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家

古文: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

现代文:韩国的祖先和周天子同姓,姓姬氏。

古文: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

现代文:他的后代待奉晋国,被封在韩原,称为韩武子。

古文:武子后三世有韩厥é,从封姓为韩氏。

现代文:韩武子之后再传三代有了韩厥,他随封地的名称为韩为氏。

古文:韩厥,晋景公之三年,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诛灵公之贼赵盾。

现代文:韩厥在晋景公三年的时候,晋国司寇屠岸贾将要作乱,说是诛杀灵公的贼臣赵盾。

古文:赵盾已死矣,欲诛其子赵朔。

现代文:赵盾早已经死了,就要杀他的儿子赵朔。

古文:韩厥止贾,贾不听。

现代文:韩厥阻止屠岸贾,屠岸贾不听。

古文:厥告赵朔令亡。

现代文:韩厥就去告诉赵朔,让他逃走。

**古文:朔曰: 子必能不绝赵祀,死不恨矣。 **

现代文:赵朔说: 您一定能不使赵氏的后代断绝,我死后也就没有遗恨了。

古文:韩厥许之。

现代文:韩厥答应了他。

古文:及贾诛赵氏,厥称疾不出。

现代文:等到屠岸贾诛灭赵氏的时候,韩厥称病不出家门。

古文:程婴、公孙杵臼之藏赵孤赵武也,厥知之。

现代文:程婴、公孙臼把赵氏孤儿赵武藏了起来,韩厥是知道这件事的。

古文:景公十一年,厥与郄克将兵八百乘伐齐,败齐顷公于鞍,获逢丑父。

现代文:晋景公十一年,韩厥和郤克率领八百辆战车的兵力征讨齐国,在鞍打败了齐顷公,俘虏了逢丑父。

古文:于是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

现代文:从这时候起,晋国设置了六卿,韩厥位居一卿,号为献子。

古文:晋景公十七年,病,卜大业之不遂者为祟。

现代文:晋景公十七年,景公生病,占卜的结果说是大业的后代子孙中有不顺心的人在作怪。

古文:韩厥称赵成季之功,今后无祀,以感景公。

现代文:韩厥就赞扬赵衰的功劳,并说他如今已没有人接续香火,以此来感动景公。

**古文:景公问曰: 尚有世乎? **

现代文:景公问道: 他还有后代吗?

古文:厥于是言赵武,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

现代文:韩厥当时就谈到了赵武,景公因而把赵氏原有的田邑重新给他,让他延续赵氏的香火。

古文:晋悼公之七年,韩献子老。

现代文:晋悼公七年,韩献子告老。

古文:献子卒,子宣子代。

现代文:献子去世后,他的儿子宣子继承爵位。

古文:宣子徙居州。

现代文:宣子迁徙到州邑。

**古文:晋平公十四年,吴季札使晋,曰: 晋国之政卒归于韩、魏、赵矣。 **

现代文:晋平公十四年,吴国的季札出使晋国,他说: 晋国的政权最终要属于韩、魏、赵三家。

古文:晋顷公十二年,韩宣子与赵、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县。

现代文:晋顷公十二年韩宣子和赵、魏两家一起瓜分子祁氏、羊舌氏的十个县。

古文:晋定公十五年,宣子与赵简子侵伐范、中行氏。

现代文:晋定公十五年韩宣子和赵简子攻打范氏、中行氏。

古文:宣子卒,子贞子代立。

现代文:宣子去世,他的儿子贞子继承爵位。

古文:贞子徙居平阳。

现代文:贞子迁居到平阳。

古文:贞子卒,子简子代。

现代文:韩贞子去世,他的儿子简子继位。

古文:简子卒,子庄子代。

现代文:韩简子去世,他的儿子庄子继位。

古文:庄子卒,子康子代。

现代文:韩庄子去世,他的儿子康子继位。

古文: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共败知伯,分其地,地益大,大于诸侯。

现代文:韩康子和赵襄子、魏桓子一起打败了知伯,瓜分了他的领地,他们三家的领地更大了,超过了其他诸侯的领地。

古文:康子卒,子武子代。

现代文:韩康子去世后,他的儿子武子继位。

古文:武子二年,伐郑,杀其君幽公。

现代文:武子二年,进攻郑国,杀死了他们的国君郑幽会。

古文:十六年,武子卒,子景侯立。

现代文:十六年,韩武子去世,他的儿子景侯即位。

古文:景侯虔元年,伐郑,取雍丘。

现代文:韩景侯虔元年,进攻郑国,占领雍丘。

古文:二年,郑败我负黍。

现代文:二年,郑军在负黍打败了赵军。

古文:六年,与赵、魏俱得列为诸侯。

现代文:景侯六年韩与赵、魏一起被承认为诸侯国。

古文:九年,郑围我阳翟。

现代文:景侯九年,郑国包围韩国的阳翟。

古文:景侯卒,子列侯取立。

现代文:景侯去世。他的儿子列侯韩取即位。

古文:列侯三年,聂政杀韩相侠累。

现代文:列侯三年,聂政刺杀了韩国宰相侠累。

古文:九年,秦伐我宜阳,取六邑。

现代文:九年,秦国进攻韩国的宜阳,占领了六邑。

古文: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

现代文:十三年,列侯去世,他的儿子文侯即位。

古文:是岁魏文侯卒。

现代文:这一年魏文侯去世。

古文:文侯二年,伐郑,取阳城。

现代文:韩文侯二年,韩国进攻郑国,占领阳城。

古文:伐宋,到彭城,执宋君。

现代文:进攻宋国,打到彭城,俘虏了宋国的国君。

古文:七年,伐齐,至桑丘。

现代文:七年,进攻齐国,打到桑丘。

古文:郑反晋。

现代文:郑国反叛晋国。

古文:九年,伐齐,至灵丘。

现代文:九年,韩国进攻齐国,打到了灵丘。

古文: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

现代文:十年,韩文侯去世,他的儿子哀侯即位。

古文: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

现代文:韩哀侯元年,韩与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古文:二年,灭郑,因徙都郑。

现代文:二年,韩国灭了郑国,于是把都城迁到了新郑。

古文:六年,韩严弑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

现代文:哀侯六年,韩严杀死了他的国君哀侯,哀侯的儿子懿侯即位。

古文: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

现代文:懿侯二年,魏军在马陵打败韩军。

古文:五年,与魏惠王会宅阳。

现代文:五年,韩侯与魏惠王在宅阳相会。

古文:九年,魏败我浍。

现代文:九年,魏军在浍水打败了韩军。

古文: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

现代文:十二年,懿侯去世,他的儿子昭侯即位。

古文:昭侯元年,秦败我西山。

现代文:韩昭侯元年,秦军在西山打败韩军。

古文:二年,宋取我黄池。

现代文:二年,宋国夺取了韩国的黄池。

古文:魏取朱。

现代文:魏国夺取了朱邑。

古文:六年,伐东周,取陵观、邢丘。

现代文:六年,韩军征讨东周国,攻占了陵观、邢丘。

古文:八年,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现代文:昭侯八年,申不害任韩国宰相,运用君主驾驭群臣的权术,实行法家的治国之道,国内得到安定,各诸侯国不敢前来侵犯。

古文:十年,韩姬弑其君悼公。

现代文:昭侯十年,韩姬杀死了他的国君悼公。

古文:十一年,昭侯如秦。

现代文:十一年,昭侯到秦国去。

古文:二十二年,申不害死。

现代文:二十二年,申不害去世。

古文:二十四年,秦来拔我宜阳。

现代文:二十四年,秦军攻下了韩国的宜阳。

古文:二十五年,旱,作高门。

现代文:昭侯二十五年,发生旱灾,修建了高大的城门。

古文:屈宜臼曰: 昭侯不出此门。

现代文:屈宜臼说: 昭侯出不了这座门。

古文:何也?

现代文:为什么呢?

古文:不时。

现代文:因为不合时宜。

古文: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时。

现代文:我所说的时,不是指的时间,人本来就有顺利或不顺利的时候。

古文:昭侯尝利矣,不作高门。

现代文:昭侯曾经顺利过,可是并没有修建高门。

**古文:往年秦拔宜阳,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谓 时绌举赢 。 **

现代文:去年秦国攻下了宜阳,今年发生旱灾,昭侯不在这个时候体恤民众的急难,反而是更加奢侈,这就叫做 在艰难的时候作奢侈的事情 。

古文:二十六年,高门成,昭侯卒,果不出此门。

现代文:二十六年,高门修成了,昭侯也去世了,果然没能走出这座城门。

古文:子宣惠王立。

现代文:他的儿子宣惠王即位。

古文: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

现代文:宣惠王五年,张仪任秦国宰相。

古文:八年,魏败我将韩举。

现代文:八年,魏军打败了韩国将军韩举。

古文:十一年,君号为王。

现代文:十一年,韩国把君号改称为王。

古文:与赵会区鼠。

现代文:韩王与赵王在区鼠相会。

古文:十四年,秦伐败我鄢。

现代文:十四年,秦军进攻并在鄢陵打败韩军。

古文:十六年,秦败我修鱼,虏得韩将、申差于浊泽。

现代文:宣惠王十六年,秦军在脩鱼打败韩军,在浊泽俘虏了韩国将领和申差。

古文:韩氏急,公仲谓韩王曰: 与国非可恃也。

现代文:韩国着急了,相国公仲对韩王说: 盟国是不可靠的。

**古文: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韩王曰: 善。 **

现代文:如今秦国想征伐楚国已经很久了,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向秦王求和,送给它一座名城,并准备好盔甲武器,和秦军一起向南征伐楚国,这是用一失换二得的计策。 韩王说: 好。

古文:乃警公仲之行,将西购于秦。

现代文:于是为公仲的行动作好警戒,他要西行与秦国讲和。

古文: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告之。

现代文:楚王听说后非常惊恐,召见陈轸把情况告诉他。

古文:陈轸曰: 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现代文:陈轸说: 秦国想攻伐楚国已经很久了,现在又得到韩国的一座名城,并且还准备好了盔甲武器,秦韩合兵攻伐楚国,这是秦国祈祷祭祀梦寐以求的,如今已经得到了,楚国一定要受到侵伐。

古文: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

现代文:大王听我的意见,先在全国加强警戒,发兵声言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然后派出使臣,多给他配备车辆,带上厚礼,让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他们。

古文: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病也。

现代文:即使韩王不听我们的意见,韩国也一定会感激大王的恩德,一定不会列队前来攻楚,这样秦韩就不和了,即使军队到了,也不会成为楚国的大患。

**古文: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楚王曰: 善。 **

现代文:如果韩国听从我们的意见,停止向秦求和,秦国必定大怒,因而对韩国的怨恨加深;韩国到南方结交楚国,必定慢待秦国,慢待秦国,应对秦国一定会不恭敬,这就是利用秦韩军队之间的矛盾来免除楚国的祸患。 楚王说: 很好!

古文: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

现代文:于是在全国加强警戒,发兵声言去救援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然后派出使臣,给他配备很多车辆,让他带着厚礼到韩国。

古文:谓韩王曰: 不谷国虽小,已悉发之矣。

现代文:楚使对韩王说: 敝国虽小,已经把军队全派出来了。

**古文: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殉韩。 **

现代文:希望贵国能随心所欲地同秦国作战,敝国君将让楚军为韩国死战。

古文:韩王闻之大说,乃止公仲之行。

现代文:韩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就停止了公仲到秦国议和的行动。

古文:公仲曰: 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

现代文:公仲说: 不能这样,以实力侵犯我们的是秦国,用虚名来救我们的是楚国。

古文: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

现代文:大王想依靠楚国的虚名,而轻易和强敌秦国绝交,大王必定要被天下大加嘲笑。

古文: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

现代文:况且楚韩并非兄弟之国,又不是早有盟约共谋伐秦的。

古文: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

现代文:我们已有了联秦攻楚的迹象,楚国才声言发兵救韩,这一定是陈轸的计谋。

古文: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

现代文:况且大王已经派人把我们的打算通报秦国了,现在又决定不去,这是欺编秦国。

**古文: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 **

现代文:轻易欺骗强秦,而听信楚国的谋臣,恐怕大王必定要后悔的。

古文:韩王不听,遂绝于秦。

现代文:韩王不听劝告,终于和秦国断交。

古文:秦因大怒,益甲伐韩,大战,楚救不至韩。

现代文:秦国因而大怒,增加兵力进攻韩国,两国大战,而楚国救兵一直没到韩国来。

古文:十九年,大破我岸门。

现代文:十九年,秦军大败韩军于岸门。

古文:太子仓质于秦以和。

现代文:韩国只好派太子仓去作人质来向秦国求和。

古文: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

现代文:宣惠王二十一年,韩国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打败了楚将屈丐,在丹阳斩杀了八万楚军。

古文:是岁,宣惠王卒,太子仓立,是为襄王。

现代文:这一年,宣惠王去世,太子仓即位,这就是韩襄王。

古文:襄王四年,与秦武王会临晋。

现代文:襄王四年,韩襄王和秦武王在临晋会见。

古文:其秋,秦使甘茂攻我宜阳。

现代文:这年秋天,秦国派甘茂进攻韩国的宜阳。

古文:五年,秦拔我宜阳,斩首六万。

现代文:五年,秦攻下宜阳,斩杀了六万韩军。

古文:秦武王卒。

现代文:同年,秦武王去世。

古文:六年,秦复与我武遂。

现代文:六年,秦国又把武遂还给韩国。

古文:九年,秦复取我武遂。

现代文:九年,秦国再度攻取了韩国的武遂。

古文:十年,太子婴朝秦而归。

现代文:十年,韩国太子婴朝见秦王后回国。

古文:十一年,秦伐我,取穰。

现代文:十一年,秦军攻韩,占领了穰邑。

古文:与秦伐楚,败楚将唐眛。

现代文:韩国和秦国进攻楚国,打败了楚将唐昧。

古文:十二年,太子婴死。

现代文:襄王十二年,太子婴去世。

古文:公子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

现代文:公子咎和公子虮虱争做太子。

古文:时虮虱质于楚。

现代文:当时虮虱在楚国做人质。

古文:苏代谓韩咎曰: 虮虱亡在楚,楚王欲内之甚。

现代文:苏对韩咎说: 虮虱流记在楚国,楚王特别想把他送回国。

古文:今楚兵十余万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筑万室之都雍氏之旁,韩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将矣。

现代文:现在十几万楚军驻在方城山北边,您为什么不让楚国在雍氏城的旁边建起一座万户的城邑,这样,韩王必定派兵去救雍氏,您一定会担任将领。

**古文:公因以韩楚之兵奉虮虱而内之,其听公必矣,必以楚韩封公也。 **

现代文:这样您就可以利用韩楚两国的军队拥戴虮虱,把他接回韩国,将来他一定会听您的,他一定会把楚韩边境封给您的。

古文:韩咎从其计。

现代文:韩咎听从了他的计谋。

古文: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

现代文:楚军包围雍氏,韩国向秦国求救。

古文: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

现代文:秦国没有出兵,只是派公孙昧来到韩国。

**古文:公仲曰: 子以秦为且救韩乎? **

现代文:公仲对公孙昧说: 您认为秦国将会援救韩国吗?

古文:对曰: 秦王之言曰 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 。

现代文:公孙昧回答说: 秦王是这样说的: 我们要取道南郑、蓝田,出兵到楚国等待您的军队。

**古文:殆不合矣。 **

现代文:恐怕是不能会合了。

**古文:公仲曰: 子以为果乎? **

现代文:公仲说: 您认为真的会这样吗?

古文:对曰: 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

现代文:公孙昧回答说: 秦王一定会沿用张仪原来的计谋。

古文:楚威王攻梁也,张仪谓秦王曰: 与楚攻魏,魏折而入于楚,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

现代文:当初楚威王进攻魏国的时候,张仪对秦王说: 秦国和楚国进攻魏国,魏国失败就会倒向楚国,韩国本来就是它的盟国,这样,秦国就孤立了。

**古文: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 **

现代文:我们不如出兵来迷惑他们,让魏国和楚国大战,秦军就可以占领西河以外的土地后再回来。

古文: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

现代文:现在看秦王的样子表面上是同韩国结盟,其实是暗中同楚国交好。

古文: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

现代文:您等待秦军的到来,必定会轻率地同楚军打仗。

古文: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

现代文:楚国暗中已经得知秦军不会援助韩国,一定很容易同您相对抗。

古文:公战而胜楚,遂与公乘楚,施三川而归。

现代文:您这一丈如果战胜了楚国,秦国就会和您共同凌驾楚国之上,然后到三川一带扬威而回。

古文:公战不胜楚,楚塞三川守之,公不能救也。

现代文:您这一仗如果不能战胜楚国,楚国阻塞三川据守,您就无法的到援救。

古文:窃为公患之。

现代文:我私下里为您担忧。

**古文: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于,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 **

现代文:秦人司马庚三度往返于郢都,秦相甘茂和楚相昭鱼在商於相会,表面上扬言说要收回攻韩楚军的印信,其实双方好像是有什么密约。

**古文:公仲恐,曰: 然则奈何? **

现代文:公仲惊恐地说: 那么该怎么办呢?

古文:曰: 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

现代文:公孙昧说: 您一定要先从韩国自身考虑,然后考虑秦国是否来救援,先想好自救的方法,然后再考虑怎样应付张仪那种计谋。

古文: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

现代文:您不如尽快让韩国同齐楚两国联合,齐楚必定会把国事托付给您。

**古文: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 **

现代文:您所厌恶的只是张仪那种欺诈的计谋,其实还是不能疏远秦国呀!

古文:于是楚解雍氏围。

现代文:于是楚国解除了对雍氏的围困。

古文:苏代又谓秦太后弟芈戎曰: 公叔、伯婴恐秦楚之内虮虱也,公何不为韩求质子于楚?

现代文:苏代又对秦太后的弟弟芈戎说: 公叔伯婴唯恐秦国把虮虱送回韩国,您为什么不为韩国到楚国去请求放回质子虮虱呢?

古文:楚王听入质子于韩,则公叔、伯婴知秦楚之不以虮虱为事,必以韩合于秦楚。

现代文:楚国如果不答应把质子放回韩国,那么公叔伯婴就知道秦楚两国并不重视虮虱的事,一定会使韩国与秦楚联合。

古文:秦楚挟韩以窘魏,魏氏不敢合于齐,是齐孤也。

现代文:秦楚就能依靠韩国使魏国受窘,魏国不敢同齐国联合,这样,齐国就孤立了。

古文:公又为秦求质子于楚,楚不听,怨结于韩。

现代文:然后您再替秦国请求楚国把质子虮虱送到秦国,楚国不答应,就会同韩国结怨。

古文:韩挟齐魏以围楚,楚必重公。

现代文:韩国就要依靠齐国和魏国的力量去围困楚国,楚国必家会尊重您。

**古文:公挟秦楚之重以积德于韩,公叔、伯婴必以国待公。 **

现代文:您依靠秦国和楚国的尊重向韩国施以恩德,公叔伯婴一定会拿整个国家来侍奉您。

古文:于是虮虱竟不得归韩。

现代文:于是虮虱终于未能回到韩国。

古文:韩立咎为太子。

现代文:韩国立公子咎为太子。

古文:齐、魏王来。

现代文:齐王、魏王到韩国来。

古文: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

现代文:襄王十四年,韩国与齐、魏两国一起进攻秦国,到了函谷关就在那里驻军。

古文: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

现代文:十六年,秦国把河外之地和武遂还给韩国。

古文:襄王卒,太子咎立,是为厘王。

现代文:同年襄王去世,太子咎即位,这就是釐王。

古文:厘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

现代文:釐王三年,派公孙喜率领周和魏的军队攻打秦国。

古文:秦败我二十四万,虏喜伊阙。

现代文:秦国打败韩军二十四万,在伊阙俘虏了公孙喜。

古文:五年,秦拔我宛。

现代文:五年,秦军攻下韩国的宛城。

古文:六年,与秦武遂地二百里。

现代文:六年,韩国把武遂地带的二百里土地给了秦国。

古文:十年,秦败我师于夏山。

现代文:十年,秦军在夏山打败韩军。

古文:十二年,与秦昭王会西周而佐秦攻齐。

现代文:十二年,韩釐王与秦昭王在西周都城相会,并帮助秦国进攻齐国。

古文:齐败,愍王出亡。十四年,与秦会两周间。

现代文:齐国战败,齐湣,韩王与秦王在两周国之间相会。

古文:二十一年,使暴䳒救魏,为秦所败,䳒走开封。

现代文:二十一年,派暴yuān救援魏国,被秦军打败,暴䳒逃到开封。

古文: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

现代文:釐王二十三年,赵、魏两国进攻韩国的华阳。

古文:韩告急于秦,秦不救。

现代文:韩国向秦国告急,秦国不来援救。

**古文:韩相国谓陈筮曰: 事急,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 **

现代文:韩国相国对陈筮shì说: 事态急迫,您虽有病,还是希望您连夜到秦国去。

古文:陈筮见穰侯。

现代文:陈筮到秦先会见穰侯魏冉。

古文:穰侯曰: 事急乎?

现代文:穰侯说: 事情紧迫了吧?

**古文:故使公来。 **

现代文:所以才派你来。

**古文:陈筮曰: 未急也。 **

现代文:陈筮说: 哈不是很急呀。

古文:穰侯怒曰: 是可以为公之主使乎?

现代文:穰侯发怒道: 如果这样,你的君主还能派你做使臣吗?

**古文:夫冠盖相望,告敝邑甚急,公来言未急,何也? **

现代文:你们的使臣来来往往,都是来向我们告急的,你来了却说不急,为什么?

**古文:陈筮曰: 彼韩急则将变而佗从;以未急,故复来耳。 **

现代文:陈筮说: 韩国如果真的危急,就要改变政策去追随其他国家,因为还没到危急的时候,所以我又来了。

**古文:穰侯曰: 公无见王,请今发兵救韩。 **

现代文:穰侯说: 你不必去见秦王了,现在我立即发兵救援韩国。

古文:八日而至,败赵、魏于华阳之下。

现代文:过了八天,秦军赶到,在华阳山下打败赵军和魏军。

古文:是岁,厘王卒,子桓惠王立。

现代文:这一年,釐王去世,他的儿子桓惠王即位。

古文:桓惠王元年,伐燕。

现代文:桓惠王元年,韩军攻打燕国。

古文:九年,秦拔我陉,城汾旁。

现代文:九年,秦军攻占了韩国的陉城,并在汾水旁筑城。

古文:十年,秦击我于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现代文:十年,秦军在太行山进击韩军,韩国的上党郡守献出上党郡投降赵国。

古文: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于长平。

现代文:十四年,秦国守取赵国的上党。在长平杀死了马服君之子赵括率领的军卒四十万人。

古文:十七年,秦拔我阳城、负黍。

现代文:十七年,秦军攻占韩国的阳城、负黍。

古文:二十二年,秦昭王卒。

现代文:二十二年,秦昭王去世。

古文: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荥阳。

现代文:二十四年,秦军攻占韩国的城皋、荥阳。

古文: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党。

现代文:二十六年,秦军全部攻占了韩国的上党地区。

古文: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现代文:二十九年,秦军攻下韩国的十三座城池。

古文: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

现代文:三十四年,桓惠王去世,他的儿子韩王安即位。

古文: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

现代文:韩王安五年,秦国进攻韩国,韩国形势危急,派韩非出使秦国,秦国扣留了韩非,后来就把他杀了。

古文: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川郡。

现代文:九年,秦军俘虏了韩王安,韩国领土全部归属秦国,设置为颍川郡。

古文:韩遂亡。

现代文:韩国终于灭亡。

古文:太史公曰: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此天下之阴德也。

现代文:太史公说:韩厥感动了晋景公,让赵氏孤儿赵武继承了赵氏的爵位,因而成全了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大义,这是天下少有的阴德。

古文:韩氏之功,于晋未睹其大者也。然与赵、魏终为诸侯十余世,宜乎哉!

现代文:韩氏在晋国,并没看到有什么大功,然而,终于能和赵氏、魏氏一样,做了十几代诸侯,这是很应该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