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五

古文:梁曾梁曾,字贡父,燕人。

现代文:梁曾字贡父,燕人。

古文:祖守正,父德,皆以曾贵,赠安定郡公。曾少好学,日记书数千言。

现代文:年幼好学,日记数千言。

古文:中统四年,以翰林学士承旨王鹗荐,辟中书左三部令史,三转为中书省掾。

现代文:中统四年经翰林学士承旨王鹗举荐,征召为中书左三部令史,三次迁职任中书省属官。

古文: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佩银符。

现代文:至元十年因考核及格而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并佩银符。

古文:久之,升员外郎。

现代文:后升员外郎。

古文: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

现代文:十五年,迁职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

古文:明年,除知南阳府。

现代文:第二年任南阳府知府。

古文:唐、邓二属州为襄阳府所夺,曾按图经、稽国制以闻,事得复旧。

现代文:唐、邓两属州被襄阳府强划归己,曾按地图核察国家规定的制度行文告之,恢复原样。

古文: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现代文:南阳在宋末属边境,桑柘尚未长成,而每年要交丝抵赋,百姓很困苦,曾请改为征麻,以方便百姓。

古文:十七年,朝廷以安南世子陈日烜不就征,选曾使其国。

现代文:十七年安南世子陈日火亘不入朝进贡,朝廷选梁曾出使。

古文:召见,赐三珠金虎符、貂裘一袭,进兵部尚书,与礼部尚书柴椿偕行。

现代文:帝召见赐三珠金虎符、貂裘衣一套,任兵部尚书,与礼部尚书柴椿同行。

古文:明年,日烜遣其叔遗爱,奉表从曾入献方物。

现代文:第二年,日火亘派遣其叔遗爱奉表随梁曾入朝献土产。

古文:帝封遗爱为安南国王,赐币帛,遣归。

现代文:帝封遗爱为安南国国王,赐给币帛。

古文:二十一年,除曾湖南宣慰司副使。

现代文:二十一年授梁曾湖南宣慰司副使。

古文:居三年,以疾去。

现代文:任官三年,因病离职。

古文:二十九年,改淮西宣慰司副使,复以亲老辞。

现代文:二十九年改任淮西宣慰司副使,因双亲年老辞官。

古文:召至京师,入见内殿,有旨令曾再使安南,授吏部尚书,赐三珠金虎符、袭衣、乘马、弓矢、器币,以礼部郎中陈孚为副。十二月,改授淮安路总管而行。

现代文:帝召他到京师,在内殿接见,令他再次出使安南,授吏部尚书、并赐三珠金虎符、一套衣服、乘马、弓矢、器币,礼部郎中陈孚任副使,十二月改授淮安路总管而行。

古文:三十年正月,至安南。

现代文:三十年正月至安南。

古文: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

现代文:该国有三座门,中间的叫阳明,左边的叫日新,右边的叫云会,陪臣在郊外迎接梁曾等人,准进日新门。

**古文:曾大怒曰: 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 **

现代文:梁曾大怒说: 奉诏不由中门进,是我辱君命。

古文: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

现代文:立即回馆。不久,该国又要开云会门进去,梁曾又坚持不进,后来才进阳明门。

古文: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现代文:梁曾要日火尊亲自出来迎诏,讲明元朝重右的礼节,宣布天子的威德,劝告他们的国君入朝。

古文: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

现代文:陈日火尊深为钦佩。三月,令国相陶子奇等随梁曾到宫门请罪。上万寿颂、金册表章、土产,并拿黄金器币奇物送给梁曾作为礼物,梁曾拒不接受,将原物还给陶子奇。

古文: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

现代文:八月回京师入宫见帝,献上与陈日火尊往来议事的记载。

**古文:帝大悦,解衣赐之,且令坐地上,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 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敢尔! **

现代文:帝大喜,解衣赐给他,右丞相阿里不以为然,帝怒道 :梁曾两次出使外国,用口舌制止了战争,你怎么能用这种态度?

**古文:是日,有亲王至自和林,帝命酌酒,先赐曾,谓亲王曰: 汝所办者汝事,梁曾所办,吾与汝之事,汝勿以为后也。 **

现代文:这天有亲王来自和林,帝命他斟酒,先赐给梁曾,并对亲王说 :你办的是你的事,梁曾办的是我和你的事,不要认为你在他之后。

古文:复于便殿赐酒馔,留宿禁中,语安南事,至二鼓方出。

现代文:又在便殿赐给酒馔,留宿宫中谈安南之事直到二更。

古文:明日,陶子奇等见诏,陈其方物象、鹦鹉于庭,而命曾引所献象。曾以袖引之,象随曾转,如素驯者,复命引他象,亦然。

现代文:第二天陶子奇等人见诏,在廷上献土产、象、鹦鹉,帝要梁曾引所献之象,梁曾用衣袖引导,象随曾转,如驯过一样。帝又命曾引别的象,仍如此。

**古文:帝以曾为福人,且问曰: 汝亦惧否? **

现代文:帝认为曾是福人,问他: 你害怕吗?

**古文:对曰: 虽惧,君命不敢违。 **

现代文:曾回答说 :虽害怕但君命不敢违。

**古文:帝称善。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 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 **

现代文:有人进谗言说曾受安南贿赂,曾回答帝说: 安南赠黄金器币奇物给我,我没接受,托付给陶子奇了。

**古文:帝曰: 苟受之,何不可也! **

现代文:帝说 :就接受了有何不可?

古文:寻赐白金一锭、金币二;敕中书以使安南三珠金虎符与之。

现代文:一会儿赐白金一锭、金币二个,告中书将出使安南的三珠金虎符给曾。

古文:仍乘传之任淮安。

现代文:他仍赶回淮安上任。

古文: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

现代文:他在淮安兴办学校,严肃风俗,河南行省有疑难的事,都委托曾商议。

古文: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户口复者五万二千四百户,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

现代文:大德元年授杭州路总管,恢复户口五万二千四百户。他奏请禁止夜间审讯囚犯、游街、酷刑,朝廷同意,写成命令。

古文:四年,丁内艰。

现代文:四年,母丧归家守孝。

古文: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

现代文:七年授潭州路总管,因服丧没赴任。

古文:明年,迁两浙都转运盐使。

现代文:第二年任两浙都转运盐使。

古文:又明年,拜云南行省参知政事,赐三珠金虎符。

现代文:又一年任云南行省参知政事,赐给三珠金虎符。

古文: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至长芦,有旨赐钞一百锭,使营葬。

现代文:不久召回京师,以母丧未葬,扶柩北上辞官。到长芦,有旨赐钞一百锭,筹办丧事。

古文:十一年,转正奉大夫,出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寻迁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现代文:十年任命中书参议。十一年,迁职正奉大夫,出任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不久调任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古文: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备至。

现代文:四年因病辞归,诏命赐药物,关怀备至。

古文:皇庆元年,仁宗以曾前朝旧臣,特授昭文馆大学士、资德大夫。

现代文:皇庆元年,仁宗因曾为前朝老臣,特授昭文馆大学士、资德大夫。

古文:累章乞致仕,不允,复起为集贤侍讲学士。

现代文:梁曾累次上奏章辞官退隐,都未同意,再起用为集贤侍讲学士。

古文:国有大政,必命曾与诸老议之。

现代文:国家有重大事件,一定要曾同诸老议定。

古文:延祐元年,奉诏代祀中岳等神。

现代文:延元年,奉诏代祭中岳等神。

古文:还至汴梁,以病不复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

现代文:回至汴梁因病不复职,居淮南,闭门不迎宾客,每天以读书为乐。至治二年卒,享年八十一岁。

古文:刘敏中,字端甫,济南章丘人。

现代文:刘敏中,字端甫,济南章丘人。

**古文:幼卓异不凡,年十三,语其父景石曰: 昔贤足于学而不求知,丰于功而不自炫,此后人所弗逮也。 **

现代文:幼年时才智不同于一般人。十三岁时曾对其父景石说 :从前一些品德才能出众的人常满足于学习,而不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满足于建立丰功伟绩而不炫耀自己。这些都是后人所不及的好品德。

**古文:敏中尝与同侪各言其志,曰: 自幼至老,相见而无愧色,乃吾志也。 **

现代文:他的父亲对他这种认识非常惊奇。敏中与同龄人交谈志向时说: 我的志向是从幼到老,每相见时,不因自己无进步而惭愧。

古文:至元十一年,由中书掾擢兵部主事,拜监察御史。

现代文:至元十一年敏中由中书选拔为兵部主事,任监察御史。

古文:权臣桑哥秉政,敏中劾其奸邪,不报,遂辞职归其乡。

现代文:当他揭发权臣桑哥的诈伪邪恶,而朝廷不做处理时,便辞官回故乡。

古文:既而起为御史台都事。

现代文:时隔不久,出任御史台都事。

古文:时同官王约以言去,敏中杜门称疾。

现代文:当时有人谗毁王约,王被迫离开御史台,敏中因此推说有病,闭门不出。

**古文:台臣请视事,敏中曰: 使约无罪而被劾,吾固不当出;诚有罪耶,则我既为同僚,又为交友,不能谏止,亦不无过也。 **

现代文:台臣请他就职治事,他说: 王约受到弹劾,他有罪;我既然是同僚,又是挚友,没有规劝他、制止他,也不是没有过错呀。

古文:出为燕南肃政廉访副使,入为国子司业,迁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

现代文:以后出任燕南肃政廉访副使,进京后任国子司业,后升迁为翰林学士,兼国子祭酒。

古文:大德七年,诏遣宣抚使巡行诸道,敏中出使辽东、山北诸郡,守令恃贵幸暴横者,一绳以法;锦州雨水为灾,辄发廪赈之。

现代文:大德七年,成宗下诏派他为宣抚使巡行各道,出使辽东、山北各郡,守令中有依仗权势而横征暴敛的,他都依法惩治;锦州因雨水过多遭灾,他就发放库粮救灾。

古文:除东平路总管,擢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

现代文:担任东平路总管,提拔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

古文:九年,召为集贤学士,商议中书省事。

现代文:大德九年,成宗封他为集贤学士,参与中书省的事务。

古文:上疏陈十事,曰整朝纲,省庶政,进善良,剔奸蠹,显公道,杜私门,广恩泽,实钞法,严武备,举封赠。

现代文:他给皇帝写奏章说:整顿朝廷纲纪,减少政务开支,听取好的建议,清除奸贼,倡导公平,杜绝徇私舞弊,给民众广施恩泽,改进使用纸钞的办法,严格治军,选功臣给以封官赏赐等项。

古文:武宗即位,召敏中至上京,庶政多所更定,授集贤学士、皇太子赞善,仍商议中书省事,赐金币有加。

现代文:成宗驾崩,奸臣企图为非作歹,敏中一一抵制。武宗即位后对政事做了较大的更改,授敏中集贤学士、皇太子赞善之职,并仍参与中书省的事务。还赏赐给他很多金银。

古文:顷之,拜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俄改治书侍御史,出为淮西肃政廉访使,转山东宣慰使,遂召为翰林学士承旨。

现代文:不久又授与他河南行省参知政事的职务,随后又改为治书侍御史,任淮西肃政廉访使,赴山东任宣慰使,后奉诏任翰林学士。

古文:每以时事为忧,或郁而弗伸,则戚形于色,中夜叹息,至泪湿枕席。

现代文:武宗召集公卿商议消除灾祸的办法,敏中上疏武宗的七条建议受到称赞,并被采纳。

古文:为文辞,理备辞明,有《中庵集》二十五卷。

现代文:后来因病回归故乡。敏中一生清廉,以国为重,每当国家有危难,忧郁万分,叹息不已。他的文章说理充足,言辞明白,著有《中庵集》二十五卷。

古文:延祐五年卒,年七十六。

现代文:延五年卒,享年七十六岁。

古文:赠光禄大夫、柱国,追封齐国公,谥文简。

现代文:朝廷赠光禄大夫、柱国的称号。后追封为齐国公,谥号文简。

古文:王约王约,字彦博,其先汴人,祖通,北徙真定。

现代文:王约字彦博,祖先汴人,祖父名通,迁徙真定。

古文:约性颖悟,风格不凡。

现代文:王约天资聪慧,风格与一般人大不相同。

古文:从中丞魏初游,博览经史,工文辞,务达国体,时好不以动其心。至元十三年,翰林学士王磐荐为从事,承旨火鲁火孙以司徒开府,奏授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兼司徒府掾。

现代文:随中丞魏初游学,博览经史,擅长文辞,通晓蒙古政治体制。至元十三年,翰林学士王磐举荐他为从事,丞相命火鲁火孙以司徒开建府署,奏请授约为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兼司徒府属官。

古文:既而辟掾中书,除礼部主事。

现代文:不久征召为中书的属官,授礼部主事。

古文:二十四年,拜监察御史,授承务郎。

现代文:二十四年授监察御史、承务郎。

古文:首请建储及修史事。

现代文:他首先请求立太子和修国史。

古文:时丞相桑哥衔参政郭佑为中丞时奏诛右丞卢世荣等,故诬以他罪,约上章直佑冤。

现代文:丞相桑哥怀恨参政郭佑为中丞时,奏杀右丞卢世荣等人,以莫须有罪名诬陷郭佑,王约上章为佑申冤。

古文:按治成都盐运使王鼎不法,罢官除名。

现代文:审讯成都盐运使王鼎违法事,罢官除名。

古文:转御史台都事。

现代文:又调他任御史台都事。

古文:南台侍御史程文海入言事,多斥桑哥罪。

现代文:南台侍御史程文海在朝廷谈论事情时,多次斥责桑哥的罪行。

古文:桑哥怒,又以约与之表里,六奏杀之,上不从。

现代文:桑哥非常恼怒,又因为王约同程文海在朝廷内外相应,六次上奏,请求诛杀王约,帝不理会。

古文:约以陇西地远,请立行台陕西,诏从之。

现代文:王约因陇西离京城远,请求在陕西设立行台,按他的意见下了诏令。

古文:出赈河间饥民,均核有方,全活甚众。

现代文:他还赈救了河间的吏民,使很多灾民能活下来。

古文:三十一年,迁中书右司员外郎。

现代文:三十一年,升中书右司员外郎。

古文:四月,成宗即位,言二十二事,曰实京师,放差税,开猎禁,蠲逋负,赈穷独,停冗役,禁鹰房,振风宪,除宿蠹,慰远方,却贡献,询利病,利农民,励学校,立义仓,核税户,重名爵,明赏罚,择守令,汰官属,定律令,革两司。

现代文:四月成宗即位,王约上书建议二十二事:充实京师,放宽赋役,开放猎禁,减免欠税,赈济贫穷,停止不必要的劳役,禁止鹰房,整顿御史台,清除宿蠹,抚慰远方人民,退避进奉,询问民间利病,兴办有利农民的事业,鼓励学校,设立义仓,核实税户,慎重封赏官爵,明确赏罚,择选守令,淘汰官属,规定律令,改革两司。

古文:又请中书去繁文,一取信于行省,一责成于六部。

现代文:又请中书除去繁文,一要取信于行省,二要责成于六郡。

古文:调兵部郎中,改礼部郎中。

现代文:调迁兵部郎中,又改为礼部郎中。

古文:请行赠谥之典以旌忠勋,付时政记于史馆以备纂录,立供需府以专供亿,皆从而行之。

现代文:奏请行赠谥典礼,以表彰忠臣的功勋。将时政记交托史馆,便于纂录,设立供需府,专管供给。帝听取并采纳了以上建议。

古文: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

现代文:升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参加编修国史。

古文:奉诏赈京畿东道饥民,发米五十万石,所活五十余万人。

现代文:他又奉诏赈救京畿东道的灾民,发放五十万石米,救活五十多万人。

古文:因条疏京东利病十事,请发米续赈之,中书用其言,民获以苏。

现代文:又条疏京东利弊十事,请求继续放粮救灾,中书采用了这一建议,百姓获得复苏。

古文:高丽王昛年老,传国子謜,有不安其政者,飞谗离间,及謜朝京师,潜使人赂用事者,留謜不遣。

现代文:高丽王日巨年老,传位于子讠原。讠原来中国朝拜京师时,该国国内反对派暗地派人来贿赂中国朝中的当权者扣留他。

古文:昛复位,乃委用小人,厚敛淫刑,国人群诉于朝。中书令执其首恶,系刑部,其党复不悛,奏属约验问。

现代文:日巨复位后委用小人,加重赋敛,采用酷刑,国人向中国朝廷倾诉,中书令捉拿首恶,关押于刑部,而这些小人仍无改悔之意,因而奏请派王约去查问。

**古文:约至,宣布明诏,而谕之曰: 天地间至亲者父子,至重者君臣。彼小人知自利,宁肯为汝家国地耶! **

现代文:约到高丽,宣布诏令,并告谕说: 天地间最亲的是父子,最重要的是君臣关系,那些小人只顾自己的私利,怎么肯为你的家和国着想?

**古文:昛感泣,谢曰: 臣年耄,听信憸邪,是以致此,今闻命矣。愿奉表自雪,且请子謜还国,其小人党与,悉听使者治。 **

现代文:日巨感激泪下谢罪说: 我年老,听信奸佞,因此到这地步,现在听了诏令,我愿奉表自己去雪恨,并请子讠原回国,那些小人党羽,全听使臣治理。

古文:翼日,约逮捕覆按其罪,流二十二人,杖三人,黜有官者二人。命故臣洪子藩为相,俾更弊政,罢非道水驿十三,免耽罗贡非土产物,东民大喜。

现代文:第二天,王约逮捕并审讯论罪,流放二十二人,杖刑三人,废官二人,命老臣洪子藩为相,使他更改弊政,撤除非交通要道的水驿站十三个,免去耽罗非土产的进贡,百姓万分高兴。

古文:还报,称旨,除太常少卿。

现代文:回朝廷禀报,皇帝满意,授太常少卿。

古文:寻诏约同宗正、御史谳狱京师,约辞职在清庙,帝不允。

现代文:不久,诏令王约同宗正、御史审判京师狱讼,王约辞职,帝不同意。

古文:乃阅诸狱,决二百六十六人,当死者七十二人,释无罪者八十六人,平反吴得诚冤,嫁良家入倡女十人,杖流元旦带刀阑入殿庭者八十人。

现代文:于是他查阅各狱诉讼,判决了二百六十六人,判死刑的七十二人,无罪释放的八十六人,平反了吴得诚的冤案,使十个娼妓从良,对元旦带刀擅自闯入宫廷的八十人给以杖刑。

古文:因议斗殴杀人者宜减死一等,著为令。

现代文:决定因斗殴杀人的减死一等,定为法令。

古文:又以浙民于行省、南台互讼不决,命约讯之。

现代文:浙地百姓在行省、南台互讼不决,朝廷命王约去查讯。

古文:约至杭,二十日而理,省、台无异辞。特拜刑部尚书,以录前功。

现代文:约到杭二十天内处理完此事,省、台都无异议,特授刑部尚书,表彰以前的功绩。

**古文:大德十一年,仁宗至自怀州,肃清宫禁,以平章赛典赤、安西王阿难答与左丞相阿忽台潜谋为变,命刑曹按责其状。约曰: 在法,谋逆不必搒掠,竟当伏诛。 **

现代文:大德十一年,仁宗从怀州回到宫廷,肃清阴谋篡位者。平章赛典赤、安西王阿难答、左丞相阿忽台密谋反叛,仁宗命刑部对他们进行审讯,王约说: 谋叛不必笞打,应该伏诛。

古文:由是结知仁宗。

现代文:结识了仁宗。

古文:富宁库失金,约疑番直宿卫者盗之,未几,果得实,库官吏获免。

现代文:富宁库丢失黄金,王约怀疑是值班守卫者盗走的,不久查实,库官获免。

古文:监察御史言通州仓米三万石,因雨而湿。约谓必积气所蒸,验且堪用,释守者罪。

现代文:通州三万石仓米因雨而湿,王约说是由于积气蒸发造成,经检验仍然可用,免了看守人的罪。

古文:约问曰: 汝出家,既分承汝师衣钵,又何为得柴氏业乎? 僧不能答,遂归柴氏应后者。至大二年正月,上武宗尊号及册皇后,凡典礼仪注,约悉总之如制。

现代文:立即释放了弟。又升迁礼部尚书,他奏请制定父母丧辞官守孝的丁忧制度,表彰忠孝节义的人,免去都城的煤炭税,帝听从了这些建议。至大二年正月,武宗登基后册封皇后,一切礼仪制度,均由王约按规定安排。

古文:仁宗在东宫,雅知约名,思用以自辅,擢太子詹事丞。

现代文:仁宗在东宫就闻王约之名,想用他辅佐自己,提拔为太子詹事丞。

古文:从幸五台山,约谏不可久留,即日还上京。

现代文:后随帝去五台山,约谏劝不能久留,当天回到上京。

古文:初,安西王封于秦,既以谋逆诛,国除,版赋入詹事院。

现代文:当初安西王封地在秦,因谋篡位而被杀,国废除,所征赋税入詹事院。

古文:仁宗以问,约曰: 安西以何罪诛?

现代文:此时大臣奏请封其子,并复国。约说: 安西为何被杀?

**古文:今复之,何以惩将来! **

现代文:现在复国如何能惩戒将来!

古文:议遂寝。明年,进太子副詹事,约抗章谏节饮,辞意恳切,仁宗嘉纳焉。

现代文:第二年任太子副詹事,约谏帝节饮,言辞恳切,仁宗采纳。

**古文:承制立左卫率府,统侍卫军万人,同列欲署军官,约持不可,众难之曰: 东宫非枢密使耶? **

现代文:按旧制立左卫率府,统领侍卫军万人,同僚想任命侍卫军军官,约坚决反对,大家质问他: 太子不是枢密使吗?

**古文:约曰: 詹事,东宫官也,预枢密事可乎? **

现代文:王约说 :詹事是东宫的官,参预枢密院的事行吗?

**古文:仁宗复召问约,对曰: 皇太子事,不敢不为;天子事,不敢为。 **

现代文:皇太子的事,不敢不做;天子的事不敢做。

古文:约屏人语曰: 左卫率府,旧制有之,今置右府何为?

现代文:又传令增设右卫率府,调河南蒙古军万人交右府统帅。约说 :左卫率府旧制有,又立右府干什么?

古文:诸公宜深思之,不可累储宫也。 又命取安西兵器,给宿卫士。约谓詹事完泽曰: 詹事移文数千里取兵器,人必惊疑。

现代文:不能累及太子呀! 又命取安西兵器给宿卫士,约对詹士完泽说: 詹士发文去几千里之外取兵器,人们定要惊疑。

**古文:主上闻之,奈何? **

现代文:皇上知道了怎么办?

古文:荐翰林学士李谦为太子少傅,请立故丞相淮安忠武王伯颜祠于杭,皆从之。

现代文:完泽惭愧地说 :确实没考虑到这些。 又命去福建找男女绣童工六人,约劝止了。王约荐举翰林学士李谦为太子少傅,请求在杭州立已故丞相淮安忠武王伯颜的祠堂,帝都照办了。

古文:仁宗以詹事院诸事循轨,大喜,面赐犀带,力辞;又赐江南所取书籍,亦辞。

现代文:仁宗因詹事院各事都循规蹈矩地进行,非常高兴,面赐给约犀带,约力辞不受;又赐从江南取来的书籍,也辞谢了。

**古文:仁宗常字而不名,谕群臣曰: 事未经王彦博议者,勿启。 **

现代文:仁宗对群臣说: 事未经王彦博商议,不要干。

**古文:又谓中丞朵曰: 在詹事而不求赐予者,惟彦博与汝二人耳。 **

现代文:又对中丞朵说 :在詹事中不求赐予的,只有彦博和你二人。

古文:中书奏约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帝大怒,特拜河南行省右丞。约陛辞,帝赐卮酒及弓矢。

现代文:至大四年三月,仁宗即位。中书奏请任约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帝大怒,特拜河南行省右丞,辞行时,赐酒及弓矢。

古文:众以方诏命为言,约曰: 吾岂不知,第岁终诸事不集,责亦匪轻。 丞相卜怜吉台赞之曰: 善。 遣使白中书,省臣大悦,遂遍行天下。

现代文:此时,朝廷下诏更改铜钱银钞法,且令天下赋税一律收至大钞。约考虑河南岁用钞七万锭,必会上供不足,便下令各州,用至大钞和至元钞参半交纳。丞相卜怜吉台称赞 好 ,派使臣告诉中书,省臣大喜,于是遍行天下。

古文:南阳孛术鲁冲以书谒约,大奇之,即署为郡学正。

现代文:南阳孛术鲁罛写信谒见,王约认为是奇才,即签署为学正。

古文:既又荐之中书,擢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现代文:以后又推荐给中书,提拔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古文:皇庆改元元日,诏中书省曰: 汴省王右丞可即召之。 约以三月一日至,召见,慰劳,特拜集贤大学士,推恩三世,赠谥树碑。

现代文:皇庆元年,诏令中书省召王约来京。约三月一日到,帝召见慰劳,特拜集贤大学士,推恩三世,赠谥号树碑。

**古文:约首奏: 河南行省丞相卜怜吉台,勋阀旧臣,不宜久外。 **

现代文:约首先奏说 :河南行省丞相卜怜吉台是有功勋的老臣,不应久在朝廷之外。

古文:召至,封河南王。

现代文:于是召卜怜吉台入京,封他为河南王。

古文:约又建议行封赠、禁服色、兴科举。

现代文:约又建议实行封赠,禁止乱用衣服颜色,振兴科举。

**古文:约原其情,杖一百而遣之。冠州民有兄讦其弟厌诅者,谳之,则曰: 我求嗣也。 索《授时历》验其日良信,乃立纵之使还。拜枢密副使,视事,明日召见赐酒,帝谓左右曰: 人言彦博老病,朕今见之,精力尚强,可堪大任也。 **

现代文:又上疏荐国子博士姚登孙、应奉翰林文字揭亻奚斯、成都儒士杨静;请起用中山知府辞官退隐的辅惟良、前尚书参议李源、左司元外郎曹元用,这些人都按级别授官。延二年,丞相帖木迭儿执政,命约巡行燕南山东道。王约到卫辉,有人殴打自己的母亲被捕入狱,其母哭诉说她只有一个儿子,若处死就绝户了。约同情她,只将其子杖刑一百释放。拜枢密副使,第二天帝召见赐酒,并对左右说: 人们说彦博老了,我看精力充沛,可担重任。

**古文:是夕,知院驸马塔失帖木儿宿卫,帝戒之曰: 彦博非汝友,宜师事之。 **

现代文:这晚知院驸马塔失帖木儿宿卫,帝说: 彦博不是你的朋友,应以对待老师的态度对待他。

古文:至治元年,英宗即位,帖木迭儿复相,约辞职不出。

现代文:至治元年,英宗即位,帖木迭儿再任相,王约辞职在家。

古文:二年,以年七十致仕。

现代文:二年,年已七十,辞官退隐。

**古文:三年,丞相拜住一新政务,尊礼老臣,传诏起约,复拜集贤大学士,商议中书省事,以其禄居家,每日一至中书省议事,至治之政,多所参酌。又尝奉诏与中书省官及他旧臣,条定国初以来律令,名曰《大元通制》,颁行天下。朝廷议罢征东省,立三韩省,制式如他省,诏下中书杂议,约对曰: 高丽去京师四千里,地瘠民贫,夷俗杂尚,非中原比,万一梗化,疲力治之,非幸事也,不如守祖宗旧制。 **

现代文:三年丞相拜住振新政务,尊重礼遇老臣,传诏起用王约,又拜集贤大学士,把俸禄送到家里,只须每天一次去中书省商议事务。又奉诏与中书省官员和其他老臣条定律令,题名《大元通制》,颁行全国,朝廷议定废除征东省、立三韩省,体制同其他省一样,约说 :高丽离京师四千里,地瘠民贫,夷民风俗习性与中原不同,万一有事,我们竭力去治理,这并非好事,不如守祖宗旧制。

古文:丞相称善,奏罢议不行。

现代文:高丽人听说后,画了王约的像回去,放在祠堂敬奉他。

古文:高丽人闻之,图公像归,祠而事之,曰: 不绝国祀者,王公也。 泰定元年,奉诏廷策天下士,第八剌、张益等八十五人,始增乙科员额至一十五人。

现代文:泰定元年,奉诏廷试全国的士人,录取八剌、张益等八十五人,这时将乙科员额增至十五人。

古文:天历元年,文宗践祚,约入贺,赐宴大明殿,帝劳问甚欢。

现代文:天历元年,文宗即位,王约入宫祝贺,帝在大明殿赐宴,慰劳甚欢,此时王约已七十七岁。

古文:时年七十有七,平居襟度和粹,谦抑自持,后进谒见,必加礼貌;俸禄所入,布散姻族,外及贫士;从父居贫,月奉钱米馈肴膳,事之如父;岁时朔望,携子姓至先茔,殿拜怀恋,谨时祭及五祀,动稽古礼,邦人以为矜式。

现代文:约心胸开阔,和蔼正直,一向持重,俸禄的收入分散给亲属以及贫寒之士。

古文:王结,字仪伯,易州定兴人。

现代文:叔父贫寒,他每月送钱和食物去,如同侍奉父亲一样。

古文:祖逖勤,以质子军从太祖西征,娶阿鲁浑氏,自西域徙戍秦陇,又徙中山,家焉。

现代文:每逢初一、十五,带着自己的儿子到祖坟上祭奠。家乡的人都敬重他,并向他学习。至顺四年二月十五日卒,享年八十二岁,这月二十六日,葬在城西冈子原。王约平生著有《史论》三十卷、《高丽志》四卷、《潜丘稿》三十卷,流行于世上。

古文: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俱下,终身不忘。

现代文:王结字仪伯,易州定兴人。自幼聪颖,读书一目数行,终身不忘。

古文: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

现代文:曾随太史董朴学经书,对性命道德之深奥内涵理解透辟,所以投身于事业,显现于文章,都有理论根据。

**古文:宪使王仁见之,曰 公辅器也。 **

现代文:御史王仁说他有做宰相的才干。

古文:年二十余,游京师,上执政书,陈时政八事,曰:立经筵以养君德,行仁政以结民心,育英材以备贡举,择守令以正铨衡,敬贤士以厉名节,革冗官以正职制,辨章程以定民志,务农桑以厚民生。

现代文:他二十多岁时,游学京师,上奏谈时政八件事:立经筵以养君德,行仁政以结民心,育英才以备贡举,择守令以端正官吏人选,敬贤士以厉名节,革冗官以正职制,辨章程以定民志,务农桑以厚民生。

古文:其言剀切纯正,皆治国之大经大法,宰相不能尽用之。

现代文:奏文切实纯正,都是治国的原则方法,但宰相未全部采用。

古文:时仁宗在潜邸,或荐结充宿卫,乃集历代君臣行事善恶可为鉴戒者,日陈于前,仁宗嘉纳焉。

现代文:仁宗还是太子时,王结被举荐为太子宿卫,他收集历代君臣所做无论好坏,只要能成为历史教训的事,每天呈送太子阅读,受到赞扬。

古文:武宗即位,以仁宗为皇太子。大德十一年,命置东宫官属,以结为典牧太监,阶太中大夫。

现代文:大德十一年,王结为东宫典牧太监,官阶太中大夫。

**古文:近侍以俳优进,结言: 昔唐庄宗好此,卒致祸败,殿下方育德春宫,视听宜谨。 **

现代文:当时亲近的侍从可以引艺人入宫,王结说 :从前唐庄宗为此招来灾祸而失败,殿下在春宫育德养性,应谨慎为要。

古文:仁宗优纳之。

现代文:仁宗高兴地听取了他的意见。

古文:仁宗即位,迁集贤直学士。

现代文:仁宗即位,王结升为集贤直学士。

古文:出为顺德路总管,教民务农兴学、孝亲弟长、戢奸禁暴,悉登于书,俾朝夕阅习之。属邑巨鹿沙河有唐魏征、宋璟墓,乃祠二公于学,表其言论风旨,以厉多士。

现代文:出任顺德路总管,教民务农兴学、孝顺父母、爱护兄弟,禁止邪恶暴虐。属县钜鹿沙河有唐魏征、宋王景的墓,于是在学校为二公立祠,表彰他们的言论风度,以劝勉更多的士人。

古文:迁扬州,又迁宁国,以从弟绅佥江东廉访司事,辞不赴。

现代文:调他到扬州,又调宁国,因其堂弟绅任江东廉访司佥事,故不赴任。

古文:改东昌路,境有黄河故道,而会通堤遏其下流,夏月潦水,坏民麦禾。结疏为斗门以泄之,民获耕治之利。

现代文:改任东昌路,境内有黄河旧道,会通堤阻止下流,夏季水涝,冲坏麦禾,王结疏导闸门,使水泄出,百姓获得耕种之利。

古文:至治二年,参议中书省事。

现代文:至治二年,参议中书省事。

**古文:时拜住为丞相,结言: 为相之道,当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恶不可犹豫,犹豫恐生它变;服用不可奢僣,奢僣则害及于身。 **

现代文:当时拜住任丞相,王结说: 做相的应该先正己才能正君,正君才能正天下;消除邪恶不能犹豫,犹豫就会出现别的变故;衣食住行不能奢侈,奢侈就会危害自身。

古文:丞相是其言。

现代文:丞相认为说得有理。

古文:未几,除吏部尚书,荐名士宋本、韩镛等十余人。

现代文:不久,授吏部尚书,他举荐宋本、韩镛等十多人。

古文:泰定元年春,廷试进士,以结充读卷官。

现代文:泰定元年春,廷试进士,结为阅卷官。

古文:迁集贤侍读学士、中奉大夫。

现代文:迁职集贤侍读学士、中奉大夫。

古文:会有月食、地震、烈风之异,结昌言于朝曰: 今朝廷君子小人混淆,刑政不明,官赏太滥,故阴阳错谬。咎征荐臻,宜修政事,以弭天变。 是岁,诏结知经筵,扈从上都。

现代文:这年诏王结知经筵,随帝到上都。

古文:结援引古训,证时政之失,冀帝有所感悟。

现代文:结援引古训,证明时政的错误,希望帝能有所感悟。

古文:中宫闻之,亦召结等进讲,结以故事辞。明年,除浙西廉访使,中途以疾还。

现代文:皇后听说后,也召结进讲,结推辞。第二年,任浙西廉访使,中途因病而归。

古文:岁余,拜辽阳行省参知政事。

现代文:一年多后,拜辽阳行省参知政事。

古文:辽东大水,谷价翔踊,结请于朝,发粟数万石,以赈饥民。

现代文:辽东水灾,谷价上涨,结向朝廷请求发放小米几万石救济灾民。

古文:或致人于死,而籍其妻孥赀产者,结复论之。近侍益怒,谮诋日甚,遂罢政。又命为集贤侍读学士,丁内艰,不起。

现代文:后回朝拜刑部尚书。天历元年,文宗即位,拜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后改为同知储庆司事,二年授中书参知政事,结因双亲年老,辞谢,皇帝未准,又任集贤侍读学士,因母丧未赴任。

古文:元统元年,复除浙西廉访使,未行,召拜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与张起岩、欧阳玄修泰定、天历两朝实录。

现代文:元统元年,再授浙西廉访使,未赴任。又拜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与张起岩、欧阳玄修泰定、天历两朝实录。

古文:拜中书左丞。

现代文:拜中书左丞。

古文:中宫命僧尼于慈福殿作佛事,已而殿灾,结言僧尼亵渎,当坐罪。

现代文:皇后命僧尼在慈福殿做佛事,不久殿遭火灾,王结说僧尼轻慢该判罪。

古文:左丞相疾革,家人请释重囚禳之,结极陈其不可。

现代文:左丞相有病,其家请释放重囚以消灾,王结极力不可。

古文:先时,有罪者,北人则徙广海,南人则徙辽东,去家万里,往往道死。

现代文:从前有罪的北人流放到广海,南人流放到辽东,离家万里,往往死于路途。

古文:结请更其法,移乡者止千里外,改过听还其乡,因著为令。

现代文:王结请求更改法令,只流放千里之外,能改过的让他们回乡,成为定制。

**古文:职官坐罪者,多从重科,结曰: 古者刑不上大夫,今贪墨虽多,然士之廉耻,不可以不养也。 **

现代文:官员犯罪要重罚,王结说: 古时候刑不上大夫,现在贪财败官的虽多,但士人的廉耻不能不培养。

古文:闻者谓其得体。

现代文:人们都觉得此话得体。

古文:至元元年,诏复入翰林,养疾不能应诏。

现代文:至元元年再诏入翰林,因病不能应诏。

古文: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卒,年六十有二。

现代文: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卒,享年六十二岁。

**古文:结立言制行,皆法古人,故相张珪曰: 王结非圣贤之书不读,非仁义之言不谈。 **

现代文:王结言行都效法古人,所以相张王圭说 :王结非圣贤书不读,非仁义之言不谈。

古文:识者以为名言。晚邃于《易》,著《易说》一卷,临川吴澄读而善之。

现代文:晚年精深于《易》,著《易说》一卷,临川吴澄读后很是称赞。卒后公卿在朝廷吊唁,士大夫在家吊唁。

古文:及卒,公卿唁于朝,士大夫吊于家,曰: 正人亡矣。 四年五月,诏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护军,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忠。

现代文:四年五月,诏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护军,追封为太原郡公,谥号文忠。

古文:有诗文十五卷行于世。

现代文:有诗文十五卷流行于世。

古文:宋瑽宋瑽,字弘道,潞州长子人,金兵部员外郎元吉之孙。

现代文:宋瑽字弘道,潞州长子人,金兵部员外郎元吉之孙。

古文:瑽善记诵,年十七,避地襄阳,已而北归,屏居河内者十有五年。

现代文:宋瑽善记诵,十七岁到襄阳避难,以后才北归,在河内住了十五年。

古文:赵璧经略河南,闻其名,礼聘之。

现代文:赵璧经略河南,闻其名,聘请了他。

古文:中统三年,擢翰林修撰。

现代文:中统三年选拔为翰林修撰。

古文:李璮畔,璧行中书省事于济南,至元五年,大兵守襄阳,璧行元帅府事,瑽皆从焉,军事多所咨访。

现代文:至元五年大兵守襄阳,璧行元帅府事,衜随从,有关军事多向他咨询。

古文:六年,高丽权臣林衍废其国王,而立其弟温,诏遣国王头辇哥暨璧将兵讨之,以瑽为行省员外郎,持诏徙江华岛居民于平壤。

现代文:六年高丽国内乱,朝廷派兵征讨,以衜为行省员外郎,持诏书迁江华岛居民去平壤。

古文:复命,慰劳良厚,仍赐衣段,授河南路总管府判官,不赴。

现代文:回国授河南路总管府判官,未赴任。

古文:十三年,入为太常少卿,属省官制行,兼领籍田署事。

现代文:十三年任太常少卿,兼管籍田署的事。

古文:十六年,太子以耆德召见,应对详雅,大惬睿旨,自是数蒙召问,侍讲经幄,开谕为多。

现代文:十六年太子召见,为太子讲解经史。

古文:十八年,除秘书监。

现代文:十八年升秘书监。

古文:十九年,江西分地当署郡邑守令,皆命瑽铨举。二十年,初立詹事院,首命瑽为太子宾客。每燕见,优赐容接,多所锡赉。

现代文:十九年奉命考核选拔江西郡邑守令。二十年初立詹事院,首命衜为太子宾客。二十三年卒,有《禾巨山集》流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