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一

古文:苏绰,字令绰,武功人,魏侍中则之九世孙也。

现代文:苏绰,字令绰,武功人。魏侍中苏则的九世孙。

古文:累世二千石。

现代文:他们家各代都有人食俸禄二千石。

古文:父协,武功郡守。

现代文:他的父亲苏协,任武功郡的太守。

古文: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

现代文:苏绰从小酷好学习,博览群书,尤工于算术。

古文: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周帝饯于都门外。

现代文:他的从兄苏让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宇文泰在京城城门外替他饯行。

**古文:临别,谓曰: 卿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者? **

现代文:临分别时问: 你们家的子弟,谁可以被任用?

古文:让因荐绰。

现代文:苏让推荐了苏绰。

古文:周文乃召为行台郎中。

现代文:宇文泰便任他为行台郎中。

古文:在官岁余,未见知。

现代文:在任上一年多,没有被重用。

古文: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

现代文:然而同僚们遇到疑难问题,都向他询问,然后再决定。

古文: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

现代文:颁发的公文,他也为之规定格式。

古文:台中咸称其能。

现代文:行台中都称赞他的才能。

古文:周文与仆射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

现代文:宇文泰与仆射周惠达商议事情,惠达不能拿出意见,请求到外面与别人商量一下。

古文: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

现代文:他找来苏绰,告知事情的原委,苏绰马上向他谈出看法。

**古文:惠达入呈,周文称善,谓曰: 谁与卿为此议者? **

现代文:惠达入内呈报,宇文泰认为很好,问: 谁给你出的这个主意?

古文: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

现代文:惠达回答是苏绰,并称赞他有辅助天子的才干。

**古文:周文曰: 吾亦闻之久矣。 **

现代文:宇文泰说 :我也很早就听说过他了。

古文:寻除著作佐郎。

现代文:不久,命他为著作郎。

古文:属周文与公卿往昆明池观渔,行至城西汉故仓地,顾问左右,莫有知者。

现代文:宇文泰与公卿大臣前往昆明池看捕鱼,走到城西西汉的仓库故址,问左右这是什么地方,没有人知道。

**古文:或曰: 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 **

现代文:有人说: 苏绰博通文物,请问问他。

古文: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

现代文:宇文泰召来苏绰询问,他详细回答。

古文:周文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

现代文:宇文泰非常高兴,因而问他天地万物形成的开始,历代兴起败亡的过程。

古文: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

现代文:他善于辞令,应对如流。

古文:周文益嘉之,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

现代文:宇文泰更喜欢他,与他并马慢慢行到昆明池,竟忘记设网捕鱼就回来了。

古文:遂留绰至夜,问以政道,卧而听之。

现代文:又把他留下来直谈到深夜,询问他为政之道,躺在那里认真听他讲述。

古文: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

现代文:苏绰于是陈说兴国立业的道理,并阐述申子和韩非子学说的要旨。

古文:周文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

现代文:宇文泰听着便起身,正襟危坐,不自觉地用膝盖趋向前面。

古文:语遂达曙不厌。

现代文:两人说到天明也不知道疲倦。

**古文:诘朝,谓周惠达曰: 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 **

现代文:第二天上朝,宇文泰对周惠达说: 苏绰真是一个奇才,我要让他从政。

古文: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

现代文:立即授予他大行台左丞,让他参与国家的机密。

古文:自是宠遇日隆。

现代文:从此,宇文泰对他宠爱日益隆重。

古文:绰始制文案程式,硃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

现代文:他开始制定文案上的各种格式,以及记帐、户籍的统计方法。

古文: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周文同。遂并力拒窦泰,擒之于潼关。

现代文:大统三年,高欢率三路人马入侵西魏,将领们都主张分兵抗御。只有苏绰与宇文泰的意见相同,让军队全力对付窦泰一路,在潼关将他俘获。

古文:封美阳县伯。

现代文:朝廷封苏绰为美阳县伯。

古文:十一年,授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

现代文:大统十一年,封他为大行台度支尚书,负责著作,兼司农卿。

古文:周文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

现代文:宇文泰想改革政治,志在弘扬强国富民之道,所以苏绰能尽情发挥他的智慧才能。

古文:减官员,置二长,并置屯田以资军国。

现代文:他赞成宇文泰的改革,主张减少官员,设置二长,并实行屯田以供给军队。

古文: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

现代文:又起草了六条诏书,奏报朝廷施行。

古文:凡理人之体,当先理已心,心者一身之主,百行之本。

现代文:其一是 先修心 ,他说: 凡是要治理人的身体,应首先治理自己的内心。内心是一身的主宰,所有行为的根本。

古文:心不清静,则思虑妄生。

现代文:内心不清静,则各种思虑就会产生。

古文:思虑妄生,则见理不明。见理不明,则是非谬乱。

现代文:各种思虑产生了,则对道理认识得就不清楚,对道理认识不清楚,是非就会混淆。

古文:是非既乱,则一身不能自理,安能理人也?

现代文:是非混淆,连自己都不能管得住,怎么能治理别人呢?

古文:是以理人之要,在于清心而已。

现代文:所以,治理别人的关键在于清静自己的内心。

古文:夫所谓清心者,非不贪货财之谓,乃欲使心气清和,志意端静。

现代文:所谓清静自己的内心,不是指不贪取财货,而是使心境清静平和,志操端正静谧。

古文:心和志静,则邪僻之虑无因而作。

现代文:心境平和,志操清静,邪念就无法产生。

古文:邪僻不作,则凡所思念无不皆得至公之理。

现代文:邪念没有产生,那么他所考虑的无不都是至大至公的道理。

古文:率至公之理以临其人,则彼下人孰不从化?

现代文:用至大至公的道理治理别人,下面的人谁不洗心向化?

古文:是以称理人之本,先在理心。

现代文: 其次还在于治理自身。君主的身体是百姓的圭表,是国家的标的。

古文:其次又在理身。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今君身不能自理,而望理百姓,是犹曲表而求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

现代文:圭表不正,就不可能得到直的影子;标的不明,就不可能要求人们射中,如果君主自身还不能自理,而去治理百姓,就好像圭表弯曲,而却要求影子顺直;君主的道德不能培养,而却想让百姓培养道德,就好像没有标的却要求人们射中目标一样。

古文:故为人君者,必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躬行仁义,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礼让,躬行廉平,躬行俭约,然后继之以无倦,加之以明察。

现代文:所以做国君的,必定要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躬行仁义,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礼让,躬行廉洁公平,躬行勤俭节约,然后再加上不知疲倦,加上明察秋毫。

古文:天地之性,唯人为贵。明其有中和之心,仁恕之行,异于木石,不同禽兽,故贵之耳。然性无常守,随化而迁。

现代文:再用这八条去训诫别人,人们才会对你畏惧而又敬爱,把你作为准则去仿效。 其二是 敦教化 ,他说: 人的性情不会固定不变,常随教化而改变。

古文: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浇伪者则浮薄。

现代文:用淳厚质朴的品德去教育导化,则会变得质朴正直;用浅薄虚伪的品质去教育导化,则会变得浮泛薄劣。

古文:浮薄者则衰弊之风,质直者则淳和之俗。

现代文:浮泛薄劣则是世道衰败的风气,质朴正直则是世道淳厚祥和的风俗。

古文:衰弊则祸乱交兴,淳和则天下自治。

现代文:衰败则祸乱交替兴起,淳厚则天下自然就会大治。

古文:夫化者,贵能扇之以淳风,浸之以太和,被之以道德,示之以朴素。

现代文:自古国家的安危兴亡,无不由教化所定。 教化,贵在能够鼓动淳厚的风尚,传播祥和的气息,布施道德的恩泽,昭示朴素的习气。

古文:使百姓亹亹,日迁于善,邪伪之心,嗜欲之性,潜以消化,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谓化也。

现代文:能使百姓勤勉忙碌,天天向善。邪恶虚伪的心思,贪婪嗜欲的性情,会潜移默化,逐渐改正,而自己却不知不觉,这样就是所谓的教化。

古文:然后教之以孝悌,使人慈爱;教之以仁顺,使人和睦;教之以礼义,使人敬让。

现代文:然后教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兄弟,使之仁慈友爱;教育他们仁义和顺,使之团结和睦;教育他们懂得礼仪道德,使之互敬互让。

古文:慈爱则不遗其亲,和睦则无怨于人,敬让则不竞于物。

现代文:仁慈友爱就不会遗漏任何一个人不去亲近,和睦团结就不会怨恨别人,互敬互让就不会争夺抢掠。

古文:三者既备,则王道成矣。

现代文:三者都具备了,那么治理天下的天道就形成了。

古文:此之谓教也。

现代文:这就是所说的教化。

古文:夫衣食所以足者,由于地利尽。

现代文:其三是 尽地利 ,他说: 人们的衣食之所以能得到满足,是由于地尽其利。

古文:地利所以尽者,由于劝课有方。

现代文:土地之所以能尽其利,是由于劝课农桑有方。

古文:主此教者,在乎牧守令长而已。

现代文:负责这项任务的,是各级地方长官啊。

古文:人者冥也,智不自周,必待劝教然后得尽其力。

现代文:百姓们是昏冥的,自己思考得不周严,必须劝戒教育才能尽他们的力量从事农桑。

古文: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戎敕部人,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

现代文:各州郡县的守土官吏每到一年伊始,一定要告诫所辖百姓,不管年纪大小,只要能拿动农具的,都要下田,按时垦田种植,不要丧失农时。

古文:及布种既讫,嘉苗须理,麦秋在野,蚕停于室,若此之时,皆宜少长悉力,男女并功,若扬汤救火,寇盗之将至,然后可使农夫不失其业,蚕妇得就其功。

现代文:播种完毕,禾苗需要管理,小麦登场,秋苗长在地里,蚕放在屋里,此时男女老幼都应该努力,那紧张的情形就像用水救火,就好像强盗将要到来。这样才可以使农夫不失去他们的本业,蚕妇能够完成她们的工作。

古文:若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

现代文:如果游手好闲,晚出早归,好逸恶劳,不尽力从事农桑的,里正家长将他们的名字报到郡县,郡守县令随时予以惩罚。

古文:此则明宰之教也。

现代文:惩处一人,教育千百,这是明达智慧的地方长官的职责啊。

古文:夫百亩之田,必春耕之,夏种之,秋收之,然后冬食之。此三时者,农之要月也。

现代文: 田地必须春耕,夏种,秋收,然后冬天才能食用。春、夏、秋这三时,是农夫重要的月份。

古文:若失其一时,则谷不可得而食。

现代文:如果失掉其中的一个时机,就无法得到谷物而会没有吃的。

**古文:故先王之戒曰: 一夫不耕,天下必有受其饥者;一妇不织,天下必有受其寒者。 **

现代文:所以先王告诫百姓说: 一个农夫不种田,天下必然有人受饿;一个农妇不织布,天下必定有人挨冻。

古文:若此三时,不务省事,而令人废农者,是则绝人之命,驱以就死然。

现代文:如果在这三个时候不明白它们的重要,让农夫们不能务农,是断绝普天下人的性命,赶他们去死。

古文:单劣之户,及无牛之家,劝令有无相通,使得兼济。

现代文:那些没有劳力,没有耕牛的人家,要劝他们互通有无,使得相互周济。

古文:如不能尔,则必陷于刑辟矣。其四,擢贤良,曰:天生蒸黎,不能自化,故必立君以理之。人君不能独理,故必置臣以佐之。

现代文: 为政不要过于琐碎,琐碎了就引起人们厌烦;劝课农桑不能过于简单,简单了人们就会懈怠。善于为政的官吏,必须根据时机而确定繁与简。所以《诗经》上说 :既不刚烈,又不柔软,颁布的政令合适宽缓,各种福气都会到来。

古文:上自帝王,下及列国,置臣得贤则安,失贤则乱,此乃自然之理,百王不能易也。

现代文:如果不是这样,则一定会成为滥施刑罚,杀害无辜的暴政。 其四是 擢贤良 ,他说:

古文:今刺史县令,悉有僚吏,皆佐助之人也。

现代文: 现在的刺史、县令,都有幕僚官吏,这些都是辅助人员。

古文:刺史府官则命于天朝;其州吏以下,并牧守自置。

现代文:刺史、太守都是由朝廷任命;州中的吏役以下的人都由刺史和太守自己选用。

古文:自昔以来,州郡大夫,但取门资,多不择贤良;末曹小吏,唯试刀笔,并不问志行。

现代文:自古以来,州郡中的僚佐,只看他们的门第出身,大多不选择贤能的人;选拔低级小吏,只测试他的笔墨文字,并不考虑他们的道德节操。

古文:此乃未之思也,非适理之论。

现代文:今后选拔人才,应当不受门第出身的限制,主要看他个人的才干。

古文:所以然者,古人有言;明主聿兴,不降佐于昊天;大人基命,不擢才于后土。

现代文: 今天负责铨选人才的官吏,大多说自己管辖的地方没有贤能的人才,不知道应该举荐谁。这是不高明的看法,是毫无道理的见解。我之所以这样认为,古人说过:英明的君主振兴国家,并不要苍天送给他人才;道德高尚的人受命任事,不向土神和地神那里拔擢人才。

古文:常引一世之人,理一世之务。

现代文:他们常任用一个时代的人才,去治理一代的政务。

古文:故殷、周不待稷、契之臣,魏、晋无假萧、曹之佐。

现代文:所以,殷代和周代不等待后稷和契、尧、舜的大臣,魏、晋也不需假借萧何、曹参的帮助。

**古文:仲尼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

现代文:孔子说: 十家之中,就必定会有像我这样忠诚和守信用的人。

古文:岂有万家之都,而云无士?

现代文:哪有拥有万户的都城,而却说没有人才呢?

古文:但求之不勤,择之不审,或授之不得其所,任之不尽其材,故云无耳。

现代文:只是寻求得不勤奋,选择得不审慎,或授予的官职不得其所,任用的职务不能使他们施展才华,所以才推说没有人才。

**古文:古人云: 千人之秀曰英,万人之英曰俊。 **

现代文:古人说: 千人之秀曰英,万人之英曰俊。

古文:今之智效一官,行闻一邦者,岂非近英俊之士也?

现代文:今天那些靠智慧效命官职,行为在一方声名播远的,难道不是类似英俊杰出的人才吗!

古文:但能勤而审之,去虚取实,各得州郡之最而用之,则人无多少,皆足化矣。

现代文:只要能勤勉而慎重地去寻找,去掉虚饰去追求实际,认真选拔州郡中最优秀的人才而加以任用,不管有多少,都可以教化人民,谁能说没有人才?

古文:孰云无贤!夫良玉未剖,与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与驽马相杂。

现代文: 美玉未经雕琢,与瓦片和石头十分相似;好马没有奔驰,与劣马没有什么不同。

古文:及其剖而莹之,驰而试之,玉石驽骥,然后始分。

现代文:等到将玉石雕凿磨光,骑上好马奔腾跳跃,美玉与石头,好马与劣马才能分开。

古文:彼贤士之未用也,混于凡品,竟何以异。要任之以事业,责之以成务,方与彼庸流较然不同。

现代文:那些贤能的人才没有使用,与平庸的人混杂一起,也没有什么两样,要交给他们事业,让他们担负任务,才能看出他们与那些平庸之徒完全不同。

古文:或吕望之屠钓,百里奚之饭牛,宁生之扣角,管夷吾之三败,当此之时,悠悠之徒,岂谓其贤?及升王朝,登霸国,积数十年,功成事立,始识其奇士也。

现代文:古代的吕尚垂钓,百里奚喂牛,宁戚扣打牛角唱歌,管仲三战三退的时候,那些凡夫俗子却怎么也不会说他们有无比贤能的才干;等他们进入朝堂,掌握重任,用数十年功夫,建立了不朽的事业,才会认识到他们是有奇异才能的人才。

古文:于是后世称之,不容于口。

现代文:于是后世人称赞他们的声音不绝于口。

古文:若识此理,则贤可求,士可择。得贤而任之,得士而使之,则天下之理,何向而不可成也?然善官人者,必先省其官。

现代文:人才必定从不出名到声名大振,功业必定一点点积累才能辉煌远大,哪有不委任给他职务他就能成功,不发挥他的才能他就能使事业兴旺发达? 然而,要善于选拔官吏,一定首先精简官吏的数目。

古文:官省,则善人易充。

现代文:官吏数目少,则贤能的人容易充任。

古文:善人易充,则事无不理。

现代文:贤能的人充任,事情就没有办不好的。

古文:官烦,则必杂不善之人。

现代文:官吏数量多,必定会混杂进去不善良不贤能的人。

古文:杂不善之人,则政必有得失。

现代文:混杂一些不善良不贤能的人,则政治一定会遭受损失。

**古文:故语曰: 官省则事省,事省则人清;官烦则事烦,事烦则人浊。 **

现代文:所以有人说: 官少则事少,事少则人纯洁;官多则事多,事多则人员混杂。

古文:清浊之由,在于官之烦省。

现代文: 选拔人才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条,然而获得时要慎重,任用时必须试用和考察,从他的住家到他的乡党邻里,都要调查访问,那么,对这个人的情况就会很清楚,贤与不贤就能区别开来。 其五是 恤狱讼 ,他说:

古文:又当深思远大,念存德教。先王之制曰:与杀无辜,宁赦有罪;与其害善,宁其利淫。

现代文: 要先用辞听、色听、气听、身听、目听五种方法审理案情,再参验证据,认真观察当事人的表情行迹,仔细识别案件的细节,使罪恶无所隐瞒,罪犯一定能够抓获。然后根据各种情况量刑,轻重都很恰当。 先王的制度规定:与其杀死无辜,宁可赦免有罪的人;与其危害善良,宁可利于邪恶。

古文:明必不得中,宁滥舍有罪,不谬害善人也。

现代文:公开惩罚不一定准确,宁肯舍弃那些有罪的人不管,也不轻易伤害好人。

古文:今之从政者则不然,深文巧劾,宁致善人于法,不免有罪于刑。

现代文:今天从政执法的人都不是这样。他们搬弄法律条文,罗织周纳,巧为弹劾,陷人于罪。宁肯使好人受法律惩处,也不让有罪的人免于刑戮。

古文:所以然者,非皆好杀人也,但云为吏宁酷,可免后患。

现代文:他们之所以这样,不是因为都喜好杀人,只是认为官吏严酷,可免去种种后患。

古文:此则情存自便,不念至公,奉法如此,皆奸人也。

现代文:这些人根据自己的感情任意处治无辜,不考虑公正无私。这样奉行法律的人,都是邪恶的小人。

古文:若深奸巨猾,伤化败俗,悖乱人伦,不忠不孝,故为背道,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

现代文: 如果是老奸巨滑,伤风败俗,背逆人伦,不忠不孝,故意犯罪的大恶大奸,杀一儆百,以使帝王的教化能够纯洁清静,施用重刑也是可以的。

古文:识此二途,则刑政尽矣。其六,均赋役,曰:

现代文:懂得以上两个方面,那么刑政就算很完善了。 其六是 均赋役 ,他说:

古文: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现代文: 国家如果没有钱财,就不能保存,所以三王五霸以来都有征税的制度。

古文:明先王必以财聚人,以仁也。

现代文:虽然赋税的轻重程度不一样,而作用却是相同的。

古文:今寇逆未平,军国费广,虽未遑减省,以恤人瘼,然宜令平均,使下无怨。

现代文:现在敌寇还没有平定,军务与国政的开支十分浩大,虽然无法减少,以体恤人民的疾苦,然而也应该在征收时平均,使百姓没有怨言。

古文:平均者,不舍豪强而征贫弱,不纵奸巧而困愚拙,此之谓均也。

现代文:平均,就是不放过豪强地主,只征收贫弱无告的百姓们的赋税;不放纵奸刁巧伪的人,而加征那些诚实朴拙的平民。

古文:故圣人曰: 盖均无贫。 然财货之生,其功不易。

现代文: 征收租税时虽然有粗略的规定,然而,斟酌交税人的贫富情况而确定缴纳赋税的多少、顺序的先后,都由家长里正提议,由太守县令决定。

古文:惟帝敬厥始,慎厥终,以跻日新之德,则我群臣,敢不夙夜对扬休哉!

现代文:如果斟酌得宜,就会政情通达,百姓喜悦;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官吏行奸作弊,百姓叫苦连天。

**古文:惟兹大谊,未光于四表,以迈种德,俾九域幽遐,咸昭奉元后之明训,率迁于道,永膺无疆之休。 帝曰: 钦哉。 **

现代文:宇文泰对他起草的六条诏书非常重视,常常放在座位的右边。又命令百官们熟读背诵,各地的刺史、太守、县令不熟悉六条诏书和计帐的,不能做官。自从西晋以来,文风竞为浮华绔丽,以后相沿成习。宇文泰想革除弊端,利用魏帝祭祀宗庙,群臣聚集的机会,命苏绰起草《大诰》,奏报天子施行。《大诰》行文朴实,内容丰赡,天子御批 钦哉 。

古文:自是之后,文笔皆依此体。

现代文:从此以后,文章都按这种格式。

古文: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

现代文:苏绰性情节俭,不经营家产,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

古文: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已任。

现代文:因海内尚未平静,他常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古文:博求贤俊,共弘政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

现代文:他广求贤才俊杰,共同弘扬为政之道。凡是他举荐的人才,都升到很高的官位。

古文:周文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

现代文:宇文泰也与他推心置腹,委以重任,从没有别的想法。

古文: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

现代文:宇文泰如果外出巡游,常把预先签署姓名的空纸交给苏绰,如果有需要处理的事情,他就可以随时施行。

古文:及还,启知而已。

现代文:回来后,苏绰只需让他知道就行了。

古文:绰常谓为国之道,当爱人如慈父,训人如严师。

现代文:苏绰常说治国的方法,应当像慈父一样爱护百姓,像严师一样教育百姓。

古文: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

现代文:每次与公卿大臣议论朝政,从白天到夜晚,事无巨细,都了如指掌。

古文: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现代文:由于过度劳累,便积成疾病,大统十三年在官位上去世,享年四十九岁。

古文:周文痛惜之,哀动左右。

现代文:宇文泰十分悲痛惋惜,哀伤的情绪感动了周围的人。

古文:及将葬,乃谓公卿等曰: 苏尚书平生谦退,敦尚俭约。

现代文:苏绰即将埋葬时,他对朝臣们说: 苏尚书平生谦逊退让,崇尚勤俭简朴。

古文:吾欲全其素志,便恐悠悠之徒,有所未达;如其厚加赠谥,又乖宿昔相知之道。

现代文:我想成全他平生的志愿,又恐怕庸碌之徒不能理解;如果给他优厚的馈赠和崇高的封号,又违背了过去我们相知相近的友谊。

**古文:进退惟谷,孤有疑焉。 **

现代文:我进退维谷,拿不定主意。

古文:尚书令史麻瑶越次而进曰: 或晏子,齐之贤大夫,一狐裘三十年。

现代文:尚书令史麻瑶越过座位进前说 :过去的晏子,是齐国贤能的大臣,一件狐皮衣服穿了三十年。

古文:及其死也,遣车一乘。齐侯不夺其志。

现代文:他死后埋葬,齐主只派了一辆车,为的是不辱没他平生的志向。

**古文:绰既操履清白,廉挹自居,愚谓宜从俭约,以彰其美。 **

现代文:苏绰既然操行清白,谦让自居,我认为葬事应当从简,以表彰他的美德。

古文:周文称善,因荐瑶于朝廷。

现代文:宇文泰认为他说得很对,因而举荐麻瑶到朝廷。

古文:及绰归葬武功,唯载,以布车一乘。

现代文:苏绰归葬家乡武功时,只用一辆用布幔围起的车运载他的遗体。

古文:周文与群公,皆步送出同州郭外。

现代文:宇文泰与公卿大臣都步行送出同州的城郭以外。

古文:周文亲于车后酹酒而言曰: 尚书平生为事,妻子兄弟不知者,吾皆知之。

现代文:宇文泰亲自在灵车后斟酒祭告说 :尚书您平生做的事情,妻子兄弟不知道的,我都知道。

古文:惟尔知吾心,吾知尔意。

现代文:只有你知道我的心,我了解你的意。

**古文:方欲共定天下,不幸遂舍吾去,奈何! **

现代文:本想共同平定天下,不幸你舍下我离去,我该怎么办?

古文:因举声恸哭,不觉卮坠于手。

现代文:因而放声大哭,不觉酒杯从手中失落。

古文:至葬日,又遣使祭以太牢,周文自为其文。

现代文:埋葬的那一天,又派人送去牛、羊、猪三牲祭祀他,宇文泰又亲自起草了祭文。

古文:绰又著佛性论、七经论,并行于世。

现代文:苏绰写了《佛性记》、《七经论》,都在世上流布传播。

古文:周明帝二年,以绰配享文帝庙廷。

现代文:周明帝二年,让他配飨周文帝的庙庭。

古文:子威嗣。威字无畏。

现代文:苏威,字无畏,苏绰之子。

古文:少有至性,五岁丧父,哀毁有若成人。

现代文:他从小就性情淳厚,五岁时丧父,悲哀痛苦的情形和成年人一样。

古文:周文帝时,袭爵美阳县公,仕郡功曹。

现代文:宇文泰在世时,他继承父爵为美阳县公。

古文:大冢宰宇文护见而礼之,以其女新兴公主妻焉。

现代文:大冢宰宇文护见到他后给他以礼遇,把女儿新兴公主嫁给他。

古文:威见护专权,恐祸及已,逃入山。

现代文:他见宇文护专擅大权,恐怕殃及自身,便逃入山中。

古文:为叔父所逼,卒不获免。

现代文:由于叔父的逼迫,他才回来。

古文:武帝亲总万机,拜稍伯下大夫。

现代文:然而仍经常住在山中的寺院中,以读书为最大乐事。武帝亲政,封他为稍伯下大夫。

古文:前后所授,并辞疾不拜。

现代文:前后授给他的官职,他都以有病辞退不受。

古文:有从父妹适河南元世雄。

现代文:他的从父的妹妹嫁给河南的元世雄。

古文:世雄先与突厥有隙,突厥入朝,请世雄及其妻子,将甘心焉。

现代文:世雄过去与突厥有矛盾,突厥人与周朝通好,请求得到元世雄和他的妻子才能甘心。

古文:宣帝嗣位,就拜开府。

现代文:北周便将世雄夫妇送给突厥。

古文:隋文帝为丞相,高颎屡言其贤,亦素重其名,召入卧内,与语大悦。

现代文:苏威知道突厥人贪财好利,便卖掉田产家宅,花尽所有的钱将世雄夫妇赎回,人们都称赞他的轻财好义。杨坚任丞相,高赹多次夸奖苏威的贤能。杨坚平时也很敬重他的名望,将他召入自己的卧室内,与他交谈后非常高兴。

古文:居月余,威闻禅代之议,遁归田里。

现代文:住了一个多月,他听说杨坚要接受北周的禅让,便逃归乡村。

**古文:高颎请追之。帝曰: 此不欲预吾事,且置之。 **

现代文:高赹请求将他追回,杨坚说: 这是因为他不愿意参与我的事,暂且让他在乡间住一段。

古文:及受禅,征拜太子少保,追赠其父邳国公,以威袭焉。

现代文:杨坚受禅称帝,征拜他为太子少保,追赠他的父亲为邳国公,让他继承爵位。

古文:俄兼纳言,威上表陈让,优诏不许。

现代文:不久又命他兼纳言,他全都上表辞让,朝廷下诏不允许。

古文:帝尝与文献皇后对觞,召威及高颎、杨素、广平王雄四人,谓曰: 太史言朕祚运尽于三年,朕忧懑,故举此酒耳。

现代文:隋文帝曾与文献皇后对饮,召苏威、高赹、杨素、广平王杨雄四人同饮,对他们说: 太史说我的命运只能当三年皇帝,我很忧虑,所以举行这次酒宴。

**古文:今欲营南山险处,与公等固之,以观时变,将如何? **

现代文:现在想营造南山险要的地方,将来遇到事变与你们一起固守那里,以观察时局的变化,怎么样?

古文:威进曰: 周文修德,旋地动之灾;宋景一言,退法星三舍。

现代文:苏威进谏说: 周文王修养道德,还有地震灾害的发生;宋景公对人慈爱,一句话就使他生病的法星退避三舍。

古文:愿陛下恢崇德度,享天之休。

现代文:愿陛下崇尚道德,享受上天赐予的美。

古文:若弃德恃险,同舟之人,谁非敌国!

现代文:如果放弃道德,一味凭借险要自固,原来与你同舟共济的人,也会成为你的仇敌。

古文:纵南山之岨,安足固哉? 帝善其言,属之以酒。

现代文:纵有南山的险阻,怎么能够使你保国全身呢?

古文:初,威父绰在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法,颇称为重。

现代文:隋文帝很赞成他的话,敬他一杯酒。早先,苏威的父亲苏绰在西魏时因国家用度不足,创议制定征税法,很为朝廷重视。

古文:既而叹曰: 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

现代文:不久他叹息说 :我所创立的征税法正好像拉开的弓,不是安定社会的方法。

**古文:后之君子,谁能驰乎? **

现代文:以后的君子,谁能将这把拉开的弓弦松弛下来呢?

古文: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

现代文:苏威听到这句话后,常常把减少赋税作为自己的责任。

古文: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帝悉从之。

现代文:这时,便奏请朝廷减少赋税和劳役,务必按照典章制度制定赋役标准,隋文帝都接受了。

古文:渐见亲重,与高颎参掌朝政。

现代文:他逐渐被隋文帝亲近和重用,与高赹一起掌管朝政。

古文: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谕帝。

现代文:他见宫中用银子做幔帐的挂钩,因而极力陈说节俭的好处以劝谕隋文帝。

古文:帝为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

现代文:隋文帝听了感动得脸色都变了,一切旧有的装饰,都命令除掉。

古文:帝尝怒一人,将杀之。

现代文:隋文帝曾恼恨一个人,准备把他杀死。

古文:威入阁进谏,不纳。帝怒甚,将自出斩之。

现代文:苏威入宫劝谏,隋文帝不听,更加恼怒,要出去亲自将那人杀掉。

古文:威当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帝,帝拂衣入。

现代文:苏威挡住他的去路,隋文帝躲闪着出了宫殿,苏威又拦住了他,他一甩衣袖回到殿内。

**古文:良久,乃召威谢曰: 公能若是,吾无忧矣。 **

现代文:过了很久,召见苏威并感谢他说: 你能这样大胆谏阻,我今后就没有忧虑了。

古文:于是赐马二匹、钱十余万。

现代文:于是赐给他两匹马,十多万钱。

古文:岁余,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

现代文:过了一年多,命他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来的官职照旧。

古文:持书侍御史梁毗劾威兼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心。

现代文:持书侍御史梁毗弹劾他身兼五职,陷于繁苛的公务之中,又不举荐贤能代替自己。

**古文:帝曰: 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

现代文:隋文帝说 :苏威天天孜孜不倦,志向远大,举荐贤能暂时缺失,何必太着急。

**古文:顾谓威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

现代文:他又对苏威说 :被任用就施行自己的主张,不被任用就退而隐居,只有我与你才能这样啊!

古文:因谓朝臣曰: 苏威不遇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现代文:他又对朝臣们说 :苏威如不遇上我,就无法落实他说过的话;我如果没有苏威,怎么去实现自己的主张呢?

古文: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匹也。

现代文:杨素的才能举世无双,如果让他根据古代和今天的情况,宣布道德,推行教化,却不是苏威的对手。

**古文:苏威若逢乱世,商山四皓,岂易屈哉! **

现代文:苏威如果遭逢乱世,就连汉初商山中的四个年纪高迈的隐士,也不会轻易使他折服啊!

古文:其见重如此。未几,拜刑部尚书,解少保、御史大夫官。

现代文:不久,他被任命为刑部尚书,解除了少保、御史大夫的职务。

古文:后京兆尹废,检校雍州别驾。

现代文:这时,他与高赹同心协力,赞助朝政,大小事情无不运筹谋划。

古文:时高颎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平。

现代文:所以参政数年,天下太平。

古文:俄转户部尚书,纳言如故。

现代文:不久转任户部尚书,纳言官职不变。

古文:属山东诸州人饥,帝令威振恤之。

现代文:山东各州百姓发生饥荒,隋文帝命他前往赈恤。

古文:迁吏部尚书,兼领国子祭酒。

现代文:他又迁任吏部尚书,兼领国子祭酒。

古文: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

现代文:隋朝建立在长期战乱之后,法律制度杂乱无章。

古文:帝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

现代文:隋文帝命朝臣们整顿改革旧的法典,形成一代新的法典,法律制度的格式大多由苏威确定,人们都认为他很有才能。

古文:九年,拜尚书右仆射。

现代文:开皇九年,他被封为尚书右仆射。

古文:其年,以母忧去职,柴毁骨立。

现代文:这一年,因母亲去世离职,哀毁骨立,朝廷不断下诏慰勉。

古文:敕勉谕殷勤,未几,起令视事。固辞,优诏不许。

现代文:不久,命他复职任事,他坚持辞绝,朝廷下诏不允许。

古文:明年,帝幸并州,命与高颎同总留事。

现代文:第二年,隋文帝巡视并州,命他与高赹留下总理京城事务。

古文:俄追诣行在所,使决人讼。

现代文:不久他也到并州隋文帝的住所,处理讼案。

古文:寻令持节巡抚江南,得以便宜从事。

现代文:没过多时,朝廷命他持节巡抚江南,授予他相机处理一切事务而不需奏报朝廷的权力。

古文:过会稽,逾五岭而还。

现代文:他经过会稽,翻越五岭然后回来。

古文:江表自晋已来,刑法疏缓,代族贵贱,不相陵越。平陈之后,牧人者尽改变之,无长幼悉使诵五教。

现代文:江南自从东晋以来刑法废弛。隋朝平定南陈之后,地方长官尽力改变法纪松弛的情况,无论男女老幼,都让他们背诵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礼义。

古文:威加以烦鄙之辞,百姓嗟怨。

现代文:苏威又加上一些繁琐的辞藻,百姓们都为此叫苦连天。

古文:使还,奏言江表依内州责户籍。

现代文:他回到朝廷,奏报江南应按内地州郡整顿户籍。

古文:上以江表初平,召户部尚书张婴,责以政急。

现代文:隋文帝认为江南刚刚平定,召来户部尚书张婴,批评苏威为政太急。

古文:时江南州县又论言欲徙之入关,远近惊骇。

现代文:这时江南各州县又谣传朝廷要将他们迁移到关中,远近的百姓都惊恐不安。

古文:饶州吴世华起兵为乱,生脔县令,啖其肉。

现代文:饶州的吴世华起兵作乱,将县令活活用刀一块块割死,将他的肉吃掉。

**古文:于是旧陈率土毕反,执长吏,抽其肠而杀之,曰: 更使侬诵五教邪! **

现代文:于是,陈朝原有的国土上的百姓全部起来造反,活捉了长史,抽去肠子将他杀死,说: 你还让我们背诵五教吗?

古文:寻诏内史令杨素讨平之。

现代文:不久,朝廷命内史令杨素将叛乱讨平。

古文:时突厥都蓝可汗屡为患,复令威至可汗所。威子夔以公子盛名,引致宾客,四海士大夫多归之。时议乐,夔与国子博士何妥各有所持。

现代文:苏威的儿子苏夔以公子的身份享有盛名,罗致宾客,天下的士大夫大多归附。当时讨论礼乐,他与国子博士何妥各有不同的意见,于是二人各持己见。

古文:于是夔、妥各为一议,使百僚署其所同。朝廷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

现代文:朝廷让群臣们署名表决同意谁的意见,群臣们大多趋附苏威,因而,赞同苏夔的人十个中就有八九。

**古文:妥恚曰: 吾席间函丈四十余年,反为昨暮兒之所屈也! **

现代文:何妥愤怒地说 :我作为师长讲学四十多年,反而被这个后生屈服!

古文:遂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为朋党,省中呼王弘为世子,李同和为叔,言二人如威子弟。

现代文:他便奏劾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人结为朋党,台省中都喊王弘为太子,称李同和为叔父,说二人就像苏威家的子弟。

古文:复言威以曲道任其从父弟彻、肃等罔冒为官。

现代文:又说苏威靠不正当的手段任用他的从父的弟弟苏彻、苏肃等为官。

古文:又国子学请黎阳人王孝逸为书学博士,威属卢恺,以为其府参军。

现代文:另外,国子学聘请黎阳人王孝逸为书学博士,苏威却让卢恺将王孝逸安排到他的尚书府任参军。

古文: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按之,事皆验。

现代文:隋文帝命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调查,事情全部属实。

古文:帝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

现代文:隋文帝把《宋书》中《谢晦传》里的有关朋党的文章让苏威读。

古文:威惧,免冠顿首。

现代文:他非常恐惧,脱下帽子叩首。

**古文:帝曰: 谢已晚矣! **

现代文:隋文帝说: 谢罪已经晚了!

古文:于是免威官爵,以开府就第。

现代文:于是,下令免去他的官爵,让他以开府的身份回家。

古文: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现代文:朝中知名的人士受苏威牵连的有一百多人。

**古文:未几,帝曰: 苏威德行者,但为人误耳。 **

现代文:不久,隋文帝说 :苏威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只是他被别人蒙蔽了。

古文:命之通籍。

现代文:命将他的名字记在皇宫门外。

古文:岁余,复爵邳公,拜纳言。

现代文:一年多后,他恢复爵位为丕阝公,被封为纳言。

古文:从祠太山,坐不敬免。

现代文:跟随隋文帝到泰山祭祀,坐罪不敬被免去官职。

古文:俄而复位。

现代文:不久又恢复官位。

古文:帝谓群臣曰: 世人言苏威诈清,家累金玉,此妄言也。

现代文:隋文帝对群臣说: 人们说苏威假装清廉,实则家中有许多金玉,这是毫无根据的说法。

**古文:然其性狠戾,不切世要,求名太甚,从己则悦,违之必怒,此其大病耳。 **

现代文:然而他的性情凶狠暴戾,不切实际,追求功名的心情太重,对顺从他的人就喜欢,违背他的人就记恨,这是他最大的缺点。

古文:仁寿初,复拜尚书右仆射。

现代文:仁寿初年,又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

古文:帝幸仁寿宫,以威总留事。

现代文:隋文帝到仁寿宫,任他为总留事。

古文:及帝还,御史奏威职事多不理。

现代文:隋文帝回来后,御史奏劾他多有失职。

古文:帝怒,诘责威。威谢,帝亦止。

现代文:隋文帝发怒,质问并指责他,他连忙谢罪,隋文帝才止息怒火。

古文:炀帝嗣位,上将大起长城之役,威谏止之。

现代文:炀帝即位,准备大举修复长城,苏威进谏劝阻。

古文:高颎、贺若弼之诛也,威坐相连免官。

现代文:高赹、贺若弼被朝廷诛杀,他也被牵连免去官职。

古文:岁余,拜鲁郡太守,修羽仪。

现代文:过了一年多,被任命为鲁郡太守,特许他排列仪仗。

古文:召拜太常卿。

现代文:不久将他召回朝廷,授予太常卿。

古文:从征吐谷浑,进拜右光禄大夫。

现代文:他跟从征讨吐谷浑,晋位为右光禄大夫。

古文:岁余,复为纳言,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参掌朝政,时人称为五贵。

现代文:一年多后,又任纳言,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参掌朝政,人们称他们为五贵。

古文:明年,从征辽东,领右御卫大将军。

现代文:炀帝征讨辽东,他以原来的官职兼右武卫大将军,被进晋为光禄大夫,赐爵为房陵侯,不久晋爵为房陵公。

**古文:杨玄感之反,帝引威于帐中,惧见于色,谓曰: 此小兒聪明,得不为患邪? **

现代文:他以年老为理由提出辞职,未被允许。杨玄感反叛,炀帝将他召进军帐中,脸上现出恐惧的颜色,问他: 这个小子很聪明,能不能造成大的祸患?

**古文:威曰: 粗疏非聪明者,必无虑,但恐浸成乱阶耳。 **

现代文:他回答: 粗疏的人并不聪明,您千万不要忧虑。只是怕今后蔓延成为祸乱的根源。

古文:威见劳役不已,百姓思乱,以此微欲讽帝。帝竟不悟。

现代文:他见不断劳役百姓,人人思乱,因此想劝谕炀帝,炀帝竟不醒悟。

古文:从还,至涿郡,诏威安抚关中,以其孙尚辇直长儇副。

现代文:隋军征辽返回,来到涿郡,朝廷命他到关中安抚百姓,让他的孙子尚辇直长苏儇做他的副手。

古文:威子鸿胪少卿夔先为关中简黜大使。

现代文:他的儿子鸿胪少卿苏夔这之前已任关中简黜大使。

古文:一家三人,俱使关右,三辅荣之。

现代文:一家三口人都出使关中,三秦之地的百姓都替他们感到荣耀。

古文:岁余,帝手诏曰: 玉以洁润,丹紫莫能渝其质;松表岁寒,霜寻莫能凋其采。

现代文:过了一年多,炀帝亲手写诏书说 :玉因洁净而润泽,红色和紫色也不能改变她的品质;松靠寒冷衬托,严霜冷雪不能凋谢她的风采。

古文:可谓温仁劲直,性之然乎。

现代文:真可称得上温和仁厚刚劲正直,本性使她们成为这个样子啊。

古文:房公威,先后旧臣,朝之宿齿,栋梁社稷,弼谐朕躬,守文奉法,卑身率礼。

现代文:房公苏威,是前后两代帝王的旧臣,朝中的元老,国家的栋梁。他辅弼我治理朝政,奉公守法,屈身遵礼。

古文:昔汉之三杰,辅惠帝者萧何;周之十乱,佐成王者邵奭。

现代文:过去汉代的萧何、张良、韩信三个英杰,辅助惠帝的是萧何;西周有十位治理乱世的名臣,帮助成王治理朝政的是邵公。

古文:国之宝器,其在得贤。

现代文:国家最珍贵的宝物就在于得到贤能的人才。

古文:参璟台阶,具瞻斯允。

现代文:他处理一切事物都公允恰当。

古文:虽事藉论道,终期献替,铨衡时和,朝寄为重。

现代文:虽然多次凭借事情论述道理,都能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权衡事情的轻重,都以朝廷为重。

**古文:可开府仪同三司,余并如故。 **

现代文:可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其余官职不变。

古文:威当时尊重,朝臣莫与为比。

现代文:他当时受到朝廷的重视,朝臣们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古文:后从幸雁门。为突厥所围,朝廷危惧。

现代文:后来他跟随炀帝到达雁门,炀帝被突厥人包围,朝廷十分震惊。

古文:帝欲轻骑溃围而出。威谏曰: 城守则我有余力,轻骑则彼之所长。

现代文:炀帝想轻骑突围而去,他劝谏说: 坚守城池则我们绰有余力,轻骑奔驰则是敌方的特长。

**古文:陛下万乘主,何宜轻脱! **

现代文:陛下是大国的君主,怎么能轻易离去?

古文:帝乃止。

现代文:炀帝才停止突围的念头。

古文:突厥俄亦解围去。

现代文:突厥人不久也撤围离去。

古文:车驾次太原,威以盗贼不止,劝帝还京师,深根固本,为社稷计。

现代文:炀帝到达太原,苏威认为盗贼不断出没,劝炀帝返回京城,以便为了国家培植根本。

古文:帝初从之,竟用宇文述等议,遂往东都。

现代文:炀帝开始同意,后来竟听从宇文述等人的建议,便驻跸东都。

古文:天下大乱,威知帝不可匡正,甚患之。

现代文:这时天下动乱,他知道炀帝已不能救正,因而甚为忧虑。

**古文:属帝问盗贼事。宇文述曰: 盗贼信少,不足为虞。 **

现代文:一次,炀帝问盗贼的情况,宇文述答道: 盗贼的确很少,不足为虑。

古文:威不能诡对,以身隐殿柱。

现代文:苏威不能违心回答,便躲在柱子后面。

**古文:帝呼问之。威曰: 臣非职司,不知多少,但患其渐近。 帝曰: 何谓也? **

现代文:炀帝喊着他的名字询问,他说: 我不是负责这方面职责的,所以不知道盗贼的多少,只是忧虑贼寇离我们越来越近。 炀帝问 :是什么意思?

**古文:威曰: 他日贼据长白山,今者近在荥阳、汜水。 **

现代文:他回答 :过去贼寇占据长白山,现在已近在荥阳、汜水了。

古文:帝不悦而罢。

现代文:炀帝不高兴地退去。

古文:属五月五日,百僚上馈,多以珍玩,威献尚书一部,微以讽帝。

现代文:五月五日这一天,百官馈赠给炀帝的礼物大多是珍奇玩好,苏威却献上《尚书》一部,略加讽喻。

古文:帝弥不平。

现代文:炀帝意更不平。

古文:后复问伐辽东事,威对顾赦群盗,遣讨高丽,帝益怒。

现代文:后来又问他讨伐辽东的事情,他都对答: 希望大赦天下盗贼,派他们去攻打高丽。 炀帝更加恼怒。

古文:御史大夫辈蕴希旨,令御史张行本,奏威昔在高阳典选,滥授人官,怯畏突厥,请还京师。

现代文:御史大夫裴蕴迎合炀帝的旨意,命御史张行本弹劾苏威过去在高阳铨选官吏,滥授官职,惧怕突厥,请求返回京城等罪状。

古文:帝令案其事,乃下诏曰: 威立性朋党,好异端,怀挟诡道,徼幸名利,诋诃律令,谤讪台省。

现代文:炀帝命审理这件事,便下诏说: 苏威树立朋党,喜好异端,胸中常怀诡诈,贪取名利,诋毁律令,污蔑朝廷。

**古文:昔岁薄伐,奉述先志,凡预切问,各尽胸臆,而威不以开怀,遂无对命。启沃之道,其若是乎! **

现代文:过去征讨辽东,是遵奉先帝遗志,凡是参与议论的朝臣都各抒胸臆,而苏威却不直抒己见。陈述善道以启迪帝王的道理难道就像他这样吗?

古文:于是除名。

现代文:于是将他免官除名。

古文:后月余,人有奏威与突厥阴图不轨。

现代文:过了一个多月,有人奏告他与突厥勾结。

古文:大理簿责威。威自陈精诚不能上感,瑕爨屡彰,罪当万死。

现代文:大理寺主簿斥责他,他陈说自己精诚之心不能感动天子,瑕疵却不断出现,实在是罪该万死。

古文:帝悯而释之。

现代文:炀帝怜悯他,将他释放。

古文:其年,从幸江都宫。帝将复用威,裴蕴、虞世基奏言昏耄赢疾,帝乃止。

现代文:这一年,他随炀帝到达江都,炀帝想重新任用他,裴蕴、虞世基奏报他昏聩多病,炀帝才停止。

古文:宇文化及弑逆,以威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现代文:宇文化及杀死炀帝,命苏威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古文:化及败,归于李密。

现代文:宇文化及失败,他又归附李密。

古文:密败,归东都,越王侗以为上柱国、邳公。

现代文:李密失败,他到东都洛阳,越王杨侗封他为上柱国、邳公。

古文:王世充僭号,署太师。

现代文:王世充称帝,他又被任命为太师。

古文:威自以隋室旧臣,遭逢丧乱,所经之处,皆与时消息,以求容免。

现代文:他自认为是隋朝旧臣,遭逢动乱,所到之处都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以求得到宽免。

古文:及太宗平世充,坐于东都阊阖门内,威请谒见,称老病不能拜起。

现代文:唐太宗平定王世充以后,坐在东都阊阖门内,苏威请求谒见,自称年迈多病,不能叩拜。

古文:上遣人数之曰: 公隋朝宰辅,政乱不能匡救,遂令品物涂炭,君弑国亡。

现代文:太宗派人斥责他说: 你是隋朝的宰相,朝政混乱却不能救治,使得生灵涂炭,君死国亡。

古文:见李密、世充皆拜伏舞蹈。

现代文:看见李密、王世充,你都拜伏称臣,高兴得手舞足蹈。

**古文:今既老病,无劳相见。 **

现代文:现在既然老迈多病,不烦劳见面。

古文:寻入长安,至朝堂请见,高祖又不许。

现代文:他不久进入长安,又到朝堂请求接见,高祖李渊也不同意。

古文:终于家,时年八十二。

现代文:他死在家里,时年八十二岁。

古文:威行己清俭,以廉慎见称。

现代文:苏威行为清静俭约,以廉洁谨慎著称。

古文:然每至公议,恶人异已,虽或小事,必固争之。

现代文:然而每到朝臣们讨论时政时,他却厌恶别人与自己的意见不同,虽然是小事情,也一定固执地争论。

古文:时人以为无大臣之体。

现代文:人们他认为没有大臣的体统。

古文:所修格令章程,并行于当世,颇伤烦碎,论者以为非简久之法。

现代文:他所修订的法令章程都颁行于世,但颇为繁琐细碎,评论者认为不是长久能实行的法律。

古文:及大业末年,尤多征役,至于论功行赏,威每承望风旨,辄寝其事。

现代文:大业末年,朝廷多次征伐和役使百姓,每到论功行赏时,他都秉承炀帝的意思,常隐瞒这些事。

古文:时群盗蜂起,郡县有奏闻者,又诃诘使人,令减贼数,故出师攻讨,多不克捷。

现代文:当时群盗四起,郡县有表章奏报朝廷。他都呵斥各地的使者,命他们奏报时减少贼寇的数目。所以朝廷派兵征讨,大多不能获胜。

古文:由是遂致败乱,为物议所讥。

现代文:因此,他被众人所议论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