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古文:崔鉴,字神具,博陵安平人也。

现代文:崔鉴,字神具,博陵安平人。

古文:六世祖赞,魏尚书仆射。

现代文:六世祖崔赞,为魏尚书仆射。

古文:五世祖洪,晋吏部尚书。

现代文:五世祖崔洪,为晋吏部尚书。

古文:曾祖懿,字世茂,仕燕,位秘书监。

现代文:曾祖父崔懿,字世茂,在燕为官,官至秘书监。

古文:祖遭,字景遇,位钜鹿令。

现代文:祖父崔遭,字景遇,官至巨鹿令。

古文:父绰,少孤,学行修明,有名于世。

现代文:父亲崔绰,幼年丧父,学业和德行都很杰出,驰名于当世。

古文:与范阳卢玄、勃海高允、赵郡李灵等俱被征,寻以母老固辞。

现代文:他和范阳人卢玄、渤海人高允、赵郡人李灵等一起被朝廷征召,不久因为母亲需要养老而坚持辞职。

古文:后为郡功曹,卒。

现代文:后来他任郡功曹,不久去世。

古文:鉴颇有文学,自中书博士转侍郎,赐爵桐庐县子。

现代文:崔鉴很有文才和学识,从中书博士转任为侍郎,赐爵为桐庐县子。

古文:出为东徐州刺史。

现代文:又出任为东徐州刺史。

古文:鉴兄,字洛祖,行博陵太守。

现代文:崔鉴为了安抚新归附的百姓,有些年老的,崔鉴上表请求封他们为非正式的守、令,皇帝下诏批准。

古文:子文业,中书郎、钜鹿太守。

现代文:他又下令将州里的铜制品冶炼为农具,使军民都得到了好处。他去世后,追赠为青州刺史、安平侯,谥号 康 。

古文:文业子伯谦。伯谦字士逊,贫居养母。

现代文:崔伯谦,字士逊,贫困在家侍养母亲。

**古文:齐神武召补相府兼功曹,称之曰: 崔伯谦清直奉公,真良佐也。 **

现代文:齐神武帝任命他为相府兼功曹,称赞他道 :崔伯谦清廉正直,为公尽责,真是个好助手。

古文:转七兵、殿中、左户三曹郎中。

现代文:他又转任为七兵、殿中、左户三曹郎中。

古文:弟仲让为北豫州司马,与高慎同叛。

现代文:他的弟弟崔仲让为北豫州司马,和高慎一起反叛。

古文:坐免官。

现代文:他因此被牵连而免官。

古文:后历瀛州别驾、京畿司马。

现代文:后来他历任瀛州别驾、京畿司马。

古文:文襄将之晋阳,劳之曰: 卿聘足瀛部,已著康歌。

现代文:文襄帝将要去晋阳,慰劳他道: 卿帮助治理的瀛州已呈现一片太平景象。

**古文:督府务总,是用相授。 **

现代文:今后军府的繁杂事务,都要靠您处理了。

**古文:临别,又马上执手曰: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卿宜深体此情。 **

现代文:临别时,又在马上握住他的手道: 握住您的手,要与您共同生活到老,卿应该深刻体会我的用意。

古文:族弟暹当时宠要,伯谦与之旧寮同门,非吉凶未尝造请,以雅道自居。

现代文:他同族的弟弟崔暹当时很得宠,崔伯谦和他既是同事又是同宗,但若没有喜事和丧事从不去拜访他,一直以高雅自居。

古文:天保初,除济北太守,恩信大行,富者禁其奢侈,贫者劝课周给。

现代文:天保初年,崔伯谦出任济北太守,用恩德和诚信治理当地,禁止有钱人奢侈浪费,周济穷人并鼓励他们致力农桑。

古文:县公田多沃壤,伯谦咸易之以给人。

现代文:县里的公田土壤肥沃,崔伯谦都将它们调换给百姓。

古文:又改鞭,用熟皮为之,不忍见血,示耻而已。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

现代文:他又改革鞭刑,用熟皮做鞭,不忍心在施刑时让罪人出血,只是以示耻辱而已,朝中掌权的重臣路过该郡境内,问当地百姓太守为政的情况如何。

**古文:对曰: 府君恩化,古者所无。 **

现代文:回答道 :太守的恩德教化,自古以来无人可比。

**古文:诵人为歌曰: 崔府君,能临政。退田易鞭布威德,人无争。 **

现代文:并给他背诵当地人做的歌道: 崔府君,能临政,退田易鞭布威德,人无争。

**古文:客曰: 既称恩化,何因复威? **

现代文:来人问道 :既然说他以恩惠教化为政,怎么又施威严呢?

**古文:对曰: 长吏惮其威严,人庶蒙其恩惠,故兼言之。 **

现代文:回答道: 官吏都害怕他的威严,老百姓都得到他的恩惠,所以说威德兼备。

古文:以相府旧寮,例有加授,征赴鄴。

现代文:由于他是相府的旧官员,按例要加官,被征召至邺赴任。

古文:百姓号泣遮道,数日不得前。

现代文:临走时百姓痛哭流涕,拦在路上,数天不能前行。

古文:以弟仲让在关中,不复居内任,除南钜鹿太守。下车导以礼让,豪族皆改心整肃。

现代文:因为他弟弟崔仲让在西魏,他不能在朝为官,出任南巨鹿太守,一到任就用礼让之道治理当地,豪绅们都改过自新。

古文:事无巨细,必自亲览。

现代文:他不论大小事务,都要亲自过问。

古文:在县有贫弱未理者,皆曰 我自告白须公,不虑不决 。

现代文:县里有些贫困孱弱的人有事得不到公正处理,都说: 我直接告到白须太守面前,不愁得不到解决。

古文:在郡七年,狱无停囚。

现代文:他任郡守七年,监狱里没有长期在押的囚犯。

古文:每有大使巡察,恆处上第。征拜银青光禄大夫。

现代文:每次有大使前来巡察,崔伯谦的政绩都被评为上等,后来被拜为银青光禄大夫。

古文:仲方字不齐。

现代文:崔仲方字不齐。

古文:少好读书,有文武才略。

现代文:从小喜爱读书,有文才武略。

古文:年十五,周文帝见而异之,令与诸子同就学。隋文帝亦在其中。

现代文:十五岁时,周文帝见到他以后很惊讶,就让他和皇家子弟一起读书,隋文帝也在其中。

古文:由是与帝少相款密。

现代文:仲方因此和隋文帝从小就交情深厚。

古文:后以明经为晋公宇文护参军,转记室,迁司正大夫,与斛斯征、柳敏等同修礼律。

现代文:后来,仲方以明经当了晋公宇文护的参军,转为记室,升司玉大夫,和斛斯征、柳敏等一起撰修有关礼仪和音律的书籍。

古文:后以军功授平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赐爵石城县男。

现代文:后来又以军功被任为平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封爵为石城县男。

古文:时武帝阴有灭齐志,仲方献二十策,帝大奇之。

现代文:当时周武帝已暗暗准备灭齐,崔仲方向他进献了二十条计策,武帝大为惊奇。

古文:复与少内史赴芬删定格式。

现代文:他又和少内史赵芬确定标准。

古文:寻从帝攻下晋州,又令仲方说下翼城等四城,授仪同,进爵范阳县侯。

现代文:不久又跟从武帝攻下了晋州,武帝又让仲方说降了翼城等四座城池,被任命为仪同,晋爵范阳县侯。

古文:后以行军长史从郯国公王轨禽陈将吴明彻于吕梁,仲方策居多。

现代文:后又任行军长史,跟随郯国公王轨在吕梁俘虏了陈将吴明彻,采用仲方计策最多。

古文:宣帝嗣位,为少内史。

现代文:周宣帝即位,被任为少内史。

古文:会帝崩,隋文帝为丞相,与仲方相见,握手极欢,仲方亦归心焉。

现代文:宣帝死,隋文帝任丞相,他和崔仲方见面后,高兴地紧紧握手,崔仲方也忠心相随。

古文:其夜上便宜十八事,帝并嘉纳之。

现代文:当晚他便向隋文帝进献适宜采用的十八条计策,隋文帝十分赞许并采纳。

古文:又劝帝应天受命,从之。

现代文:他又劝隋文帝顺应天意受命为帝,隋文帝也听从了。

古文:及受禅,上召仲方与高颎议正朔服色事。

现代文:到受禅时,隋文帝召崔仲方和高赹一起商议改朝时间及所用的车马祭牲的颜色。

古文:仲方曰: 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德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

现代文:仲方说: 在五行里,晋朝为金,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帝应以火来继承木德,况且圣上诞生时,有红光的吉兆。

**古文: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

现代文:因此所用的车辆、马匹、旗帜,祭祀用的牲畜,都应采用红色。

古文:又劝上除六官,依汉魏之旧。

现代文:他又劝隋文帝设置六部官制,依照汉、魏的旧制。

古文:并从之。

现代文:隋文帝都采纳了。

古文:进位上开府,授司农少卿,进爵固安县公。

现代文:他被晋位为上开府,任司农少卿,晋爵为固安郡公。

古文:令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至勃出岭,绵历七百里。

现代文:令他带三万民工到朔方、灵武修筑长城,东至黄河,西到绥州,南到勃出岭,绵延七百里。

古文:明年,复令仲方发丁十万,于朔方已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

现代文:第二年,又命令仲方领民工十万,在朔方郡的东部,沿边境一带的险要地方,修筑几十座城堡,以制止胡人入侵。

古文:丁父艰,去职。

现代文:不久,遭父丧而离职。

古文:未期,起为虢州刺史。

现代文:守丧期未满,起用为虢州刺史。

古文:上书论取陈之策曰:

现代文:他上书朝廷提出取陈朝的策略:

古文:臣谨案:晋太康元年,岁在庚子,晋武帝平吴。

现代文: 臣详加考查,晋朝太康元年,正是庚子年,晋武帝平定吴国。

古文:至今开皇六年,岁次丙午,合三百七载。

现代文:至今是开皇六年,丙午年,合计过了三百零七年。

**古文:《春秋宝乾图》云: 王者三百年一蠲法。 **

现代文:《春秋宝乾图》上说 :帝王有三百年一免之法。

古文:今三百之期,可谓至矣。

现代文:如今三百年的期限可说已到了。

古文:陈氏草窃,起于丙子,至今丙午,又子午为冲,阴阳之忌。

现代文:陈氏窃据帝位,起于丙子年,今年是丙午年,子午相冲,正是阴阳学中的大忌之年。

**古文:昔史赵有言曰: 陈,颛顼之族,为水,故岁在鹑火以灭。 **

现代文:过去史赵曾说过: 陈姓,出于颛顼帝族,水德,所以当岁星在鹑火位时就要灭亡了。

**古文:又云: 周武王克商,封胡公满于陈。 **

现代文:又说 :周武王灭商,封胡公满于陈。

**古文:至鲁昭九年,陈灾,裨灶曰: 岁五及鹑火而后陈亡,楚克之。 **

现代文:到鲁昭公九年,陈国有灾祸,裨灶说: 再过五年岁星到了鹑火,然后陈国就灭亡了,楚国将灭了它。

古文:楚,祝融后也,为火正,故复灭陈。

现代文:楚人是祝融的后代,当过火正,所以又灭了陈。

古文:陈承舜后,舜承颛顼。太岁左行,岁星右转;鹑火之岁,陈族再亡,戊午之年,妫虞运尽。

现代文:陈是舜的后裔,而舜又是颛顼的传人,太岁左行时,岁星向右转,到达鹑火的那一年,陈族将又灭亡。戊午这一年,也就是陈氏国运终结的时候了。

古文:语迹虽殊,考事无别。

现代文:古语和古事虽然和现在不同,但考察其中的规律,却又没有差别。

古文:皇朝五运相承感火德。而国号为隋,隋与楚同分,楚是火正。

现代文:今我皇朝以五运相承应感为火德,国号又称隋,古代隋国和楚国是同分野,楚是火正。

古文:午为鹑火,未为鹑首,申为实沈,酉为大梁。既当周、秦、晋、赵之分,若当此分发兵,将得岁之助。

现代文:午配鹑火,未是鹑首,申配实沈,酉配大梁,正当周、秦、晋、赵的分野,如果在这个时候发兵,将是得到好年头的条件。

古文:以今量古,陈灭不疑。

现代文:以古代的故事来比照今天,陈朝的灭亡是无疑的。

古文:臣谓午、未、申、酉并其数极。

现代文:我以为午、未、申、酉同是术数中的极点。

古文:盖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现代文:向来人们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古文:况主圣臣良,兵强国富,陈既主昏于上,人讟于下,险无百二之固,众非九国之师,独此岛夷,而稽天讨!

现代文:况且皇上圣明,臣下贤良,兵强国富。陈朝在上的国君昏庸,在下的民众怨恨,论险没有百二河山的坚固,论兵众又比不上当年的九国之师,独处一隅的蛮夷之众,怎能挡得住奉天命进行的讨伐!

古文:伏度朝廷,自有宏谟,皞荛所见,冀申萤爝。

现代文: 我知道朝廷自有宏伟的谋略,而我不过是草野村民的见解,但还是想像萤火虫那样发一点微光。

古文:今唯须武昌以下,蕲、和、徐、方、吴、海等州,更帖精兵,密营渡计;益、信、襄、荆、基、郢等州,速造舟楫,多张形势,为水战之具。

现代文:现在必须在武昌以下的蕲、和、滁、方、吴、海等各州,安排精兵,秘密准备渡河,益州、信州、襄阳、荆州、基州、郢州等地,加速建造船只,大造声势,制作水战的各种用具。

古文:蜀、汉二江,是其上流,水路冲要,必争之所。

现代文:蜀、汉两条江,是长江上游,水路要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古文:贼虽于流头、荆门、延洲、公安、巴陵、隐矶、夏口、盆城置船,然终聚汉口、峡口,以水战火决。

现代文:贼人虽然在流头、荆门、延洲、公安、巴陵、隐矶、夏首、蕲口、盆城设置船队,但最终要聚集到汉口和峡口,以水上作战一决胜负。

古文:若贼必以上流有军,令精兵赴援者,下流诸将,即须择便横度。

现代文:如果贼人考虑上游有军队,命令精兵前去支援的话,我们在下游的所有将领,立即应选择合适的地点横渡南下。

古文:如拥众自卫,上江水军,鼓行以前。

现代文:如果敌人聚集大兵自卫,上游的水军就应一鼓作气向前进攻。

古文:虽恃九江五湖之险,非德无以为固;徒有三吴百越之兵,无恩不能自立。

现代文:这样,敌方虽自恃有九江五湖的天险,但没有德行便缺乏稳固的基础;徒有三吴和百越之地的兵马,但没有恩义便难以自立。

古文:上览,大悦。

现代文:隋文帝看后,非常高兴。

古文:转基州刺史,征入朝。

现代文:他改任崔仲方为基州刺史,征召入朝。

古文:仲方因陈经略,上善之,赐以御袍裤并罗杂彩五百段,进位开府。

现代文:由于崔仲方奏上平陈的方略,深得皇帝嘉许,赐给他皇袍裤和绫罗绸缎五百段,晋位为开府。

古文:及大举伐陈,以仲方为行军总管,与秦王会。

现代文:当隋朝大举出兵攻陈时,任命崔仲方为行军总管,和秦王相会合。

古文:及陈平,坐事免。

现代文:平陈后,他因事而被免职。

古文:未几,复位。

现代文:不久,又恢复职位。

古文:后数载,授会州总管。

现代文:几年以后,被任命为会州总管。

古文:时诸羌犹未宾附,诏仲方击之,与贼三十余战,紫祖、四邻、望方、涉题、干碉、小铁围山、白男、弱水等赭都诸贼悉平。

现代文:当时,北方各部羌人还没有归顺朝廷,皇帝传旨命令崔仲方出征,他和敌人打了三十多仗,紫祖、四邻、望方、涉题、干碉、小铁围山、白男、弱水等赭都的各部敌人均被征服。

古文:赐奴婢一百二十口、黄金三十斤。

现代文:他被赏赐给奴婢一百二十人,黄金三十斤。

古文:迁代州总管。总被征入朝。

现代文:晋升为代州总管,后来又被征召入朝。

古文:会文帝崩,汉王余党据吕州不下。

现代文:正值隋文帝去世,汉王的余党占据吕州,朝廷屡攻不下。

古文:炀帝遣周罗攻之,中流矢卒。

现代文:隋炀帝派周罗目侯去攻打,却被流箭射中身亡。

古文:及令仲方代总其众,拔之,进位大将军。

现代文:当派崔仲方带领这支军队时,攻克了吕州,晋封他为大将军。

古文:历户部、礼部尚书,坐事免。

现代文:又历官户部、礼部尚书,因事而获罪,免职。

古文:寻为国子祭酒,转太常卿。

现代文:不久又被任命为国子祭酒,改为太常卿。

古文:朝廷以其衰老,出拜上郡太守。

现代文:朝廷因他已年老力衰,让他出任上郡太守。

古文:以母忧去职,岁余起为信都太守。

现代文: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一年多后又起用为信都太守。

古文:后乞骸骨,优诏许之,卒于家。

现代文:后来他年老请求退休,朝廷予以优待,准许他的请求,后死在家里。

古文:子焘,位定陶令。

现代文:他儿子名焘,官定陶令。

古文:宣猷弟宣度,位齐王开府司马、恆农太守。

现代文:他的叔叔宣度,任齐王府司马、恒农太守。

古文:宣度弟宣轨,颇有才学,位尚书考功郎中,与弟宣质、宣静、宣略并早卒。

现代文:宣度的弟弟宣轨,颇有才学,任尚书考功郎中,宣轨和弟弟宣质、宣静、宣略都很早就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