

古文:庭珍曰: 有之。

现代文:庭珍说 :有。

**古文: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 **

现代文:而你虽为小国国王想位于诸侯之上吗?

**古文:光昞曰: 汝过益州,见云南王拜否? **

现代文:光日丙问 :你过益州时,见云南王下拜否?

古文:庭珍曰: 云南王,天子之子,汝蛮夷小邦,特假以王号,岂得比云南王?

现代文:庭珍说 :云南王是天子之子,你这蛮夷小邦,特给你以王的称号,哪比得云南王。

**古文:况天子命我为安南之长,位居汝上耶! **

现代文:何况天子命我为安南之最高长官,位居汝之上。

**古文:光昞曰: 既称大国,何索吾犀象? **

现代文:光日丙又问: 既称大国,为何向我们要犀象?

**古文:庭珍曰: 贡献方物,藩臣职也。 **

现代文:庭珍说: 贡献方物,是你做藩臣的职责。

古文:光昞无以对,益惭愤,使卫兵露刃环立以恐庭珍。

现代文:光日丙无言答对,又羞又愤,令卫兵刀出鞘立于庭珍周围,企图恐吓他。

**古文:庭珍解所佩弓刀,坦卧室中曰: 听汝何为! **

现代文:庭珍解所佩弯刀,躺卧于室中,厉声道 :听你们处置!

古文:光昞及群下皆服。

现代文:光日丙及下属官吏皆敬服。

古文:明年,遣使随庭珍入贡。

现代文:第二年,遣使随庭珍入朝进贡。

古文:庭珍见帝,以所对光昞之言闻,帝大悦,命付翰林承旨王磐纪之。

现代文:庭珍见帝,将他与光日丙对答的话一一报告,帝大喜,命交翰林承旨王磐记载下来。

古文:授襄阳行省郎中。与阿里海牙从数骑抵襄阳南门,呼宋将吕文焕语曰: 我师所攻,无不取者,汝孤城路绝,外无一兵之援,而欲以死守求空名,如阖郡之人何!

现代文:授庭珍为襄阳行省郎中,与阿里海牙带数骑至襄阳南方,呼宋守将吕文焕答话 :我军攻无不取,襄阳已是一座孤城,外无一兵援救,你却要死守以图空名,置全郡百姓于何地?

**古文:汝宜早图之。 **

现代文:愿你早做打算。

古文:文焕帐前将田世英、曹彪执其总管武荣来降,文焕益孤,明日,遣黑杨都统来议纳款。

现代文:文焕帐前部将田世英、曹彪捉住其总管武荣来降,文焕更加势孤,第二天派黑杨都统来商议投降事宜。

古文:将遣之还报,庭珍曰: 彼来,或以计觇我,未能必其果降。

现代文:正要送他回城去,庭珍忙止住说: 他来,可能是来探听虚实的,未必真的投降。

**古文:此人吕氏腹心,不如留之,以伐其谋。 **

现代文:此人是吕文焕的心腹,不如扣留以打破他们的策划。

古文:元帅阿术然之,乃留不遣。又明日,文焕举城降。

现代文:元帅阿术同意,把黑杨都统扣留下来,第三天文焕果然开门投降。

古文:以功迁中顺大夫、遥授知归德府行枢密院经历。

现代文:庭珍因功升中顺大夫,授知归德府行枢密院经历。

古文:诸军南渡,复为行省郎中,俄授金虎符、襄阳总管,兼府尹,改郢、复二州达鲁花赤。

现代文:大军南渡,庭珍又为行省郎中,不久授金虎符、襄阳总管兼府尹,后改为郢、复二州达鲁花赤。

古文:宋平,迁平江路达鲁花赤,改同知浙东宣慰使司事。

现代文:灭宋后,调庭珍为平江路达鲁花赤,又改为同知浙东宣慰使司事。

古文:未行,拜大司农卿。

现代文:尚未启程,又拜大司农卿。

古文:连居亲忧,起复南京路总管,兼开封府尹。

现代文:父母双亡,他连年在家守孝,期满,起任南京路总管,兼开封府尹。

古文:开封有控鹤军士十余人,赁大宅聚居,纵横街陌。

现代文:开封有管鹤军士十余人,赁大宅聚居,到处横行霸道。

古文:庭珍始至,察其必为盗,急捕之,得宝玩、器服、子女满室,穷索其党,俱杀之,民以为神。

现代文:庭珍一到便察觉他们必做盗贼,立即将他们逮捕,搜出珍宝、器物、衣服、女子,追捕其党徒,均予处死,百姓以为庭珍是神。

古文:河决,灌太康,漂溺千里,庭珍括商人渔子船及缚木为筏,载糗粮四出救之,全活甚众。

现代文:黄河决堤,淹没太康,水漫千里,一片汪洋,庭珍征发商人渔船及制作木筏,载粮到各地赈救,为他救活者甚众。

古文:水入善利门,庭珍亲督夫运薪土捍之,不能止,乃颓城为堰。

现代文:水入善利门,庭珍亲临险地督促民工运薪运土防御,还不能挡住洪水,便毁城墙以筑堤防。

古文:水既退,即发民增外防百三十里,人免水忧。

现代文:水退后,征发民工增修外堤一百三十里,使百姓免于水患。

古文:俄卒于官。

现代文:不久去世。

**古文:庭珍性清慎,丞相伯颜尝语人曰: 诸将渡江,无不荒贪,唯我与国宝始终自守。 **

现代文:庭珍为官清廉,丞相伯颜曾对人说: 诸将渡江无不贪婪,唯我与国宝始终保持廉洁。

古文:闻者以为知言。弟庭瑞。庭瑞字天表,幼以功业自许,兵法、地志、星历、卜筮无不推究,以宿卫从宪宗伐蜀为先锋。

现代文:庭瑞字天表,自幼就立志要建功立业,对于兵法、地理、星历、卜筮无不研究。加入宿卫军,随宪宗伐蜀,为先锋。

古文:中统二年,授元帅府参议,留戍青居。

现代文:中统二年,授元帅府参议,留戍青居。

古文:诸军攻开州、达州,庭端将兵筑城虎啸山,扼二州路。

现代文:蒙军攻开州、达州,庭瑞领兵在虎啸山构筑城堡,控制通往两州的通道。

古文:宋将夏贵以师数万围之,城当炮,皆穿,筑栅守之,栅坏,乃依大树张牛马皮以拒炮。

现代文:宋将夏贵以数万大军围攻,庭瑞城堡被炮打穿,筑木栅守御;木栅被打坏,就用大树支张牛马皮挡住炮弹。

古文:贵以城中人饮于涧,外绝其水。

现代文:夏贵知道城堡中的饮水是取于城外溪谷,便截断水源。

古文:庭瑞取人畜溲沸煮之,泻土中以泄臭,人日饮数合,唇皆疮裂。

现代文:庭瑞则将人畜尿先煮沸,再用土滤去其臭味,军士日饮数合,嘴唇破裂。

古文:坚守逾月,援兵不敢进。

现代文:就这样坚守一个多月,敌援兵不敢进。

古文:庭瑞度宋兵稍懈,三分其兵,夜劫贵营,宋兵惊溃,杀都统栾俊、雍贵、胡世雄等五人,斩千余级,庭瑞亦被伤数处。以功授奉议大夫、知高唐州,改濮州尹,迁陕西四川道按察副使。

现代文:庭瑞料知宋兵士气稍松懈,夜间分三路袭击贵营,宋兵大败,杀宋都统栾俊、雍贵、胡世雄等五人,斩士卒千余,庭瑞也数处受伤,因功授奉议大夫、高唐州知州,后改任濮州尹,又升陕西四川道按察副使。

古文:政过于猛,上官弗便,陷以罪,徙四川屯田经略副使。

现代文:因为政过严,不受上官的喜欢,加罪降为四川屯田经略副使。

古文:东西川行枢密院发兵围重庆,朝廷知庭瑞练习军事,换成都总管,佩虎符,舟楫兵仗粮储皆倚以办。

现代文:东、西川行枢密院发兵围攻重庆,朝廷知庭瑞习于军事,任命他为成都总管,佩虎符,凡舟船、兵器、粮草都靠他办理。

古文:蜀平,升诸蛮夷部宣慰使,甚得蛮夷心。

现代文:四川平定后,升庭瑞为诸蛮夷部宣慰使,他甚得当地各民族的信任。

古文:碉门羌与妇人老幼入市,争价杀人,碉门鱼通司击其人。

现代文:碉门羌族人与妇人老幼一同入城买卖,争价杀人,碉门鱼道司逮捕了入城羌民。

古文:羌酋怒,断绳桥,谋入劫之。

现代文:羌族酋长大怒,斩断绳索桥,计划入城劫掠。

古文:鱼通司来告急,左丞汪惟正问计,庭瑞曰: 羌俗暴悍,以斗杀为勇。

现代文:鱼通司来告急,左丞汪惟正问如何对待,庭瑞说: 羌族人强悍,以争斗杀人为勇。

古文:今如蜂毒一人,而即以门墙之寇待之,不可。

现代文:今如杀他一人,而即当作大敌来对待,这是不行的。

**古文:宜遣使往谕祸福,彼悟,当自回矣。 **

现代文:应派人去说明祸福,他们明白了,就会自己回去。

**古文:惟正曰: 使者无过于君。 **

现代文:惟正曰: 派遣使臣莫如君。

古文:遂从数骑,抵羌界。

现代文:于是庭瑞带数骑到达羌族居住区。

古文:羌陈兵以待,庭瑞进前语之曰: 杀人偿死,羌与中国之法同,有司击诸人,欲以为见证耳。

现代文:羌人摆开阵势等待,庭瑞上前同他们说: 杀人偿命,羌与中原之法是相同的。官府逮捕了一些羌人,是想让他们作为见证人。

**古文:而汝即肆无礼,如行省闻于朝,召近郡兵,空汝巢穴矣。 **

现代文:而你们蛮不讲理,如行省上报于朝廷,召近郡军队来,会杀尽你们。

**古文:其酋长弃枪弩罗拜曰: 我近者生裂羊脾卜之,视肉之文理何如,则吉其兆,曰: 有白马将军来,可不劳兵而罢。 **

现代文:酋长丢掉手中武器,下拜道 :我近来撕裂羊脾,看肉的纹理如何来判断凶吉,纹理显示: 有白马将军来,可不兴兵而解除对抗。

**古文:今公马果白,敢不从命。 **

现代文:今公果然是骑白马,我们不敢不遵从。

古文:乃论杀人者,余尽纵遣之。

现代文:将杀人者论罪,其余释放。

古文:都掌蛮叛,蛮善飞枪,联松枝为牌自蔽,行省命庭瑞讨之。

现代文:并约定:今后交易以碉门为界。官买四川茶叶,而加价卖与羌人,汉羌人都不满。

**古文:庭瑞所射矢,出其牌半竿,蛮惊曰: 何物弓矢如此之力! **

现代文:庭瑞改变茶引法,汉族人民只要每引向官府交纳钱二缗,便可自由卖与羌人,羌蜀人民都感到方便。以前,运粮是由杨山逆江而上,往往翻船,庭瑞开始设立屯田,免去人们运粮之苦。

古文:即请服。惟斩其酋德兰酉等十余人,而招复其余民。

现代文:都掌蛮反叛,行省命庭瑞讨平,他只斩酋长德兰酉等十余人,招回逃散人民。

古文:授叙州等处蛮夷部宣抚使,改潭州路总管。

现代文:授庭瑞为叙州等处蛮夷部宣抚使,又改任潭州路总管。

古文:时湖广省臣方剥民为功,庭瑞知不可拒,乃辞归关中。

现代文:当时,湖广省臣正以剥削百姓为有功,庭瑞知道不能抗拒他们,便辞职回关中。

古文:三年,思成都,遂从汉中分家奴往居焉。

现代文:中统三年,庭瑞思念成都,从汉中迁居成都,卒于成都。

古文:以疾卒。

现代文:庭瑞初屯住于青居,该地多橘。

古文:庭瑞初屯青居,其土多橘,时中州艰得蜀药,其价倍常。庭瑞课闲卒,日入橘皮若干升储之,人莫晓也。

现代文:当时中州难以得到蜀药,因而药价比平常贵一倍。庭瑞向士卒征收橘皮,每日若干升,人们不明他征收橘皮的用意何在。

古文:贾人有丧其资不能归者,人给橘皮一石,得钱以济,莫不感之。

现代文:商人在成都失去资本而不能归家,他给每个商人橘皮一石,使他们有钱回家,受到周济的商人莫不感激。

古文:家有爱妾,一日见老人与之语,乃其父也,妾以告庭瑞。

现代文:他家有爱妾,有天见爱妾同一位老人谈话,这老人是她父亲。

**古文:召视之,其貌甚似,问: 欲得汝女归耶? **

现代文:妾告诉庭瑞,庭瑞把那位老人召来,看他的相貌与其爱妾很相像,问他 :你想你女儿回去吗?

古文:子克修,事裕宗于东宫,出为江南湖北、河北河南、陕西汉中三道提刑按察使。

现代文:老人想到他女儿在侍奉庭瑞,不敢要求女儿与他回去。庭瑞说 :你女儿在我家,不过是个奴婢,回去出嫁则为良人。

古文:孙男三人:曰忠,曰质,曰文。王惲王惲,字仲谋,卫州汲县人。

现代文:把他爱妾的梳装盒及卖身契都还给她,让她随父亲回去。当时人认为是难得的事。王恽字仲谋,卫州汲县人。

古文:曾祖经。

现代文:曾祖父名王经。

古文:祖宇,仕金,官敦武校尉。

现代文:祖父名王宇,在金朝做过敦武校尉。

古文:父天铎,金正大初,以律学中首选,仕至户部主事。

现代文:父名王天铎,金正大初年,以其精于律学而首选入仕,官至户部主事。

古文:惲有材干,操履端方,好学善属文,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

现代文:王恽有才干,品行端正,好学且善于文辞,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等齐名。

古文:史天泽将兵攻宋,过卫,一见接以宾礼。

现代文:史天泽领兵攻宋,路过卫州,初见王恽就优加礼遇。

古文:中统元年,左丞姚枢宣抚东平,辟为详议官。

现代文:中统元年,左丞姚枢任东平宣抚使时,荐举他为评议官。

古文:时省部初建,令诸路各上儒吏之能理财者一人,惲以选至京师,上书论时政,与渤海周正并擢为中书省详定官。

现代文:当时元朝政府初建,令各路推荐一名善于管理财政的官吏,王恽被推荐至京师。王恽到京后上书评议当时政治,因而与渤海周正并提升为中书省评定官。

古文:二年春,转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寻兼中书省左右司都事。

现代文:中统二年转为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不久又兼任中书省左右司都事。

古文:治钱谷,擢材能,议典礼,考制度,咸究所长,同僚服之。

现代文:王恽善于管理财政,识别和任用人材,评议典礼,研考制度,同僚无不佩服。

古文:至元五年,建御史台,首拜监察御史,知无不言,论列凡百五十余章。

现代文:至元五年,建御史台,最先拜王恽为监察御史。王恽知无不言,奏论时政一百五十余章。

古文:时都水刘晸交结权势,任用颇专,陷没官粮四十余万石,惲劾之,暴其奸利,权贵侧目。

现代文:当时都水刘交结权势,受到重用,损失官粮四十余万石,王恽进行弹劾,揭发其营私谋利的罪恶,权贵们恐惧不安。

**古文:又言: 晸监修太庙毕功,特转官锡赏,今才数年,梁柱摧朽,事涉不敬,宜论如法。 **

现代文:王恽揭发刘 :监修太庙,因功特蒙升官赐赏,但仅过几年,太庙的梁柱就腐朽毁坏了。这是对祖宗的不敬,应依法论罪。

古文:晸竟以忧卒。

现代文:忧愤而死。

古文:秩满,陈天祐、雷膺交荐于朝。

现代文:王恽任监察御史期满,陈天佑、雷膺都奏请朝廷挽留。

古文:九年,授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

现代文:至元九年,王恽受任为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

古文:初,绛之太平县民有陈氏者杀其兄,行赂缓狱,蔓引逮系者三百余人,至五年不决。朝廷委惲鞫之,一讯即得其实,乃尽出所逮系者。

现代文:绛州太平县民陈氏杀其兄,行贿缓刑,株连三百余人,以致历时五年不能判决,朝廷委任王恽去审理此案,一审即得实情,将株连者尽行释放。

古文:时绛久旱,一夕大雨。十三年,奉命试儒人于河南。十四年,除翰林待制,拜朝列大夫、河南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寻改置诸道制下,迁燕南河北道,按部诸郡,赃吏多所罢黜。

现代文:至元十四年任翰林待制,拜为朝列大夫、河南北道提刑按察副使,不久调燕南河北道,巡察诸州郡,罢黜许多贪官污吏。

古文:十八年,拜中议大夫、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不赴。

现代文:十八年拜中议大夫、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但未赴任。

古文:太子善其说,赐酒慰喻之。令诸皇孙传观,称其书弘益居多。

现代文:裕宗为皇太子,王恽进呈《承华事略》二十篇,计为:广孝、立爱、端本、进学、择术、谨习、听政、达聪、抚军、崇儒、亲贤、去邪、纳诲、几谏、从谏、推恩、尚俭、戒逸、知贤、审官。

古文:十九年春,改山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在官一年,以疾还卫。

现代文:至元十九年春,改任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仅一年因病回归卫州。

古文:二十二年春,以左司郎中召。

现代文:二十二年春,召为左司郎。

**古文:时右丞卢世荣以聚敛进用,屡趣之不赴。或问其故,惲曰: 力小任大,剥众利己,未闻能全者。远之尚恐见浼,况可近乎! **

现代文:当时右丞卢世荣大肆搜括民财而被朝廷重用,因此,虽多次催王恽赴任,他始终不应召,问他为什么,回答说: 卢世荣本无能之辈,而担此理财重任,不过是剥削民众以肥己而已,像这样的人没听说能保持名节的,离他远的人还怕受其不好的影响,同他一块共事又怎能避免!

古文:既而果败,众服其识。

现代文:卢世荣终于身败名裂,众人都佩服王恂的卓识远见。

古文:二十六年,授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

现代文:至元二十六年,授任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

古文:黜官吏贪污不法者凡数十人;察系囚之冤滞者,决而遣之;戒戍兵无得寓民家,而创营屋以居之。

现代文:在任期间,罢黜贪官污吏数十人,查明被下狱的冤屈者并释放归家,禁止戍边士兵不得住民房,自建营房。

古文:每谓为治之本在于得人,乃进言于朝曰: 福建所辖郡县五十余,连山距海,实为边徼重地。而民情轻诡,由平定以来官吏贪残,故山寇往往啸聚,愚民因而蚁附,剽掠村落,官兵致讨,复蹂践之甚,非朝廷一视同仁之意也。

现代文:他常说治国之本在于得人材,建议朝廷: 福建所辖郡县五十余,连山濒海,实为边境重地,但自平定该地区以来,由于官吏的贪残,致使民情不安,往往聚集为寇,一些无知之民也响应附和,以至剽掠村落,加上官兵镇压时又蹂躏百姓更加厉害,违背朝廷一视同仁之意。

**古文:今虽不能一一择任守令,而行省官僚如平章、左丞尚缺,宜特选清望素著、简在帝心、文足以抚绥黎庶、武足以折冲外侮者,使镇静之,庶几治安可期矣。 **

现代文:今虽将各处守令不能一一加以选择,但行省的官僚如平章、左丞这些尚空缺官员,应选派素有重望,才干足以安抚百姓,武略足以抵御外侮者,使之镇守边防,也许福建地方可望治理好。

古文:时行省讨剧贼钟明亮无功,惲复条陈列利害曰: 福建归附之民户几百万,黄华一变,十去四五。

现代文:当时行省镇压钟明亮反叛无功,王恽再条陈其利害说 :福建归附之民户几百万,而黄华一变,十去四五。

古文:今剧贼猖獗,又酷于华,其可以寻常草窃视之?

现代文:今强贼猖獗,又加上黄华之变,非同寻常。况该地有溪山之险,东击则西走,出没难测,招之则不降,攻之又不克。

**古文:况其地有溪山之险,东击西走,出没难测,招之不降,攻之不克,宜选精兵,申明号令,专命重臣节制,以计讨之,使彼势穷力竭,庶可取也。 **

现代文:宜挑选精兵,严申号令,专委重臣统领,用计征讨,使彼势穷力竭,或可能取胜。

古文:二十八年,召至京师。

现代文:至元二十八年,召恽至京师。

古文:二十九年春,见帝于柳林行宫,遂上万言书,极陈时政。

现代文:二十九年春,叩见帝于柳林行宫,上万言书,透彻陈述当时政治弊端。

古文:授翰林学士、嘉议大夫。

现代文:授翰林学士,嘉议大夫。

古文:成宗即位,献《守成书鉴》一十五篇,所论悉本诸经旨。

现代文:成宗即位,王恽进呈《守成事鉴》一十五篇,所论都是根据经书精神。

古文:元贞元年,加通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奉旨纂修《世祖实录》,因集《圣训》六卷上之。

现代文:元贞元年加通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奉旨纂修《世祖实录》。他从中集录《圣训》六卷进呈皇帝。

古文:大德元年,进中奉大夫。

现代文:大德元年,进升中奉大夫。

古文:二年,赐钞万贯。

现代文:二年,赐钞万贯。

古文:乞致仕,不许。

现代文:恽请求退休,未准。

古文:五年,再上章求退,遂授其子公孺为卫州推官,以便养,仍官其孙笴秘书郎。大德八年六月卒。

现代文:五年再上书乞退,朝廷准许,并授其子公孺为卫州推官,以便就近奉养。大德八年六月卒。

古文: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定。

现代文: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进封太原郡公,谥 文定 。

古文:其著述有《相鉴》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承华事略》、《中堂事记》、《乌台笔补》、《玉堂嘉话》,并杂著诗文,合为一百卷。

现代文:王恽的著述有《相鉴》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承华事略》、《中堂事记》、《乌台笔补》、《玉堂嘉话》等,并杂著诗文,合为一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