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古文:劭字君懋,少沈默,好读书。

现代文:王劭,字君懋,从小沉默寡言,喜爱读书。

古文:仕齐,累迁太子舍人,待诏文林馆。

现代文:他在齐国做官,累次升迁任太子舍人,文林馆待诏。

古文:时祖孝征、魏收、阳休之等尝论古事,有所遗忘,讨阅不能得。

现代文:当时祖孝征、魏收、阳休之等人一起议论古代的事情,有些已经忘记了,到处找书看也找不到。

古文:问劭,劭具论所出,取书验之,一无舛误。

现代文:他们便问王劭,王劭详细告诉他们出处,一拿书来查看,毫无差错。

古文:自是大为时人所许,称其博物。

现代文:从此以后大为当时人所赞许,赞许他博知众物。

古文:后迁中书舍人。

现代文:后来又升任中书舍人。

古文:齐灭入周,不得调。

现代文:齐灭亡后到北周,不得任用。

古文:隋文帝受禅,授著作佐郎,以母忧去职。

现代文:隋文帝接受禅位后,任为著作佐郎,因为母亲去世而守丧去职。

古文:在家著《齐书》,时制禁私撰史,为内史侍郎李元操所奏。

现代文:他在家里撰写齐书。当时制度禁止私人撰写国史,内史侍郎李元操上奏告发他。

古文:上怒,遣收其书,览而悦之。

现代文:皇帝大怒,派人没收了他写的书。

古文:于是起为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

现代文:可是看后却很高兴,于是起用他为员外散骑侍郎,专修起居注。

**古文:劭以上古有钻燧改火之义,近代废绝,于是上表请变火曰: 臣谨案《周官》: 四时变火,以救时疾。 **

现代文:王劭因为知道远古时有钻燧取火的做法,近代以来被废弃了。于是他上表请求改变用火,说: 我仔细查阅《周官》的记载: 四时改变火种,以减少流行病。

古文:明火不数变,时疾必兴。

现代文:使用的火种如果不变更几次,传染病就会流行。

古文:圣人作法,岂徒然也?

现代文:古代圣人所立下的规矩,岂是徒劳的吗?

古文:在晋时,有人以洛阳火度江者,世世事之,相续不灭,火色变青。

现代文:在晋朝时,有人从洛阳带着火种渡过长江,以后世代加以保护,火种一直持续燃烧着,后来火的颜色就变青了。

古文:昔师旷食饭,云是劳薪所爨,晋平公使视之,果然车辋。

现代文:古代的师旷吃饭时,说是劳作的木柴所烧出来的饭,晋平公让人去看看,果然用的是旧车轮外层木头。

古文: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气味各不同。以此推之,新火旧火,理应有异。

现代文:现今温酒和烤肉时,使用的有石炭火、木炭火、竹火、草火、麻杆火等,气味各不相同,以此推论,新火和旧火,应当有所不同。

古文:伏愿远遵先圣,于五时取五木以变火。

现代文:希望陛下遵照远古圣人的法则,在五个时节分别用五种木材变换火使用。

古文:用功甚少,救益方大。

现代文:这样用力很少而好处极大。

**古文:纵使百姓习久,未能顿同,尚食内厨及东宫诸王食厨,不可不依古法。 **

现代文:即使民间沿袭很久,一时不能完全更改,而皇宫内厨以及东宫里诸王的食厨,不能不依照古法。

古文:上从之。

现代文: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古文:劭又言上有龙颜戴干之表,指示群臣。

现代文:王劭又进言说皇帝有神龙一样的相貌,并指给群臣们观看。

古文:上大悦,赐物数百段,拜著作郎。

现代文:皇帝十分高兴,赏赐给他布帛几百段,任命为著作郎。

古文:上表言符命曰:

现代文:他又上奏表大谈符命,表中说:

古文:昔周保定二年,岁在壬午,五月五日,青州黄河变清,十里镜澈。

现代文: 前在周的保定二年,正是壬午年的五月初五,青州一带黄河变清,十里之长明亮如镜。

古文:齐氏以为己瑞,改元,年曰河清。

现代文:齐国国君以为是本国的吉祥之兆,所以改年号为河清。

古文:是月,至尊以大兴公始作随州刺史。

现代文:当月,皇上被封为大兴公并出任随州刺史。

古文:历年二十,隋果大兴。

现代文:又过二十年,隋朝果然大兴。

**古文:臣谨案《易·坤灵图》曰: 圣人受命,瑞必先见于河。 **

现代文:我细查了《易坤灵图》,上写: 圣人受命时,祥瑞必定先见于黄河。

古文:河者最浊,未能清也。

现代文:黄河一向水质混浊,不可能清澈。

古文:窃以灵贶休祥,理无虚发;河清启圣,实属大隋。

现代文:因此我私下认为,神灵所显示的吉凶,论理也不会无缘无故出现的。黄河水清所显示圣人,实在就是大隋。

古文:午为鹑火,以明火德;仲夏火王,亦明火德。

现代文:午是鹑火,以明示火德;而仲夏是火王,也证明为火德。

古文:月五日五,合天地数,既得受命之辰,允当先见之兆。

现代文:日期在五月初五,正合天地之数,既是受命的时辰,又成为显现的先兆。

古文:开皇初,邵州人杨令悊近河得青石图一、紫石图一,皆隐起成文,有至尊名,下云 八方天心 。

现代文: 开皇初年,邵州人杨令胐在河边得到一块青石图和一块紫石图,都有隐在石头上的文字,上面有皇上大名,下有 八方天心 的字迹。

古文:永州又得石图,剖为两段,有杨树之形,黄根青叶。

现代文:永州也得到石图画,剖成两截后,里面有杨树的图样,黄根青叶。

古文:汝水得神龟,腹下有文曰 天卜杨兴 。

现代文:汝水得到一只神龟,腹甲有文字为 天卜杨兴 。

古文:安邑掘地得古铁板,文曰 皇始天年,赍杨铁券,王兴 。

现代文:安邑挖地时得到古代的铁板,上有文字: 皇始天年,赐杨铁券,王兴 。

古文:同州得石龟,文曰 天子延千年,大吉 。

现代文:同州得到石龟,有文字: 天子延千年,大吉 。

古文:臣以前之三石,不异《龙图》。

现代文:微臣以为,前面所说的三个石图,和《龙图》没有什么差别。

古文:何以用石?

现代文:为什么是石头?

古文:石体久固,义与上名符合。

现代文:因石头可以久存而且坚固,含义正和皇上名字相符合。

古文:龟腹七字何以著龟?

现代文:龟腹甲的七字为什么在乌龟上?

古文:龟亦久固,兼是神灵之物。

现代文:龟也是长久而坚固的,而且又是神灵一类的生物。

古文:孔子叹河不出图,洛不出书。今于大隋圣世,图书屡出。

现代文:孔子曾叹息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如今在大隋朝的圣世,图和书屡次出现。

古文:建德六年,亳州大周村有龙斗,白者胜,黑者死。

现代文: 建德六年,亳州的大周村里有龙相斗,白龙获胜,黑龙死去。

古文:大象元年夏,荧阳汴水北有龙斗。

现代文:大象元年夏天,荧阳汴水北面有龙斗。

古文:初见白气属天,自东方历阳武而来。及至,白龙也,长十许丈。

现代文:初时只见白气连天,从东面沿阳武而来,到汴水后,原是条白龙,十几丈长。

古文:有黑龙乘云而至,云雨相薄,乍合乍离,自午至申,白龙升天,黑龙坠地。

现代文:有黑龙乘云而来,于是云雨相加,时合时离,从午时直斗到申时,白龙升天,黑龙坠地。

古文:谨案:龙,君象也。前斗于亳州周村者,盖象至尊以龙斗之岁为亳州总管,遂代周有天下。

现代文:谨考查,龙是国君的象征,前次斗于亳州周村的,是表示皇上在龙斗这一年当亳州总管,于是代替周朝而据有天下。

古文:后斗于荧阳者,荧字三火,明火德之盛也。

现代文:后来斗于荧阳的,荧字有三个火,表明火德极盛。

古文:白龙从东方来,历阳武者,盖象至尊将登帝位,从东第入自崇阳门也。

现代文:白龙从东面来,经过阳武,是预示皇上将要登上皇帝位,从东进入崇阳门啊!

古文:西北升天者,当乾位天门。

现代文:西北升天的,是表示将在乾位的天门。

**古文:《坤灵图》曰: 圣人杀龙,龙不可得而杀,皆感气也。 **

现代文: 《坤灵图》说: 圣人杀龙,龙是不可能被杀的,都是感受了气的缘故。

**古文:又曰: 泰,姓商名宫,黄色,长八尺,六十世。河龙以正月辰见,白龙与五黑龙斗,白龙陵,故泰人有命。 **

现代文:又说: 泰,姓商名宫,黄色,长八尺,传六十世,河龙以正月辰时出现,白龙与五黑龙斗,白龙陵,泰人有命。

古文:谨案此言,皆为大隋而发也。 圣人杀龙 者,前后龙死是也。 姓商 者,皇家于五姓为商也。 名宫 者,武元皇帝讳于五声为宫。 黄色 者,隋色尚黄。 长八尺 者,武元皇帝身长八尺。 河龙以正月辰见 者,《泰》,正月卦,龙见之所于京师为辰地。 白龙与黑龙斗 者,亳州、荧阳龙斗是也。

现代文:我认为这些话,都是专门为大隋朝而写的。 圣人杀龙 ,说的是前后龙死的事情。 姓商 ,皇室在五姓为商。 名宫 ,武元皇帝时名字在五声中为 宫 音。 黄色 是表示隋朝崇尚黄色。 长八尺 ,武元皇帝身高八尺。 河龙以正月辰见 是因为 泰 是正月的卦象,龙出现的地方是在京城,这里是辰的地域。 白龙和黑龙斗 ,说的是亳州、荧阳出现的龙斗。

古文:胜龙所以白者,杨姓纳音为商,至尊又辛酉岁生,位皆在西方,西方白色也。

现代文:得胜的是白龙,因为杨姓按照五音应当是商,皇上又是辛酉年所生,方位都在西方,西方是白色。

古文:死龙所以黑者,周色黑。

现代文:死去的龙所以黑色,因为周朝是代表黑色。

古文:所以称五者,周闵、明、武、宣、靖凡五帝;越、陈、代、越、滕五王一时伏法,亦当五数。 白龙陵 者,陵犹胜也。

现代文:所以说有五龙,北周的闵、明、武、宣、靖共五帝;而赵、陈、代、越、滕这五王也同时伏法而死,也是和五数字相符。 白龙陵 ,是说胜利。 陵 就是 胜 。

古文:郑玄说 陵 当为 除 ,凡斗能去敌曰除。

现代文:郑玄解说 陵 为 除 ,凡是相斗时能杀敌就叫除。

古文:臣以 泰人有命 者,泰之为言,通也,大也,明其人道通德大,有天命也。

现代文:我还认为 泰人有命 ,泰的解释就是通和大,说明这个人道通而德大,有天命。

**古文:《乾凿度》曰: 泰表戴干。 **

现代文:《乾凿度》中说 :泰表戴干。

古文:郑玄注云: 表者,人形体之彰识也。

现代文:郑玄作注说: 表,就是人的形体上明显可以识别的外貌。

古文:干,盾也。

现代文:干,就是盾。

**古文:泰人之表,戴干。 **

现代文:泰人的外表,戴干。

古文:臣伏见至尊有戴干之表,益知泰人之表,不爽毫厘。

现代文:微臣见皇上有戴干的外表,更知和所说的外表,不差分毫。

古文:《坤灵图》所云,字字皆验。

现代文:《坤灵图》上所说的,字字都已应验。

古文:纬书又称汉四百年,终如其言,则知六十世亦必然矣。

现代文:纬书上又说汉朝有四百年,结果果然相符,由此可知隋朝传六十代帝王也是必然的。

古文:昔宗周卜世三十,今则倍之。

现代文:古代宗周占卜得到传三十代的说法,如今隋比周增加一倍时间。

古文:《稽览图》曰: 太平时,阴阳和合,风雨会同,海内不偏。

现代文: 《稽览图》上说: 天下太平时期,阴阳和谐交合,风雨交会协调,四海没有偏颇。

古文:地有阻险,故风有迟疾。

现代文:地有高低险阻,所以风行有快有慢。

**古文:虽太平之政犹有不能均,惟平均乃不鸣条,故欲风于亳。亳者陈留也。 **

现代文:所以即使太平盛世也还是不可能完全均等。只有平均才不会有枝条鸣响,所以要风于亳地,亳地也就是陈留。

古文:谨案此言,盖明至尊昔为陈留公世子,亳州总管,遂受天命,海内均同,不偏不党,以成太平之风化也。

现代文:考查这些,分明是说皇上过去是陈留公的世子,任亳州总管,因而受天之命使海内平均同一,不偏不党,以此成为太平时期的风化啊!

古文:在大统十六年,武元皇帝改封陈留公。是时,齐国有秘记云: 天王陈留入并州。 齐主高洋为是诛陈留王彭乐。

现代文:在大统十六年时,武元皇帝改封为陈留公,当时,齐国有秘密传言说 :天王陈留入并州 ,齐帝高洋因此诛杀了陈留王彭乐。

古文:其后,武元皇帝果将兵入并州。

现代文:过后,武元皇帝果然领兵进入并州。

古文:周武帝时,望气者云 亳州有天子气 ,于是杀亳州刺史纥豆陵恭。至尊代为之。

现代文:周武帝时,有一位会望气的人说 :亳州有天子气 ,于是杀了亳州刺史纥豆陵恭,由皇上代替他的职务。

**古文:又陈留老子祠有枯柏,世传云老子将度世,云: 待枯柏生东南枝,回指,当有圣人出,吾道复行。 **

现代文:还有,陈留的老子祠中有一株干枯的柏树,老子将脱离尘世时说: 等枯柏树东南长出新枝,再回指时,当有圣人出世,我的道也就可以再行于世了。

**古文:至齐,枯柏从下生枝,东南上指,夜有三童子相与歌曰: 老子庙前古枯树,东南枝如伞,圣主从此去。 **

现代文:到北齐时,这株枯柏果然从下部长出新枝条,上指东南方向。夜里有三个男孩在一起唱歌说 :老子庙前古枯树,东南枝如伞,圣主从此出。

古文:及至尊牧亳州,亲至祠树之下,自是柏枝回抱,其枯枝渐指西北,道教果行。

现代文:当皇上当了亳州刺史时,亲自来到老子祠的古柏树下,从此柏枝就回抱过来,枯枝逐渐指向西北方,道教也果然再次兴盛。

古文:考校众事,太平主出于亳州陈留之地,皆如所言。

现代文:考察这许多奇异的事情,太平天子出于亳州陈留之地,这些事都和预言的一模一样。

**古文:《稽览图》又云: 政道得,则阴物变为阳物。 **

现代文:《稽览图》上又说 :以正道而得天下,那么阴物也可以变为阳物。

**古文:郑玄注云: 葱变为韭,亦是。 **

现代文:郑玄作注时说 :葱能变为韭菜,也是这样。

古文:所以于《皇参持》、《帝通纪》二篇,大陈符命者,明皇道帝德尽在于隋也。

现代文:据考,近六年以来,远近山上的石头许多都成了玉石。石是阴物,玉是阳物。而左卫的园地里,葱也忽然变成韭菜。

古文:上大悦,以劭至诚,宠锡日隆。

现代文:隋文帝看后,非常高兴,便赏赐给他五百段布帛。不久,王劭又上书 大谈符命,以说明皇道和帝德尽在于隋 。

古文:时有人于黄凤泉浴,得二白石,颇有文理。

现代文:隋文帝更加高兴,认为王劭确实对自己一片忠诚,对他的宠信日增,赏赐也越加优厚。当时有个人在黄凤泉洗澡,捡到两块白石头,上面颇显出一些花纹。

古文:遂附其文以为字,复言有诸物象,而上奏曰: 其大玉有日月、星辰、八卦、五岳及二麟、双凤、青龙、硃雀、驺虞、玄武,各当其方位。

现代文:王劭便把一些条纹说成是文字,并说石上有各种各样的物象,据此上奏说: 这块大玉石上有日月、星辰、八卦、五岳以及一对麒麟、两只凤凰、青龙、朱雀、白虎、玄武,都在各自的方位。

古文:又有五行、十日、十二辰之各,凡二十七字。

现代文:又有五行,十日、十二时辰的名称,共二十七字。

古文:又有 天门、地户、人门、鬼门闭 九字。

现代文:又有 天门、地户、人门、鬼门闭 九个字。

古文:又有却非及二鸟。其鸟皆人面,则《抱朴子》所谓千秋万岁者也。

现代文:又有两只鸟,鸟都有人的面孔,这就是《抱朴子》里所说千秋万岁。

古文:其小玉亦有五岳、却非、虬、犀之象。

现代文:那块小玉石上也有五岳,却非龙、犀牛的形状。

古文:二玉俱有仙人玉女乘云控鹤之象。

现代文:两块玉还都有仙人玉女乘云驾鹤的图像。

古文:别有异状诸神,不可尽识,盖是风伯、雨师、山精、海若之类。

现代文:其他的各种神灵,难以全部认识,都是风伯、雨师、山鬼、海神之类。

古文:又有天皇大帝、皇帝及四帝坐,钩陈、北斗、三公、天将军、土司空、老人、天仓、南河、北河、五星、二十八宿凡四十五官。

现代文:又有天皇大帝,皇帝以及四位帝王并列而坐,还有钩陈、北斗、三公、天将军、土司空、老人、天仓、南河、北河、五星、二十八宿等共四十五官员。

古文:诸字本无行伍,皆往往偶对。

现代文:各字本来没有横竖排行,而常常对偶排列。

古文:于大玉则有皇帝日名,并临南面,与日字正鼎足。

现代文:大玉石上有皇帝的尊名,朝南面,和日字恰成鼎足排列。

古文:复有老人星,盖明南面象日,而长寿也。

现代文:又有老人星,这是表明皇帝面朝南像太阳一样,而且长寿。

古文:皇后二字在西,上有月形,盖明象月也。

现代文:皇后两个字在西边,上面还有月亮的形状,说明皇后就像月亮一样。

**古文:于次玉,则皇帝名与九千字次比,两杨字与万年字次比,隋与吉字正并,盖明长久吉庆也。 **

现代文:那块小点的玉石上,皇帝的名字和九千的字并列,两个杨字和万年并列,隋和吉两字并列,这分明是长久吉庆的意思。

古文:劭复回互其字,作诗二百八十篇奏之。

现代文:王劭还把里面的字反复联贯,作成二百八十多首诗上奏皇帝。

古文:上以为诚,赐帛千匹。

现代文:隋文帝认为王劭忠诚,又赐给帛千匹。

古文:劭于是采人间歌谣,引图书谶纬,依约符命,捃摭佛经,撰为《皇隋灵感志》合三十卷,奏之。

现代文:王劭便到处采集民间歌谣,摘引图书和谶纬书里的话,依据符命大意,并摘采佛经,编写成《皇隋灵感志》共三十卷,奏上隋文帝。

古文:上令宣示天下。

现代文:隋文帝下令传告天下之人。

古文:劭集诸州朝集使,洗手焚香,闭目读之。曲折其声,有如歌咏,经涉旬朔,遍而后罢。

现代文:王劭又召集了各州派到京都朝见皇帝的使者在一起,自己洗手焚香,闭目诵读,声音高低曲折,如同歌吟诗篇一样,历经整整一个月时间才唱完。

古文:上益喜,赏赐优洽。

现代文:文帝更加高兴,赏赐十分优厚。

古文:及文献皇后崩,劭复上言: 佛经说人应生天上及上品上生无量寿国之时,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妓乐来迎之。

现代文:当文献皇后去世时,王劭又上奏说: 佛经中说,人是应天而生的,还说上品人生于无量寿国时,天上的佛祖就大放光明,并用香花和妓乐来迎接他。

古文:如来以明星出时入涅盘。

现代文:如来佛是在明星出现的时候进入涅的。

古文:伏惟大行皇后,圣德仁慈;福善祯符,备诸秘记,皆云是妙善菩萨。

现代文:已故的文献皇后,圣德而仁慈,福善都和符命所说的相同,各秘籍中都有记载,说她是天上的妙善菩萨。

古文:臣谨案:八月二十二日,仁寿宫内再雨金银之花;二十三日,大宝殿后,夜有神光;二十四日卯时,永安宫北,有自然种种音乐,震满虚空。

现代文:微臣细察得知,八月二十二日,仁寿宫内再次下了金银花雨;二十三日,大宝殿后面,夜间出现神奇的光亮;二十四日卯时,永安宫的北面,有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各样的美妙的乐声,声震长空。

古文:至五更中,奄然如寐,便即升遐。

现代文:到五更时分,皇后气息渐微,如同睡去一般,随即魂升天国。

古文:与经文所说,事皆符验。

现代文:这些都和佛经书上所说的样样相符。

古文:臣又以愚意思之,皇后迁化不在仁寿大兴宫者,盖避至尊常居正处也。

现代文:微臣暗暗思考,皇后不在仁寿大兴宫里升天,是为了避开皇上日常起居的正房啊。

古文:在永安宫者,象京师永安门,平生所出入也。

现代文:她在永安宫,就如同京城的永安门,是她平生所经常出入的地方。

**古文:后升遐后二日,苑内夜有钟声二百余处,此则生天之应,显然也。 **

现代文:升天后两天,皇宫御苑中夜间听到钟声二百多下,这正是皇后已转生天国的征兆,多么明显啊!

古文:上览之,且悲且喜。

现代文:皇帝读了他的奏章以后,又悲又喜。

**古文:时蜀王秀以罪废,上谓劭曰: 嗟乎! **

现代文:当蜀王杨秀因罪而被除去王爵时,文帝对王劭说: 可悲啊!

**古文:吾有五子,三子不才。 **

现代文:我有五个儿子,却有三个是不像样的。

古文:劭进曰: 自古圣帝明王,皆不能移不肖之子。

现代文:王劭说: 自古以来的贤明帝王,也都不可能改变他的不肖之子。

古文:黄帝二十五子,同姓者二,余各异德。

现代文: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继承他姓氏的只有两位,其他人都有不良的品行。

古文:尧十子,舜九子,皆不肖。

现代文:尧有十个儿子,舜帝有九个儿子,都不肖。

**古文:夏有五观,周有三监。 **

现代文:夏有五观之乱,周有三监之叛。

古文:上然其言。

现代文:隋文帝赞同他所说的。

古文:后上梦欲上高山而不能得,崔彭捧脚,李盛扶肘,乃得上。

现代文:后来隋文帝作了个梦,自己想登上高山却上不去,崔彭捧住他的脚,李盛扶着他的肘这才上了山。

**古文:因谓彭曰: 死生当与尔俱。 **

现代文:于是,他对崔彭说: 我生死和你在一起了。

古文:劭曰: 此梦大吉。

现代文:王劭立即上奏说 :这个梦好极了。

古文:上高山者,明高崇大安,永如山也。

现代文:上高山是说明皇上很高大安稳,永远像山岳一样。

**古文:彭犹彭祖,李犹李老,二人扶侍,实为长寿之征。 **

现代文:彭是指彭祖,李是指李老君,这两个人扶持皇上,实在是长寿的征兆。

古文:上闻之,喜见容色。

现代文:文帝听后,喜形于色。

古文:其年,上崩,未几,崔彭亦卒。

现代文:当年,皇帝驾崩,不久,崔彭也死去。

古文:炀帝嗣位,汉王谅作乱,帝不忍诛。

现代文:隋炀帝继位后,汉王谅叛乱,炀帝不忍心杀他。

古文:劭上书曰: 臣闻黄帝灭炎,盖云母弟;周公诛管,信亦天伦;叔向戮叔鱼,仲尼谓之遗直;石蜡杀石厚,丘明以为大义。

现代文:王劭上奏说: 微臣所知,黄帝杀炎帝,本系同母弟,周公诛管叔,原也亲手足。叔向戮叔鱼,孔子赞其有古人刚直之风;石衜杀石厚,左丘明认为是大义灭亲。

古文:此皆经籍明文,帝王常法。

现代文:这些都在经籍中记载得清清楚楚,也是帝王们经常实行的办法。

古文:今陛下置此逆贼,度越前圣。

现代文:如今陛下对待这位叛贼,度量已经超过古代圣王。

古文:谨案:贼谅毒被生灵者也。

现代文:据查,叛贼杨谅是一向毒害生灵的人。

古文:古者同德则同姓,德不同则异姓,故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有四人,唯青阳、夷鼓与黄帝同为姬姓。

现代文:古代同德的人才是同姓,德不同则姓也不同。所以黄帝有二十五位儿子,共有十四人得到姓,其中只有青阳、夷鼓两人和黄帝同样姓姬。

**古文:谅既自绝,请改其氏。 **

现代文:谅既已自绝于皇族,请您改掉他的姓。

古文:劭以此求媚,帝依违不从。

现代文:王劭是想以此来求得炀帝的宠幸,可是,炀帝犹犹豫豫,没有听从。

古文:后迁秘书少监,卒于官。

现代文:后来王劭晋升为秘书少监,并死于任上。

古文:劭在著作,将二十年,专典国史,撰《隋书》八十卷。多录口敕。

现代文:王劭从事写作将近二十年之久,专门主持撰写国史,撰有《隋书》八十卷,其中记录了许多皇帝的口头命令。

古文:又采迂怪不经之语,及委巷之言,以类相从,为其题目。

现代文:他又喜欢到处收集荒唐不经的故事和里巷中没有根据的传言,以类区分,编上题目。

古文:词义繁杂,无足称者。

现代文:词义繁琐驳杂,没有多少可用的。

古文:遂使隋代文武名臣善恶之迹,堙灭无闻。

现代文:从而使隋朝一代文武名臣们的善恶事迹,被埋没而得不到流传。

古文:初撰《齐志》为编年体二十卷,复为《齐书》,纪传一百卷,及《平贼记》三卷,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嗤鄙。

现代文:起初编写了编年体的《齐志》二十卷,后又撰写《齐书》,有纪传一百卷,还有《平贼记》三卷,这些著作或者文词鄙陋,不堪卒读,或者不伦不类,骇人视听,大为有知者所耻笑。

古文:然其指摘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十卷,时人服其精博。

现代文:但他所指出的经史典籍中的谬误,撰写了《读书记》三千卷,当时人都佩服他知识的精深和广博。

古文:爰自志学,暨于暮齿。

现代文:他从小就酷爱读书,一直到年老齿衰,坚持不懈。

古文:笃好经史,遗略世事。

现代文:因过于喜欢经史著作而遗忘了世俗的事情。

古文:琼兄弟雍睦,其诸娣姒亦咸相亲爱,闺门之内,有无相通,为时人所称美。

现代文:由于他专心致志,以致性情恍惚,经常到了吃饭时候,还对着饭菜在那里闭目凝思,盘中的好肉,都被僮仆们吃光。王劭开始并没有发觉,只是不断埋怨肉少,几次责骂厨师。

古文:子道邕。道邕字孝穆。幼谨厚,以清约自居,年未弱冠,涉历经史。

现代文:厨师把真情告诉王劭,王劭依照过去模样,闭目思考,出其不意地抓住了偷肉吃的人,厨师这才免去受处罚和鞭打,他专心到这样的程度。郑道邕,字孝穆。少年时谨慎诚实,以清廉节约自居,年龄不满二十,就阅读了大量经史典籍。

古文:父叔四人并早殁,昆服季之中,道邕居长,抚训诸弟,有如同生,闺庭之中,怡怡如也。

现代文:他的父亲和叔叔四人都很早去世,堂兄弟中,郑道邕为长兄,他抚养训导众多族弟,如同对待亲手足,一家人亲善和顺。

古文:魏孝昌初,解褐太尉行参军,累以战功进至左光禄大夫、太师咸阳王长史。

现代文:魏孝昌初年,他踏上仕途,任为太尉行参军,逐渐凭战功升至左光禄大夫,太师咸阳王长史。

古文:及孝武西迁,从入关,除司徒左长史,领临洮王友,赐爵永宁县侯。

现代文:后来孝武帝西迁,他跟随入关,官拜司徒左长史,领临洮王友,赐爵为永宁县侯。

古文:大统中,行岐州刺史,在任未几,有能名。

现代文:大统年间,他出任岐州刺史,在任不久,就因为能力强而闻名。

古文:王罴时为雍州刺史,钦其善政,贻书盛相称述。

现代文:王罴当时为雍州刺史,敬重他善于为政,写信给他对他大加称赞。

古文:先是,所部百姓,久遭离乱,逃散殆尽。

现代文:开始时,他所管辖的百姓因为长年遭受战乱,流离失所,几乎逃光了。

古文:道邕下车之日,户止三千,留情绥抚,远近咸至,数年之内,有四万家。岁考绩为天下最,周文帝赐书叹美之。

现代文:郑道邕到任时,只剩下三千户百姓,他施恩安抚,远近百姓都来归附。数年之内,已有四万户之多,每年考核政绩,他都为天下第一,周文帝赐信对他赞叹夸奖。

古文:征拜京兆尹。

现代文:后来他被征召回京拜为京兆尹。

古文:及梁岳阳王萧察称蕃,乃假道邕散骑常侍,持节拜察为梁王。

现代文:后来梁的岳阳王萧鮞请求做周的藩国,于是皇帝任命郑道邕为假散骑常侍,持节前去拜封萧鮞为梁王。

古文:使还,称旨,进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现代文:他出使回来后,很符合皇帝的旨意,升任为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古文:时周文东讨,除大丞相府右长史,封金乡县男。

现代文:当时周文帝东讨,任命郑道邕为大丞相府右长史,封为金乡县男。

古文:军次潼关,命道邕与左长史孙俭、司马杨宽、尚书苏亮、谘议刘孟良等分掌众务。

现代文:大军到了潼关,皇帝命郑道邕与左长史长孙俭、司马杨宽、尚书苏亮、谘议刘孟良等人分别掌管各项事务。

古文:仍令道邕引接关东归附人士,并品藻才行而任用之,抚纳铨叙,咸得其宜。

现代文:还令郑道邕召引接待关东前来归附的人士,并且评定其才华能力和品行而分别任用。

古文:后拜中书令,赐姓宇文氏,寻以疾免。

现代文:他抚慰、招纳、选拔和任用,都做的很得当,后来他又被拜为中书令,赐姓为宇文氏,不久因为患病而免职。

古文:周孝闵帝践阼,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子。

现代文:周孝闵帝即位后,加封郑道邕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为子爵。

古文:历御伯中大夫、御正、宜、华、虞、陕四州刺史。

现代文:又历任御伯中大夫,御正,宜、华、虞、陕四州刺史。

古文:频历数州,皆有政绩。

现代文:他频繁地换了多个州城执政,都获得了政绩。

古文:入为少司空,卒。

现代文:后来又入朝为少司空,在任时去世。

古文:赠本官,加郑、梁、北豫三州刺史,谥曰贞。

现代文:追赠本官,加封为郑、梁、北豫三州刺史,谥号 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