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古文:阿术阿术,兀良氏,都帅兀良合台子也。

现代文:阿术,姓兀良氏,都元帅兀良合台之子,沉着机敏,有勇有谋。

古文:沉几有智略,临阵勇决,气盖万人。宪宗时,从其父征西南夷,率精兵为候骑,所向摧陷,莫敢当其锋。

现代文:宪宗时,随父征西南夷,率精兵为斥候,所向无敌。

古文:九月,自宿卫将军拜征南都元帅,治兵于汴。

现代文:平大理,降交趾,均有战功,事见《兀良合台传》。世祖即位后,阿术执掌宿卫。中统三年,参加平叛李王有功,拜征南都元帅。

古文:复立宿州。至元元年八月,略地两淮,攻取战获,军声大振。

现代文:至元元年八月,攻占两淮,军声大振。

古文:四年八月,观兵襄阳,遂入南郡,取仙人、铁城等栅,俘生口五万。

现代文:四年八月,进军襄阳、南郡,夺取仙人、铁城等寨,俘人口五万。

古文:诸将从之。明日,宋兵果趋新堡,大破之,杀溺生擒五千余人,获战船百余艘。

现代文:回师途中,在襄、樊间遭到伏击,阿术用计大败宋军,斩敌万余人。五年,在汉水两岸筑鹿门、新城等堡,使援襄宋兵不能前进。六年七月,连日大雨,汉水大涨,宋将夏贵、范文虎相继率兵来援襄阳,阿术大败宋军,杀、溺、生擒共五千余人,缴获战船百余艘。

古文:于是治战船,教水军,筑圆城,以逼襄阳。

现代文:接着修治战船,教练水军,建筑圜城,以威胁襄阳。

古文:文虎复率舟师来救,来兴国又以兵百艘侵百丈山,前后邀击于湍滩,俱败走之。

现代文:范文虎再率水军来解襄阳之围,来兴国率百艘战舰攻百丈山,均被阿术击败于湍滩。九年三月,元军攻破樊城外城。

古文:先是,襄、樊两城,汉水出其间,宋兵植木江中,联以铁锁,中造浮梁,以通援兵,樊恃此为固。

现代文:宋副将张顺、张贵率船百只,满载军衣,自上游支援襄阳。阿术挥军攻击,顺战死,贵逃入襄阳城内。

古文:至是,阿术以机锯断木,以斧断锁,焚其桥,襄兵不能援。

现代文:不久,张贵乘船顺流东下,又遭阿术与元帅刘整的伏兵袭击。张贵被擒,其余战死。是年九月,加阿术为同平章事。

古文:十二月,遂拔樊城。襄守将吕文焕惧而出降。

现代文:十二月,阿术攻克樊城,宋襄阳守将吕文焕出降。

古文:十年七月,奉命略淮东。抵扬州城下,宋以千骑出战,阿术伏兵道左,佯北,宋兵逐之,伏发,擒其骑将王都统。

现代文:十年七月,阿术奉命进军淮东,抵扬州城下,宋军以千骑出战,阿术以伏兵袭击,擒宋将王都统。十一年正月,入朝与参政阿里海牙奏请伐宋。

**古文:不若取黄家湾堡,东有河口,可由其中拖船入湖,转以下江为便。 **

现代文:世祖允准,于是奉诏与丞相伯颜、参政阿里海牙一同领兵伐宋。三月,晋升为平章政事。

古文:从之,遂舍攻郢而去。行大泽中,忽宋骑兵千人突至。时从骑才数十人,阿术即奋槊驰击。所向畏避,追斩五百余级,生擒其将赵、范二统制。

现代文:于是阿术不攻郢城,而改行于大泽中。忽然,宋骑兵千骑突然追来,而阿术才数十骑,他们奋力反击,斩杀宋军五百余人,生擒赵、范二统制。

古文:进攻沙洋、新城,拔之。前次复州,守将翟贵迎降。

现代文:元军攻克沙洋、新城,前军已抵复州,守将翟贵开城投降。

古文:时夏贵锁大舰扼江、汉口,两岸备御坚严。

现代文:宋将夏贵以大舰扼守江、汉河口,两岸也防御甚严。

古文:阿术用军将马福计,回舟沦河口,穿湖中,从阳罗堡西沙芜口入大江。

现代文:阿术采用属将马福之计,回舟沦河口,穿越湖中,从阳逻堡西沙芜口入长江。

古文:十二月,军至阳罗堡,攻之不克。

现代文:十二月,元军至阳逻堡,但攻之不下。

**古文:阿术谓伯颜曰: 攻城,下策也。若分军船之半,循岸西上,对青山矶止泊,伺隙捣虚,可以得志。 **

现代文:阿术对伯颜说 :攻城是下策,若分一半水军沿岸西上,泊驻青山矶对岸,伺机乘虚进攻,可以取胜。

古文:从之。

现代文:伯颜同意这一战略。

古文:夏贵闻阿术飞渡,大惊,引麾下兵三百艘先遁,余皆溃走,遂拔阳罗堡,尽得其军实。

现代文:夏贵闻知阿术飞渡长江,大惊,率所领兵舰三百艘先逃,其余溃散,元军攻下阳逻堡。

**古文:伯颜议师所向,或欲先取蕲、黄,阿术曰: 若赴下流,退无所据,上取鄂、汉,虽迟旬日,师有所依,可以万全。 **

现代文:伯颜召集诸将讨论下步进军方略,有人认为应先取蕲州、黄州。阿术则认为 :若赴下流,退无所据,上取鄂州、汉阳,虽迟十天左右,但有根据地,此为万全之计。

古文:己未,水陆并趋鄂、汉,焚其船三千艘,烟焰涨天,汉阳、鄂州大恐,相继皆降。

现代文:至元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元军水陆并进,直趋鄂州、汉阳,焚宋船三千艘,火光照天,汉、鄂两城大为恐慌,相继投降。

古文:十二年正月,黄、蕲、江州降。

现代文:至元十二年正月,黄州、蕲州、江州相继投降。

古文:阿术率舟师趋安庆,范文虎迎降。

现代文:阿术率水军趋安庆,宋将范文虎降。

古文:阿术曰: 若释似道而不击,恐已降州郡今夏难守,且宋无信,方遣使请和,而又射我军船,执我逻骑。

现代文:大军至池州,宋丞相贾似道率重兵拒守芜湖,同时派宋京来求和。伯颜本想停止进军,阿术认为: 若不攻贾似道,恐那些已降的州郡今夏就难保住。而且宋朝不讲信义,方来求和,而又射我军船,逮捕我巡逻骑兵。

**古文:今日惟当进兵,事若有失,罪归于我。 **

现代文:现在只有进兵,若有所失,罪责由我承担。

古文:二月辛酉,师次丁家洲,遂与宋前锋孙虎臣对阵。

现代文:元军进至丁家洲,与宋军前锋孙虎臣对阵。

古文:夏贵以战舰二千五百艘横亘江中,似道将兵殿其后。

现代文:夏贵以战舰二千五百艘封锁江面,贾似道将兵为后盾。

古文:时已遣骑兵夹岸而进,两岸树炮,击其中坚,宋军阵动,阿术挺身登舟,手自持柂,突入敌阵,诸军继进,宋兵遂大溃。以上详见《伯颜传》。

现代文:两军大战,宋军大溃,详见《伯颜传》。

古文:世祖以宋重兵皆驻扬州,临安倚之为重,四月,命阿术分兵围守扬州。

现代文:世祖见宋朝重兵皆驻扬州,临安依此为屏障。四月,命阿术分兵围扬州。

古文:宋都统姜才领步骑二万来攻栅,敌军夹河为阵,阿术麾骑士渡河击之,战数合,坚不能却。众军佯北,才逐之,遂奋而回击,万矢雨集,才军不能支,擒其副将张林,斩首万八千级。

现代文:四月十九日,元军至真州,在珠金砂打败宋军,斩首二千余级。大军抵扬州后,在瓜洲造战船军械,从真州运粮。宋都统姜才领步骑军二万来攻,双方大战,姜才军抵抗不住败却。其副将张林被擒,损军一万八千余人。

古文:七月庚午,宋两淮镇将张世杰、孙虎臣以舟师万艘驻焦山东,每十船为一舫,联以铁锁,以示必死。

现代文:十二年七月初一日,宋两淮镇将张世杰、孙虎臣拥有战船万艘,驻焦山东,每十船为一舫,用铁锁相连。

**古文:阿术登石公山,望之,舳舻连接,旌旗蔽江,曰: 可烧而走也。 **

现代文:阿术登石公山观察后说 :可用火攻。

古文:遂选强健善射者千人,载以巨舰,分两翼夹射,阿术居中,合势进击,继以火矢烧其蓬樯,烟焰涨天。

现代文:于是选强健善射军士千人,乘巨舰分两翼夹攻,阿术居中进击,以火箭射烧,火焰漫天,宋兵战船行驶不便,前军赴水溺死,后军逃散。

**古文:宋兵既碇舟死战,至是欲走不能,前军争赴水死,后军散走。追至圌山,获黄鹄白鹞船七百余艘,自是宋人不复能军矣。十月,诏拜中书左丞相,仍谕之曰: 淮南重地,李庭芝狡诈,须卿守之。 **

现代文:追至图山,缴获黄鹄船七百余艘。从此宋军一蹶不振。十月,诏拜阿术为中书左丞相,仍命他屯守淮南以对付狡诈的李庭芝。

古文:时诸军进取临安,阿术驻兵瓜洲,以绝扬州之援。

现代文:大军进取临安,阿术驻兵瓜洲以断绝扬州援军。

古文:伯颜所以兵不血刃而平宋者,阿术控制之力为多。

现代文:伯颜之所以能兵不血刃而灭宋朝。阿术在爪洲控制宋扬州援军起了很大的作用。

古文:十三年二月,夏贵举淮西诸城来附。

现代文:十三年二月,夏贵将淮西诸城献降。

古文:阿术谓诸将曰: 今宋已亡,独庭芝未下,以外助犹多故也。

现代文:阿术对众将说: 今宋已亡,唯李庭芝尚未讨平,因为外面援助他的力量很多。

**古文:若绝其声援,塞彼粮道,尚恐东走通、泰,逃命江海。 **

现代文:如果断绝其援兵,堵塞其粮道,还要防他东走通州、泰州,逃往江海。

古文:乃栅扬之西北丁村,以扼其高邮、宝应之馈运;贮粟湾头堡,以备捍御;留屯新城,以逼泰州。

现代文:于是在扬州西北丁村屯兵扼守,阻断其来自高邮、宝应的粮道;屯粮于湾头堡,做长期防御;驻兵新城以威胁泰州。

**古文:如丁村烽起,当首尾相应,断其归路。 **

现代文:又派千户伯颜察儿率骑兵三百以增加湾头的兵力,告诫他们要防备李庭芝从陆路进攻。

古文:六月甲戌,姜才知高邮米运将至,果夜出步骑五千犯丁村栅。

现代文:六月十一日,宋军姜才知高邮运米将至,夜间以步骑军五千进犯丁村。

古文:扬、泰既下,阿术申严士卒,禁暴掠。

现代文:至晓,伯颜察儿前来支援,所将者都是阿术的精兵,宋兵望风而逃。

古文:有武卫军校掠民二马,即斩以徇。

现代文:元军追杀宋骑兵四百,步兵幸免于死者不到百人。二十九日,李庭芝留朱焕守扬州,自己同姜才逃入泰州。

古文:两淮悉平,得府二、州二十二、军四、县六十七。

现代文:七月十二日,扬州朱焕降。二十二日,泰州宋将孙良臣降,李庭芝、姜才被擒,斩于扬州市。

古文:九月辛酉,入见世祖于大明殿,陈宋俘。

现代文:扬、泰攻下后,阿术严禁士卒抢掠。两淮平定,得府二、州二十二、军四、县六十七。九月三十日,入朝拜见世祖于大明殿。

**古文:家贫,尝躬耕,舍耒叹曰: 大丈夫当立功朝廷,何至效细民事畎亩乎! **

现代文:世祖论功行赏,封阿术泰兴县二千户。至元二十三年,阿术受命北伐叛王昔剌木等。阿里海牙,畏兀儿族人,聪敏,有胆识谋略。家中贫寒,以种田为业,曾抚锄叹息说 :大丈夫当立功朝廷,为何作为小民而耕田种地。

古文:去,求其国书读之,逾月,又弃去。

现代文:后弃耕求学,有人把他推荐给世祖。

古文:用荐者得事世祖于潜邸。世祖即位,渐见擢用,由左右司郎中迁参议中书省事。

现代文:世祖即位后日渐擢用,由左右司郎中升参议中书省事。

古文:至元二年,立诸路行中书省,进佥河南行省事。

现代文:至元二年建立各路行中书省,晋升阿里海牙为佥河南行省事。

古文:五年,命与元帅阿术、刘整取襄阳,又加参知政事。

现代文:至元五年,阿里海牙与元帅阿术、刘整攻取襄阳,围城五年未下。

古文:始,帝遣诸将,命毋攻城,但围之,以俟其自降。乃筑长围,起万山,包百丈、楚山,尽鹿门,以绝之。

现代文:九年三月,只攻下樊城外城。阿里海牙认为襄阳与樊城唇齿相依,宜先攻下樊城,襄阳可不攻而得。

古文:文焕狐疑未决。又折矢与之誓,如是者数四,文焕感而出降。

现代文:十年正月,蒙军用炮猛攻樊城,阿里海牙发水军焚毁襄樊浮桥,使襄军不能援助樊城,樊城被攻下。樊城既下,襄阳孤立无援,知府吕文焕不得已而开城投降。

古文:遂与入朝。帝以文焕为昭勇大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襄汉大都督;阿里海牙行荆湖等路枢密院事,镇襄阳。

现代文:世祖授吕文焕为昭勇大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襄汉大都督;以阿里海牙主持荆湖等路枢密院事,镇守襄阳。

古文:阿里海牙进行省右丞,赏钞二百锭。

现代文:阿里海牙奏请大军乘胜顺流长驱,继续进军。世祖采纳,命伯颜、阿术统帅征南大军,阿里海牙晋升行省右丞。

古文:十一年九月,会师襄阳,遂破郢州及沙洋、新城。

现代文:十一年九月,元军会师襄阳,随后破郢州、沙洋、新城。

古文:十二月,师出沙芜口。宋制置夏贵守诸隘,甚固。

现代文:十二月出沙芜口,阿里海牙麾兵攻武矶堡,宋制置夏贵败走庐州,都统程鹏飞败于江中,宣抚朱祀孙逃往江陵,鄂州张晏然开城投降,程鹏飞亦率其军降元。

古文:阿里海牙集鄂民,宣上德惠,禁将士毋侵掠。

现代文:伯颜遣阿里海牙戍守鄂州。阿里海牙在鄂州宣扬皇上恩德,禁将士掳掠。

古文:其下恐惧,无敢取民之菜者,民大悦。遣人徇寿昌、信阳、德安诸郡,皆下。进徇江陵。

现代文:遣军攻取寿昌、信阳、德安,进军江陵。

古文:十有二年春三月,与安抚高世杰兵遇巴陵,命张荣实捣其中坚,解汝楫率诸翼兵左右角之。世杰败走,追降之于桃花滩。

现代文:十二年三月,他与宋安抚使高世杰战于巴陵,世杰败走。

古文:遂下岳州。

现代文:又攻克岳州。

古文:四月,至沙市,城不下,纵火攻之,沙市立破,宣抚朱礻异孙、制置高达恐即以城降。

现代文:四月以火攻沙市,立破,宣抚朱祀孙、制置高达惊恐不已,均降。

古文:乃决隍水,部分诸将,以炮攻之,破其木堡。流矢中胸,疮甚,督战益急,夺其城。

现代文:以后郢、归、峡、常德、澧、随、辰、沅、靖、复、均、房、施、荆门相继归顺。世祖闻捷大喜,对近臣说: 伯颜征东,阿里海牙孤军戍鄂,朕不放心,如今平定荆南,东征之师无后患矣。 命廉希宪守江陵,促阿里海牙迅速返鄂州。阿里海牙招降潭州守臣李芾,不降,便移兵长沙,夺取湘阴。

古文:潭人复作月城以相拒。

现代文:十月,元军至潭州,再招李芾投降,又不降。

古文:凡攻七十日,大小数十战。

现代文:于是攻城,连攻七十天,大小数十战,阿里海牙虽受重创,仍奋力督战,十三年正月攻下潭州。

古文:十有三年春正月,芾力屈,及转运使钟蜚英、都统陈义皆自杀,其将刘孝忠以城降。

现代文:宋转运使钟蜚英、都统陈义皆自杀,守将刘孝忠降。

**古文:诸将欲屠之,阿里海牙曰: 是州生齿数百万口,若悉杀之,非上谕伯颜以曹彬不杀意也,其屈法生之。 **

现代文:诸将要进行屠杀,阿里海牙制止说: 该州人民数百万,若尽杀戮,是违背皇上指示伯颜效曹彬不杀人之初衷。

古文:既及其总制黄文政、总管张虎以残兵突围走,执之。

现代文:还开仓发粮与饥民。又遣人占领彬、全、道、桂阳、永、衡、武冈、宝庆、袁、韶、南雄诸郡,这些地方的百姓都称颂阿里海牙秉承皇帝好生之德,不杀掳,所过秋毫无犯。

古文:阿里海牙以静江民易叛,非潭比,不重刑之,则广西诸州不服,因悉坑之,斩既于市。

现代文:只有静江守臣、宋经略使马不降。河里海牙多次派人去说服,使者都被马杀害,阿里海牙只得挥兵进攻,十一月城破。阿里海牙认为,静江民易叛,不同于潭州,不用重刑则广西诸州不服,因将城中百姓尽坑杀,斩马于市。

古文:分遣万户脱温不花徇宾、融、柳、钦、横、邕、庆远,齐荣祖徇郁林、贵、廉、象,脱邻徇浔、容、藤、梧,皆下之。

现代文:接着分遣万户脱温不花夺占宾、融、柳、钦、横、邕、庆远等地,齐荣祖夺占郁林、贵、廉、象,脱邻夺占浔、容、藤、梧等地。

古文:特磨王侬士贵、南丹州牧莫大秀,皆奉表求内附,奏官其降官如潭州。以兵戍静江、昭、贺、梧、邕、融,乃还潭。

现代文:特磨王侬士贵、南丹州牧莫大秀,也都奉表归附。又派兵戍守静江、昭、贺、梧、邕、融诸地,自己回到潭州坐镇。

古文:既而宋二王称制海中,雷、琼、全、永与潭属县之民文才喻、周隆、张虎、罗飞咸起兵应之,舒、黄、蕲相继亦起,大者众数万,小者不下数千。

现代文:宋益王赵曰正、广王赵籨相继在海岛中称帝,雷州、琼州、金州、永州及潭州属县人民文才喻、周隆、张虎、罗飞都起兵响应,舒、黄、蕲等地人民也相继而起,大者众数万人,小者不下数千。

古文:诏命讨之,且略地海外。阿里海牙既定才喻等,至雷州,使人谕琼州安抚赵与珞降,不听。

现代文:阿里海牙先平定文才喻等,再至雷州,使人去琼州招降赵舆珞。

古文:八蕃罗甸、卧龙、罗蕃、大龙、退蛮、卢蕃、小龙、石蕃、方蕃、洪蕃、程蕃,并置安抚以镇之。十八年,奏请徙省鄂州。

现代文:赵舆珞不听。阿里海牙亲率兵航海五百里,捕杀赵与珞、冉安国、黄之纪,平定琼州之南宁、万安、吉阳。降八蕃罗甸的蛮族,置宣慰司以镇抚八蕃罗甸、卧龙、罗蕃、大龙、遏蛮、卢蕃、小龙、石蕃、方蕃、洪蕃、程蕃。十八年,奏请迁行省治所于鄂州。

古文:所定荆南、淮西、江西、海南、广西之地,凡得州五十八,峒夷山獠不可胜计。

现代文:所平定之荆南、淮西、江西、海南、广西共五十八州,西南各民族之地不可胜计。

古文:大率以口舌降之,未尝专事杀戮。

现代文:大多是劝降,未曾专行杀戮。

古文:又其取民悉定从轻赋,民所在立祠祀之。

现代文:对新归降地方的百姓,轻徭薄赋,人民感激,立祠纪念。

古文:二十三年,入朝,加光禄大夫、湖广行省左丞相;卒,年六十。

现代文:至元二十三年回朝,加光禄大夫、湖广行省左丞相。年六十而卒。

古文:赠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封楚国公,谥武定。

现代文:赠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封楚国公,谥 武定 。

古文:至正八年,进封江陵王。

现代文:至正八年进封江陵王。

古文:子忽失海牙,湖广行中书省左丞;贯只哥,江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现代文:第二年凯旋。继又西征,行至哈剌霍州病逝,年五十四岁,追封河南王。

古文:相威相威,国王速浑察之子也。性弘毅重厚,不饮酒,寡言笑。喜延士大夫,听读经史,谕古今治乱,至直臣尽忠、良将制胜,必为之击节称善。

现代文:相威,国王速浑察之子,禀性厚道稳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好与士大夫往来,听他们讲经论史及古今治乱,听到直臣尽忠,良将取胜,必拍手称善。

古文:以故临大事,决大议,言必中节。

现代文:故每逢重大事情,其议论都恰当精深。

古文:至元十一年,世祖命相威总速浑察元统弘吉剌等五投下兵从伐宋。由正阳取安丰,略庐,克和,攻司空山,平野人原。

现代文:至元十一年,世祖命相威随大军伐宋。相威由正阳取安丰,夺庐州,克和州,攻司空山,平定野人原,经安庆渡江东下,与伯颜会师于润州。

古文:道安庆,渡江东下,会丞相伯颜兵于润州,分三道并进,相威率左军,参政董文炳为副,部署将校,申明约束。江阴、华亭、澉浦、上海悉望风款附,吏民按堵如故。

现代文:元军分三路,相威率左军,参政董文炳为副将,江阴、华亭、澉浦、上海相继归降。

古文:进屯盐官,伯颜已驻师临安城下,得宋幼主降表。相威乃移兵瓜洲,与阿术兵合。

现代文:伯颜驻军临安,相威至瓜洲与阿术合兵一处。

古文:临扬州,都统姜才以兵二万攻扬子桥,率诸将击败之。

现代文:围攻扬州时,宋都统姜才率兵二万攻扬子桥,相威率诸将击退。

古文:十三年夏,驿召相威。

现代文:十三年夏,相威应召回朝,授金虎符、征西都元帅,命领兵镇守西土。

古文:十七年,有旨命相威检核阿里海牙、忽都帖木儿等所俘三万二千余口,并放为民。

现代文:至元十四年,召回朝拜江南诸道行台御史大夫。相威奏陈并行省、削冗官、招流民复业、公田召佃、仍减租税等十五事,世祖皆采纳。

古文:十八年,右丞范文虎、参政李庭以兵十万航海征倭。

现代文:十六年,相威奉旨与知枢密院博罗审理平章阿合马诸违法事。

古文:七昼夜至竹岛,与辽阳省臣兵合。

现代文:十七年,奉旨检核阿里海牙及忽都帖木儿等所俘三万二千余人,均释放为民。

古文:欲先攻太宰府,迟疑不发。八月朔,飓风大作,士卒十丧六七。帝震怒,复命行省左丞相阿塔海征之。一时无敢谏者。相威遣使入奏曰: 倭不奉职贡,可伐而不可恕,可缓而不可急。

现代文:十八年,右丞范文虎、参政李庭统兵十万航海征日本,无功,世祖大怒,又命行省左丞相阿塔海发兵再征,无人敢谏阻,相威冒死遣使入奏道 :倭不纳贡,可讨伐而不可饶恕,但出兵可缓而不可急。

古文:向者师行迫期,战船不坚,前车已覆,后当改辙。

现代文:以前出师太急,战船不坚,前车已覆,后可为鉴。

**古文:十九年,又奏阿里海牙占降民一千八百户为奴,阿里海牙以为征讨所得,有旨: 果降民也,还之有司;若征讨所得,令御史台籍其数以闻,量赐有功者。 **

现代文:为今之计,应是预修战船,训练士卒,耀武扬威,使彼闻之而自做防御,然后我迟迟不出兵,等到彼国疲怠之时,我们出其不意,乘风速往,可一举而下,此是万全之策。

古文:阿里海牙又自陈其功比伯颜,当赐养老户,御史滕鲁瞻劾之,阿里海牙自辨,有旨遣使赴行台逮问。

现代文:世祖听后才停止征讨日本。又陈请皇太子以中书令领抚军监国,选正人端士在皇太子左右进行保卫。世祖都同意了。十九年,有人奏报阿里海牙自恃有功,强占降民一千八百户为奴,御史滕鲁瞻弹劾,阿里海牙辩护。朝廷派人去行御史台审问滕鲁瞻的罪。

**古文:相威曰: 为臣敢尔欺诳邪,滕御史何罪。 **

现代文:相威说 :为臣子的敢于欺君吗,滕御史弹劾阿里海牙有何罪?

古文:即驰奏,使者竟归。

现代文:派赴行台的人只得回朝。

古文:二十年,以疾请入觐,进译语《资治通鉴》,帝即以赐东宫经筵讲读。

现代文:二十年,因病回朝拜见皇帝,进呈蒙语《资治通鉴》,世祖赐给太子经筵讲读。

古文:拜江淮行省左丞相。

现代文:同年,拜江淮行省左丞相。

古文:二十一年,启行。四月,卒于蠡州,年四十四。

现代文:二十一年启程,四月卒于蠡州,终年四十四岁。

古文:讣闻,帝悼惜不已。

现代文:世祖哀悼不已。

古文:尝侍左右,掌尚方马畜,岁时挏马乳以进,色清而味美,号黑马乳,因目其属曰哈剌赤。

现代文:土土哈,其祖先本武平北折连川按答罕山部族,其国号曰钦察,土土哈祖先世为钦察国王,传至忽鲁速蛮归附于太宗。

古文:土土哈,班都察之子也。

现代文:忽鲁速蛮之子班都察随宪宗征麦怯斯,随世祖征大理、伐宋。土土哈为班都察之子。

古文:土土哈率兵讨之,败其将脱儿赤颜于纳兰不剌,邀诸部以还。

现代文:中统元年,父子二人均随世祖北征,俱立功受赏。班都察死后,土土哈承袭父职为宫中禁卫。至元十四年,诸王脱脱木、失烈吉叛乱,土土哈率兵征讨,打败其将脱儿赤颜于纳兰不剌。

古文:应昌部族只儿瓦台构乱,脱脱木引兵应之,中途遇土土哈,将战,先获其候骑数十,脱脱木乃引去,遂灭只儿瓦台。追脱脱木等至秃兀剌河,三宿而后返。

现代文:应昌部族只儿瓦台叛乱,脱脱木起兵应援,中途遇土土哈。土土哈俘其斥候骑兵数十,脱脱木逃走,土土哈灭掉只儿瓦台,追脱脱木至秃兀剌河而还。

古文:请以所部哈剌赤屯田畿内,诏给霸州文安县田四百顷,益以宋新附军人八百,俾领其事。

现代文:不久,又在斡欢河击败脱脱木,夺回所掠去的大帐。后来世祖把这大帐作为最高贵奖赏赐给他。十五年,大军北征,土土哈奉诏率钦察骁骑千人从行,把失烈吉赶过金山,擒扎忽台等,击败宽折哥,缴获大量羊马辎重,受世祖嘉奖。十九年,授昭勇大将军、同知太仆院事。

古文:二十一年,赐金虎符,并赐金貂、裘帽、玉带各一,海东青鹘一,水硙壹区,近郊田二千亩,籍河东诸路蒙古军子弟四千六百人隶其麾下。

现代文:二十年,改同知卫尉院事,兼管群牧司,给霸州文安县田四百顷,将宋新归附的军队八百人交他统领。二十一年,赐金虎符、近郊田二千亩及金貂、裘帽、玉带等物,将河东诸路蒙古军子弟四千六百人隶属其麾下。

古文:二十二年,拜镇国上将军、枢密院副使。

现代文:二十二年,拜镇国上将军、枢密院副使。

古文:二十三年,置钦察亲军卫,遂兼都指挥使,听以宗族将吏备官属。海都兵犯金山,诏与大将朵儿朵怀共御之。

现代文:二十三年,设置钦察亲军卫,以土土哈兼其都指挥使。海都进犯金山,朝廷命土土哈与大将军朵儿朵怀共同抵御。

古文: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叛,阴遣使来结也不干、胜剌哈,为土土哈所执,尽得其情以闻。

现代文: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反叛,暗中派人来勾结也不干、胜剌哈,为土土哈所逮捕。土土哈先后平定也不干、哈儿鲁、也铁哥的叛乱。

古文:二年秋,诸王附海都者率众来归,边民惊扰,身至玉龙罕界,馈饷安集之,导诸王岳木忽等入朝。

现代文:朝廷将钦察、康里地方自反叛者归来的军民以及钦察之散于安西的诸王部下,均交土土哈统领。土土哈奉诏随皇孙成宗抚军于北方,追杀叛王乃颜的余党,诛杀叛王兀塔海。二十五年诸王也只里受到叛王火鲁哈孙的攻击,土土哈随皇孙援救,击败兀鲁灰及叛王哈丹,收编辽左诸部。二十六年,随皇孙晋王征海都。

古文:帝解御衣以赐,又赐金五十两、银千五百两、钞五万贯、轿舆各一。

现代文:二十九年秋,土土哈巡视金山,俘海都之户三千余至和林。奉诏进取乞里吉思。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召至京师。

古文:大德元年正月,拜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同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奉命还北边。

现代文:成宗即位后,元贞元年,命土土哈镇守北方。大德元年正月,拜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同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都指挥使,仍镇守北部边疆。

古文:二月,至宣德府,卒,年六十一。

现代文:二月在宣德卒,年六十一。

古文:赠金紫光禄大夫、司空,追封延国公,谥武毅,后加封升王。

现代文:赠金紫光禄大夫、司空,追封延国公,谥 武毅 ,后加封升王。

古文:子八人,其第三子曰床兀儿。

现代文:有子八人,第三子名床兀儿。

古文:床兀儿初以大臣子奉诏从太师月儿鲁行军,战于百塔山,有功,拜昭勇大将军、左卫亲军都指挥使。

现代文:床兀儿,土土哈之第三子。奉诏随太师月儿鲁与海都叛军战于百搭山,有功,拜昭勇大将军、左卫亲军都指挥使。

古文:大德元年,袭父职,领征北诸军帅师逾金山,攻八邻之地。

现代文:大德元年,承袭其父亲职位,率领北征诸军越过金山,攻八邻之地。

古文:八邻之南有答鲁忽河,其将帖良台阻水而军,伐木栅岸以自庇,士皆下马跪坐,持弓矢以待我军,矢不能及,马不能进。

现代文:八邻之南有答鲁忽河,其将帖良台以该河为屏障,并沿河竖立木栅,士卒皆下马持弓箭等待蒙古军到来。而蒙军的箭射不到对岸,马也过不了河。

古文:床兀儿命吹铜角,举军大呼,声震林野。

现代文:床兀儿则命吹铜角,全军大喊大叫,声震山林。

古文:其众不知所为,争起就马。

现代文:对岸敌军不知是怎么回事,都争相上马。

古文:于是麾师毕渡,氵勇水拍岸,木栅漂散,因奋师驰击,追奔五十里,尽得其人马庐帐。

现代文:于是床兀儿麾军渡河,河水起浪,把敌军木栅漂散。床兀儿率师奋击,追杀五十里,俘获敌军人马帐幕。

古文:还次阿雷河,与海都所遣援八邻之将孛伯军遇。

现代文:回军至阿雷河,与海都所遣援助八邻的孛伯军相遇。

古文:河之上有高山,孛伯阵于山上,马不利下驰。

现代文:阿雷河上游有高山,孛伯军屯驻于山上,马不便下跑。

古文:床兀儿麾军渡河蹙之,其马多颠踬,急击败之,追奔三十余里,孛伯仅以身免。

现代文:床兀儿麾师渡河进攻,孛伯军战马下山迎战多跌倒,因此被床兀儿军击败。床兀儿追击三十余里,孛伯只身逃脱。

古文:二年,北边诸王都哇、彻彻秃等潜师袭火儿哈秃之地。

现代文:大德二年,北边诸王都哇、彻彻秃等,偷袭火儿哈秃之地。

古文:其地亦有山甚高,敌兵据之。

现代文:该地有高山,为敌兵所据。

古文:床兀儿选勇而善步者,持挺刃四面上,奋击,尽覆其军。

现代文:床兀儿选勇猛而善于步战的士兵,持刀棍四面向上奋击,敌全军覆没。

古文:三年,入朝,成宗亲解御衣赐之,慰劳优渥,拜镇国上将军、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太仆少卿。

现代文:大德三年,床兀儿回朝,成宗亲解自己身上的衣裳赐给他,优加慰劳,拜镇国上将军、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太仆寺少卿。

古文:复还边。

现代文:仍回边疆屯驻。

古文:是时武宗在潜邸,领军朔方,军事必咨于床兀儿。

现代文:这时武宗为太子,领军于北方,凡军事必咨询床兀儿。

古文:及战,床兀儿尝为先。

现代文:每有战事,床兀儿总是为先锋。

古文:四年秋,叛王秃麦、斡鲁思等犯边,床兀儿迎敌于阔客之地。及其未阵,直前搏之,敌不敢支,追之,逾金山乃还。

现代文:四年秋,叛王秃麦、斡鲁思等侵犯边境,床兀儿在阔客之地迎战,乘敌军阵势还未布置好,便直至敌军前挑战,敌军抵挡不住,退却,床兀儿一直追过金山而还。

古文:五年,海都兵越金山而南,止于铁坚古山,因高以自保。床兀儿急引兵败之。

现代文:五年,海都兵越过金山南进至铁坚古山,居高临下。床兀儿急领兵击败了海都军。

古文:复与都哇相持于兀儿秃之地。床兀儿以精锐驰其阵,左右奋击,所杀不可胜计,都哇之兵几尽。

现代文:又与都哇相持于兀儿秃,床兀儿以精锐骑兵冲其阵,左右夹击,杀敌不可胜计,都哇之兵几乎损失殆尽。

古文:武宗亲视其战,乃叹曰: 何其壮耶!

现代文:武宗亲观其战,连声称赞说: 多么豪壮!

**古文:力战未有如此者。 **

现代文:从未见过这样勇猛的战斗。

古文:事闻,诏遣御史大夫秃只等即赤讷思之地集诸王军将问战胜功状,咸称床兀儿功第一。

现代文:捷报至京师,成宗遣御史大夫秃只等立即到赤纳思之地,召集诸王军将领了解战胜敌军的功劳,都认为床兀儿的功第一。

古文:且前与土土哈战既弗能胜,今与其子床兀儿战又无功,惟天惟祖宗意可见矣。

现代文:遣使者将功劳簿进呈皇帝,成宗再次以自己御衣遣使赐与床兀儿。大德七年秋,床兀儿入朝,成宗对他说: 卿在北部边疆,累建大功,就是用黄金把你全身都装饰起来,也不足以完全表示朕的心意。

**古文:不若遣使请命罢兵,通一家之好,使吾士民老者得以养,少者得以长,伤残疲惫者得以休息,则亦无负太祖之所望于我子孙者矣。 **

现代文:拜他为骠骑卫上将军、枢密院副使、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太仆寺少卿,赐其军万人,钞四千万贯。大德七年,诸王都哇、察八儿、明里帖木儿等共同商议,认为都是太祖的子孙,相互残杀,是自毁祖宗基业,且战而无功,不如遣使罢兵,相互和好,使士民老者得以赡养,少者得以成长,伤残疲惫者得到休息,不辜负太祖对子孙的希望。遣使到朝廷求和,成宗允准。

古文:使至,帝许之。于是明里帖木儿等罢兵入朝,特为置驿以通往来。

现代文:于是明里帖木儿等罢兵入朝,并特设驿道驿站与朝廷通往来。

古文:十年,拜荣禄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寻拜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钦察左卫指挥、太仆少卿皆如故。

现代文:十年,拜床兀儿为荣禄大夫、同知枢密院事,不久又拜为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仍为钦察左卫指挥、太仆寺少卿。

**古文:贪宠过当,臣实不敢。 **

现代文:成宗崩时,武宗正在浑麻出之海上,床兀儿请武宗速回朝即皇位,以副天下之望。

**古文:帝顾左右曰: 他人不知辞此。 **

现代文:武宗即位,加拜床兀儿为平章政事,仍兼枢密、钦察左卫、太仆寺的原来职务。回防边疆,又封为容国公,授银印。

古文:别命有司置马轿赐之,俾得乘至殿门下。

现代文:至大二年入朝,加封句容郡王,改授金印,准许他乘马轿至殿门下。

古文:仁宗即位,入朝,特授光禄大夫、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左卫亲军都指挥使、太仆少卿。

现代文:仁宗即位,召床兀儿入朝特授光禄大夫、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左卫亲军都指挥使、太仆寺少卿。

古文:延祐元年,败叛王也先不花等军于亦忒海迷失之地,遣使入报,赐以尚服。二年,败也先不花所遣将也不干、忽都帖木儿于赤麦干之地。

现代文:延元年,床兀儿在亦忒海迷失地方击败叛王也先不花等军,遣使入朝报捷。二年又在赤麦干地方击败也先不花所遣之也不干、忽都帖木儿,追逐出境。

古文:追出其境,至铁门关,遇其大军于紥亦儿之地,又败之。

现代文:至铁门关遇敌大军于札亦儿,又将他们击败。

古文:四年,帝念其功而悯其老,召入商议中书省事,知枢密院事。

现代文:四年,帝念其功而怜悯年老,召入朝商议中书省事,知枢密院事。

古文:至治二年卒,年六十三。

现代文:至治二年卒,年六十三岁。

古文:后累封扬王。

现代文:后封为扬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