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古文:洪福源

现代文:洪福源,其先祖本为中国人。

古文:洪福源,其先中国人,唐遣才子八人往教高丽,洪其一也。子孙世贵于三韩,名所居曰唐城。

现代文:唐朝遣才子八人至高丽,其中一人姓洪。从此,洪氏子孙成为高丽的贵族,所居之地名为 唐城 。

古文:父大宣,以都领镇麟州,福源为神骑都领,因家焉。

现代文:福源父亲洪大宣,以都领之职镇守麟州,福源为神骑都领,因此住家于麟州。

古文:岁丙子,金源、契丹九万余众窜入高丽。

现代文:太祖十一年,女真、契丹九万人窜入高丽。

古文:丁丑九月,夺江东城池据之。

现代文:十二年九月占据江东。

古文:戊寅冬十二月,太祖命哈赤吉、紥剌将兵追讨,大宣迎降,与哈赤吉等共击之,降其元帅赵冲。

现代文:十三年十二月,太祖命哈赤吉、扎剌领兵追讨,洪大宣降归于蒙古,并与哈赤吉共同击败女真、契丹,招降其元帅赵冲。

古文:壬午冬十月,又遣着古与等十二人窥觇纳款虚实,还,遇害。辛卯秋九月,太宗命将撒里答讨之,福源率先附州县之民,与撒礼塔并力攻未附者,又与阿儿秃等进至王京。

现代文:太宗三年九月,命撒礼塔领兵讨高丽,福源率领先归附之州县百姓与撒礼塔合力进攻那些尚未归附者,又与阿儿秃等进至王京。

古文:高丽王皞乃遣其弟怀安公请降,遂置王京及州县达鲁花赤七十二人以镇之,师还。

现代文:高丽王遣其弟淮安公请求纳降。太宗设置王京及州县达鲁花赤七十二人来镇守。

古文:壬辰夏六月,高丽复叛,杀所置达鲁花赤,悉驱国人入据江华岛,福源招集北界四十余城遗民以待。

现代文:四年六月,高丽又反叛蒙古,杀所置达鲁花赤,把蒙古人都赶上江华岛,福源招集北部四十余城遗民等待蒙古军到来。

古文:秋八月,太宗复遣撒礼塔将兵来讨,福源尽率所部合攻之,至王京处仁城,撒礼塔中流矢卒,其副帖哥引兵还,唯福源留屯。

现代文:八月,太宗再遣撒礼塔领兵征讨,福源率所部全体将士合攻,进至王京处仁城,撒礼塔中箭身亡,副将帖哥领兵回国,留福源屯守。

古文:癸巳冬十月,高丽悉众来攻西京,屠其民,劫大宣以东。

现代文:五年十月,高丽全力攻打西京,屠杀居民,劫掠大宣以东。

古文:福源遂尽以所招集北界之众来归,处于辽阳、沈阳之间,帝嘉其忠。

现代文:福源将所招集北部百姓全部投奔我国,居于辽阳、沈阳之间,太宗嘉奖其忠义。

古文:甲午夏五月,特赐金符,为管领归附高丽军民长官,仍令招讨本国未附人民。

现代文:六年五月,特赐金符,任命福源为管领归附高丽军民长官,仍令他招讨本国尚未归附人民。

古文:又降旨谕高丽之民,有执王〈酉及〉元构难之人来朝者,与洪福源同于东京居之,优加恩礼擢用,若大兵既加,拒者死,降者生,其降民令福源统之。

现代文:又降旨告诫高丽百姓,若有将王及原发难之人逮捕来朝者,与洪福源同在东京居住,待遇优厚,并加任用;若大兵来攻,抗拒者死,投诚者生;来归附的高丽民,令福源统领。

古文:乙未,帝命唐古拔都儿与福源进讨,攻拔龙冈、咸从二县,凤、海、洞三州山城及慈州,又拔金山、归、信、昌、朔州。

现代文:七年,太宗命唐古拔都儿与福源进讨高丽,攻克龙冈、咸从二县及凤、海、洞三州山城和慈州,又夺取金山、龟、信、昌、朔等州。

古文:己亥春二月,入朝,赐以铠甲弓矢,及金织文段、金银器、金鞍勒等。

现代文:十一年二月,福源入朝,太宗赐以铠甲、弓矢、彩缎、金银器、金鞍勒等。

古文:乙巳,定宗命阿母罕将兵与福源共拔威州平虏城。

现代文:太宗皇后四年,定宗命阿母罕领兵与福源共同攻克威州平虏城。

古文:辛亥,宪宗即位,改授虎符,仍为前后归附高丽军民长官。

现代文:宪宗元年,改授虎符,仍为先后归附高丽军民长官。

古文:癸丑,从诸王耶虎攻禾山、东州、春州、三角山、杨根、天龙等城,拔之。

现代文:三年,随诸王耶虎攻克禾山、东州、春州、三角山、杨根、天龙等城。

古文:甲寅,与紥剌台合兵攻光州、安城、忠州、玄凤、珍原、甲向、玉果等城,又拔之。戊午,福源遣其子茶丘从紥剌台军。

现代文:四年,与扎剌台合兵攻克光州、安城、忠州、玄风、珍原、甲向、玉果等城。宪宗八年,福源遣其子茶丘加入扎剌台军。

古文:会高丽族子王綧入质,阴欲并统本国归顺人民,谮福源于帝,遂见杀,年五十三。

现代文:这时,高丽族子王纟享来蒙古朝为人质,他阴谋统辖高丽已归顺元朝的人民,因而向宪宗诬告福源,致使福源被杀,年五十三岁。

古文:后赠嘉议大夫、沈阳侯,谥忠宪。

现代文:后赠嘉议大夫,沈阳侯。

**古文:中统二年秋,茶丘雪父冤,世祖悯之,诏谕之曰: 汝父方加宠用,误絓刑章,故于已废之中,庸沛维新之泽。可就带元降虎符,袭父职,管领归附高丽军民总管。 **

现代文:有子七人,俊奇、君祥二人最知名。洪俊奇小名茶丘,福源之次子。幼从军,以骁勇闻名,世祖以小名叫他。中统二年秋,茶丘为父雪冤,世祖怜悯他,令他带原赐虎符,承袭父职,管领归附高丽军民。

古文:至元六年,高丽权臣林衍叛。冬十一月,诏以其军三千从国王头辇哥讨平之,迁江华岛所有臣民,复归王京。

现代文:至元六年,高丽权臣林衍反叛我朝,十一月诏令茶丘率其军三千人随同国王头辇哥讨平,将江华岛上所有臣民都迁回王京。

古文:十二月,帝命茶丘率兵往凤州等处,立屯田总管府。

现代文:十二月,太祖命茶丘率兵往凤州等处设立屯田总管府。

古文:八年二月,入朝,赐钞百缗。

现代文:八年二月,入京见皇帝,赐钞百缗。

古文:林衍余党裴仲孙等,立高丽王禃亲属承化侯为王,引三别抄军据珍岛以叛。

现代文:林衍余党裴仲孙等,立高丽王礻直亲属承化侯为王,占据珍岛反叛元朝。

古文:五月,茶丘奉旨,偕经略使欣都进兵讨之,破其军,杀承化侯,其党金通精率余众走耽罗。

现代文:五月,茶丘奉旨同经略使欣都进兵讨平,杀承化侯,其部属金通精率其余众逃往耽罗。

**古文:帝遣侍卫亲军千户王岑与茶丘议征取之策,茶丘表陈: 通精之党,多在王京,可使招之,招而不从,击之未晚。 **

现代文:帝遣侍卫亲军千户王岑与茶丘商议征取之策。茶丘奏称 :通精之党多在王京,可令他们去招降,如招而不降,再出兵征讨不晚。

古文:从之。

现代文:世祖采纳了这项建议。

古文:俄奉旨往罗州道监造战船,且招降耽罗。

现代文:不久,茶丘奉旨往罗州道监造战船,且招降耽罗。

古文:茶丘得通精之侄金永等七人,俾招之。

现代文:茶丘招来了通精之侄金永等七人,再使他们去劝说通精投诚。

古文:通精不从,留金永,余尽杀之。

现代文:通精不从,除金永外,杀其余六人。

古文:十年,诏茶丘与欣都率兵渡海,击破耽罗,获通精,杀之,悉免其胁从者,高丽始平。

现代文:十年,诏令茶丘与欣都率兵渡海击败了耽罗,擒获精通,处死,其余胁从均予赦免。高丽从此平定。

古文:十一年,又命监造战船,经营日本国事。

现代文:至元十一年,又命茶丘监造战船,准备东征日本。

古文:三月,授昭勇大将军、安抚使,高丽军民总管如故。

现代文:三月,授茶丘为昭勇大将军、安抚使,仍为高丽军民总管。

古文:己卯,命茶丘提点高丽农事。

现代文:三月二日,命茶丘管理高丽农业。

古文:八月,授东征右副都元帅,与都元帅忽敦等领舟师二万,渡海征日本,拔对马、一岐、宜蛮等岛。

现代文:八月,授东征右副都元帅,与都元帅忽敦等领水军二万渡海征讨日本,攻占了对马、一岐、宜蛮等岛。

古文:十四年正月,授镇国上将军、东征都元帅,镇高丽。

现代文:十四年正月,授镇国上将军、东征元帅,镇戍高丽。

古文:二月,率蒙古、高丽、女直、汉军,从丞相伯颜北征叛臣只鲁瓦歹等。

现代文:二月,率蒙古军、高丽军、女真军、汉军随丞相伯颜北征叛臣只鲁瓦歹等。

古文:四月,至脱剌河,猝与贼遇,茶丘突阵无前,伯颜以其勇闻,赐白金五十两、金鞍勒、弓矢。

现代文:四月,至脱剌河,突然遇敌,茶丘冲锋陷阵,伯颜以其勇敢上报朝廷,赐白金五十两及金鞍勒、弓矢等物。

古文:十七年,授龙虎卫上将军、征东行省右丞。

现代文:至元十七年,授龙虎卫上将军、征东行省右丞。

古文:十八年,与右丞欣都将舟师四万,由高丽金州合浦以进,时右丞范文虎等将兵十万,由庆元、定海等处渡海,期至日本一岐、平户等岛合兵登岸。

现代文:十八年,与右丞欣都率领水军四万,由高丽金州合浦向日本进发。同时,右丞范文虎等领兵十万,由庆元、定海等处渡海,约定至日本一岐、平户等岛会师登陆。

古文:兵未交,秋八月,风坏舟而还。

现代文:时值八月,未交战而船为飓风所坏,只得回师。

古文:十九年十月,命茶丘于平滦黑埚儿监造战船七百艘,以图后举。

现代文:十九年十月,命茶丘于平滦黑埚儿监造战船七百艘,计划再征日本。

古文:二十一年十一月,复授征东行省右丞。

现代文:二十一年十一月,再授茶丘为征东行省右丞。

古文:茶丘夜令军中,多裂裳帛为旗帜,断马尾为旄,掩映林木,张设疑兵,乃颜兵大惊,以为官兵大至,遂降。

现代文:二十三年,命他往江浙等处遣散汉人复业。至元二十四年,乃颜反叛朝廷,御驾亲征,命茶丘率高丽军、女真军、汉军扈从。突然遇乃颜骑兵万余,而茶丘兵不满三千,大家有些害怕。茶丘张设疑兵,乃颜兵大惊,以为官军大队人马到了,纷纷投降。

古文:帝闻之,厚加旌赏。凯还,授辽阳等处行尚书省右丞。

现代文:世祖闻知此事,厚予奖赏,回师后授茶丘为辽阳等处行尚书省右丞。

古文:二十七年,以疾辞。

现代文:二十七年,因病辞职。

古文:叛王哈丹等窜入高丽,侵挠其国西京,距辽阳二千里皆骚动,中书省特起茶丘镇辽左,帝遣阇里台孛罗儿赐以金字圆符,命茶丘以便宜行事。

现代文:叛王哈丹等窜入高丽,侵扰高丽西京,距辽阳二千里的地方都为之骚动。中书省特起用茶丘镇守辽左,帝遣里台孛罗儿赐金字圆符,授权茶丘自行处决一切事务。

古文:二十八年,以疾卒,年四十八。

现代文:至元二十八年病卒,年四十八岁。

古文:子四人,长曰万。君祥,小字双叔,福源第五子也。

现代文:洪君祥小名双叔,洪福源之第五子。

**古文:年十四,随兄茶丘见世祖于上京,帝悦,命刘秉忠相之,秉忠曰: 是儿目视不凡,后必以功名显,但当致力于学耳。 **

现代文:十四岁那年随兄茶丘于上京朝见世祖,世祖很喜欢他,命刘秉忠给他看相。秉忠说他目光不凡,将来必功名显赫,但须致力于学。

古文:帝尝坐便殿,阅江南、海东舆地图,欲召知者询其险易,左丞相伯颜、枢密副使合达以君祥应旨,奏对详明,帝悦,酌以巨觥,顾谓伯颜曰: 是儿,远大器也。 六年,林衍叛,从头辇哥征之。

现代文:世祖命选师教诲。至元三年,挑选高丽民三百人为兵,令君祥统领。随从秃花秃烈、伯颜筑万寿山,开通州运河。有一次,世祖在便殿看江南和海东地图,要召一人询问地形之险易,左丞相伯颜和枢密副使合达都荐举君祥,君祥为世祖讲得详细明白。世祖大喜,亲酌一大杯酒赐饮。并对伯颜说 :这孩子才气远大,会有出息。 至元六年,林衍反叛朝廷,君祥随头辇哥征讨。

古文:八年,戍河南。

现代文:八年,戍守河南。

古文:九年,掠淮西,破其大凹城。

现代文:九年,进军淮西,攻破大凹城。

古文:十年,从元帅孛鲁罕袭淮东之射阳湖,俘其男女牛马。

现代文:十年,随元帅孛鲁罕袭击淮东之射阳湖,俘获男女人口及牛马。

古文:十一年,入朝。

现代文:十一年,君祥入朝。

古文:帝命伯颜伐宋,朝议以宋之兵力多聚两淮,闻我欲渡江,彼必移师拒守,遂命右卫指挥使秃满歹率轻锐二万攻淮安,以牵制之,君祥以蒙古汉军都镇抚从行。

现代文:世祖命伯颜伐宋,朝臣们认为,宋之兵力多集中在两淮,闻我军欲渡江,他们必调两淮军来抵御。于是命右卫指挥使秃满歹率轻捷精兵二万攻淮安以牵制,君祥则以蒙古汉军都镇抚之职随行。

古文:后伯颜既渡江,帝命秃满歹还军萧县。

现代文:伯颜渡江之后,帝命秃满歹回师屯驻萧县。

**古文:时君祥奉使伯颜军中,宋黄州制置使陈奕降,其子知涟水军,伯颜遣三十骑往招之,因令君祥入奏,帝曰: 卿可急还,陈知府降,即偕来也。 **

现代文:君祥奉朝廷之命至伯颜军中,正值宋黄州制置使陈奕降元,其子为涟水军知军,伯颜准备派三十骑去招降,令君祥去请示朝廷。世祖说 :卿可速回,陈知府若降,你同他一起来京。

古文:及与俱入朝,宴劳甚厚。

现代文:后来果然一同朝拜世祖,赐宴慰劳。

古文:从元帅孛鲁罕攻清河,拔之。

现代文:君祥又随元帅孛鲁罕攻克清河。

**古文:伯颜师次镇江,谍报有宋洪都统者,为都督府将,伯颜谓君祥曰: 汝同姓,可往招致也。 **

现代文:海州安抚丁顺约定投降,孛鲁罕令君祥去奏报朝廷,在上京遇见伯颜,便从伯颜南伐。伯颜克淮安,大军进至扬州,分兵攻淮西。大军至镇江,探知有宋洪都统为都督府将领,伯颜对君祥说: 此人与你同姓,可以招降。

古文:洪都统即欣然来见,君祥因厚遇之。

现代文:君祥果然招来了洪都统,并厚待他。

**古文:师进,次临平山,距临安五十里,洪都统来报曰: 宋丞相陈宜中、殿帅张世杰皆已逃去,惟三宫未行,宜早定计,以活生民。 **

现代文:大军进至临平山,离临安只有五十里。洪都统来报告说 :宋丞相陈宜中、殿帅张世杰都已逃走,只有皇帝、太后、太子三宫未行,宜早做决定,使百姓得到拯救。

古文:伯颜遂令洪都统护宋三宫,令君祥随之。宋降,升武略将军、中卫亲军千户。

现代文:伯颜占据了临安,令洪都统保护宋室三宫。宋降后,升君祥为武略将军、中卫亲军千户。

古文:十五年,命佥江南民兵。

现代文:十五年,命君祥征江南民为兵。

古文:还,升明威将军、中卫亲军副都指挥使。

现代文:回朝升明威将军、中卫亲军副都指挥。

古文:十七年,进昭勇大将军。

现代文:十七年,晋升为昭勇大将军。

古文:十九年,授枢密院判官。

现代文:十九年,授枢密院判官。

古文:二十三年,转昭武大将军、同佥枢密院事。

现代文:二十三年转昭武大将军、同佥枢密院事。

古文:二十四年,乃颜叛,从世祖亲征。

现代文:二十四年,乃颜反叛,君祥随世祖亲征。

古文:每驻跸,君祥辄以兵车外环为营卫,布置严密,帝嘉之。

现代文:途中扎营,君祥总是以兵车在皇帝营外保护,布置严密,受到嘉奖。

古文:凯还,加辅国上将军。

现代文:凯旋回朝,加君祥辅国上将军。

古文:类次车驾起居,为《东征录》。

现代文:他把这次亲征中世祖的生活起居,纂为《东征录》。

古文:二十八年,授辽阳行省右丞,用枢密院留,复居旧职。

现代文:二十八年,授辽阳行省右丞,因枢密院的挽留,仍居旧职。

古文:俄加集贤大学士,依旧同佥枢密院事。

现代文:不久加集贤大学士,仍旧为同佥枢密院事。

古文:议者欲自东南海口辛桥开河合滦河,运粮至上都,奉旨与中书右丞阿里相其利害,还,极言不便,罢之。

现代文:朝廷有人提出在东南海口辛桥地方开河,连接滦河,以便运粮至上都。君祥奉旨与中书右丞阿里去考察利害得失,回朝后极力说此议不妥,也就不再提起开河之事了。

古文:复奉使高丽,还,改佥书枢密院事。

现代文:又奉旨出使高丽,还朝后改为佥书枢密院事。

**古文:成宗即位,诏裁减久任官,知枢密院暗伯等奏: 君祥在枢密十六年,最为久者。 **

现代文:成宗即位,诏令裁减久任官员,知枢密院暗伯等奏: 君祥在枢密院十六年,为最久的官。

**古文:帝曰: 君祥始终一心,可勿迁也。 **

现代文:成宗道: 君祥始终一心,不要调动。

古文:大德二年,诏使高丽,台臣劾君祥以他事,中道追回,已而事罢。

现代文:大德二年,诏令他再出使高丽,台臣以其他事弹劾君祥,故中途把他追回,不久查明无事。

古文:三年,奉使江浙,问民间疾苦。

现代文:三年奉命至江浙访问民间疾苦。

古文:使还,退居昌平之皇华山,绝口不论时事者五年。

现代文:回京后退居于昌平之皇华山,五年绝口不论时事。

古文:大德九年,擢司农,俄拜中书右丞。

现代文:大德九年,升为司农,不久拜为中书右丞。

古文:十年春,改江浙行省右丞。

现代文:十年春改任江浙行省右丞。

古文:秋,改辽阳右丞,请于朝:宜新省治,增巡兵,设儒学提举官、都镇抚等员,以兴文化,修武备。

现代文:是年秋又改任辽阳行省右丞。在任辽阳行省右丞时,上书朝廷,建议新建省会,增加巡兵,设儒学提举官、都镇抚等,以兴文化、修武备。

古文:郑鼎郑鼎,泽州阳城人。幼孤,能自立,读书晓大义,不妄言笑。既长,勇力过人,尤善骑射。

现代文:这些事尚未办成,逢武宗即位,召他为同知枢密院事,进阶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事。后改为辽阳行省平章政事,很快又改商议行省事。至大二年卒。郑鼎,泽州阳城人。自幼丧父,长大勇力过人,尤善于骑射。

古文:初为泽、潞、辽、沁千户。

现代文:初为泽、潞、辽、沁千户。

古文:岁甲午,从塔海绀不征蜀,攻二里散关,屡立战功,还屯秦中。

现代文:太宗六年,随塔海绀不征蜀,攻二里散关,屡立战功,回师屯驻秦中。

古文:未几,宋将余侍郎烧绝栈道,以兵围兴元,鼎率众修复之,破宋兵,解兴元之围。

现代文:不久,宋将余侍郎烧毁栈道,围攻兴元,鼎率众修复栈道,击败宋兵,解兴元之围。

古文:乙巳,迁阳城县军民长官。

现代文:太宗皇后四年,调任阳城县军民长官。

古文:庚戌,从宪宗征大理国,自六盘山经临洮,下西蕃诸城,抵雪山。

现代文:宪宗三年,随世祖征大理国,自六盘山经临洮,攻下西蕃诸城,抵达雪山。

古文:山径盘屈,舍骑徒步,尝背负宪宗以行。

现代文:山路崎岖盘旋,徒步前进,郑鼎背负世祖而行。

**古文:敌据扼险要,鼎奋身力战,敌败北,帝壮之,赐马三匹。至金沙河,波涛汹涌,帝临水傍危石,立马观之。鼎谏曰: 此非圣躬所宜。 **

现代文:敌扼守险要之地,鼎奋力战斗,打败敌人。至金沙江,波涛汹涌,世祖在河边危石边立马观察,鼎忙劝谏道: 这地方非圣上所到之处。

古文:别攻兴国军,遇宋兵五千,力战破之,擒其将桑太尉,责以懦怯,不忠所事,斩之。中统元年,以功迁平阳、太原两路万户。

现代文:九月,世祖屯驻江边,命诸将渡江而南,先到两岸者,举烽火为号。郑鼎首先登上南岸,大军随即过江。进围鄂州,鼎斗志更旺,攻兴国军,遇宋兵五千,为鼎大败,擒其将桑太尉。中统元年,因功升平阳、太原两路万户。

古文:阿蓝答儿、浑都海之乱,鼎分率本道兵讨之。

现代文:阿蓝答儿、浑都海之乱,鼎率本道兵马讨平。

古文:二年,诏鼎统征西等军,戍雁门关隘。

现代文:二年,诏令鼎统领征西等军,戍守雁门关。

古文:迁河东南、北两路宣抚使。

现代文:后调任河东南北两路宣抚使。

古文:三年,改授平阳太原宣慰使。

现代文:三年,改授平阳太原宣慰使。

古文:至元三年,迁平阳路总管。

现代文:至元三年,调任平阳路总管。

古文:平阳地狭人众,常乏食,鼎乃导汾水,溉民田千余顷,开潞河鹏黄岭道,以来上党之粟。修学校,厉风俗,建横涧故桥以便行旅,民德之。

现代文:平阳地狭人多,常缺粮食,鼎疏导汾水,灌田千余顷,又开潞河鹏黄岭道,以运输上党的粮食,修建学校,改正风俗,修复横涧旧桥以便通行。人民都歌颂他。

古文:七年,改佥书西蜀四川行尚书省事,将兵巡东川。

现代文:至元七年,改佥书西蜀四川行尚书省事,领兵巡察东川。

古文:过嘉定,遇蜀兵,与战江中,擒其将李越,悉获战船。

现代文:过嘉定,遇蜀兵,战于江中,擒宋将李越,缴获所有战船。

古文:八年五月,改军前行尚书省事。

现代文:八年五月,改任军前行尚书省事。

古文:十一年,从伐宋。

现代文:十一年,随大军伐宋。

古文:十二年,镇黄州。

现代文:十二年,镇守黄州。

古文:夏四月,改授淮西宣慰使。

现代文:同年四月,改授淮西宣慰使。

古文:十三年,加昭毅大将军,赐白金五百两。

现代文:十三年,加昭毅大将军,赐白金五百两。

**古文:十七年,董文忠等奏: 郑也可拔都遇害,其叛人家属物产,宜悉与其子纳怀。 **

现代文:至元十四年,改任湖北道宣慰使,镇戍鄂州。同年五月,蕲、黄二州反元,鼎领兵讨伐,在樊口战斗中,舟覆溺死,年六十三岁。

古文:帝从之。赠中书右丞,谥忠毅。

现代文:赠中书右丞,谥忠毅。

古文:后加赠宣忠保节功臣、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潞国公,谥忠肃。

现代文:后加赠宣忠保节功臣、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潞国公,谥忠肃。

古文:子制宜。制宜小字纳怀,性聪敏,庄重有器局,通习国语。

现代文:郑制宜,小名纳怀,郑鼎之子,禀性聪敏,庄重,有度量,通晓蒙古语言。

古文:至元十四年,袭父职太原、平阳万户,仍戍鄂州。

现代文:至元十四年,承袭父职,为太原、平阳万户,仍戍守鄂州,并兼代管府事。

古文:时鄂阙守,俾摄府事。十九年,朝廷将征日本,造楼船何家洲。

现代文:十九年,朝廷将征日本,在何家洲修造楼船。洲地狭小,众人要求将附近居民迁走。

**古文:洲地狭,众欲徙旁居民,制宜不从,改授宽地,居民德之。城中屡灾,或言于制宜曰: 恐奸人乘间为变,宜捕其疑似者,痛治之。 **

现代文:制宜不肯,而将造船场改在宽地,居民都称颂他。城中多次发生火灾,有人对制宜说: 恐奸人乘机作乱,应把可疑者逮捕重惩。

**古文:制宜曰: 吾但严守备而已,奈何滥及无辜! **

现代文:制宜说: 我们只要严密防守就是了,为何罪及无辜。

古文:不笞一人,灾亦遂息。

现代文:不鞭打一人,火灾还是息了。

古文:有盗伏近郊,晨暮剽劫,流言将入城。

现代文:有盗伏于近郊,早晚进行剽劫,传说要进城来。

古文:俄有数男子自城外至,顾盼异常,制宜命吏缚入狱,问之无验,行省疑其非,将释之,不从。

现代文:忽然有几个男子从城外进来,左顾右盼,行为异常,制宜命人将他们逮捕入狱。审问也查不出证据,行省认为是抓错了人,要释放他们,制宜不肯。

古文:明日,再出城东,遇一人,乘白马,貌服殊异,制宜叱下,讯之,乃与前数男子同为盗者,遂正其罪,一郡帖然。

现代文:第二天出城东,遇一人乘白马,相貌服装异常,逮捕审问供称与前所捕数男子均为盗,于是判其罪,一郡人服帖,安然无事。

古文:二十四年,扈驾东征乃颜,请赴敌自效。

现代文:二十四年,制宜扈驾东征乃颜,请求杀敌报效。

**古文:帝顾左右曰: 而父殁王事,惟有一子,毋使在行阵。 **

现代文:世祖对左右近臣说 :他父亲为国家牺牲,只有这一个儿子,勿使他参加战斗。

古文:制宜请愈力,乃命从月儿吕那颜别为一军,以战功授怀远大将军、枢密院判官。

现代文:制宜请战更加坚决,只得让他随月儿吕那颜另为一军,因有战功授怀远大将军、枢密院判官。

古文:明年,车驾幸上都。

现代文:二十五年,世祖至上都。

古文:旧制:枢府官从行,岁留一员司本院事,汉人不得与。

现代文:按原制:枢府官随行,每年留一员处理本院事,但汉人不得参与。

**古文:至是,以属制宜。制宜逊辞,帝曰: 汝岂汉人比耶! **

现代文:这时却留制宜。制宜推辞,世祖说: 你非一般汉人可比。

古文:竟留之。

现代文:终于把他留下来了。

古文:二十八年,迁湖广行省参知政事,陛辞,帝曰: 汝父死王事,赏未汝及。

现代文:二十八年,调任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赴任时,皇帝对他说: 你父亲为国捐躯,也不曾给你什么赏赐。

**古文:近者,要束木伏诛,已籍没其财产人畜,汝可择其佳者取之。 **

现代文:近来诛杀了要束木,没收了他财产人畜,你可拣最好的拿去。

**古文:制宜对曰: 彼以赃败,臣复取之,宁无污乎! **

现代文:制宜说 :他是因贪赃而败,臣再取其赃物,岂不是玷污了自己!

古文:帝贤其所守,赐白金五千两。

现代文:世祖称赞他的廉洁不染,赐白金五千两。

古文:未几,征拜内台侍御史。

现代文:不久,召拜内台侍御史。

古文:安西旧有牧地,圉人恃势,冒夺民田十万余顷,讼于有司,积年不能理。

现代文:安西原有牧地,掌管养马的官员恃势侵占民田十万顷,百姓向官府陈诉,多年不能解决。

古文:制宜奉诏而往,按图籍以正之,讼由是息。三十年,除湖广行枢密副使。

现代文:制宜奉诏去处理,按图册公正判决。至元三十年,委任制宜为湖广行枢密副使。

古文:湖南地阔远,群寇依险出没,昭、贺二州及庐陵境,民常被害。

现代文:湖南地广路远,群寇恃险出没,昭、贺二州及庐陵境内,百姓常受其害。

古文:制宜率偏师徇二州,道经庐陵永新,获首贼及其党,皆杀之。

现代文:制宜带小部分军队巡行此二州,道经庐陵永新,获贼首及其党徒,皆依法处斩。

古文:茶乡谭计龙者,聚恶少年,匿兵器为奸,既捕获,其家纳赂以缓狱事,制宜悉以劳军,斩计龙于市,自是湖以南无复盗贼。

现代文:茶乡的谭计龙,聚集一些无赖少年,私藏兵器为非作歹,被捕,其家人向官府行贿,以求不急于惩处。制宜将所行贿赂都拿去劳军,而将谭计龙斩首示众。自此以后,湖南再无盗贼。

古文:元贞元年,有制:行枢密院添置副使一员,与制宜连署。

现代文:元贞元年,按规定:行枢密院增加副使一员,与制宜共同签署文件,共同负责。

古文:制宜以员非常设,先任者当罢。

现代文:制宜认为所增副使非常设官员,原先的副使当免职。

古文:俄入朝,特授大都留守,领少府监,兼武卫亲军都指挥使,知屯田事。

现代文:不久入朝,授大都留守,管领少府监,兼武卫亲军都指挥使,管理屯田事。

古文:赠推忠赞治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泽国公,谥忠宣。

现代文:大德七年,晋地发生地震,平阳尤为严重,压死了许多人。制宜奉命去抚恤,昼夜兼程,由近路赶赴灾区。到灾区后深入民间,抚慰受伤群众,发给粟帛。十年,制宜病卒,享年四十七岁。

古文:子阿儿思兰嗣。李进

现代文:赠推忠赞治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泽国公,谥忠宣。

古文:李进,保定曲阳人。

现代文:李进,保定曲阳人。

古文:幼隶军籍,初从万户张柔屯杞之三叉口,时荆山之西九十里曰龙冈者,宋境也。

现代文:自幼入伍,初随万户张柔屯驻于杞县三叉口。当时荆山西九十里龙冈即为宋境。

古文:岁庚戌春,张柔引兵筑堡冈上。

现代文:定宗皇后二年春,张柔筑堡于冈上。

古文: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现代文:淮河水涨,宋水军突然到来,蒙古军主帅察罕迎战,李进率士卒十五人,乘一舟转战十余里,夺敌一巨舰,因功升为百户。

古文:戊午,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道兵之骁勇者从,遂命进为总把。

现代文:宪宗八年,蒙古大军西征,丞相史天泽当时为河南经略大使,从诸道军队中挑选骁勇者随宪宗出征,命李进为总把。

古文: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

现代文:是年九月,取道陈仓,入兴元,越过米仓关,一路荒凉,道路堵塞,李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

古文:冬十一月,至定远七星关,其关上下皆筑连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环堡东流。

现代文:十一月至定远七十关。该关上下皆筑堡相连,宋军以五百人扼守,巴渠江环堡东流。

古文: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

现代文:天泽命李进往关下说降。守军不听从。

**古文: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 彼可取也。 **

现代文:李进暗察到有条偏僻小路,回营对天泽说: 此关可取。

古文: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

现代文:当夜二更,进率勇士七十人,乘其不备而攻之,破门而入者二十人。

古文:进以功受上赏。

现代文:守门者拔刀砍伤李进,且关了堡门。

古文:己未春二月,天泽兵至行在所,围合州钓鱼山寨。

现代文:进奋不顾身,与二十人力战,杀伤三十人,打开了堡门,诸军拥进,宋兵不能抵御,弃堡逃走。

古文:夏五月,宋由嘉陵江以舟师来援,始大战三槽山西。

现代文:天将明,李进占领七十关,打开了前进的道路。宪宗九年二月,蒙古大军围攻合州钓鱼山寨。五月,宋水军由嘉陵江来援救,大战于三槽山之西。

古文:六月,战山之东,有功。

现代文:六月又大战于三槽山之东,李进均有战功。

古文: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现代文:秋七月,宋军战舰三百余艘停泊黑石峡东岸,以轻舟五十只为前锋,蒙古军船七十艘泊于黑石峡西岸,两军相距一里左右。

**古文:帝指顾谓诸将曰: 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 **

现代文:宪宗立马于东山,拥兵二万,列阵于大江两岸。在史天泽指挥下,蒙古军发起攻势,宋军前锋败走,战舰混乱,蒙军顺流而下,宋军死者不可胜计。

古文: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

现代文:宪宗问白旗下穿红衣冲锋陷阵者是谁,天泽说是李进,帝赏他锦衣、名马。

古文:八月,又战浮图关,前后凡五战,皆以功受上赏。

现代文:八月,两军又战于浮图关。李进在前后五次战斗中,均以功受奖。

古文:世祖即位,入为侍卫亲军。

现代文:世祖即位,李进入朝为侍卫亲军。

古文:中统二年,宣授总把,赐银符。

现代文:中统二年,授总把,赐银符。

古文:三年,从征李璮有功。

现代文:三年,随大军征李王有功。

古文:至元八年,领兵赴襄阳。

现代文:至元八年,领兵赴襄阳。

古文:十二年,从略地湖北、湖南。

现代文:十二年,随大军攻占湖北、湖南。

古文:宋平,以兵马使分兵屯鄂州。

现代文:平宋后,任兵马使之职,屯兵鄂州。

古文:十三年,领军二千,屯田河西中兴府。

现代文:十三年,领军二千于河西中兴府屯田。

古文:十四年,加武略将军,升千户。

现代文:十四年,加武略将军,升为千户。

古文:十五年,移屯六盘山,加武毅将军,赐金符。

现代文:十五年,屯驻于六盘山,加武毅将军,赐金符。

古文:十七年,升明威将军、管军总管。

现代文:十七年,升明威将军、管军总管。

古文:十九年,赐虎符,复进怀远大将军,命屯田西域别石八里。

现代文:十九年,赐虎符,晋升怀远大将军,奉命屯田于西域别石八里。

古文: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从至掺八里,遁还。

现代文: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进犯,军至洪水山,李进与之力战,寡不敌众,兵败被擒,至掺八里逃回。

古文:至和州,收溃兵三百余人,且战且行。

现代文:到和州收集被击溃兵卒三百余人,且战且行,回到京师。

古文:二十五年,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

现代文:至元二十五年,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

古文:明年,改授左翼屯田万户。

现代文:二十六年,改授左翼屯田万户。

古文:元贞元年春。

现代文:贞元元年春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