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九

古文:开政化之本原,凿生灵之耳目,百王损益,一以贯之。

现代文:儒士对教化的作用很大,对事物的利益很广博,使父子忠实,君臣端正,开启政治教化的源头,启动生灵的耳目,百代之王的减损增益,儒士一直贯通始终。

古文:虽世或污隆,而斯文不坠。

现代文:虽然世道有高下,而儒士之文雅却没有被淹没。

古文:自永嘉之后,宇内分崩,礼乐文章,扫地将尽。

现代文:自从永嘉以来,天下分崩离析,礼乐文章,几乎丧失干净。

古文:魏道武初定中原,虽日不暇给,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

现代文:魏道武帝刚刚安定中原,虽然时间很紧迫,开始建立都城的时候,就把经籍方术放在优先的地位。

古文: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

现代文:建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生员一千多人。

古文:天兴二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人。

现代文:天兴二年春天,将国子太学生员增至三千人。

古文:岂不以天下可马上取之,不可以马上临之?

现代文:这岂不是认为天下可以武力夺取,而不可以用武力治理吗?

古文:圣达经猷,盖为远矣。

现代文:圣明之人明达经典法则,大概是很深远的了。

古文:四年春,命乐师入学习舞,释菜于先师。

现代文:天兴四年春天,道武帝命令乐师入宫学习舞蹈,在先师像前行释菜礼而入学。

古文:明元时,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

现代文:北魏明元帝时,改国子为中书学,设立教授博士。

古文:太武始光三年春,起太学于城东。

现代文:太武帝始光三年春天,在城东修建太学。

古文:后征卢玄、高允等,而令州郡各举才学。

现代文:后来,征召卢玄、高允等人,命令各个州郡都举荐有才学之士。

古文:于是人多砥尚,儒术转兴。

现代文:于是,人们大都激励品德,知所崇尚,儒家学说转而兴盛。

古文:献文天安初,诏立乡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后诏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

现代文:献文帝天安初年,诏令建立乡学,每郡设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后来又诏令大郡设置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一百人;次郡设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中郡设置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小郡设置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

古文:太和中,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又开皇子之学。

现代文:太和年间,改中书为国子学,建立明堂、辟雍,尊事年老退休的三老五更,又开设皇子的学校。

古文:及迁都洛邑,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

现代文:迁都洛阳之后,诏令设立国子、太学和四门小学。

古文:孝文钦明稽古,笃好坟籍,坐舆据鞍,不忘讲道。

现代文:孝文帝明达研习古事,特别喜好典籍,坐在车上,骑在马上,都不忘记讲说儒学。

古文: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进,崔光、邢峦之徒以文史达。

现代文:刘芳、李彪等人因经书而得晋升,崔光、邢峦之类因文史而显达。

古文:其余涉猎典章,闲集词翰,莫不縻以好爵,动贻赏眷。

现代文:其余那些涉猎典章制度,闲散中收集词章翰墨的人,无一不是借此获得很高的官爵,动辄赏赐并受宠幸。

古文:于是斯文郁然,比隆周、汉。

现代文:于是,儒学兴盛起来,其丰隆可与周、汉相比。

古文:宣武时,复诏营国学。树小学于四门,大选儒生以为小学博士,员四十人。

现代文:宣武帝时,又诏令建造国学,在四门建立小学,大力选拔儒生作为小学博士,学生四十人。

古文:虽黉宇未立,而经术弥显。

现代文:虽然校舍还没有建成,而经籍学术却是更为显著。

古文:时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

现代文:当时,天下太平,学术十分兴盛,所以燕、齐、赵、魏之地,记录在案的学习经书的人,数不胜数。

古文: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

现代文:大郡一千多人,小郡也还有几百人。

古文:州举茂异,郡贡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

现代文:州里举荐才能出众的人,郡里举荐孝顺廉洁之士,在皇帝面前进对策,一年比一年更多。

古文:神龟中,将立国学,诏以三品以上,及五品清官之子以充生选。

现代文:神龟年间,准备建立国学,诏令将三品以上和五品清官的儿子,作为国学生员人选。

古文:未及简置,仍复停寝。

现代文:还未来得及实施,就又停了下来。

古文:正光三年,乃释奠于国学,命祭酒崔光讲《孝经》,始置国子生三十六人。

现代文:正光三年,就在国学拜祭先师,命祭酒崔光讲说《孝经》,开始设置国子生三十六人。

古文:暨孝昌之后,海内淆乱,四方校学,所存无几。

现代文:到了孝昌年间之后,天下纷乱,各地的学校,所剩无几。

古文:齐神武生于边朔,长于戎马,杖义建旗,扫清区县。

现代文:齐神武帝生于北方边塞,长于戎马生涯之中,树立义旗,平定疆域。

古文:因魏氏丧乱,属尔硃残酷,文章咸荡,礼乐同奔,弦歌之音且绝,俎豆之容将尽。

现代文:因为北魏陷于战乱,又逢上朱氏杀戮残酷,文章典籍都荡然无存,礼乐一并丧失,弦歌之音几乎绝迹,俎豆之类的祭祀器皿将要丧尽。

古文:永熙中,孝武复释奠于国学,又于显阳殿诏祭酒刘钦讲《孝经》,黄门李郁说《礼记》,中书舍人卢景宣讲《大戴礼夏小正》篇,复置生七十二人。

现代文:永熙年间,孝武帝再在国学祭拜先师,又在显阳殿诏令祭酒刘讲说《孝经》,黄门李郁解说《礼记》,中书舍人卢景宣讲《大戴礼·夏小正》篇,又设置学生七十二人。

古文:及永熙西迁,天平北徙,虽庠序之制,有所未遑,而儒雅之道,遽形心虑。

现代文:永熙年间都城西迁,天平年间都城北移,虽然地方设置的学校,有的未来得及迁移,但儒家的学术思想,却很快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影响。

古文:时初迁都于鄴,国子置生三十六人。

现代文:当时刚刚迁都于邺诚,国子设置生员三十六人。

古文:至兴和、武定之间,儒业复盛矣。

现代文:到兴和、武定年间,儒家的学术思想又兴盛起来了。

古文:始天平中,范阳卢景裕同从兄仲礼于本郡起逆,齐神武免其罪,置之宾馆,以经教授太原公以下。及景裕卒,又以赵郡李同轨继之。

现代文:自天平年间开始,范阳卢景裕和叔伯兄弟卢仲礼在范阳起兵作乱,齐神武帝敕免二人的罪行,将他们安置在客舍,用儒家经典教授太原公以下诸生员,卢景裕死后,又用赵郡的李同轨接替卢景裕。

古文:二贤并大蒙恩遇,待以殊礼。

现代文:二位贤士都承蒙大恩大德,受到特殊的礼遇。

古文:同轨云亡,复征中山张雕武、勃海李铉、刁柔、中山石曜等递为诸子师友。

现代文:李同轨死后,又征召中山人张周彡武、渤海人李铉、中山人石曜等人相继作为各位王子的师友。

古文:及天保、大宁、武平之朝,亦引进名儒,授皇太子、诸王经术。

现代文:到天保、大宁、武平各朝,也引进著名的儒生,教授皇太子和诸王子经籍学术。

古文:然爰自始基,暨于季世,唯济南之在储宫,性识聪敏,颇自砥砺,以成其美。

现代文:然而,自齐朝始创基业,下及末世,只有济南王为皇太子时,性格见识聪明敏锐,自己很注重磨炼,因而成就美名。

古文:自余多骄恣傲狠,动违礼度,日就月将,无闻焉尔。镂冰雕朽,迄用无成,盖有由焉。

现代文:其余诸王子大多骄纵恣肆,狂傲凶狠,举动违背礼法制度,日日有成就,月月有进步之事,在他们那里没有听说过,就像镂刻冰块雕刻朽木一样,终于没有成就。

古文:夫帝王子孙,习性骄逸。

现代文:这或许是有原因的。

古文:况义方之情不笃,邪僻之路竞开,自非得自生知,体包上智。而内纵声色之娱,外多犬马之好,安能入则笃行,出则友贤者也?

现代文:帝王的子孙,习性骄纵淫逸,况且其做人的正道之心不诚实,邪恶之路竞相开通,自己原就不能生而知之,不是智力出众之人,而在内纵情于歌舞女色,在外多有走狗跑马的爱好,怎能入则行为笃诚,出则与贤士为友呢?

古文:徒有师傅之资,终无琢磨之实。

现代文:白白地有师傅来教授,终究却没有修养品行的实绩。

古文:贵游之辈,饰以明经,可谓稽山竹箭,加之括羽,俯拾青紫,断可知焉。

现代文:王公贵族,再加上明达经籍来粉饰,可以说就像稽山竹箭在箭尾加上羽毛一样,俯首捡得高官厚禄,是明摆着的事情。

古文:而齐氏司存,或失其守;师保疑丞,皆赏勋旧;国学博士,徒有虚名。

现代文:然而,齐朝主持选录官员的人,有的失去其职守,师、保、凝、丞四大辅臣,都赏赐给有功劳的老臣,国学博士,徒有虚名。

古文:唯国子一学,生徒数十人耳。

现代文:只有国子一种学校,生员也只有几十人。

古文:胄子以通经进仕者,唯博陵崔子发、广平宋游卿而已。

现代文:贵族子弟因通达经籍而进身仕途的人,只有博陵人崔子发、广平人宋游卿二人而已。

古文:自外莫见其人。

现代文:自此之外,没有见到其他人。

古文:幸朝章宽简,政纲疏阔,游手浮惰,十室而九。

现代文:所幸朝廷制度宽大简略,政治禁令稀疏闲阔,游手好闲之人,十家就有九家。

古文:故横经受业之侣,遍于乡邑;负笈从宦之徒,不远千里。

现代文:所以,学习经术接受学业的人,遍及乡村;背负书箱做官的人,不辞千里之远。

古文:入闾里之内,乞食为资,憩桑梓之阴,动逾十数。

现代文:进入里巷之中,乞食为生,栖息在桑梓树荫下,动一动就有十几人。

古文:燕、赵之俗,此众尤甚焉。

现代文:燕、赵之地有此风俗,这类人数量尤其众多。

古文:齐制,诸郡并立学,置博士、助教授经。

现代文:齐朝的制度,各郡都设立学校,设置教授、助教讲授经籍。

古文:学生俱久差逼充员,士流及豪富之家,皆不从调。

现代文:学生都是逼迫来充当生员,官宦和富豪之家,都不听从调遣。

古文:备员既非所好,坟籍固不开怀。

现代文:充当生员的人既然不是喜好经术的人,当然不把经籍放在心上。

古文:又多被州郡官人驱使,纵有游惰,亦不检察。

现代文:另外,许多人都被州郡的官吏驱使逼迫,即使有游手好闲之人,也不检视察看。

古文:皆由上非所好之所致也。诸郡俱得察孝廉,其博士、助教及游学之徒通经者,推择充举。

现代文:这都是由于君主不喜好经术所致,各郡都必须察举孝顺廉洁之士,博士、助教和学生中通晓经术的人,推荐选拔充州郡举荐之数。

古文:射策十条,通八以上,听九品出身,其尤异者,亦蒙抽擢。

现代文:射策十条,通晓八条以上的人,授给九品出身。特别优异的,也越级提拔。

古文:周文受命,雅重经典。

现代文:周文帝统治天下,特别重视经籍典章。

古文:于时西都板荡,戎马生郊。先生之旧章,往圣之遗训,扫地尽矣!

现代文:这个时候,西都动乱不安,郊区摆开了战场,古代帝王的旧有章法,往世圣人留下的教训,都扫荡干净了。

古文:于是求阙文于三古,得至理于千载,黜魏、晋之制度,复姬旦之茂典。

现代文:于是,搜求上古三代残缺的文字,求得千载以上的至理名言,废黜魏、晋的典章制度,恢复周公的美好典章。

古文:卢景宣学通群艺,修五礼之缺;长孙绍远才称洽闻,正六乐之坏。

现代文:卢景宣学问贯通六艺,修整五礼的残缺;长孙绍远学问广博,订正被损坏的六乐。

古文:由是朝章渐备,学者向风。

现代文:因此,朝廷的典章逐渐具备,学者闻风向往。

古文:明皇纂历,敦尚学艺,内有崇文之观,外重成均之职。

现代文:周明帝继位,真诚崇尚学术,内有安置文学之士的崇文观,外重成均这种大学的职责。

古文:握素怀铅,重席解颐之士,间出于朝廷;员冠方领,执经负笈之生,著录于京邑。

现代文:文人墨客和讲论儒经优胜能令人开颜欢笑的人,时常出自朝廷;戴着圆帽,穿着方领衣,手持经书,背负书箱的儒生,记录到京城户籍上。

古文:济济焉,足以逾于向时矣。

现代文:这个时候人才济济,足可以超过以往了。

古文:洎保定三年,帝乃下诏尊太保燕公为三老。

现代文:到了保定三年,周武帝才颁布诏令,尊太傅燕公为三老。

古文:帝于是服兗冕,乘碧辂,陈文物,备礼容,清跸而临太学,袒割以食之,奉觞以酳之。斯固一世之盛事也。

现代文:周武帝于是穿衮袍,戴冠冕,乘坐碧辂车,陈列文具,准备礼仪,清道而临幸太学,亲自切割牲口的肉而让他们吃,奉举酒杯让他们饮酒,这固然是一世盛大的事情。

古文:其后命輶轩而致玉帛,征沈重于南荆。

现代文:这之后,命令使臣乘坐轻车奉送玉帛,到南荆征召沈重。

古文:及定山东,降至尊而劳万乘,待熊安生以殊礼。

现代文:等到平定齐国,周武帝降至尊之体,劳万乘之驾,用特殊的礼仪对待熊安生。

古文:是以天下慕向,文教远覃。

现代文:因此,天下人都羡慕向往,文章教化深远。

古文:衣儒者之服,挟先王之道,开黉舍,延学徒者比肩;励从师之志,守专门炎业,辞亲戚,甘勤苦者成市。

现代文:穿儒士之服,挟带远古帝王的道术,开办学校,引进学生的人很多,下定努力学习的志向,集中精力于某一专门的学业,辞别家人亲戚,甘心勤劳刻苦学习的人甚众。

古文:虽通儒盛业,不逮魏、晋之臣,而风移俗变,抑亦近代之美也。

现代文:虽然学问渊博的儒者和成就的大业,比不上魏、晋时代的臣子,但风俗的改变,也还是近代的美事。

古文:自正朔不一,将三百年,师训纷纶,无所取正。

现代文:自天下失去统一以来,将近三百年,师傅的教导纷纭多样,没有办法取得正道。

古文:隋文膺期纂历,平一寰宇,顿天钢以掩之,贲旌帛以礼之,设好爵以縻之,于是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焉。

现代文:隋文帝上承天命而继位,统一天下,整顿纲纪以保护儒士,准备好表彰用的布帛以礼遇儒士,设置高级的官爵拉拢儒士,于是四海之内,普天之下,学识广博以备天子之问的儒士,都全部集聚在一起。

古文:天子乃整万乘,率百僚,遵问道之仪,观释奠之礼。

现代文:隋文帝于是就治理国家,率领文武百官,遵从求问道术的仪式,观览拜祭先师的礼仪。

古文:博士罄县河之辩,侍中竭重席之奥。考正亡逸,研核异同,积滞群疑,涣然冰释。

现代文:博士尽其滔滔不绝的辩才,侍中竭尽应对优胜的深奥之学,考据订正散逸,研究参祥异同,积累下来的众多疑难,都像冰雪融化一样迎刃而解。

古文:于是超擢奇俊,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

现代文:于是越级提拔奇才俊士,厚为赏赐众多儒士,自京城以至于四方,都开设学校。

古文: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

现代文:齐、鲁、赵、魏之地,学习经术的人特别多,背负书籍追赶师傅,不辞千里之远,讲说背诵经籍的声音,道路上不时可以听到。

古文:中州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

现代文:中原经术的兴盛,自从汉、魏以来,只有隋朝一代而已。

古文:及帝暮年,精华稍竭,不悦儒术,专尚刑名,执政之徒,咸非笃好。

现代文:到了隋文帝晚年,精华稍稍枯竭,不喜爱儒术,专一崇尚刑名之学。执掌政权的那些人,都不是真诚地爱好儒术。

古文:暨仁寿间,遂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

现代文:到了仁寿年间,就废除了天下的学校。只保留了国子一所学校,学生七十二人。

古文:炀帝即位,复开庠序,国子、郡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

现代文:隋炀帝即位,重新开设学校,国子和郡县的学校,比开皇初年还要兴盛。

古文:徽辟儒生,远近毕至。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纳言定其差次,一以闻奏焉。

现代文:征召儒生,不论远近都来到京城,让他们在东都洛阳互相讲说议论得失,根据他们的言论确定等级,一律都奏知天子。

古文:于时,旧儒多已凋亡,惟信都刘士元、河间刘光伯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所制诸经义疏,缙绅咸师宗之。

现代文:这个时候,原有的儒生大多已经亡故,只有信都人刘士元、河间人刘光伯出类拔萃,学识贯通南北,渊博达于今古,后生敬仰,撰著的各种经籍义疏,官僚们都师从宗法。

古文:既而外事四夷,戎马不息,师徒怠散,盗贼群起。

现代文:接着外对四方夷族用兵,战事不断,师傅学生懈怠散漫,盗贼四起。

古文:礼义不足以防君子,刑罚不足以威小人,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现代文:礼义不足以防范君子,刑罚不足以威慑小人,徒有建造学校之名,而没有弘扬道术的实际行动。

古文:其风渐坠,以至灭亡。

现代文:崇学之风逐渐衰微,以至于灭亡。

古文:方领矩步之徒,亦转死沟壑,凡有经籍,因此湮没于煨烬矣。

现代文:方领矩步的儒士,也都辗转弃尸溪谷之间,所有的经籍,因此都在战火的余烬中丧失干净了。

古文:遂使后进之士,不复闻《诗书》之言,皆怀攘窃之心,相与陷于不义。

现代文:因此使得后来的士子,再也听不到诵读《诗》、《书》之声,人人都想掠夺盗窃,相互陷对方于不义。

**古文:《传》曰: 学者将殖,不学者将落。 **

现代文:《传》说 :有学问的人将要生殖蕃息,没学问的人就要衰亡败落。

古文:然则盛衰是系,兴亡攸在,有国有家者,可不慎欤!

现代文:如此说则盛衰系于学术,兴亡在于学术,掌管国家的人,能够不加谨慎吗?

古文:汉世,郑玄并为众经注解,服虔、何休,各有所说。

现代文:汉代,郑玄为各种经籍撰作注解,服虔、何休二人,各有自己的学说。

古文:玄《易》、《诗》、《书》、《礼》、《论语》、《孝经》,虔《左氏春秋》,休《公羊传》,大行于河北。

现代文:郑玄的《易》、《诗》、《书》、《礼》、《论语》、《孝经》,服虔的《左氏春秋》,何休的《公羊传》,盛行于大河之北。

古文:王肃《易》,亦间行焉。

现代文:王肃的《易》,时而也得以流行。

古文:晋世,杜预注《左氏》。

现代文:晋代,杜预注释《左氏》。

古文:预玄孙坦,坦弟骥,于宋朝并为青州刺史,传其家业,故齐地多习之。

现代文:杜预的玄孙杜坦,杜坦的弟弟杜骥,在宋朝都任青州刺史,传播其祖传学业,所以,齐地人大多学习杜氏之学。

古文:自魏末,大儒徐遵明门下讲郑玄所注《周易》。

现代文:自北魏末年开始,大儒生徐遵明在家门讲解郑玄注释的《周易》。

古文:遵明以传卢景裕及清河崔瑾。

现代文:徐遵明把郑注《周易》传授给卢景裕和清河崔瑾。

古文:景裕传权会、郭茂。

现代文:卢景裕传授给权会和郭茂。

古文:权会早入鄴都,郭茂恆在门下教授,其后能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门。

现代文:权会早年进入邺都,郭茂一直在家门教授学生,后来能够说《易》的人,大都出自郭茂门下。

古文:河南及青齐之间,儒生多讲王辅嗣所注,师训盖寡。

现代文:河南和青、齐之地,儒生大多讲述王辅嗣注解的《易》,师承的人较少。

古文:齐时,儒士罕传《尚书》之业,徐遵明兼通之。

现代文:齐朝的时候,儒士很少传授《尚书》,徐遵明兼通《尚书》之学。

古文:遵明受业于屯留王聪,传授浮阳李周仁及勃海张文敬、李铉、河间权会,并郑康成所注,非古文也。

现代文:徐遵明向屯留王聪学习《尚书》,传授给浮阳人李周仁和渤海人张文敬、李铉、河间人权会,并传授郑康成的注解,不是传授古文《尚书》。

古文:下里诸生,略不见孔氏注解。

现代文:乡里的儒生,大都见不到孔安国古文《尚书》注解。

古文:武平末,刘光伯、刘士元始得费甝《义疏》,乃留意焉。

现代文:武平末年,刘光伯、刘士元才得到费蠷的《尚书义疏》,于是就加以留意。

古文:其《诗》、《礼》、《春秋》,尤为当时所尚,诸生多兼通之。

现代文:《诗》、《礼》、《春秋》,特别受到当时人们的崇尚,诸生大多兼通晓这三种经籍。

古文:《三礼》并出遵明之门。

现代文:《三礼》都是出自徐遵明的传授。

古文:徐传业于李铉、祖俊、田元凤、冯传、纪显敬、吕黄龙、夏怀敬。

现代文:徐遵明传授《三礼》于李铉、祖俊、田元凤、冯伟、纪显敬、吕黄龙、夏怀敬。

古文:李铉又传授刁柔、张买奴、鲍季详、邢峙、刘昼、熊安生。

现代文:李铉又传授给刁柔、张买奴、鲍季详、邢峙、刘昼、熊安生。

古文:安生又传孙灵晖、郭仲坚、丁恃德。

现代文:熊安生又传授给孙灵晖、郭仲坚、丁恃德。

古文:其后生能通《礼经》者,多是安生门人。

现代文:这之后的儒生能够通《礼经》的人,大都是熊安生的学生。

古文:诸生尽通《小戴礼》。

现代文:诸生都通晓《小戴礼》。

古文:于《周仪礼》兼通者,十二三焉。

现代文:兼通《周仪礼》的儒生,仅有十分之二三。

古文:通《毛诗》者,多出于魏朝刘献之。

现代文:通晓《毛诗》的人,大都是出自出魏刘献之门下。

古文:献之传李周仁。周仁传董令度、程归则。归则传刘敬和、张思伯、刘轨思。

现代文:刘献之传授给李周仁,李周仁传授给董令度、程归则,程归则传授给刘敬和、张思伯、刘轨思。

古文:其后能言《诗》者,多出二刘之门。

现代文:这之后能够谈论《诗》的人,大都是二刘的学生。

古文:河北诸儒能通《春秋》者,并服子慎所注,亦出徐生之门。

现代文:河北诸位儒生中能够通晓《春秋》和服子慎注解的人,也都是出自徐遵明的门下。

古文:张买奴、马敬德、邢峙、张思伯、张奉礼、张彫、刘昼、鲍长宣、王元则并得服氏之精微。

现代文:张买奴、马敬德、邢峙、张思伯、张奉礼、张周彡、刘昼、鲍长宣、王元则,都得到服氏之学的精奥微妙。

古文:又有卫觊、陈达、潘叔虔,虽不传徐氏之门,亦为通解。

现代文:另外,卫觊、陈达、藩叔虔,虽然不是出自徐氏门下,也算得上贯通理解。

古文:又有姚文安、秦道静,初亦学服氏,后兼更讲杜元凯所注。

现代文:另有姚文安、秦道静、开始也学习服氏之学,后又改学杜元凯注解的《左传》。

古文:其河外儒生,俱伏膺杜氏。

现代文:河西的儒生,都将杜氏之学牢记在心。

古文:其《公羊》、《谷梁》二传,儒者多不厝怀。

现代文:《公羊》、《谷梁》二传,儒生大都不放在心上。

古文:《论语》、《孝经》,诸学徒莫不通讲。

现代文:《论语》、《孝经》,诸位学生没有不通的。

古文:诸儒如权会、李钦、刁柔、熊安生、刘轨思、马敬德之徒,多自出义疏。

现代文:诸位儒生像权会、李铉、刁柔、熊安生、刘轨思、马敬德这些人,大都是自己撰著义疏。

古文:虽曰专门,亦皆相祖习也。

现代文:虽然说是专门的学问,也都是互相师法学习。

古文: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

现代文:大概南北儒生所作的章节与句子,喜好互相不同。

古文: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傅》则杜元凯。

现代文:江东儒生,《周易》则崇尚王辅嗣,《尚书》则崇尚孔安国,《左传》原崇尚杜元凯。

古文: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

现代文:河洛儒生,《左传》则崇尚服子慎,《尚书》、《周易》则崇尚郑康成。

古文:《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

现代文:《诗》则是都以毛苌为主,《礼》则是共同尊崇郑玄。

古文: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现代文:南方的儒生约略简要,得其英华;北方的儒生深奥庞杂,穷究其枝叶。

**古文:今欲相召,当与君正之。 **

现代文:考察其源流,总要其旨归,其立身成名,方法不同,结果是一样的。

古文:言终而出,兰少时患死。孙惠蔚,武邑武遂人也。

现代文:自从北魏梁越以下,传授讲习儒家经典的人很多,今各依其年代编排,以具备《儒林》云云。孙惠蔚,武邑武遂人。

古文:年十五,粗通《诗》、《书》及《孝经》、《论语》。

现代文:十五岁时,就粗略地通晓《诗》、《书》和《孝经》、《论语》。

古文:十八,师董道季讲《易》。

现代文:十岁那年,跟着董道季学习《易》。

古文:十九,师程玄读《礼经》及《春秋三传》。

现代文:十九岁时,又向程玄学习《礼经》和《春秋三传》。

古文:周流儒肆,有名于冀方。

现代文:周游于儒生聚会之所,声名传遍冀州。

古文:太和初,郡举孝廉,对策于中书省。

现代文:北魏孝文帝太和初年,郡人举荐孙惠蔚为孝廉,在中书省应诏陈述政事。

古文:时中书监高闾因相谈荐,俄为中书博士,转皇宗博士。

现代文:当时,中书监高闾因应对与孙惠蔚谈论而荐举他,孙惠蔚很快任中书博士,转任皇宗博士。

古文:闾被敕理定雅乐,惠蔚参其事。

现代文:高闾受命整理编定雅乐,孙惠蔚参加了这件事情。

古文:及乐成,闾上疏请集朝士于太乐,共研是非。

现代文:音乐编定之后,高闾上疏请求将朝中官员聚集在太乐,共同研讨是非。

古文:秘书令李彪,自以才辩,立难于其前。

现代文:秘书令李彪自以为有辩才,一开始就设置难题。

古文:闾命惠蔚与彪抗论,彪不能屈。

现代文:高闾命令孙惠蔚与李彪争论,李彪不能让孙惠蔚服输。

古文:黄门侍郎张彝,常与游处,每表疏论事,多参访焉。

现代文:黄门侍郎张彝经常和孙惠蔚交往,每次上表奏疏议论政事,大都向孙惠蔚征询意见。

古文:十七年,孝文南征,上议告类之礼。

现代文:太和十七年,孝文帝征伐南方,上书议论类祭的礼仪。

古文:及太师冯熙薨,惠蔚监其丧礼。上书,令熙未冠之子,皆服成人服。

现代文:太师冯熙死后,孙惠蔚监督其丧事礼仪,上书请求让冯熙未成年的儿子,都穿成年人的衣服。

古文:惠蔚与李彪以儒学相知,及彪位至尚书,惠蔚仍太庙令。

现代文:孙惠蔚和李彪因儒家学问而相互理解,李彪官至尚书之后,孙惠蔚依旧任太庙令。

**古文:孝文曾从容言曰: 道固既登龙门,而孙蔚犹沈涓浍,朕常以为负矣。 **

现代文:孝文帝曾经从容地对人说: 道固既已升至高位,而孙蔚还沉居卑微的地位,朕常常认为有负孙惠蔚。

古文:虽久滞小官,深体通塞,无孜孜之望,儒者以是尚焉。

现代文:孙惠蔚虽然长久滞居小官,而能深刻体味通达塞滞的道理,没有一点怨恨,儒生因此而称赞他。

古文:二十二年,侍读东宫。

现代文:太和二十二年,孙惠蔚任东宫侍读。

古文:先是,七庙以平文为太祖。

现代文:当初,魏朝七庙以平文为太祖。

古文:孝文议定祖宗,以道武为太祖。

现代文:孝文帝议祖宗神位,把道武帝作为太祖。

古文:祖宗虽定,然昭穆未改。

现代文:祖宗虽然确定了下来,但太祖左右的神位却没有改变。

古文:及孝文崩,将祔神主于庙。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

现代文:孝文帝驾崩,准备奉孝文神位祭于祖庙,侍中崔光兼领太常卿,认为太祖既已改定为道武帝,左右的神位应按照次序而改变。

古文: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

现代文:兼领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认为太祖虽然改变,左右的神位依然不应改变,就立即草撰弹劾奏章,想弹劾崔光。

**古文:光谓惠蔚曰: 此乃礼也,而执法欲见弹劾,思获助于硕学。 惠蔚曰: 此深得礼变。 **

现代文:崔光对孙惠蔚说: 这样做的礼法,而御史却要弹劾,我想从你这位大学问家这里获得帮助。

古文:寻为书以与光,赞明其事。

现代文:孙惠蔚说 :这样做十分合乎礼法的变化。 很快就写信给崔光,帮助说明这件事情。

古文:光以惠蔚书呈宰辅,乃召惠蔚与峦庭议得失。

现代文:崔光把孙惠蔚的信呈递给宰相,就召见孙惠蔚和邢峦当堂议论得失。

古文:尚书令王肃又助峦,而峦理终屈,弹事遂寝。

现代文:尚书令王肃又帮助邢峦,而邢峦最终理屈词穷,弹劾的事情就压下了。

古文:宣武即位之后,仍在左右,敷训经典。

现代文:宣武帝即位之后,孙惠蔚仍旧在其身边,辅导宣武帝学习经籍典章。

古文:自冗从仆射迁秘书丞、武邑郡中正。

现代文:自冗从仆射升任秘书丞、武邑郡中正。

古文:惠蔚既入东观,见典籍未周。及阅旧典,先无定目,新故杂糅,首尾不全,有者累袠数十,无者旷年不写。

现代文:孙惠蔚进入东观以后,看到典籍不全备,阅读旧的典籍,原先没有确定目录,新的旧的杂揉在一起,首尾不全,有的典籍埋积几十帙,没有的成年不加撰刻。

古文:或篇第剥落,始末沦残,或文坏字误,谬烂相属。

现代文:有的篇目脱落,首尾残破,有的文被损坏,字迹脱误,错讹毁坏的很多。

古文:卷目虽多,全定者少。

现代文:卷目虽然很多,全部刻定的却很少。

古文:请依前丞卢昶所撰甲乙新录,欲裨残补阙,损并有无,校练句读,以为定本,次第均写,永为常式。

现代文:孙惠蔚请求按照前任秘书丞卢昶撰著的甲乙两部新目录,想添补残缺,削减合并,校订文理,加以句读,作为定本,按照顺序加以撰刻,作为永久的格式和制度。

古文:其省先无本者,广加推寻,搜求令足。

现代文:秘书省原先没有的版本,广泛探究寻找。搜求版本加以补足。

古文:然经记浩博,诸子纷纶,部帙既多,章第纰缪,当非一二校书,岁月可了。

现代文:然而,经籍浩繁广博,诸子之书纷繁,书籍卷数既已众多,文章次序又多谬讹,不是一两个校书短时候能够完成的。

古文:求令四门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书省专精校考,参定字义。

现代文:请求命令四门博士和在京城的儒生四十人,在秘书省专门精心地校订考正,参酌审定字义。

古文:诏许之。

现代文:诏令批准孙惠蔚的请求。

古文:后为黄门侍郎,代崔光为著作郎。

现代文:孙惠蔚后来任黄门侍郎,代替崔光任著作郎。

古文:才非文史,无所撰著。

现代文:才能在文学历史方面,没有什么著作。

古文:迁国子祭酒、秘书监,仍知史事。

现代文:改任国子祭酒、秘书监,仍兼任著作郎。

古文:延昌三年,追赏讲定之劳,封枣强县男。

现代文:延昌三年,追赏讲论考定典籍的功劳,封爵枣强县男。

古文:明帝初,出为济州刺史。

现代文:明帝初年,出京任济州刺史。

古文:还京,除光禄大夫。

现代文:回京之后,授光禄大夫之职。

古文:魏初已来,儒生寒宦,惠蔚最为显达。

现代文:自北魏初年以来,儒生都是做地位卑下的官,孙惠蔚的官职最为显赫。

古文:先单名蔚,正始中,侍讲禁内,夜论佛经,有惬帝旨,诏使加 惠 ,号惠蔚法师焉。

现代文:原先单名一个蔚字,宣武帝正始年间,在宫中给皇帝讲学,夜中谈论佛经,很称皇帝的心意,诏令在其名中加一个 惠 字,法号惠蔚法师。

古文:卒于官,赠瀛州刺史,谥曰戴。

现代文:死于官任,追赠瀛州刺史,谥号戴。

古文:徐遵明,字子判,华阴人也。

现代文:子孙伯礼袭封爵位。徐遵明字子判,华阴人。

古文:幼孤,好学,年十七,随乡人毛灵和等诣山东求学。

现代文:自幼丧父,喜爱学习,十七岁那年,跟随同乡毛灵和等人到山东求学。

古文:至上党,乃师屯留王聪,受《毛诗》、《尚书》、《礼记》。

现代文:到了上党,就拜屯留王聪为师,学习《毛诗》、《尚书》、《礼记》。

古文:一年,便辞聪游燕、赵,师事张吾贵。

现代文:一年后,就辞别王聪游于燕、赵之地,拜张吾贵为师。

古文:吾贵门徒甚盛。

现代文:张吾贵的学生很多。

古文:遵明伏膺数月,乃私谓友人曰: 张生名高而义无检格,凡所讲说,不惬吾心。

现代文:徐遵明认真学习了几个月,就私下对朋友说: 张生名气虽然很大,却没有约束限制,凡是他讲解的东西,都不称我的意。

**古文:请更从师。 **

现代文:请求另拜老师。

古文:遂与平原田猛略就范阳孙买德。

现代文:就和平原人田猛略到范阳孙买德处。

古文:受业一年,复欲去之。

现代文:跟孙买德学了一年,徐遵明就又想离开。

**古文:猛略谓遵明曰: 君年少从师,每不终业,如此用意,终恐无成。 **

现代文:田猛略对徐遵明说 :你年纪轻轻从师学习,每次都不能把学业学完,这样来学,恐后终究一无所成。

**古文:遵明乃指其心曰: 吾今知真师所在矣,正在于此。 **

现代文:徐遵明就指着他的心口说 :我如今知道真正的老师在哪里了,它就在这里。

古文:乃诣平原唐迁,居于蚕舍,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三礼》。

现代文:就到平原人唐迁处,居住在蚕房里,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三礼》。

古文:不出门院,凡经六年,时弹筝吹笛,以自娱慰。

现代文:六年之中,足迹不出庭院,时而弹筝吹笛,自我娱乐。

古文:又知阳平馆陶赵世业家有《服氏春秋》,是晋世永嘉旧写。遵明乃往读之,复经数载。

现代文:徐遵明又得知阳平馆陶赵世业家有《服氏春秋》,是晋朝永喜年间的旧抄本,就前往阅读,又经过了好几年。

古文:因手撰《春秋义章》,为三十卷。

现代文:于是亲自撰写《春秋义章》三十卷。

古文:是后教授门徒,每临讲坐,先持执疏,然后敷讲。

现代文:这之后开始教授学生,每次到了讲坛,先手持经籍义疏,然后才开始讲解。

古文:学徒至今,浸以成俗。

现代文:学生至今仍是这样,慢慢地就成了习俗。

古文:遵明讲学于外,二十余年,海内莫不宗仰。

现代文:徐遵明在外讲学二十多年,天下学子无不尊崇敬仰。

古文:颇好聚敛,与刘献之、张吾贵皆河北聚徒教授,悬纳丝粟,留衣物以待之,名曰影质,有损儒者之风。

现代文:特别喜好敛财,和刘献之、张吾贵都在河北传授弟子,收取的丝帛谷物,明码标价,或者留下衣服财物抵押,称为 影质 ,有损于读书人的风度。

古文:遵明见郑玄《论语序》云 书以八寸策 ,误作 八十宗 ,因曲为之说。

现代文:徐遵明看到郑玄《论语序》说 书以八寸策 ,误以为是 八十宗 ,因而枉加解说。

古文:其僻也皆如此。

现代文:其偏执都是这个样子。

古文:献之、吾贵又甚焉。

现代文:刘献之和张吾贵比徐遵明更加过分。

古文:遵明不好京辇,以兗州有旧,因徙属焉。

现代文:徐遵明不喜欢京城,因为兖州有旧友,就迁到了朋友那里。

古文:元颢入洛,任城太守李湛将举义兵,遵明同其事。

现代文:元颢进入洛阳,任城太守李淇准备兴举义兵,徐遵明一同参与其事。

古文:子仲曜。

现代文:夜里敌兵偷袭,徐遵明被乱兵杀害。

古文:李业兴,上党长子人也。

现代文:孝武帝永熙二年,徐遵明的学生通直散骑侍郎李业兴上表请求追封,终于没有追赠谥号。

古文:祖虬、父玄纪,并以儒学举孝廉。

现代文:李业兴,上党长子人。祖父李箈、父亲李玄纪都因儒学而被举荐为孝廉。

古文:玄纪卒于金乡令。

现代文:李玄纪死于金乡令官任。

古文:业兴少耿介志学,晚乃师事徐遵明于赵、魏之间。

现代文:李业兴少年时性格耿直,立志好学,后来就在赵、魏之地拜徐遵明为师。

古文:时有渔阳鲜于灵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声誉未高,著录尚寡。

现代文:当时渔阳人鲜于灵馥也收徒讲学,而徐遵明的名声不大,跟他学习的人还很少。

古文:业兴乃诣灵馥黉舍,类受业者。

现代文:李兴业就到鲜于灵馥的学校,和其他学生一样。

**古文:灵馥乃谓曰: 李生久逐羌博士,何所得也? **

现代文:鲜于灵馥就对他说 :李生跟着羌博士很久了,学到些什么呢?

古文:业兴默尔不言。

现代文:李兴业沉默不语。

古文:及灵馥说《左传》,业兴问其大义数条,灵馥不能对。

现代文:等到鲜于灵馥讲解《左传》时,李兴业问他几个主要的问题,鲜于灵馥都不能回答。

**古文:于是振衣而起曰: 羌弟子正如此耳! **

现代文:李兴业于是抖衣站起说 :羌弟子正像你这样!

古文:遂便径还。

现代文:于是就直接回去了。

古文:自此,灵馥生徒倾学而就遵明。

现代文:自此以后,鲜于灵馥的学生都到了徐遵明那里。

古文:学徒大盛,业兴之为也。

现代文:徐遵明的学生十分兴盛,都是李兴业所为。

古文:后乃博涉百家,图纬、风角、天文、占候,无不讨练。尤长算历。

现代文:后来,李兴业就博览百家学说,图纬、风角、天文、占候,无不探讨研究,特别擅长算术历法。

古文: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

现代文:虽然出身贫贱,却常常很是自负,如果待他不够礼仪,即使是权豪贵族,也不会向他们屈服。

古文:后为王遵业门客。

现代文:后来,成为王遵业门下的食客。

古文:举孝廉,为校书郎。

现代文:举荐为孝廉,任校书郎。

古文:以世行赵匪历,节气后辰下算。

现代文:当世流行的赵匪攵的历法,节气在十二支之后推算。

古文:延昌中,业兴乃为《戊子元历》上之。

现代文: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李业兴就撰著《戊子元历》献上。

古文:于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详等九家,各献新历。

现代文:这个时候,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祥等九家,各献新的历法。

古文:宣武诏令共为一历。

现代文:宣武帝诏令将诸多新历法合为一种历法。

古文:洪等后遂共推业兴为主,成《戊子历》,正光三年,奏行之。

现代文:张洪等人后来就共同推荐李兴业主持此事,撰成《戊子历》。

古文:业兴以殷历甲寅,黄帝辛卯,徒有积元,术数亡缺。又修之,各为一卷,传于世。

现代文:李业兴认为殷朝的历法始于甲寅,黄帝的历法始于辛卯,只是有记载年代的作用,而缺少用阴阳五行和干支等推算吉凶,就又加修撰,各成一卷,流传于世。

古文:建义初,敕典仪注。

现代文:孝庄帝建义年初,李业兴受命主持天文历法。

古文:未几,除著作郎。

现代文:不久,授著作郎之职。

古文:永安三年,以前造历之勋,赐爵长子伯。

现代文:永安三年,因之前撰著历法的功劳,赐爵长子伯。

古文:后以孝武帝登极之初,豫行礼事,封屯留县子,除通直散骑常侍。

现代文:后来,因为孝武帝刚刚即位的时候,李业兴参与行礼之事,封屯留县子,授通直散骑常侍之职。

古文:永熙三年二月,孝武帝释奠,业兴与魏季景、温子升、窦瑗为摘句。

现代文:永熙二年二月,孝武帝在学宫祭奠先师,李业兴和魏季景、温子癉、窦瑗为孝武帝选取章句。

古文:后入为侍读。

现代文:后来入宫任侍读。

古文:迁鄴之始,起部郎中辛术奏: 今皇居徙御,百度创始,营构一兴,必宜中制。

现代文:刚刚迁都邺城的时候,起部郎中辛术上奏说 :如今,皇帝居于新迁之都,各种制度开始创制,修建之事一旦开始,就一定要合乎制度。

古文:李业兴硕学通儒,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询访。

现代文:李业兴是大学问家,通晓古今的儒士,学识广博,千家万户,所应向他询问的事情很多。

**古文: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 **

现代文:如今请求让他来观览图纸草案,考定是非,参酌古今,折中一下作为制度。

古文:诏从之。

现代文:诏令准许。

古文:于时尚书右仆射、营构大匠高隆之被诏缮修三署乐器、衣服及百戏之属,乃奏请业兴共事。

现代文:就在这个时候,尚书右仆射、营构大匠高隆之受命修缮三署乐器、衣服和百戏之类的东西,就奏请让李兴业一同参与其事。

古文:天平四年,与兼散骑常侍李谐、兼吏部郎卢元明使梁。

现代文: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李兴业和兼散骑常侍李谐、兼吏部郎卢元明出使梁朝。

**古文:梁散骑常侍硃异问业兴曰: 魏洛中委粟山是南郊邪?圆丘邪? **

现代文:梁朝散骑常侍朱异问李业兴说 :魏朝洛阳的委粟山是南郊,还是圆丘?

**古文:业兴曰: 委粟是圆丘,非南郊。 **

现代文:李业兴说: 委粟山是圆丘,不是南郊。

古文:异曰: 比闻郊、丘异所,是用郑义。

现代文:朱异说: 我曾经听说过郊、丘是不同的地方,这用的是郑玄的解释。

古文:我此中用王义。 业兴曰: 然。

现代文:我这里所说的符合王弼的解释。 李业兴说: 是的。

**古文:洛京郊丘之处,用郑解。 **

现代文:洛京郊、丘所在之处,用的是郑玄的解释。

**古文:异曰: 若然,女子逆降傍亲,亦从郑以不? **

现代文:朱异说: 如果这样的话,女子嫁给她的近亲,也按照郑玄的解释吗?

古文:业兴曰: 此之一事,亦不专从。

现代文:李业兴说: 这件事情,也不能只是按照一种解释。

**古文:若卿此间用王义,除禫应用二十五月,何以王俭《丧礼》,禫用二十七月也? **

现代文:就像你们这里根据王肃的解释,除丧服应该用二十五个月,为何王俭的《丧礼》,除丧服用二十七个月呢?

古文:异遂不答。

现代文:朱异就不答话了。

古文:业兴曰: 我昨见明堂,四柱方屋,都无五九之室,当是裴頠所制。

现代文:李业兴说 :我昨天见到这里的明堂,四根立柱,屋形成方,没有一点皇宫的样子,这应当是按裴危页绘制的图纸建造的。

**古文:明堂上圆下方,裴唯除室耳,今此上不圆,何也? **

现代文:明堂上面圆,下面方,裴瞝这种只是一般的房屋罢了,如今这些房屋上面不圆,为什么呢?

**古文:异曰: 圆方俗说,经典无文,何怪于方。 **

现代文:朱异说 :圆方都是世俗之见,经典中没有记载,屋形成方有什么奇怪的!

古文:业兴曰: 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

现代文:李业兴说: 圆方这些言论,出处非常明显,你自己没有看罢了。

**古文:见卿录梁主《孝经义》亦云 上圆下方 ,卿言岂非自相矛盾? **

现代文:我看到你抄录的梁主的《孝经义》也说 上圆下方 ,你的话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古文:异曰: 若然,圆方竟出何经? **

现代文:朱异说: 像你说的这样,圆方之说究竟出自哪部经典?

**古文:业兴曰: 出《孝经援神契》。 **

现代文:李业兴说 :出自《孝经援神契》。

**古文:异曰: 纬候之书,何可信也! **

现代文:朱异说 :此书乃是伪书,怎么能够相信呢!

**古文:业兴曰: 卿若不信,《灵威仰》、《叶光纪》之类,经典亦无出者,卿复信不? **

现代文:李业兴说 :你如果不相信,《灵威仰》、《叶光纪》一类书籍,也没有出自经典的,你还信不信呢?

古文:异不答。

现代文:李异不作回答。

古文:梁武问业兴: 《诗·周南》,王者之风,系之周公;《召南》,仁贤之风,系之召公。

现代文:梁武帝问李兴业说 :《诗·周南》,是称王天下的人的歌谣,系到周公名下;《邵南》,是仁德贤才的歌谣,系到邵公名下。

**古文:何名为系? **

现代文:为什么称为系呢?

古文:业兴对曰: 郑注《仪礼》云:昔太王、王季居于岐阳,躬行《召南》之教以兴王业。

现代文:李业兴回答说: 郑玄注《仪礼》说:当初太王、王季居住在歧阳,亲自推行《邵南》的教化,以使称王天下的大业兴旺。

古文:及文王行今《周南》之教以受命,作邑于酆。

现代文:到周文王实行《周南》的教化而承受天命,在酆修建城池。

**古文:文王为诸侯之地所化之国,今既登九五之尊,不可复守诸侯之地,故分封二公,名为系。 **

现代文:文王为诸侯时教化的国家,如今既然已成为天子,就不能再守在为诸侯的地方,所以就分封给周公、邵公,称为系。

**古文:梁武又问: 《尚书》 正月上日,受终文祖 ,此时何正? **

现代文:梁武帝又问 :《尚书》 正月上日,受终文祖 ,这个时候是哪一朝的正月?

**古文:业兴对曰: 此夏正月。 **

现代文:李兴业回答说 :这是夏朝的正月。

**古文:梁武言: 何以得知? **

现代文:梁武帝问 :凭什么知道的呢?

**古文:业兴曰: 案《尚书中候运衡篇》云 日月营始 ,故知夏正。 **

现代文:李业兴说: 《尚书·中候运衡篇》说 日月营始 ,所以知道是夏朝的正月。

**古文:又问: 尧时以前,何月为正? **

现代文:梁武帝又问: 在尧之前,哪一个月是正月?

**古文:业兴对曰: 自尧以上,书典不载,实所不知。 **

现代文:李业兴回答说: 自尧以上,典籍没有记载,实在不知哪个月是正月。

古文:梁武又云: 寅宾出日 ,是正月,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即是二月。

现代文:梁武帝又说: 寅宾出日, 就是正月;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就是二月。

**古文:此出《尧典》,何得云尧时不知用何正? **

现代文:这些出自《尧典》,怎么能说不知尧时用哪个月为正月呢?

古文:业兴对曰: 虽三正不同,言时节者,皆据夏时正月。

现代文:李业兴回答说: 虽然夏、商、周三代的正月不同,但说到时间节令,都是根据夏朝的正月。

**古文:《周礼》: 仲春二月,会男女之无夫家者。 **

现代文:《周礼》 仲春二月,会男女之无夫家者 。

古文:虽自周书,月亦夏时。

现代文:虽然出自周朝的书籍,但月份也是夏朝的时间。

古文:尧之日月,亦当如此。

现代文:尧时的日月,也应当是这样。

**古文:但所见不深,无以辩析明问。 **

现代文:只是我的见识不深,无法加以辩论析理,说明这个问题。

古文:梁武又曰: 《礼》:原壤母死,叩木而歌。

现代文:梁武帝又说: 《礼》记载说:原壤死了母亲,敲着木头唱歌。

**古文:孔子圣人,而与壤为友? **

现代文:孔子是道德完善的人,而和原壤是朋友?

**古文:业兴对曰: 孔即自解,言亲者不失其亲,故者不失其故。 **

现代文:李业兴回答说: 孔子自己就作了解释,说相亲近的人不会失去其亲人,成为朋友的人不会失去其朋友。

**古文:又问: 壤何处人? **

现代文:梁武帝又问: 原壤是哪里人?

古文:对曰: 《注》云:原壤,孔子幼之旧故。

现代文:李业兴回答说: 《注》这样说:原壤,孔子小时候的老朋友。

**古文:是鲁人。 **

现代文:可知原壤是鲁地人。

**古文:又问: 原壤不孝,有逆人伦,何以存故旧之小节,废不孝之大罪? **

现代文:又问: 原壤不孝顺,违背人们之间的关系,为何为了保留老朋友之间的小的礼节,而废弃不孝顺这样的大罪呢?

**古文:对曰: 原壤所行,事自彰著,幼少之交,非是今始。既无大故,何容弃之? **

现代文:回答说: 原壤的行为,事情自身很明显,幼小时的朋友,不是今天才开始的,既然没有大的变故,怎么能允许背弃呢?

**古文:又问: 孔子圣人,何以书原壤之事,垂法万代? **

现代文:又问: 孔子是道德完善的人,为什么把原壤的事情记录下来,留传于万代呢?

古文:业兴对曰: 此是后人所录,非孔子自制,犹合葬于防。

现代文:李业兴回答说: 这是后人记录的,不是孔子自己撰制的,就像合葬于防一样。

**古文:如此之比,《礼记》之中,动有百数。 又问: 《易》有太极,极是有无? **

现代文:像这一类的事情,《礼记》中随便找一找就可以百来计算。 又问: 《易》有太极,太极是有还是没有?

**古文:业兴对曰: 所传太极是有。 **

现代文:李业兴回答说: 传说太极是有。

古文:还,兼散骑常侍,加中军大将军。

现代文:回到东魏,李业兴兼领骑常侍,加授中军大将军。

古文:业兴家世农夫,虽学殖,而旧音不改。

现代文:李业兴家世代务农,虽然学业进步,但原有的语音没有改变。

**古文:梁武问其宗门多少,答曰: 萨四十家。 **

现代文:梁武帝问他宗族有多少家,李业兴回答说: 萨四十家。

**古文:使还,孙腾谓曰: 何意为吴兒所笑! **

现代文:出使回国,孙腾问他: 想不到你被吴儿耻笑!

**古文:对曰: 业兴犹被笑,试遣公去,当着被骂。 **

现代文:回答说: 业兴尚且被人笑,如果派遣公去,当会被人诟骂。

**古文:邢子才云: 尔妇疾,或问实耶? **

现代文:邢子才说: 你的妻子患有疝病,有人问其实情吗?

古文:业兴曰: 尔大痴!

现代文:李业兴说: 你太傻了!

**古文:但道此,人疑者半,信者半,谁检看? **

现代文:只要说这个事情,人们就半信半疑,谁还会检查检查看一看不成?

古文:武定元年,除国子祭酒,仍侍读。

现代文:孝静帝武定元年,李业兴任国子祭酒,仍兼侍读。

古文:神武以业兴明术数,军行常问焉。

现代文:神武帝高欢因李业兴擅长术数,行军打仗常常向李业兴求问。

**古文:业兴曰某日某处胜,谓所亲曰: 彼若告胜,自然赏吾;彼若凶败,安能罪吾? **

现代文:李业兴就说某日某处能够获胜。李业兴对亲近的人说: 他若是取胜了,自然赏赐我;他若是遭到失败,怎么能怪罪我?

古文:芒山之役,有风从西来入营。

现代文:芒山之战,有风从西面吹入营中。

**古文:业兴曰: 小人风来,当大胜。 **

现代文:李业兴说: 小人风来,当会大胜。

**古文:神武曰: 若胜,以尔为本州刺史。 **

现代文:神武帝说: 如果取胜,就让你做本州的刺史。

古文:既而以为太原太守。

现代文:芒山之战后不久,任李业兴为太原太守。

古文:五年,齐文襄引为中外府谘议参军。

现代文:武定五年,齐文襄皇帝高澄用李业兴为中外府咨议参军。

古文:后坐事禁止,业兴乃造《九宫行棋历》,以五百为章,四千四十为蔀,九百八十七为升分,还以己未为元,始终相维,不复移转,与今历法术不同。

现代文:后来因事受牵累而被软禁,李业兴就制定《九宫行棋历》,以五百作为章,四千四十作为踚,九百八十七为斗分,回过来把己未作为开端,始终相联系,不再转动,和如今历法的方法不同。

古文:至于气序交分,景度盈缩,不异也。

现代文:至于节气顺序的交换和分界,日影度数的长短,则没有不同。

**古文:文襄之征颍川,业兴曰: 往必克,克后凶。 **

现代文:文襄皇帝征伐颍川,李业兴说 :此去必胜,胜后必定有灾难。

古文:文襄既克,欲以业兴当凶而杀之。

现代文:文襄皇帝攻克颍川之后,想用李业兴阻挡灾难,就把他杀了。

古文: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修,躬加题帖,其家所有,垂将万卷。

现代文:李业兴爱好经籍,一直不停地搜集,亲自修补,加上题签,他家收藏的经籍,将近一万卷。

古文:览读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深博。

现代文:李业兴不停地阅读,有很多新奇的见解,诸位儒生都佩服他学识渊博。

古文:性豪侠,重意气,人有急难,委命归之,便能容匿。

现代文:生性豪爽侠义,重视义气,别人有什么急难,到他这里藏身求生,就能允许他们藏匿。

古文:与其好合,倾身无吝;有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骂。

现代文:和他关系好的,他会把身上所有的东西都给你,毫不吝惜;和他不和睦的,即使是一点点的毁谤,以至于声色俱厉,痛加诟骂。

古文:性又躁隘,至于论难之际,无儒者之风。

现代文:性情又急躁狭隘,以至于争论驳难之时,没有儒生的风范。

**古文:每语人云: 但道我好,虽知妄言,故胜道恶。 **

现代文:李业兴常常对人说: 只要是说我好,虽然明知是假话,但也比说我坏要好。

古文:务进忌前,不顾后患,时人以此恶之。

现代文:专事进取,妒嫉超出他的人,不顾后果,当时人因此而厌恶他。

古文:至于学术精微,当时莫及。

现代文:至于其学术精当举动微妙,当时没有人能赶得上他。

古文:业兴二子,崇祖传父业。

现代文:李业兴有两个儿子,崇祖继承父亲的事业。

古文:崇祖字子述。

现代文:崇祖字子述。

古文:文襄集朝士,命卢景裕讲《易》。崇祖时年十一,论难往复,景裕惮之。

现代文:文襄皇帝聚集朝中官员,命令卢景裕讲解《易》,崇祖这时十一岁,来往议论驳难,卢景裕很畏惧他。

古文:业兴助成其子,至于忿阋。

现代文:李兴业帮助成就他的儿子,以至于愤怒争吵。

古文:文襄色甚不平。

现代文:文襄皇帝的面容很不高兴。

古文:姚文安难服虔《左传解》七十七条,名曰《驳妄》。

现代文:姚文安诘难服虔《左传解》七十七条,称之为《驳妄》。

古文:崇祖申明服氏,名曰《释谬》。

现代文:崇祖阐明服虔的注解,名为《释谬》。

古文:齐文宣营构三台,材瓦工程,皆崇祖所算也。

现代文:齐文宣帝建造三台,材料砖瓦等工程,都是崇祖计算的。

古文:封屯留县侯。

现代文:封屯留县候爵。

古文:遵祖,齐天保初难宗景历甚精。

现代文:遵祖,齐天保初年诘难宋景业的历法,十分精到。

古文:自仓颉以来,八体取进,一人而已。

现代文:崇祖为元子武选择葬地,酒醉之后告诉他说: 改葬之后,应当和孝文帝没什么区别。

古文:权会,字正理,河间郑人也。

现代文:齐武成帝时,有人告发了他,兄弟二人同时被杀。权会字正理,河间莫阝人。

古文:志尚沈雅,动遵礼则。

现代文:志向崇尚沉稳高雅,举动遵循礼节法度。

古文:少受郑《易》,妙尽幽微;《诗》、《书》、《二礼》,文义该洽;兼明风角,妙识玄象。

现代文:小时候学习郑玄《易》,曲尽其幽微奥妙。《诗》、《书》、《三礼》文义精审博识,兼擅风角之术,善观天象。

古文:仕齐,初四门博士。

现代文:仕于齐朝,开始的时候任四门博士。

古文:仆射崔暹引为馆客,甚敬重焉,命世子达挐尽师傅之礼。

现代文:仆射崔暹引荐为门客,对权会非常敬重,命太子达用对待师傅的礼仪对待权会。

古文:暹欲荐会与马敬德等为诸王师。

现代文:崔暹想举荐权会和马敬德等人做诸王师傅。

古文:会性恬静,不慕荣势,耻于左宦,固辞。

现代文:权会生性恬淡闲静,不羡慕荣禄权势。耻于做地方官,坚决推辞。

古文:暹识其意,遂罢荐举。

现代文:崔暹明白他的意思,就不再举荐他。

古文:寻追修国史,监知太史局事。

现代文:不久,追令修撰国史,权会监督管理太史局事务。

古文:后迁国子博士。

现代文:后来改任国子博士。

古文:会参掌虽繁,教授不阙。性甚儒綍,似不能言,及临机答难,酬报如响,由是为诸儒所推。

现代文:权会参与管理的事情虽然繁多,但仍不停教授学生之事,性格十分儒雅软弱,好像不太敢说话,但到了应答诘难之时,应答如回声,因此受到诸多儒生的推重。

古文:而贵游子弟慕其德义者,或就其宅,或寄宿邻家,昼夜承间,受其学业。

现代文:王公贵族的子弟中仰慕权会德行道义的人,或是到其宅院,或是借宿到他邻居家,昼夜依次求问,接受权会的学业。

古文:会欣然演说,未尝懈怠。

现代文:权会很高兴地讲解,不曾有所懈怠。

古文:虽明风角玄象,至于私室,都不及言。

现代文:权会虽然擅长风角之术和观天象,到了私人房舍,一点也不提起。

古文:学徒有请问者,终无所说。

现代文:学生有向他请教的,他始终一点也不说。

**古文:每云: 此学可知不可言,诸君并贵游子弟,不由此进,何烦问也。 **

现代文:权会常常说 :这种学问可以知晓,却不能言说。诸君都是王公贵族子弟,不必通过这些进取,何必多问呢!

古文:唯有一子,亦不授此术。

现代文:权会只有一个儿子,也不传授这种方术。

古文:会曾遣家人远行,久而不反。

现代文:权会曾经派遣家人到远方去,很久没有返回。

古文:其行还将至,乃逢寒雪,寄息他舍。

现代文:那个家人回程快到家时,逢上天降大雪,就寄居到别人家中。

**古文:会方处学堂讲说,忽有旋风吹雪入户,会笑曰: 行人至,何意中停! **

现代文:权会这时正在学堂讲课,忽然有旋风把雪吹入门内,权会笑着说 :出行的家人已经到了,想不到中间停了下来!

古文:遂使追寻,果如其语。

现代文:于是就派人追踪寻找,果然像他说的那样。

古文:会每占筮,大小必中。但用爻辞彖象,以辨吉凶。《易》占之属,都不经口。

现代文:权会每次占筮,不论事情大小,必定能够言中,只用爻辞、彖辞和象辞,来辨明吉凶,用《易》来占卜一类,都不说出来。

古文:会本贫生,无僮仆,初任助教日,恆乘驴。

现代文:权会本是出自贫寒之家,没有书僮仆人,当初任助教的时候,一直骑驴。

古文:其职事处多,非晚不归。

现代文:他任职的地方很多,不到天晚不回家。

古文:曾夜出城东门,会独乘一驴。忽有二人,一人牵头,一人随后,有似相助。

现代文:曾经夜里出城东门,权会独自骑着一头驴,忽然出现两个人,一个人在驴前,一个人随从在后,好像是帮助他一样。

古文:其回动轻漂,有异生人。

现代文:他们的举动轻飘飘地,和活人不同。

古文:渐失路,不由本道。

现代文:渐渐地就迷失了道路,不照原来的路走了。

古文:心甚怪之,遂诵《易经》上篇第一卷。不尽,前后二人,忽然离散。

现代文:权会心中十分奇怪,就背诵《易经》上篇第一卷,一卷还没背诵完,前后的两个人忽然离散而去。

古文:会亦不觉堕驴,迷闷,至明始觉。

现代文:权会也不知不觉地从驴上坠落下来,迷迷糊糊地,到天亮才醒来。

古文:方知堕处乃是郭外,才去家数里。

现代文:这时才知道坠落的地方是在城外,离家才几里路。

古文:有一子,字子袭,聪敏精勤,幼有成人之量。

现代文:有一个儿子,字子袭,聪明机敏,精明勤恳,幼年时就有成年人的器量。

古文:先亡。临送者为其伤恸,会唯一哭而罢,时人尚其达命。

现代文:先死,送葬的人都很悲伤,权会只是哭了一下就停止了,当时的人都称道他明达命理。

古文:武平末,自府还第,在路无故马倒,遂不得语,因暴亡。

现代文:北齐后主武平末年,权会从官府回家,路途中马无缘无故地摔倒了。权会跌倒在地,于是就不能说话了,因而突然死亡。

古文:注《易》一部,行于世。

现代文:注有《易》一部,流传于世。

古文:会生平畏马,位望既至,不得不乘,果以此终。

现代文:权会生平畏惧马,官位名望既然到了那个地步,就不能不骑马,果然是因马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