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一

古文:◎忠义二张桓,字彦威,真定藁城人。

现代文:张桓,字彦威,真定藁城人。

古文:父木,知汝宁府,因家焉。

现代文:父张木,曾任汝宁知府,全家便徙居汝宁。

古文:桓以国子生释褐,授滑之白马丞,入补中书掾,擢国子典簿。

现代文:桓是国子生,受命在滑州府任白马县县丞。调入朝中任中书省属官,并被提升为国子典簿。

古文: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以言事不合去。

现代文:后又离京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因进谏有违皇帝的旨意,乃去职。

古文:其徒捽桓起跪,桓仰天大呼,詈叱弥厉,且屡唾贼面。

现代文:不久,汝宁发生动乱,桓避处确山。反抗朝廷的起事者久知桓名,敦请桓为帅,他不肯。六日后,桓得见起事者领袖,他对他们进行辱骂。

**古文:贼犹不忍杀,谓桓曰: 汝但一揖,亦恕汝死。 **

现代文:起事者不杀他,只要他施以长揖,就可饶命不死。

**古文:桓瞋目曰: 吾恨不能手斩逆首,肯听汝诱胁而折腰哉! **

现代文:桓声色俱厉地说 :我恨不能亲手斩下你的首级,岂能因诱胁而折腰哉。

古文:贼知终不可屈,遂刺之。年四十八。

现代文:起事者见其不可屈,终把他杀了,这时只有四十八岁。

**古文:贼后语人曰: 张御史真铁汉,害之可惜! **

现代文:后来起事者说: 张御史真铁汉,害之可惜。

古文:事闻,赠礼部尚书,谥忠洁。

现代文:桓的事迹向朝廷报告后,赠桓礼部尚书,谥忠洁。

古文:李黼,字子威,颍人也。

现代文:李黼字子威,颍人也。

古文:工部尚书守中之子,守中性卞急,遇诸子极严,每一饮酒,辄半月醉不解,黼百计承顺,求宁亲心,终不可得,跪而自讼,往往达旦,无几微厌怠之意。

现代文:父李守中,曾任工部尚书,对诸子极严。黼富有孝心,尽力顺从父亲。

**古文:黼曰: 王人虽微,《春秋》序于诸侯之上,尊君也,奈何后乎! **

现代文:黼初入国子监为国学生。泰定四年科举考试中明经一科,名列第一,授翰林修撰。致和元年,黼代君王祭祀西岳。

古文:省臣不敢对。改河南行省检校官,迁礼部主事,拜监察御史。

现代文:后改任河南行省检校官,迁升礼部主事,又拜为监察御史。

古文:首言: 禴祠烝尝,古今大祭,今太庙唯二祭,而日享佛祠、神御,非礼也,宜据经行之。

现代文:黼提出三条意见:古今大祭,一年有四次,即春祠、夏筤、秋尝、冬。而今太庙唯二祭,却经常拜神求佛,这不合礼,应据《礼经》办事。

古文:成均,教化之基,不当隶集贤,宜属省臣兼领。

现代文:各省学校是教化重地,不当隶属于集贤院,宜由行省官员兼领。

**古文:诸侯王岁赐有定额,分封易代之际,陈请恩例,世系戚疏,无成书可考,宜仿先代,修正玉牒。 **

现代文:诸侯王每年赏赐都有定额,在分封和易代之际,往往陈请恩赐,而世系亲疏如何,都无成书可考。应模仿先代,修正皇帝族谱。

古文:皆不报。

现代文:但这些建议都未得到答复。

古文:转江西行省郎中,入为国子监丞,迁宣文阁监书博士,兼经筵官。数与劝讲,每以圣贤心法为帝言之。俄中书命黼巡视河渠,黼上言曰: 蔡河源出京西,宋以转输之故,平地作堤,今河底填淤,高出地面,秋霖一至,横溃为灾,宜按故迹修浚。

现代文:后转江西行省郎中,入为国子监丞,升任宣文阁监书博士,兼经筵官,常向皇帝讲解至贤之道,不久中书命黼巡视河渠,黼视察后建议: 蔡河源自京西,宋朝因运输需要,平地作堤,今河底填淤,高出地面,秋汛一至,横溃为灾,故宜按旧道修浚。

**古文:他日东河或有不测之阻,江、淮运物,当由此分道达京,万世之利也。 **

现代文:他日东河受阻,江淮北运财物,当由此分道达京,此万世之利也。 这一建议也未得答复。

古文:已而廷议内外官通调,授黼江州路总管。

现代文:其后,朝廷决定内外官互调,于是授黼为江州路总管。

古文:至正十一年夏五月,盗起河南,北据徐、蔡,南陷蕲、黄,焚掠数千里,造船北岸,锐意南攻。

现代文:至正十一年夏五月,河南农民起义,北据徐蔡,南陷蕲黄,驰骋数千里。并在长江北岸造船,准备南下。

古文:黼叹曰: 吾不知死所矣。 乃独椎牛飨士,激忠义以作士气,数日之间,纪纲粗立。

现代文:九江处于下游,乃江东、西咽喉之地,黼筑城挖壕,修械募兵,分守要害,并建议江西行省屯兵江北,挡住起义军进攻,俾得独拥大江之险,行省不听从。

古文:十二年正月己未,贼渡江,陷武昌,威顺王及省臣相继遁,舳舻蔽江而下,江西大震。贼乘胜破瑞昌,右丞孛罗帖木儿方军于江,闻之,遁。

现代文:十二年正月九日,起义军渡江攻陷武昌,威顺王及地方官相继逃遁。起义军乘胜破瑞昌,右丞孛罗帖木儿正陈兵江上,闻义军来也逃走了,黼势孤立。

古文:乡丁依险阻,乘高下木石,横尸蔽路,杀获二万余。

现代文:此时黄梅县主簿也孙帖木儿愿与起义军战,黼与之誓盟,共抗义军。及义军至,一面急檄诸乡落聚木石于险塞处,以断义军归路;一面统兵出战。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古文:黼还,谓左右曰: 贼不利于陆,必由水道以舟薄我,苟失备御,吾属无唯类矣。 **

现代文:也孙帖木儿亦继进,义军败退六十里,损失两万余人。战后,黼又谓左右说: 义军在陆上打了败仗,必将由水路以舟接近我,若不防备,我们都活不成。

古文:乃以长木数千,冒铁椎于杪,暗植沿岸水中,逆刺贼舟,谓之七星桩。

现代文:于是以长木数千,杪头装上铁锥,暗置于沿岸水中,是为七星桩,阻挡义军船只靠岸。

古文:会西南风急,贼舟数千,果扬帆顺流鼓噪而至,舟遇桩不得动,进退无措,黼帅将士奋击,发火翎箭射之,焚溺死者无算,余舟散走。行省上黼功,请拜江西行省参政,行江州、南康等路军民都总管,便宜行事。

现代文:恰好当时西南风急,义军舟数千,扬帆鼓噪而至。舟为铁锥所刺,进退无措。黼率将士发火翎箭射之,焚、溺死者无数,黼亦因功升为江西行省参政兼江州、南康等路军民都总管,有自行处置军政事务之权。

古文:秉昭,冕季子也。事闻,赠黼摅忠秉义效节功臣、资德大夫、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

现代文:其后义军声势大张,元朝守臣往往弃城逃遁。黼困守孤城,外无援兵。二月五日义军迫近城下,行省平章政事秃坚不花自北门遁。黼领兵登城,指挥坚守。义军焚西门,又转攻破东门而入。城破,黼与之巷战,高呼 杀我 ,毋杀百姓 ,被刺堕马后,不屈而死,葬于九江东门外。朝廷得报告后,赠黼摅忠秉义效节功臣、资德大夫、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

古文:诏立庙江州,赐额曰崇烈。

现代文:诏立庙江州,赐额崇烈。

古文:官其子秉方集贤待制。李齐,字公平,广平人。

现代文:李齐字公平,广平人。

古文:家甚贫,客于江南,工辞章。

现代文:家贫,在江南教书,工于辞章。

古文:元统元年进士第一。历佥河南淮西廉访司事,移知高邮府,有政声。

现代文:元统元年进士第一,历任河南淮西廉访司、高邮知府职,颇有政治声望。

古文:至正十年,盗突入府驿,取十二马去,齐躬追谢长等杀之。

现代文:至正十年,突有强人入府驿,取十二匹马去,齐亲自追杀,夺回马匹。

古文:十一年,州人秦观保造兵仗,将图劫掠,复获而行诛。

现代文:十一年,州人秦观保造兵械,图谋不轨,亦为齐所擒诛。

古文:十三年,泰州白驹场亭民张士诚为乱,破泰州。

现代文:十三年,泰州白驹场亭民张士诚起事,攻破泰州。

古文:河南行省遣齐往招降,被拘。

现代文:淮南行省遣齐招降,被拘。

古文:久之,贼酋自相杀,始纵齐来归。

现代文:后士诚等自相残杀,始纵齐归。

古文:泰州平,贼徒尚蜂聚,士诚复鼓变,杀参知政事赵琏,掠官库民财,走入得胜湖,俄陷兴化县。

现代文:泰州一度重归朝廷控制,但起事群众有相当势力,再加上士诚的鼓动,杀参知政事赵琏,夺官库及富豪财产,进入得胜湖,攻下兴化县。

古文:行省以左丞偰哲笃偕宗王镇高邮,使齐出守甓社湖。

现代文:行省以左丞亻契哲笃陪同宗王镇守高邮,使李齐出守甓社湖。

古文:夏五月乙未,数贼入城,一噪呼而省宪官皆遁。

现代文:夏五月二十九日,义军攻入城内,省宪官皆逃遁。

古文:齐急还救城,贼已闭门拒我,遂连兴化接得胜湖,舟舰四塞,蔓延入宝应县。

现代文:齐急自甓社湖还高邮救城,城不可入。义军乃连兴化,接得胜湖,蔓延入宝应县。

古文:已而有诏:凡叛逆者赦之。

现代文:此时朝廷下诏,表示愿意赦免起事人等。

**古文:诏至高邮,不得入,贼绐曰: 请李知府来,乃受命。 **

现代文:诏至高邮,义军伪称 李知府来,我们愿受命 。行省急于求成,强求齐奉诏前往。

**古文:行省强齐往,至则下齐狱中,齐益辩说,士诚本无降意,特迁延为缮饬计耳。官军谍知之,乃进攻城,士诚呼齐使跪,齐叱曰: 吾膝如铁,岂肯为贼屈! **

现代文:实则士诚无降意,只想借往返交涉拖延时间,以修缮城郭而已,因此,下齐于狱中。官军得知此情,乃驱兵攻城。士诚呼齐使跪,齐拒之,说, 吾膝如铁,岂能为尔屈。

古文:论者谓大科三魁,若泰不华没海上,李黼陨九江,洎齐之死,皆不负所学云。

现代文:士诚怒,扌追碎其膝而使之歪倒。有人说,泰不华、李黼、李齐是大比中的三魁。泰没于海,黼陨于九江,齐死于高邮。彼等之死,皆可说不负所学也。

古文:褚不华,字君实,隰州石楼人,沉默有器局。

现代文:褚不华字君实,隰州石楼人,性格沉默,有器度。

古文:泰定初,补中瑞司译史,授海道副千户,转嘉兴路治中,连拜南台、西台监察御史,迁河西道廉访佥事,移淮东。

现代文:自泰定初年,先后任中瑞司译史、海道副千户、嘉兴路治中、南台及西台监察御史、河西道廉访佥事、淮东副使。

古文:未几,升副使。汝、颍盗发,势张甚。

现代文:汝州与颍州农民举行起义,声势很大。

古文:不华行郡至淮安,极力为守御计。

现代文:不华巡视各郡,至淮安,极力策划抵抗义军防务,使义军受到重创。

古文:贼至,多所斩获。且请知枢密院老章、判官刘甲守韩信城,相掎角为声援。

现代文:并请知枢密院老章,判官刘甲守韩信城,相犄角为声援。

古文:复上章,劾总兵及诸将逗挠之罪。

现代文:还向朝廷检举总兵及诸将临战观望之罪。

古文:朝廷录其功,升廉访使,阶中奉大夫。

现代文:朝廷录其功,升为廉访使,官阶中奉大夫。

古文:甲有智勇,与贼战辄胜,贼惮之,号曰刘铁头,不华颇赖之。

现代文:刘甲有智勇,屡战辄胜,义军称之为 刘铁头 ,颇受不华信赖。

古文:总兵者闻不华劾己,益恚嫉,乃檄甲别将兵击贼,冀以困不华。

现代文:总兵闻不华揭发自己,益愤嫉,令甲将兵转战他处,企图使不华失去声援。

古文:甲去,韩信城陷,贼乃掘堑相衔,揵水寨以围我。

现代文:甲去后,韩信城失守,义军乃掘堑相连,立水寨围困官兵。

古文:既而天长青军叛,普颜帖木尔所统黄军复叛,贼皆挟之来攻不华知事危,退入哈剌章营。

现代文:后来,有朝廷方面的天长青军和普颜帖木耳统率的黄军相继哗变,义军挟之来攻。不华知形势紧急,退入哈剌章营。

古文:贼稍引去,乃出,抵杨村桥,贼奄至,杀廉访副使不达失里,啖其尸。

现代文:义军离去后,他才出来到杨村桥。没料到义军突然到来,杀廉访副使不达失里。

古文:不华以余兵入淮安。

现代文:不华带着残兵逃入淮安。

古文:时城之东、西、南三面皆贼,惟北门通沭阳,阻赤鲤湖,指挥使魏岳、杨暹驻兵沭阳,淮安倚其刍饷,而赤鲤湖为贼据,沭阳之路又绝。

现代文:这时该城之东、西、南三面皆义军,惟北门通沭阳。淮安的粮草仰沭阳供给。

古文:贼计孤城可取,进栅南琐桥。

现代文:但是义军占据了赤鲤湖,截断了去沭阳的道路。义军欲取淮安孤城,将栅栏推进到南琐桥。

古文:不华与元帅张存义出大西门,会佥事忽都不花兵突贼栅,殊死战,贼败走,追北二十余里。

现代文:不华与元帅张存义出大西门,恰好遇佥事忽都不花率兵冲义军栅栏,作拼死战斗,义军被迫北退二十余里。

古文:城中食且绝,元帅吴德琇运粮万斛入河,竟为贼所掠,德琇仅以身免。

现代文:城中食粮断绝,元帅吴德王秀运粮万斛入河,竟为义军所掠,德王秀只身逃脱。

古文:贼与青军攻围,日益急,总兵者屯下邳,相去五百里,按兵不出,凡遣使十九辈告急,皆不听。

现代文:此后义军与青军围攻淮安日急,总兵屯于五百里外的下邳,按兵不动。不华十余次遣兵告急,皆不听。

古文:城中饿者仆道上,即取啖之,一切草木、螺蛤、鱼蛙、燕乌,及靴皮、鞍韂、革箱、败弓之筋皆尽,而后父子夫妇老稚更相食,撤屋为薪,人多露处,坊陌生荆棘。

现代文:城中饿者仆道上,一切草木螺蛤、鱼蛙、燕乌及革华皮鞍革詹、皮箱乃至废弓之筋皆食尽,后来甚至有人相食的惨况。留下的人多露处,撤屋为薪,街坊生长荆棘。

古文:力既尽,城陷,不华犹据西门力斗,中伤见执,为贼所脔。

现代文:力既尽,城陷,不华坚守西门,兵尽援绝,城陷被俘,为义军所杀。

古文:次子伴哥,冒刃护之,亦见杀。时至正十六年十月乙丑也。

现代文:时至正十六年十月事也。

古文:不华守淮安五年,殆数十百战,精忠大节,人比之张巡云。

现代文:不华守淮安五年,身经百战,对朝廷忠心耿耿,人们把他比作唐代的张巡。

古文:朝廷闻之,赠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柱国,追封卫国公,谥曰忠肃,赙钞二百锭,以恤其家。

现代文:朝廷得报告,赠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柱国,追封卫国公,谥曰忠肃,赐钞两百锭以抚恤其家属。

古文:郭嘉,字元礼,濮阳人。

现代文:郭嘉字元礼,濮阳人。

古文:嘉慷慨有大志,始由国子生登泰定三年进士第,授彰德路林州判官,累迁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除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经历。未几,入为京畿漕运使司副使,寻拜监察御史。

现代文:祖郭昂,父郭惠,都是有战功的武将。嘉胸怀大志,由国子考中泰定三年进士,先后任彰德路林州判官、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经历、京畿漕运使司副使、监察御史等职。

古文:会朝廷以海寇起,欲于浙东温、台、庆元等路立水军万户镇之,众论纷纭莫定。

现代文:海盗兴起时,朝廷欲于浙东温州、台州及庆元三路建立水军万户来防御。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古文:擢嘉礼部员外郎,乘驿至庆元,与江浙行省会议可否。

现代文:乃提升嘉为礼部员外郎,使嘉驰至庆元,与江浙行省商议抗海盗事宜。

古文:嘉至,首询父老,知其弗便,请罢之。

现代文:嘉至庆元,先征地方父老之意,知其不便,始建议停办。

古文:会方择守令绥靖辽东,乃授嘉广宁路总管,兼诸奥鲁劝农防御。

现代文:朝廷为了绥靖辽东,乃授嘉为东宁路总管兼理后方士兵家属的农业生产和防御。

古文:属盗起,军旅数兴,供饷无虚日。民苦和籴转输,而吏胥得因时为奸。

现代文:屡有军事行动,需供粮饷。百姓苦于强制征购和转运粮食的困难,官吏也乘机敲诈勒索。

古文:嘉设法计其户口,第其甲乙,民甚便之。

现代文:嘉设法计民户口,分等负担,对百姓有利。

古文:有诏团结义兵,嘉招集民数千,教以坐作进退,万、千、百夫各统以长,号令齐一,赏罚明信。

现代文:朝廷有诏要求结聚民兵,嘉招集百姓数千,按万夫、千夫、百夫的编制组织民兵,各设长统之,进行军事训练。这支队伍号令统一,赏罚分明。

古文:故东方诸郡,钱粮之富,甲兵之精,称嘉为最。十八年,寇陷上京,嘉闻之,躬率义兵出御。

现代文:在东方各郡中,唯嘉之辖地兵精粮足。至正十八年,反元义军攻下上京辽阳,嘉率兵抵御。

古文:既而辽阳陷,嘉将众巡逻,去城十五里,遇青号队伍百余人,始言官军,嘉疑其诈,俄果脱青衣变红。

现代文:去城十五里,遇一支五百余人的队伍,自称官军,嘉怀疑他们是伪装之师,不久,他们脱下青衣,内穿红衣,实际是红巾军。

**古文:顷之,贼至,围城亘数十里,有大呼者曰: 辽阳我得矣,何不出降! **

现代文:嘉分兵两队夹攻之,俘义军数百,死者无数。但义军势力日益强大,嘉见孤城无援,乃集诸同僚议攻守之策,众皆失措。

古文:嘉挽弓射呼者,中其左颊,堕马死,贼稍引退,嘉遂开西门逐之,贼大至,力战以死。

现代文:嘉决计将家中所有衣服财物犒赏民兵,以鼓舞士气。且说 :自我祖宗以来,对王室都有功勋,我现在尽忠朝廷,是分内之事。况身守此土,当置生死于度外,身外之物,又何足恤? 不久,义军至,围城数十里,且高呼: 我已得辽阳,何不出降! 嘉开西门迎战,众寡不敌,力战阵亡。

古文:事闻,赠崇化宣力效忠功臣、资善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省左丞、上护军,封太原郡公,谥忠烈。

现代文:朝廷闻知,赠崇化宣力效忠功臣、资善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省左丞、上护军,封太原郡公,谥忠烈。

古文:喜同,周姓,河西人。

现代文:喜同,河西人。

古文:初为后宫卫士,众称其才,选充承徽寺经历,再调南阳县达鲁花赤。

现代文:初为后宫卫士,因有才被选为承徽寺经历,再调南阳县达鲁花赤。

古文:俄而贼锋抵南阳,南阳无城无兵,贼入之若虚邑。喜同以计获数贼,诘之,云贼将大至。悉斩之,以安众心,昼夜督丁壮巡逻守备。

现代文:两年后红巾军起,陷邓州,抵南阳。时南阳无城无守兵,喜同用计俘义军数人,从口供中得知大队人马将至,于是日夜亲督丁壮巡逻守备。

古文:时大司农钱木尔,以兵驻于诸葛庵,为贼所袭,死之。

现代文:有大司农钱木尔者,拥兵驻诸葛庵,遭义军袭击而死。

古文:俄而为他贼所追,身被数创,不能斗,遂见执,为所杀。

现代文:义军乃乘胜进攻南阳,喜同见义军势威难敌,决心死守,并对家人说 :我们现在不能相互照顾了,宜各自逃生。我有守城之责,当以死报国。

古文:妻邢氏,闻喜同力战死,帅家僮数人出走,遇贼,夺贼刀斫之,且骂且前,亦见杀。

现代文:南阳城中一片混乱,喜同鼓励兵丁与义军作殊死搏斗。义军知道喜同后无援军,进攻愈急。南阳城陷,喜同在突围中身被数创被俘,为义军所杀。妻邢氏,得知丈夫战死,乃率家僮数人出走,遇义军时拼死抵抗,亦被杀。

古文:因极口肆詈,贼怒,寸割因。卞琛,大名人。

现代文:一家死二十余人,朝廷追赠南阳路判官。卞琛,大名人。

古文:世为农夫,早游学京师,得补国子生,既而丁母忧,治农于家。

现代文:世代以农为业,早年游学京师,得补国子生。及母丧归家守孝、务农。

古文:至正十二年,邻郡盗起。未几,来剽掠,琛与从子小十、府史李仲亨等协谋,统丁壮数百人击贼。

现代文:至正十二年,邻郡人民起义反元,迅速扩展到大名,琛与侄子小十及府吏李仲亨商议,组织丁壮数百人与义军对抗。

古文:丁壮皆民兵,无弓矢之备,直以钩锄白铤当贼。

现代文:因丁壮皆百姓,无弓矢戈矛等武器,只能以镰刀锄头及木棒与义军周旋。

古文:贼矢雨集,琛众溃散,被擒。

现代文:义军矢如雨集,琛众溃败,小十、仲亨死,琛被擒。

**古文:仲亨、小十皆死。贼素知琛,谕之曰: 汝从我,解汝缚;不从,杀汝。 **

现代文:义军钦佩琛之为人,告诉琛说: 你如顺从我们,便松绑,如不从,便杀死你。

古文:琛唾骂曰: 我国子生也。

现代文:琛唾骂说 :我国子生也。

**古文:视汝逆贼,真狗彘也。吾宁义死,不从贼生! **

现代文:你们背叛朝廷,不忠不义,我宁可为忠义而死,不愿从叛逆而生。

古文:以土埋井而去。

现代文:琛骂义军不止,屡劝不听,最后被杀。

古文:颜瑜,字德润,兖州曲阜人,兖国复圣公五十七代孙也。

现代文:颜瑜字德润,兖州曲阜人,是复圣公颜渊五十七代孙。

**古文:至正十八年,田丰起山东,瑜携家走郓城,道遇贼,以刃来胁瑜曰: 尔何人? 瑜曰: 我东鲁书生也。 贼执瑜曰: 尔书生,吾不尔杀,可从我见主帅。 **

现代文:因其品行道义优异被推举为邹及阳曲两县教谕。至正十八年,田丰在山东起事,瑜携家逃避郓城。路上遇到义军,瑜说自己是东鲁书生,义军说: 你是书生,我们不杀你,可是要随我们去见主帅。

**古文:瑜骂曰: 尔贼,何主帅邪! **

现代文:瑜骂道 :你们是贼,何来主帅?

古文:贼怒,欲杀瑜,瑜无惧色。

现代文:义军怒,欲杀之,瑜无惧色。

古文:复使之写旗,瑜大诟曰: 尔大元百姓,天下乱,募尔为兵,而反为叛逆。

现代文:义军又欲使之写军旗上的字,瑜说: 你们是大元百姓,天下乱,你们不应朝廷召募当兵,今反而背叛朝廷,实不应该。

古文:我腕可断,岂能为尔写旗从逆乎! 贼以枪刺瑜,至死骂不绝口。其妻子皆为所害。

现代文:我腕可断,也不能为你们写旗。 义军怒,以枪刺瑜,瑜至死骂不绝口,其妻、子亦皆为义军所杀。

古文:彦可力辞,乃迫以刀斧。

现代文:又有曹彦可,亳州人。适乡里中多目不识丁的农民起义。

**古文:彦可唾之曰: 我儒者,知有君父,宁死耳,岂为汝写旗者耶! **

现代文:破亳城后,揭帛于竿,群劫彦可家,以刀斧迫使写旗。彦可唾之曰: 我儒生只知忠君孝父,宁可死,也不会为你们写旗。

古文:贼怒,遂见害,年七十矣。

现代文:义军愤怒,遂见害,时年已七十。

古文:其家素贫,又死于乱,藁殡其尸。

现代文:彦可家素贫,又死于乱,死后是以草席裹尸下葬的。

古文:贼既定,有司具以事闻,中书为给赀以葬,赐谥节愍。

现代文:义军失败后,地方官府向上具报此情,中书省拨给安葬费若干,皇帝赐谥节愍。

古文:王士元,字尧佐,恩州人。

现代文:王士元字尧佐,恩州人。

古文:泰定四年进士,由棣州判官累迁知磁州。

现代文:泰定四年进士,曾任棣州判官及磁州知州。

古文:值军兴,馈饷需索日繁,民不堪命。

现代文:时正值朝廷用兵之际,经常征派军饷,人民负担不了。

古文:士元心念其民,力为区画,至为将士陵辱诃责,弗避也。

现代文:士元努力为百姓减轻负担,以致受到军队将士们的凌辱和呵责,也不回避。

古文:改知浚州。州滨黄河,尝经盗贼,城堞不完,市井空荒,士元邑邑不得志,而临事未尝易其素。

现代文:后改任氵睿州知州,氵睿州靠近黄河,也曾经发生过反对元朝统治的战乱,城堞不完整,市井荒废。士元悒悒不得志,但处事仍不改其一贯认真负责的态度。

古文:至正十七年,贼复迫浚州,州兵悉溃散,士元坐堂上,顾其子致微使避贼,曰: 吾守臣,居此,职也。

现代文:至正十七年,义军再攻氵睿州,州兵皆溃散,士元自己独坐堂上,对儿子致微说 ,我是地方官,呆在这里不逃走,是我的职责所在。

**古文:若可逃生。 **

现代文:至于你,是可以离此逃生的。

古文:子侍立,不忍去。

现代文:其子不忍离去。

**古文:贼前问曰: 尔为谁? 士元叱曰: 我王知州也。强贼识我否? **

现代文:不久,义军至,问是何人,士元叱曰: 我王知州也,强贼识我否?

古文:贼欲缚士元,士元奋拳殴贼,贼怒,并其子杀之。杨朴,字文素,河南人。早以文学得推择为吏,任至滁州全椒县尹。滁界庐江,庐江陷于寇,滁人震动。

现代文:并挥拳殴打义军,遂被杀死,其子亦死。杨朴字文素,河南人。早年以文学得推举为吏,官至滁州全椒县尹。滁州与庐江接界,庐江陷落后,滁人震恐。

古文:行省参政也先总兵于滁,不理军事,唯纵饮,至暮,城门不钥,寇入纵火,犹张烛挥杯,急逾城出走。

现代文:行省参政也先在滁指挥战争,但他不知兵,每天只是纵饮作乐而矣。及至暮,城门不锁,义军已入城纵火,也先才停杯逾城出走。

古文:朴度必死,乃尽杀其妻女,朝服坐堂上。

现代文:杨朴自认为必死,乃先杀害自己的妻女,然后穿朝服坐堂上等死。

**古文:盗欲降之,朴指妻女示曰: 我已戕我属,政欲死官守耳,尚何云云! **

现代文:义军至,欲使朴降服,朴指妻女尸体说 :我已自己杀害了我的家属,我现在正想死在我的官位上,你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古文:乃连唾之。贼絷朴,倒悬树上,而割其肉至尽,犹大骂弗绝。赵琏,字伯器,宏伟之孙也。

现代文:乃连连向义军脸上唾口沫,义军怒,捆朴,倒悬树上,尽割其肉至死。赵琏字伯器,赵宏伟的孙子。

古文:至治元年,登进士第,授嵩州判官。

现代文:至治元年进士,授嵩州判官。

古文:再调汴梁路祥符县尹。入为国子助教。累迁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除杭州路总管。

现代文:后历任汴梁路祥符县尹、国子监助教、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杭州路总管等职。

古文:杭于东南为剧郡,地大民夥,长吏多不称其职。

现代文:杭州是东南一带复杂难治的郡,地大人多,地位较高的官多不称职。

古文:琏为人强毅开敏,精力绝人,吏莫不服其明决,而不敢欺。

现代文:琏为人刚毅开朗,精力过人,僚吏莫不信服他的英明果断,有事不敢隐瞒。

古文:浙右病于徭役,民充坊里正者,皆破其家。

现代文:浙右百姓苦于徭役,百姓担任坊正里正的,莫不弄得家庭破产。

古文:朝廷令行省召八郡守集议便民之法,琏献议以属县坊正为雇役,里正用田赋以均之,民咸以为便。

现代文:朝廷知道此情况不能继续,便令行省召集八郡守商讨便民之法,琏提议,对属县坊正的负担收雇役钱;对里正的负担,则在赋中均摊后征收,百姓都认为此法甚好。

古文:有盗诱其同恶,持刃出市,斫人以索金,市民乃户敛以予之,人无敢言者。

现代文:有坏人率领同党持刀在市内强索金钱,市民只好按户征收给与,无人敢说不给。

**古文:琏曰: 此不可长也。 **

现代文:琏说: 此事不能继续!

古文:遣卒掩捕之,尽戮诸市。

现代文:乃遣兵卒乘其不备将他们逮捕斩首示众。

古文:逾年,召拜吏部侍郎。

现代文:次年召回朝拜为吏部侍郎。

古文:杭人思之,刻其政绩于碑。

现代文:杭州人十分怀念,在他离任后将其政绩刻于碑上,以资表彰。

古文:历中书左司郎中,除礼部尚书。寻迁户部,拜参议中书省事。

现代文:琏先后迁任中书左司郎中、礼部尚书、户部参议中书省事、山北辽东道廉访使。

古文:出为山北辽东道廉访使。是时河南兵起,湖广、荆襄皆陷,而两淮亦骚动。朝廷乃析河南地,立淮南江北行省于扬州,以琏参知政事。

现代文:当时河南农民起义军兴起,湖广、荆襄都失守,两淮也骚动不安,朝廷便分出河南一部分地区设立淮南江北行省于扬州,任琏为参知政事。

古文:琏方病水肿,即舆疾而行。

现代文:琏正患水肿病,抱病登车至扬州赴任。

古文:既至,分省镇淮安,又移镇真州。

现代文:既至,镇守淮安,后又移镇真州。

古文:会张士诚为乱,突起海滨,陷泰州。兴化,行省遣兵讨之,不克。乃命高邮知府李齐往招谕之。士诚因请降,行省授以民职,且乞从征讨以自效。

现代文:当时,张士诚起兵于海滨,连下泰州、兴化,行省派兵征讨无效,乃命高邮知府李齐往招安,士诚因而请降,行省授士诚以民职,并要求士诚参加平叛以报效朝廷。

古文:遂移琏镇泰州,琏乃趣士诚治戈船,趋濠、泗。士诚疑惮不肯发,又觇知琏无备,遂复反。

现代文:行省为了就近控制士诚,遂令琏移镇泰州,琏乃催促士诚准备兵船来濠、泗,士诚疑惧不肯起程,后又窥知琏无准备,便又起来造朝廷的反。

古文:夜四鼓,纵火登城。

现代文:夜四鼓,纵火登城。

古文:琏力疾扪佩刀上马,与贼斗市衢。

现代文:琏忙执佩刀上马,与起义军展开巷战。

古文:贼围琏,邀至其船,琏诘之曰: 汝辈罪在不赦,今既宥尔诛戮,又锡以名爵,朝廷何负于汝,乃既降复反邪!

现代文:义军包围了赵琏,并邀请琏至其船。琏质问他们: 你们罪在不赦,现在我们已经宽恕你们,不杀你们,还赐给你们名爵,朝廷有哪一点对不起你们,致使你们投降后又造反呢?

**古文:汝弃信逆天,灭不旋踵。我执政大臣,岂为汝贼辈屈乎! **

现代文:你们弃信背叛天子,灭顶之灾已在眼前,我是执政大臣,岂能向你辈屈服?

古文:即驰骑奋击贼,贼以槊撞琏坠地,欲舁登其舟,琏瞋目大骂,遂死之。

现代文:于是仍驰骑奋击。起义军以槊撞琏坠地,欲将琏抬上他们的兵船。琏目真目大骂,便被杀。

古文:琬潜登白龙奥,舍于民家,绝粒不食。

现代文:琏仆扬儿以身护琏,亦被杀。动乱平定后,州民收琏尸,归葬于真州。

古文:人劝之食,辄瞑目却之,七日而死。孙捴,字自谦,曹州人。

现代文:朝廷得知此情后,赐安葬费三百锭,还封其子赵锜为官。孙捴字自谦,曹州人。

古文:至正二年进士,授济宁路录事。

现代文:至正二年进士,授济宁路录事。

古文:张士诚据高邮叛,或谓其有降意,朝廷择乌马儿为使,招谕士诚,而用捴辅行。

现代文:张士诚在高邮起义时,或谓其有降意,朝廷择乌马儿为使,往招士诚,并用捴伴随。

古文:捴家居,不知也。

现代文:时捴在家,不知此事。

古文:中书借捴集贤待制,给驿,就其家起之。捴强行抵高邮,士诚不迓诏使。

现代文:中书藉口捴有集贤院待制之职,给以使用驿站的方便,捴勉强奉命到高邮,张士诚并不以礼相迎。

古文:捴等既入城,反覆开谕,士诚等皆竦然以听。

现代文:捴等进入高邮城后,对士诚反复劝说,士诚肃敬地听着。

古文:已而拘之他室,或日一馈食,或间日一馈食,欲以降捴,捴唯诟斥而已。

现代文:等捴讲完话后,士诚便将他拘于他室,有时一日给一顿饭,有时隔日给一顿饭,还想劝捴投降,捴只是咒骂而已。

古文:乃令其党捶捴,肆其陵辱,捴不恤也。

现代文:士诚令其部下殴打捴,放肆凌辱捴,但捴一点也不惊恐。

古文:及士诚徙平江,捴与士诚部将张茂先谋,将捴所授站马札子,遣壮士浦四、许诚赴镇南王府,约日进兵复高邮。

现代文:士诚移驻平江,捴与士诚部将张茂先商议后,派壮士浦四、许诚,将捴送来的驿传文书送交镇南王府,约镇南王定期派兵来收复高邮。

古文:谋泄,执捴讯问,捴骂声不绝,竟为所害。

现代文:事情败露后,士诚执捴讯问,捴骂声不绝,终为士诚所杀。

**古文:后贼中见失节者,辄自相嗤曰: 此岂孙待制耶! **

现代文:后义军中有失节者时,经常自相讥刺说: 这难道是孙待制吗?

古文:事闻,赠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护军,追封曹南郡公,谥忠烈。赐田三顷恤其家。

现代文:朝廷得知孙之事迹,赠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护军,追封曹南郡公,谥忠烈,赐田三顷,抚恤其家属。

古文:石普,字元周,徐州人。

现代文:石普字元周,徐州人。

古文:至正五年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

现代文:至正五年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官,后改任经正监经历。

古文:淮东、西盗起,朝廷方用兵,普以将略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尝荐其材,会丞相脱脱讨徐州,以普从行。

现代文:淮东淮西义军起事,朝廷方用兵之际,普一向以将略见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曾向朝廷推荐他的才能,恰好丞相脱脱讨伐徐州,便使石普从行。

古文:徐平录功,迁兵部主事,寻升枢密院都事,从枢密院官守淮安。

现代文:徐州平定后,论功行赏,迁升普为兵部主事。不久,又升为枢密院都事,随枢密院官守淮安。

古文:时张士诚据高邮,普诣丞相,面陈破贼之策,且曰: 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卒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

现代文:张士诚占据高邮,普向丞相面陈破张之策,且说: 高邮恃有大湖之险,多是低凹沼泽地,骑兵不能去,如给我三万步兵,保证能攻下高邮。

**古文: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下忠义倡。 **

现代文:高邮一平定,濠泗便容易攻破,我愿为先锋,以忠义号召天下。

古文:丞相壮之,命权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招民义万人以行。

现代文:丞相认为他有壮志,命他担任山东民兵万户府事,招民兵万人随行。

古文:而汝中柏者方用事,阴沮之,减其军半。

现代文:但这时汝中柏正当权,暗中破坏,将石普带的士兵减少一半。

古文:初令普便宜行事,及行,又使听淮南行省节制。

现代文:原先是同意石普自己可以相机做某些决定,但在动身时却又规定他要听淮南行省的节制。

古文:普行次范水寨,日未夕,普令军中具食,夜漏三刻,下令衔枚趋宝应,其营中更鼓如平时。

现代文:石普的部队到达范水寨时,太阳已偏西,石普便下令部队开饭,深夜三刻,石普下令部队秘密转移到宝应,而军营中的更鼓伪装得像平时一样。

古文:抵县,即登城,树帜城上,贼大惊溃,因抚安其民。

现代文:部队到达宝应后,便立即下令登城,把旗帜插在城上,起义军的守军大惊溃散,石普便出榜安民,收回了宝应。

古文:由是诸将疾普功,水陆进兵,乘胜拔十余寨,斩贼数百。

现代文:诸将妒嫉石普立功,便水陆争进,乘胜拔十余寨,斩起义军数百。

古文: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一趋城东,备水战;一为夺兵,虞后;一普自将,攻北门。

现代文:将抵高邮城时,石普分兵三路:一趋城东,准备水战;一为奇兵,以断后路;石普自带一路攻北门。

古文:遇贼与战,贼不能支,遁入城。

现代文:义军不能支,退回城内。石普身先士卒,追击义军,并纵火烧城门。

古文: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

现代文:义军恐惧,谋弃城走。

古文:而援军望之,按不进。

现代文:但这时朝廷的援军取观望态度,按兵不动;而且忌妒石普。

古文:且忌普成功,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欲收先入之功。

现代文:总兵者派蒙古军千骑,突然出现在石普军队前面以夺取先入高邮之功。

古文:而贼以死捍,蒙古军恇怯,即驰回,普止之不可,遂为贼所蹂践,率坠水中。

现代文:守城义军誓死抵抗,蒙古军胆怯后退,石普极力阻止他们,阻止不住,遭义军反击,大多坠入水中。

**古文:普军乱,贼乘之。普勒余兵,血战良久,仗剑大呼曰: 大丈夫当为国死,有不进前者,斩! **

现代文:石普军溃散,义军乃乘机进击,石普率残兵抵抗,血战良久,仗剑大呼曰 :大丈夫当为国死,敢有不前进者,斩!

古文:奋击,直入贼阵中,从者仅三十人。

现代文:乃直入义军阵地,从者仅三十人。

古文:至日西,援绝,被创堕马,复步战数合。

现代文:至傍晚,援军不至,受伤坠马,复步战数合。

古文:贼怒,先剜其臂肉,而后磔之。

现代文:乘立法招安,使其有自新之路。

古文:杨乘,字文载,滨州渤海人。至正初,为介休县尹,民饥散为盗,乘立法招之,使自新,皆弃兵顿首,愿为良民。其后累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坐海寇掠漕粮舟免官,寓居松江。

现代文:百姓抛弃兵器,愿为良民。其后,累官至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因漕运粮船被海寇抢劫而免官,寓居松江。

**古文:张士诚入平江,其徒郭良弼、董绶言乘于士诚,士诚遣张经招乘,乘曰: 良弼、绶皆名臣,今已失节,顾欲引我,以济其恶邪! **

现代文:张士诚入平江,其部下郭良弼、董绶推荐乘于士诚,士诚遣张经去招降乘,乘说 :良弼与绶都是名臣,今皆叛朝廷,反来招我,大概是想我帮他们实现他们的邪恶意图!

古文:且让经平日读书云何,经俯首不能对。

现代文:又责问张经平日读书如何,经低头不能回答。

古文:乘日与客痛饮,竟日不言。

现代文:乘乃与客痛饮,终日不言。

**古文:客问: 盍行乎? **

现代文:客问曰: 今后做何打算?

**古文:乘曰: 乘以一小吏致身显官,有死而已,尚何行之有! **

现代文:乘回答 :乘以一小吏致身显官,有死而已,还往何处去!

古文:经促其行愈急,乘乃整衣冠,自经死,年六十四。

现代文:张经见状更急于促使乘启程,乘整理衣冠自杀而死,时年六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