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古文:安童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长子也。

现代文: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之长子。

**古文:世祖悦。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 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 **

现代文:中统初年,世祖追录元勋时,召安童入宫掌管宿卫军,这时才十三岁,而爵位在百官之上。母姓弘吉剌氏,世祖昭睿皇后之姊。中统四年,朝廷将惩处阿里不哥党徒千余人,太祖问安童: 朕欲把他们处以死刑,你以为如何?

**古文:对曰: 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

现代文:安童回答说: 人各为其主,陛下刚平定大难,立即以个人恩怨而杀人,将何以使未归附者臣服。

**古文:帝惊曰: 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 **

现代文:世祖闻言大惊: 卿年少,为何说话如此老成,这话正合朕意。

古文:由是深重之。

现代文:因此对安童十分器重。

古文: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至四千户。

现代文:至元二年八月,拜为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加供其赋税的民户至四千户。

**古文:辞曰: 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 **

现代文:安童辞谢道: 今三方虽然平定,但江南尚未归附,臣年少负此重任,恐四方会轻视朝廷。

**古文:帝动容,有间曰: 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 **

现代文:太祖不禁有些激动,过了一会儿才说: 朕已考虑成熟,再没有别人有过于你的了。

古文:冬十月,召许衡至,传旨令衡入省议事,衡以疾辞。安童即亲候其馆,与语良久,既还,念之不释者累日。

现代文:是年冬,召许衡入中书省议事,衡托病推辞,安童立即亲到许衡在京下榻的馆驿去拜访,与许衡谈了很久,回来数日还念念不忘。

古文:三年,帝谕衡曰: 安童尚幼,未更事,善辅导之。

现代文:三年,世祖告谕许衡: 安童尚幼,阅历不深,你要好好辅导。

**古文:汝有嘉谟,当先告之以达朕,朕将择焉。 **

现代文:你有良策,可先奏与朕,朕再选择施行。

古文:衡对曰: 安童聪敏,且有执守,告以古人所言,悉能领解,臣不敢不尽心。

现代文:衡回禀道: 安童聪敏,有定见,对他讲古贤人的话,都能领会,臣不敢不尽心辅导。

**古文:但虑中有人间之,则难行,外用势力纳人其中,则难行。臣入省之日浅,所见如此。 **

现代文:但怕有人从中离间,还怕外面强行把人安置于中书省内,如果这样,事情就不好办。臣入中书省时间不久,所见如此。

**古文:四年三月,安童奏: 内外官须用老成人,宜令儒臣姚枢等入省议事。 **

现代文:四年三月,安童奏 :内外官员须用老成人,应令儒臣姚枢入省议事。

**古文:帝曰: 此辈虽闲,犹当优养,其令入省议事。 **

现代文:世祖道: 此人虽然赋闲,还应好好奉养,可令他入省议事。

古文:五年,廷臣密议立尚书省,以阿合马领之,乃先奏以安童宜位三公。

现代文:五年,朝中有些大臣秘密商议要建立尚书省,而且以阿合马为首,奏请让安童位列三公。

**古文:事下诸儒议,商挺倡言曰: 安童,国之柱石,若为三公,是崇以虚名而实夺之权也,甚不可。 **

现代文:这件事令诸儒臣讨论。商挺首先表示异议,他说: 安童是国家的柱石,若为三公,在名义上是尊崇他,实际上是夺他的权,完全不可。

古文:众曰然,事遂罢。

现代文:大家都以为然,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古文:七年四月,奏曰: 臣近言: 尚书省、枢密院各令奏事,并如常制,其大政令,从臣等议定,然后上闻。 **

现代文:七年四月,安童奏道: 臣近来说过, 尚书省、枢密院照常各奏其事,但大政方针,必须与臣等议定后再上奏。

**古文:既得旨矣,今尚书一切径奏,似违前旨。 **

现代文:皇上已批准这样做。今尚书省一切直接上奏,不与臣等商议,这似乎有违以前的规定。

古文:帝曰: 岂阿合马以朕颇信用之,故尔专权耶?

现代文:世祖说 :莫不是阿合马见朕颇信任他,因此专权?

**古文:不与卿议,非是。 **

现代文:不与卿商议,是不对的。

古文:敕如前旨。

现代文:诏令按以前规定办事。

古文:八年,陕西省臣也速迭儿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

现代文:八年,陕西省臣也速迭儿建议,近来因闹饥荒,盗贼横行,若不公开处决一二就不足以惩戒其他人。

**古文: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 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 **

现代文:安童奏道 :强盗与窃贼都处以死刑,恐怕是不恰当的,凡处以死刑者,应该按原规上报待批。

古文:从之。

现代文:皇帝采纳这个意见。

古文:十年春三月,奏以玉册玉宝上皇后弘吉剌氏,以玉册金宝立燕王为皇太子,兼中书令,判枢密院事。

现代文:十年三月,安童奏请以玉册玉宝上皇后弘吉剌氏,以玉册金宝立燕王为皇太子,兼中书令,兼管枢密院事。

**古文:冬十月,帝谕安童及伯颜等曰: 近史天泽、姚枢纂定《新格》,朕已亲览,皆可行之典,汝等亦当一一留心参考,岂无一二可增减者。 **

现代文:十月,世祖谕安童和伯颜等: 近来史天泽、姚枢编纂一部《新格》,朕已亲自审阅过,是一部可行的法典,你们也应该一一留心参考,看有没有可增减一二者。

古文:各令纪录促议行之。

现代文:令各自讨论施行。

古文:时天下待报死囚五十人,安童奏其中十三人因斗殴杀人,余无可疑。

现代文:当时,全国判死罪奏报待批的有五十人,安童奏明其中十三人是因斗殴杀人,不应判处死刑。

古文:于是诏以所奏十三人免死从军。

现代文:于是诏准所奏这十三人免死,改为充军。

古文:十一年,奏阿合马蠹国害民数事;又奏各部与大都路官多非才,乞加黜汰。

现代文:十一年,安童奏报阿合马害国殃民数事;又奏报各部与大都路的官员大多是不称职,请予裁撤那些不称职的官员,世祖同意。

古文:从之。十二年七月,诏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从太子北平王出镇极边,在边十年。

现代文:十二年七月,诏令安童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官职随太子北平王去镇守边疆。安童在边疆十年,至二十一年三月才随北平王回到朝廷。

**古文:二十一年三月,从王归,待罪阙下,帝即召见慰劳之,顿首谢曰: 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 **

现代文:太祖召见他并加慰劳。

古文: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

现代文:安童叩谢道: 臣奉使边疆,未能做出成绩,有损皇上圣德。

古文:冬十一月,和礼霍孙罢,复拜中书右丞相,加金紫光禄大夫。

现代文:太祖把他留在寝殿,谈到四更才出来。十一月,复拜为中书右丞相,加金紫光禄大夫。

古文:二十二年,右丞卢世荣败,诏与诸儒条其所用人及所为事,悉罢之。

现代文:二十二年,右丞卢世荣倒台,朝廷诏令安童将卢世荣所任用的人罢职,所行有害于民的事一律停办。

**古文:二十三年夏,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 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 **

现代文:二十三年夏,中书省奏陈所拟漕运司诸官姓名。世祖说 :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自选择,其余卿等决定,这是你们的职责。

古文:安童奏曰: 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

现代文:安童奏道 :近闻皇上意图依赖左右近臣为耳目。臣本无才,勉强担任现职,所作所为若有违法,听从举奏,罪之轻重,由陛下裁处。

古文:今近臣乃伺隙援引非类,曰某居某官、某居某职,以所署奏目付中书施行。

现代文:如今近侍臣僚乘机援引些不称职人,并说某人应居某官某职,将名单交付中书省执行。

**古文:帝曰: 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 **

现代文:臣认为选任官吏本有一定制度,凡不符合制度者,臣不执行。

古文:奏征前吏部尚书李昶,不起;复奏赐田十顷。

现代文:但恐这些人在陛下前说我的不是,望陛下详察。 世祖说: 卿言正确,今后若再有像近臣那样徇情枉法者,拒不执行;有胡言乱语的,立即奏报。

古文: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

现代文: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反叛朝廷,世祖亲征讨平。

古文: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

现代文:有些受到牵连的宗室,命安童审问,大多数得以平反。

**古文: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有乘间言于帝曰: 诸王虽有罪,皆帝室近亲也,丞相虽尊,人臣也,何悖慢如此! **

现代文:这些得到平反的人,在安童退朝回府时,争相前去致谢,安童并不理会。有人向皇帝离间说: 诸王虽有罪,但都是皇室近亲,丞相虽然位尊,毕竟还是臣子,怎敢如此傲慢。

**古文:帝良久曰: 汝等小人,岂知安童所为?特辱之使改过耳。 **

现代文:太祖沉吟了许久才说: 你们这些小人,怎能理解安童所为,他是故意傲慢以使他们改过。

**古文:是岁,复立尚书省,安童切谏曰: 臣力不能回天,乞不用桑哥,别相贤者,犹或不至虐民误国。 **

现代文:这年,复立尚书省,安童恳切劝谏道 :臣无回天之力,不能阻止,只是恳求不要用桑哥,用贤者为相,还可能不至于害民误国。

古文:不听。

现代文:世祖不听。

古文:二十五年,见天下大权尽归尚书,屡求退,不许。

现代文:安童见天下大权尽归尚书省,于至元二十五年多次辞职,朝廷不准。

古文:大德七年,成宗制赠推忠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东平忠宪王。

现代文:二十八年才罢去相位,仍旧管理宿卫事。至元三十年正月,病逝于京师乐安里,年四十六岁。世祖十分哀痛,诏令大臣监理丧事。大德七年,赠推忠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东平忠宪王。

古文:碑曰《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

现代文:为之树碑,曰《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

古文:为请谥南郊,摄太尉,奉册上尊号、庙号、皇后尊号。

现代文:安童之子兀都带,器度宏远,世祖时任近卫军长官。

古文:常侍掖庭,赞画大政,帝及中宫咸以家人礼待之。大德六年正月薨,年三十一。

现代文:对母亲十分孝敬。成宗即位,拜为银青荣禄大夫、大司徒、领太常寺事,常在宫廷参与大政方针的制定。大德六年卒,终年三十一岁。

古文:加赠推忠佐理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恒阳王,谥如故。

现代文:后又加赠推忠佐理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恒阳王,仍谥 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