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古文:舆服昔三皇乘祗车出谷口,夏氏以奚仲为车正,殷有瑞车,山车垂句是也。

现代文:古代三皇乘坐祇车出谷,夏后氏任命奚仲为车正,殷商有瑞车,就是祥瑞的自然之车。

古文:《周礼》匠人为舆,以象天地。

现代文:《周礼》工匠制作车舆,取象于天地。

古文:汉武天汉四年,朝诸侯甘泉宫,定舆服制,班于天下。

现代文:汉武帝天汉四年,在甘泉宫会见诸侯,确定舆服制度,颁布天下。

古文:光武建武十三年,得公孙述葆车,舆辇始具。

现代文: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得到公孙述的葆车,车舆乘辇开始齐备。

古文:蔡邕创立此志,马彪勒成汉典,晋挚虞治礼,亦议五辂制度。

现代文:蔡邕创作《舆服志》,旦昼鱼勾勒成选伐典制,置垫廛研究礼,也探讨帝王使用的五辂制度。

古文:江左之始,车服多阙,但有金戎,省充庭之仪。

现代文:东晋南逼初期,车舆制度大多空缺,衹有阅兵礼,省去了陈列皇帝乘舆的仪式。

古文:太兴中,太子临学,无高盖车,元帝诏乘安车。

现代文:太兴年间,太子驾临学校,没有高盖车,五帝下诏乘坐安车。

古文:元、明时,属车唯九乘。

现代文:元帝、明帝时,皇帝的属车衹有九辆。

古文:永和中,石虎死后,旧工人奔叛归国,稍造车舆。

现代文:永和年间,石虎死后,旧的工匠叛逃归国,逐渐能制造车舆。

古文:太元中,苻坚败后,又得伪车辇,于是属车增为十二乘。

现代文:太元年间,苻坚败退后,又得到伪车舆乘辇,于是皇帝的属车增加到十二辆。

古文:义熙中,宋武平关、洛,得姚兴伪车辇。

现代文:义熙年间,宋武帝平定关、洛,得到继垒的伪车舆乘辇。

古文:宋大明改修辇辂,妙尽时华,始备伪氐,复设充庭之制。

现代文:塞主塱时改修乘辇车舆,曲尽时兴的式样,才与伪氐一样完备,重设陈列皇帝车舆的制度。

古文:永明中,更增藻饰,盛于前矣。

现代文:永明年间,更增加繁缛的装饰,比前代兴盛。

古文:案《周礼》以检《汉志》,名器不同,晋、宋改革,稍与世异,今记时事而已。

现代文:根据《周礼》翻检《汉书礼乐志》,器名不同,晋、宋改革,与历代稍有不同,现在衹是记一下当时的情况罢了。

古文:玉辂,汉金根也。

现代文:玉辂,莲丝的金根车。

古文:漆画轮,金涂纵容后路受福輠。

现代文:车轮漆画,车轮有涂金的纵容,后车、受神装饰。

古文:两厢上望板前优游,通缘金涂镂釭,碧绞罽,凿镂金薄帖。

现代文:车的两厢上的望板前安装优游,通体涂金及雕刻的金片,缠有碧色的丝绳。雕镂的金片贴面。

古文:两厢外织成衣,两厢里上施金涂镂面钉,玳瑁帖。

现代文:车两厢外用金丝织成五彩图案的车衣,两厢裹面顶上用涂金镂面钉,玳瑁贴面。

古文:望板厢上金薄帖,金博山,登仙纽,松精。

现代文:望板和厢上用金箔贴面,装饰金博山,登仙纽,松精。

古文:优游上,和鸾鸟立花趺衔铃,银带玳瑁筒瓦,金涂镂,刀格,织成手匡金花钿锦衣。

现代文:优游上的车铃装饰成鸟立在花座上口衔铃铛的样子,装饰银带和玳瑁的筒瓦,涂金雕镂成薄片,刀格,金丝手织镶嵌金花的锦衣。

古文:优游下,隐膝,里施金涂镂面钉,织成衣。

现代文:优游的下边,是隐膝,裹面使用涂金镂面钉,金丝织成五彩图案。

古文:优游横前,施玳瑁帖,金涂花钉。

现代文:优游横木前,使用玳瑁贴面,涂金花形钉。

古文:优游前,金涂倒龙,后梢凿银玳瑁龟甲,金涂花沓。

现代文:优游前边,是涂金倒挂的龙,后梢嵌银玳瑁龟甲,涂金的花沓。

古文:望板,金涂受福望龙诸校饰。

现代文:望板,有涂金的受福、望龙等各种装饰。

古文:抗及诸末,皆螭龙首。

现代文:抗以及各末梢,都装饰螭龙头。

古文:龙形板,在车前,银带花兽,金涂受福,缘里边,镂玳瑁织成衣。

现代文:龙汗板,在车的前面,装饰银带、花、兽,涂金的受福,沿着裹边,装饰镂金薄片、玳瑁、金丝织成五彩图案的饰物。

古文:里,金涂镂面花钉。

现代文:裹面是涂金镂面的花钉。

古文:外,金涂博山、辟邪虎、凤皇衔花诸校饰。

现代文:外面是涂金的博山、辟邪虎、凤凰街花等各种装饰。

古文:斗盖,金涂镂釭,二十八爪支子花,黄锦斗衣,复碧绢柒布缘油顶,绛系络,织成颜芚赭舌孔雀毛复锦,缘绞随阴,悬珠蚌佩,金涂铃,云朱结,仙人绶,杂色真孔雀眊。一辕,漆画车衡,银花带,衡上金涂博山,四和鸾鸟立花趺衔铃,所谓 鸾鸟立衡 也。

现代文:斗形车盖,涂金的镂金薄片,二十八爪支子花,黄锦斗衣,双层碧绢漆布做成油顶,绛色缨络,编织成颜屯赭舌孔雀毛的双层锦,绿色的丝绳缠绕在车盖之下,悬挂珠蚌佩饰,涂金车铃,云朱结,仙人绶,杂色的真孔雀毛旗帜一个车辕,漆画的车衡,银花带,车衡上装饰涂金博山,四个车铃都是乌立在花座上口衔铃铛的样子,所谓 鸾鸟立在车衡上 。

古文:又龙首衔轭,叉髦插翟尾,上下花沓,绛绿系的,望绳八枚。

现代文:另外笼头衔着车轭,叉开的马鬣插有雉尾,上下装饰花沓,绛绿色丝绳系住,八条望绳。

古文:旂十二旒,画升龙,竿首金涂龙衔火焰幡,真眊。

现代文:旗上装饰十二条彩带,旗上画有飞龙,旗竿头装饰涂金的龙衔火焰幡,真毛饰。

古文:棨戟,织成衣,金涂沓驻及受福,金涂雁镂釭。

现代文:荣戟,有金丝织成五彩图案的缯衣,涂金的沓驻和受福,涂金的雁形镂金薄片。

古文:漆案立床,在车中,锦复黄绞,为案立衣。

现代文:漆画桌案立架,在车内,双层锦黄丝绳,设案是为挂衣服。

古文:锦复黄绞鄣泥。

现代文:双层锦黄丝绳鄣泥。

古文:八幅,长九尺,缘红锦芚带,织成花芚的。

现代文:八幅,九尺长,边是红锦庵带,编织成花屯的。

古文:五辂,江左相承驾四马,左右騑为六。

现代文:帝王的五格,束晋相沿四马驾车,左右骈马是六匹。

古文:施绛系游御绳,其重毂贰辖飞軨幡,用赤油金,有紫真袴。

现代文:使用绛色缰绳,两个车毂、车辖装饰飞斡幡,用赤油斡,有紫色真毛饰。

古文:左纛,置左騑马轭上。

现代文:左边设纛旗,设在左骈马的轭上。

古文:金筼金加冠,状如玉华 形 ,在马髦上。

现代文:金制马冠,把金装饰在冠上,形状如同鬓发,设在马冠上。

古文:方釳,铁广数寸,有三孔,插翟尾其中。

现代文:方形纥,铁制,宽数寸,有三个孔,雉尾插在其中。

古文:繁缨,金涂紫皮,紫真眊,横在马膺前。

现代文:马腹带和颈带,涂金紫皮,紫色真毛饰,横在马胸前。

古文:镂锡,刻金为马面当颅。

现代文:镂金马额装饰,镂刻金属做成马额的当颅。

古文:皆如古制。

现代文:都如同古制。

古文:世祖永明初,加玉辂为重盖,又作麒麟头,采画,以马首戴之。

现代文:世祖永明初年,玉辂加为双重车盖,又制作麒麟头,装饰彩画,戴

古文:竟陵王子良启曰: 臣闻车旗有章,载自前史,器必依礼,服无舛法。

现代文:在马头上。竟陵王萧子良启奏说: 我听说舆车旗仗有一定的规矩,自前代史书就有记载,器物必须依照礼制,车骑不能违背法度。

古文:凡盖员象天,轸方法地,上无二天之仪,下设两盖之饰,求之志录,恐为乖衷。

现代文:车盖的圆象征天,车轸的方象征大地,上天没有两个表象,地下车辆装饰两个车盖,查检史志记载,恐怕失当。

**古文:又假为麟首,加乎马头,事不师古,鲜或可施。 **

现代文:另外做假麒麟头,戴在马头上,做事不学习古制,很少有实施的可能。

古文:建武中,明帝乃省重盖等。

现代文:建武年间,明帝就省去了双重车盖等。

古文:金辂。

现代文:金辂。

古文:制度校饰如玉辂,而稍减少,亦以金涂。

现代文:根据制度像玉格一样装饰,数量稍加减少,也用金涂饰。

古文:象辂。

现代文:象辂。

古文:如金辂而制饰又减。

现代文:如同金格可装饰数量又有减少。

古文:木辂。

现代文:木辂。

古文:制饰如象辂而尤减。

现代文:装饰制度同象辖可数量更减少。

古文:革辂,如大辂。

现代文:革辂,如同大辖。

古文:建大麾。

现代文:立大旗。

古文:赤旗也。

现代文:是红色旗。

古文:首施大焰幡。

现代文:头上挂火焰幡。

古文:宋升明三年,锡齐王大辂、戎辂各一。

现代文:宋升明三年,赐给齐王大辂、戎貉各一辆。

古文:乘黄五辂,无大辂、戎辂。

现代文:御马驾的五辂车中,没有大辂、戎格。

古文:左丞王逡之议: 大辂,殷之祭车,故不登周辂之名,而《明堂位》云 大辂,殷辂也 。注云 大辂,木辂也 。

现代文:左丞王逡之建议: 大辂是殷商的祭祀用车,所以周代的五辖中没有它的名字,而《明堂位说 大辖是殷商的车名 ,注说 大辖就是木格 。

古文:《月令》 中央土,乘大辂 。注云 殷辂也 。

现代文:《月令》 中央土位,乘大辖 ,注说 是殷商车名 。

古文:《礼器》 大辂繁缨一就 。注云 大辂,殷之祭天车也 。《周礼》五路,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

现代文:《礼器》 大辂装饰一圈马缨 ,注说 大格就是殷商祭祀天的用车,《周礼》的五辂车,是玉辂、金辖、象辂、革辂、木辂。

古文:则周之木路,殷之大辂也。

现代文:那么周代的木辖,就是殷商的大格。

古文:周革路建大白,以即戎,此则戎路也。

现代文:《周礼》的革辖竖白色旗,用它去行军征战,造就是戎辂。

古文:意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锡以殷祭天之车,与周之即戎之路。

现代文:意思是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与战争,所以赐给殷商的祭天用车,就是周代的行军用车。

古文:祀则以殷,戎必以周者,明郊天义远,建前代之礼,即戎事近,故以今世之制。

现代文:祭祀就用殷商的车,战争就必须用周代的车,表明祭天意义深远,要用前代的礼仪,战争的事情近,所以用当代的制度。

古文:《明堂位》云 鲁君孟春乘大路,载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 。

现代文:《明堂位》说 鲁君孟春时节乘坐大格。车上插着装饰十二旒及日月徽号的旗子,到国都郊外祭祀上帝 。

古文:天子以大辂以锡诸侯,良有以也。

现代文:一定要用大辂赏赐诸侯,是很早就有的。

**古文:今木路,即大路也。 **

现代文:现在的木辂,就是大格。

古文:太尉左长史王俭议,宜用金辂九旒。

现代文:太尉左长史王俭建议,应当用金辂旗上用九条旒。

古文:时乘黄无副,借用五辂,大朝临轩,权列三辂。

现代文:当时御马没得用,借用其他马凑齐五辖,大型朝廷会见驾临殿前时,只好临时排列三辖。

古文:玉、金辂,建碧旂。

现代文:玉、金辂,车上插碧色旗。

古文:象木辂,建赤旂。

现代文:象、木辂,车上插红色旗。

古文:永明初,太子步兵校尉伏曼容议,以为: 齐德尚青,五路五牛及五色幡旗,并宜以先青为次。

现代文:永明初年,太子步兵校尉伏曼容建议,认为 齐据五德终始之说尚青色,五辂、五牛以及五色幡旗,都应把青色放在首位。

古文:军容戎事之所乘,牺牲茧握之所荐,并宜悉依尚色。

现代文:阅军出征乘坐的车子,祭祀中进献的小牛,都应当依照所崇尚的颜色。

古文:三代服色,以姓音为尚,汉不识音,故还尚其行运之色。

现代文:夏、商、周三代的服制颜色,是根据姓氏的音律决定崇尚,汉代不懂音律,所以还是崇尚与朝运转换相应的颜色。

古文:今既无善律,则大齐所尚,亦宜依汉道。

现代文:现在既然没人精通音律,那么大齐所崇尚的服色,也应当依照选伐的规矩。

**古文:若有善吹律者,便应还取姓尚。 **

现代文:如果有人能够吹出音律,就应当根据姓氏选取崇尚的颜色 。

古文:太子仆周颙议: 三代姓音,古无前记,裁音配尚,起自曼容。

现代文:太子仆周颠建议: 三代姓氏的音律,古代没有记载,依照音律裁定相配的崇尚颜色,自伏曼容开始。

古文:则是曼容善识姓声,不复方假吹律。

现代文:那么就是曼容精通姓氏的声律,不需要再藉助吹出的音律。

古文:何故能识远代之宫商而更迷皇朝之律吕,而云当今无知吹律以定所尚,宜附汉以从阙邪?

现代文:为何能够识别远古的音律,反而辨别不清皇朝的音律,却说当今没有人懂得吹出音律,而确定所崇尚的颜色,应当依照汉代规矩任其阙失呢?

古文:皇朝本以行运为所尚,非关不定于音氏。

现代文:皇朝本来就是用时运的转换决定所崇尚的颜色,不是决定于音律姓氏。

**古文:如此,设有善律之知音,不宜遵声以为尚。 **

现代文:因此,就是有精通音律的人,也不应当依照声律确定所崇尚的颜色。

古文:散骑常侍刘朗之等十五人并议驳之,事不行。

现代文:散骑常侍刘朗之等十五人都提出反驳意见,伏曼容的建议未能施行。

古文:皇太子象辂。

现代文:皇太子乘象轮。

古文:校饰如御,抃九旒降龙。

现代文:装饰如同御车,插的旗上是九条旒,画有降龙。

古文:皇太后皇后重翟车,金涂校具,白地人马锦帖,厢隐膝后户,白牙的帖,金涂面钉,漆画轮,铁铛,金涂纵容后路輠,师子辖、抗檐皆施金涂螭头及神龙雀等诸饰。

现代文:皇太后、皇后乘重翟车,车具涂金,白底人马图的锦贴面,车厢设隐膝开后弓,车牙白色贴面,涂金的面钉,漆昼车轮,铁铛,涂金的纵容后路辗,狮子辖、抗檐都使用涂金的螭头及神龙雀等各种装饰。

古文:轭衡上施金博山,又有金涂长角巴首。

现代文:车轭、车衡上装饰金博山,另外有涂金的长角大蛇头。

古文:盖,金涂,爪支子花二十八,青油侠碧绢黄绞盖,漆布里。

现代文:有车盖,涂金,爪支子花二十八枝,涂青油质地为侠碧绢黄丝绳的车盖,漆布车盖裹。

古文:紫颜芚,黄绞紫绞随阴,碧毛。

现代文:紫色屯,黄丝绳、紫丝绳挂在车盖下,碧色屯。

古文:外上施绛紫系络。

现代文:外面用绛紫色的绳系住。

古文:碧旂九旒,棨戟。

现代文:插碧色旗挂九条旒,用架戟。

古文:宋元嘉《东宫仪记》云中宫仆御重翟金根车,未详得称为金根也。

现代文:宋元嘉《束宫仪记》说中宫仆人驾重翟金根车,不详为什么能称为金根。

古文:皇太子妃厌翟车。

现代文:皇太子妃厌翟车。

古文:如重翟,饰微减。

现代文:如同重翟车,装饰稍微减少。

古文:指南车。

现代文:指南车。

古文:四周厢上施屋,指南人衣裙襦天衣,在厢中。

现代文:四周车厢上建小屋,有指南人穿短服天衣,在车厢中。

古文:上四角皆施龙子竿,县杂色真孔雀眊,乌布皂复幔,漆画轮,驾牛,皆铜校饰。

现代文:上面四角都立龙子竿,悬挂杂色的真孔雀毛旗,黑布幔帐,漆画车轮,用牛驾车,都用铜装饰。

古文:记里鼓车。

现代文:记里鼓车。

古文:制如指南,上施华盖子,纟禁衣漆画,鼓机皆在内。

现代文:形制如同指南车,上面用华盖,绀色车衣漆画图案,鼓的机关都设在裹面

古文:辇车,如犊车,竹蓬。

现代文:辇车,如同牛车,竹制车篷。

古文:厢外凿镂金薄,碧纱衣,织成芚,锦衣。

现代文:车厢外雕镂薄金片,碧色纱衣,丝织五彩图案屯,锦衣。

古文:厢里及仰 顶 隐膝后户,金涂镂面,玳瑁帖,金涂松精,登仙花纽,绿四缘,四望纱萌子,上下前后眉,镂鍱。

现代文:车厢裹面及顶篷隐膝、后门,涂金镂面钉,玳瑁贴面,涂金松精,登仙花纽,四边绿色,四面窗用纱萌子,上下前后眉,镂金薄片。

古文:辕枕长角龙,白牙兰,玳瑁金涂校饰。

现代文:车辕枕着长角龙,白牙栅栏,玳冒涂金装饰。

古文:漆鄣尘板在兰前,金银花兽玃天龙师子镂面,榆花细指子摩尼炎,金龙虎。

现代文:油漆的挡尘板在栅栏前,金银的花兽获天龙狮子图像镂刻在表面,美丽的榆花形首饰和发光的珍珠,涂金的龙虎图像。

古文:扶辕,银口带,龙板头。

现代文:扶辕装饰银带,龙板头。

古文:龙辕轭上,金凤皇铃璅银口带,星后梢,玳瑁帖,金涂香沓,银星花兽幔竿杖,金涂龙牵,纵横长筜,背花香柒兆床副。

现代文:龙形辕轭上,装饰金制凤凰形车铃,银口带,后梢装饰星点,玳瑁贴面,涂金香沓,银星花兽装饰的帏幔撑竿,涂金龙牵,纵横长裥,背后是花香涂绘的床架。

古文:自辇以下,二宫御车,皆绿油幢,绛系络。

现代文:自辇以下,二宫的用车,都是油成绿色车帷,绛色缰绳。

古文:御所乘,双栋。

现代文:御用车辆,都是双栋。

古文:其公主则碧油幢云。

现代文:其中公丰乘坐的车则油成碧色车帏。

古文:《司马法》曰 夏后氏辇曰金车,殷曰胡奴车,周曰辎车 ,皆辇也。

现代文:《司马法》说 夏后氏的辇称金车,殷商称胡奴车,周代称辎车 ,都是辇。

古文:《汉书·叔孙通传》云 皇帝辇出房 ,成帝辇过后宫,此朝宴并用也。

现代文:《汉书叔孙通传》说 皇帝乘辇出房 ,成帝乘辇路过后宫,这是上朝宴会都乘用的。

古文:《舆服志》云 辇车具金银丹青采祇雕画蒲陶之文,乘人以行 。

现代文:《舆服志》说 辇车装饰金银丹青彩腰雕画葡萄图案,人乘坐出行 。

古文:信阳侯阴就见井丹,左右人进辇,是为臣下亦得乘之。

现代文:信阳侯阴就去见井丹,身边的人抬进辇,造就是说臣下也能乘坐。

古文:晋武帝给安平献王孚云母辇。

现代文:晋武帝赐给安平献王司马孚云母装饰的辇。

古文:晋中朝又有香衣辇,江左唯御所乘。

现代文:晋中朝又有香衣辇,束晋时祇有帝王乘坐。

古文:卧辇。

现代文:臣辇。

古文:校饰如坐辇,不甚服用。

现代文:装饰如同坐辇,不太使用。

古文:漆画轮车,金涂校饰如辇,微有减降。

现代文:油漆绘画轮车,涂金像辇一样装饰,稍有减少降低。

古文:金涂铛,纵容后輠师子副也。

现代文:涂金车铛,纵容后蜾装饰狮子画像。

古文:御为群公举哀临哭所乘。

现代文:皇上为诸公举哀前去哭吊所乘的车子。

古文:皇后、太子妃亦乘之。

现代文:皇后和太子妃也乘坐 乞。

古文:漆画牵车,小形如舆车,金涂纵容后路师子輠,铁铛,锦衣。

现代文:油漆绘画牵车,形状小如同舆车,涂金纵容、后路、狮子蜾,铁制车铛,锦车衣。

古文:厢里隐膝后户,牙兰,辕枕梢,幰竿戍栋梁,皆金涂校饰。

现代文:车厢裹设隐膝,后边开门,牙形栅栏,车辕、车轸后梢,车帏撑竿作栋梁,都涂金装饰。

古文:御及皇太子所乘,即古之羊车也。

现代文:皇上及皇太子所乘的车子,就是古代的羊车。

古文:晋泰始中,中护军羊琇乘羊车,为司隶校尉刘毅所奏。

现代文:晋泰始年间,中护军羊璘乘坐羊车,被司隶校尉刘毅弹劾。

**古文:武帝诏曰: 羊车虽无制,非素者所服,免官。 **

现代文:武帝诏令说: 羊车的使用虽然没有一定的制度,但不是普通人可以乘坐的,免去羊诱官职。

**古文:《卫玠传》云: 总角乘羊车,市人聚观。 **

现代文:《卫蚧传》说: 未成年就乘坐羊车,街市上人们围观。

古文:今不驾羊,犹呼牵此车者为羊车云。

现代文:现在不用羊驾车,仍然称这牵车为羊车。

古文:舆车,形如轺车,漆画,金校饰锦衣。

现代文:舆车,形状如同朝车,油漆绘画,用金装饰,锦车衣。

古文:两厢后户隐膝牙兰,皆玳瑁帖,刀格,镂面花钉。

现代文:两厢后边开门,设置隐膝及牙形栅栏,都是玳瑁贴面,刀格,镂面花钉。

古文:幰竿戍校栋梁。下施八,金涂沓,兆床副。

现代文:车帏撑竿作成栋梁,下面用八条桐木,涂金花沓,配以兆床。

古文:人举之。

现代文:用人举着它。

古文:一曰小舆,小行幸乘之。

现代文:又叫小舆,皇上小型巡视乘坐它。

古文:皇太子亦得于宫内乘之。

现代文:皇太子也可以在宫内乘坐它。

古文:衣书十二乘,资榆毂轮,箕子壁,绿油衣,厢外绿纱萌,油幢络,通幰,竿刺代栋梁,柮檽真形龙牵,支子花。

现代文:衣书车十二辆,愤木、榆木车轮,箕子车壁,绿油外表,车厢外是绿色纱帐,涂油的幛幕缨络,通体帏帐,撑竿代替栋梁,柚糯木真形的龙牵,支子花。

古文:辕后伏神抗、承泥、沓,金涂校具。

现代文:车辕后的伏神抗、承泥板、沓,涂金装饰车具。

古文:古副车之象也。今亦曰五时副车。

现代文:是效法的古代副车。现在也叫五时副车。

古文:青萌车,是谓扌翕幔车。

现代文:青萌车,就是搐幔车。

古文:油络画安车,公主、王妃、三公特进夫人所乘。

现代文:油络画安车,公主、王妃、三公特进夫人所乘坐。

古文:汉制,皇后、贵人紫罽軿车。

现代文:汉代制度,皇后、贵人乘紫嗣耕车。

古文:晋皇后乘云母油画安车,驾六,以两辕安车驾五为副。

现代文:晋皇后乘云母油画安车,六马驾车,用五马驾驭的两辕安车作为副车。

古文:公主画安车驾六,以两辕安车驾三为副。

现代文:公主乘六马驾驭的绘画安车,用三马驾驭的两辕安车作为副车。

古文:公主画安车驾三,三夫人青交络安车驾三,皆以紫绛罽軿车驾三为副。

现代文:公主乘三马驾驭的绘画安车,三夫人乘三马驾驭的青交络安车,都用三马驾驭的紫绛色局耕车作为副车。

古文:九嫔世妇軿车驾二,王公妃特进夫人皂交络为副。

现代文:九嫔、世妇乘两马驾驭的耕车,王公妃及特进夫人用皂交络车作为副车。

古文:汉贱轺车而贵軿车,晋贱辎軿而贵轺车,皆行礼所乘。

现代文:汉代轻视轺车而重视耕车,置伐轻视辎耕车而重视轺车,都是举行典礼时乘坐的。

古文:黄屋车,建碧旗九旒,九旒,鸾辂也。

现代文:黄屋车,树碧色旗,装饰九旒,九旒,是天子王侯所乘之车的丝织垂饰。

**古文:汉《舆服志》云: 金根车,盖黄缯为里,谓之黄屋。 **

现代文:漠《舆服志》说: 金根车,车盖的裹用黄缯,称为黄屋。

古文:今金、玉辂皆以黄地锦,唯此车以黄缯。

现代文:如今金辖、玉辖都用黄地锦,衹有黄屋车用黄缯。

古文:皆金涂校具,黄隐随阴,青毛羽,二十八爪支子花,绛系络。

现代文:都是涂金车具,黄色随阴,青毛羽,二十八爪支子花,绛色绳络。

古文:九命上公所乘。

现代文:是爵位最高的上公所乘坐的。

古文:青盖安车,朱轓漆班轮,驾一,左右騑,通幰车为副,诸王礼行所乘。

现代文:青盖安车,红色车障杂色油漆车轮,一马驾辕,左右骈马,用通忆车作副车,诸王参加礼仪时所乘坐。

古文:凡车有轓者谓之轩。

现代文:凡是有障蔽的车称作轩。

古文:皂盖安车,朱轓漆班轮,驾一,通幰牛车为副,三公礼行所乘。

现代文:黑盖安车,红色车障杂色油漆车轮,一马驾辕,用通忆牛车作副车,三公参加礼仪时所乘坐。

古文:安车,黑耳皂盖马车,朱轓,驾一,牛车为副,国公列侯礼行所乘。

现代文:安车,黑耳黑盖马车,红色车障,一马驾辕,用牛车作副车,国公列侯参加礼仪时所乘坐。

古文:马车,驾一,九卿、领、护、二卫、骁游、四军、五校从郊陵所乘。

现代文:马车,一马驾辕,九卿、领、护、二卫、骁游、四军、五校随从参加天地祭祀和陵墓祭祀时所乘坐。

古文:晋制,三公下至九卿,又各安车黑耳一乘,公驾三,特进驾二,卿驾一,复各轺车施黑耳后户皂轮一乘。

现代文:置塑制度,三公以下到九卿,又各配安车黑耳一辆,三公是三马驾辕,特进是二马驾辕,卿是一马驾辕,又各配加黑耳后门黑轮的轺车一辆。

古文:油络轺车,尚书令、仆射、中书监、令、尚书、侍中、常侍、中黄门、中书、散骑侍郎,皆驾一牛,朝直所乘。

现代文:油络辊车,尚书令、仆射、中书监、令、尚书、侍中、常侍、中黄门、中书、散骑侍郎,都用一牛驾车,上朝当值时所乘坐。

古文:晋制,尚书令施黑耳后户皂轮,仆射、中书监、令直施后户皂轮,尚书无后户,皆漆轮毂,今犹然。

现代文:晋朝制度,尚书令加黑耳后门黑轮,仆射、中书监、令直加后门黑轮,尚书没有后门,都漆画车轮车毂,现在仍然如此。

古文:安车,赤屏,驾一;又辂车,施后户,为副,太子二傅礼行所乘。

现代文:安车,红色屏障,一马驾辕,又用开后门的轺车作为副车,是太子太傅、少傅参加礼仪时所乘坐的。

古文:四望车,通幰,油幢络,班漆轮毂。

现代文:四望车,设有障幔,油漆帏幕绳络,漆成杂色的车轮车毂。

古文:亦曰皂轮,以加礼贵臣。

现代文:也叫皂轮,作为加给尊贵大臣的礼遇。

古文:晋武诏给魏舒、阳燧四望小车。

现代文:晋武帝下诏赐给魏舒阳燧四望小车。

古文:三望车,制度如四望。

现代文:三望车,制度如同四望车。

古文:或谓之夹望,亦以加礼贵臣。

现代文:或称为夹望,也用来作为加给显贵大臣的礼遇。

古文:次四望。

现代文:次于四望车。

古文:油幢络车,制似三望而减。

现代文:油幢络车,形制像三望车而有所简化。

古文:王公加礼者之为常乘,次三望。

现代文:是受到礼遇的王公经常乘坐的,次于三望车。

古文:平乘车,竹箕子壁仰,资榆为轮,通幰,竿刺代栋梁,柮檽真形龙牵,金涂支子花纽,辕头后梢沓伏神承泥。

现代文:平乘车,竹箕的四壁顶篷,椟木、榆木车轮,设有障幔,用竿头代替栋梁,柚糯木制成的真形龙牵,涂金的支子花纽,辕头后梢用沓伏神挡泥。

古文:庶人亦然,但不通幰。

现代文:庶人也是这样,但不设障幔。

古文:三公诸王所乘。

现代文:三公诸王所乘坐。

古文:自四望至平乘,皆铜校饰。

现代文:自四望车到平乘车,都是用铜具装饰。

古文:辒辌车,四轮,饰如金根。

现代文:辊鲸车。四个车轮,装饰如同金根车。

古文:四角龙首,施组衔璧,垂五采,析羽葆流苏,前后云气错画帷裳,以素为池而黼黻。

现代文:四角有龙首,用丝带街挂壁玉,垂下五彩,羽毛装饰的车盖流苏,前后是画有云气交织图案的帷裳,以白色生绢作为棺木装饰,可图案繁绣。

古文:驾四白骆马,太仆执辔。

现代文:用四匹黑鬃白马驾车,由太仆执缰。

古文:贵臣薨,亦如之,羽饰驾御,微有减降。

现代文:显贵的大臣去世,也用该种车辆,羽毛装饰车驾执御。稍有减降。

**古文:《虞书》曰: 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采章施于五色。 **

现代文:《虞书》说: 我想观察古人的图像,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为画饰,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编绣,用五种颜色装饰五彩图案。

古文:天子服备日、月以下,公山、龙以下,侯伯华虫以下,子男藻、火以下,卿大夫粉米以下。

现代文:天子的衣服配用曰、月以下的图案,公爵用山、龙以下的图案,侯爵、伯爵用华虫以下的图案,子爵、男爵用藻、火以下的圃案,卿大夫用粉米以下的图案。

古文:天子六冕,王后六服,著在《周官》。

现代文:天子有六种帽子,王后有六种服装,记载在《周官》中。

古文:公侯以下,咸有名则,佩玉组绶,并具礼文,后代沿革,见《汉志》《晋服制令》,其冠十三品,见蔡邕《独断》,并不复具详。

现代文:公爵、侯爵以下,都有不同的名分规定,连佩戴玉的丝绳,礼制中都有具体的文字规定,后代的沿革,见《汉志》及《晋服制令》,其中帽子的十三种品级,见蔡邕的《独断》,都不再详细叙述。

古文:宋明帝泰始四年,更制五辂,议修五冕,朝会飨猎,各有所服,事见《宋注》。

现代文:宋明帝泰始四年,改行五辖车制,讨论制作五种礼帽,朝见、宴饮、田猎时,各戴不同的礼帽,事情见《宋注》。

古文:旧相承三公以下冕七旒,青玉珠,卿大夫以下五旒,黑玉珠。

现代文:过去相沿三公以下戴的礼帽有七旒,用青玉珠串,卿大夫以下戴的礼帽有五旒,用黑玉珠串。

古文:永明六年,太常丞何諲之议,案《周礼》命数,改三公八旒,卿六旒。

现代文:丞塱六年,太常丞何谨之建议,根据《周礼》的命数,三公改为八旒,卿改为六旒。

古文:尚书令王俭议,依汉三公服,山、龙九章,卿华虫七章。

现代文:尚书令王俭建议,依照汉代制度,三公的服装用山、龙等九种图案,卿用华虫等七种图案。

古文:从之。

现代文:被采纳。

古文:平冕,黑介帻,今谓平天冠。

现代文:平冕黑介帧,现在叫平天冠。

古文:皂表,朱缘里,广七尺,长尺二寸,垂珠十二旒,以朱组为缨,如其绶色。

现代文:外表黑色裹边朱色,宽七尺,长一尺二寸,垂挂十二旒珠串,用朱色丝绳作帽带,颜色与系印的绶带相同。

古文:衣皂上绛下,裳前三幅,后四幅。

现代文:衣服是上衣黑色下衣绛色,前面三幅,后面四幅。

古文:衣画而裳绣,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

现代文:上衣绘画下衣绣饰,作成曰、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种图案。

古文:素带广四寸,朱里,以朱绿裨饰其侧,要中以朱,垂以绿,垂三尺。

现代文:白绢衣带宽四寸,朱色襄,用朱绿色裨衣装饰在侧面,主要部分用朱色,下垂部分用绿色,垂下三尺。

古文:中衣,以绛缘其领袖,赤皮韨,绛袴袜,赤鋋抃,郊庙临朝所服也。

现代文:中衣,领边袖口用绛色,红色皮绂,绛色裤袜,红色鞋,祭祀天地宗庙和上朝时穿戴。

古文:汉世,冕用白玉珠为旒。

现代文:汉代冠冕用白玉珠作为旒。

古文:魏明帝好妇人饰,改以珊瑚珠。

现代文:魏明帝喜好妇人装饰,改用珊瑚珠作为旒。

古文:晋初仍旧,后乃改。

现代文:晋代初年沿袭,后来才改。

古文:江左以美玉难得,遂用琫珠,世谓之白璇珠。

现代文:束晋因为美玉难得,于是用蚌珠,世上称为白璇珠。

古文:衮衣,汉世出陈留襄邑所织。

现代文:衮衣,汉代出白陈留襄邑所织。

古文:宋末用绣及织成。建武中,明帝以织成重,乃采画为之,加饰金银薄,世亦谓为天衣。

现代文:宋末用绣品织成,建武年问,明帝认为织成太贵重,于是作成彩画,加上金银薄片装饰,世上也称它为天衣。

古文:史臣曰:黼黻之设,经纬为用,故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历代龙衮,织以成文,今体不胜衣,变易旧法,岂致美黻冕之谓乎!

现代文:史臣曰:衣服图案的绘饰,是利用织物作为基础,所以五种色彩、六种图案、十二类衣服还是互为基础历代的龙衮,织成图案,如今在南方没法穿太多的衣服,改变旧的服饰制度,岂不就是使衣帽漂亮!

古文:通天冠,黑介帻,金博山颜,绛纱袍,皂缘中衣,乘舆常朝所服。

现代文:通天冠,黑介帧,金博山颜,绛纱袍,皂边中衣,天子平常上朝时穿戴。

古文:旧用駮犀簪导,东昏改用玉。

现代文:过去用驳犀制成的簪导,东昏侯改用玉。

古文:其朝服,臣下皆同。

现代文:那些上朝服饰,臣下都相同。

古文:黑介帻,单衣,无定色,乘舆拜陵所服。

现代文:黑介帧,单衣,没有固定的颜色,天子拜谒陵墓时所穿戴。

古文:其白帢单衣,谓之素服,以举哀临丧。

现代文:那白便帽和单衣,称为素服,用于举哀吊唁。

古文:远游冠,太子诸王所冠。

现代文:远游冠,是太子和各王所戴。

古文:太子朱缨,翠羽緌珠节。

现代文:太子戴的是朱色帽带,帽带末梢用翠色的鸟羽,装饰珠子。

古文:诸王玄缨,公侯皆同。

现代文:各王戴的是黑色帽带,公和侯也都相同。

古文:平冕,各以组为缨,王公八旒,衣山、龙九章,卿七旒,衣华虫七章,并助祭所服。

现代文:平冕,各用丝绳做帽带,王公帽上是八旒,衣服上是山、龙等九种图案;卿的帽上是七旒衣服上是华虫等七种图案,都是协助祭祀时所穿戴的服饰。

古文:皆画皂绛缯为之。

现代文:都是用皂绛色缯绘饰制作。

古文:进贤冠,诸开国公、侯,乡、亭侯,卿,大夫,尚书,关内侯,二千石,博士,中书郎,丞、郎,秘书监、丞、郎,太子中舍人、洗马、舍人,诸府长史,卿,尹、丞,下至六百石令长小吏,以三梁、二梁、一梁为差,事见《晋令》。

现代文:进贤冠,各开国公、侯,乡、亭侯,卿,大夫,尚书,关内侯,二千石,博士,中书郎,丞、郎,秘书监、丞、郎,太子中舍人、洗马、舍人,诸府长史,卿,尹、丞,下至俸禄六百石的令长小吏,用三、二、一根帽梁作为区分,事情见于《晋令》。

古文:武冠,侍臣加貂蝉,余军校武职、黄门、散骑、太子中庶子、二率、朝散、都尉,皆冠之。

现代文:武冠,侍卫大臣加饰貂蝉。其余的军校武职、黄门、散骑、太子中庶子、二率、朝散、都尉,都戴武冠。

古文:唯武骑虎贲服文衣,插雉尾于武冠上。

现代文:衹有武骑虎贲穿圃纹衣服,在武冠上插雉尾。

古文:史臣曰:应劭《汉官》释附蝉,及司马彪志并不见侍中与常侍有异,唯言左右珥貂而已。

现代文:史臣曰:应劭《汉宫》解释附着的貂蝉,以及司马彪的《心》中都没有说侍中舆常侍的帽饰有差别,衹是说帽子左右装饰貂蝉罢了。

古文:案项氏说云 汉侍中蝉,刻为蝉像,常侍但为榼而不蝉 ,未详何代所改也。

现代文:据项氏说法是 汉代侍中帽子上的蝉饰,是刻成蝉的图像,常侍衹装饰瑺而不装饰蝉 ,不清楚是哪一个朝代改的。

古文:法冠,廷尉等诸执法者冠之。

现代文:法冠,廷尉等各位执法官戴的帽子。

古文:高山冠,谒者冠之。

现代文:高山冠,谒者戴的帽子。

古文:樊哙冠,殿门卫士冠之。

现代文:樊啥冠,宫殿门口卫士戴的帽子。

古文:黑介帻冠,文冠;平帻冠,武冠。

现代文:黑介帧冠,是文官的帽子;平帧冠,是武官的帽子。

古文:尚书令、仆射、尚书纳言帻,后饰为异。

现代文:尚书令、仆射、尚书纳言戴帧,后来在装饰上有所区别。

古文:童子空顶帻,施假髻,贵贱同服。

现代文:童子空顶愤,用假发髻,贵贱都可以戴。

古文:救日蚀,文武官皆免冠,著赤介帻对朝服。

现代文:发生日食进行救助时,文武官员都脱去帽子,戴红色介帧与官服相配红色介帧。

古文:赤帻,示威武也。

现代文:是表示威武。

古文:袴褶,车驾亲戎、中外纂严所服。

现代文:裤褶,天子御驾亲征、内外戒严时穿用。

古文:黑冠,帽缀紫褾,以络带代鞶带。

现代文:黑色帽子,连紫色帽边,用绳带代替大带。

古文:中官紫褾,外官绛褾。

现代文:内官是紫色帽边,外官是绛色帽边。

古文:其纂严戎服不缀褾,行留悉同。

现代文:戒严和出征的服装不连边,行进和停驻时都相同。

古文:校猎巡幸,从官戎服革带鞶带,文官不缨,武官脱冠。

现代文:天子阅兵、狩猎和巡行,随从官员穿军服用革带和大带,文官不用帽带,武官脱去帽子。

古文:袿衤属大衣,谓之祎衣,皇后谒庙所服。

现代文:桂裯大衣,称作讳衣,皇后拜谒宗庙时穿用。

古文:公主会见大首髻,其燕服则施严杂宝为佩瑞。

现代文:公主会见大首髻,其便服就装饰各种珠宝作为佩带的吉祥物。

古文:袿衤属用绣为衣,裳加五色,锁金银校饰。

现代文:桂裯是用刺绣制成上衣,下衣加各种颜色,装饰金银薄片。

古文:绶,乘舆黄赤绶,黄赤缥绿绀五采。

现代文:绶带,天子是用黄色和红色,装饰黄、红、淡青、绿、天青五色。

古文:太子朱绶,诸王纁朱绶,皆赤黄缥绀四采。

现代文:太子是朱色绶带,各王是浅朱色绶带,都是装饰红、黄、淡青、天青四色。

古文:妃亦同。

现代文:妃也相同。

古文:相国绿綟绶,三采,绿紫绀。

现代文:相国是黑黄近绿色绶带,装饰绿、紫、天青三色。

古文:郡公玄朱。侯伯青朱,子男素朱,皆三采。

现代文:郡公是黑、朱色,侯和伯是青、朱色,子和男是白、朱色,都是装饰三色。

古文:公世子紫,侯世子青,乡、亭、关内侯墨绶,皆二采。

现代文:公的嫡子是紫色,侯的嫡子是青色,乡、亭、关内侯是墨色绶带,都装饰二色。

古文:郡国太守、内史青,尚书令、仆、中书监、令、秘书监皆黑,丞皆黄,诸府丞亦黄。

现代文:郡国太守、内史是青色,尚书令、仆射、中书监、令、秘书监,都是黑色,丞都是黄色,各府丞也是黄色。

古文:皇后与乘舆同赤,贵嫔、夫人、贵人紫,王太妃,长公主、封君亦紫绶,六宫青绶青白红,郡公、侯夫人青绶。

现代文:皇后和皇帝共用红色,贵嫔、夫人、贵人是紫色,王太妃、长公主、封君也是紫色绶带,六宫是青色绶带,用青白红色装饰,郡公、侯的夫人是青色绶带。

古文:乘舆传国玺,秦玺也。

现代文:皇帝沿用的国玺是秦朝的国玺。

古文:晋中原乱,没胡。江左初无之,北方人呼晋家为 白板天子 。

现代文:晋时中原战乱沦落胡人之手,东晋起初没有国玺,北方人称东晋皇室为 白板天子 。

古文:冉闵败,玺还南。

现代文:冉闵战败,国玺回到江南。

古文:别有行信等六玺,皆金为之,亦秦、汉之制也。

现代文:另外还有行信等六枚玺,都是用金制成的,也是秦、汉的制品。

古文:皇后金玺,太子诸王金玺,皆龟钮。

现代文:皇后的金玺,太子和各王的金玺,都是龟形钮。

古文:公侯五等金章,公世子金印,侯银印,贵嫔、夫人金章,公主、王太妃、封君金印,六宫以下公侯太夫人夫人银印。

现代文:公侯等五级爵位用金章,公的嫡子用金印,侯的嫡子用银印,贵嫔、夫人用金章,公主、王太妃、封君用金印,六宫以下公侯太夫人、夫人用银印。

古文:其公、将军金章,光禄大夫、卿、尹、太子傅、诸领护将军、中郎将、校尉、郡国太守内史、四品五品将军,皆银章,尚书令、仆、中书监、令、秘书监丞、太子二率,诸府长史、卿、尹、丞、尉、中丞、都水使者、诸州刺史,皆铜印。

现代文:公、将军用金章,光禄大夫、卿、尹、太子傅、诸领护将军、中郎将、校尉、郡国太守内史、四品五品将军,都是用银章,尚书令、仆射、中书监、令、秘书监丞、太子二率、诸府长史、卿、尹、丞、尉、中丞、都水使者、各州刺史,都是用铜印。

古文: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皆簪白笔。

现代文:三台五省的二品文官,都用白笔簪发。

古文:王公五等及武官不簪,加内侍乃簪。

现代文:王公、五等爵以及武官不簪发,加内侍官才簪发。

古文:百官执手板,尚书令、仆、尚书,手板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 笏 。

现代文:百官持手板,尚书令、仆射、尚书,手板头上又有白笔,用紫皮裹着,名叫 笏 。

古文:汉末仲长统谓百司皆宜执之。

现代文:漠末仲垦铲认为百官都应当持着它。

古文:其肩上紫袷囊,名曰 契囊 ,世呼为 紫荷 。

现代文:他们肩上的紫色夹层袋,名叫 契囊 ,世人称为 紫荷 。

古文:佩玉,自乘舆以下,与晋、宋制同。

现代文:佩玉,自皇帝以下,与置、塞的制度相同。

古文:建元四年,制王公侯卿尹珠水精,其余用牙蚌。

现代文:建五四年,确定王、公、侯、卿、尹佩戴珍珠、水晶,其余的人用象牙、蚌壳。

古文:太官宰人服离支衣,后定。

现代文:太官、宰人穿离支衣,是后来定的。

古文:赞曰:文物煌煌,仪品穆穆。

现代文:赞曰:礼乐制度齐备,礼仪品级整肃。

古文:分别礼数,莫过舆服。

现代文:区分礼数,没有超过舆服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