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古文:稍就正于衡,衡亦赏其辞,且戒之曰: 弓矢为物,以待盗也;使盗得之,亦将待人。

现代文:姚燧字端甫,父名姚格。其世系见《姚枢传》。姚燧三岁丧父,寄养于隐居苏门的伯父姚枢家。

古文:文章固发闻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将何以应人之见役者哉!

现代文:姚枢对燧教育甚急,使他几乎不堪忍受。杨奂写信劝姚枢说,燧是块好料,长大自会成材,用不着性急,并把女儿许配给姚燧。

**古文: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钧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 **

现代文:姚燧十三岁时在苏门见过许衡,十八岁在长安拜许衡为师,这时他还未开始写作,但看同辈人之文章不如古人,内心不以为然。二十四岁才读韩退之的著作,开始习写文章,人们看后认为有作者风度,许衡亦欣赏其文辞。

古文:至元七年,衡以国子祭酒教贵胄,奏召旧弟子十二人,燧自太原驿致馆下。

现代文:至元七年,许衡任国子祭酒,教导贵族子弟,奏请召回他散于四方的旧时弟子十二人,姚燧为其中之一,由河内应召而来。

古文:燧年三十八,始为秦王府文学。

现代文:燧年三十八岁时为秦王府文学。

古文:未几,授奉议大夫,兼提举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

现代文:不久,授为奉议大夫,兼提举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

古文:十二年,以秦王命,安辑庸蜀。

现代文:十二年,奉秦王之命安抚庸、蜀。

古文:明年,汉嘉新附,入谕其民。

现代文:十三年,汉川、嘉定两地为新占领地区,燧奉命去晓谕百姓,使他们归顺。

古文:又奉命招王立于合州。

现代文:又奉命到合州去招王立。

古文:又明年,抚循夔府。

现代文:十四年,奉命安抚夔府人民。

古文:凡三使蜀,皆称职。

现代文:连续三次出使四川,都尽其职责。

古文:十七年,除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录囚延安,逮系诖误,皆纵释之,人服其明决。

现代文:十七年,任命为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审查延安囚犯的罪状,凡错捕者一律无罪释放,人们佩服他英明决断。

古文:调山南湖北道。按部澧州,兴学赈民,孜孜如弗及。

现代文:调山南湖北道,巡视澧州,兴学校,赈灾民,孜孜不倦,唯恐做得不够。

古文:二十三年,自湖北奉旨趋朝。

现代文:二十三年,自湖北奉旨还朝。

古文:明年,为翰林直学士。

现代文:二十四年,任命为翰林直学士。

古文:二十七年,授大司农丞。

现代文:二十七年,授大司农丞。

古文:九年,拜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

现代文:元贞元年,以翰林学士资格参加修纂《世祖实录》,与侍读高道凝为总裁。大德五年,授中宪大夫、江东廉访使,因病呈请辞职。

古文:至大元年,仁宗居藩邸,开宫师府,燧年已七十,遣正字吕洙,如汉征四皓故事,起燧为太子宾客。

现代文:至大元年,姚燧已年至古稀。时仁宗为太子,仿效汉高祖太子刘盈敦请 四皓 的故事,遣正字吕洙去聘请姚燧为太子宾客。

古文:未几,除承旨学士,寻拜太子少傅。

现代文:不久,连续拜为承旨学士、太子少傅。

**古文:武宗面谕燧,燧拜辞,谢曰: 昔臣先伯父枢尝除是官,尚不敢拜,臣何敢受! **

现代文:燧辞谢,不肯受任。

古文:明年,授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

现代文:第二年授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

古文:四年,得告南归,中书以承旨召;明年,复召。燧以病,俱不赴。

现代文:至大四年,告老南归,中书省又召他为承旨,未赴任。五年,又召,仍以病辞谢。

古文:卒于家,年七十六。

现代文:后于家中病逝,享年七十六岁。

古文:谥曰文。

现代文:谥 文 。

古文:燧先在苏门山时,读《通鉴纲目》,尝病国统散于逐年,不能一览而得其离合之概,至告病江东,著《国统离合表》若干卷,年经而国纬之,如《史记》诸《表》,将附朱熹《凡例》之后,复取徽、建二本校仇,得三误焉,序于《表》首。

现代文:姚燧往年在苏门山读《通鉴纲目》时,深感其关于历代皇帝传承的世系分见于各年,因著《国统离合表》若干卷,系仿《史记》诸《表》,以年为经、国为纬编辑而成,附于朱熹《通鉴纲目?凡例》之后;又取徽、建二版本进行校勘,查出三处错误。详见所著《表》前的《序篇》。

**古文:彼复有班孟坚者出,表古今人物,九品中必以一等置欧阳子,则为去圣贤也有级而不远,其文虽无谢、尹之知,不害于行后。岂有一言几乎古,而不闻之将来乎! **

现代文:姚燧的学问造诣,得助于许衡的教诲。他从追求天理,认识世界,到最后身体力行,故成为一代名儒。其文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恰到好处,气势豪迈而不放纵,刚健而不严厉,声调宏大响亮,有西汉文风,宋末之弊习为之一变。

古文: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其不得者,每为愧耻。

现代文:延以前的那些文章大匠都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姚燧认为,文章的好坏,取决于所载道之轻重,而道之轻重又有赖于文章之好坏,相辅相成。当时孝子顺孙,欲弘扬祖宗德行,必须请姚燧为之撰文才可传之后世,得不到姚燧所撰文章,深为愧疚。

古文: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

现代文: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及其显行盛德,都是由姚燧撰文记述的。

古文:每来谒文,必其行业可嘉,然后许可,辞无溢美。

现代文:凡来请他撰文的人,其德行必须是有可称赞者,才同意撰写,无溢美之辞。

古文:又稍广置燕乐,燧则为之喜而援笔大书,否则弗易得也。

现代文:还须设宴奏乐,使燧高兴,这才命笔大书,否则也得不到他撰写的文章。

古文:时高丽沈阳王父子,连姻帝室,倾赀结朝臣。

现代文:高丽沈阳王父子与元朝皇室联姻,以大量金钱交结朝臣。

古文:一日,欲求燧诗文,燧靳不与,至奉旨,乃与之。

现代文:有一天,想请姚燧为他们做诗撰文,燧不肯,皇帝下令才答应。

古文:王赠谢币帛、金玉、名画五十篚,盛陈致燧。

现代文:沈阳王赠姚燧币帛、金玉、名画五十筐,表示谢意。

古文:燧即分散诸属官及史胥侍从,止留金银,付翰林院为公用器皿,燧一无所取。

现代文:燧收下分给各级官吏侍从,只留金银给翰林院做公用器皿,自己一无所取。

古文:人问之,燧曰: 彼藩邦小国,唯以货利为重,吾能轻之,使知大朝不以是为意 。

现代文: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 高丽是藩邦小国,以货利为重,我轻视这些东西,使他知道我大元朝本不在乎这些。

古文:其器识豪迈过人类如此。

现代文:其器量与见识豪迈超人。

古文:然颇恃才,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故君子以是少之。

现代文:然而姚燧颇自恃其才华,轻视赵孟兆页、元明善等人,所以一些有德行的人因此而菲薄他。

古文:平生所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行于世。

现代文:平生所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流传于世。

古文:耶律有尚,字伯强,辽东丹王十世孙。祖父在金世尝官于东平,因家焉。

现代文:耶律有尚字伯强,契丹族人,辽东丹王十世孙,祖父在金朝东平为官,因安家于东平。

古文:有尚资识绝人,笃志于学,受业许衡之门,号称高第弟子。

现代文:有尚天资过人,勤奋好学,拜许衡为师,并成为高足弟子。

古文:其学邃于性理,而尤以诚为本,仪容辞令,动中规矩,识与不识,莫不服其为有道之君子。

现代文:他对性理之学颇有研究,尤其把 诚 作为治学为人的根本。其言行莫不遵循规矩,无论是认识他或不认识他的人,都从内心称赞他是有道君子。

古文:至元八年,衡罢中书左丞,除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以教国人之子弟,乃奏以门人十二人为斋长以伴读,有尚其一也。

现代文:至元八年,许衡辞中书左丞,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教育蒙古贵族子弟。他奏请聘其弟子十二人为斋长以辅导子弟们的学习,有尚为其中之一。

古文:十年,衡告免还乡里,朝廷乃以有尚等为助教,嗣领其学事。

现代文:十年,衡辞职回乡,朝廷任有尚等为助教,继续领导国子监的教学。

古文:居久之,拜监察御史,不赴。

现代文:在国子监工作了很长时间后,拜有尚为监察御史,有尚未去就任。

古文:除秘书监丞,出知蓟州,为政以宽简得民情。

现代文:又任命他为秘书监丞,后又出任蓟州知州。他在蓟州简政宽刑,深得民心。

古文:裕宗在东宫,召为詹事院长史。

现代文:裕宗为太子,召有尚为詹事院长史。

古文:自有尚既去,而国学事颇废,廷议以谓非有尚无足以继衡者,除国子司业。

现代文:国子学自有尚走后,教学停滞,朝廷认为非有尚不能继承许衡的事业,于是任命有尚为国子司业。

古文:时学馆未建,师弟子皆寓居民屋,有尚屡以为言。

现代文:当时尚未建立学馆,教师学生都住在民房内。有尚多次奏请建设学馆。

古文:二十四年,朝廷乃大起学舍,始立国子监,立监官,而增广弟子员。

现代文:至元二十四年,朝廷才大建学舍,始立国子监,设置监官,增收学生。

古文:于是有尚升国子祭酒,儒风为之丕振。

现代文:有尚升为国子祭酒,从此,儒学之风大振。

古文:二十七年,以亲老,辞职归。

现代文:二十七年,有尚因双亲年高,辞职归家奉养。

古文:大德改元,复召为国子祭酒。

现代文:大德元年,再次召有尚回京任国子祭酒。

古文:寻除集贤学士,兼其职。

现代文:不久,任集贤学士兼国子祭酒。

古文:顷之,迁太常卿,又迁集贤学士。

现代文:又不久,调任太常卿,后又回任集贤学士。

古文:八年,葬父还乡里。

现代文:大德八年,为葬父而还乡。

古文:已而朝廷思用老儒,以安车召之于家,累辞不允,复起为昭文馆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阶中奉大夫。

现代文:其后,朝廷要用老儒生,派专车到家中去接他,他再三辞谢,后起任昭文馆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官阶为中奉大夫。

古文:有尚前后五居国学,其立教以义理为本,而省察必真切;以恭敬为先,而践履必端悫。

现代文:有尚在国子学前后五年,其教育方针以义理为本,但必须做实地考察,不尚空谈。教育学生要讲求恭敬,要端正、诚实。

古文:凡文词之小技,缀缉雕刻,足以破裂圣人之大道者,皆屏黜之。

现代文:对于那些只讲求文章词句华美,修修补补,故意雕刻者,认为有害于圣人之大道,一律排斥。

古文:是以诸生知趋正学,崇正道,以经术为尊,以躬行为务,悉为成德达材之士。

现代文:所以学生都知道端正学习态度,尊崇儒学,身体力行,都成为德才兼备之士。

古文:大抵其教法一遵衡之旧,而勤谨有加焉。身为学者师表者数十年,海内宗之,犹如昔之宗衡也。

现代文:这些也大体上是遵行许衡教育方针。有尚身为学者师表数十年,受到海内人士所推崇,如同过去推崇许衡一样。

古文:迁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拜陕西行御史台侍御史。

现代文:有尚因年老,请求归家,朝廷赐纸币七千缗。终年八十六岁,赐谥 文正 。

古文:张孔孙张孔孙,字梦符,其先出辽之乌若部,为金人所并,遂迁隆安。

现代文:张孔孙字梦符,其祖先为契丹族之乌若部,该部为金人所并,迁至隆安。

古文:父之纯,为东平万户府参议,夜梦谒孔子庙,得赐嘉果,已而孔孙生,因丐名于衍圣公,遂名今名。

现代文:父张之纯,为金朝东平万户府参议。有天夜里梦中拜谒孔子庙,赐他嘉果,其后生孔孙。孔孙这名字,表示是孔子所赐的意思。

古文:既长,以文学名,辟万户府议事官,万户严忠范之兄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聘孔孙,以母老不应。

现代文:长大后以文学著名,召聘为万户府议事官。

古文:时汴梁既下,太常乐师流寓东平,旧章缺落,止存登歌一章而已。

现代文:蒙古军攻下汴梁,汴梁的太常乐师流落于东平。当时,祭祀乐章残缺不全,只存《登歌》一章。

古文:世祖居潜邸,尝召乐师至日月山观之,至是,徐世隆奏帝,宜增设宫县及文、武二舞,以备大典。

现代文:世祖为太子时,曾召乐师至日月山演奏。这时,徐世隆向皇帝建议,增设宫县及文、武二舞,以备举行大典时演奏。

古文:因诏徐世隆为太常卿,而孔孙以奉礼郎为之副,以董乐师,肄成,献之京师。

现代文:于是,朝廷诏令徐世隆为太常卿,以孔孙为奉礼郎,监督乐师制成乐曲,献给朝廷。

古文:廉希宪居政府,辟为掾。

现代文:廉希宪主管中书省,召孔孙为属官。

古文:及安童为相,尤礼重之,授户部员外郎,出为南京总管府判官。

现代文:安童为相,更加器重孔孙,授户部员外郎之职,出任南京总管府判官。

**古文:时方议下襄樊,朝廷急用兵,孔孙谓: 今以越境私贩坐罪者,动以千数,宜开自新之条,俾得效战赎死。 **

现代文:朝廷计划攻下襄阳,急需兵源,孔孙提出 :今越境走私而判罪的人,动辄数以千计,最好给他们一条生路,即让他在战场上效力,赎其死罪。

古文:朝论采之。

现代文:这意见被朝廷采纳了。

古文:佥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事,寻升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

现代文:孔孙因任佥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事,不久升为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

古文: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烧其家,烧死者三人。

现代文:他巡视巴陵时,有囚犯三百人将处死刑,经了解,这些人是因为对龚乙提出开银矿一事不满,挖了龚家的坟茔,烧了龚家房屋,烧死三人,官府认为他们是图财害命。

古文:有司以真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

现代文:孔孙认为这些人犯法有其特殊原因,减了他们的罪。

古文:迁浙西提刑按察副使,改同知保定路总管府事,俄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

现代文:后调任浙西提刑按察副使,又改任同知保定路总管府事,不久拜为侍御史,主持行御史台事。

**古文:至元二十二年,安童复入相,言于帝曰: 阿合马颛政十年,亲故迎合者,往往骤进,据显位;独刘宣、张孔孙二人,恬守故常,终始如一。 **

现代文:至元二十二年,安童再次为相,向皇帝陈奏道: 阿合马专政十年,其亲戚、朋友和迎合他的人,往往很快升官,占据重要位置,只有刘宣与张孔孙二人安守旧职,始终如一。

古文:乃除宣吏部尚书,孔孙礼部侍郎。

现代文:于是任命刘宣为吏部尚书,孔孙为礼部侍郎。

古文:寻升孔孙礼部尚书,擢燕南提刑按察使。

现代文:不久,升孔孙为礼部尚书,又升为燕南提刑按察使。

古文:二十八年,提刑按察司改肃政廉访司,仍为使,莅治于大名,一以所没赃籴粟五千斛赈饥民。

现代文:二十八年,提刑按察司改为肃政廉访司,仍以孔孙为肃政廉访使,衙门设在大名府。他在燕南将所没收赃款买粟五千斛,用来赈济饥民。

古文:拜佥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事。

现代文:拜佥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事;不久,任大名路总管兼大名知府。

古文:亡何,除大名路总管,兼府尹,大兴学校。

现代文:他在大名大兴学校。

古文:有献故河堤三百余里于太后者,即上章,谓宜悉还细民,从之。

现代文:该地有人将旧河堤土地三百余里献于太后,孔孙知道后立即上书,请求将这些土地全归还给百姓,得到批准。

古文:擢淮东道肃政廉访司使,因谳狱盐场,民尹执中兄弟诬伏为强盗,平反之。

现代文:升淮东道肃政廉访司使。该地盐场盐民尹执中兄弟被人诬告为强盗,孔孙审理清楚后,为此兄弟二人平反。

古文:召还,拜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商议中书省事。

现代文:召还朝拜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商议中书省事。

古文:丞相完泽卒,孔孙与陈天祥上封事,荐和礼霍孙可为相。

现代文:丞相完泽去世,孔孙与陈天祥上书举荐和礼霍孙为相。

古文:会地震,诏间弭灾之道,孔孙条对八事,其略曰:蛮夷诸国,不可穷兵远讨;滥官放谴,不可复加任用;赏善罚恶,不可数赐赦宥;献鬻宝货,不可不为禁绝;供佛无益,不可虚费财用;上下豪侈,不可不从俭约;官冗吏繁,不可不为裁减;太庙神主,不可不备祭享。

现代文:这时发生了地震,皇帝下诏,征求消灾之道。孔孙进呈八条意见,大意是:蛮夷诸国,不可派兵去远征;已被罢职的无用官员,不可重新起用;赏善罚恶,不可多次赦免;凡献卖宝货者,一律禁绝;供奉佛祖只是白白耗费钱财,应制止;禁止奢侈,要上下一切从俭;裁汰多余的无事可做的官吏;要按时祭祀太庙。

古文:帝悉嘉纳之,赐钞五千贯。

现代文:皇帝认为这些意见都很好,赐钞五千贯以示奖励。

**古文:又累疏言: 凡七十致仕者,宜加一官;丁忧服阕者,宜待起复;宿卫之冒滥者,必当革;州郡之职,必当遴选,久任达鲁花赤,宜量加迁转;又宜增给官吏俸禄;修建京师庙学,设国子生徒,给赐曲阜孔庙洒扫户;相位宜参用儒臣,不可专任文吏;故相安童、伯颜、和礼霍孙与廉希宪等,各宜赠谥。 **

现代文:他又建议: 凡七十退休官员,应加官一级;守丧期满的官员,应加起用;宿卫军中有冒名者,应当开除;州郡官吏应选择任用,在某一地方任久的达鲁花赤,应适当地转至别地;增加官吏俸禄;修建京师庙学,设国子生徒,对于曲阜孔庙的洒扫户给予赏赐;相位应参用儒臣,不可一律只用文官;已故宰相安童、伯颜、和礼霍孙与廉希宪等,应各赠谥号。

古文:久之,请老还家,拜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致仕,集贤大学士如故。

现代文:其后,孔孙告老还家,朝廷拜他为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退休后仍为集贤大学士。

古文:大德十一年卒,年七十有五。

现代文:大德十一年卒,享年七十五岁。

古文:孔孙素以文学名,且善琴,工画山水竹石,而骑射尤精。

现代文:孔孙素来以文学著名,同时也很会弹琴,其画工于山水竹石,尤精于骑射,可称为全才。

古文:及其立朝,谠言嘉论,有可观者,士论服之。

现代文:在朝中敢于直言,而且往往正确,为同朝人所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