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古文:骏从弟安祖,少聪慧,年八九岁,就师讲《诗》,至《鹿鸣篇》,语诸兄云: 鹿得食相呼,而况人乎。 **

现代文:裴安祖,少年时就很聪慧。八九岁时听老师讲《诗经》,对兄长们说: 鹿得到吃的还鸣叫着呼唤同类,更何况人呢!

古文:自此未曾独食。

现代文:从此,他不单独吃东西。

古文:弱冠,州辟主簿。

现代文:二十岁那年,州府征辟他任主簿。

古文:人有兄弟争财,诣州相讼。

现代文:有兄弟两个人争夺财产,到州里打官司。

古文:安祖召其兄弟,以礼义责让之。

现代文:裴安祖召见他们兄弟,用兄弟间的礼义责备他们。

古文:此人兄弟,明日相率谢罪。

现代文:这两兄弟第二天就到州府找到他承认错误。

古文:州内钦服之。

现代文:州内的人都很佩服他。

**古文:后有人劝其仕进,安祖曰: 高尚之事,非敢庶几,但京师辽远,实惮于栖屑耳。 **

现代文:后来有人劝他去做官,他说: 高尚的道德我不敢说自己差不多全部都有,实在是害怕京城遥远,政务琐碎。

古文:于是闲居养志,不出城邑。

现代文:于是,他在家中闲居以颐养性情,从不离开城市。

古文:曾天热,舍于树下。有鸷鸟逐雉,雉急投之,遂触树而死。

现代文:天气炎热,他曾在树下乘凉,一只苍鹰追赶雉鸡,雉鸡急忙逃命,碰在树上昏死过去。

古文:安祖愍之,乃取置阴地,徐徐护视,良久得苏,喜而放之。

现代文:裴安祖很可怜它,便把它放在阴凉的地方,认真照看,过了很久它才苏醒过来。他很高兴,将它放掉。

古文:后夜忽梦一丈夫,衣冠甚伟,著绣衣曲领,向安祖再拜。

现代文:后来他晚上忽然梦见一个年轻的男子,衣服和帽子都十分讲究,上面绣着花纹,向他一再拜谢。

**古文:安祖怪问之,此人云: 感君前日见放,故来谢德。 **

现代文:他感到奇怪,便询问是怎么一回事,这人答道: 感谢你前天放了我,所以来报答你的恩德。

古文:闻者异焉。

现代文:听的人都感到惊异。

古文:后孝文幸长安,至河东,存访故老,安祖朝于蒲坂。

现代文:后来,孝文帝到长安,路过河东,访问旧臣故吏,裴安祖在蒲坂拜见了孝文帝。

古文:再迁散骑常侍,典起居注。太昌初,为中书侍郎。

现代文:孝文帝与他谈话后十分高兴,封他为安邑县县令,他以年老多病坚决辞绝。

古文:永熙中,孝武帝兄子广平王赞盛选宾寮,以伯茂为文学。

现代文:孝文帝下诏发给他俸禄以供他买药用。八十三岁在家中去世。伯茂少年时,就颇有威望和影响。博览群书,文章华丽,因被封为奉朝请,得以脱去布衣到朝廷做官。

古文:后加中军大将军。

现代文:后来被封为中军大将军。

古文:伯茂好饮酒,颇涉疏傲。久不徙官,曾为《豁情赋》。

现代文:伯茂喜好饮酒,形迹颇为疏散狂傲,因而,长久不能升迁,心情郁闷。

古文:景融贫窘,伯茂了无赈恤,殆同行路,世以此贬薄之。

现代文:天平二年,他参加朝廷的宴会,侮辱了殿中尚书、章武王元景哲。景哲便向朝廷控告他丢掉官员的身份,与太监在一起;用梨敲打桌案,弄脏了别人的官服;在皇宫禁庭,脱下衣服让别人拿着。

古文:卒,年三十九,知旧叹惜焉。伯茂末年,剧饮不已,乃至伤性,多有愆失。

现代文:朝廷下诏将他交给有司处理,后来竟然没有问罪。伯茂晚年,狂饮无度,以至于伤身乱性,常因此引起过失。

古文:未亡前数日,忽云吾得密信,将被收掩,乃与妇乘车西逃避。

现代文:死前数日,忽然说:我得到密信,朝廷要逮捕我。便与他的妻子乘车西逃。

古文:后因顾指壁中,言有官人追逐,其妻方知其病。

现代文:后来因为他指着墙壁,说有官府的人来追赶,妻子才知道他精神有了毛病。

古文:卒后,殡于家园。

现代文:死后,埋葬在家中的园子里。

**古文:友人常景、李浑、王元景、卢元明、魏季景、李骞等十许人于墓傍置酒设祭,哀哭涕泣,一饮一酹,曰: 裴中书魂而有灵,知吾曹也。 **

现代文:友人常景、李浑、王元景、卢元明、魏季景、李骞等十多人在他的墓旁摆酒祭奠,一个个痛哭流涕,边饮边将酒浇在地上,说: 裴中书魂魄有灵,知道我们来看你了吗?

古文:乃各赋诗一篇。

现代文:每人各赋诗一首。

古文:李骞以魏收亦与之友,寄以示收。

现代文:李骞因魏收也与伯茂交谊深厚,将诗稿寄给了他。

**古文:收时在晋阳,乃同其作,论叙伯茂,其十字云: 临风想玄度,对酒思公荣。 **

现代文:魏收当时在晋阳,也同他们一样写诗评论伯茂,其中十个字是: 临风想玄度,对酒思公荣。

古文:世以文学显,五举秀才,再举孝廉,时人美之。

现代文:时人认为伯茂性情傲慢,魏收的诗颇能将他概括。裴佗,字元化,河东闻喜人。

古文:父景惠,州别驾。

现代文:他的六世祖裴诜,曾任晋朝的太常卿,因为晋朝动乱,避居到凉州。

古文:佗容貌魁伟,聩然有器望。

现代文:裴佗容貌魁伟,俨然很有器识威望。

古文:举秀才,以高第除中书博士。

现代文:被举荐为秀才,因成绩优异被任为中书博士。

古文:累迁赵郡太守,为政有方,威惠甚著,狡吏奸人,莫不改贯,所得俸禄,分恤贫穷。

现代文:一再升迁,任赵郡太守。为政有方,威信和政绩都很卓著。狡猾的官吏,奸恶的小人,无不改恶从善。他领得的俸禄,分别救济贫穷的百姓。

古文:转前将军、荆州刺史,郡人恋仰,倾境饯送。

现代文:转任前将军、荆州刺史。赵郡人留恋景仰,全境的人出动为他送行。

古文:蛮酋田盘石、田敬宗等部落万余家,恃众阻险,不宾王命,前后牧守,未能降款。

现代文:蛮族首领田盘石、田敬宗等部落约一万余家,依恃人多,凭险设守,不遵守王命。前后几任刺史,都不能使他们归顺向化。

古文:佗至州,单使宣慰,示以祸福,田敬宗闻风归附。

现代文:裴佗到了荆州,轻装简从,前去慰问,告诉他们归顺和抗拒的利害关系,田敬宗听后立即表示归附。

古文:于是合境清晏,襁负至者千余家。

现代文:于是,全境清静平安,倾家来归顺的有一千多户。

古文:后加中军将军,以老乞还。

现代文:后来,朝廷加任他为中军将军,因年老乞请还家。

古文:卒,遗令不听请赠,不受赗襚,诸子皆遵行之。

现代文:死前,有遗言不让家人向朝廷请求封谥,不接受别人馈赠的奠仪。子孙们都一一遵行。

古文:佗性刚直,不好与俗人交游,其投分者必当时名胜。

现代文:裴佗性格刚烈正直,不愿与世俗的人交游,和他交谊深厚的必定是当时的名流。

古文:清白任真,不事家产,宅不过三十步,又无田园,暑不张盖,寒不衣裘,其贞俭若此。

现代文:他处世清白认真。不置买家业田产,宅院不过三十步见方,没有田园地亩。热天不撑伞,寒天不穿皮衣,他就是这样节俭和独持操守。

古文:子让之。

现代文:裴让之,字士礼。

**古文:让之字士礼,年十六丧父,殆不胜哀。其母辛氏泣抚之曰: 弃我灭性,得为孝子乎! **

现代文:十六岁丧父,因过分悲痛而身体衰弱。母亲辛氏劝告他说 :你这样不爱惜身体,既会毁坏自己,也会离开我,难道是孝子吗?

古文:由是自勉。

现代文:让之从此节哀自勉。

古文:辛氏高明妇人,又闲礼度;夫丧,诸子多幼弱,广延师友,或亲自教授,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现代文:辛氏是位很有见识的妇人,又深谙礼教。丈夫去世后,孩子都很年幼,便替他们延请教师,或者亲自教授学业。里里外外的亲戚遇到婚丧嫁娶一类的大事,都向她请教有关的礼节。

古文:让之少好学,有文情,清明俊辩,早得声誉。

现代文:让之从小酷爱学习,颇有文采。志趣清明,俊逸善辩,很早就享有盛誉。

古文:魏天平中,举秀才,对策高第。

现代文:北魏天平年间,他被举荐为秀才,对答策问,成绩卓异。

古文:累迁屯田、主客郎中,省中语曰 能赋诗,裴让之 。

现代文:一再升迁为屯田、主客郎中。官衙中传语: 能赋诗,裴让之。

古文:为太原公开府记室。

现代文:被任为太原公的开府记室。

古文:与杨愔友善,相遇则清谈竟日。

现代文:同杨关系密切,两人相遇则终日交谈。

**古文:愔每云: 此人风流警拔,裴文季为不亡矣。 **

现代文:杨常说: 让之风流倜傥,出类拔俗,三国时才超群伦的裴文季还仍然活着啊!

古文:梁使至,常令让之摄主客郎。

现代文:南梁使臣来访,朝廷常让裴让之担任主客郎,负责接待。

古文:第二弟诹之奔关右,兄弟五人皆拘系。

现代文:他的二弟裴诹之因被西魏军胁迫,西入关中,因而引起朝廷怀疑,让之兄弟五人都被拘留监押。

**古文:齐神武问云: 诹之何在? **

现代文:齐神武帝高欢审问 :诹之现在在哪里?

古文:答曰: 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尽心,况让之老母在此,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

现代文:让之回答 :过去吴、蜀两国对立,诸葛兄弟二人尽心尽力,各保其主。更何况我的母亲在这里!君臣的名已定,不忠不孝的事,愚夫们都不愿意做。

古文:伏愿明公以诚信待物。

现代文:希望您能以诚信对待别人。

古文:若以不收处物,物亦安能自信?

现代文:如果不相信他人,人家怎能相信您?

**古文:以此定霸,犹却行而求道耳。 **

现代文:您这样建立霸业,就好像倒着行走而寻找道路呀。

古文:神武善其言,兄弟俱释。

现代文:神武帝被他的话所感动,将他们兄弟五人都释放了。

古文:历文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

现代文:他任文襄帝高澄的主簿,兼中书舍人。

古文:后兼散骑常侍聘梁。

现代文:后来又兼任散骑常侍,出使南梁。

**古文:文襄尝入朝,让之导引,容仪醖籍,文襄目之曰: 士礼,佳舍人也。 **

现代文:高澄曾经入朝,裴让之为他做导引,面容从容蕴藉,文襄帝看了说: 士礼,是一个称职的中书舍人啊!

古文:迁长兼中书侍郎,领舍人。

现代文:朝廷将他升为中书省的长官,任中书侍郎,统领所有的中书舍人。

古文:齐受禅,静帝逊居别宫,与诸臣别,让之流涕歔欷。

现代文:齐文宣帝高洋继皇帝位,东魏孝静帝逊位居住在别的宫中,与各大臣告别,裴让之欷虚欠流涕。

古文:以参掌仪注,封宁都县男。

现代文:齐室让他负责礼节仪注,封他为宁都县男。

古文:帝欲以为黄门侍郎,或言其体重不堪趋侍,乃除清河太守。

现代文:文宣帝想封他为黄门侍郎,有人说这个职务关系重大,他不能胜任,便任他为清河太守。

古文:至郡未几,杨愔谓让之诸弟曰: 我与贤兄交款,企闻善政,适有人从清河来,云奸吏敛迹,盗贼清靖。

现代文:到任不久,杨对他的兄弟们说: 我与你们的兄长交谊深厚,企盼着听到他美好的政声。刚才有人从清河来,说那里贪官污吏已经收敛形迹,盗贼也被肃清。

**古文:期月之期,翻更非速。 **

现代文:一月之间,政治翻新,不能说不迅速。

古文:清河有二豪吏田转贵、孙舍兴,久吏奸猾,多有侵削,因事遂胁人取财,计赃依律不至死,让之以其乱法,杀之。

现代文:清河郡有两个霸道凶狠的官吏,叫田转贵和孙舍兴,久在官府,十分刁恶奸猾,对百姓常常敲剥,并假借事情胁迫人给他送钱财。根据他们勒索的赃物,按法律不至于处死。裴让之因为他们败坏了法纪,将他们杀掉。

古文:时清河王岳为司州牧,遣部从事案之。

现代文:其时,清河王高岳任司州刺史,派部下属员了解这件事。

**古文:侍中高德政旧与让之不协,密奏言: 当陛下受禅之时,让之眷恋魏朝,呜咽流涕,比为内官,情非所愿。 **

现代文:侍中高德政过去与裴让之关系不好,密奏文宣帝说: 当陛下您继位的时候,裴让之怀念魏朝,痛哭流涕。在内廷任职,他感情上并不愿意。

古文:既而杨愔请救之,云罪不合死。

现代文:不久,杨向文宣帝求情,救助裴让之,说他犯的罪不该死。

**古文:文宣大怒,谓愔曰: 欲得与裴让之同冢邪! **

现代文:文宣帝听了大怒,对杨说: 你想和裴让之埋在同一座坟墓里吗!

古文:于是无敢言者,事奏,竟赐死于家。

现代文:于是,没有人再敢替他说话,案件报到朝廷,他竟在家里被赐死。

古文:让之次弟诹之,字士正。

现代文:裴让之的兄弟裴诹之,字士正,少小喜好儒学。

古文:少好儒学,释褐太学博士。

现代文:脱去布衣进入仕途,任太学博士。

古文:尝从常景借书百卷,十许日便返。

现代文:曾向常景借书一百来卷,十多天便全部奉还。

古文:景疑其不能读,每卷策问,应答无遗。

现代文:常景怀疑他没有认真读,可拿出每卷向他提问,都圆满回答,一无遗漏。

**古文:景叹曰: 应奉五行俱下,祢衡一览便记,今复见之于裴生矣。 **

现代文:常景大为惊叹,说: 应奉一目五行,弥衡看一遍便能牢记,今天,他们的奇异才能又在裴诹之身上表现出来了。

古文:杨愔阖门改葬,托诹之顿作十余墓志,文皆可观。

现代文:杨全家改葬,请诹之尽快写出十多篇墓讠志铭,每篇都写得十分精彩。

古文:次子矩,最知名。矩字弘大,襁褓而孤;及长,好学,颇爱文藻,有智数。

现代文:裴让之、裴诹之和皇甫和、皇甫和的兄弟皇甫亮都在洛阳驰名,人们都说: 诹胜过让,和不如亮。 裴矩,字弘大,襁褓中就失去父亲。年龄稍长,就酷好学习,十分喜爱有文采的文章,又很有智谋。

**古文:世父让之谓曰: 观汝神识,足成才士,欲求宦达,当资干世之务。 **

现代文:伯父裴让之对他说 :看你的神情器识,将来足可以成为俊才之士。要想求得仕途通达,一定要培养治理天下的本领。

古文:矩由是始留情世事。

现代文:裴矩从此开始留心世事。

古文:仕齐,为高平王文学。

现代文:入仕北齐,任高平王的文学侍臣。

古文:齐亡,不得调。

现代文:北齐灭亡,他的官职没有变动。

古文:隋文帝为定州总管,补记室,甚亲敬之。

现代文:隋文帝杨坚任定州总管时,请他为记室,对他十分亲近敬重。

古文:以母忧去职。

现代文:因奔母丧离职回家。

古文:及帝作相,遣使驰召之,参相府记室事。

现代文:等到杨坚任北周的宰相时,便派人将他召回,请他做相府记室。

古文:受禅,迁给事郎,奏舍人事。

现代文:杨坚做皇帝,升他为给事郎,进而负责中书舍人的事。

古文:伐陈之役,领元帅记室。

现代文:攻打陈国时,他任元帅记室。

古文:既破丹阳,晋王广令矩与高颎收陈图籍。

现代文:打破丹阳后,晋王杨广令裴矩与高赹接收陈国的图书典籍。

古文:明年,奉诏巡抚岭南。未行而高智慧、汪文进等作乱,吴、越道闭。

现代文:第二年,他奉皇帝诏命到岭南视察,没有动身却暴发了高智慧、汪文进等人的叛乱,吴、越间的道路被阻隔。

古文:上难遣矩行,矩请速进,上许之。

现代文:文帝难于催促他出发,他却请求马上动身,文帝同意了。

古文:行至南康,得兵数千人。

现代文:走到南康,得到数千名士兵。

古文: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部将周师举图东衡州,矩与大将军鹿愿赴之。

现代文:这时,当地的俚帅王仲宣带兵进逼广州,命部将周师举围攻东衡州。裴矩与大将军鹿愿率兵赴援。

古文:贼立九栅,屯大庾岭,共为声援。

现代文:贼兵设立九道栅栏,驻扎在大庾岭,与进犯广州和东衡州的两支人马互相声援。

古文:矩进击破之。

现代文:裴矩挥师进击,大破贼兵。

古文: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又击败之。

现代文:贼兵害怕,撤离东衡州,据守原长岭,裴矩又将他们打败,并斩杀周师举。

古文:遂斩师举,进军自南海拔广州,仲宣惧而溃散。

现代文:又从南海进军救援广州,王仲宣闻风丧胆,部下四散溃逃。

古文:矩所绥集者二十余州,又承制署渠帅为刺史县令。

现代文:裴矩共收复二十余州,又秉承皇帝旨意,任命贼兵的各级头目署理刺史、县令。

古文:及还,上大悦,命升殿劳苦之,谓高颎、杨素曰: 韦洸将二万兵,不能早度岭,每患其兵少。

现代文:还朝后文帝十分高兴,命他升殿以慰问他的劳苦。并对高赹、杨素说: 韦氵光率领二万军队,不能早日越过南岭,经常忧虑自己的兵太少。

**古文:裴矩以三千弊卒径至南海,有臣若此,朕亦何忧。 **

现代文:裴矩只带三千疲弊的士卒就直接到达南海。有这样的臣僚,我还忧虑什么。

古文:以功拜开府,赐爵闻喜县公,赉物二千段。除户部侍郎,迁内吏侍郎。

现代文:因功勋显赫封他为开府,赐爵为闻喜县公,赏赐二千多匹绸缎,又授予户部侍郎,迁为内史侍郎。

古文:时突厥强盛,都蓝可汗妻大义公主即宇文氏女,由是数为边患。

现代文:这时,突厥日益强盛起来,都蓝可汗的妻子大义公主是宇文氏家的女儿,因而多次引起边患。

古文:后因公主与从胡私通,长孙晟先发其事,矩请出使说都蓝,显戳宇文。

现代文:后来,因为公主与跟从的一个胡人私通,长孙晟先揭发了这件事。裴矩请求出使突厥,劝说都蓝公开处死大义公主。

古文:上从之,竟如其言。

现代文:文帝同意这个意见,事情的发展竟和裴矩说的一样。

古文:公主见杀后,都蓝与突利可汗构难,屡犯亭鄣。

现代文:大义公主被杀后,都蓝与突利可汗发生冲突,屡次进犯边境上的堡垒。

古文:诏太平公史万岁为行军总管,出定襄道,以矩为行军长史,破达头可汗于塞外。

现代文:文帝命太平公史万岁为行军总管,从定襄出发,命裴矩为行军长史,在塞外打败达头可汗。

古文:万岁被诛,功竟不录。

现代文:史万岁后来被诛杀,裴矩的功劳竟不记录。

古文:上以启人可汗初附,令矩抚慰之。

现代文:文帝因启人可汗刚刚归附,命裴矩前去安抚慰劳。

古文:还,为尚书左丞。

现代文:归来,升为尚书左丞。

古文:其年,文献皇后崩,太常旧无仪注,矩与牛弘、李百药等据齐礼参定。

现代文:这一年,文献皇后驾崩,太常寺过去没有治丧的礼节制度。裴矩与牛弘、李百药等人根据北齐的礼仪参酌修订。

古文:转吏部侍郎,名为称职。

现代文:他又转为吏部侍郎,很能胜任职守。

古文:炀帝即位,营建东都,矩职修府省,九旬功就。

现代文:炀帝即位,营建东都洛阳,裴矩担任修建官署的职务,九十天就完工了。

古文:时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帝令矩掌其事。

现代文:当时西域诸蕃大都到张掖与中国互市交易,炀帝让裴矩负责这件事。

古文:矩知帝方勤远略,诸胡至者,矩诱令言其国俗山川险易,撰西域图记三卷,入朝奏之。其序曰:

现代文:裴矩知道炀帝正致力于异域的方略,所有来的胡人,裴矩都诱导他们叙说本国的风俗及山川的险易情况,据此撰写成《西域图记》三卷,入朝献给炀帝,书的序言说:

古文:臣闻禹定九州,导河不逾积石。秦兼六国,设防止于临洮。

现代文: 我听说大禹定天下为九州,疏导黄河不超过积石山;秦兼并山东六国,设立边防只到临洮。

古文:故知西胡杂种,僻居遐裔,礼教之所不及,书典之所罕传。

现代文:所以,由此可以知道西域各国地处偏远,礼教不能施加,经典也很少传播。

古文:自汉氏兴基,开拓河右,始称名号者有四十六国。

现代文:自从汉代兴立基业,开拓黄河以西的地区,开始立有名号的国家有三十六个。

古文:其后分立,乃五十五王。

现代文:以后又分裂建立新国,便出现五十五个王国。

古文:仍置校尉、都护,以存招抚。

现代文:汉室设置了校尉、都护等职对他们进行招安抚慰。

古文:然叛服不恆,屡经征战。

现代文:然而,他们时而臣服,时而背叛,引起多次征讨战乱。

古文:后汉之世,频废此官;虽大宛以来,略知户数,而诸国山川,未有名目。

现代文:后汉一代,不断废除这些官职,虽然从大宛国建立以来,大略了解西域的民户数目,但各国的山川河流,却没有名称。

古文:至如姓氏、风土、服章、物产,全无纂录,世所弗闻。

现代文:至于如姓氏、风土人情、服饰制度、物产情况,都没有编纂记录,举世都不了解。

古文:复以春秋递谢,年代久远,兼并诛讨,互有兴亡。

现代文:又因为春秋代谢,年代久远,互相兼并讨伐,各有兴盛和败亡。

古文:或地是故邦,改从今号;或人非旧类,同袭昔名。

现代文:或者土地是原来的故地,却改为今天的叫法;或者人已不是过去的族类,却仍袭用过去的名字。

古文:兼复部人交错,封疆移改,戎狄音殊,事难穷验。

现代文:再加上内地人和边人不断交错,疆域不断变动,西部的戎族和北部的狄族说话又不一样,事情很难弄清楚。

古文:于阗之北,葱岭以东,考于前史,三十余国。

现代文:于阗以北,葱岭以东,考察前代历史,有三十多个国家。

古文:其后更相屠灭,仅有十存,自余沦没,扫地俱尽,空有丘墟,不可记识。

现代文:以后相互攻伐杀戮,仅剩下十来个,其余的都已消失,什么都不存在了,只剩下一片废墟,无法记载和认识它们。

古文:皇上应天育物,无隔华夷;率土黔黎,莫不慕化。

现代文: 皇上顺应天意,抚育万物,不论华族和夷族,所有土地上的人民,没有不向慕教化的。

古文:风行所及,日入以来,职贡皆通,无远不至。

现代文:风气所及,一些时候以来,各国争相进贡物品,不管多远没有不送来的。

古文:臣既因抚纳,监知关市,寻讨书籍,访采胡人。或有所疑,即详众口,依其本国服饰仪形,王及庶人各显容止,即丹青摸写为《西图域记》,共成三卷,合三十五国。

现代文:我因安抚各国,监督关市,搜寻有关书籍,采访各少数民族,遇有疑问,便博采众口,依照他们本国的服饰形状,王公和百姓们的形貌举动,用丹青描摹成为《西域图记》,共有三卷,包括四十五个国家。

古文:仍别造地图,穷其要害,从西顷以去,北海之南,纵横所互,将二万里。

现代文:另外,又绘制地图,将要害全部画出。从西海以北,北海以南,纵贯横亘,将近两万里。

古文:谅由富商大贾,周游经涉,故诸国之事,罔不偏知。

现代文:采访是根据富商大贾们的周游跋涉,所以各国的情况没有不详细了解的。

古文:复有幽荒远地,卒访难晓,不可凭虚,是以致阙。

现代文:又有那些荒远偏僻的地方,难于访问明白,不可凭空虚造,所以空缺。

古文:而二汉相踵,西域为传,户人数十,即称国王,徒有名号,有乖其实。

现代文:而两汉以来,西域就有习惯,拥有数十户人家就自称国王,徒有虚名,与实际大相乖违。

古文:今者所编,皆余千户,利尽西海,多产珍异。

现代文:现在所编入的,皆是拥有千余户,物产在西海数得着,大多出产珍财异宝的国家。

古文:见山居之属,非有国名及部落小者,多亦不载。

现代文:那些住在山里,没有国名,以及规模小的部落,多不记载。

古文:发自燉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

现代文: 从敦煌出发到达西海,共有三条道路,各有自己险要的地势。

古文: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国,达于西海。

现代文: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渡过北流河水,到达拂蘂国,直通西海。

古文: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汗、苏勒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

现代文: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越过葱岭,又经过钹汗、苏勒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安国、小安国、穆国,经由波斯,到达西海。

古文:其南道从鄯善、于阗、硃俱波、喝盘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騑、忛延、漕国,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

现代文: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喝盘陀,越过葱岭,经过护密、吐火罗、挹怛、忄凡延、漕国,由北婆罗门到达西海。

古文:其三道诸国,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

现代文:这三路中的各国,也各自有自己的道路,南北贯通。

古文:其东安国、南婆罗门国等,并随其所往,诸处得达。

现代文:它的东面有女国、南婆罗门国等,凡是所需要去的地方,各处都能畅通。

古文: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燉煌,是其咽喉之地。

现代文:所以知道伊吾、高昌、鄯善共为西域的门户;各方总汇的敦煌,是它的咽喉之地。

古文:以国家威德,将士骁雄,泛濛汜而扬旌,越昆仑而跃马,易如反掌,何往不至。

现代文: 凭借国家的威望德义,将士的骁勇雄健,渡过氵蒙汜而扬起战旗,越过昆仓而腾起战马,攻城夺地,易如反掌,没有不能去的地方。

古文:但突厥、吐谷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拥遏,故朝贡不通。

现代文:但是,突厥、吐谷浑分别控制西域各国,受它们的阻挠,所以各国给我国的贡品不能通过。

古文:今并因商人,密送诚款,引领翘首,愿为臣妾。

现代文:现在各国依靠商人,秘密表示真诚通好的心愿,引颈翘首,愿意向我国臣服。

古文:圣情含养,泽及普天,服而抚之,务在安辑。

现代文:圣恩高厚,泽被天下,让各国服从并进而驾驭他们,务必要安辑抚绥。

古文:故皇华遣使,弗动兵车,诸蕃既从,突厥可灭。

现代文:所以,先朝派遣使臣通好,不靠武力征服。西域各国既已服从,强悍的突厥就能消灭。

古文:混一戎夏,其在兹乎。

现代文:使华夏与西戎统一,就在于此啊。

古文:不有所记,无以表威化之远也。

现代文:不对此有所记录,就无法表达我国威信的广远。

古文:帝大悦,赐物五百段,每日引矩至御坐,亲问西方之事。

现代文:炀帝看了十分高兴,赏赐给他五百匹绸缎,每天招裴矩到御座前,亲自询问西域的事情。

古文:矩盛言胡中多诸宝物,吐谷浑易可并吞。帝由是甘心,将通西域,西夷经略,咸以委之。

现代文:裴矩极力陈说西域有很多奇珍异宝,吐谷浑容易吞并,炀帝听了甚为称心,将通好西域、经略夷族的重任都委托给了他。

古文:后迁黄门侍郎,复令往张掖,引致西蕃,至者十余国。

现代文:后来,他的官位升至黄门侍郎,炀帝仍命他出使张掖,联络西蕃各国,共到达十多个国家。

古文:大业三年,帝有事于恆岳,咸来助祭。

现代文:大业三年,炀帝到南岳恒山祭祀,让裴矩前来助祭。

古文:帝将巡河右,复令矩往敦煌,矩遣使说高昌王麹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啖以厚利,导之使入朝。

现代文:炀帝将要巡视黄河以西的地方,又让裴矩前往敦煌。裴矩派使者游说高昌王麦曲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人,用厚利诱惑,引导他们入隋朝拜。

古文: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现代文:等到炀帝西巡时到达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以及西蕃二十七国的国君在道旁拜谒。裴矩令他们都佩带金玉,披着用美丽的毛织物做成的服装,摆上香案,奏起音乐,尽情歌舞。

古文:复令张掖、武威士女盛饰纵观,填咽周互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

现代文:又令张掖、武威的男男女女盛装艳服前来观看,周围数十里连绵不断,以显示中国的强盛。

古文:帝见而大悦。

现代文:炀帝看了十分高兴。

古文: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

现代文:隋军终于攻破吐谷浑,拓展土地数千里,并派兵驻守这些地方,每年输送入朝的物资多以亿万计。

古文:诸蕃惧慑,朝贡相续。

现代文:各蕃国恐惧震慑,陆续向隋纳贡。

古文:帝谓矩有绥怀略,进位银青光禄大夫。

现代文:炀帝认为裴矩对少数民族有抚绥怀柔的谋略,提升他为银青光禄大夫。

古文:其年冬,帝至东都。

现代文:这年冬天,炀帝驻跸东都。

古文: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令都下大戏,征四方奇伎异艺陈于端门街,衣锦绮、珥金翠者以十万数。

现代文:裴矩因蕃国进贡的很多,劝炀帝下令在都城大肆娱乐庆贺。征集全国各地有特殊技艺的艺人排列在端门街两旁,个个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戴着光华夺目的金玉饰物,竟有十数万人。

古文:又勒百官及百姓士女列坐棚阁而纵观焉,皆被服鲜丽,终月而罢。

现代文:又命令百官及百姓们坐在搭起的棚阁上尽情观看,每个人也都穿着鲜艳的服装,活动持续一个月才结束。

古文:又令交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

现代文:还令沿街店铺都搭起布幔帐篷,摆上酒肉食品,让负责边疆蕃国的官员领着西域各国客人与当地人贸易,每到一处都令当地人邀请胡人入坐宴饮,直到酒足饭饱才散去。

古文:蛮夷嗟叹,谓中国为神仙。

现代文: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十分感叹,认为中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古文:帝称矩至诚,谓宇文述、牛弘曰: 裴矩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矩辄以闻。

现代文:炀帝称赞裴矩对朝廷十分忠诚,对宇文述、牛弘说: 裴矩陈奏的所有建议,都是我已经考虑过的,只是我还没有公布,他就已经提出。

**古文:自非奉国,孰能若是。 **

现代文:如果不是一心为国,怎么能做到这样?

古文:帝遣将军薛世雄城伊吾,令矩共往经略。

现代文:炀帝派将军薛世雄修建伊吾城,命裴矩和他一起筹划经营。

**古文:矩讽谕西域诸国曰: 天子为蕃人交易悬远,所以城耳。 **

现代文:裴矩告诫西域各国说 :隋朝天子认为和你们往来,距离太远,所以修建这座城市。

古文:咸以为然,不复来竞。

现代文:他们都认为这是件好事,不再来争夺骚扰。

古文:及还,赐钱四十万。

现代文:裴矩回到京师,炀帝赏赐给他四十万钱。

古文:矩又白状,令反间射匮,潜攻处罗。

现代文:裴矩又建议,派使者反间射匮,偷偷攻打处罗。

古文:后处罗为射匮所迫,竟随使者入朝。

现代文:后来,处罗被射匮的攻势逼迫,派使者来隋朝拜。

古文:帝大悦,赐矩貂裘及西域珍器。

现代文:炀帝十分高兴,赏赐给裴矩裘皮以及西域产的珍宝异器。

古文:从帝巡塞北,幸启人帐。

现代文:裴矩跟随炀帝巡视塞北,来到启人的帐篷。

古文:时高丽遣使先通于突厥,启人不敢隐,引之见帝。

现代文:这时,高丽国先派人出使突厥,启人不敢隐瞒,引来人见隋炀帝。

古文:矩因奏曰: 高丽地本孤竹国,周代以之封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

现代文:裴矩因而上奏说: 高丽原本是孤竹国的地方,周朝把它封给箕子,汉代分成了三个郡,晋朝也统属于辽东。

古文:今乃不臣,列为外域,故先帝欲征之久矣。

现代文:现在却不臣服,自列为外国异域。因而,先帝早就想征伐它。

古文:但以杨谅不肖,师出无功。

现代文:但是,因为杨谅没有才干,所以军队劳而无功。

古文:当陛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

现代文:现在陛下您威灵天下,怎能不事征伐,使这个文明之邦仍然为野蛮之乡呢?

**古文:今其使朝于突厥,亲见启人合国从化,必惧皇灵之远暢,虑后服之先亡,胁令入朝,当可致也。 **

现代文:今天,它派使者朝拜突厥,亲眼看见启人举国顺从大隋的教化,必定畏惧皇帝威灵的无远不到,忧虑最后臣服就会灭亡,严令他们来朝拜,就可以收服啊。

**古文:帝曰: 如何? **

现代文:炀帝说 :怎么办?

古文:矩曰: 请面诏其使,放还本国,遣语其王,令速朝觐。

现代文:裴矩说 ;请当面诏谕高丽的来使,放他回国,给他的国君说,速来隋朝朝拜。

**古文:不然者,当率突厥,即日诛之。 **

现代文:不这样办,就率领突厥的军队,即刻将它诛灭。

古文:帝纳焉。

现代文:炀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古文:高元不用命,始建征辽之策。

现代文:高丽国的国王不服从隋朝的命令,于是炀帝开始了征辽的谋划。

古文:王师临辽,以本官领武贲郎将。

现代文:隋军兵临辽境,裴矩以原来的职务兼领武贲郎将。

古文:明年,复从至辽东。

现代文:第二年,他又跟随炀帝到辽东。

古文:兵部侍郎斛斯政亡入高丽,帝令矩兼掌兵事。

现代文:兵部侍郎斛斯政因参与谋反逃到高丽,炀帝命裴矩兼管军队的事。

古文:以前后度辽功,进位右光禄大夫。

现代文:因前两次征辽有功,他升为右光禄大夫。

古文:时皇纲不振,人皆变节,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等用事,文武多以贿闻。

现代文:这时,朝廷纲纪败坏,人们大都改变节操。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等人把持朝政,文武官员大多向他们行贿邀宠。

古文:唯矩守常,无赃秽之响,以是为世所称。

现代文:惟有裴矩坚守道德,没有污秽肮脏的举动,因此被世人称颂。

古文:后以杨玄感初平,帝令矩安集陇右,因之会宁,存问曷萨那部落,遣阙达度设寇吐谷浑,频有虏获,部落致富。

现代文:后来因为刚刚平定杨玄感的叛乱,炀帝命裴矩到陇右一带安抚。他因此到了会宁,慰问曷萨那部落,派阙达度设进攻吐谷浑,不断有所虏获,这个部落也富裕起来。

古文:还而奏状,帝大赏之。

现代文:归来奏述这些情况,炀帝重赏了他。

古文:后从至怀远镇,诏护北蕃军事。

现代文:后来,他随炀帝到达怀远镇,炀帝命他负责北蕃的军事。

古文:矩以始毕可汗部众渐盛,献策分其势。将以宗女嫁其弟叱吉设,拜为南面可汗。

现代文:裴矩看到始毕可汗所部势力渐渐强盛,向朝廷献策以分解他的力量,准备将皇室女儿嫁给他的弟弟叱吉设,并封叱吉设为南面可汗。

古文:叱吉不敢受,始毕闻而渐怨。

现代文:叱吉设不敢接受。始毕听说后却十分怨忿。

古文:矩又曰: 突厥本淳,易可离间,由其内多有众胡,尽皆桀黠,教导之耳。

现代文:裴矩又说 :突厥生性淳厚,易于离间。因为他们部落内有很多胡人,都十分凶狠狡黠,去教唆突厥人。

**古文:臣闻史蜀胡悉尤多奸计,幸于始毕,请诱杀之。 帝曰: 善。 **

现代文:我听说史蜀胡悉奸计最多,被始毕可汗倚重,请将他诱杀。 炀帝说; 可以。

**古文:矩因遣人告胡悉曰: 天子大出珍物,今在马邑,欲共蕃内多作交关,若前来者,即得好物。 **

现代文:裴矩便派人对胡悉说 :天子拿出大批珍宝异物,现在存放在马邑,想同边疆各蕃交换,如果来得早,就可以得到最好的宝物。

古文:胡悉信之,不告始毕,率其部落,尽驱六畜争进,冀先互市。

现代文:胡悉相信他的话,没有告诉始毕,就率领他的部落,驱赶着所有的牧群争先进发,希望抢先与汉人交易。

古文:矩伏兵马邑,诱而斩之。

现代文:裴矩在马邑设下伏兵,将胡悉诱杀。

古文:诏报始毕曰: 史蜀胡悉忽领部落,走来至此,云背可汗,请我容纳。

现代文:炀帝下诏书给始毕说 :史蜀胡悉忽然领着他的部落来到这里,说要背叛可汗您,请求我接纳他。

**古文:今已斩之,故令往报。 **

现代文:我已把他处死,所以派人告知。

古文:始毕亦知其状,由是不朝。

现代文:始毕也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因此不再朝贡。

古文:十一年,帝北巡狩,始毕率骑数十万围帝于雁门,诏矩与虞世基宿朝堂以待顾问。

现代文:大业十一年,炀帝到北方巡狩。始毕率领数十万骑兵将他包围在雁门,炀帝命裴矩与虞世基住在朝堂上以便随时顾问。

古文:及围解,从至东都。

现代文:等到围困解除,裴矩又跟随炀帝来到东都。

古文:属射匮可汗遣其犹子率西蕃诸胡朝贡,诏矩宴接之。

现代文:射匮可汗派他的从子率领西蕃各部前来进贡,炀帝命裴矩宴请并接待他们。

古文:寻从幸江都宫。

现代文:不久,他又跟随炀帝到江都行宫。

古文:时四方盗贼蜂起,郡县上奏者不可胜计。

现代文:这时,四方盗贼蜂拥而起,郡县纷纷奏报叛乱的消息。

古文:矩言之,帝怒,遣矩诣京师接蕃客。

现代文:裴矩叙说了这些情况,炀帝十分恼怒,便打发他到京师去接待蕃邦客人。

古文:以疾不行。

现代文:裴矩因身体有病没有成行。

古文:及义兵入关,帝遣虞世基就宅问矩方略。

现代文:等到义兵攻入关内,炀帝派虞世基到裴矩家里询问退敌方略。

**古文:矩曰: 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愿銮舆早还。 **

现代文:裴矩说 :太原如有变故,京城便不会平静。仅仅远远地控制,恐怕会失掉事情的机宜,惟望圣驾早日返回京师。

古文:俄而骁卫大将军屈突通败问至,矩以闻,帝失色。

现代文:不大一会儿,骁卫大将军屈突通失败的消息传来,裴矩报告了炀帝,炀帝大惊失色。

古文:矩素勤谨,未尝忤物,又见天下方乱,恐为身祸,其待遇人,多过其所望,故虽厮役,皆得其叹心。

现代文:裴矩平常勤勉谨慎,不曾与别人违拗。又看见天下动乱,恐怕祸及自身,他与别人交往,都超过别人的期望。所以,虽然担任这些职务,都能得到人们的欢心。

古文:时从驾骁果数有逃散。帝忧之,以问矩。

现代文:这时,跟随炀帝护驾的士兵不断有人逃散,炀帝很是忧虑,因而问裴矩应该怎么办。

古文:矩曰: 今车驾留此,已经二年。

现代文:裴矩说 :皇上住在江都至今已经两年。

**古文:骁果之徒,尽无家口,人无匹合,则不能久安。臣请听兵士于此纳室。 **

现代文:这些卫队士兵都没有家口。人没有妻室,就不能长久安住,我请求允许兵士们在这里结婚成家。

**古文:帝大书曰: 公定多智,此奇计也。 **

现代文:炀帝非常高兴,说: 公足智多谋,这真是一条奇妙的计谋啊!

古文:因令矩检校为将士等娶妻。

现代文:因而命裴矩为将士们娶妻。

古文:矩召江都境内寡妇及未嫁女皆集宫监。又召诸将帅及兵等恣其所取。

现代文:裴矩召集江都境内的寡妇和没有许配人家的女子都集中在宫院内,又召集各将帅和士兵等来任意挑选。

古文:因听自首,先有奸通妇女及尼、女官等,并即配之。

现代文:听凭个人自愿,那些与别人通奸的妇女以及尼姑、女道士等,也都随即配给士兵。

**古文:由是骁果等悦,咸相谓曰: 裴公之惠也。 **

现代文:因此,将士们都很高兴,互相告诉说: 这都是裴公的恩惠呀!

古文:宇文化及反。矩晨起将朝,至坊门,遇逆党数人,控矩马诣孟景所。

现代文:宇文化及反叛,裴矩早晨起来将去上朝,来到坊门,遇到数名叛党,他们拉着裴矩的马来到孟景那里。

**古文:贼皆曰: 不关裴黄门。 **

现代文:叛党都说: 不关裴黄门的事。

古文:既而化及从百余骑至,矩迎拜,化及慰谕之。

现代文:接着,宇文化及带着一百多骑兵来到,裴矩上前跪拜迎接。

古文:令矩参定仪注,推秦王子浩为帝。

现代文:宇文化及宽慰他,让他参加修订礼仪,推举秦王的儿子杨浩为皇帝。

古文:以矩为侍内,随化及至河北。

现代文:让裴矩在内宫料理,随宇文化及到达河北。

古文:化及僭帝号,以矩为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封蔡国公,为河北道宣抚大使。

现代文:宇文化及自立为帝,任裴矩为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衔,封为蔡国公,授河北道宣抚大使职。

古文:及宇文氏败,为窦建德所获。

现代文:宇文化及失败,裴矩被窦建德俘获。

古文:以矩隋代旧臣,遇之甚厚。复以为吏部尚书,转尚书右仆射。

现代文:因为他是隋代旧臣,所以对他十分宽厚,任命为吏部尚书,又升为尚书右仆射。

古文:建德起自群盗,未有节文,矩为之制定朝仪,旬月之间,宪章颇拟于王者。建德大悦。

现代文:窦建德是从群盗中起家的,朝廷中没有典章制度,裴矩为他制定了朝中的制度礼仪。一个月时间,各种典章制度全部制定,很像是正式称王的,窦建德非常高兴。

古文:及建德败时,矩与其将曹旦等于洛州留守。

现代文:窦建德失败时,裴矩与将领曹旦等在氵名州留守。

古文:旦长史李公淹及大唐使人魏徵等说旦及齐善行,令矩归顺。旦等从之,乃令矩与徵、公淹领旦及八玺,举山东之地归降。

现代文:曹旦的长史李公淹和大唐的使者魏征等劝说曹旦和齐善行,让裴矩归顺大唐,曹旦等答应了,便让裴矩与魏征、李公淹带着曹旦及所有的印玺,贡献出山东一带的土地归降。

古文:授左庶子,转詹事、户部尚书,卒。

现代文:唐授裴矩为左庶子,又升为詹事、户部尚书,后死去。

古文:让之第六弟谒之,字士敬。

现代文:裴侠,字嵩和,河东解地人。

古文:少有志节,好直言。文宣末年昏纵,朝臣罕有言者。

现代文:七岁时还不会说话,后来,在洛城上空看见群鸟遮天蔽日从西边飞来,才举手指着群鸟说了话。他聪明慧敏,与一般的儿童大不一样。十三岁,父亲去世,哀痛悲苦,和成年人一样。

古文:谒之上书正谏,言甚切直。

现代文:将要选择墓地下葬,空中有人声说: 孩子何必悲伤,埋葬在桑林东边,将来你可以封为公侯。

**古文:将择葬地而行,空中有人曰: 童子何悲,葬于桑东,封公侯。 **

现代文:裴侠害怕,告诉了他的母亲。

古文:侠惧,以告其母。

现代文:母亲说: 这是神呀!

**古文:母曰: 神也,吾闻鬼神福善,尔家未尝有恶,当以吉祥告汝耳。 **

现代文:我听说鬼神赐福给善良人家。你们这个家族没有作过恶,一定是神把吉祥的征兆告诉给了你。

古文:时侠宅侧有大桑林,因葬焉。

现代文:当时,裴侠家宅的旁边有一大片桑树林,因而,按神的指示,他将父亲埋葬在那里。

古文:州辟主簿,举秀才。

现代文:州里征辟他为主簿,又举荐为秀才。

古文:魏正光中,解巾奉朝请,稍迁义阳郡守。

现代文:北魏孝明帝正光时,裴侠解去头上的布巾,被任为奉朝请。不久,又升任义阳太守。

古文:元颢入洛,使执其使人,焚其赦书。

现代文:叛投南梁的北海王元颢带兵进入洛阳,想招降裴侠。裴侠扣留他派来的人,烧掉他赦罪封官的文书。

古文:孝庄嘉之,授东郡太守,带防城别将。

现代文:孝庄帝对他十分赞许,授予他东郡太守的职务,兼任防城别将。

古文:及孝武与齐神武有隙,征兵,侠率所部赴洛阳。

现代文:北魏孝武帝元修与齐神武帝高欢互相征战,国家征集军队,裴侠率所部奔赴洛阳。

**古文:武卫将军王思政谓曰: 当今权臣擅命,王室日卑,若何? **

现代文:武卫将军王思政对他说 :目前权臣把持朝政,皇权日益衰落,该怎么办?

**古文:侠曰: 宇文泰为三军所推,居百二之地,所谓己操戈矛,宁肯授人以柄,虽欲抚之,恐是 据于蒺藜 也 。思政曰: 奈何? **

现代文:裴侠说: 宇文泰被三军推崇,占据着险要的地方,正是所说的已经高高举起了刀枪,怎肯让别人去操纵他!虽然抚慰拉拢,恐怕也是俗话说的 手捧着蒺 呀。 王思政问: 该怎么办?

古文:侠曰: 图欢有立至之忧,西巡有将来之虑。

现代文:裴侠说 :进攻高欢,马上就会受到他的报复;向西进发,会有将来的忧患。

**古文:且至关右,日慎一日,徐思其宜耳。 **

现代文:暂且退到关中,天天谨慎防守,慢慢寻找恰当的时机。

古文:思政然之,乃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

现代文:王思政赞同他的看法,便向孝武帝推荐了裴侠,孝武帝授予他左中郎将。

古文:及帝西迁,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

现代文:等到孝武帝西退,裴侠将要出发而妻子还住在东郡。

**古文:荥阳郑伟谓侠曰: 天下方乱,未知乌之所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

现代文:荥阳人郑伟对他说 :天下正在动乱,不知道鸟儿栖于何处,你不如回到东郡与妻子在一起,慢慢寻找良木栖止。

**古文:侠曰: 既食人禄,宁以妻子易图也? **

现代文:裴侠答道: 既然拿人家的俸禄,怎么能因为妻子改变自己的主意呢?

古文:遂从入关。

现代文:便跟随孝武帝入关。

古文:赐爵清河县伯,除丞相府士曹参军。

现代文:朝廷赐给他清河县伯的爵位,任他为丞相府士曹参军。

古文:大统三年,领乡兵从战沙苑,先锋陷阵。

现代文:大统三年,裴侠率领乡兵与官军一起征战在沙苑,他每次都冲锋陷阵。

**古文:侠本名协,至是周文帝嘉其勇决,乃曰: 仁者必勇。 **

现代文:裴侠原名叫裴协,这时,魏周文帝宇文泰表彰他的勇敢,说: 有仁爱之心的人必定勇敢。

古文:因命名侠焉。

现代文:因而给他命名为 侠 。

古文:以功进爵为侯。

现代文:裴侠终于因建立功勋晋升为侯。

古文:王思政镇玉壁,以侠为长史。

现代文:王思政镇守玉璧,任裴侠为长史。

古文:齐神武以书招思政,思政令侠草报书甚壮烈。

现代文:齐神武帝高欢写信招降王思政,王思政令裴侠起草回信,言辞十分慷慨激烈。

**古文:周文善之曰: 虽鲁仲连无以加也。 **

现代文:宇文泰称赞他说 :就是像鲁仲连那样的人,也无法赶上你呀!

古文: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吏人莫不怀之。

现代文:他任河北郡太守,带头节俭,爱民如子。吃的饭只有菽麦和咸菜,官吏和百姓无不受感动。

古文: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

现代文:这个郡过去规定,有三十名猎人渔夫供应太守吃饭。

**古文:侠曰: 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

现代文:裴侠说: 为满足自己的口和腹去役使别人,我不愿意这样做啊!

古文:乃悉罢之。

现代文:便全部遣去。

古文: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

现代文:还有三十名兵丁为太守守卫和服役,裴侠也不让他们为自己办私事,便一起将他们雇下来去买卖官马。

古文:岁时既积,马遂成群。

现代文:一年多来不断增加,马匹便成了群。

古文:去职之日,一无所取。

现代文:离职的时候,他对公物一无所取。

**古文:人歌曰: 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 **

现代文:人们歌颂他说 :不吃肥美鲜嫩的食物,不用兵丁为自己服役,裴公如此的清明廉洁,实在是世人的典范。

**古文:侠尝与诸牧守俱谒周文,周文命侠别立,谓诸牧守曰: 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 **

现代文:裴侠曾与各郡的太守们一起拜谒周文帝宇文泰,宇文泰让裴侠单独站在一边,对其他太守说 :裴侠清廉谨慎,奉公守法,堪称天下第一。

古文:令众中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

现代文:命众人中有能比得上裴侠的,同他站在一起。

古文:众皆默然,无敢应者。

现代文:众人都默然不语,没有人敢答应。

古文:周文乃厚赐侠,朝野服焉,号为 独立使君 。

现代文:宇文泰便对裴侠厚加赏赐,朝野上下都十分叹服,称他为 独立使君 。

古文:又撰九世伯祖《贞侯潜传》,述裴氏清公,欲使后生奉而行之。

现代文:裴侠撰写自己的九世伯祖《贞侯潜传》,叙述裴氏家族中这位清廉自守的先人的事迹,想使后生晚辈们效法奉行。

古文:宗室中知名者,咸付一通。

现代文:宗室中其他名望显著者,也都附笔介绍。

**古文:从弟伯凤、世彦时并为丞相府佐,笑曰: 人生仕进,须身名并裕,清苦若此,竟欲何为? **

现代文:从弟裴伯凤、裴世彦当时都在丞相府任职,笑着对他说: 人生进入仕途,须生活丰裕,名声显赫,您这样清苦,究竟为了什么?

古文:侠曰: 夫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

现代文:裴侠答道: 清廉是做官的根本,节俭是立身的基础。

古文:况我大宗,世济其美,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

现代文:何况我们裴姓是大姓,世世代代都有美誉,所以能被朝廷称道和重用,并流芳于文章册籍。

**古文:今吾幸以凡庸,滥蒙殊遇,固其穷困,非慕名也。志在自修,惧辱先也,翻被嗤笑,知复何言! **

现代文:现在我侥幸以平庸的才能蒙受朝廷的殊遇,坚持过清贫穷困的生活,不是希名求誉,而在于自我修省,害怕辱没了祖先,反被世人嘲笑,这又有什么话好说呢!

古文:伯凤等惭而退。

现代文:裴伯凤等满面羞愧离去。

古文:再迁郢州刺史,加仪同三司。

现代文:又升任为郢州刺史,加封为仪同三司。

古文:梁竟陵守孙皓、酂城守张建并以郡来附。

现代文:南梁竟陵太守孙詗、赞阝城太守张建一起率全郡归附。

**古文:侠见之,密谓人曰: 皓目动言肆,轻于去就者也;建神情审定,当无异心。 **

现代文:裴侠见了他们后,悄悄对亲近的人说: 孙詗二目乱动,出言不恭,是一个轻于去就,反复无常的人;张建神情沉稳坚定,不会怀有二心。

**古文:乃驰启其状。周文曰: 裴侠有鉴,深得之矣。 **

现代文:便派人赶快向周文帝报告这两位太守的情况,周文帝说: 裴侠有鉴别能力,对他们看得一定很深刻。

古文:遣大都督苻贵镇竟陵,而酂城竟不遣监统。

现代文:于是,派大都督苻贵镇守竟陵,而赞阝城却不派人去监督统领。

古文:及柳仲礼军至,皓还以郢叛,卒如侠言。

现代文:等到南梁将军柳仲礼率军来攻,孙詗又在郢州反叛,终于应验了裴侠的话。

古文:寻转大将军、拓州刺史,徵拜雍州别驾。

现代文:不久,他转任大将军、拓州刺史,授为雍州别驾。

古文:周孝闵帝践作,除司邑下大夫,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

现代文:周孝闵帝继位,授予裴侠司邑下大夫,加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位为公。

古文:迁户部中大夫。

现代文:迁任户部中大夫。

古文:时有奸吏主守仓储,积年隐没至千万者。

现代文:当时,有些奸猾官吏看守仓库,多年侵吞,数目成千累万。

古文:及侠在官,励精发擿,数旬之内,奸盗略尽。

现代文:裴侠到任后励精图治,发奸摘伏,数旬之内,奸吏盗贼被清除殆尽。

**古文:转工部中大夫。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 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

现代文:转任工部中大夫,有一个替大司空掌管钱物的人叫李贵,在府中悲声哭泣,有人问他为什么哭泣,他说: 我所掌管的公物,很多被我用掉了。裴公以清廉严厉出名,我怕被他治罪责罚,所以哭泣。

古文:侠闻之,许其自首。

现代文:裴侠听了,允许他自首。

古文:贵自言隐费钱五百万。

现代文:李贵自己承认贪污钱五百万。

古文:侠尝遇疾沈顿,士友忧之。

现代文:裴侠曾经因病困顿不起,同僚和亲友都很担忧。

**古文:忽闻五鼓,便即惊起,顾左右曰: 可向府耶。 **

现代文:他忽然听到来自四面八方五种鼓的声音,便立即惊奋而起,对左右的人说 :可以到府衙里去了。

古文:所苦因此而瘳。

现代文:疾病的痛苦因此忽然消失。

**古文:晋公护闻之曰: 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祐其勤恪也? **

现代文:晋公宇文护听了说: 裴侠的病如此危重,而不忘忧虑国事,因而听到鼓声,疾病立即痊愈,这难道不是上天因为他的勤奋和恪守职责而在护他吗?

古文:又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征并来侯侠疾。

现代文: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徽一起来探视裴侠的病。

古文:所居第屋,不免霜露。贵等还,言之于帝。

现代文:看到他住的屋子无法抵挡霜雪寒冷的侵袭,宇文贵等回去告诉了孝闵帝。

古文:后除长安令,为权贵所惮。迁司仓下大夫。

现代文:孝闵帝可怜他的清苦,便为他建了一处宅院,并赐给他良田十顷,让奴隶为他耕种,粮食谷物无不丰足。

古文:侠之终也,以毁卒。

现代文:官吏士绅都认为这十分荣耀。

古文:祥弟肃。肃字神封,贞亮有才艺。

现代文:他死在任上,朝廷赠给他太子少师、蒲州刺史的封职,谥号为 贞 。裴肃,字神封,品格高洁,多才多艺。

古文:少与安定梁毗同志友善。

现代文:少小与安定的梁毗志同道合,关系密切。

古文:天和中,举秀才。

现代文:天和年间,被举荐为秀才。

古文:累迁御正下大夫,以行军长史从韦孝宽征淮南。

现代文:逐步升迁,任御正下大夫,以行军长史的职务跟随韦孝宽征讨淮南。

**古文:属隋文帝为丞相,肃闻而叹曰: 武帝以雄才定六合,坟土未乾而一朝迁革,岂天道欤! **

现代文:周宣帝宇文斌贝任杨坚为丞相,裴肃听说后感叹道: 武帝靠雄才大略平定天下,他坟上的土还没有干,却一旦变革,难道是上天的意思吗?

古文:文帝闻之,甚不悦,由是废于家。

现代文:隋文帝杨坚听了很不高兴,因此他被免职回家。

古文:开皇五年,授膳部侍郎。

现代文:开皇五年,朝廷任他为膳部侍郎。

古文:历朔州总管长史、贝州长史,俱有能名。

现代文:历任朔州总管长史、贝州长史,都被称为有才能的官吏。

古文:仁寿中,肃见皇太子勇、蜀王秀、左仆射高颎俱废黜,遣使上书,言: 高颎天挺良才,元勋佐命,愿录其大功,忘其小过。

现代文:仁寿年间,裴肃见皇太子杨勇、蜀王杨秀、左仆射高赹都被罢黜,便派人给朝廷上书,说: 高赹是天赐的良才,国家的元勋,辅政的大臣,希望能记住他的大功,忘掉他的小过。

**古文:二庶人得罪已久,宁无革心,愿各封小国,观其所为。若得迁善,渐更增益;如或不悛,贬削非晚。 **

现代文:两位被贬为庶人的皇子,如不革心洗面,希望能封给他们一个小国,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如果弃恶向善,就逐渐扩大他们的封地;如果怙恶不悛,再将他们贬谪也不算晚。

**古文:书奏,上谓杨素曰: 肃忧我家事如此,亦至诚也。 **

现代文:奏书到达文帝那里,文帝对杨素说: 裴肃如此关心我的家事,也是出于一片至诚啊。

古文:于是征肃入朝。

现代文:于是,征调裴肃入朝。

**古文:皇太子闻之,谓左庶子张衡曰: 使勇自新,欲何为也? **

现代文:皇太子杨广听说后,问左庶子张衡: 让杨勇改过自新,想干什么?

**古文:衡曰: 观肃意欲令如吴太伯、汉东海王耳。 **

现代文:张衡答道: 看裴肃的意思,是想仿效吴太伯和汉代的东海王吧!

古文:太子甚不悦。

现代文:杨广十分不愉快。

古文:肃至京,见上于含章殿。

现代文:裴肃到京城,在章含殿拜见文帝。

**古文:上谓曰: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后宫宠幸,不过数人,自勇以下,并皆同母,非为爱憎,轻事废立。 **

现代文:文帝对他说: 我虽贵为天子,拥有天下,但后宫的嫔妃,不过只几个人。我的儿子自杨勇往下,都是同母所生,不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憎,才任意废立。

古文:因言勇不可复收之意。

现代文:并说杨勇不能再被立为太子。

古文:既已,罢遣之。

现代文:不久,文帝将他罢官遣送回家。

古文:周文帝嘉之,特赏衣物,封澄城县子。

现代文:没过多少日子,文帝驾崩,炀帝继位,裴肃长时间不被任用,他也干脆闭门不出。

古文:卒于正平郡守,赠仪同三司、定州刺史。

现代文:后来,朝廷当政者认为岭南偏远,根据炀帝的意思授给裴肃永平郡丞的职务。裴肃在任上兢兢业业,很受蛮族人的欢迎。

古文:文举以选与诸公子游,雅相钦敬,未尝戏狎。

现代文:一年多后死在任上,蛮夷们怀念他,在鄣江边为他立庙祭祀。裴文举,字道裕,河东闻喜人。文举从小忠诚谨慎。

古文:迁著作郎、中外府参军。恭帝二年,赐姓贺兰氏。

现代文:大统十年,因奉朝请被征用,当时,周文帝宇文泰的儿子们都很年幼,因此,替他们大选幕宾。

古文:周孝闵帝践阼,袭爵澄城县子。

现代文:裴文举入选,常与宇文泰的儿子们交游,相处彬彬有礼,互相尊敬,从没有轻薄地戏闹。

古文:齐公宪初开幕府,以文举为司录。

现代文:又迁任为著作郎、中外府参军。齐公宇文宪刚建立幕府,任裴文举为司录。

古文:及宪出镇剑南,复以文举为总管府中郎。

现代文:宇文宪出使剑南,又任文举为总管府中郎。

古文:武成二年,就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现代文:武成二年,任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古文:蜀土沃饶,商贩百倍,或有劝文举以利者,文举答之曰: 利之为贵,莫若安身,身安则道隆。

现代文:蜀地田亩肥沃,经商会有百倍的利益,有人劝他借机求利,他回答说: 利益中最贵重的,不如身心安稳,身心安稳则道德昌隆,远非财货可比。

**古文:非货之谓,是以不为,非恶财也。 **

现代文:我所以不孜孜求利,不是厌恶财富啊!

古文:宪矜其贫窭,每欲资给之。文举恆自谦逊,辞多受少。

现代文:宇文宪可怜他的贫穷,常想资助他,他总是推辞,拒绝得多,接受得少。

古文:保定三年,迁绛州刺史。

现代文:保定三年,迁任绛州刺史。

古文:邃之任正平也,以廉约自守。

现代文:他的父亲裴邃曾任正平郡太守,能以廉洁简约自守。

古文:每行春省俗,单车而已。

现代文:每次视察春耕,了解民俗,都是单车独骑。

古文:及文举临州,一遵其法,百姓美而化之。

现代文:文举到绛州任上,完全遵循父亲的做法,百姓都赞美他并受他的感化。

古文:六年,入为司宪中大夫,进爵为伯,转军司马。文举少丧父,其兄又在山东,唯与弟玑幼相训养,友爱甚笃。

现代文:总管韦孝宽对他十分器重,每次与他谈论,都不知不觉地膝行移到他面前。文举从小丧父,他的兄长又在山东,只与兄弟裴玑相依为命,两人情谊深厚。

古文:玑又早亡,文举抚视遗孤,逾于己子,时人以此称之。

现代文:裴玑又早早地去世,文举精心抚育他的遗孤,超过自己的孩子,被人们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