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五

古文: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

现代文: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

古文:祖邃,父之礼,并《南史》有传。

现代文:祖父裴邃,父裴之礼,《南史》都有传。

古文:政幼聪明,博闻强记,达于从政,为当世所称。

现代文:裴政自幼聪明,见识广博,记忆力强,从事政治很通达,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古文:仕梁,以军功封为夷陵侯,给事黄门侍郎。

现代文:仕于梁朝,因军功封为夷陵侯,任给事黄门侍郎。

古文:及魏军围荆州,政在外见获,萧察谓政曰: 我,武皇帝之孙,不可为尔君乎?

现代文:魏国军队围攻荆州,裴政在城外被俘,萧鮞对裴政说: 我是梁武帝的孙子,不能够作为你的君主吗?

古文:尔何烦殉身于七父。

现代文:你何必要为七父殉葬呢?

**古文:若从我计,则贵及子孙,不然,分腰领矣。 **

现代文:你若是听从我的计谋,就贵宠及于子孙。不然的话,就要身首异处了。

古文:锁之,送至城下,使谓元帝曰: 王僧辩闻台城破,已自为帝。

现代文:将裴政铐锁起来,送到荆州城下,让他对元帝说: 王僧辩听说台城被攻破,已经自立为帝。

**古文:王琳孤弱,不能复来。 **

现代文:王琳孤单力弱,不能再来。

古文:政许之。

现代文:裴政答应下来。

古文:既而告城中曰: 援兵大至,吾以间使被禽,当以碎身报国。

现代文:既到城下,裴政告诉城中的人说: 大队援兵就要来了。我因为秘密出使被他们俘虏,当粉身碎骨报效国家。

古文:监者击其口,终不易辞。

现代文:监督的人抽打他的嘴,裴政始终不改口。

古文:察怒,命趣行戮。

现代文:萧鮞恼怒,命人迅速把他杀掉。

古文:蔡大业谏曰: 此人之望也,杀之,则荆州不可下。

现代文:蔡大业谏阻说: 杀了他,正是这个人所希望的。如果杀掉他,荆州就不能攻下了。

古文:因得释。

现代文:裴政因而得到释放。

古文:会江陵平,与城中朝士俱送京师。

现代文:适逢江陵被平定,裴政和城中的朝廷官员一同被押送京城。

古文:周文闻其忠,援员外散骑侍郎,引入相府。

现代文:周文帝闻知裴政忠贞,授予员外散骑侍郎之职,引领入丞相府。

古文:命与卢辩依《周礼》建六官,并攒次朝仪,车服器用,多遵古礼,革汉、魏之法,事并施行。

现代文:命裴政和卢辩根据《周礼》设置六官,一同撰拟朝仪,车马服饰,器物用具,大多遵循古代礼法,革除汉、魏之法,事情一并实行。

古文:寻授刑部下大夫,转少司宪。

现代文:不久,授刑部下大夫之职,转任少司宪。

古文:政明习故事,又参定周律。

现代文:裴政熟悉史实,又参与制定周朝的刑律。

古文:能饮酒,至数斗不乱。

现代文:善于饮酒,饮至数斗仍不醉。

古文: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

现代文:文簿卷宗堆满几案,析理裁决如流水般迅速,使用刑法宽大公平,没有冤狱和滥杀。

**古文: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 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 **

现代文:因徒犯有死罪,裴政允许其妻子儿子入狱看望,到了冬天将要处决的时候,都说 :裴大夫裁定我死罪,我死了没有什么遗憾的。

古文:又善钟律,尝与长孙绍远论乐,事在《绍远传》。

现代文:裴政又擅长音乐,曾经和长孙绍远议论音乐,事在《绍远传》。

古文:隋开皇元年,为率更令,加上仪同三司。

现代文:隋文帝开皇元年,裴政任率更令,加授上仪同三司。

古文:诏与苏威等修定律令。

现代文:诏令与苏威等人共同修订律令。

古文: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

现代文:采集魏、晋的刑典,下至齐、梁,沿用变革,刑法轻重,取其折衷。

古文:同撰著者十余人,凡疑滞不通,皆取决于政。

现代文:一同撰写的有十几人,凡有疑惑阻滞不通,皆由裴政决断。

古文:进位散骑常侍,转左庶子。

现代文:晋升为散骑常侍,转任左庶子。

古文:多所匡正,见称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

现代文:多有匡正,被称为纯正忠诚。东宫凡是有什么大事,都委托给裴政处置。

古文: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

现代文:右庶子刘荣,生性十分专断。

古文: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

现代文:当时武职轮流值班,通事舍人赵元恺制作值班名单,名单还没来得及作好。

古文:太子再三催促,荣令元恺口奏,不须造帐。

现代文:太子再三催促,刘荣让元恺口奏,不必制作名单。

**古文:及奏,太子问: 名帐安在? **

现代文:元恺上奏,太子问: 名单在哪里?

**古文:元恺云: 禀承刘荣,不听造帐。 **

现代文:元恺回答说: 秉承刘荣的命令,不让制作名单。

古文: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太子付政推问。

现代文:太子随即诘问刘荣,刘荣便拒不认帐。太子将元恺交给裴政推问。

**古文:未及奏状,阿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 政欲陷荣,推事不实。 **

现代文:裴政还未来得及上奏,阿谀依附刘荣的人先对太子说: 裴政想陷害刘荣,推问事情不实。

古文:太子召责之,政曰: 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

现代文:太子召裴政责问,裴政说: 凡是审理案件,必须有两点,一是观察情由,二是依据证据,观察其曲直,以确定是非。

古文:臣察荣位高任重,纵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不须讳。

现代文:臣看刘荣位高任重,即使确实对元恺说了,大概也只是小小的过失,估计也不必否认。

古文: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

现代文:再看元恺,受刘荣控制,怎敢用无由头的言语妄自迁累刘荣呢?

古文:二人之情理正相似。

现代文:二人的情由,理由很相似。

古文: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证,茜款状悉与元恺符同。

现代文:元恺引左卫率崔等人作证,崔的陈说和元恺所说的全部相符。

古文:察情既敌,须以证定。

现代文:观察情由既然相等,就必须根据证据来定。

**古文:臣谓荣语元恺非虚。 **

现代文:臣认为刘荣对元恺说的话不假。

古文: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

现代文:太子也不怪罪刘荣,而称赞裴政公平正直。

古文: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

现代文:裴政喜欢当面揭人短处,而退出后就不再说什么。

古文: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又缘女宠,来往无节。

现代文:当时,云定兴多次入东宫侍奉太子,把奇装异服和怪异的器物,进献给后宫,又因为女儿的恩宠,出入宫中,没有节制。

古文:政数切谏,太子不纳。

现代文:裴政多次直言劝谏,太子不采纳。

古文:政谓定兴曰: 公所为不合礼度。

现代文:裴政对云定兴说 :公所作所为不合乎礼法。

古文:又元妃暴薨,道路籍籍,此于太子非令名也。

现代文:再者,元妃暴死,路人议论纷纷,这对太子不是好名声。

**古文: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 **

现代文:但愿公自动引退,不然的话祸将及身。

古文:定兴怒,以告太子,太子益疏政。

现代文:云定兴大怒,把这些告诉了太子,太子更加疏远裴政。

古文:由是出为襄州总管,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

现代文:裴政因此而被贬为襄州总管,妻子儿女没有随他到任,得到的俸禄,都散给了僚属。

古文:人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竟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五人处死,流、徒者甚众。

现代文:有人犯了罪,裴政私下里都知道,有的一年到头也不揭发出来,等到屡次犯罪,就借助集会的机会,当着众人把他们喊出来,亲自审理其罪行,有五个人被处死,流放和被罚处劳役的人很多。

古文:合境惶慑,令行禁止,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圄,殆无诤讼。

现代文:整个襄州因此惶恐惊惧,令行禁止,称赞裴政神明。自此之后,不修整监狱,几乎没有什么辩争诉讼。

古文:卒于官。

现代文:死于官任。

古文:著《承圣实录》十卷。

现代文:著有《承贤实录》十卷。

**古文:及太子废,文帝追忆之曰: 向遣裴政、刘行本在,共匡弼之,犹应不令至此。 **

现代文:等到太子被废,文帝追忆裴政说: 如果让裴政和刘行本还在,共同匡正辅助太子,应该不让太子到这个地步。

古文:子南金,位膳部郎,学涉有文藻,以轻财贵义称。

现代文:儿子裴南金,任膳部郎,学问所涉,多有文采,以轻财贵义受人赞誉。

古文: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

现代文:李谔字士恢,赵郡人。

古文:博学解属文。

现代文:学问广博,能写文章。

古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

现代文:仕于齐国,任中书舍人,能言善辩,常常接待应对陈国的使者。

古文:周平齐,拜天官都上士。

现代文:周国平定齐国,任天官都上士。

古文:谔见隋文帝有帝王志操,深自结纳。

现代文:李谔见隋文帝有帝王的志向操守,与之结交甚深。

古文: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

现代文:文帝为丞相时,待李谔十分亲近,向李谔询问得失。

古文: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

现代文:当时,天下屡有战乱,国家财物浪费很多,李谔上《重谷论》来讽谏。

古文:帝纳之。

现代文:文帝采纳了李谔的建议。

古文:及受禅,历比部、考功二曹侍郎,赐爵南和伯。

现代文:文帝受禅继位,李谔任比部、考功二曹侍郎,赐爵南和伯。

古文:谔性公方,明时务。

现代文:李谔性格梗直方正,明达时务。

古文:迁书侍御史。

现代文:升任书侍御史。

古文:上谓群臣曰: 朕昔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朕遂决意在内。

现代文:文帝对群臣说 :朕当初任大司马时,常常请求在京城之外任职,李谔陈述十二条计策,苦苦劝阻,不许朕任外职,朕就决意留在朝中。

**古文:今此事业,谔之力也。 **

现代文:如今这样的事业,全靠李谔的力量。

古文:赐物二千段。

现代文:赐给李谔财物二千段。

古文: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乃上书曰: 臣闻追远慎终,人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

现代文:李谔见礼教凋零破弊,公卿死亡之后,子孙就将其爱妾侍婢嫁出卖掉,形成了一种风俗。就上书说 :臣听说追慕远风,慎待其终,人们的德行归于淳厚,三年不要改变,才能称之为孝。

古文:如闻大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引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此,实损风化。

现代文:如今听说大臣之中,有的父祖亡故之后,时间不久,子孙无赖,就将其姬妾,嫁卖出去换取钱财。有一人这样做,就实在有损于风俗教化。

古文:妾虽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今通式。

现代文:妾虽然卑贱,但因亲自承接父祖衣履,应服重孝三年,这是古今惯例。

古文:岂容遽褫衰绖,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前,送付他人之室?

现代文:岂能容许立刻脱去孝服,强行傅施粉黛,泣辞于灵牌之前,送付到他人室中?

古文:凡在见者,犹致伤心,况乎人子,能堪斯忍!

现代文:凡是见到这种情况的人,尚且伤心,何况作为人子,岂能忍受这些!

古文: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

现代文:还有一些朝廷重臣,职位声望都很高贵,平生交友,情如兄弟。

古文: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

现代文:等其亡没之后,就远如路人,早上听说旧友死讯,晚上就规劝其妾,方便时就嫁出去,以得人求聘为限。

古文: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

现代文:没有廉耻之心,背弃朋友情义。

**古文:且居家理务,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 **

现代文:而且居家处理事务,可以移于官场,既然不能纠匡私欲,怎么能够赞助政务?

古文:上览而嘉之。

现代文:文帝观览李谔的上书而嘉奖他。

古文:五品已上妻妾不得改醮,始于此也。

现代文:五品以上官员的妻妾不许改嫁,从此开始。

古文: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流宕忘反,上书曰:

现代文:李谔又因当时文章崇尚轻薄,流宕忘返,上书说:

古文:臣闻古先哲王之化人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

现代文: 臣听说古代聪明的帝王教化百姓,必定改变其听到和看到的东西,防止其嗜好和欲望,堵塞其邪恶放荡之心,指示一条淳厚平和的道路。

古文:五教六行,为训人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

现代文:五教六行,是训导百姓的根本;《诗》、《书》、《礼》、《易》,是进入道义的门径。

古文: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

现代文:故而能够家家孝顺慈爱,人人知道礼仪谦让,匡正民俗,调理风俗,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了。

古文:其有上书献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

现代文:有上书献赋,制讠来镌铭的,都用来褒扬德行,述说贤哲,标明勋业,论证事理。

古文:苟非惩劝,义不徒然。

现代文:只要不是责罚和奖励,就决不是徒劳无功。

古文:降及后代,风教渐落。

现代文: 下及后代,风俗教化渐渐衰落。

古文: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

现代文:魏国的三祖,更加崇尚文词,忽略君主的大道理,喜好雕虫小技。

古文: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

现代文:下面的人跟从上面的人,就像影随形响应声一样,争相显示文采,于是就形成一种风俗。

古文: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

现代文:江左齐、梁,这种弊病更为厉害,不论贵贱贤愚,只是务求吟诗咏赋。

古文: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

现代文:于是又丢掉了理而保存了异端,追逐虚无微末,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

古文: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现代文:连篇累牍,超不出月亮露珠这些形象,积案盈箱,只是风和云之类的景物。

古文: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

现代文:世俗用这些比较高下,朝廷要根据这些选拔官员。

古文: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

现代文:功名利禄之路既然已经开通,爱好崇尚之情就更加笃实。

古文: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卯,未窥六甲,先制五言。

现代文:于是,闾里老少,贵游子弟,还不知道天干地支,就先撰写五言诗。

古文: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

现代文:至于羲皇、舜、禹的典章,伊尹、傅说、周公、孔子的学说,就不再关心,何曾听得进去!

古文: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指儒素为古拙,用词赋为君子。

现代文:把高傲放诞看作清高虚无,把抒发情感作为勋业功绩,指责儒者的品德操行是古朴笨拙的,借助词赋而成为人格高尚的人。

古文: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

现代文:所以,文章日见繁多,政治日益混乱,确实是因为放弃了大圣的楷模,造成了把无用的当作有用的局面。

古文:捐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现代文:丢弃根本,追逐末节,遍布整个华夏境内,互相学习效法,时间越久就越加盛行。

古文: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浮词,遏止华伪。

现代文: 大隋承受天命,圣道始兴,罢黜浮艳的文词,遏止华丽的伪饰。

古文:自非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参厕缨冕。

现代文:不是胸藏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就不能成为官员,侧身官吏之列。

古文: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

现代文:开皇四年,颁诏于天下,公私文章翰墨,都应据实而录。

古文: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推罪。

现代文:这一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交付有司追究其罪。

古文: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素,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现代文:自此以后,公卿大臣都明白了正道,没有人不仰慕古代典籍,放弃华艳绮糜,选择古代帝王的好典章,行大道于当世。

古文:如闻外州远县,仍踵弊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

现代文: 如今听说边远州县,依然继承那种凋敝的世风,选择官吏,举荐人才,不遵循法典规则。

古文: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

现代文:宗族同党称赞其孝顺,乡里归于仁爱,要学习就一定学习古代典籍,交往而不随随便便的人,就被摒斥在门外,不加录用;学习不依据古人,追逐世俗,随从时议,写轻薄浮艳的文章,结交朋党而追求名誉的人,就选拔为官吏,举荐到朝廷。

古文: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

现代文:大概是因为县令、刺史不推行风化教育,还夹杂私情,心里没有公道。

古文: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

现代文:臣既然忝居宪司,就应尽纠察之职。

古文:若闻风即劾,恐挂纲者多,请勒有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现代文:如果听到风声就弹劾,恐怕要有很多人触犯刑律。请求勒令有司,广泛加以搜求寻访,如有这样的人,就陈述情状送达宪台。

古文:谔又以当官者好自矜伐,复上奏具陈其弊。请加罪黜,以惩风轨。

现代文:李谔又因为做官的人喜好自高自大,再次上书陈说其弊端,请求加以纠罪贬黜,以惩戒风范。

古文:上以谔前后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

现代文:文帝把李谔前后的奏章颁布天下,四海之内都趋于风教,深刻地革除了弊端。

古文: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之志。

现代文:李谔任职数年,务求存其大体,不崇尚威严刚猛,因此没有刚正的美誉,而是心存匡谬纠正的志向。

古文:邳公苏威以临道店舍,乃求利之徒,事业污杂,非敦本之义。遂奏约遣归农。

现代文:邳公苏威认为临近官道的店家,乃是求利之人,从事的行业卑污杂乱,不合乎重农的道理,于是就奏请减少,将店家遣归家乡务农。

古文:有愿依旧者,在所州县,录附市籍,仍撤毁旧店,并令远道,限以时日。

现代文:有人愿意依旧开店,就在他们所在的州县,附录于城市的户籍,仍然命令他们拆去原来的店铺,远离官道,限期办理。

古文:时逢冬塞,莫敢陈诉。

现代文:时逢寒冬,没有人敢于诉说。

古文:谔因别使,见其如此,以农工有业,各附所安,逆旅之与旗亭,自古非同一概,即附市籍,于理不可。

现代文:李谔因出使别的地方,见到他们这样,认为农民和工人各有其业,各自依附所安之业,行旅中的店铺和集市上的酒楼,自古以来就不一样,就是附属于城市户籍,在道理上也行不通。

古文:且行旅之所依托,岂容一朝而废?

现代文:况且,临道店铺是行旅的依托,岂能容许一朝废除?

古文:徒为劳扰,于事非宜。

现代文:拆除临道店铺,白白劳动扰乱百姓,不合于事理。

古文:次大体、大钧,并位尚书郎。鲍宏,字润身,东海郯人也。

现代文:就擅专裁决,令一切依旧。出使回京到了朝堂,然后才奏知文帝,文帝认为他处理得很好,说: 体察国家的大臣,应当这样。 后来,李谔因为年纪大了,出京任通州刺史,甚有德政,人们都心悦诚服。

古文:父机,以才学知名。

现代文:卒于官任。鲍宏字润身,东海剡人。父亲鲍机,因才能学问而知名。

古文:仕梁,位书侍御史。

现代文:仕于梁朝,官至书侍御史。

古文:宏七岁而孤,为兄泉之所爱育。

现代文:鲍宏七岁时死了父亲,由兄长泉之爱护抚育。

古文:年十二,能属文,尝和湘东王绎诗,绎嗟赏不已,引为中记室。

现代文:年满十二岁,就能作文章,曾经奉和湘东王萧绎诗,萧绎嗟叹赞赏不已,引荐为中记室。

古文:累迁通直散骑侍郎。

现代文:多次升迁至通直散骑常侍。

古文:江陵平,归于周,明帝甚礼之,引为麟趾殿学士。

现代文:江陵被平定,归顺周朝,周明帝待他很有礼仪,任命为麟趾殿学士。

古文:累迁遂伯下大夫。

现代文:多次升迁至遂伯下大夫。

古文:与杜子晖聘陈,谋伐齐,陈遂出兵度江以侵齐。

现代文:和杜子晖出使陈国,谋划讨伐齐国。

古文:帝尝问宏取齐策,宏以为 先皇往日,出师洛阳,彼有其备,每不克捷。

现代文:陈国就出兵渡江侵略齐国,周武帝曾经向鲍宏询问夺取齐国的策略,鲍宏认为: 先皇以往攻齐,从洛阳出兵,他们有防备,每次都不能取胜。

**古文:如臣计者,进兵汾、潞,直掩晋阳,出其不虞,以为上策。 **

现代文:按照臣的计谋,进兵汾、潞,直袭晋阳,出其不意,才是上策。

古文:帝从之。

现代文:周武帝听从鲍宏的建议。

古文:及定山东,除小御正,赐爵平遥县伯,加仪同。

现代文:等到齐国被平定,任命鲍宏为小御正,赐爵平遥县伯,加授仪同。

古文:隋文帝作相,奉使山南。

现代文:隋文帝为丞相时,鲍宏奉命出使山南。

古文:会王谦举兵于蜀,路次潼州,为谦将达奚惎所执,逼送成都,竟不屈节。

现代文:适逢王谦在蜀举兵反叛,鲍宏路经潼州,被王谦的部将达奚抓获,强行送往成都,鲍宏终于不能屈服。

古文:谦败,驰传入京,文帝嘉之,赐以金带。

现代文:王谦失败后,鲍宏被迅速传入京城。文帝嘉奖鲍宏宁死不屈,赐给他金带。

古文:及受禅,加开府,进爵为公。

现代文:文帝受禅即位,加授鲍宏为开府,晋封爵位为公。

古文:历利、邛二州刺史,秩满还京。

现代文:历任利、邛二州刺史,任满回京。

古文:时有尉义臣者,其父崇不从尉迟迥,从复与突厥战死。

现代文:当时有一个名叫尉义臣的人,其父尉迟崇不跟从尉迟迥造反,后来在与突厥军队作战中战死。

古文:上嘉之,将赐姓金氏。

现代文:文帝嘉奖他,准备赐给他姓刘金氏,向群臣询问。

古文:访及群下,宏曰: 昔项伯不同项羽,汉高赐其姓刘氏,秦真父能死难,魏武赐姓曹氏。

现代文:鲍宏说: 当初项伯不同于项羽,汉高祖赐其姓刘;秦贞的父亲能为国死难,魏武帝赐其姓曹。

古文:请赐以皇族。 帝曰: 善。 因赐义臣姓杨。

现代文:请求把皇族之姓赐予尉义臣。 文帝说 :好。 因此就赐义臣姓杨。

古文:后授均州刺史,以目疾免,卒于家。

现代文:后来又授任为均州刺史,因生眼病免官。死于家中。

古文:未几,敬真有疾,见俱罗为祟而死。

现代文:当初,周武帝敕令鲍宏修撰《皇室谱》一部,分作《帝绪》、《疏属》、《赐姓》三篇。

古文:柳彧,字幼文,河东人也。

现代文:有文集十卷行于世。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

古文:世居襄阳。

现代文:世代居于襄阳。

古文:父仲礼,《南史》有传。

现代文:父柳仲礼,《南史》中有传。

古文:仲礼,梁败见囚于周,复家河东。

现代文:梁国被战败后,柳仲礼被周国俘虏,又在河东安下家。

古文:彧少好学,颇涉经史。

现代文:柳彧少年时喜爱学习,对经史多有涉猎。

古文: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久而出为宁州总管掾。

现代文:周大冢宰宇文护用为中外府记室,过了很久,出任宁州总管掾。

古文:武帝亲总万机,彧诣阙求试。

现代文:周武帝亲自执政,柳彧到朝中请求应试。

古文:帝异之,以为司武中士。

现代文:武帝认为柳彧非同寻常,任命为司武中士。

古文:转郑令。

现代文:转任郑县令。

古文:平齐之后,帝赏从官,留京者不预。

现代文:平定齐国之后,武帝奖赏跟从征伐的官员,留守京城的人没有奖赏。

古文:彧上表曰: 今太平告始,信赏宜明,酬勋报劳,务先有本。

现代文:柳彧上表说: 如今刚刚得到太平,有功者必定要得赏赐,赏赐应该分明,酬谢勋绩,报答功劳,务必要有所本。

古文:屠城破邑,出自圣规,斩将搴旗,必由神略。若负戈擐甲,征扞劬劳。

现代文:攻破城池,出自陛下谋划,斩敌将拔敌旗,必定出自陛下的神略,就像披坚执锐,征伐辛劳一样。

古文:至于镇抚国家,宿卫为重。

现代文:至于镇守安抚国家,在宫中守卫,担任警戒,也是重要的。

**古文:俱禀成算,非专己能,留从事同,功劳须等。 **

现代文:都是秉承已定的计划,不只是自己的能力。留守京师和跟从征伐,事情是一样的,功劳必须相等。

古文:于是留守并加品级。

现代文:于是留守京城的人都一同加官晋级。

古文:隋文帝受禅,历尚书虞部、屯田二侍郎。

现代文:隋文帝受禅继位,柳彧历任尚书虞部、屯田二侍郎。

古文: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

现代文:按照当时的制度,三品以上的官员,门外皆竖有戟槊。

古文: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

现代文:左仆射高赹的儿子高弘德,封爵应国公,申行牒文,请求在门外竖立戟槊。

**古文:彧判曰: 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厌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阁又施? **

现代文:柳彧在申请文书上批道: 仆射之子没有另外居处,父亲的戟槊已竖立在门外,尊贵有超出卑贱的道理,儿子有回避父亲的礼仪,岂能容许门外已经设置,内房又设立呢?

古文:事竟不行。

现代文:此事终于没有实行。

古文:颎闻而叹伏。

现代文:高赹听到后,赞叹佩服。

古文:后迁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敬惮。

现代文:后来升任书侍御史,立于朝堂,神色端正,百官十分敬重畏惧。

**古文:上嘉其婞直,谓曰: 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 **

现代文:文帝嘉奖其刚直,对他说: 大丈夫应当建立功名于世,不能与世沉浮。

古文:赐钱十万,米百石。

现代文:赏赐给柳彧钱十万,米一百石。

古文: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 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

现代文:当时,刺史之职多由武将担任,很多人不称职,柳彧上表说: 伏见诏书任命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和干子年近八十,已是钟鸣漏尽之时。

古文:前在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

现代文:从前在赵州,对职务已是糊涂,政务由一群小人决断,贿赂公然盛行。

**古文:百姓吁嗟,歌谣满道,乃云: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

现代文:百姓感慨,歌谣遍及道路,以至于说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古文:古人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

现代文:古人说: 耕种应当问奴仆,纺织应该问婢女。

古文:此言各有所能也。

现代文:这说的是各有所能。

古文: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临人莅职,非其所解。

现代文:干子擅长骑马射箭,冲锋陷阵;治理百姓,担当职务,则不是他所能明白的。

古文: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

现代文:如果说优待年老的人,自然可以多多赐给金银布帛;若令其做刺史,所损害的就特别大。

**古文:臣死而后已,敢不竭诚。 **

现代文:臣死了也就罢了,岂敢不竭尽忠诚!

古文:上善之,干子竟免。

现代文:文帝认为柳彧说得对,干子终于被免职。

古文:有应州刺史唐君明,居母丧,娶雍州长史厍狄士文之从父妹。

现代文:应州刺史唐君明,居母丧期间,娶雍州长史库狄士文叔父的妹妹。

古文:彧劾之曰: 君明忽劬劳之痛,惑嬿尔之亲,冒此苴缞,命彼褕翟。

现代文:柳彧弹劾他说 :唐君明忽视丧母的悲痛,惑于燕尔新婚的亲情,把丧母的孝服遮掩起来,穿上那种带有文采的祭服。

古文:不义不昵,《春秋》载其将亡:无礼无仪,诗人欲其遄死。

现代文:没有亲义,《春秋》记载这样的人将要灭亡;没有礼义,诗人想要这样的人快些死。

古文:士文赞务神州,名位通显,弃二姓之重匹,违六礼之轨仪。

现代文:士文任职于国家,名高位显,背弃二姓的重要对比,违背六礼的法式规范。

**古文:请禁锢终身,以惩风俗。 **

现代文:请将唐君明终身囚禁,以惩戒风俗。

古文:二家竟坐得罪。

现代文:二家竟然连坐获罪。

古文: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彧多所矫正,上甚嘉之。

现代文:隋朝承接丧乱之后,风俗颓废败坏,柳彧多有矫正,文帝很赞赏他。

古文:又见上勤于听受,百僚奏请多有烦碎,因上疏谏曰: 人君出令,诫在烦数。

现代文:另,柳彧见文帝听政理事甚勤,文武百官奏请的事情多有繁琐零碎,因而上疏劝谏说: 君主发布命令,戒除繁琐。

古文:是以舜任五臣,尧咨四岳,设官分职,各有司存,垂拱无为,天下以乂。

现代文:因此,舜把事情交付五臣,尧咨询四岳,设置官员,分担职务,各自都有自己的职责,尧、舜垂袖拱手无所作为,而天下平安。

古文:所谓劳于求贤,逸于任使。

现代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求取贤才上辛劳,在任命使用上安逸。

古文:比见事无大小,咸关圣职。

现代文:及见事无大小巨细,都请陛下裁处。

古文:陛下留心政道,无惮疲劳,至乃营造细小之事,出给轻微之物,一日之内,酬答百司,至乃日旰忘食贫,分夜未寝,动以文簿,忧劳圣躬。

现代文:陛下留心政务,不畏惧疲劳,至于建造房舍这样的小事,供给轻细微小之物,一日之内,应酬答对百官,以至于日已至晚忘记进食,夜至更深未能安寝,举动都是文书簿记,忧扰劳累陛下之本。

**古文:伏愿思臣至言,少减烦务。 **

现代文:伏愿陛下考虑臣的至诚之言,稍稍减少一些繁琐的事务。

古文:上览而嘉之。

现代文:文帝看了柳彧的上书,甚为赞赏。

**古文:以其家,敕有司与之筑宅,因曰: 柳彧正直之士,国之龟宝也。 **

现代文:因为柳彧家中贫困,文帝敕令有司给柳彧建筑宅院,说 :柳彧是正直之士,是国家的瑰宝。

古文:其见重如此。

现代文:柳彧受到的重视就像这样。

古文: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敕送南台。

现代文:右仆射杨素当权,显赫尊贵,百官都很畏惧,没有人敢于不顺从。曾因小小的罪过,敕令送往南台。

古文:素恃贵,坐彧床。

现代文:杨素自恃宠贵,坐在柳彧的座位上。

**古文: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曰: 奉敕推公罪。 **

现代文:柳彧从外面进来,看见杨素这样,在台阶上端着手板正色道 :尊奉敕令追究公的罪过。

古文:素遽下。

现代文:杨素急忙下来。

古文:彧据案坐,立素于庭前,辩诘事状。

现代文:柳彧依桌案坐下,让杨素站在大厅堂前,辩白诘问事情的来龙去脉。

古文:素由是衔之。

现代文:杨素因此忌恨柳彧。

古文: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

现代文:但因柳彧此时正得文帝的信任,所以杨素没有中伤柳彧。

古文: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曰: 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

现代文:柳彧见近代以来,通都大邑的百姓每逢正月十五日,就作角抵戏,互相争竞夸耀,以至于浪费很多财力,上书请求禁绝角抵戏说 :私下见到京城和京城之外的州县,每逢正月十五日夜,人群充塞街道,鼓声震天,火炬照彻大地,人人头戴兽形面具,男子身穿女人之服,倡优耍弄杂技,奇形怪状。

古文:外内共观,曾不相避。

现代文:男男女女都来观看,互相不曾回避。

古文:竭赀破产,竞此一时。

现代文:竭尽资财,破费财产,都在此时一争高低。

古文: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

现代文:人们倾室而出,不论高低贵贱,男女互相混杂,黑白不分。

古文:秽行因此而生,盗贼由斯而起。

现代文:污秽的行为因此而生,盗贼由此而起。

古文:非益于化,实损于人。

现代文:不仅无益于教化,而且实在有损于百姓。

**古文:请颁天下,并即禁断。 **

现代文:请求颁诏天下,一并立即禁止。

古文:诏可其奏。

现代文:诏令准许柳彧的上奏。

古文:是岁,持节巡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州县肃然,莫不震惧。

现代文:这一年,柳彧持符节出巡河北五十二州,奏请罢免贪赃枉法和不称职的长官二百多人,州县整肃,无不震惊畏惧。

古文:上嘉之,赐绢布二百匹,氈三十领,拜仪同三司,岁余,加员外散骑常侍。

现代文:文帝嘉奖柳彧,赐给绢布二百匹,毛毡三十领,授予仪同三司。过了一年多,加授员外郎散骑常侍。

古文:仁寿初,持节巡省太原道十九州。

现代文:仁寿初年,持节巡视太原道十九州。

古文:及还,赐绢百五十匹。

现代文:回京后,又赐绢一百五十匹。

古文:彧尝得博陵李文博所撰《政道集》十卷,蜀王秀遣人求之。彧送之于秀,秀复赐彧奴婢十口。

现代文:柳彧曾经得到博陵李文博撰写的《政道集》十卷。蜀王杨秀派人来索求,柳彧把书送给杨秀,杨秀又赐给柳彧十名奴仆和婢女。

古文: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除名,配戍怀远镇。

现代文:等到杨秀得罪,杨素上奏,说柳彧以朝廷大臣交结诸侯王,将柳彧除去名籍,发配到怀远镇戍边。

古文:行达高阳,有诏徵进。

现代文:行至高阳,有诏令征回京师。

古文:至晋阳,遇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入城。

现代文:回至晋阳,适逢汉王杨谅作乱,派遣使者召柳彧入城。

古文:而谅反形已露,彧入城,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自称危笃。

现代文:杨谅造反的形势已经明显,柳彧入城后,估计难以幸免,就假装患了恶疾不能进食,自称已是十分危险。

古文:谅怒囚之。

现代文:杨谅恼怒,把柳彧囚禁起来。

古文:及谅败,杨素奏彧心怀两端,以候事变,迹虽不反,心实同逆。

现代文:杨谅失败后,杨素奏柳彧怀有二心,等待事情发生变化,表面虽没有造反,心里实际上已和叛逆者相同。

古文:坐徙敦煌。

现代文:柳彧又坐罪发配到敦煌。

古文:素卒,乃自申理,有诏徵还。

现代文:杨素死后,柳彧就自己上书申辩,诏令征还京师。

古文:卒于道。

现代文:死于途中。

古文:有子绍,为介休令。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

现代文:赵绰字士倬,河东人。

古文:性质直刚毅。

现代文:生性质朴正直,刚强果决。

古文: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现代文:周朝初年任天官府史,因为恭谦谨慎,做事勤恳,擢升为夏官府下士。

古文: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

现代文:稍后,又因精明干练为人所知,任内史中士。

古文:父艰去职,哀毁骨立,世称其孝。

现代文:因父丧辞官,悲哀过度损坏了身体,世人都称赞他孝顺。

古文: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

现代文:隋文帝为丞相时,知道赵绰清廉正直,用为录事参军。

古文:迁掌朝大夫,从行军总管是云晖击叛蛮,以功拜仪同。

现代文:升任掌朝大夫,跟随行军总管是云晖打击叛乱的蛮族,因功授予仪同之职。

古文:文帝受禅,授大理丞。

现代文:文帝受禅继位,授赵绰大理丞之职。

古文:处法平允,考绩连最。

现代文:赵绰执法公平允当,考绩接连都是最好的。

古文:历大理正、尚书都官侍郎,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

现代文:历任大理正、尚书都官侍郎,每次奏闻案件,神色端庄,渐渐地受到重视。

**古文: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 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 **

现代文:文帝因盗贼不能禁绝,准备加重刑法,赵绰进谏说 :法律是天下最可信任的,怎么能够失去呢?

**古文:上忻然纳之,因谓曰: 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 **

现代文:文帝高兴地采纳了赵绰的建议,因而对赵绰说: 如果再听到见到什么,应该多多进言。

古文:迁大理少卿。

现代文:升任赵绰为大理少卿。

古文:故陈将萧摩诃,其子世略在江南作乱,摩诃当从坐。

现代文:萧摩诃原是陈国的将领,他的儿子萧世略在江南叛乱,摩诃依律应该连坐。

古文:上曰: 世略年未二十,亦何能为!

现代文:文帝说 :萧世略年龄还不到二十岁,怎么能够做这样的事!

**古文:以其名将之子,为人逼耳。 **

现代文:因为他是名将的儿子,被人逼迫才这样做罢了。

古文:因赦摩诃。

现代文:因而赦免了摩诃。

古文: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欲待绰去而赦之,因命绰退食。

现代文:赵绰坚决谏阻,认为不可赦免。文帝不能让赵绰屈从,就想等赵绰退朝后赦免摩诃,因而命令赵退朝就餐。

**古文:绰曰: 臣奏狱未决,不敢退朝。 **

现代文:赵绰说 :臣上奏的案件没有裁决,不敢退朝。

**古文:上曰: 大理其为朕特放摩诃也。 **

现代文:文帝说 :大理就为朕特别释放摩诃吧!

古文:因命左右释之。

现代文:因而命身边的人将摩诃释放。

**古文: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裈,俗云利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 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 **

现代文:刑部侍郎辛曾经穿粉红色的裤子,俗话说是吉利之官,文帝认为是妖邪,准备将辛斩首。赵绰说: 根据法律,辛不应有死罪,臣不敢遵命。

**古文:上怒甚,谓曰: 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 **

现代文:文帝非常愤怒,对赵绰说: 你怜惜辛,就不怜惜自己吗?

古文: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

现代文:命令左仆射高赹将赵绰斩首。

**古文:绰曰: 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 **

现代文:赵绰说: 陛下宁可杀了臣,也不可杀辛。

**古文: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 竟如何? **

现代文:到了朝堂,赵绰解衣赴死,文帝派人问赵绰说 :究竟怎么样?

**古文:对曰: 执法一心,不敢惜死。 **

现代文:赵绰回答说 :一心执行法律,不敢顾惜死亡。

古文: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

现代文:文帝生气地进去了,很久才把赵绰释放。

古文: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

现代文:次日,文帝向赵绰道歉,慰劳勉励赵绰,赐给他物品三百段。

古文: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候执以闻,上悉令斩之。

现代文:当时,禁止质料薄劣的私人铸造的钱在市面流通,有两个人在集市上用这种劣质的钱换好钱,武候把他们抓起来奏知文帝,文帝令将二人都杀了。

**古文:绰谏曰: 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

现代文:赵绰谏阻说 :这两个人论罪应该杖击,杀了他们不合法律。

**古文:上曰: 不关卿事。 **

现代文:文帝说 :不关你的事。

**古文:绰曰: 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 **

现代文:赵绰说 :陛下不因为臣愚昧,把臣放在法司的位置,想要随便杀人,怎能不关臣之事?

**古文:上曰: 撼大木不动者,当退。 **

现代文:文帝说: 摇撼大事摇撼不动,应该退下。

**古文:对曰: 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 **

现代文:赵绰回答说: 臣希望感动天心,何论摇撼大树!

古文:上复曰: 啜羹者,热则置之。

现代文:文帝又说: 喝羹的话,热了就放下。

**古文:天子之感,欲相挫邪? **

现代文:天子的威势,想要挫动吗?

古文:绰拜而益前,诃之不肯退。

现代文:赵绰拜礼而又向前,文帝斥责他也不肯后退。

古文:上遂入。

现代文:文帝于是就到内室去了。

古文: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

现代文:书侍御史柳又上书奏请,直言切谏,文帝才作罢。

古文: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

现代文:文帝认为赵绰有忠诚正直之心,常常引入内室,有时遇见文帝和皇后同榻,文帝就招呼赵绰坐下,议论得失。

古文:前后赏赐以万计。

现代文:前后赏赐的财物以万数计。

古文:后进开府,赠其父为蔡州刺史。

现代文:后来,晋位开府,追赠其父为蔡州刺史。

古文:时河东薛胄为大理卿,俱名平恕。然胄断狱以情,而绰守法,俱为称职。

现代文:当时,河东薛胄任大理卿,和赵绰都以公平宽恕闻名,然而,薛胄裁断刑狱根据情理,而赵绰则是遵守法律,都认为他很称职。

**古文:上每谓绰曰: 朕于卿无所爱惜,但卿骨相不当贵耳。 **

现代文:文帝经常对赵绰说: 对于卿,朕没有什么好爱惜的,只是卿的骨相当不得富贵。

古文:仁寿中,卒官,上为之流涕,中使吊祭,鸿胪监护丧事。

现代文:仁寿中,赵绰死于官任,文帝为赵绰之死痛哭流涕,派遣宫中使者前往吊唁祭奠,鸿胪监护丧事。

古文:二子元方、元袭。

现代文:二个儿子,名赵元方、赵元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