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白论

古文:可乎?

现代文: 坚白石 称为 三 行吗?

古文:曰:不可。

现代文:不行!

古文:曰:二可乎?

现代文:那么称为 二 ,行吗?

古文:曰:可。

现代文:行。

古文:曰:何哉?

现代文:这是为什么呢?

古文: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曰:得其所白,不可谓无白;得其所坚,不可谓无坚。

现代文:因为见不到 坚 而见到 白 时,见到的是白石,而白石是白与石结合在一起的物指,白石是具体的事物,称为 二 ;摸不到 白 而摸到 坚 时,所知道的是坚石,坚石同样是具体的事物,也称为 二 。既然见到了 白 ,便不能说没有白;既然摸到了 坚 ,便不能说没有坚。

古文:而之石也,之于然也,非三也?

现代文:既然有白又有坚,而这块石,之所以称为坚白石,不正是有了石与坚与白三个东西吗?

古文:曰: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无白也。

现代文:不能这么说,既然视觉看不到石的坚而只看到石的白,而看到石的白,也就看不到石的坚;既然触觉不能摸到石的白而只摸到石的坚,而摸到石的坚,也就摸不到石的白。

古文:曰:天下无白,不可以视石;天下无坚,不可以谓石。

现代文:世界上没有白色,当然谈不上有什么白色的东西而被称为石头;世界上没有坚性,也当然谈不上有什么坚的东西而被称为石头。

古文:坚、白不相外,藏三,可乎?

现代文:坚性、白色、石质不能相脱离,可以说这是藏着 三 样东西吗?

古文:有自藏也,非藏而藏也。

现代文:所谓藏是见与不见自然互相转移而掩蔽不见,不是离开感觉对象而别有他物隐藏着它。

古文:曰:其白也,其坚也,而石必得以相盈,其自藏奈何?

现代文:见到白色、摸到坚性都是与石联系在一起的,石头与白色及坚性渗透融合成一体,坚白石不是藏着坚、白、石这三样东西吗?所谓 自藏 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古文:曰: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谓之离;不见离,一二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

现代文:见到白色的石头,或摸到坚性的石头,都是一个见得到而另一个见不到,过一个摸得着,便另一个摸不着,这就是叫做 离 。不能见到的坚就离开了见到的白石,这也就是 一 不相盈于 二 ,因而 坚 便 离 了。所谓 离 ,就是 藏 。

古文:曰:石之白,石之坚,见与不见,二与三,若广修而相盈也。

现代文:见到的白是石的白,触知的坚是石的坚。见到的与见不到的相结合,就是二加一而成为三,坚白石如同物体的长度与宽度相结合在一起而不可分离那样,难道这样说是逻辑错误吗?

古文:其非举乎?曰: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

现代文:说物的白色,并不限定是哪一物的白色,说物的坚性,并不限定是哪一物的坚性,所谓并不限定,是说它兼通于众多事物,而事物的共性怎能说只限定于石头所仅有呢?

古文: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曰:循石,非彼无石,非石无所取坚白。

现代文:就拿石头的情况来说吧,虽然没有坚白就无石可言,但是没有石也就谈不上有坚白了。

古文:不相离也,固乎然,其无已!

现代文:坚白石不相离,本来就是这样,也永远是这样。

古文:曰: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于石。

现代文:石,是一;而在石中的坚、白却是 二 。这样,便有摸得着的,有摸不着的;有看得见的,有看不见的。

古文:故有知焉,有不知焉;有见焉,故知与不知相与离,见与不见相与藏。

现代文:因而,摸得着的便与摸不着的互相隐藏着。既然有互相隐藏,怎能说它们互相不可分离呢?因为 藏 就是不见,不见的当然与可见的有区别而可被分析了。

古文:藏故,孰谓之不离?曰:目不能坚,手不能白,不可谓无坚,不可谓无白。

现代文:坚不但在坚石中存在着,恶气在一切具有坚性的事物中存在着,虽然不知石物之坚,但并不因此而妨碍坚性的普遍存在。

古文:其异任也,其无以代也。坚白域与石,恶乎离?曰: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未与为坚而坚必坚。其不坚石物而坚,天下未有若坚而坚藏。白固不能自白,恶能白石物乎?若白者必白,则不白物而白焉。

现代文:共性之坚并不依是否感知个别一物之坚而转移,因为世界上除了某物之坚外,坚尚隐藏在其他具有坚性的事物中。共性的 白 本来就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它怎能使石或其他事物发 白 呢?如果 白 是独立存在而自 白 的实体,那末它就不必通过各种具体白色的事物而显示其 白 了。

古文:黄、黑与之然。

现代文:黄、黑也是一样。

古文:神乎!是之谓离焉。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

现代文:如果连具体的石头也没有,哪里还会有 坚白石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