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韩钟陈列传

古文:荀淑子爽孙悦韩韶钟皓陈寔子纪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人,荀卿十一世孙也。

现代文:◆荀淑传,荀淑字季和,颍川郡颍阴人,荀卿十一世孙。

古文: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

现代文:年轻时有高尚的德行,学问渊博,不喜欢雕章琢句,徒在文字上用功,不注重实际的学识。

古文:安帝时,征拜郎中,后再迁当涂长。

现代文:因此,常常被俗儒看不起。但州里却称他有知人之明。安帝时,征召任为郎中,后来再升当涂长。

古文:去职还乡里。

现代文:离职还乡里。

古文: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皆师宗之。

现代文: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都尊崇他为师。

古文:及梁太后临朝,有日食地震之变,诏公卿举贤良方正,光禄勋杜乔、少府房植举淑对策,讥刺贵幸,为大将军梁冀所忌,出补朗陵侯相。

现代文:梁太后临朝理政,有日食、地震的变异,下诏公卿举贤良方正,光禄勋杜乔、少府房植举荀淑回答皇上的提问,荀淑讥讽指责皇上的贵戚及宠幸的人,遭到大将军梁冀的忌妒,把他调出补朗陵侯相。

古文:莅事明理,称为神君。

现代文:到职处事正直,明于治理,称为 神君 。

古文:顷之,弃官归,闲居养志。

现代文:没有多久,辞官回家,闲居养志。

古文:产业每增,辄以赡宗族知友,年六十七,建和三年卒,李膺时为尚书,自表师丧。

现代文:家产增加了,就分给宗族和好朋友。年六十七,建和三年卒。李膺这时任尚书,自己上表,服心丧三年。

古文:二县皆为立祠。

现代文:二县都立祠。

古文: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专,并有名称,时人谓之 八龙 。

现代文: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专,都有名,当时的人叫他们为 八龙 。

古文:初,荀氏旧里名西豪,颍阴令勃海苑康以为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亦有八子,故改其里曰高阳里。

现代文:起先,荀氏旧里叫西豪,颍阴令勃海苑康认为从前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也有八子,所以改其旧里为高阳里。

古文:靖有至行,不仕,年五十而终,号曰玄行先生。

现代文:荀靖有德行,不做官,年五十而死,号 玄行先生 。

古文:淑兄子昱字伯条,昙字无智。

现代文:荀淑的儿子荀昱字伯条,荀昙字元智。

古文:昱为沛相,昙为广陵太守。

现代文:荀昱为沛相,荀昙为广陵太守。

古文:兄弟皆正身疾恶,志除阉宦。

现代文:兄弟都正身痛恨邪恶,有志铲除宦官。

古文:其支党宾客有在二郡者,纤罪必诛。

现代文:宦官的支党宾客有在二郡的,虽小小的罪过,也诛杀无赦。

古文:昱后共大将军窦武谋诛中官,与李膺俱死。

现代文:荀昱后来与大将军窦武谋杀宦官,与李膺同死。

古文:昙亦禁锢终身。

现代文:荀昙也被禁锢,终身不用。

古文:爽字慈明,一名谞。

现代文:◆荀爽传,爽字慈明,一名。

古文: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

现代文:从小好学,十二岁,就读懂了《春秋》、《论语》。

古文:太尉杜乔见而称之,曰 可为人师 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

现代文:太尉杜乔见了他称赞说 :可以作人的老师。 荀爽於是益发深思经书,乡里有喜庆丧吊,他不参加,国家有征召,他也不应。

**古文:颍川为之语曰 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

现代文:颍川流行这样一句话 :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古文: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爽至孝,拜郎中。

现代文:延熹九年,太常赵典推举荀爽为至孝,拜郎中。

古文:对策陈便宜曰:臣闻之于师曰 汉为火德,火生于木,木盛于火,故其德为孝,其象在《周易》之《离》 夫在地为火,在天为日。

现代文:他回答策问陈述了他认为国家应办的事宜说: 我听老师说: 汉为火德,火生于木,本盛于火。火,木之子;夏,火之位。木至夏而盛,所以为孝。其象在《周易》之《离》。 在地为火,在天为日。

古文:在天者用其精,在地者用其形。

现代文:在天的,用其精,在地的,用其形。

古文:夏则火王,其精在天,温暖之气,养生百木,是其孝也。

现代文:夏天是火王的时候,其精在天。温暖之气,生长百木,这就是孝。

古文:冬时则废,其形在地,酷烈之气,焚烧山林,是其不孝也。

现代文:冬天衰败,其形在地,酷烈之气,焚烧山林,这就是不孝。

古文:故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

现代文:所以汉朝的制度使天下的人都诵读《孝经》,选官吏也是推举孝廉。

古文:夫丧亲自尽,孝之终也。

现代文:亲死自尽,用尽悲痛。

古文:今之公卿及二千石,三年之丧,不得即去,殆非所以增崇孝道而克称火德者也。

现代文:现在公卿及二千石,三年之丧不满,就去做官,这大概不能叫做崇尚孝道克称火德吧?

古文:往者孝文劳谦,行过乎俭,故有遗诏以日易月。

现代文:过去孝文勤劳谦让,操行过于俭朴,所以遗诏以日易月。

古文:此当时之宜,不可贯之万世。

现代文:这在当时合适,不可万世遵行的。

古文:古今之制虽有损益,而谅暗之礼未尝改移,以示天下莫遗其亲。

现代文:古今的各种制度,虽然有时增加一些,有时减掉一些,惟有居丧的礼没有改变,就是告诉天下的人,不要忘记了自己的父母。

古文: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丧不得奔赴。

现代文:现在公卿百官都是老百姓的榜样,而父母逝世了,也不回去居丧尽孝。

古文:夫仁义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应乎下。

现代文:本来,仁义之行,要从上面开始做起,敦实纯朴的风俗才能传到下面响应。

古文:传曰 丧祭之礼阙,则人臣之恩薄,背死忘生者众矣 曾子曰 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乎 《春秋传》曰 上之所为,民之归也 夫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故加刑罚。

现代文:传说: 丧祭的礼废缺,人臣的恩情就薄,死不吊生不养的人就多了。

古文:若上之所为,民亦为之,又何诛焉。

现代文:曾子说 :人没有自尽的,如果有的话,只有死了父母才有呢。 《春秋传》说: 上面所作所为,老百姓一定要跟着走的。

古文:昔丞相翟方进,以自备宰相,而不敢逾制。

现代文:至于上面没有做,老百姓有的做了,那就要处以刑罚;如果上面做了,老百姓也跟着做,那怎么能加以刑罚呢?

古文:至遭母忧,三十六日而除。

现代文:以前丞相翟方进认为自己是宰相,不敢破坏制度。母亲死了,服丧三十六日才恢复工作。

古文:夫失礼之源,自上而始。

现代文:失礼的根源在上面。

古文:古者大丧三年不呼其门,所以崇国厚俗笃化之道也。

现代文:古大丧三年不呼其门,是为了推崇国家的礼制,厚风俗,重教化啊。

古文:事失宜正,过勿惮改。

现代文:事情做错了,应该改正,有了过错要不怕改过。

古文:天下通丧,可如旧礼。臣闻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礼义备,则人知所厝矣。

现代文:天下一般的丧事,可以照以前的礼制办理。 我听说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礼义完备了则人人就知道如何行事了。

古文:夫妇人伦之始,王化之端,故文王作《易》,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恒》孔子曰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夫妇之道,所谓顺也。

现代文:夫妇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开始,也是君王德化的基础。所以文王作《易》,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恒》。孔子说: 天高地卑,乾坤定矣。 夫妇间的关系,在于顺。

古文:《尧典》曰 釐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降者下也,嫔者妇也。

现代文:《尧典》说: 矨降二女于妫,嫔于虞。 降是下,嫔即妇。

古文:言虽帝尧之女,下嫁于虞,犹屈体降下,勤修妇道。

现代文:是说帝尧的女,下嫁与虞,还要恭恭敬敬,勤修妇道。

古文:《易》曰 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妇人谓嫁曰归,言汤以娶礼归其妹于诸侯也。

现代文:《易》说: 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妇人去嫁叫归,是说汤按娶礼归他的妹妹于诸侯。

古文:《春秋》之义,王姬嫁齐,使鲁主之,不以天子之尊加于诸侯也。

现代文:《春秋》的大义,王姬嫁齐,使鲁主持,这是不以天子的尊贵加于诸侯。

古文:今汉承秦法,设尚主之仪,以妻制夫,以卑临尊,违乾坤之道,失阳唱之义。

现代文:现在汉继承了秦朝的礼法,设尚主的礼制,用妻子控制丈夫,用卑下对付高上,违背了乾坤天高地卑的规律,失去了阳唱阴和的意义。

古文:孔子曰 昔圣人之作《易》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睹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现代文:孔子说 :以前圣人作《易》,高则向天观象,下则于地察法,看鸟兽的文采,与地之所宜。

古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今观法于天,则北极至尊,四星妃后。察法于地,则昆山象夫,卑泽象妻。

现代文:近的,取之于本身,远的,取之于物,用以通神明之德,达万物之情。 今观法于天,就是北辰至尊,四星妃后,察法于地,就是高山像夫,卑泽像妻。

古文:睹鸟兽之文,鸟则雄者鸣鸲,雌则顺服。

现代文:看鸟兽的文采,鸟则雄鸟鸲,雌鸟顺服。

古文:兽则牡为唱导,牝乃相从。

现代文:兽则牡的倡导,母的相从。

古文:近取诸身,则乾为人首,坤为人腹。

现代文:近的取之于身,则乾为人的头脑,坤为人的肚腹。

古文:远取诸物,则木实属天,根荄属地。

现代文:远的取于物,则树木的果实属天,草根属地。

古文:阳尊阴卑,盖乃天性。

现代文:阳的崇高,阴的卑下,这大概是事物的本性。

古文:且《诗》初篇实首《关雎》。《礼》始《寇》、《婚》,先正夫妇。

现代文:并且《诗》的第一篇是《关睢》,《礼》始于《冠》、《婚》,先正夫妇。

古文:天地《六经》,其旨一揆。

现代文:天地、六经,道理是一样的。

古文:宜改尚主之制,以称乾坤之性。

现代文:应该改变尚主的制度,以符合乾坤之本性。

古文:昔者圣人建天地之中而谓之礼,礼者,所以兴福祥之本,而止祸乱之源也。

现代文:遵法尧、汤,取法周公、孔子,符合天地的法则而无错误,问于鬼神也无疑惑。我们行事能够这样,那就瑞兆自天而降,符验自地而来。 五是 来备,各有次序了。 从前圣人不偏不倚建于天地之中叫做礼。礼,是兴福祥的根本,堵塞祸乱源流的。

古文:人能枉欲从礼者,则福归之。顺情废礼者,则祸归之。

现代文:一个人能够丢掉私欲依礼而行,福就来了;顺情废礼,祸就来了。

古文:故天子娶十二,天之数也。

现代文:研究祸福的反应,就可以知道兴废的所以产生。

古文: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现代文:在众多的礼仪中,婚姻的礼仪第一。所以天子娶十二,是天数如此,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物的品级如此。

古文:阳性纯而能施,阴体顺而能化,以礼济乐,节宣其气。故能丰子孙之祥,致老寿之福。

现代文:阳性纯,因而能够施展;阴体顺,因而能够化。用礼调济音乐,气得以宣导和节制之,所以能够多子多孙,健康长寿。

古文:及三代之季,淫而无节。瑶台、倾宫,陈妾数百。

现代文:到了三代的后期,好色无度,瑶台、倾宫,妻妾数百。

古文:阳竭于上,阴隔天下。

现代文:阳气耗竭於上,阴气阻隔在下。

古文:故周公之戒曰 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时亦罔或克寿 是其明戒。

现代文:所以周公戒之说: 不晓得农业劳动的艰苦,不晓得劳动者是怎么劳动的,只知道享乐,这也不会长寿的。 这是明诫。

古文:后世之人,好福不务其本,恶祸不易其轨。

现代文:后来的人,好福不从根本上下工夫,恶祸不知道改邪归正。

古文:传曰 截趾适屦,孰云其愚。

现代文:《传》说: 砍掉脚趾穿鞋,谁说他愚蠢!

古文:何与斯人,追欲丧躯 诚可痛也。

现代文:哪能比得这个人,纵欲以丧躯呢? 实在可痛啊!

古文:臣窃闻后宫采女五六千人,从官侍使复在其外。

现代文:我听说后宫美女有五六千人,从官服侍的还不计算。

古文:冬夏衣服,朝夕禀粮,耗费缣帛,空竭府藏,征调增倍,十而税一,空赋不辜之民,以供无用之女,百姓穷困于外,阴阳隔塞于内。

现代文:冬天夏天的衣服,早晚的粮食,耗费缣帛,使国家的府库空虚,以至加倍征收赋税,十分的收一分,尽量征取无罪的老百收的钱财,供无用的宫女花耗。百姓穷困于外,阴阳隔塞于内。

古文:故感动和气,灾异屡臻。

现代文:因此感动和气,灾异屡降。

古文:臣愚以为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

现代文:我认为那些不是礼聘而又没宠幸过的宫女,要统统遣散出去,使她们结婚成家。

古文:一曰通怨旷,和阴阳。二曰省财用,实府藏。三曰修礼制,绥眉寿。

现代文:这样,一、怨夫旷女之情通,阴阳之气得和;二、节省开支,使府库充实;三、修礼制,长寿。

古文:四曰配阳施,祈螽斯。五曰宽役赋,安黎民。

现代文:四、配阳施,祈多子多孙;五、减赋省役,使百姓安居乐业。

古文:此诚国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夫寒热晦明,所以为岁。

现代文:这是国家的大利,天下人的大福啊! 寒热晦明,所以成为岁,尊卑奢俭,所以成礼。

古文:尊卑奢俭,所以为礼:故以晦明寒暑之气,尊卑侈约之礼为其节也。

现代文:因此,把晦明寒暑之气,尊卑侈约之礼作为大节,不得违反。《易》说: 天地节而四时成。

古文:《易》曰 天地节而四时成 《春秋传》曰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孝经》曰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尊卑之差,上下之制也。

现代文:《春秋传》曰: 只有车服与爵号不可以假借别人。 《孝经》说 :安上治民,没有比礼更好的了。 礼,是分别尊卑的等差,定上下制度的。

古文:昔季氏八佾舞于庭,非有伤害困于人物,而孔子犹曰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洪范》曰 惟辟作威,惟辟作福,惟辟玉食 凡此三者,君所独行而臣不得同也。

现代文:从前季氏八佾舞于庭,没有损害什么人和物,而孔子还说: 这也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 《洪范》说 :只有君能作威,只有君能作福,只有君才能吃好的。

古文:今臣僭君服,下食上珍,所谓害于而家,凶于而国者也。

现代文:这三件,是君主所独行臣子不得与君相同的,现在臣子穿君主的衣服,下面的人吃只有上面的能吃的珍贵的东西,这是叫做害于尔家,为祸于尔国啊!

古文:宜略依古礼尊卑之差,及董仲舒制度之别,严督有司,必行其命。此则禁乱善俗足用之要。

现代文:应当大致依照古礼尊卑等级,及董仲舒制度上下的区别,严厉命令官吏,遵照执行,这是禁止紊乱,善风俗,财用足用大要。

古文:奏闻,即弃官去。

现代文:奏送上去后,就弃官走了。

古文: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馀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

现代文:后遭李膺等与宦官斗争的祸乱,隐居海上,再南逃到汉滨,共十几年,以著书为事,被称为大儒。

古文:党禁解,五府并辟,司空袁逢举有道,不应。

现代文:党禁解除之后,五府都征召他,司空袁逢以有道推举他,不应。

古文:及逢卒,爽制服三年,当世往往化以为俗。

现代文:到袁逢逝世,荀爽为之服丧三年。当时人往往效法他,成为风俗。

古文: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

现代文:当时的人,妻子死了,多不行服,虽然父母死了,也还有吊丧问疾的。又私自为其君父及一些名士死后立名。荀爽都引经据典论其正误,虽说不能都依他的改变,也有一些改了的。

古文:后公车征为大将军何进从事中郎。

现代文:后公车征召为大将军何进从事中郎。

古文:进恐其不至,迎荐为侍中,及进败而诏命中绝。

现代文:何进怕他不去,迎荐为侍中,到何进败,诏命中断了。

古文: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复征之。

现代文: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又征召他。

古文: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

现代文:荀爽想逃避征命,吏催迫得紧,不得不去,因此就拜平原相。

古文: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

现代文:走到宛陵,又追为光禄勋。

古文: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现代文:视事三天,进升司空。

古文: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

现代文:荀爽自被征召的命令到登台司,才九十五日。

古文:因从迁都长安。

现代文:因跟着迁都长安。

古文: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亦与司徒王允及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会病薨,年六十三。

现代文:荀爽见董卓十分残暴,一定要倾覆国家,他所推举都是一些有智谋的人才,准备与他们一起图谋大事。也与司徒王允及董卓长史何等为内谋,因病逝世,年六十三。

古文: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辩谶》,并它所论叙,题为《新书》。

现代文:荀爽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收集汉朝历史其成败可为鉴戒的,叫做《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辩谶》,加上其他论叙,题为《新书》。

古文:凡百馀篇,今多所亡缺。

现代文:共百余篇,现在好多都损缺不全了。

古文:兄子悦、彧并知名。

现代文:兄子荀悦、荀都有名。

古文:彧自有传。

现代文:荀另有传。

古文:论曰:荀爽、郑玄、申屠蟠俱以儒行为处士,累征并谢病不诣。

现代文:史官评论说:荀爽、郑玄、申屠蟠都因儒行,居家为处士。朝廷累次征召,都称病不去。

古文:及董卓当朝,复备礼召之。

现代文:到董卓当权,再次用礼征召他们。

古文: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

现代文:申屠蟠、郑玄终于不屈保全了他们高风亮节。

古文:爽已黄发矣,独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

现代文:荀爽其时头发已经黄了,一个人去了,不到十天做了卿相。

古文:不然,何为违贞吉而履虎尾焉。观其逊言迁都之议,以救杨、黄之祸。

现代文:有人怀疑他如此进退,是不对的。我探讨荀爽的思想,认为出而用世,退而家居隐处这是君子为人的大节。天下太平,固然应该弘扬大道以实现自己的怀抱,世乱,也应该投身问世以匡救时弊,荀爽的急急自励,岂不是君子所应有的大节吗?

古文: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 大直若屈 ,道故逶迤也。

现代文:不然,为什么要舍平安的坦途不走而去踩虎尾巴呢?看他不谈迁都,救杨彪、黄琬之祸,以及后来潜图董卓,国命几乎得到振兴。所谓 大直若屈 ,道路本来是曲折的。

古文:悦字仲豫,俭之子也。

现代文:◆荀悦传,荀悦字仲豫,荀俭的儿子。

古文:俭早卒。

现代文:荀俭死得早。

古文:悦年十二,能说《春秋》。

现代文:荀悦十二岁时,能够解说《春秋》。

古文:家贫无书,每之人间,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

现代文:家穷没有书籍,往往去别人家,看到篇章书牍,过目大多能够背诵。

古文:性沉静,美姿容,尤好著述。

现代文:性情沉着好静,长相漂亮,特别爱好著书立说。

古文:灵帝时阉官用权,士多退身穷处,悦乃托疾隐居,时人莫之识,唯从弟彧特称敬焉。

现代文:灵帝时,宦官用权,读书人一般不出来做官,退身穷处,荀悦于是托病隐居,当时人不认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只有堂弟荀特别称赞他,敬重他。

古文:初辟镇东将军曹操府,迁黄门侍郎。

现代文:开始被推举为镇东将军曹操府,升黄门侍郎。

古文:献帝颇好文学,悦与彧及少府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

现代文:献帝爱好文学,荀悦与荀及少府孔融侍讲宫中,早晚谈论。

古文:累迁秘书监、侍中。

现代文:累升秘书监、侍中。

古文:时,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

现代文:当时政权移于曹操手中,天子不问政治,大权旁落,不过空在其位罢了。

古文:悦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申鉴》五篇。

现代文:荀悦有志诤言进谏,但所谋皇上不用,于是作《申鉴》五篇。

古文:其所论辩,通见政体,既成而奏之。

现代文:所议论通达为政的体要。书写成之后,上奏天子。

古文:其大略曰: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

现代文:内容大略说:大道的根本,仁义二字可以概括。

古文:五典以经之,群籍以纬之,咏之歌之,弦之舞之,前监既明,后复申之。

现代文:五典以它为经,群书以它为纬,吟咏歌诵,谱之音乐,形之舞蹈,前鉴既明,后再申述。

古文:故古之圣王,其于仁义也,申重而已。

现代文:所以古时候先圣先王,对于仁义,总是一讲再讲以至三讲的。

古文:致政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

现代文:为政之术,首要除去四患,然后才注重五政。

古文: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

现代文:所谓四患:一叫伪,二叫私,三叫放,四叫奢。

古文: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

现代文:伪诈就乱风俗,自私就坏败法纪,放荡就没有轨则,奢侈就不能制约。

古文:四者不除,则政末由行矣。

现代文:这四者不除去,国家的政治就无办法推行了。

古文:夫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道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得充其求矣。

现代文:风俗乱了,大道就不得而行,虽然是天地也不能保其本性;国家的法纪坏败,社会就不得安宁,虽然是国君也不能坚持他的准则了;胡作非为,人们的行为失去约束,虽然是圣人也不能保全他的操守了;人欲横流,没有控制,虽然是四表之大,也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了。

古文:是谓四患。

现代文:这是叫做四患。

古文: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

现代文:兴农桑使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好;分别好坏使风俗纯美;宣扬文化教育阐明德治敷洽;建立军事保持威慑力量;赏罚严明,统一法纪。

古文:是谓五政。

现代文:这是叫做五政。

古文:人不畏死,不可惧以罪。人不乐生,不可劝以善。

现代文:有的人不怕死,不可以犯罪来恐吓他;为人不以生为乐,不可劝他为善。

古文:虽使契布五教,皋陶作士,政不行焉。

现代文:对这些人,虽然使契实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教育,使皋陶为吏,政治也不能推行。

古文:故在上者先丰人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人,野无荒业,财不贾用,力不妄加,以周人事。

现代文:所以做君主的首先要使财用丰足,安定他们的情绪。古时候帝王亲耕田,后妃亲事蚕桑,国内无游手好闲的人,四野没有荒弃的产业,财用自给,不随便使用劳力,以济人事。

古文:是谓养生。

现代文:这是叫做养生。

古文: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应神明,正万物而成王化者,必乎真定而已。

现代文:君子所以能感动天地,验应神明,正万物而成就王者的教化,行事一定真切而符合实际。

古文:故在上者审定好丑焉。

现代文:所以为君主的可借以审定好坏。

古文:善恶要乎功罪,毁誉效于准验。

现代文:善恶要见于功罪,毁誉要经过考验期于准确。

古文:听言责事,举名察实,无惑诈伤,以荡众心。

现代文:听人家谈话,要以事实来核对,据名察实,不要被欺诈虚伪所迷惑,以致摇动人心。

古文:故事无不核,物无不切,善无不显,恶无不章,俗无奸怪,民无淫风。

现代文:所以事实没有不确实的,事物没有不贴切的,善行没有不显明的,罪恶没有不外露的。这样,风俗淳朴,老百姓没有作乱之风。

古文:百姓上下睹利害之存乎己也,故肃恭其心,慎修其行,内不回惑,外无异望,则民志平矣。是谓正俗。

现代文:百姓上下看到了利害关系自己,所以思想上战战兢兢,行为上谨慎检点,内心不迷惑,对外界也不存非分的想法,这样,百姓的心平正了,这叫正俗。

古文:君子以情用,小人以刑用。荣辱者,赏罚之精华也。

现代文:对君子用情,小人用刑。荣光羞辱是赏罚的标准。

古文:故礼教荣辱,以加君子,化其情也。桎梏鞭扑,以加小人,化其刑也。

现代文:所以礼教荣辱对待君子,为的是感化他们的情志;桎梏鞭扑对待小人,为的是以刑使他们改邪归正。

古文:君子不犯辱,况于刑乎。

现代文:君子耻于受辱,何况犯刑呢!

古文:小人不忌刑,况于辱乎。

现代文:小人不畏刑,何况是受辱呢!

古文:若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涂。是谓章化。

现代文:如果废弃德化教育,是把中等人推入小人一伙;推行德化教育,是把中等人引入君子的行列,这叫做明化。

古文:小人之情,缓则骄,骄则恣,恣则怨,怨则叛,危则谋乱,安则思欲,非威强无以惩之。

现代文:小人的本性,对他放松一些,就骄傲起来,骄傲就要妄为,妄为就要生怨,就要反叛;遇到危难,就谋作乱,安逸就胡思乱想。没有强制的手段,就不能惩罚他们。

古文:故在上者,必有武备,以戒不虞,以遏寇虐。

现代文:所以作君主的一定要掌握军事,以防发生意外,制止暴虐。

古文:安居则寄之内政,有事则用之军旅。

现代文:安居时寄军事于内政之中,一旦有事动用武力。

古文:是谓秉威。

现代文:这叫秉威。

古文:赏罚,政之柄也。

现代文:赏与罚,是为政的手段。

古文:明赏必罚,审信慎令,赏以劝善,罚以惩恶。

现代文:赏要明,罚要必,说了算数。不要轻听偏信,不要朝令夕更,要做到审慎二字。赏是为了奖善,罚是为了惩恶。

古文:人主不妄赏,非徒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

现代文:人主不随便行赏,不仅仅是为了爱惜财物,因为随便地行赏,不能起到劝人为善的作用。

古文: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

现代文:不随便实行惩罚,不是为了爱人,因为随便地惩罚人,不能起到惩治坏人的作用。

古文: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

现代文:赏不能勉励人为善叫做止善,罚不能惩治坏人叫做纵恶。

古文: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

现代文:做君主的能够做到不阻止在下的人为善,不放纵在下的人为恶,国家的法纪就树立起来了,这叫统法。

古文:四患既蠲,五政又立,行之以诚,守之以固,简而不怠,疏而不失,无为为之,使自施之,无事事之,使自交之。

现代文:四患已经除掉,五政又建立起来,还要真抓实干,坚持不懈,简要而不怠慢,疏略而无所失,无为而治,任其自然,无事为事,德自归之。

古文:不肃而成,不严而化,垂拱揖让,而海内平矣。

现代文:不肃而自然成,不严而自然化,君主垂衣拱手,天下太平无事。

古文:是谓为政之方。

现代文:这叫为政的方略。

古文:又言:尚主之制非古。

现代文:又说:娶公主为妻的制度不是古已有之的。

古文:厘降二女,陶唐之典。

现代文:下嫁二女,这是唐尧的制度。

古文:归妹元吉,帝乙之训。王姬归齐,宗周之礼。

现代文:嫁妹大吉,这是商代君主帝乙的教诲,王姬归齐,这是周代的礼仪。

古文:以阴乘阳违天,以妇陵夫违人。

现代文:把阴胜阳,违反了自然规律,把妇女凌驾在丈夫之上,这是违反了人伦的关系。

古文:违天不祥,违人不义。

现代文:违反自然规律不吉祥,违反人伦关系不义。

古文:又古者天子诸侯有事,必告于庙。

现代文:又古时候天子诸侯有事,一定要先告于庙。

古文:庙有二史,左史记言,右史书事。

现代文:朝廷里设有史官二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古文: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现代文:事载《春秋》,言载《尚书》。

古文:君举必记,善恶成败,无不存焉。

现代文:君主的一举一动,一定要记录,善恶成败,都保存无遗。

古文:下及士庶,苟有茂异,咸在载籍。

现代文:以至士人百姓,如有卓异的事实,都载入书籍。

古文:或欲显而不得,或欲隐而名章。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

现代文:有人想显达而不能得到,有人想隐逸而名气反而远扬,得失一朝,或荣或辱垂之千载。

古文:善人劝焉,淫人惧焉。

现代文:好人受到奖励,罪人因而恐惧。

古文:宜于今者备置史官,掌其典文,纪其行事。

现代文:适宜于今天的一切都由史官记录,保管典章文艺,记录其行事。

古文:每于岁尽,举之尚书。

现代文:一年终了,报告尚书。

古文:以助赏罚,以弘法教。

现代文:作为赏罚的根据,以弘扬教化。

古文:帝览而善之。

现代文:帝看了认为很好。

古文: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诏尚书给笔札。

现代文:帝好读书籍,曾经认为班固《汉书》篇幅太繁,不好看,于是命令荀悦依《左氏传》体裁作《汉纪》三十篇,令尚书给悦笔札。

古文:辞约事详,论辨多美。

现代文:荀悦所作《汉纪》辞句简要,事实写得详细,议论精美。

古文:其序之曰:昔在上圣,惟建皇极,经纬天地,观象立法,乃作书契,以通宇宙,扬于王庭,厥用大焉。

现代文:《汉纪》的序言说 :从前,圣人创建帝王治国的准则,经纬天地,观察自然以立法,于是创造文字,以通宇宙,传播于王庭,用处大得很啊。

古文:先王光演大业,肆于时夏。

现代文:先王为了发扬大业,求美德之士而任用之,故陈于是夏。

古文:亦惟厥后,永世作典。

现代文:也是想后世永远作为典则。

古文: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章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日著功勋,五曰表贤能。

现代文:建立典章制度,有五志:一叫达道义,二叫章法式,三叫通古今,四叫著功勋,五叫表贤能。

古文:于是天人之际,事物之宜,粲然显著,罔不备矣。

现代文:这样,天人的关系,事物的权衡,明明白白,都包括其中了。

古文:世济其轨,不陨其业。

现代文:世世代代守了这个典范,大业就不会陨坠了。

古文:损益盈虚,与时消息。臧否不同,其揆一也。

现代文:增加或减少,保持盈虚平衡,要与时代相消长,好坏不同,而量好坏的尺度,只能是一个。

古文:汉四百有六载,拨乱反正,统武兴文,永惟祖宗之洪业,思光启乎万嗣。

现代文:汉朝四百零六载,拨乱反正,继武兴文,永远想到祖宗的洪业,想到万世发扬光大。

古文:圣上穆然,惟文之恤,瞻前顾后,是绍是继,阐崇大猷,命立国典。

现代文:皇上默然深思,雅爱文事,瞻前顾后,继往开来,阐明远大的宏图,命立国家大典。

古文:于是缀叙旧书,以述《汉纪》。

现代文:于是搜罗整理旧书,写成《汉纪》。

古文:中兴以前,明主贤臣得失之轨,亦足以观矣。

现代文:中兴以前,明主贤臣得失的轨迹,都可一目了然。

古文:又著《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

现代文:又著《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

古文:年六十二,建安十四年卒。

现代文:年六十二,建安十四年逝世。

古文:韩韶字仲黄,颍川舞阳人也。

现代文:◆韩韶传,韩韶字仲黄,颍川郡舞阳县人。

古文:少仕郡,辟司徒府。

现代文:年轻时在郡里做官,征召司徒府。

古文:时,太山贼公孙举伪号历年,守、令不能破散,多为坐法。

现代文:这时太山贼公孙举称伪号有几年了,守令无能力破灭或驱散他,经常犯法。

古文:尚书选三府掾能理剧者,乃以韶为赢长。

现代文:尚书省挑选三府掾中能理治烦乱的人,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任命韩韶为赢县长。

古文:贼闻其贤,相戒不入赢境。

现代文:太山贼听说韩韶是个好官,就彼此约束不入赢县境内。

古文:余县多被寇盗,废耕桑,其流入县界求索衣粮者甚众。

现代文:但是其他各县就更多地遭到他们的侵扰,闹得男的不能耕田,女的不能养蚕桑,因而逃亡到赢县讨乞的人很多。

古文:韶愍其饑困,乃开仓赈之,所禀赡万馀户。

现代文:韩韶可怜他们饥不得食,于是开仓救济他们,分得粮食的有一万多户人家。

古文:主者争谓不可。

现代文:县里的主管都争着说不行。

古文:韶曰 长活沟壑之人,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 太守素知韶名德,竟无所坐。

现代文:韩韶说 :救活这些将死于沟壑的人,如果因此获罪,死了也是高兴的。 太守平日知道韩韶的品德,终于没有处理他。

古文:以病卒官。

现代文:因病死在任上。

古文:同郡李膺、陈寔、杜密、荀淑等为立碑颂焉。

现代文:同郡李膺、陈萛、杜密、荀淑为他立碑赞美他。

古文:子融,字无长。

现代文:儿子韩融字元长。

古文:少能辩理而不为章句学。声名甚盛,五府并辟。

现代文:年轻时能论辩名理不作词章的学问,名气大,五府都征召他。

古文:献帝初,至太仆。

现代文:献帝初年,官至太仆。

古文:年七十卒。

现代文:年七十逝世。

古文:同郡陈寔,年不及皓,皓引与为友。

现代文:◆钟皓传,钟皓字季明,颍川郡长社县人。

古文:皓为郡功曹,会辟司徒府,临辞,太守问 谁可代卿者 皓曰 明府欲必得其人,西门亭长陈寔可 寔闻之,曰 钟君似不察人,不知何独识我 皓顷之自劾去。

现代文:是郡里的大姓,世世代代精通法律。钟皓年轻时以敦厚笃实为人称道,公府连续征召,因为二兄没有出仕做官,他就隐居密山,讲作诗格律教授学生一千多人。同郡陈萛,比钟皓年纪小,钟皓与他结为朋友。钟皓任郡功曹,遇上征召司徒府,临走时,太守问他: 哪一个可以代替您? 钟皓说 :太守如果一定要得适当的人,西门亭长陈萛可以。 陈萛听说了,说 :钟君似乎没有认真考察人,不知为什么独看起了我? 钟皓没过多久自请辞职。

古文:前后九辟公府,征为廷尉正、博士、林虑长,皆不就。

现代文:前后九次被公府征召,征为廷尉正、博士、林虑长,都不就。

古文:时,皓及荀淑并为士大夫所归慕。

现代文:当时钟皓与荀淑都为士大夫所向往崇拜的人。

**古文:李膺常叹曰 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

现代文:李膺曾经叹息说 :荀君清识不易同他比量,钟君至德可为师法。

古文:皓兄子瑾母,膺之姑也。

现代文:钟皓的侄子钟瑾的母亲是李膺的姑姑。

古文:瑾好学慕古,有退让风,与膺同年,俱有声名。

现代文:钟瑾好学慕古道,谦虚退让,与李膺同年,都有名气。

古文:膺祖太尉脩,常言 瑾似我家性,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复以膺妹妻之。

现代文:李膺的祖父太尉李修曾说 :钟瑾像我家人的气质,国家有道能用其才,国家无道可以免于刑戮。 又把李膺的妹妹嫁给了他。

古文:瑾辟州府。未尝屈志。

现代文:钟瑾征召州府,没有俯屈过自己的意志。

古文:膺谓之曰 孟子以为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现代文:李膺对他说 :孟子认为 人无是非之心,就不能算人 。

古文:弟何期不与孟轲同邪 瑾常以膺言白皓。

现代文:你为什么不与孟轲所说的相同呢? 钟瑾曾将李膺这话告诉钟皓。

古文:皓曰 昔国武子好昭人过,以致怨本。

现代文:钟皓说 :从前齐国的大夫国武子喜欢揭发别人的罪过,以致招来怨恨。

古文:卒保身全家,尔道为贵 其体训所安,多此类也。

现代文:最终保全身家,还是你的谦虚退让为贵。 他体认古人教训不尚教条,惟求行之适当。

古文:年六十九,终于家。

现代文:多属这种情形。年六十九,死在家里。

古文:诸儒颂之曰 林虑懿德,非礼不处。

现代文:诸儒歌颂他: 林虑美德,非礼不处。

古文:悦此诗书,弦琴乐古。

现代文:爱好诗书,弦歌乐古。

古文:五就州招,九应台辅。

现代文:五就州台,九应台辅,迟疑王命,终岁容与。

古文:逡巡王命,卒岁容与 皓孙繇,建安中为司隶校尉。

现代文:钟皓孙子钟繇,建安中任司隶校尉。

古文: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也。

现代文:◆陈寔传,陈寔字仲弓,颍川郡许县人。

古文:出于单微。

现代文:出身卑贱。

古文:自为儿童,虽在戏弄,为等类所归。

现代文:儿童时,虽在顽耍,也为儿童们所拥护。

古文:少作县吏,常给事厮役,后为都亭佐。

现代文:年轻时,作县吏,曾经为县里的一些奴仆干事,后来为都亭佐。

古文:而有志好学,坐立诵读。

现代文:有志好学,坐立诵读不辍。

古文:县令邓邵试与语,奇之,听受业太学。

现代文:县令邓邵试着和他谈话,认为不是一般的小吏,让他去太学学习。

古文:后令复召为吏,乃避隐阳城山中。

现代文:后来的县令再召他为吏,他于是逃避隐居阳城山中。

古文:时有杀人者,同县杨吏以疑寔,县遂逮系,考掠无实,而后得出。

现代文:这时有杀了人的,同县杨吏怀疑是陈萛,县里逮捕了他。拷打审讯,没有事实根据,因此得以释放出来。

古文:乃为督邮,乃密托许令,礼召杨吏。

现代文:后来陈寔作了督邮,秘密托咐许令,用礼召见杨吏。

古文:远近闻者,咸叹服之。

现代文:远近的人听说,都惊叹敬佩他。

古文:家贫,复为郡西门亭长,寻转功曹。

现代文:陈萛家贫,再作郡西门亭长,不久,调为功曹。

古文:时中常侍侯览托太守高伦用吏,伦教署为文学掾。

现代文:这时,中常侍侯览托太守高伦用吏,高伦教令代理文学掾。

古文:寔知非其人,怀檄请见。言曰 此人不宜用,而侯常侍不可违。

现代文:陈萛知道这个人不合适,把高伦的教书之于檄,怀檄见高伦说: 这个人不宜用,然侯常侍的命令不可违抗。

古文:寔乞从外署,不足以尘明德 伦从之。

现代文:我请在外署官,这样不会有损明德。 高伦听了他的。

古文:于是乡论怪其非举,寔终无所言。

现代文:于是舆论责怪陈萛所举不得人,陈萛始终没有说什么。

古文:伦后被征为尚书,郡中士大夫送至轮氏传舍。

现代文:高伦后来被征召为尚书,郡中士大夫送到轮氏旅社。

古文:伦谓众人言曰 吾前为侯常侍用吏,陈君密持教还,而于外白署。

现代文:高伦对大家说 :我以前为侯常侍用吏,陈君秘密持教返还,在外地白署。

古文:比闻议者以此少之,此咎由故人畏惮强御,陈君可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者也 寔固自引愆,闻者方叹息,由是天下服其德。

现代文:近来听说有人拿这一点责怪陈萛,这是由于我害怕强暴,陈君可以说是好的推到君身上,有过则归自己的人。 然而陈萛仍坚决引咎,听说的人才叹息陈萛的为人,从此天下都敬佩他的德行。

古文:司空黄琼辟选理剧,补闻喜长,旬月,以期丧去官。

现代文:司空黄琼征召能治烦剧的人才,以陈萛补闻喜长。不到一个月,陈萛因有一年的丧服,去官。

古文:复再迁除太丘长。

现代文:再升授太丘长。

古文:修德清静,百姓以安。

现代文:讲求德化,清静无为,百姓安居乐业。

古文:邻县人户归附者,寔辄训导譬解,发遣各令还本司官行部。吏虑有讼者,白欲禁之。

现代文:邻县人户来归附太丘的,陈寔对他们训导解释,遣送回去。吏耽心有人告状,告诉陈寔,想把这些人拘禁起来。

古文:寔曰 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

现代文:陈寔说: 告状是为了求得公正,拘禁起来,他们的道理怎能申诉?

古文:其勿所拘 司官闻而叹息曰 陈君所言若是,岂有怨于人乎 亦意无讼者。

现代文:不要拘禁他们。 主管领导听说,为之叹息: 陈君所说如此,难道还有人怨他吗? 终究没有人告他的状。

古文:以沛相赋敛违法,乃解印绶去,吏人追思之。

现代文:因沛相征收赋税违法,解印绶回家,吏人很怀念他。

古文: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寔。

现代文:后来逮捕党人,牵连陈萛。

古文:馀人多逃避求免,寔曰 吾不就狱,众无所恃 乃请囚焉。

现代文:不少人都逃避求免,陈萛说: 我不进监狱,大家无靠。 于是自请囚禁。

古文:遇赦得出。

现代文:碰上朝廷行赦,出狱。

古文:灵帝初,大将军窦武辟以为掾属。

现代文:灵帝初,大将军窦武征召为掾属。

古文: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寔乃独吊焉。

现代文:当时中常侍张让权势极大,张让的父亲死了,送归颍川埋葬,虽然全郡的人都去了,但是有名气的士大夫,一个也没有去,张让觉得自己没有面子,很是羞耻,陈萛却一个人去吊了丧。

古文:及后复诛党人,让感寔,故多所全宥。

现代文:后来再次诛杀党人,张让感激陈萛作吊之情,好多人得到了原宥,保全了身家性命。

古文:寔在乡闾,平心率物。

现代文:陈萛在乡里,以公正作表率。

古文: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

现代文:有争讼的,求到正确的判断,说清是非曲直,回去后,都无怨言。

古文:至乃叹曰 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现代文:有的甚至叹息说: 宁愿受刑罚,不要被陈萛说不是。 这时是个饥荒年成,百姓困苦,有个盗窃分子进入他的室里,停在梁上。

古文: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 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现代文:陈寔偷偷地看见了,于是起床整理卧具,打扫卫生,然后把子孙叫到一块,正色训诫说: 人不可不自勉,不好的人不一定本来就坏,习惯因本性而成,以至到了这个地步。 梁上君子 就是这种人啊!

古文:梁上君子者是矣 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 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

现代文:盗窃分子大惊,自己跪到地上,叩头请罪,陈萛慢慢地晓谕他说: 看你的样子,不像一个坏人,应该深刻反省,做个好人。

古文: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

现代文:然而,这次当是因为贫困才干这事的。 命令家人送绢二匹给他。

古文: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现代文:自此之后,全县就再没有人盗窃了。

古文:太尉杨赐、司徒陈耽,每拜公卿,群僚毕贺,赐等常叹寔大位未登,愧于先之。及党禁始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遣人敦寔,欲特表以不次之位。

现代文:太尉杨赐、司徒陈耽,每次新任公卿,百官都来祝贺,杨赐等常叹陈萛未登大位,自己感到惭愧,等到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派人劝陈萛,想特别上表破格给陈萛以大位。

古文:寔乃谢使者曰 寔久绝人事,饰巾待终而已 时,三公每缺,议者归之,累见征命,遂不起,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现代文:陈萛谢绝使者说 :我久已不想人间的事了,整饰衣巾,等待死而已。 这时三公每出缺,大家都想到陈萛,多次征召,不去,关着门,车子也挂起来,游息养老。

古文: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

现代文: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

古文:何进遣使吊祭,海内赴者三万馀人,制衰麻者以百数。

现代文:何进派使者吊祭,海内去吊唁的三万多人,穿着丧服的以百计。

古文:共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现代文:共同刻石立碑,谥为 文范先生 。

古文:有六子,纪、谌最贤。

现代文:有六个儿子,陈纪、陈谌最好。

古文:纪字元方,亦以至德称。

现代文:陈纪字元方,也以德行为人称道。

古文:兄弟孝养,闺门雍和,后进之士皆推慕其风。

现代文:兄弟孝养,妇女和睦,乡里的晚辈都羡慕他的家风好。

古文:及遭党锢,发愤著书数万言,号曰《陈子》。

现代文:遭党锢,于是发愤著书数万言,叫做《陈子》。

古文:党禁解,四府并命,无所屈就。

现代文:党禁解除,四府都争任命,他都不应。

古文:遭父忧,每哀至,辄欧血绝气,虽衰服已除,而积毁消瘠,殆将灭性。

现代文:父亲逝世,哀痛至极,往往呕血绝气,虽然服丧期满,仍然悲痛过度,致使身体消瘦,仅剩下几根骨头,成了死人一般。

古文:豫州刺史嘉其至行,表上尚书,图象百城,以厉风俗。

现代文:豫州刺史认为陈纪这种至行,难能可贵,上表尚书,豫州百城皆图画陈纪等形象,以劝励风俗。

古文:董卓入洛阳,乃使就家拜五官中郎将,不得已,到京师,迁侍中。

现代文:董卓进入洛阳,派使者到他家,授五官中郎将,不得已,到京师,升为侍中。

古文:出为平原相,往谒卓,时欲徙都长安,乃谓纪曰 三辅平敞,四面险固,土地肥美,号为陆海。

现代文:调出为平原相,去谒董卓,这时董卓想迁都长安,对陈纪说 :三辅平敞,四面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美,叫做 陆海 。

古文:今关东起兵,恐洛阳不可久居。

现代文:现在关东兵起作乱,恐怕洛阳不可久居。

古文:长安犹有宫室,今欲西迁何如 纪曰 天下有道,守在四夷。

现代文:长安那里宫室是现成的,今想西迁长安,怎么样? 陈纪说: 天下有道,要使四夷归服。

古文:宜修德政,以怀不附。

现代文:这就需要贤明的政治,以安抚他们。

古文:迁移至尊,诚计之末者。

现代文:迁移皇上,这是最次的主意。

古文:愚以公宜事委公卿,专精外任。

现代文:我认为,您应当把事务交给公卿们去办,自己集中精力对付外面的问题。

古文:其有违命,则威之以武。

现代文:如果有违抗命令的,就用武力处理。

古文:今关东兵起,民不堪命。

现代文:现在关东起兵,老百姓无法活命。

古文:若谦远朝政,率师讨伐,则涂炭之民,庶几可全。

现代文:如果您谦让朝政,率师讨伐关东乱兵,那么,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庶几可以保全。

古文:若欲徙万乘以自安,将有累卵之危,峥嵘之险也 卓意甚忤,而敬纪名行,无所复言。

现代文:如果想迁皇帝以图自安,那好比累卵,越高就越有破灭的危险啊! 董卓听了,非常不快意,因为敬佩陈纪的名声与德行,就再没有说什么了。

古文:时议欲以为司徒,纪见祸乱方作,不复辨严,即时之郡。

现代文:当时朝廷有人想任命陈纪为司徒,陈纪看到祸乱将起,不办行装,马上回到郡里。

古文:玺书追拜太仆,又征为尚书令。

现代文:诏书追授太仆,又征召为尚书令。

古文:建安初,袁绍为太尉,让于纪。纪不受,拜大鸿胪。

现代文:建安初,袁绍为太尉,他让给陈纪,陈纪不受,任为大鸿胪。

古文:年七十一,卒于官。

现代文:年七十一,死在任所。

古文:子群,为魏司空。

现代文:子陈群,为魏司空。

古文:天下以为公惭卿,卿惭长。

现代文:天下认为公有愧于卿,卿有愧于长。

古文:弟谌,字季方。与纪齐德同行,父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现代文:弟陈谌,字季方,与陈纪的道德操行和父亲一样有名,当时叫 三君 。

古文:每宰府辟召,常同时旌命,羔雁成群,当世者靡不荣之。

现代文:每次宰府征召,常同时受命,执羔执雁成群地朝见天子,当时没有不以他们为荣的。

古文:谌早终。论曰:汉自中世以下,阉竖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矫洁放言为高。士有不谈此者,则芸夫牧竖已叫呼之矣。

现代文:史官评论说:汉朝自从中世以下,宦官专权,所以风俗就以隐身不仕,假装高尚,放言无制为高,一般士人如果不谈论这些,就要遭到普通人的讥笑。

古文:故时政弥惛,而其风愈往。

现代文:所以时政更加昏暗,这种风气也更加厉害。

古文:唯陈先生进退之节,必可度也。

现代文:只有陈先生进退之节,昭然可纪。

古文:据于德故物不犯,安于仁故不离群,行成乎身而道训天下,故凶邪不能以权夺,王公不能以贵骄,所以声教废于上,而风俗清乎下也。

现代文:心怀大德,所以外物不能侵犯他;以仁相处,故不脱离人群;德行修成在身,教训传于天下,所以凶邪奸猾之徒,不能用他们的权势来侵夺,王公大人不能用他们的富贵来相骄傲。是以声教虽然在朝廷已经废弃了,清廉的风俗却在民间保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