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

古文: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现代文:从前颛顼统治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

古文: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後,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现代文: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

古文: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

现代文:周朝时候,程伯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

古文: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现代文: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

古文:司马氏世典周史。

现代文: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

古文: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適晋。

现代文:周惠王和周襄王统治时期,司马氏离开周都,到了晋国。

古文: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现代文:后来,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古文: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现代文: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

古文:其在卫者,相中山。

现代文:在卫国的,做了中山国的相。

古文: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後也。

现代文:在赵国的,以传授剑术理论而显扬于世,蒯聩就是他们的后代。

古文: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现代文: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曾与张仪发生争论,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

古文: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现代文:司马错之孙司马靳,奉事武信君白起。

古文: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现代文:而少梁已更名为夏阳。

古文: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

现代文:司马靳与武信君坑杀赵国长平军,回来后与武信君一起被赐死于杜邮,埋葬在华池。

古文: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现代文:司马靳之孙司马昌,是秦国主管冶铸铁器的官员,生活在秦始皇时代。

古文:蒯聩玄孙卬为武安君将而徇朝歌。

现代文:蒯聩玄孙司马卬,曾为武信君部将并带兵攻占朝歌。

古文: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

现代文:诸侯争相为王时,司马卬在殷地称王。

古文: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现代文:汉王刘邦攻打楚霸王项羽之际,司马卬归降汉王,汉以殷地为河内郡。

古文: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

现代文:司马昌生司马无泽,司马无泽担任汉朝市长之职。

古文: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现代文:无泽生司马喜,司马喜封爵五大夫,死后都埋葬在高门。

古文: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现代文:司马喜生司马谈,司马谈做了太史公。

古文:太史公学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杨何,习道论於黄子。

现代文:太史公从师唐都学习天文,从师杨何学习《易经》,从师黄子学习道家理论。

古文: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

现代文:太史公在建元至元封年间做官,他忧虑学者不能通晓各学派的要义而所学悖谬,于是论述阴阳、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的要旨说:

**古文:易大传: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

现代文:《周易·系辞传》说: 天下人追求相同,而具体谋虑却多种多样;达到的目的相同,而采取的途径却不一样。

古文: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现代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都是致力于如何达到太平治世的学派,只是他们所遵循依从的学说不是一个路子,有的显明,有的不显明罢了。

古文: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现代文:我曾经在私下里研究过阴阳之术,发现它注重吉凶祸福的预兆,禁忌避讳很多,使人受到束缚并多有所畏惧,但阴阳家关于一年四季运行顺序的道理,是不可丢弃的。

古文: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现代文: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气力却很少功效,因此该学派的主张难以完全遵从;然而它所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则是不可改变的。

古文: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

现代文:墨家俭啬而难以依遵,因此该派的主张不能全部遵循,但它关于强本节用的主张,则是不可废弃的。

古文: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现代文: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却刻薄寡恩,但它辨正君臣上下名分的主张,则是不可更改的。

古文: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现代文:名家使人受约束而容易失去真实性;但它辩正名与实的关系,则是不能不认真察考的。

古文: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现代文: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形之 道 ,使万物丰足。

古文: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现代文:道家之术是依据阴阳家关于四时运行顺序之说,吸收儒墨两家之长,撮取名、法两家之精要,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树立良好风俗,应用于人事,无不适宜,意旨简约扼要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功效多。

古文:儒者则不然。

现代文:儒家则不是这样。

古文: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现代文:他们认为君主是天下人的表率,君主倡导,臣下应和,君主先行,臣下随从。

古文: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现代文:这样一来,君主劳累而臣下却得安逸。

古文: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

现代文:至于大道的要旨,是舍弃刚强与贪欲,去掉聪明智慧,将这些放置一边而用智术治理天下。

古文: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现代文: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身体和精神受到扰乱,不得安宁,却想要与天地共长久,则是从未听说过的事。

古文: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 使人拘而多畏 。

现代文:阴阳家认为四时、八位、十二度和二十四节气各有一套宜、忌规定,顺应它就会昌盛,违背它不死则亡。这未必是对的,所以说阴阳家 使人受束缚而多所畏惧 。

古文: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 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

现代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不顺应它就无法制定天下纲纪,所以说 四时的运行是不能舍弃的 。

古文: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 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

现代文:儒家以《诗》《书》《易》《礼》《春秋》《乐》等《六艺》为法式,而《六艺》的本文和释传以千万计,几代相继不能弄通其学问,有生之年不能穷究其礼仪,所以说儒家 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力气却很少功效 。

古文: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现代文:至于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即使是其余百家学说也不能取代它的贡献。

古文: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 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

现代文:墨家也崇尚尧舜之道,谈论他们的品德行为说: 堂口三尺高,堂下土阶只有三层,用茅草搭盖屋顶而不加修剪,用栎木做椽子而不经刮削。

古文: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霍之羹。

现代文:用陶簋吃饭,用陶铏喝汤,吃的是糙米粗饭和藜藿做的野菜羹。

**古文: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

现代文:夏天穿葛布衣,冬天穿鹿皮裘 。

古文: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

现代文:墨家为死者送葬只做一副厚仅三寸的桐木棺材,送葬者恸哭而不能尽诉其哀痛。

古文: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

现代文:教民丧礼,必须以此为万民的统一标准。

古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现代文:假使天下都照此法去做。那贵尊卑就没有区别了。

古文: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 俭而难遵 。

现代文:世代不同,时势变化,人们所做的事业不一定相同,所以说墨家 俭啬而难以遵从。

古文:要曰彊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现代文:墨家学说的要旨强本节用,则是人人丰足,家家富裕之道。

古文: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现代文:这是墨子学说的长处,即使百家学说也是不能废弃它的。

古文: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现代文:法家不区别亲疏远近,不区分贵尊卑,一律依据法令来决断,那么亲亲属、尊长上的恩爱关系就断绝了。

古文: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 严而少恩 。

现代文:这些可作为一时之计来施行,却不可长用,所以说法家 严酷而刻薄寡恩 。

古文: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现代文:至于说到法家使君主尊贵,使臣下卑下,使上下名分、职分明确,不得相互逾越的主张,即使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更改的。

古文: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於名而失人情,故曰 使人俭而善失真 。

现代文:名家刻细烦琐,纠缠不清,使人不能反求其意,一切决取于概念名称却失弃了一般常理,所以说它 使人受约束而容易丧失真实性 。

古文: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现代文:至于循名责实,要求名称与实际进行比较验证,这是不可不予以认真考察的。

古文: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现代文:道家讲 无为 ,又说 无不为 ,其实际主张容易施行,其文辞则幽深微妙,难以明白通晓。

古文: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现代文:其学说以虚无为理论基础,以顺应自然为实用原则。

古文: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现代文:道家认为事物没有既成不变之势,没有常存不变之形,所以能够探求万物的情理。

古文:不为物先,不为物後,故能为万物主。

现代文:不做超越物情的事,也不做落后物情的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

古文: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现代文:有法而不任法以为法,要顺应时势以成其业;有度而不恃度以为度,要根据万物之形各成其度而与之相合。

古文:故曰 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现代文:所以说 圣人的思想和业绩之所以不可磨灭,就在于能够顺应时势的变化。

古文: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 也。

现代文:虚无是道的永恒规律,顺天应人是国君治国理民的纲要 。

古文: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

现代文:群臣一齐来到面前,君主应让他们各自明确自己的职分。

古文: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

现代文:其实际情况符合其言论名声者,叫做 端 ;实际情况不符合其言论声名者,叫做 窾 。

古文: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

现代文:不听信 窾言 即空话,邪就不会产生,贤与不肖自然分清,黑白也就分明。

古文: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

现代文:问题在于想不想运用,只要肯运用,什么事办不成呢。

古文:乃合大道,混混冥冥。

现代文:这样才会合乎大道,一派混混冥冥的境界。

古文:光翟天下,复反无名。

现代文:光辉照耀天下,重又返归于无名。

古文: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

现代文:大凡人活着是因为有精神,而精神又寄托于形体。

古文: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现代文: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形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形、神分离就会死亡。

古文: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

现代文:死去的人不能复生,神、形分离便不能重新结合在一起,所以圣人重视这个问题。

古文: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现代文:由此看来,精神是人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的依托。

古文:不先定其神,而曰 我有以治天下 ,何由哉?

现代文:不先安定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却侈谈 我有办法治理天下 ,凭借的又是什么呢?

古文: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现代文: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

古文:有子曰迁。

现代文:太史公有子名迁。

古文: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现代文:司马迁生于龙门,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种畜牧生活。

古文:年十岁则诵古文。

现代文: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

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现代文:二十岁开始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疑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

古文: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现代文:于是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往南经略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古文: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现代文: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滞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所以心中愤懑,致病将死。

古文:而子迁適使反,见父於河洛之间。

现代文:其子司马迁适逢出使归来,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了父亲。

古文: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现代文:太史公握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 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

古文: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

现代文: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职掌天文之事。

古文:後世中衰,绝於予乎?

现代文:后世衰落,今天会断绝在我手里吗?

古文: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现代文:你继做太史,就会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

古文: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

现代文:现在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而我不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

古文: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现代文:我死之后,你必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

古文: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现代文:再说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

古文: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现代文: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

古文: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现代文:天下称道歌诵周公,说他能够论述歌颂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邵的风尚,通晓太王、王季的思虑,乃至于公刘的功业,并尊崇始祖后稷。

古文:幽厉之後,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现代文: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

古文: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现代文:自孔子作春秋封笔以来四百余年,诸侯相互兼并,史书丢弃殆尽。

**古文: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

现代文: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

**古文:迁俯首流涕曰: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

现代文:司马迁低下头流着眼泪说: 儿子虽然驽笨,但我会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稍有缺漏。

古文: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现代文: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司马迁任太史令,开始缀集历史书籍及国家收藏的档案文献。

古文: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於明堂,诸神受纪。

现代文:司马迁任太史令五年正当汉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汉朝的历法开始改用夏正,即以农历一月为正月,天子在明堂举行实施新历法的仪式,诸神皆受瑞纪。

古文:太史公曰: 先人有言: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现代文:太史公说: 先人说过: 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

**古文: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

现代文:孔子死后到现在五百年,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接续《春秋》,意本《诗》、《书》、《礼》、《乐》的人吗?

古文:意在斯乎!

现代文:其用意就在于此,在于此吧!

古文:意在斯乎!

现代文:我又怎敢推辞呢。

**古文:小子何敢让焉。 **

现代文:上大夫壶遂问: 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

**古文:上大夫壶遂曰: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

现代文:太史公说: 我听董生讲: 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挠他。

**古文:太史公曰: 余闻董生曰: 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

现代文: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 。

**古文:子曰: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

现代文:孔子说: 我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做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

古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现代文:《春秋》这部书,上阐明三王的治道,下辨别人事的纪纲,辨别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

古文: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於变;礼经纪人伦,故长於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於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於风;乐乐所以立,故长於和;春秋辩是非,故长於治人。

现代文:《易》载述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在说明变化方面见长;《礼》规范人伦,所以在行事方面见长;《书》记述先王事迹,所以在政治方面见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在风土人情方面见长;《乐》是论述音乐立人的经典,所以在和谐方面见长;《春秋》论辨是非,所以在治人方面见长。

古文: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现代文:由此可见《礼》是用来节制约束人的,《乐》是用来诱发人心平和的,《书》是来述说政事的,《诗》是用来表达情意的,《易》是用来讲变化的,《春秋》是用来论述道义的。

古文:拨乱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

现代文:平定乱世,使之复归正道,没有什么著作比《春秋》更切近有效。

古文: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现代文:《春秋》不过数万字,而其要旨就有数千条。

古文: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现代文:万物的离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

古文: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现代文:在《春秋》一书中,记载弑君事件三十六起,被灭亡的国家五十二个,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其国家的数不胜数。

古文: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现代文:考察其变乱败亡的原因,都是丢掉了作为立国立身根本的春秋大义。

古文:故易曰 失之豪釐,差以千里 。

现代文:所以《易》中讲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古文:故曰 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

现代文:说 臣弑君,子弑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其发展渐进已是很久了 。

古文: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後有贼而不知。

现代文:因此,做国君的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是谗佞之徒站在面前也看不见,贼之臣紧跟在后面也不会发觉。

古文: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现代文:做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只会株守常规之事却不懂得因事制宜,遇到突发事件则不知如何灵活对待。

古文: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现代文: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

古文: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现代文:做人臣、人子如不通晓《春秋》要义,必定会陷于篡位杀上而被诛伐的境地,并蒙死罪之名。

古文: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现代文:其实他们都认为是好事而去做,只因为不懂得《春秋》大义,而蒙受史家口诛笔伐的不实之言却不敢推卸罪名。

古文:夫不通礼义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现代文: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

古文: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现代文: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

古文: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现代文: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古文: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

现代文:把天下最大的罪过加在他身上,也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卸。

古文: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现代文:所以《春秋》这部经典是礼义根本之所在。

**古文: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

现代文:礼是禁绝坏事于发生之前,法规施行于坏事发生之后;法施行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隐而难知。

古文:壶遂曰: 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现代文:壶遂说: 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古文: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

现代文: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

古文:太史公曰: 唯唯,否否,不然。

现代文:太史公说: 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古文:余闻之先人曰: 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现代文:我听先人说过: 伏羲最为纯厚,作《易》八卦。

古文: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现代文:尧舜的强盛,《尚书》做了记载,礼乐在那时兴起。

古文: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现代文:商汤周武时代的隆盛,诗人予以歌颂。

**古文: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

现代文:《春秋》扬善贬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扬周王室,并非仅仅讽刺讥斥呀 。

古文: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现代文:汉朝兴建以来,至当今英明天子,获见符瑞,举行封禅大典,改订历法,变换服色,受命于上天,恩泽流布无边,海外不同习俗的国家,辗转几重翻译到中国边关来,请求进献朝见的不可胜数。

古文: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现代文:臣下百官竭力颂扬天子的功德,仍不能完全表达出他们的心意。

古文: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现代文:再说士贤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国君的耻辱;君主明圣而功德不能广泛传扬使大家都知道,是有关官员的罪过。

古文: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现代文:况且我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若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罪过就实在太大了。

**古文: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谬矣。 **

现代文: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古文:於是论次其文。

现代文: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

古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縲绁。

现代文: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

古文:乃喟然而叹曰: 是余之罪也夫!

现代文:于是喟然而叹道: 这是我的罪过啊!

古文:是余之罪也夫!

现代文:这是我的罪过啊!

**古文:身毁不用矣。 **

现代文:身体残毁没有用了。

古文:退而深惟曰: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现代文:退而深思道: 《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

古文: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现代文: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

**古文: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

现代文: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

古文:於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现代文: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而始自黄帝。

古文: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

现代文:从前黄帝以天为法,以地为则,颛顼、帝喾、尧、舜四位圣明帝王先后相继,各建成一定法度;唐尧让位于虞舜,虞舜因觉自己不能胜其任而不悦;这些帝王的美德丰功,万世流传。

古文:作五帝本纪第一。

现代文:作《五帝本纪》第一。

古文: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夏桀淫骄,乃放鸣条。

现代文:大禹治水之功,九州同享其成,光耀唐虞之际,恩德流传后世;夏桀荒淫骄横,于是被放逐鸣条。

古文:作夏本纪第二。

现代文:作《夏本纪》第二。

古文:维契作商,爰及成汤;太甲居桐,德盛阿衡;武丁得说,乃称高宗;帝辛湛湎,诸侯不享。

现代文:契建立商国,传到成汤;太甲被放逐居桐地改过反善,阿衡功德隆盛;武丁得有傅说辅佐,才被称为高宗;帝辛沉湎无道,诸侯不再进贡。

古文:作殷本纪第三。

现代文:作《殷本纪》第三。

古文:维弃作稷,德盛西伯;武王牧野,实抚天下;幽厉昏乱,既丧酆镐;陵迟至赧;洛邑不祀。

现代文:弃发明种谷,西伯姬昌时功德隆盛;武王在牧野伐纣,安抚天下百姓;幽王、厉王昏暴乱,丧失了丰、镐二京;王室衰败直至赧王,洛邑断绝了周室宗庙的祭祀。

古文:作周本纪第四。

现代文:作《周本纪》第四。

古文:维秦之先,伯翳佐禹;穆公思义,悼豪之旅;以人为殉,诗歌黄鸟;昭襄业帝。

现代文:秦的祖先伯翳,曾经辅佐大禹;秦穆公思及君义,祭悼秦国在殽战死的将士;穆公死后以活人殉葬,《黄鸟》一诗诉其哀伤;昭襄王开创了帝业。

古文:作秦本纪第五。

现代文:作《秦本纪》第五。

古文: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二世受运,子婴降虏。

现代文:秦始皇即位,兼并了六国,销毁兵器,铸为钟鐻,希望干戈止息,尊号称为皇帝,耀武扬威,专凭暴力,秦二世承受国运,子婴投降做了俘虏。

古文:作始皇本纪第六。

现代文:作《始皇本纪》第六。

古文: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

现代文:秦朝丧失王道,豪杰并起造反;项梁开创反秦大业,项羽接续;项羽杀了庆子冠军宋义,解救了赵国,诸侯拥立他;可他诛杀子婴,背弃义帝怀王,天下都责难他。

古文:作项羽本纪第七。

现代文:作《项羽本纪》第七。

古文: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

现代文:项羽残酷暴虐,汉王建功施德;发愤于蜀、汉,率军北还平定三秦;诛灭项羽建立帝业,天下安定,又改革制度,更易风俗。

古文:作高祖本纪第八。

现代文:作《高祖本纪》第八。

古文:惠之早霣,诸吕不台;崇彊禄、产,诸侯谋之;杀隐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祸。

现代文:惠帝早逝,诸吕用事使百姓不悦;吕后提高吕禄、吕产的地位,加强他们的权力,诸侯图谋剪除他们;吕后杀害赵隐王,又囚杀赵幽王刘友,朝中大臣疑惧,终于导致吕氏宗族覆灭之祸。

古文:作吕太后本纪第九。

现代文:作《吕太后本纪》第九。

古文: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蠲除肉刑,开通关梁,广恩博施,厥称太宗。

现代文:汉朝初建,惠帝死后帝位继承人不明,众臣迎立代王刘恒即位,天下心服;文帝废除肉刑,开通水陆要道,博施恩惠,死后被称为太宗。

古文:作孝文本纪第十。

现代文:作《孝文本纪》第十。

古文:诸侯骄恣,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

现代文:诸侯王骄横放肆,吴王率先叛乱,朝廷派兵讨伐,叛乱七国先后伏罪,天下安定,太平富裕。

古文:作孝景本纪第十一。

现代文:作《孝景本纪》第十一。

古文: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脩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

现代文:汉朝兴建五世,兴隆盛世在建元年间,天子外攘夷狄,内修法度,举行封禅,修订历法,改变服色。

古文: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现代文: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古文: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现代文:夏、商、周三代太久远了,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大致取之于传世的谱牒旧闻,以此为据,进而大略地推断,作《三代世表》第一。

古文:幽厉之後,周室衰微,诸侯专政,春秋有所不纪;而谱牒经略,五霸更盛衰,欲睹周世相先後之意,作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现代文:幽王、厉王之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自为政,《春秋》有些未作记载;而谱牒只记概要,五霸又交替盛衰,为考察周朝各诸侯国的先后关系,作《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古文:春秋之後,陪臣秉政,彊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

现代文:春秋以后,陪臣执政,强国之君竞相称王,及至秦王嬴政,终于吞并各国,铲除封地,独享尊号。

古文:作六国年表第三。

现代文:作《六国年表》第三。

古文:秦既暴虐,楚人发难,项氏遂乱,汉乃扶义征伐;八年之间,天下三嬗,事繁变众,故详著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现代文:秦帝暴虐,楚人陈胜发难,项氏又自乱反秦阵营,汉王于是仗义征伐。八年之间,天下三易其主,事变繁多,所以详著《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古文:汉兴已来,至于太初百年,诸侯废立分削,谱纪不明,有司靡踵,彊弱之原云以世。

现代文:汉朝兴建以来,直到太初一百年间,诸侯废立分削的情况,谱录记载不明,主管的官员也无法接着记下去,但可据其世系推知其强弱的原由。

古文:作汉兴已来诸侯年表第五。

现代文:作《汉兴已来诸侯年表》第五。

古文:维高祖元功,辅臣股肱,剖符而爵,泽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杀身陨国。

现代文:高祖始取天下,辅佐他创业的功臣,都得剖符封爵,恩泽传给他们的子孙后代,有的忘其亲疏远近,分不出辈分,也有的竟至杀身亡国。

古文: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现代文: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古文:惠景之间,维申功臣宗属爵邑,作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现代文:惠帝、景帝年间,增封功臣宗属爵位和食邑。作《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古文:北讨彊胡,南诛劲越,征伐夷蛮,武功爰列。

现代文:北面攻打强悍的匈奴,南面诛讨强劲的越人,征伐四方蛮夷,不少人以武功封侯。

古文: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现代文: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古文:诸侯既彊,七国为从,子弟众多,无爵封邑,推恩行义,其埶销弱,德归京师。

现代文:诸侯国日渐强大,吴楚等七国南北连成一片,诸侯王子弟众多,没有爵位封邑,朝廷下令推行恩义,分封诸侯王子弟为侯,致使王国势力日益削弱,而德义却归于朝廷。

古文: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现代文: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古文: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

现代文:国家的贤相良将,是民众的表率。

古文:维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贤者记其治,不贤者彰其事。

现代文:曾看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对贤者则记其治绩,对不贤者则明其劣迹。

古文: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现代文: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古文:维三代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性情,通王道,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作礼书第一。

现代文:夏、商、周三代之礼,各有所增减而不同,但总地来看,其要领都在于使礼切近人的情性,通于王道,所以礼根据人的质朴本性而制成,减掉了那些繁文缛节,大体顺应了古今之变。作《礼书》第一。

古文:乐者,所以移风易俗也。

现代文:乐是用来移风易俗的。

古文:自雅颂声兴,则已好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所从来久矣。

现代文:自《雅》、《颂》之声兴起,人们就已经喜好郑、卫之音,郑、卫之音由来已久了。

古文: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

现代文:被人情所感发,那远方异俗之人就会归附。

古文:比乐书以述来古,作乐书第二。

现代文:仿照已有《乐书》来论述自古以来音乐的兴衰,作《乐书》第二。

古文:非兵不彊,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

现代文:没有军队国家就不会强大,没有德政国家就不会昌盛,黄帝、商汤、周武王以明于此而兴,夏桀、商纣、秦二世以昧于此而亡,怎么可以对此不慎重呢?

古文: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

现代文:《司马法》产生已很久了,姜太公、孙武、吴起、王子成甫能继承并有所发明,切合近世情况,极尽人事之变。

古文:作律书第三。

现代文:作《律书》第三。

古文: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更相治,间不容翲忽。

现代文:乐律处于阴而治阳,历法处于阳而治阴,律历交替相治,其间不容许丝毫差错。

古文:五家之文怫异,维太初之元论。作历书第四。

现代文:原有五家的历书相互悖逆不同,只有太初元年所论历法为是。作《历书》第四。

古文:星气之书,多杂禨祥,不经;推其文,考其应,不殊。

现代文:星气之书,杂有许多求福去灾、预兆吉凶的内容,荒诞不经;推究其文辞,考察其应验,并无什么特别之处。

古文:比集论其行事,验于轨度以次,作天官书第五。

现代文:待到武帝召集专人研讨此事,并依次用轨度加以验证。作《天官书》第五。

古文:受命而王,封禅之符罕用,用则万灵罔不禋祀。

现代文:承受天命做了帝王,封禅这样的符瑞之事不可轻易举行,如果举行,那一切神灵没有不受祭祀的。

古文:追本诸神名山大川礼,作封禅书第六。

现代文:追溯祭祀名山大川诸神之礼,作《封禅书》第六。

古文:维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防,决渎通沟。

现代文:大禹疏通河川,九川得以安宁;及至建立宣防宫之时,河道沟渠更被疏浚。

古文:作河渠书第七。

现代文:作《河渠书》第七。

古文:维币之行,以通农商;其极则玩巧,并兼兹殖,争於机利,去本趋末。

现代文:钱币的流通,是为沟通农商;其弊端竟发展到玩弄智巧,兼并发财,争相投机牟利,舍本逐末,去农经商。

古文:作平准书以观事变,第八。

现代文:作《平准书》来考察事情的变化发展,这是第八。

古文:太伯避历,江蛮是適;文武攸兴,古公王迹。

现代文:太伯为让季历继位,避居江南蛮夷之地,文王、武王才得以振兴周邦,发展了古公亶父的王业。

古文:阖庐弑僚,宾服荆楚;夫差克齐,子胥鸱夷;信嚭亲越,吴国既灭。

现代文:阖闾杀了吴王僚,夺取王位,降服楚国;夫差战胜齐国,逼杀伍子胥以革囊盛其尸;听信伯嚭的话亲善越国,最终被越国所灭。

古文:嘉伯之让,作吴世家第一。

现代文:为赞许太伯让位的美德,作《吴世家》第一。

古文:申、吕肖矣,尚父侧微,卒归西伯,文武是师;功冠群公,缪权于幽;番番黄发,爰飨营丘。

现代文:申、吕两国衰弱,尚父微坎坷,终于投归西伯,为文王、武王之师;他的功劳为群臣之首,长于暗中设计权谋;头发斑白,受封于齐,建都营丘,成为齐国始祖。

古文:不背柯盟,桓公以昌,九合诸侯,霸功显彰。

现代文:齐桓公不背弃与鲁国在柯地所订盟约,事业由此昌盛,多次会合诸侯,霸功显赫。

古文:田阚争宠,姜姓解亡。

现代文:田恒与阚止争宠,姜姓齐国于是瓦解灭亡。

古文:嘉父之谋,作齐太公世家第二。

现代文:为赞美尚父的宏谋,作《齐太公世家》第二。

古文:依之违之,周公绥之;愤发文德,天下和之;辅翼成王,诸侯宗周。

现代文:诸侯和部属对周无论是依顺的,还是违抗的,周公都安抚他们;他努力宣扬文德,天下都响应随和;辅佐保护成王,诸侯以周天子为天下宗主。

古文:隐桓之际,是独何哉?

现代文:隐公、桓公之际却屡屡发生悖德非礼之事,这是为什么呢?

古文:三桓争彊,鲁乃不昌。

现代文:只因三桓争强,鲁国国运不昌。

古文:嘉旦金縢,作周公世家第三。

现代文:赞美周公旦的《金滕》策文,作《周公世家》第三。

古文:武王克纣,天下未协而崩。

现代文:武王战胜商纣,天下尚未协洽他便驾崩。

古文:成王既幼,管蔡疑之,淮夷叛之,於是召公率德,安集王室,以宁东土。

现代文:成王年幼,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位,淮夷也起兵叛乱,于是召公以其高德率先支持周公,使王室团结安定,保证了周公东征的胜利,使东方得以安宁。

古文:燕之禅,乃成祸乱。

现代文:燕王哙的禅位,才造成了祸乱。

古文:嘉甘棠之诗,作燕世家第四。

现代文:赞赏《甘棠》诗篇,作《燕世家》第四。

古文:管蔡相武庚,将宁旧商;及旦摄政,二叔不飨;杀鲜放度,周公为盟;大任十子,周以宗彊。

现代文:管蔡二叔辅佐武庚,想要安定商朝旧地;周公旦摄政,二叔不服,周公便杀死管叔鲜,流放蔡叔度,周公盟誓忠于成王,太任生育十个儿子,周室以宗族繁盛而强大。

古文:嘉仲悔过,作管蔡世家第五。

现代文:表彰蔡仲悔过,作《管蔡世家》第五。

古文:王後不绝,舜禹是说;维德休明,苗裔蒙烈。

现代文:先王后代延继不绝,舜、禹为此而感到高兴;他们功德美好清明,后代得以承其功业。

古文:百世享祀,爰周陈杞,楚实灭之。

现代文:百世享受祭祀,到了周时,封有陈国、杞国,后被楚国灭掉。

古文:齐田既起,舜何人哉?

现代文:齐田氏又使之兴起,舜是位多么了不起的人啊!

古文:作陈杞世家第六。

现代文:作《陈杞世家》第六。

古文:收殷馀民,叔封始邑,申以商乱,酒材是告,及朔之生,卫顷不宁;南子恶蒯聩,子父易名。

现代文:收纳殷的遗民,康叔始封邑。周公用商朝乱德亡国的教训申饬他,写了《酒诰》、《梓材》等辞来告诫他。到卫公子朔出生,卫国开始倾危不宁;南子憎恶蒯聩,造成儿子和父亲名分颠倒。

古文:周德卑微,战国既彊,卫以小弱,角独後亡。喜彼康诰,作卫世家第七。

现代文:周朝统治日益衰微,各诸侯国日益强大,卫国因为弱小,国君角反而后亡。赞美《康诰》,作《卫世家》第七。

古文:嗟箕子乎!

现代文:可叹啊,箕子!

古文:嗟箕子乎!

现代文:可叹啊,箕子!

古文:正言不用,乃反为奴。

现代文:正确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被迫害装疯为奴。

古文:武庚既死,周封微子。

现代文:武庚死后,周朝封微子于宋。

古文:襄公伤於泓,君子孰称。

现代文: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受伤,又有哪位君子称道?

古文:景公谦德,荧惑退行。

现代文:景公有自谦爱民之德,荧惑为之退行。

古文:剔成暴虐,宋乃灭亡。

现代文:剔成暴虐无道,宋国因而灭亡。

古文:喜微子问太师,作宋世家第八。

现代文:赞美微子请教太师,作《宋世家》第八。

古文:武王既崩,叔虞邑唐。

现代文:武王去世后,叔虞封邑于唐。

古文:君子讥名,卒灭武公。

现代文:君子讥讽晋穆公为儿子取名之事,武公终于灭而代之。

古文:骊姬之爱,乱者五世;重耳不得意,乃能成霸。

现代文:献公宠爱骊姬,造成五世之乱;重耳不得志,却能威霸诸侯。

古文:六卿专权,晋国以秏。

现代文:六卿专权,晋国衰亡。

古文:嘉文公锡珪鬯,作晋世家第九。

现代文:赞美文公因功得天子珪鬯,作《晋世家》第九。

古文:重黎业之,吴回接之;殷之季世,粥子牒之。

现代文:重黎创业,吴国继承;殷朝末年,有简札记述鬻子为楚国始祖。

古文:周用熊绎,熊渠是续。

现代文:周成王任用熊绎封为楚子,熊渠继承先世之业。

古文:庄王之贤,乃复国陈;既赦郑伯,班师华元。

现代文:楚庄王贤明,又恢复陈国。赦免了郑伯之罪,又因华元之言而班师回国。

古文:怀王客死,兰咎屈原;好谀信谗,楚并於秦。

现代文:怀王客死于秦,子兰归咎屈原,楚君喜阿谀信谗言,终于被秦所吞并。

古文:嘉庄王之义,作楚世家第十。

现代文:赞美庄王的德义,作《楚世家》第十。

古文:少康之子,实宾南海,文身断发,鼋鳝与处,既守封禺,奉禹之祀。

现代文:少康之子远弃南海,纹身断发,与鼋鬻相处,守在封山禺山,事奉大禹的祭祀。

古文:句践困彼,乃用种、蠡。

现代文:勾践受到夫差的困辱,于是信用文种、范蠡。

古文:嘉句践夷蛮能脩其德,灭彊吴以尊周室,作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现代文:赞美勾践身在夷蛮能修其德,消灭强大吴国以尊奉周室,作《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古文:桓公之东,太史是庸。

现代文:桓公东迁,信用太史之言。

古文:及侵周禾,王人是议。

现代文:庄公派兵侵犯周土,割取庄稼,受到周王臣民的非议。

古文:祭仲要盟,郑久不昌。

现代文:祭仲被宋胁迫结盟,郑国长期不得昌兴。

古文:子产之仁,绍世称贤。

现代文:子产的仁政,后世称道贤明。

古文:三晋侵伐,郑纳於韩。

现代文:三晋侵犯征伐,郑终被韩吞并。

古文:嘉厉公纳惠王,作郑世家第十二。

现代文:赞美郑厉公接纳周惠王,作《郑世家》第十二。

古文:维骥騄耳,乃章造父。

现代文:骥耳骏马使造父彰名。

古文:赵夙事献,衰续厥绪。佐文尊王,卒为晋辅。

现代文:赵夙事奉晋献公,赵衰继承他的事业,辅佐晋文公尊奉国王,终于成为晋国辅臣。

古文:襄子困辱,乃禽智伯。

现代文:赵襄子被困辱,却擒捉了智伯。

古文:主父生缚,饿死探爵。

现代文:主父遭臣子围困,掏雀充饥活活饿死。

古文:王迁辟淫,良将是斥。

现代文:赵王迁邪僻淫乱,贬斥迫害良将。

古文:嘉鞅讨周乱,作赵世家第十三。

现代文:表彰赵鞅子讨平周王室之乱,作《赵世家》第十三。

古文:毕万爵魏,卜人知之。

现代文:毕万在魏封爵,卜官预知其后代必昌盛。

古文:及绛戮干,戎翟和之。

现代文:及至魏绛羞辱杨干,负罪完成与戎翟媾和之命。

古文:文侯慕义,子夏师之。

现代文:文侯仰慕仁义,拜子夏为师。

古文:惠王自矜,齐秦攻之。

现代文:惠王骄傲自大,受到齐国秦国的攻打。

古文:既疑信陵,诸侯罢之。

现代文:安釐王怀疑信陵君,因而诸侯疏远魏国。

古文:卒亡大梁,王假厮之。

现代文:魏终于被秦所灭,魏王假做了厮养卒。

古文:嘉武佐晋文申霸道,作魏世家第十四。

现代文:赞美魏武子佐助晋文公创立霸业,作《魏世家》第十四。

古文:韩厥阴德,赵武攸兴。

现代文:韩阙善积阴德,赵武才得兴立。

古文:绍绝立废,晋人宗之。

现代文:使灭国者重新振起,使废弃者得以再立,晋人尊崇他。

古文:昭侯显列,申子庸之。

现代文:韩昭侯在诸侯中地位显要,重用申不害。

古文:疑非不信,秦人袭之。

现代文:韩王怀疑韩非而不信用,秦攻袭韩。

古文:嘉厥辅晋匡周天子之赋,作韩世家第十五。

现代文:赞赏韩厥辅佐晋君,匡正周王室的兵赋,作《韩世家》第十五。

古文:完子避难,適齐为援,阴施五世,齐人歌之。

现代文:完子避难,出奔到齐国请求援助,田氏暗施恩惠于民相继五世,齐人歌颂他。

古文:成子得政,田和为侯。

现代文:田成子夺得齐国政权,田和成为诸侯。

古文:王建动心,乃迁于共。

现代文:齐王建被计说动,使齐迁于共。

古文:嘉威、宣能拨浊世而独宗周,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现代文:赞赏齐威王、齐宣王能冲破污浊之世而独尊崇周天子,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古文:周室既衰,诸侯恣行。

现代文: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恣意而行。

古文:仲尼悼礼废乐崩,追脩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於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之统纪於後世。

现代文:孔子伤感礼乐崩废,因而追研经术,以重建王道,匡正乱世,使之返于正道,观其著述,为天下制定礼仪法度。留下《六艺》纲纪于后世。

古文: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现代文: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古文: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

现代文:桀、纣丧失王道而汤、武兴起,周失其王道而《春秋》一书问世。

古文: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

现代文:秦失其为政之道,陈涉发起反秦义举,诸侯相继造反,风起云涌,终于灭掉秦国。

古文:天下之端,自涉发难。

现代文:天下亡秦之端,始于陈涉发难。

古文:作陈涉世家第十八。

现代文:作《陈涉世家》第十八。

古文:成皋之台,薄氏始基。

现代文:成皋台是薄氏的肇基之地。

古文:诎意適代,厥崇诸窦。

现代文:窦太后被迫到了代国,才使窦氏家族得以富贵。

古文:栗姬偩贵,王氏乃遂。

现代文:栗姬依仗地位尊贵而自骄于人,王氏才得以顺达显贵。

古文:陈后太骄,卒尊子夫。

现代文:陈皇后过于娇贵,终于使子夫受到尊宠。

古文:嘉夫德若斯,作外戚世家十九。

现代文:赞美卫子夫德行如此之好,作《外戚世家》第十九。

古文:汉既谲谋,禽信於陈;越荆剽轻,乃封弟交为楚王,爰都彭城,以彊淮泗,为汉宗籓。

现代文:汉高祖设诡计在陈擒拿韩信;越、楚之民慓悍轻捷,于是封其弟刘交作了楚王,建都彭城,以加强淮、泗地区的统治,成为汉王朝的宗属国。

古文:戊溺於邪,礼复绍之。

现代文:楚王刘戊溺于邪僻合谋反叛,刘礼又被封为楚王继承王业。

古文:嘉游辅祖,作楚元王世家二十。

现代文:赞赏刘交辅佐高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古文:维祖师旅,刘贾是与;为布所袭,丧其荆、吴。

现代文:高祖率军反秦,刘贾加入其行列,后被英布攻袭,丧失了他的荆、吴之地。

古文:营陵激吕,乃王琅邪;怵午信齐,往而不归,遂西入关,遭立孝文,获复王燕。

现代文:营陵侯使人游说感动吕后,被封为琅琊王;被祝午诱骗轻信齐王,前往齐国不得归返,用计离齐,西入关中,又遇到迎立孝文帝的事,获封燕王。

古文:天下未集,贾、泽以族,为汉籓辅。

现代文:当天下未安定之时,刘贾、刘泽以高祖同族兄弟身份,成为其藩属。

古文:作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现代文:作《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古文:天下已平,亲属既寡;悼惠先壮,实镇东土。

现代文:天下平定后,高祖亲属已不多。齐悼惠王先长大成人,镇守东部国土。

古文:哀王擅兴,发怒诸吕,驷钧暴戾,京师弗许。

现代文:齐哀王擅自出兵是因为对诸吕用事感到愤怒;驷钧粗暴乖戾,朝廷不准立其为帝。

古文:厉之内淫,祸成主父。

现代文:厉王亲属内部乱,杀身之祸成于主父偃之手。

古文:嘉肥股肱,作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现代文:表彰悼惠王刘肥为辅佐天子的股肱,作《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古文:楚人围我荥阳,相守三年;萧何填抚山西,推计踵兵,给粮食不绝,使百姓爱汉,不乐为楚。

现代文:楚霸王围汉于荥阳,相持三年;萧何镇抚山西,计算人口输送兵员,粮食供给不断,使百姓爱戴汉王,而不愿为楚王出力。

古文:作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现代文:作《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古文:与信定魏,破赵拔齐,遂弱楚人。

现代文:与韩信一起平定了魏地,又打败赵国,攻取齐地,削弱了楚霸王的势力。

古文:续何相国,不变不革,黎庶攸宁。

现代文:继萧何之后成为汉相国,凡事不做变更,百姓得以安宁。

古文:嘉参不伐功矜能,作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现代文:赞美曹参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作《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古文:运筹帷幄之中,制胜於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於易,为大於细。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现代文:运筹策划于帷幄之中,无形之中克敌制胜,子房谋划克敌制胜之事,没有智巧之名,没有勇武之功,从易处着手解决难题,从小处着手成就大事。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古文:六奇既用,诸侯宾从於汉;吕氏之事,平为本谋,终安宗庙,定社稷。

现代文:六出奇计都被高祖采用,诸侯归附于汉;消灭诸吕之事,陈平为主谋,终于安定王室和国家。

古文:作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现代文:作《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古文: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於权;吴楚之兵,亚夫驻於昌邑,以戹齐赵,而出委以梁。

现代文:诸吕勾结,阴谋削弱皇室,周勃在剪灭诸吕的问题上,背离常规而合于权变之道;吴楚七国起兵叛乱,周亚夫驻军于昌邑,以扼制齐赵之军,放弃了求救的梁王。

古文: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现代文: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古文:七国叛逆,蕃屏京师,唯梁为扞;偩爱矜功,几获于祸。

现代文:吴楚七国叛逆,藩屏天子的同姓王中只有梁孝王抵御敌国;但他自恃宠爱夸耀前功,几乎遭到杀身之祸。

古文:嘉其能距吴楚,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现代文:表彰他能抵抗吴楚叛军,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古文:五宗既王,亲属洽和,诸侯大小为籓,爰得其宜,僭拟之事稍衰贬矣。

现代文:五宗封王以后,天子亲属融洽和睦,诸侯或大或小皆为藩屏,各得其宜,僭位而自拟于天子之事逐渐减少。

古文: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现代文: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古文:三子之王,文辞可观。

现代文:当今皇上三位皇子被封为王,策文文辞典雅可观。

古文: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现代文: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古文: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

现代文:末世争权夺利,而伯夷、叔齐兄弟却趋向仁义,为让君位,双双饿死,天下称赞他们的美德。

古文:作伯夷列传第一。

现代文:作《伯夷叔齐列传》第一。

古文: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

现代文:晏子节俭,管仲则奢侈:齐桓公因得管仲辅佐而称霸,齐景公因得晏子辅佐而国治。

古文:作管晏列传第二。

现代文:作《管晏列传》第二。

古文: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韩非揣事情,循埶理。

现代文:李耳主张无为而治,使百姓自化于善;清静寡欲,使百姓自归于正。韩非揣度事物的实际情况,遵循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理。

古文: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现代文: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古文: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

现代文:自古做帝王的都有《司马法》,穰苴能够对其阐述发挥。

古文:作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现代文:作《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古文: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

现代文:没有信、廉、仁、勇不能传授兵法论说剑术,兵法剑术与道相符,内可以修身,外可以应变,君子对此重视并以之为德。

古文: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现代文: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古文:维建遇谗,爰及子奢,尚既匡父,伍员奔吴。

现代文:太子建遇谗毁,祸及伍奢,伍尚救父,伍员逃奔吴国。

古文:作伍子胥列传第六。

现代文:作《伍子胥列传》第六。

古文: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

现代文:孔子传述文德,弟子振兴其业,都成为师傅,教导人们尊仁行义。

古文:作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现代文:作《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古文:鞅去卫適秦,能明其术,彊霸孝公,後世遵其法。

现代文:商鞅离卫到秦,能阐明实施他的治国之术,使秦孝公强盛称霸,后世遵循其法度。

古文:作商君列传第八。

现代文:作《商君列传》第八。

古文:天下患衡秦毋餍,而苏子能存诸侯,约从以抑贪彊。

现代文:天下忧虑连横秦将贪得无厌,苏秦能保存诸侯利益,约定合纵来抑制秦的贪婪强横。

古文:作苏秦列传第九。

现代文:作《苏秦列传》第九。

古文:六国既从亲,而张仪能明其说,复散解诸侯。

现代文:六国合纵相互亲近,而张仪明了合纵的主张,所以能针锋相对,使联合起来的诸侯再次离散瓦解。

古文:作张仪列传第十。

现代文:作《张仪列传》第十。

古文: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

现代文: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侵伐,称雄诸侯,是樗里、甘茂的良策。

古文: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现代文: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古文: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者,魏厓之功。

现代文:席卷河山,围困大梁,使诸侯拱手而服事秦国,是魏冉的功劳。

古文:作穰侯列传第十二。

现代文:作《穰侯列传》第十二。

古文:南拔鄢郢,北摧长平,遂围邯郸,武安为率;破荆灭赵,王翦之计。

现代文:南面攻占鄢郢,北面摧毁长平守军,进而围困赵都邯郸,武安君是主将;破楚灭赵,是王翦的计谋。

古文:作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现代文:作《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古文:猎儒墨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绝惠王利端,列往世兴衰。

现代文:涉猎儒墨的遗文,阐明礼义的纪纲,根绝梁惠王逐利的念头,陈述往世的兴衰。

古文: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现代文: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古文:好客喜士,士归于薛,为齐扞楚魏。

现代文:喜爱门客、士人,士人归附薛公,为齐抵御楚、魏。

古文:作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现代文:作《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古文:争冯亭以权,如楚以救邯郸之围,使其君复称於诸侯。

现代文:出于权变争得冯亭所献上党之地,为解邯郸之围亲自赶楚救赵,使其国君得以再次称雄于诸侯。

古文:作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现代文:作《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古文: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於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现代文:身为富贵而能尊重贫者,自身贤能而能屈就不肖,只有信陵君能够如此。

古文: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现代文: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古文:以身徇君,遂脱彊秦,使驰说之士南乡走楚者,黄歇之义。

现代文:舍身以救其主,终于逃离强秦,使游说之士向南趋赴楚国,这是黄歇的忠义所致。

古文:作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现代文:作《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古文:能忍卼於魏齐,而信威於彊秦,推贤让位,二子有之。

现代文:能忍辱于魏齐,却扬威于强秦,推举贤能让出相位,范睢、蔡泽都有这样的美德。

古文:作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现代文:作《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古文:率行其谋,连五国兵,为弱燕报彊齐之雠,雪其先君之耻。

现代文:身为主将施展谋略,联合五国军队,为弱燕报复了强齐侵凌的仇恨,洗雪了燕国先君的耻辱。

古文:作乐毅列传第二十。

现代文:作《乐毅列传》第二十。

古文:能信意彊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於诸侯。

现代文:能在强秦朝廷上陈述己意,又能对廉颇忍让谦恭,以尽忠其君,将相二人名重于诸侯。

古文: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现代文: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古文:湣王既失临淄而奔莒,唯田单用即墨破走骑劫,遂存齐社稷。

现代文:齐湣王丢失临淄后逃到莒邑,只有田单凭借即墨打败敌军驱逐骑劫,才保住齐国江山。

古文:作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现代文:作《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古文:能设诡说解患於围城,轻爵禄,乐肆志。

现代文:能用巧妙的说辞解除围城之患,轻视爵位利禄,却以尽其志趣为乐。

古文:作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现代文:作《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古文: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

现代文:创作诗赋文章进行讽喻,连类比附来伸张正义,《离骚》有这样的特色。

古文:作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现代文:作《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古文:结子楚亲,使诸侯之士斐然争入事秦。

现代文:与子楚结交,使各诸侯国的士人争相入秦,为秦效力。

古文:作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现代文:作《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古文: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义不为二心。

现代文:曹沫凭借匕首使鲁国重获失去的土地,也使齐君昭信于诸侯;豫让守义,忠于其君而无二心。

古文:作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现代文:作《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古文:能明其画,因时推秦,遂得意於海内,斯为谋首。

现代文:能够阐明自己的谋略,顺应时势推尊秦国,终于使秦得志于海内,李斯实为谋首。

古文:作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现代文:作《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古文:为秦开地益众,北靡匈奴,据河为塞,因山为固,建榆中。

现代文:为秦开拓疆土,增聚民众,北面击败匈奴,据黄河为要塞,依山岭为固垒,建榆中。

古文:作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现代文:作《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古文:填赵塞常山以广河内,弱楚权,明汉王之信於天下。

现代文:平定赵国要塞常山,扩张河内,削弱西楚霸王的势力,彰明汉王的信义于天下。

古文:作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现代文:作《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古文:收西河、上党之兵,从至彭城;越之侵掠梁地以苦项羽。

现代文:收拢西河、上党之兵,跟随高祖直到彭城;彭越侵掠梁地以困扰项羽。

古文:作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现代文:作《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古文:以淮南叛楚归汉,汉用得大司马殷,卒破子羽于垓下。

现代文:黥布以淮南之地叛楚归汉,汉王通过他而得到楚大司马周殷,最后在垓下打败项羽。

古文:作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现代文:作《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古文: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

现代文:楚军困迫汉军于京、索,韩信攻克魏、赵,平定燕、齐,使三分天下汉得其二,奠定消灭项羽的基础。

古文: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现代文: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古文:楚汉相距巩洛,而韩信为填颍川,卢绾绝籍粮饷。

现代文:楚汉相持于巩、洛,韩信为汉镇守颍川,卢绾断绝了项羽军队的粮饷。

古文:作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现代文:作《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古文:诸侯畔项王,唯齐连子羽城阳,汉得以间遂入彭城。

现代文:诸侯背叛项王,唯有齐王在城阳牵制项羽,使汉王得机攻入彭城。

古文:作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现代文:作《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古文:攻城野战,获功归报,哙、商有力焉,非独鞭策,又与之脱难。

现代文:攻打城池,战于旷野,获功归报,樊哙、郦商是出力最多的战将,不仅随时听命汉王的驱遣,又常和汉王一起摆脱危难。

古文:作樊郦列传第三十五。

现代文:作《樊郦列传》第三十五。

古文:汉既初定,文理未明,苍为主计,整齐度量,序律历。

现代文:汉朝天下初定,文治条理未明,张苍担任主计,统一度量衡,编订律历。

古文:作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现代文:作《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古文:结言通使,约怀诸侯;诸侯咸亲,归汉为籓辅。

现代文:游说通使,笼抚诸侯;诸侯都亲附汉朝,归汉成为藩属辅臣。

古文:作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现代文:作《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古文:欲详知秦楚之事,维周緤常从高祖,平定诸侯。

现代文:想要详细了解秦楚之际的事情,只有周緤最清楚,因为他经常跟随高祖,参加平定诸侯的军事活动。

古文:作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现代文:作《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古文:徙彊族,都关中,和约匈奴;明朝廷礼,次宗庙仪法。

现代文:迁徙豪强大族,建都关中,与匈奴和亲;明辨朝廷之礼,制订宗庙仪法。

古文:作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现代文:作《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古文:能摧刚作柔,卒为列臣;栾公不劫於埶而倍死。

现代文:季布能改其刚戾而为柔顺,终于成为汉朝名臣;栾公不被威势所迫背叛死者。

古文:作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现代文:作《季布栾公列传》第四十。

古文: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画。

现代文:敢于犯颜强谏,使主上言行合于道义,不顾自身安危,为国家建立长远方案。

古文:作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现代文:作《袁盎朝错列传》第四十一。

古文: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

现代文:维护法律不失大节,言称古代贤人,增长君主之明。

古文:作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现代文:作《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古文:敦厚慈孝,讷於言,敏於行,务在鞠躬,君子长者。

现代文:敦厚慈孝,不善言辞,敏于行事,致力于谦恭,堪为君子长者。

古文:作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现代文:作《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古文:守节切直,义足以言廉,行足以厉贤,任重权不可以非理挠。

现代文:恪守节操,恳切刚直,义足以称清廉,行足以激励贤能,担任要职而不能以无理使之屈服。

古文:作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现代文:作《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古文: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後世序,弗能易也,而仓公可谓近之矣。

现代文:扁鹊论医,为医家所尊奉,医术精细高明;后世遵循其法,不能改易,而仓公可谓接近扁鹊之术了。

古文: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现代文: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古文:维仲之省,厥濞王吴,遭汉初定,以填抚江淮之间。

现代文:刘仲被削夺王爵,其子刘濞受封做了吴王,适逢汉朝初定天下,让他镇抚江淮之间。

古文:作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现代文:作《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古文:吴楚为乱,宗属唯婴贤而喜士,士乡之,率师抗山东荥阳。

现代文:吴、楚叛乱,宗室亲属中只有窦婴贤能而喜好士人,士人归心于他,率军在荥阳抵抗叛军。

古文:作魏其武安列传第四十七。

现代文:作《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古文:智足以应近世之变,宽足用得人。

现代文:智谋足以应付近世之变,宽厚足以得人。

古文:作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现代文:作《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古文:勇於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

现代文:勇于抗敌,仁爱士卒,号令简明不烦,将士归心于他。

古文: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现代文:他《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古文:自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欲知彊弱之时,设备征讨,作匈奴列传第五十。

现代文: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原祸害,为要了解强弱时势,设防征讨,作《匈奴列传》第五十。

古文: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

现代文:拓直曲曲折折的边塞,扩展河南之地,攻破祁连山,打开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击败北方匈奴。

古文: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现代文: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古文: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节衣食为百吏先。

现代文:大臣和宗室以奢侈浪费争高强,只有公孙弘节衣缩食为百官表率。

古文:作平津侯列传第五十二。

现代文:作《平津侯列传》第五十二。

古文:汉既平中国,而佗能集杨越以保南籓,纳贡职。

现代文:汉朝已经平定中国,而赵佗能安定杨越以保卫南方藩属之地,纳贡尽职。

古文:作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现代文:作《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古文:吴之叛逆,瓯人斩濞,葆守封禺为臣。

现代文:吴国叛逆,东瓯人斩杀刘濞,保卫封禺山,终为汉臣。

古文:作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现代文:作《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古文:燕丹散乱辽间,满收其亡民,厥聚海东,以集真籓,葆塞为外臣。

现代文:燕太子丹败散于辽东地区,卫满收拢其逃亡百姓,聚集海东,以安定真藩等部,保卫边塞而成为塞外之臣。

古文:作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现代文:作《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古文:唐蒙使略通夜郎,而邛笮之君请为内臣受吏。

现代文:唐蒙出使,经略西南,通使夜郎,而邛、笮之君请求成为汉朝内臣并接受朝廷所派官吏。

古文:作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现代文:作《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古文: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於无为。

现代文: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大人赋》之事,深得君主喜欢,虽然文辞过于华丽夸张,但其旨意在于讽谏,归结于无为而治。

古文:作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现代文:作《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古文:黥布叛逆,子长国之,以填江淮之南,安剽楚庶民。

现代文:黥布叛逆,高祖少子刘长封为那里的国王,镇守江淮之间,安抚剽悍的楚地百姓。

古文:作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现代文:作《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古文: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现代文:遵奉法律、按照情理办事的官吏,不自夸其功劳贤能,百姓对其无所称赞,也没有什么过失行为。

古文: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现代文: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古文:正衣冠立於朝廷,而群臣莫敢言浮说,长孺矜焉;好荐人,称长者,壮有溉。

现代文:端正衣冠立于朝廷,群臣没人敢说虚浮不实的话,汲长孺刚正庄重;好荐贤人,称道长者,郑庄慷慨有节操。

古文:作汲郑列传第六十。

现代文:作《汲郑列传》第六十。

古文:自孔子卒,京师莫崇庠序,唯建元元狩之间,文辞粲如也。

现代文:自孔子去世以后,在京师没有谁重视学校教育,只有建元至元狩之间,文教事业灿烂辉煌。

古文:作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现代文:作《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古文:民倍本多巧,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唯一切严削为能齐之。

现代文:人们背弃本业而多巧诈,作犯科,玩弄法律,善人也不能感化他们,只有一切依法严酷惩治才能使他们整齐化一,遵守社会秩序。

古文: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现代文: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古文:汉既通使大夏,而西极远蛮,引领内乡,欲观中国。

现代文:汉与大厦通使之后,西方极远的蛮族,伸长脖子望着内地,想观瞻中国文明。

古文:作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现代文:作《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古文:救人於戹,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

现代文:救人于难,济人于贫,仁者有此美德吧;不失信用,不背诺言,义者有可取之处。

古文: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现代文: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古文:夫事人君能说主耳目,和主颜色,而获亲近,非独色爱,能亦各有所长。

现代文:侍奉君主能使其耳目愉快,脸色和悦,同时得到主上的亲近,这不仅是美色招人喜爱,技能也各有特长。

古文: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现代文: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古文:不流世俗,不争埶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

现代文:不流于世俗,不争夺势利,上下无所阻碍,没有人能伤害他们,因善用其道。

古文: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现代文: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古文:齐、楚、秦、赵为日者,各有俗所用。

现代文:齐、楚、秦、赵占卜者,各有随俗所用的方法。

古文:欲循观其大旨,作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现代文:想要总览其要旨,作《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古文: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

现代文:夏、商、周三代君主占卜之法不同,四方蛮夷卜筮风俗各异,但都以卜筮判断吉凶祸福。

古文:略闚其要,作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现代文:粗略考察卜筮的要略,作《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古文:布衣匹夫之人,不害於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

现代文:布衣匹夫这种普普通通的人,不妨害政令,也不妨害百姓,据时买卖增殖财富,智者在他们那里可取得借鉴。

古文:作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现代文:作《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古文: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业。

现代文:想我大汉王朝继承五帝的遗风,接续三代中断的大业。

古文: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现代文:周朝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焚毁《诗》、《书》,所以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失错乱。

古文:於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现代文:这时汉朝兴起,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于是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不断地在各地发现。

古文: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现代文:自曹参荐举盖公讲论黄老之道,而贾生、晃错通晓申不害、商鞅之法,公孙弘以儒术显贵,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无不汇集于太史公。

古文: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现代文:太史公父子相继执掌这职务。

古文: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现代文:太史公说: 呜呼!我先人曾职掌此事,扬名于唐虞之世,直到周朝,再次职掌其事,所以司马氏世代相继主掌天官之事。难道中止于我这一代吗?敬记在心,敬记在心啊! 网罗搜集天下散失的旧闻,对帝王兴起的事迹溯源探终,既要看到它的兴盛,也要看到它的衰亡,研讨考察各代所行之事,简略推断三代,详细载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今,著十二本纪,已按类别加以排列。

古文: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现代文:有的同时异世,年代差误不明,作十表。

古文: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

现代文:礼乐增减,律历改易,兵法权谋,山川鬼神,天和人的关系,趁其衰败实行变革,作八书。

古文: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现代文:二十八宿列星环绕北辰,三十根车辐集于车毂,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与此相当,他们忠信行道,以奉事主上,作三十世家。

古文: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

现代文:有些人仗义而行,倜傥不羁,不使自己失去时机,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古文: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现代文:总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称为《太史公书》。

古文: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後世圣人君子。

现代文:序略,以拾遗补充六艺,成为一家之言,协合《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于名山,留副本在京都,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古文:第七十。

现代文:第七十。

古文:太史公曰: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

现代文:太史公说:我历述黄帝以来史事至太初年止,共一百三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