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古文:肃少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

现代文: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他从小聪明,善于词辩,博览经史典籍,胸怀大志。

古文:仕齐,位秘书丞。

现代文:入仕南齐,位至秘书丞。

古文:父奂及兄弟并为齐武帝所杀。

现代文:父亲王奂和他的弟兄都被齐武帝萧矦杀害。

古文:太和十七年,肃自建鄴来奔。

现代文:孝文帝太和十七年,王肃从建邺投奔北魏。

古文:孝文幸鄴,闻其至,虚衿待之,引见问故。

现代文:孝文帝当时正在邺城,听说他到来的消息,衣服没有穿好就接见他,殷殷垂问。

古文: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帝甚哀恻之。

现代文:王肃言词敏捷恳切,彬彬有礼,孝文帝十分爱惜他。

古文:遂语及为国之道。肃所陈说,深会旨,帝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也。

现代文:谈及治国的道理,他的见解完全符合孝文帝的心意,孝文帝将座位移向他的面前,说话时间很长,也不知道疲劳。

古文:肃因言萧氏危亡之兆,可以乘机,帝于是图南之规转锐。

现代文:王肃谈到萧齐危急败亡的征兆,认为可以乘机进攻。孝文帝听了,南图的想法更加坚定。

古文: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之间也,或屏左右,谈说至夜分不罢。

现代文:对王肃器重礼遇,不断增加,就连亲贵旧臣也赶不上。孝文帝有时让左右的人退下,与王肃谈论到半夜也谈不完。

古文:肃亦尽忠输诚,无所隐避,自谓君臣之际,犹孔明之遇玄德也。

现代文:王肃也竭尽忠心,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自己认为他就像孔明遇到刘玄德那样。

古文:寻除辅国、大将军长史,赐爵开阳伯。

现代文:不久,朝廷任他为辅国、大将军长史,赐给开阳伯的爵位。

古文:肃固辞伯爵,许之。

现代文:他坚决辞掉伯的爵位,朝廷同意了。

古文:诏肃讨齐义阳,听招募壮勇以为爪牙,其募士有功,赏加等。其从肃行者,六品已下听先拟用,以后闻;若投化人,听五品已下先即优授。

现代文:朝廷命王肃讨伐南齐的义阳,让他招募勇壮兵丁作为心腹。如招募有功,加等奖赏;跟随王肃南征的,六品以下的官职由他先任用,再报闻朝廷;如果招抚南朝人,五品以下他可以先授予再上报朝廷。

古文:肃至义阳,频破贼军,除持节、都督、豫州刺史、扬州大中正。

现代文:王肃到了义阳,不断打败敌军,朝廷授给他持节、都督、豫州刺史、扬州大中正的职衔。

古文:肃善抚接,甚有声称。

现代文:王肃善于交往,声望很高。

古文:寻征入朝,帝手诏曰: 不见君子,中心如醉,一日三岁,我劳如何。

现代文:不久,被征召进入朝廷,孝文帝亲手写诏书说 :见不到君子你,内心里就像醉酒一样恍惚不安,过一天有如三年一样漫长。

**古文:饰馆华林,拂席相待,卿欲以何日发汝坟也? **

现代文:我应该怎样慰劳你?在华林装饰好馆舍,擦干净座席等待你的到来,但是,你什么时候能从汝坟那里归来呢?

古文:二十年七月,帝以久旱不雨辍膳,百寮诣阙。

现代文:太和二十年七月,孝文帝因为久旱不雨,停止膳食。

古文:帝在崇虚楼,遣舍人问肃。对曰: 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日,群臣不敢自宁。

现代文:百官到朝廷问讯,孝文帝住在崇虚楼,派舍人问王肃百官的来意,王肃答道: 陛下停止膳食,已经三天,群臣心里很不安宁。

古文:臣闻尧水汤旱,自定之数,须圣人以济,未闻由圣以至灾,是以国储九年,以御九年之变。

现代文:我听说尧时洪涝,商汤时干旱,这是自然造成的。需要圣人拯救世道,不会因圣人招致灾难。所以,国家有九年的储备,就可以抗御九年的灾害。

古文: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

现代文:昨天夜晚四郊已经降雨,京城之内雨水较少。

**古文:蒸庶未阙一食,陛下辍膳三日,臣庶惶惶,无复情地。 **

现代文:臣民们没有少吃一顿饭,而陛下您已经三天没吃一口饭,朝臣百姓人心惶惶,无地自容。

古文:帝遣答曰: 虽不食数朝,犹然无感,朕诚心未至之所致也。

现代文:孝文帝派人对他说 :我虽然几天不吃饭,还没有什么感觉,这是我诚心未至的原因啊。

**古文:朕志确然,死而后已。 **

现代文:我心志已定,死而后已。

古文:是夜,澍雨大降。

现代文:这天,天降大雨。

古文:以破齐将裴叔业功,进号镇南将军,加都督四州诸军事,封汝阳县子。

现代文:因打败南齐将领裴叔业有功,朝廷授给他镇南将军的封号,加任都督四川诸军的职务,封为汝阳县子。

古文:肃频表固让,不许,诏加鼓吹一部。

现代文:王肃多次上表推辞,朝廷不允许。孝文帝崩殂,遗下诏命,任王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元禧等人共同任宰辅,管理朝政。

古文:初,齐之收肃父奂也,奂司马黄瑶起攻奂杀之。二十二年平汉阳,瑶起为辅国将军,特诏以付肃,使纾泄哀情。

现代文:朝廷让他到鲁阳迎接孝文帝的灵柩。王肃到鲁阳,与元禧共同料理各种事务。从鲁阳到京城洛阳,沿途丧礼,都由他来定夺,勤勉忧劳,超过了皇亲旧戚。

古文:孝文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参同谋谟。

现代文:元禧兄弟几个都很钦佩他,上下同心协力,关系融洽。惟有任城王元澄认为他来自南齐,地位一下子超过了自己,常对别人说 :朝廷让王肃的地位超过我还可以。

古文:诏肃尚陈留长公主,本刘昶子妇彭城公主也,赐钱二十万、帛三千疋。肃奏: 考以显能,陟由绩著升明退暗,于是乎在。

现代文:我的从叔广阳王,皇族宗室都很尊崇他,历任朝廷内外的要职,为什么让王肃的官职在他之上呢? 王肃听了,常常回避他。不久,被元澄弹劾,诬告他谋反,事情终被审理明白。王肃奏报: 考绩要看才能突出,提拔要政绩显著。奖励光明,黜退幽暗,就在于此。

**古文:自百寮旷察,四稔于兹,请依旧例,考检能否。 **

现代文:对百官失察已有四年,请按朝廷旧例,考察他们能否胜任。

古文:从之。

现代文: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

古文:裴叔业以寿春内附,拜肃使持节、都督江西诸军事,与彭城王勰率步骑十万以赴之。

现代文:南齐将领裴叔业献出寿春城,归顺北魏,朝廷命王肃为持节,统领江西各军军事,与彭城王元勰率领步兵十万奔赴寿春。

古文:齐豫州刺史萧懿屯小岘,交州刺史李叔献屯合肥,将图寿春。

现代文:南齐豫州刺史萧懿驻扎小岘,交州刺史李叔献屯扎合肥,准备夺回寿春。

古文:肃进师讨击,大破之,禽叔献,走萧懿。

现代文:王肃挥军进攻,打败齐军。俘获李叔献,赶走萧懿。

古文:还京师,宣武临东堂,引见劳之,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封昌国县侯。

现代文:王肃回到洛阳,宣武帝在东堂接见并慰劳他,升任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为昌国县侯。

古文:寻为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

现代文:不久,又任为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

古文:入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领国子祭酒。

现代文:王肃多次到边境,尽心招抚齐将,远近的齐兵都心向往之,归附的人有如集市,很得人心。他清白廉洁,喜好施予,杜绝声色,始终节俭,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

古文:卒,赠司空公、徐州刺史。

现代文:然而性情轻佻,常以功名自夸,庇护自己的缺点,称赞自己的功劳,很少推恩于部下。

古文:子琛,武定中,仪同、开府记室参军。刘芳,字伯支,彭城丛亭里人,汉楚元王交之后也。

现代文:孝文帝也常常说到他这些缺点。景明二年,死在寿春,年仅三十八岁。刘芳,字伯友,彭城丛亭里人,汉代楚元王刘交的后代。

古文:六世祖讷,晋司隶校尉。

现代文:六世祖刘讷,晋时任司隶校尉。

古文:祖该,宋青、徐二州刺史。

现代文:祖父刘该,刘宋时为青、徐二州的刺史。

古文:父邕,宋兗州长史。

现代文:父亲刘邕,任宋的兖州长史。

古文:芳出后宋东平太守逊之。

现代文:刘芳的父亲刘邕因参与刘义宣的反叛,死在彭城。

古文:邕同刘义宣之事,身死彭城。芳随伯母房逃窜清州,会赦免。

现代文:刘芳随伯母房氏逃到青州,被赦免。

古文:舅元庆,为宋青州刺史沈文秀建威府司马,为文秀所杀。

现代文:舅父元庆任宋青州刺史沈文秀建威府的司马,被沈文秀杀害。

古文:芳母子入梁邹城。

现代文:刘芳母子入居梁邹城。

古文:慕容白曜南讨青、齐,梁邹降,芳北徙为平齐人,时年十六。

现代文:慕容白曜领兵南讨青、齐,梁邹举城投降,刘芳又向北迁徙,成为平齐人,当时的年龄为十六岁。

古文:南部尚书李敷妻,司徒崔浩之弟女,芳祖母,浩之姑也。

现代文:后魏南部尚书李敷的妻子,是司徒崔浩弟弟的女儿,刘芳的祖母是崔浩的姑姑。

古文:芳至京师,诣敷门。崔耻芳流播,拒不见之。

现代文:刘芳来到京城,到李敷家求见,崔氏耻于刘芳的流离颠簸,拒不接见他。

古文:芳虽处穷窘之中,而业尚贞固。

现代文:刘芳虽然处在穷困潦倒之中,而他的学业却固守正道。

古文:聪敏过人,笃志坟典,昼则亻庸书以自资给,夜则诵经不寝。

现代文:又聪敏过人,致力于古代典籍。

古文:常为诸僧亻庸写经论,笔迹称善,卷直一缣,岁中能入百余疋。

现代文:白天卖字谋生,晚上诵读经书,彻夜不眠,以至于出现易衣而出,并日而食的窘迫困境,而依然淡泊守志,不急于追逐功名利禄,不忧愤于贫寒卑贱,便著《穷通论》以自我安慰,他常常被和尚们雇佣抄写经卷,笔体称为上乘。

古文:如此数年,赖以颇振。由是与德学大僧多有还往。

现代文:每卷价值一匹细绢,每年能收入一百多匹,如此多年,颇依赖抄佛经有所积蓄,并借此与有道德学问的高僧交往。

古文:时有南方沙门慧度以事被责,未几暴亡,芳因缘闻知。

现代文:当时,南方的和尚慧度因事被责罚,不久暴病身亡。

古文:文明太后召入禁中,鞭之一百。

现代文:刘芳因为知道这件事,因而被文明太后召入宫中,责打了一百鞭。

古文:时中官李丰主其始末,知芳笃学有志行,言之于太后。微愧于心。

现代文:太监李丰主理这件事的全过程,知道刘芳笃志苦学,颇有操行,告诉给了太后,太后对于责打刘芳心有惭愧。

古文:会齐使刘缵至,芳之始族兄也,擢芳兼主客郎,与缵相接。

现代文:恰巧南齐使者刘缵到来,这是刘芳的本族兄弟,于是,朝廷提拔刘芳兼任主客郎,接待刘缵。

古文:拜中书博士。后与崔光、宋弁、刑产等俱为中书侍郎。

现代文:又被授予中书博士,后来与崔光、宋弁、邢产等人都为中书侍郎。

古文:俄而诏芳与产入授皇太子经,迁太子庶子,兼员外散骑常侍。

现代文:不久,皇帝下诏命刘芳与邢产入宫教授皇太子学习经书,升任他为太子庶子,兼任员外散骑常侍。

古文:从驾洛阳,自在路及旋京师,恆侍坐讲读。

现代文:他跟从圣驾到洛阳,在路途上以及回到京城,常常被皇上赐坐讲读经书。

古文:芳才思深敏,特精经义,博闻强记,兼览《苍雅》,尤长音训,辩析无疑。

现代文:刘芳才思深沉敏捷,尤其精于经书要义;见闻广博,记忆惊人;又披览《苍雅》,更见长于音训,对有关问题的解释分析,都准确无疑。

古文:于是礼遇日隆,赏赉丰渥。

现代文:因此,受到朝廷的礼遇一天比一天重,赏赐十分丰厚。

古文: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

现代文:不久,又兼任通直常侍,跟随圣驾南巡,负责记录皇帝活动的情况,很快就正式授职。

古文:王肃之来奔也,孝文雅相器重,朝野属目。

现代文:王肃来投奔北魏,孝文帝对他十分器重,引起了朝野上下的瞩目。

古文:芳未及相见。

现代文:刘芳没有来得及和他见面。

**古文:尝宴群臣于华林,肃语次云: 古者唯妇人有笄,男子则无笄。 **

现代文:孝文帝曾在华林宴请群臣,王肃在谈话中说: 古代惟有妇女用簪插头发,男人则不用簪。

**古文:芳曰: 推经《礼》正文,古者男子妇人俱有笄。 **

现代文:刘芳说: 根据《礼经》推究,古代男女都用簪。

**古文:肃曰: 《丧服》称男子免而妇人髽,男子冠而妇人笄,如此则男子不应有笄。 **

现代文:王肃说 :《丧服》上称男子免冠而妇女用麻束发;丧事过后,男子戴帽子而妇女用簪。这样看来男子不应用簪。

古文:芳曰: 此专谓凶事也。

现代文:刘芳说: 这是专门说的丧事呀。

古文:《礼》:初遭丧,男子免,时则妇人髽;男子冠,时则妇人笄。

现代文:《礼经》说,刚遇到丧事,男子脱掉帽子,同时妇女用麻束发;丧事过后,男子戴上帽子,同时妇女用簪。

古文:言俱时变,男子妇人免髽、冠笄之不同也。

现代文:说的都是情况变化,男人妇女采取脱帽、束发不同的方式,帽和簪不同罢了。

古文:又冠尊,故夺其笄,且互言也。非谓男子无笄。

现代文:另外,戴帽子庄重,所以超过了发簪,是相比较而说的,不是说男人不用发簪。

**古文:又《礼内则》称: 子事父母,鸡初鸣,栉纚笄总。 **

现代文:再则,《礼经》《内则》篇说: 子女侍奉父母,鸡刚叫,就起来给父母梳头,扎头,插上簪子。

**古文:以兹而言,男子有笄明矣。 **

现代文:照这种说法,男子用发簪是明白的事。

古文:高祖称善者久之。

现代文:高祖听了,连连称赞他说得对。

**古文:肃亦以芳言为然,曰: 此非刘石经也? **

现代文:王肃也认为他的话很对,说: 这不是那个绰号叫刘石经的么?

古文:昔汉世造三字石经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

现代文:过去汉代在太学内造三字石经,读书人文字拿不准,就到那里对正。

古文:芳音义明辩,疑者皆往询访,故时人号为刘石经。

现代文:刘芳对文字的读音和意义都辨析得很清楚,有疑难的人都向他请教,所以人们称他为刘石经。

古文:酒阑,芳与肃俱出。

现代文:酒宴过后,刘芳和王肃一起出来。

古文:肃执芳手曰: 吾少来留意《三礼》,在南诸儒,亟共讨论,皆谓此义,如吾向言。

现代文:王肃拉着刘芳的手说: 我从小就留意于《三礼》,南朝的诸儒们多次一起讨论,都是持这种看法,像我前面说的那样。

**古文:今闻往释,顿祛平生之惑。 **

现代文:现在听了您的阐释,顿时消除了我平时的疑惑。

古文:芳理义精赡,类皆如是。

现代文:刘芳对经书精深丰富含义的理解,都有类于此。

古文:孝文迁洛,路由朝歌,见殷比干墓,怆然悼怀,为文以吊之。

现代文:孝文帝迁都洛阳,路经朝歌,看到殷时比干的墓,悲怆痛惜,写祭文悼念。

古文:芳为注解,表上之。诏曰: 览卿注,殊为富博。

现代文:刘芳为孝文帝的祭文详加注解,写成表文呈上,文帝下诏说: 读了你的注解,内容十分富厚渊博。

古文:但文非屈、宋,理惭张、贾。

现代文:文章虽不同于屈原、宋玉,但内容却使张衡、贾谊惭愧。

**古文:既有雅致,便可付之集书。 **

现代文:既然文雅精致,可以付印并收入书中。

古文:诏以芳经学精洽,超迁国子祭酒。

现代文:下诏认为刘芳经学博洽精深,破格提拔为国子监祭酒。

古文:以母忧去官。

现代文:因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

古文:帝征宛、邓,起为辅国将军、太尉长史,从太尉、咸阳王禧攻南阳。

现代文:文帝征讨宛和邓,起用刘芳为辅国将军、太尉长史,跟随太尉、咸阳王元禧进攻南阳。

古文:齐将裴叔业入寇徐州,疆场之人,颇怀去就。

现代文:齐将裴叔业进犯徐州,在战场上的人颇有些想去归顺齐军。

古文:帝忧之,以芳为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徐州大中正,行徐州事。

现代文:孝文帝十分忧虑,任刘芳为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徐州大中正,主持徐州事务。

古文:后兼侍中,从征马圈。

现代文:后来又兼任侍中,跟随大军征讨马圈。

古文:孝文崩于行宫,及宣武即位,芳手加兗冕。

现代文:孝文帝在行宫驾崩,等到宣武帝元恪即位,刘芳亲手给他戴上丧帽。

古文:孝文袭敛,暨乎启祖、山陵、练祭,始末丧事,皆芳撰定。

现代文:孝文帝的入殓,以及启告祖先、选择陵寝地点、祭奠礼节,丧事从始到末,都由刘芳制定。

古文:咸阳王禧等奉申遗旨,令芳入授宣武经。

现代文:咸阳王元禧等人尊奉孝文帝的遗命,让刘芳入宫教授宣武帝经书。

古文:及南徐州刺史沈陵外叛,徐州大水,遣芳抚慰振恤之。

现代文:南徐州刺史沈陵反叛,徐州发生水灾,都是派刘芳去抚慰和赈恤。

古文:寻正侍中,祭酒、中正并如故。

现代文:不久,朝廷授他为侍中,祭酒、中正的官职依然和过去一样。

古文:芳表曰:

现代文:刘芳上表说:

古文:夫为国家者罔不崇儒尊道,学校为先。

现代文: 凡是为国家着想的人,没有不崇尚儒学,尊奉圣道,把学校放在首位的。

古文:唐虞以往,典籍无据;隆周以降,任居武门。

现代文:唐尧虞舜以前,没有典籍可作依据;周朝以来,当教师的都居住在武门。

**古文:蔡氏《劝学篇》云: 周之师氏居武门左。 **

现代文:蔡氏在《劝学篇》中说: 周代的老师居住在武门的左侧。

古文:今之祭酒则周师氏。

现代文:今天的祭酒一职则为周代的老师。

**古文:《洛阳记》: 国子学宫与天子宫对。太学在开阳门外。 **

现代文:《洛阳记》中说 :国子监的校舍就在天子住的皇宫对面,太学设在开阳门外。

**古文:案《学记》云: 古之王者,建国亲人,教学为先。 **

现代文:根据《学记》记载 :古代的帝王建立国家,亲近百姓,首在教育。

**古文:郑氏注: 内则设师保以教,使国子学焉;外则有太学庠序之官。 **

现代文:郑玄注释说:在内城则聘请老师担任抚养和教育的任务,为了使公卿大臣的子弟能得以学习;外城则设有太学,配有负责教育的官员。

古文:由斯而言,国学在内,太学在外,明矣。

现代文:据此看来,国学在内城,太学在外城,是很清楚的了。

古文:臣谓今既徙县崧瀍,皇居伊洛,宫阙府寺,佥复故址,至于国学,岂宜舛错?

现代文:我认为现在既然将县治迁移至嵩山鏶水,皇城建在伊水洛河之间,皇宫政府,庵观寺院,都应恢复原来的旧址。至于国学,难道能使位置错乱?

古文:校量旧事,应在宫门之左。

现代文:探究一下过去的情况,位置应在宫门的左侧。

古文:至如太学,基所见存,仍旧营构。

现代文:至于太学,原来的基础仍然存在,照旧建筑就行了。

古文:又云太初太和二十年,发敕立四门博士,于四门置学。

现代文: 另外,孝文帝在太和二十年曾下诏设立四门博士,在京城四门设立学校。

古文:臣案:自周已上,学唯以二,或尚东,或尚西,或贵在国,或贵在郊。

现代文:我认为,自周朝以上,学校只有两处,或者在东面,或者在西面;或者在城内,或者在城外。

古文:爰暨周室,学盖有六:师氏居内,太学在国,四小在效。

现代文:到了周朝,学校一般有六处:老师居住内城,太学设在城内,四所较小学校设在郊外。

**古文:《礼记云: 周人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四郊。 **

现代文:《礼记》上说 :周人赡养退职的老人在学校里面,学校设在都城的四郊。

**古文:《礼》又云: 天子设四学,当入学而太子齿。 **

现代文:《礼记》上还有记载 :天子设立四学,太子年少就应入学读书。

**古文:注云: 四学,周四郊之虞庠也。 **

现代文:注释说: 四学,周代四郊的学校啊。

**古文:《大戴·保傅篇》云: 帝入东学,尚亲而贵仁;帝入南学,尚齿而贵信;帝入西学,尚贤而贵德;帝入北学,尚贵而尊爵;帝入太学,承师而问道。 **

现代文:《大戴》《保傅篇》说: 天子入东郊的学校读书,懂得亲近百姓要用仁爱;天子入南郊学校读书,懂得上下之间要讲信用;天子入西郊学校读书,懂得选用人才贵在道德;天子入北郊学校读书,懂得笼络贵族要用官爵;天子入太学读书,向老师请教治国之道。

古文:周之五学,于此弥彰。

现代文:周代的五所学校,在这里已经十分清楚。

**古文:案郑注《学记》,周则六学,所以然者,注云: 内则设师保以教,使国子学焉;外则有太学庠序之官。 **

现代文:据郑玄注释的《学记》上说,周代则有六所学校,郑玄的注释说: 宫内备有老师,使皇族和公卿士大夫的子弟求学;外面则设有太学,安排有管理学校的官员。

古文:此其证也。

现代文:这就是证明。

古文:汉、魏已降,无复四郊。

现代文:汉、魏以来,不再在四郊设立学校。

古文:谨寻先旨,宜在四门。

现代文:谨根据前代的规矩,将学校设立在都城的四门。

**古文:案王肃注云: 天子四郊有学,去都五十里。 **

现代文:依照王肃的注释说 :天子在四郊设立学校,距都城五十里。

古文:考之郑氏,不云远近。

现代文:郑玄的注释,却不说远近。

古文:今太学故坊,基址宽旷。

现代文:现在遗留下来的太学的旧址,占地宽广。

古文:四郊别置,相去辽阔,检督难周。

现代文:四郊的学校另有校舍,与太学相距甚远,检查督促起来十分不便。

古文:计太学坊并作四门,犹为太旷。以臣愚量,同处无嫌。

现代文:考虑太学和四门设立的学校,仍过于空旷,以我的愚见,合并在一起也没有妨碍。

古文:且今时制置,多循中代,未审四学应从古不?

现代文:况且现在的典章制度,大多遵循古代各朝,不知道四学的设置应不应该完全遵循古代?

古文:出除青州刺史。为政儒缓,不能禁止奸盗;然廉清寡欲,无挠公私。

现代文:希望能召集负责儒学和礼仪的官员讨论一下它们所应该在的位置。 他出任青州刺史,为政懦弱迂缓,不能禁止奸淫偷盗;然而,却清廉寡欲,不屈服于公私势力的压力。

古文:还朝,议定律令。芳斟酌古今,为大议之主,其中损益,多芳意也。

现代文:回到朝廷,讨论制定法律制度,刘芳参酌古今情况,成为制定律令的骨干。其中很多条款的增删,大多是刘芳的意见。

古文:宣武以朝仪多阙,其一切诸议悉委芳修正,于是朝廷吉凶大事,皆就谘访焉。

现代文:宣武帝因为朝廷礼仪中缺漏很多,这一切制度也都委托刘芳去修正。所以,朝廷中的婚丧嫁娶一类的大事,都向刘芳咨询访问。

古文:转太常卿。

现代文:转为太常卿。

古文:芳以所置五郊及日月之位,去城里数于《礼》有违;又灵星、周公之祀,不应隶太常,乃上疏曰:

现代文:刘芳因为设置的皇帝迎接节气的五处郊社与日月的位置,距离都城的里数,与《礼经》记载不同;另外,对主稼穑的灵星和建立政权,制定了典章制度的周公的祭祀,不应该放在太常寺。便上奏说:

古文:臣闻国之大事,莫先郊祀;郊祀之本,实在审位。

现代文: 我听说国家大事,莫过于在郊外祭祀天地,在郊外祭祀的根本,其实在于审定位置。

古文:臣学谢全经,业乖通古,岂可轻荐瞽言,妄陈管说!

现代文:我没读完所有的经书,不能博通今古,难道能向您推荐无知妄说,任意陈奏个人的偏见?

**古文:窃见所置坛祠,远近之宜,考之典制,或未允衷,既曰职司,请陈肤浅。《孟春令》云: 其数八。 **

现代文:我私下认为,设置的坛祠,位置的远近,据典章制度考察,或许未必恰当,既然是我的职责所在,请允许我陈说自己肤浅的见解。 《孟春令》上说: 这个数字是八。

**古文:又云: 迎春于东郊。 **

现代文:又说 :迎春在东郊举行。

**古文:卢植云: 东郊,八里郊也。 **

现代文:卢植说 :东郊是距城八里的郊外啊。

**古文:贾逵云: 东郊,木帝太昊,八里。 **

现代文:贾逵说: 东郊,祭祀木帝太昊,距城八里。

**古文:许慎云: 东郊,八里郊也。 **

现代文:许慎说: 东郊,是距城八里的郊外啊。

古文:郑玄《孟春令》注云: 王居明堂。

现代文:郑玄《〈孟春令〉注》中说 :天子坐在明堂内。

**古文:《礼》曰: 王出十五里迎岁。 **

现代文:《礼经》上说 :天子出城十五里去迎接新年。

古文:盖殷礼也。

现代文:这大概是殷商时的礼节。

**古文:周礼,近郊五十里。 **

现代文:周代的礼节,近郊共有五十里。

**古文:郑玄别注云: 东郊去都城八里。 **

现代文:郑玄在其他注释中说: 东郊距都城八里。

**古文:高诱云: 迎春气于东方,八里郊也。 **

现代文:高诱说: 在东方迎接春神的到来,是在离城八里的郊外。

**古文:王肃云: 东郊八里,因木数也。 **

现代文:王肃说 :东郊距城八里,是凭借木的运数。

**古文:此皆同谓春郊八里之明据也。《孟夏令》云: 其数七。 **

现代文:这都是说迎春郊祭在城外八里的明确证据。《孟夏令》上说: 这个数字是七。

**古文:又云: 迎夏于南郊。 **

现代文:又说 :在南郊迎接夏神的到来。

**古文:卢植云: 南郊,七里郊。 **

现代文:卢植说: 南郊,是距城七里的郊外。

古文:贾逵云: 南郊,火帝,七里。

现代文:贾逵说 :南郊,由火帝主宰,距城七里。

**古文:许慎云: 南郊,七里郊也。 **

现代文:许慎说 :南郊,是指距城七里之外的地方。

**古文:郑玄云: 南郊去都城七里。 **

现代文:郑玄说 :南郊距都城七里。

**古文:高诱云: 南郊,七里之郊也。 **

现代文:高诱说 :南郊社,是距都城七里的郊外。

**古文:王肃云: 南郊七里,因火数也。 **

现代文:王肃说: 南郊距都城七里,是凭借火的数运。

古文:此又南郊七里之审据也。

现代文:这又是南郊的距城七里的确凿证据。

**古文:《中央令》云: 其数五。 **

现代文:《中央令》中 这个数字是五。

**古文:卢植云: 中郊,五里之郊也, 贾逵云: 中兆黄帝之位,并南郊之季,故云兆五帝于四郊也。 **

现代文:卢植解释说: 中郊,是距城五里的郊外。 贾逵说 :中间的祭坛是祭祀黄帝位置,加上南郊,所以说祭祀五帝在四处郊外进行。

**古文:郑玄云: 中郊,西南未地,去都城五里。 **

现代文:郑玄解释说 :中郊,在于城西南的未地,距都城五里。

古文:此又中郊五里之审据也。

现代文:这又是中郊的距都城五里的证据。

**古文:《孟秋令》云: 其数九。 **

现代文:《孟秋令》上说 :这个数字是九。

**古文:又云: 以迎秋于西郊。 **

现代文:又说 :迎接秋神在西郊。

**古文:卢植云: 西郊,九里。 **

现代文:卢植解释说 :西郊,在距城九里的郊外。

**古文:贾逵云: 西郊,金帝少昊,九里。 **

现代文:贾逵说: 西郊,是祭祀金帝少昊,距都城九里。

**古文:许慎云: 西郊,九里郊也。 **

现代文:许慎说: 西郊,在距离都城九里的郊外。

**古文:郑玄云: 西郊去都城九里。 **

现代文:郑玄说 :西郊距都城九里。

**古文:高诱云: 西郊,九里之郊也。 **

现代文:高诱说 :西郊,是距都城九里的郊外。

**古文:王肃云: 西郊九里,因金数也。 **

现代文:王肃说 :西郊距都城九里,是凭借金的运数。

**古文:此又西郊九里之审据也。《孟冬令》云: 其数六。 **

现代文:这些又都是说西郊距都城九里的真实证据。《孟冬令》上说: 这个数字是六。

**古文:又云: 迎冬于北郊。 **

现代文:又说: 迎冬神在北郊进行。

**古文:卢植云: 北郊,六里郊也。 **

现代文:卢植解释说: 北郊,是在距都城六里的郊外。

**古文:贾逵云: 北郊,水帝颛顼,六里, 许慎云: 北郊,六里郊也。 **

现代文:贾逵说: 北郊,专门祭祀水帝颛顼,距都城六里。 许慎说: 北郊,在距都城六里的郊外。

**古文:郑玄云: 北郊去都城六里。 **

现代文:郑玄说: 北郊距都城六里。

**古文:高诱云: 北郊,六里之郊也。 **

现代文:高诱说: 北郊,是距都城六里的郊外。

**古文:王肃云: 北郊六里,因水数也。 **

现代文:王肃说: 北郊距城六里,是凭借水的运数。

古文:此又北郊六里之审据也。

现代文:这些都是北郊距都城六里的真实证据。

古文:宋氏《含文嘉》注云: 《周礼》:王畿内千里,二十分其一,以为近郊。

现代文:宋氏的《〈含文嘉〉注》说: 《周礼》规定,王畿内千里之地分成二十份,其中一份的数字就是近郊。

古文:近郊五十里,倍之为远郊。

现代文:近郊距都城五十里,多一倍就为远郊。

古文:迎王气盖于近郊。

现代文:迎接天子的瑞气都在近郊。

古文:汉不设王畿,则以其方数为郊处。

现代文:汉代不设王畿,则以它的方位数为郊祭的位置。

**古文:故东郊八里,南郊七里,西郊九里,北郊六里,中郊在西南未地五里。 **

现代文:所以,东郊距城八里,南郊距城七里,西郊距城九里,北郊距城六里,中郊在城西南的未地五里。

**古文:《祭祀志》云: 建武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雒阳城南七里,依采元始中故事,北郊在雒阳城北四里。 **

现代文:《祭祀志》上说 :建武二年正月,开始在洛阳城南七里设郊坛祭祀。参照西汉孝平帝元始年间的旧例,北郊坛设在洛阳城北四里的地方。

古文:此又汉世南、北郊之明据也。

现代文:这又是汉代南、北祭位置的确凿证据。

古文:今地祗准此。

现代文:现在地址一定在这些地方。

古文:至如三十里郊,进乖郑玄所引殷、周二代之据,退违汉、魏所行故事。

现代文:至于郊祭距城三十里的说法,既与郑玄援引的商、周两代郊祭位置的依据相违背,又与汉、魏两代成例相抵触。

古文:凡邑外曰郊。

现代文:凡是都城以外的地方都叫郊区。

古文:今计四郊各以郭门为限,里数依上。

现代文:现在计算四郊的范围各以四座城门的位置为起点,里程依据以上所说。

古文:《礼》:朝拜日月皆于东西门外。

现代文: 《礼经》上说,朝拜太阳和月亮都在东门和西门外。

古文:今日月之位,去城东西,路各三十,窃又未审。

现代文:现在祭日坛和祭月坛的位置,距都城的东部和西部,各有三十里路,我认为这未必实在。

**古文:《礼》又云: 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

现代文:《礼经》又说: 祭太阳在坛上,祭月亮在坑穴内。

古文:今计造如上。

现代文:现在,营造一如过去。

**古文:《礼仪志》云: 立高禖祠于城南。 **

现代文:《礼仪志》上说: 建造高祠在城市的南面。

古文:不云里数,故今用旧。

现代文:不说具体的里数,所以,今天仍按过去的规定。

古文:灵星本非礼事,兆自汉初,专为祈田,恆隶郡县。

现代文: 祭祀主稼穑的灵星本来不是礼仪规定的事,从汉初开始,专门有祈田的活动,都由郡县进行。

**古文:《郊祀志》云: 高祖五年,制诏御史,其令天下立灵星祠,牲用太牢,县邑令、长侍祠。 **

现代文:《郊祀志》上说: 汉高祖五年,颁布诏书,书于史册,让天下建立灵星祠,祭品用牛、羊、猪,县和邑的令和长亲自到祠堂祭祀。

**古文:晋《祠令》云: 郡、县、国祠社稷、先农,县又祠灵星。 **

现代文:《晋祠令》上说 :郡、县、国三级建社稷祠和先农祠,县一级再建灵星祠。

古文:此灵星在天下诸县之明据也。

现代文:这些都是灵星祠建立在全国所有县的确凿证据。

古文:周公庙所以别在洛阳者,盖缘姬旦创成洛邑,故传世洛阳,崇祠不绝,以彰厥庸。

现代文:祭祀周公的庙宇所以特别在洛阳的原因,是因为他建成了洛邑城,所以在洛阳城世代不断受到隆重的祀典,人们借此表彰他的功勋。

古文:夷、齐庙者,亦世为洛阳界内神祠。

现代文:伯夷和叔齐的庙宇,世世代代成为洛阳城内的神祠。

古文:今并移太常,恐乖其本。

现代文:现在一起移至太常寺,恐怕违背了原来建祠的本意。

古文:正下此类甚众,皆当部郡县修理,公私施之祷请。

现代文:天下这类事情很多,都应当命各郡县修理,好让众人祈祷求福。

古文:窃惟太常所司,郊庙神祇自有常限,无宜临时斟酌以意,若遂尔妄营,则不免淫祀。

现代文:我私下认为太常寺所负责的郊坛庙宇自然有一定的规定,不宜随意掺杂个人意见。如果轻率地妄加营造,则不免会祠宇太多、祭礼过滥。

古文:二祠在太常,在洛阳,于国一也,然贵在审本。

现代文:周公祠和伯夷叔齐祠究竟设在太常寺,还是设在洛阳城内,最关联国家一体的大事,然而贵在考察它们的根本。

古文:臣以庸蔽,谬忝今职,考括坟籍,博采群议,既无异端,谓粗可依据。

现代文: 我以庸陋低下的才能,错误地占有现在的职位,检括考证了过去的典章制度,广泛地采纳了大家的意见,既然没有异端邪说,认为勉强可以作为实行的依据。

古文:今玄冬务隙,野罄人闲,迁易郊坛,二三为便。

现代文:现在正值隆冬,公务较少,田野罄尽,农夫闲暇,迁移郊外祭坛,较为方便。

**古文:诏曰: 所上乃有明据,但先朝置立已久,且可从旧。 **

现代文:朝廷下诏说 :所上奏议都有明确的依据,但是,前朝设置已经很久,可仍按旧制。

古文:先是,孝文于代都,诏中书监高闾、太常少卿陆琇并公孙崇等十余人,修理金石及八音之器。

现代文:原先孝文帝在代都命中书监高闾、太常少卿陆王秀以及公孙崇等十多人修理钟磐和金、石、丝、竹等一类的乐器。

古文:后崇为太乐令,乃上请尚书仆射高肇,更共营理。

现代文:后来,公孙崇任太乐令,便上书请求让尚书仆射高肇和他共同管理这件事。

古文:宣武诏芳共主之。

现代文:宣武帝下诏让刘芳和他们共同主理。

古文:芳表以礼乐事大,不容辄决,自非博延公卿,广集儒彦,讨论得失,研穷是非,无以垂之万叶,为不朽之式。

现代文:刘芳上表说,礼乐事关国家大事,不能擅行决断。如果不是博采公卿大臣的意见,广泛征集高才博学的读书人的建议,讨论其中的得与失,明辨是与非,就无法写进典籍,成为不朽的范式。

古文:被报听许,数旬之间,频烦三议。

现代文:建议被朝廷采纳,数旬之间,朝臣多次议论。

古文:于是朝士颇以崇专综既久,不应乖谬,各默然无发论者。

现代文:当时公卿大臣都认为公孙崇专门负责礼乐已经很久,不应该有谬误,所以都一言不发。

古文:芳乃探引经诰,搜括旧文,共相难质,皆有明据,以为盈缩有差,不合典式。

现代文:刘芳便引经据典,搜求过去的文献,与公孙崇互相质疑问难,持论都有确凿证据,认为长短优劣,各有差别,不符合范例。

古文:崇虽示相酬答,而不会问意,卒无以自通。

现代文:公孙崇虽然应酬解答,但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自己不能明白。

古文:尚书依事述奏,仍诏委芳别更考制。

现代文:尚书将事情奏给宣武帝,便下诏委任刘芳另外考证制度。

古文:于是学者弥归宗焉。

现代文:于是,学者们全都向他归服膜拜。

古文:芳以社稷无树,又上疏曰:

现代文:刘芳因祭祀土地和谷物的祠庙内没有种树,又上疏说:

古文:依《合朔仪》注:日有变,以硃丝为绳,以绕系社树三匝。

现代文: 按照《合朔仪》的注释:太阳如有变化,就用红色丝线结成绳子,在神社中的树上缠绕三圈。

古文:而今无树。

现代文:而现在神社内没有种树。

**古文:又《周礼大司徒》职云: 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社所宜木。 **

现代文:另外,《周礼》中说大司徒的职责是:建造社稷内祭坛四周的矮墙,并立上田祖的神位,各用神社内种植的树木去做。

**古文:郑玄注云: 所宜木,谓若松、柏、栗也。 **

现代文:郑玄解释说: 做神位合适的树木,比如松、柏、栗一类。

古文:此其一证也。

现代文:这便是一个证明。

**古文:又《小司徒·封人》职云: 掌设王之社壝,为畿封而树之。 **

现代文:再据《小司徒》《封人》篇谈封人的职责说 :负责掌管设立君主祭坛四周的围墙,并装上门、栽上树。

**古文:郑玄注云: 不言稷者,王主于社;稷,社之细也。 **

现代文:郑玄注释说: 这里不谈祭谷神的稷的原因,是因为天子在社内主持对土地神的祭祀,祭谷神的稷,是祭土地神社的分支。

古文:此其二证也。

现代文:这又是一个证明。

**古文:又《论语》曰: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

现代文:另外,《论语》上说: 哀公向宰我询问有关土地神的事,宰我回答说: 夏后氏在社内种植松树,殷商时的人种植柏树,周代的人种植栗树。

古文:是乃土地之所宜也。此其三证也。

现代文:这是根据土地情况确定的,因而,又是第三个证明。

古文:又《白武通》:社、稷所以有树,何也?

现代文:再则,《白武通》上说: 社和稷内之所以要种植树木,为什么呢?

**古文:尊而识之也。使人望见既敬之,又所以表功也。 **

现代文:是为了尊奉它,让人能看见它,使人一看就尊敬它,又能表彰土地神和谷神的功勋。

古文:案此正解所以有树之义,了不论有之与无也。此其四证也。

现代文:根据这种说法只可以解释在社与稷内种树的,却不谈种树与不种树,这是第四个证明。

古文:此云 社、稷所以有树何 ,然则稷亦有树明矣。

现代文:这里说的 社、稷中为何有树 ,然而,祭祀谷神的祠宇中有树是很明白的事。

古文:又《五经通义》云: 天子太社、王社,诸侯国社、侯社,制度奈何?

现代文:另外,《五经通义》上说: 天子的太社、王社,诸侯的国社、侯社,其中的规定如何?

古文:曰,社皆有垣无屋,树其中以木。

现代文:回答说 :都只有围墙而无房屋,中间栽上树木。

**古文:有木者,土主生万物,万物莫善于木,故树木也。 **

现代文:有树木的原因,是说土上能生长万物,万物没有超出树木的,所以种植树木啊。

古文:此其五证也,此最其丁宁备解有树之意也。

现代文:这是第五个证明。这些告诫足可以解释社稷中种树的原因。

古文:又《五经要义》云: 社必树之以木。

现代文:此外,《五经要义》还说 :祭祀土地神的社中一定栽种树木。

古文:《周礼·司徒》职曰:班社而树之,各以土地所生。

现代文:《周礼》中《司徒》篇解释司徒的职责说: 将树分发给各社栽种,各在那里的土地上生长。

**古文:《尚书·逸篇》曰:太社惟松,东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惟槐。 **

现代文:《尚书》《逸篇》说 :太社内只种松树,东社内只种柏树,南社内只种梓树,西社内只种栗树,北社内只种槐树。

古文:此其六证也。

现代文:这是第六个证明。

古文:此又太社及四方皆有树别之明据也。

现代文:这又是太社以及四方的社中种树有区别的证明。

古文:又见诸家《礼图》,社稷图皆画为树,唯诫社、诫稷无树。此其七证也。

现代文:再看各家画的《礼图》,社稷图中都画有树,惟有诫社和诫稷中没有树,这又是第七个证明。

古文:虽辨有树之据,犹未正所植之木。

现代文: 虽然辨清了社稷中有树木的依据,但是,还没有弄清楚栽种的是什么树木。

古文:案《论语》称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便是世代不同。

现代文:据《论语》中说: 夏后氏种的松树,殷人种的柏树,周人种的栗树。 可见各代都不相同。

古文:而《尚书·逸篇》则云 太社惟松 ,如此,便以一代之中而立社各异也。

现代文:而《尚书》《逸篇》中却说 :太社内种的只有松树。 这样看来,同一朝内建立的社也各不相同啊。

古文:愚以为宜植以松。

现代文:我认为应该栽种松树,为什么这样说?

古文:何以言之?

现代文:《逸书》上说: 太社内只种植松树。

古文:《逸书》云 太社惟松 ,今者植松,不虑失礼。惟稷无成证。

现代文:现在种植松树,不考虑会违背成礼。惟有祭祀谷神的稷中种什么树找不到现成的依据。

古文:稷乃社之细,盖亦不离松也。

现代文:稷是社的分支,大概也不能离开松树吧。

古文:宣武从之。

现代文:宣武帝听从了刘芳的意见。

古文:芳沈雅方正,概尚甚高,《经》、《传》多通,孝文尤器敬之,动相顾访。

现代文:刘芳沉毅静雅,端方正直,节操高洁,对于经典及阐释经典的著作大部分都很精通,孝文帝对他尤为器重,动辄向他询问。

古文:太子恂之在东宫,孝文欲为纳芳女,芳辞以年貌非宜,帝叹其谦慎。

现代文:太子元恂住在东宫,孝文帝想为他聘纳刘芳的女儿,刘芳以女儿的年龄相貌都不相宜而拒绝,孝文帝叹服他的谦虚谨慎。

古文:帝更敕芳举其宗女,芳乃称其族子长文之女,孝文乃为恂娉之,与郑懿女对为左右孺子焉。

现代文:孝文帝让刘芳举荐他们宗室的女儿,刘芳举荐他的同族兄弟之子刘长文的女儿,孝文帝为元恂聘定了她,与郑懿的女儿为左右两位王妃。

古文:崔光于芳有中表之敬,每事询仰。

现代文:崔光与刘芳有中表亲戚的关系,每遇到事情都向刘芳征询请教。

古文:芳撰郑玄所注《周官·仪礼音》、干宝所注《周官音》、王肃所注《尚书音》、何休所注《公羊音》、范宁所注《穀梁音》、韦昭所注《国语音》、范晔《后汉书音》各一卷,《辩类》三卷,《徐州人地录》二十卷,《急就篇续注音义证》三卷,《毛诗笺音义证》十卷,《礼记义证》十卷,《周官·仪礼义证》各五卷。

现代文:刘芳编撰郑玄所注释的《周官·礼仪音》、干宝所注的《周官音》、王肃所注的《尚书音》、何休所注的《公羊音》、范宁所注的《谷梁音》、韦昭所注的《国语音》、范晔的《后汉书音》各一卷,《辩类》三卷,《徐州人地录》二十卷,《急就篇续注音义证》三卷,《毛诗笺音义证》十卷,《礼记义证》十卷,《周官仪、礼义证》各五卷。

古文:崔光表求以中书监让芳,宣武不许。

现代文:崔光上表请求将中书监的职务让给刘芳,宣武帝不允许。

古文:卒,赠镇东将军、徐州刺史,谥文贞侯。

现代文:去世后,赠为镇东将军、徐州刺史,谥号文贞侯。

古文:逖字子长,少聪敏。好弋猎骑射,以行乐为事;爱交游,善戏谑。

现代文:刘逖,字子长,从小聪明敏捷,喜好骑马射猎,及时行乐,喜欢交游,善于戏谑。

古文:齐文襄以为永安公浚开府行参军。

现代文:齐文襄帝高澄任他为永安公高浚的开府行参军。

古文:逖远离家乡,倦于羁旅,发愤自励,专精读书。

现代文:刘逖离别家乡,疲倦于逆旅生活,便发奋自强,专心读书。

古文:晋阳都会之所,霸朝人士攸集,咸务于宴集。

现代文:晋阳是一方都会,各方人士聚集,都喜欢吃饭饮酒。

古文:其好学如此。亦留心文藻,颇工诗咏。

现代文:在宴会上,刘逖仍手不释卷,遇到有没见过的文章,则终日诵读,有时通夜不回家。他也留心文章,颇工于写诗。

古文:齐天保初,行定陶县令,坐奸事免,十余年不得调。

现代文:齐天保初年,刘逖任定陶县令,因事获罪,十多年没有升迁。

古文:其姊为任氏妇,没入宫,敕以赐魏收。

现代文:他的姐姐原为任氏的媳妇,被籍没入宫,朝廷又将她赐给魏收。

古文:收所提携,后为开府参军。

现代文:刘逖被魏收提携,才升为开府参军。

古文:逖衔之。乾明元年,兼员外散骑常侍,使送梁主萧庄。还,兼三公郎中。

现代文:文宣帝驾崩,文士们一起作车免歌,杨遵彦负责选择。选用了员外郎卢思道的八首、刘逖的二首,其他人多的也不过三四首。中书郎李嘲笑刘逖说 :卢八向刘二请教。

古文:武成时,和士开宠要,逖附之。

现代文:刘逖因此记恨在心。武成帝时,和士开很受重用,刘逖依附他。

古文:正授中书侍郎,入典机密。

现代文:被授予中书令,参与朝廷的机密大事。

古文:时李愔献赋,言天保中被谗。

现代文:这时,李给朝廷献赋,说自己在天保年间被别人进谗的事。

**古文:逖摘其文,奏曰: 诽谤先朝,大不敬。 **

现代文:刘逖摘取他文章中的个别语句,奏给朝廷,说他 诽谤先朝,犯了大不敬的罪 。

古文:武成怒,大加鞭朴。

现代文:武成帝恼怒,对李痛加鞭打。

**古文:逖喜复前憾,曰: 高捶两下,执鞭一百,何如呼刘二时。 **

现代文:刘逖为报了前仇感到高兴,说: 打了两槌,抽了一百鞭,这滋味哪里比得上叫我刘二的时候?

古文:寻兼散骑常侍,聘陈使主。

现代文:不久,兼任散骑常侍,被聘为出使南陈的使者。

古文:逖欲独擅文藻,不愿与文士同行。

现代文:刘逖想独擅文章,不想让文学博达之士与他同行。

古文:时黄门侍郎王松年妹夫卢士游,性沈密,逖求以为副。

现代文:当时,黄门侍郎王松年的妹夫卢士游性情沉稳细密,刘逖请求让他作副手。

古文:又逖姊魏家者,收时已放出,逖因次欲嫁之士游,不许。

现代文:再则,刘逖的姐姐在魏收家,魏收这时已获罪流放,刘逖因而想将姐姐嫁给卢士游,士游不同意。

古文:逖恐事露,亦不逼焉。

现代文:他怕事情暴露,因而不敢逼迫士游。

古文:迁给事黄门侍郎,修国史。

现代文:刘逖又迁任给事黄门侍郎,修撰国史。

古文:加散骑常侍,除假仪同三司,聘周使副。

现代文:又加封为散骑常侍,授予假仪同三司,作为出使周朝的副使。

古文:二国始通,礼仪未定,逖与周朝议论往复,斟酌古今,事多合礼,兼文辞可观,甚行名誉。

现代文:齐、周两国刚开始交往,礼仪没有确定。刘逖与周朝多次反复讨论,参照古今礼制,事情大多符合礼仪。加上他文章优美,因而,赢得很高的荣誉。

**古文:使还,拜仪同三司。及武成崩,和士开欲改元,议者各异。逖请为 武平 ,私谓士开曰: 武平反为明辅,逖作此以为公。 **

现代文:武成帝驾崩,和士开想修改新帝的年号,朝臣们议论不一。刘逖请求改年为 武平 ,私下里对和士开说: 武平这个年号表面上为了朝廷,实际上是为了您哪!

古文:士开悦而从之。

现代文:士开十分高兴地采纳了。

古文:时士开为众口所排,娄定远同辅政,逖遂回附之,使得西货,悉以饷定远。

现代文:当时,和士开被朝臣们一致反对。娄定远与他一同辅助朝政,刘逖又依附了娄定远,并将出使得到的西部国家的财货,都送给了定远。

古文:定远外任,逖不自安,又阴结斛律明月、胡长仁以自固。

现代文:定远被朝廷调出京城任外职,刘逖又惶恐不安,暗中交结权臣斛律明月、胡长仁以巩固自己的位置。

古文:士开知之,未甚信,忽于明月门巷逢之,弥以为实。

现代文:和士开知道了,不敢相信。有一次,忽然在斛律明月家门前的巷子里碰见了刘逖,才信以为真。

**古文:初,逖名宦未达时,欲事祖珽。珽未原,谓人曰: 我言彭城楚子,应有气侠,唯将崔季舒诗示人,殊乖气望。 **

现代文:开初,他的官职没有提升时,想巴结祖王廷,祖王廷不喜欢他,对别人说: 我只说这个彭城的楚元王的后代应该很有气节,却只将我的好朋友崔季舒的诗拿来让别人看,实在与他的声望相违背。

古文:逖乃为弟娶珽女,遂成密好。

现代文:刘逖便设法替自己的弟弟娶了祖王廷的女儿做妻子,所以,他借此密切了同祖王廷的关系。

古文:珽之将诉赵彦深、和士开也,先与逖谋,逖乃告二人。

现代文:祖王廷有什么事要告诉赵彦深、和士开,往往先与刘逖商量,刘逖听后赶快告诉给他们两个,所以,这两个人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古文:故二人得为之计。珽被黜,令弟出其妻。

现代文:祖王廷因事被朝廷黜退,刘逖赶快让他的弟弟将妻子休掉。

古文:及是,逖解士开所嫌。

现代文:这样,他才解除了和士开的疑忌。

古文:寻出为仁州刺史。

现代文:不久,刘逖被调出朝廷,任仁州刺史。

古文:珽乃要行台尚书卢潜陷逖,许潜重迁。

现代文:祖王廷要行台尚书卢潜陷害他,答应提升卢潜的官职。

古文:子文通,历官至镇西司马、南天水太守、西翼校尉。

现代文:卢潜说: 这种事,我不能干。 他还告诫刘逖要保护自己。

古文:文通子景。景字永昌,少聪敏,初读《论语》、《毛诗》,一受便览。

现代文:以后,刘逖又回到朝廷,在文林馆任职,被授予散骑常侍。不久,因事与崔季舒等一同被杀,时年四十九岁。常景,字永昌,从小聪明过人,开始读《论语》、《毛诗》,老师教一遍他就会读。

古文:及长,有才思,雅好文章。

现代文:长大后才思敏捷,好写文章。

古文:廷尉公孙良举为协律博士,孝文亲得其名,既而用之为门下录事。

现代文:廷尉公孙良举荐他为律博士。文帝亲自看到他的名字,不久,任他为门下录事。

古文:正始初,招尚书、门下于金墉中书外省考论律令,敕景参议。

现代文:正始初年,朝廷召集尚书、门下两省官员在金墉中书外省考察和讨论律令,让常景参与评议。

古文:宣武季舅护军将军高显卒,其兄右仆射肇托景及尚书邢峦、并州刺史高聪、通直郎徐纥各作碑铭,并以呈御。帝悉付侍中崔光简之,光奏景名位乃处诸人之下,文出诸人之上,遂以景文刊石。

现代文:宣武帝的舅舅、护军将军高显去世,他的哥哥、右仆射高肇请常景和尚书邢峦、并州刺史高聪、通直郎徐纥每人各写一篇碑铭,一起呈送给宣武帝,宣武帝交给侍中崔光评论,崔光认为常景的名望地位在其他人之下,而碑文在他们之上。便把常景写的墓志铭刊刻在石碑上。

古文:肇尚平阳公主,未几主薨,肇欲使公主家令居庐制服,已付学官议正施行。

现代文:高肇娶了平阳公主,不久公主去世,高肇想让公主以大臣去世的礼制办丧事,意见交给学官讨论施行。

古文:尚书元苌出为安西将军、雍州刺史,请景为司马。

现代文:尚书征询常景的意见,他认为妇人没有管理国家的道理,家庭的礼制中,不应该让她们享有大臣的待遇。

古文:以景阶次不及,除录事参军、襄威将军,带长安令,甚有惠政,人吏称之。

现代文:朝廷同意他的意见。常景在门下省做官多年,一直没有升迁。他便以蜀地的司马相如、王褒、严君平、扬子云等四位贤才,都很有才干而没有得到重要的官职,寄托自己的心情而赞美他们。

古文:先是,太常刘芳与景等撰朝令,未及班行。

现代文:原先,太常刘芳与常景等一起撰写朝廷的律令,没有颁行。

古文:别典仪注,多所草创,未成。

现代文:又整理典章制度,大多属于重新创立,也没有成功。

古文:芳卒,景纂成其事。

现代文:刘芳去世,常景完成了这两件事。

古文:及宣武崩,召景赴京,还修仪注。拜谒者仆射,加宁远将军,又以本官兼中书舍人。

现代文:宣武帝驾崩,朝廷召他进京。重新修订礼仪制度,封他为谒者仆射,加宁远将军衔,又以本官的职务兼中书舍人职。

古文:时灵太后诏依汉世阴、邓二后故事,亲奉庙祀,与帝交献。

现代文:当时,灵太后下诏按照汉代阴、邓两太后的旧例,要亲自到皇帝家庙祭祀,与皇帝一起献祭。

古文:景乃据正以定仪注,朝廷是之。

现代文:常景根据典章制定制度,朝廷十分赞同。

古文:正光初,除龙骧将军、中散大夫,舍人如故。

现代文:正光初年,明帝在国子寺行讲学的礼节,司徒崔光讲解经书。

古文:时明帝行讲学之礼于国子寺,司徒崔光执经,敕景与董绍、张彻、冯元兴、王延业、郑伯猷等俱为录义。

现代文:朝廷令常景与董绍、张彻、冯元兴、王延业、郑伯猷等为录义。

古文:事毕,又行释奠之礼,并诏百官作释奠诗,以景作为美。

现代文:事情结束,又举行释奠的礼节,朝廷命百官作释奠诗,以常景写的最好。

古文:初,平齐之后,光禄大夫高聪徙于北京,中书监高允为之聘妻,给其资宅。

现代文:开初,北魏平定南齐以后,光禄大夫高聪迁到北京,中书监高允为他娶妻,给他财产房屋。

**古文:聪后为允立碑,每云 吾以此文报德足矣。 **

现代文:高聪后来为高允立碑,常夸耀说 :我用这篇碑文报答恩德就很满足了。

古文:豫州刺史常绰以未尽其美。

现代文:常景赏识高允的才能器识,为他写了一篇《遗德颂》。

古文:以预诏命之勤,封濮阳县子,后以例追。

现代文:司徒崔光听说后拿来阅读,寻思很久才说: 高聪平日自夸其文,以为可以报答高允的恩德。今天读了常景的这篇颂,高聪不能再专擅其美了。

古文:永熙二年,监议事。

现代文:不久,他被晋封为冠军将军。

古文:景自少及老,恆居事任,清俭自守,不营产业。

现代文:常景从小到老,常居官位,清廉自守,不经营家产。

古文:至于衣食,取济而已。

现代文:至于衣食,够用就行了。

古文:耽好经史,爱玩文词,若遇新异之书,殷勤求访,或复质买,不问价之贵贱,必以得为期。

现代文:喜好经史,爱读文章词赋。

古文:友人刁整每谓曰: 卿清德自居,不事家业,虽俭约可尚,将何以自济也?

现代文:如果遇到没有见过的书,总要想方设法弄到手。如果购买书,从不问价钱高低,一定以得到为目的。友人刁整常对他说 :你以有清纯的道德自居,不置买家产,虽然节俭之风值得表彰,但是你将靠什么生活呢?

**古文:吾恐挚太常方馁于柏谷耳。 **

现代文:恐怕你会像西晋专事写作,不问生计的太常卿挚虞那样最终饿死在柏谷啊。

古文:遂与卫将军羊深矜其所乏,乃率刁双、司马彦邕、李谐、毕祖彦、结义显等各出钱千文而为买马焉。

现代文:他与卫将军羊深都因同情常景的贫困,便同刁双、司马彦邕、李谐、毕祖彦、毕义显等各捐钱一千文,为常景买了一匹马。

古文:天平初迁鄴,是时诏下三日,户四十万狼狈就道,收百官马,尚书丞、郎已下非陪从者,尽乘驴。

现代文:天平初年,迁都邺城。四十万户官民狼狈上路,朝廷征集百官的马匹,尚书丞和郎官以下不是陪从圣驾的,一律骑驴。

古文:武定六年,以老疾去官,诏特给右光禄事力终其身。

现代文:齐神武帝高欢因常景清贫,特拨给他四辆牛车,他一家老小才到达邺都。

古文:八年薨。景善与人交,终始若一。其游处者皆服其深远之度,未曾见其矜吝之心。

现代文:常景善于与人交往,对人始终如一,和他来往的人都佩服他的深远宽阔的器度,不曾看见他骄矜吝啬的表现。

古文:好饮酒,淡于荣利,自得怀抱,不事权门。性和厚恭慎。

现代文:他喜欢饮酒,淡薄于名利,有自己的抱负,不结交权门,性情温和宽厚,恭敬谨慎。

古文:每读书见韦弦之事、深薄之危,乃图古昔可以鉴戒,指事为象,赞而述之曰:

现代文:每次读书,遇到有益的规劝,便将古代可以借鉴的事画成图像,写下赞文,说:

**古文:《周雅》云: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

现代文: 《周雅》中说: 天虽然高阔,人们仍不敢不弯着身子;地虽然浑厚,人们也不敢不小步走路。

古文:有朝隐大夫鉴戒斯文,乃惕焉而惧曰:夫道丧则性倾,利重则身轻。

现代文:有一位朝隐大夫以这句话为借鉴,便小心谨慎地说: 道德丧失则性情混乱,利心过重则人品轻贱。

古文:是故乘和体逊,式铭方册;防微慎独,载象丹青。

现代文:所以,处世平和则所遇顺畅,可以名著册籍;谨慎认真,可以长留青史。

古文:信哉辞人之赋,文晦而理明。

现代文:真可信哪,文人写的这些辞赋,文词隐晦而道理明白。

古文:仰瞻高天,听卑视谛;俯测厚地,岳峻川渟。

现代文:向上仰看,可见天高无限广远;向下俯视,可测大地上的峻岭山川。

古文:谁共戴之,不私不畏;谁其践之,不陷不坠。

现代文:谁能够拥有道德,就会无私无畏;谁能去实践,就不会遭遇挫折。

古文:唯地厚矣,尚亦兢兢。

现代文:唉呀,惟有地最厚了,还竞竞竞竞以求。

古文:浩浩名位,孰识其亲。

现代文:无边无际的功名利禄,谁能认识它的好处?

古文:搏之弗得,聆之无闻。

现代文:拼搏又不能得到,听又无法听到。

古文:故有戒于显而急于微。

现代文:所以,地位显赫就要警戒,地位低卑就追求急迫。

古文:好爵是冒,声奢是基。

现代文:追求官位,会招致别人的攻击;追求过高的声望,往往从这里开始。

古文:身陷于禄利,言溺于是非。

现代文:一举一动,都陷在利禄中;一言一行,都纠缠在无休止的是非之中。

古文:或求欲而未厌,或知足而不辞。

现代文:或者求得了名利而欲壑难填,或私欲已经满足而新的欲望重又产生。

古文:是故位高而势逾迫,正立而邪逾欺。

现代文:所以,地位逾高而处境逾窘迫,正道逾树立而邪气逾要侵欺。

古文:安有位朽而危不萃,邪荣而正不雕。

现代文:哪有官位极高而危险不降临,邪恶嚣张而正气不会把它摧垮的道理?

古文:故悔多于地厚,祸甚于天高。

现代文:所以,在宦海和名利场中,悔恨积得比地还厚;灾难垒得比天还高。

古文:柳下三黜,不愠其色;子文三陟,不喜其情。

现代文: 淡薄于名利的君子就不是这样。身心舒展则胸怀宽广,看到自己要沉溺名利就设法摆脱。赏赐很厚而不去争抢,封给官爵而不惑乱。

古文:而惑者见居高可以持势,欲乘高以据荣。

现代文:功名已成,仍守善如初;没有失败,就担心罪过产生。 而那些痴迷于名利的人看见身居官位可倚仗权势,想利用权位获取荣誉。

古文:见直道可以修己,欲专道以邀声。

现代文:见坚守正道可以修身养性,想把持正道以博取名声。

古文:夫去声然后声可立,岂矜道之所宣。

现代文:不追求名声,然后名声才可获得,难道矫情守道能够使声名远播?

古文:虑危然后安可固,岂假道之所全。

现代文:忧虑危险,然后才能保证安全,难道靠虚假地守道就能保证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