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直论

古文:一曰:贤主所贵莫如士。

现代文:贵直贤主所崇尚的莫过于士人。

古文: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

现代文:之所以崇尚士人,是因为他们言谈正直。

古文:言直则枉者见矣。

现代文:言谈正直,邪曲就会显现出来了。

古文: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

现代文:君主的弊病,在于想闻知邪曲却又厌恶正直之言,这就等于阻塞水源又想得到水,水又从何而至:这就等于轻贱自己想要得到的而尊尚自己所厌恶的,所要得到的又从何而来?

古文:能意见齐宣王。

现代文:能意见齐宣王。

**古文:宣王曰: 寡人闻子好直,有之乎? **

现代文:宣王说: 我听说你喜好正直,有这样的事吗?

古文:对曰: 意恶能直?

现代文:能意回答说: 我哪里能做到正直?

古文:意闻好直之士,家不处乱国,身不见污君。

现代文:找听说喜好正直的士人,家不居于政治混乱的国家,自己不见德行污浊的君主。

**古文:身今得见王,而家宅乎齐,意恶能直? **

现代文:如果我来见您,家又住在齐国,我哪里能算得上正直!

**古文:宣王怒曰: 野士也! **

现代文:宣王生气地说: 真是个鄙野的家伙!

古文:将罪之。

现代文:打算治他的罪。

**古文:能意曰: 臣少而好事,长而行之,王胡不能与野士乎,将以彰其所好耶? **

现代文:能意说: 我年轻时最好直言争辩,成年以后一直这样做,您为什么不能听取鄙野之士的言论,来彰明他们的爱好呢?

古文:王乃舍之。

现代文:宣王于是赦免了他。

古文:若能意者,使谨乎论于主之侧,亦必不阿主。

现代文:象能意这样的人,如果让他在君主身边谨慎地议事,一定不会曲从君主。

古文:不阿,主之所得岂少哉?

现代文:不曲从君主,君主得到的教益难道会少吗?

古文:此贤主之所求,而不肖主之所恶也。

现代文:这是贤明的君主所追求的,不肖的君主所厌恶的。

古文:狐援说齐湣王曰: 殷之鼎陈于周之廷,其社盖于周之屏,其干戚之音在人之游。

现代文:狐援劝齐滑王说: 殷商的九鼎被周摆放在朝廷,它的神社被周罩盖上庐棚,它的舞乐波被人们用在游乐中。

古文: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

现代文:亡国的音乐不准进入宗庙,它的神社不准见到天日,它的重器被摆放在朝廷,这些都是用来警戒后人的。

古文:王必勉之!

现代文:您一定要好自为之啊!

**古文:其无使齐之大吕陈之廷,无使太公之社盖之屏,无使齐音充人之游。 **

现代文:千万不要让齐国的大吕摆在别国的朝廷,不要让太公建起的神社被人罩盖上庐棚,不要让齐国的音乐充斥在别人的游乐之中。

古文:齐王不受。

现代文:齐王不听他的劝谏。

古文:狐援出而哭国三日,其辞曰: 先出也,衣纻;后出也,满囹圄。

现代文:狐援离开朝廷以后,为国家即将到来的灾难哭了三天,哭着说到: 先离开的,尚可穿布衣;后离开的,遭受苦难最后进入大狱。

**古文: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 **

现代文:我马上就会看到百姓仓惶东逃,不知道在哪里安居。

**古文:齐王问吏曰: 哭国之法若何? **

现代文:齐王问狱官说: 国家太平无事却给它哭丧的,按法令该治什么罪? 狱官回答龇: 当斩。

**古文:吏曰: 斮。 **

现代文:齐王说: 照法令行事!

古文:王曰: 行法! 吏陈斧质于东闾,不欲杀之,而欲去之。

现代文:狱官把刑具摆在国都东门,不愿真的杀死狐援,只想把他吓跑。

古文:狐援闻而蹶往过之。

现代文:狐援听到这个消息,反倒自己趺跌撞撞地去见狱官。

古文:吏曰: 哭国之法斮,先生之老欤?

现代文:狱官说: 为国事痛哭的依法当斩,先生不知道吗?

**古文:昏欤? 狐援曰: 曷为昏哉? **

现代文:您这样做,是老胡涂了呢,还是头脑发昏呢? 狐援说: 怎么是发昏呢!

古文:于是乃言曰: 有人自南方来,鲋入而鲵居,使人之朝为草而国为墟。

现代文:于是进一步说道; 有人从南方亲,进来时象鲫鱼那样恭顺谦卑,住下以后却象鲸鲵那样凶狠残暴,使别人朝廷变为草莽,国都变为废墟。

古文:殷有比干,吴有子胥,齐有狐援。

现代文:殷商有个比干,吴国有个伍子胥,齐国有个狐援。

**古文:已不用若言,又斮之东闾,每斮者以吾参夫二子者乎! **

现代文:既不听我的这些话,又要在东门把我杀掉,这是要把我向比干,伍子胥比并为三吧!

古文:狐援非乐斮也,国已乱矣,上已悖矣,哀社稷与民人,故出若言。

现代文:狐援并不是乐于被杀。国家太混乱了,君主太昏愦了,他哀怜国家和人民,所以才说这样的话。

古文:出若言非平论也,将以救败也,固嫌于危。

现代文:这些话并不是持平之论,因为想以此挽救国家的危亡,所以必定近于危言耸听。

古文:此触子之所以去之也,达子之所以死之也。

现代文:滑王不纳忠言却戮辱直士。这正是触子弃之而去的原因,也正是达子战败而死于齐难的原因。

古文:赵简子攻卫,附郭。

现代文:赵简子进攻卫国,迫近了外城。

古文:自将兵,及战,且远立,又居于屏蔽犀橹之下。

现代文:他亲自统率军队,可是到了交战的时候,却站得远远的,躲在屏障和盾牌后面。

古文:鼓之而士不起。

现代文:简子击鼓,士率却动也不动。

古文:简子投桴而叹曰: 呜呼!

现代文:简子扔下鼓植感叹道。 哎!

**古文:士之速弊一若此乎! **

现代文:士卒变坏竟然快到这个地步!

**古文: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曰: 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 **

现代文:行人烛过摘下头盔,横拿着戈走到他面前说: 只不过是您有些地方设能做到罢了,士卒有什么不好!

**古文:简子艴然作色曰: 寡人之无使,而身自将是众也,子亲谓寡人之无能,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

现代文:简子气得勃然变色,说: 我不委派他人而亲自统率逸些士卒,你却当面说我有些地方没能做到。

古文:对曰: 昔吾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兼国十九,用此士也。

现代文:你的话有理便罢,没理就治你死罪! 烛过回答说: 从前我们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就兼井了十九个国家,用的就是这样的士卒。

古文: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秦人袭我,逊去绛七十,用此士也。

现代文:惠公即位二年,纵情声色,残暴傲慢,喜好美女,秦人袭击我国,晋军绩逃到离绛城只有七十里的地方,用的也是这样的士卒。

古文:文公即位二年,厎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围卫取曹,拔石社,定天子之位,成尊名于天下,用此士也。

现代文:文公即位二年,以勇武砥砺士卒,所以三年之后士卒都变得非常坚毅果敢,城濮之战,五次打败楚军,围困卫国,夺取曹国,攻占石社,安定天子的王位,显赫的名声扬于天下,用的还是这样的士卒。

**古文: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 **

现代文:所以说只不过是您有些地方没能做对罢了,士卒有什么不好?

古文:简子乃去屏蔽犀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之。

现代文:简子于是离开屏障和盾牌,站到弓箭石磐的射程以内,只击鼓一次士卒就全都登上了城墙。

**古文:简子曰: 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 **

现代文:简子说: 与其让我获得兵车千辆,不如听到行人烛过一句话!

古文: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

现代文:行人烛过可算得上能劝谏他的君主了。

古文:战斗之上,桴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

现代文:正当击鼓酣战之时,赏赐不增多,刑罚不加重,只说了一句话,就使士卒都乐于为长上效死。

古文:二曰: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

现代文:直谏臣下言谈尽情,君主就会发怒。君主发怒,劝谏的人就危险。

古文:非贤者孰肯犯危?

现代文:除了贤明的人,谁肯去冒这危险?

古文: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

现代文:如果是不贤明的人,就要凭着进言谋求私利了。对于谋求私利的人来说,冒这危险有什么好处?

古文:故不肖主无贤者。

现代文:所以不贤的君主身边没有贤人。

古文: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

现代文:没有贤人就听不到尽情之言,听不到尽情之言,奸人就会结党营私,各种邪说恶行就会一起产生。

古文:若此则无以存矣。

现代文:这样国家就无法生存了。

古文: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

现代文:凡是国家的生存,君主的平安,肯定是有原因的。

古文: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

现代文:不了解这个原因,即使目前生存也必定要灭亡,即使目前平安也必定遭遇危险。

古文:所以不可不论也。

现代文:国存主安的原因是不可不察知的。

古文:齐桓公、管仲、鲍叔、甯戚相与饮。

现代文: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成在一起喝酒。

**古文:酒酣,桓公谓鲍叔曰: 何不起为寿? **

现代文:喝得正高兴,桓公对鲍叔说。 何不起身敬酒祝寿?

**古文:鲍叔奉杯而进曰: 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甯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 **

现代文:鲍叔捧起酒杯敬酒,说; 希望您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的情景,希望宁成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

**古文:桓公避席再拜曰: 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 **

现代文:桓公离席对鲍叔再拜,说; 如果我和各位大夫能都不忘记您说的话,那么齐国的江山也许就不危险了!

古文: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

现代文:在这个时候,桓公是可以尽情进言的了。

古文: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现代文:正因为可以尽情进言,所以可以跟他一起成就霸业。

古文: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以畋于云梦,三月不反。

现代文:楚文王得到茹黄之狗和宽路之箭,就用它们到云梦泽打猎,三个月不回来。

古文: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

现代文:得到丹地的美女,纵情女色,整整一年不上朝听政。

古文:葆申曰: 先王卜以臣为葆,吉。

现代文:葆申说: 先王占卜让我做太葆,卦象吉利。

古文: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

现代文:如今您得到如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前去打猎,三个月不回来。得到丹地的美女,纵情女色,一年不上朝听政。

**古文:王之罪当笞。 **

现代文:您的罪应该施以鞭刑。

**古文:王曰: 不穀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 **

现代文:文王说: 我从离开襁褓就列位于诸侯,请您换一种刑法,不要鞭打我。

古文:葆申曰: 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

现代文:葆申说; 我敬受先王之命,不敢废弃。

古文: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

现代文:您不接受鞭刑,这是我废弃了先王之命。

**古文: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 **

现代文:我宁可获罪于您,不能获罪于先王。

**古文:王曰: 敬诺。 **

现代文:文王说: 遵命。

古文:引席,王伏。

现代文:于是葆申拉过席子,文王伏在上面。

**古文: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 起矣! **

现代文:葆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

**古文:王曰: 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 **

现代文:这样反复做了两次,对文王说: 请您起来吧! 文王说。 同样是有了受鞭刑的名声,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

古文:申曰: 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

现代文:葆申说: 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皮内觉得疼痛。

**古文:耻之不变,痛之何益? **

现代文:如果让他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觉得疼痛又有什么用处?

古文: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

现代文:葆申说完,快步离开了朝廷,自行流放到澡渊边上,请求文王治自己死罪。

**古文:文王曰: 此不穀之过也,葆申何罪? **

现代文:文王说; 这是我的过错,葆申有什么罪?

古文: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析宛路之矰,放丹之姬。

现代文:于是改弦更张,召回葆申,杀了茹黄之狗,折了宛路之箭,打发了丹地的美女。

古文:后荆国兼国三十九。

现代文:后来楚国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

古文: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

现代文:使楚国疆土广阔到这种程度,这是葆申的力量,是直言劝谏的功效。

古文:三曰: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

现代文:知化以勇力侍奉别人的人,也就是以死侍奉别人。

古文:未死而言死,不论。以虽知之,与勿知同。

现代文:勇士没有死的时候谈论以死侍奉别人,人们不会了解,等到勇士真的死了以后,人们虽然已经了解了他,但为时已晚,和不了解是一样的。

古文: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

现代文:太凡智慧的可贵,就贵在能事先察知事物的变化上。

古文:人主之惑者则不然。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

现代文:君主中的胡涂人却不是这样的,变化没有到来时惜然无知,变化出现之后,虽然知道了却又为时已晚,和不知道是一样的。

古文:事有可以过者,有不可以过者。

现代文:事情有些是可以失误的,有些是不可以失误的。

古文:而身死国亡,则胡可以过?

现代文:对于会导致身死国亡的大事,怎么能够失误呢!

古文:此贤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轻也。

现代文:这是贤明的君主所重视的,胡涂的君主所轻忽的。

古文:所轻,国恶得不危?身恶得不困?

现代文:轻忽这一点,国家怎么能不危险,自身怎么能不困厄?

古文: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知化也。

现代文:行于危险困厄之道,遭致身死国亡,在于不能事先察知事物的发展变化。

古文:吴王夫差是也。

现代文:吴王夫差就是这样。

古文: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祸及阖庐。

现代文:伍子胥并不是事先没有察知事物的变化,但他劝谏夫差而夫差不听,所以吴国成为废墟,殃及先君阖庐。

古文: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 不可。

现代文:吴王夫差要伐齐国,伍子胥说: 不行。

古文: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

现代文:齐国和吴国习俗不同,言语不同,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居住,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役使。

古文: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道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

现代文:而吴国和越国疆土毗邻,田地交错,道路相连,习俗一样,言语相通。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能够居住,得到越国的百姓能够役使。

古文:越于我亦然。

现代文:越国对于我国也是如此。

古文:夫吴越之势不两立。

现代文:吴越两国从情势上看不能并存。

古文: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

现代文:越国对于吴国如同心腹之疾,即使一时没有发作,但它造成的伤害严重而且处于体内。

古文: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无伤也。

现代文:而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不愁治不好,再说治不好也没什么妨害。

**古文: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 **

现代文:现在舍弃越国去进攻齐国,这就象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虽然可能获胜,但后患无穷。

古文:太宰嚭曰: 不可。

现代文:太宰豁说: 伍子胥的话不可听信。

古文: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国者,齐、晋也。

现代文:君王您的命令所以不能推行到中原各国,就是由于齐晋的缘故。

古文:君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

现代文:君王如果进攻齐国弗战胜它,然后移兵,以大军压晋国国境,晋国一定会俯首听命。

**古文: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 **

现代文:这是君王一举降服两个国家啊!这样,君王的命令一定可以在中原各国推行。

古文:夫差以为然,不听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谋。

现代文:夫差认为太宰豁说得对,不听从子胥的意见,而采用了太宰船的计谋。

**古文:子胥曰: 天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天将不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 **

现代文:伍子胥说; 上天如果想要灭亡吴国的话,就会让君王打胜仗;上天如果不想灭亡吴国的话,就会让君王打不了胜仗。

古文:夫差不听。

现代文:夫差不听。

古文:子胥两袪高蹶而出于廷,曰: 嗟乎!

现代文:伍子胥提起衣服,迈着大步从朝廷中走了出去,说: 唉!

**古文:吴朝必生荆棘矣! **

现代文:吴国的朝廷一定耍生荆棘了!

古文: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

现代文:夫整兴兵伐齐,和齐军在艾陵交战,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以后就杀伍子胥。

**古文:子胥将死,曰: 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 **

现代文:伍子胥说; 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看着越军入吴呢?

古文:乃自杀。

现代文:说完就自杀了。

**古文: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著之东门,曰: 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 **

现代文:夫差把他的尸体投到江中冲走,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的东门,说: 你怎么能看到越军侵入我的吴国?

古文: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禽。

现代文:过了几年,越人报复吴国,攻破了吴国的国都,灭绝了吴国的世系,毁灭了吴国的社稷,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活捉。

**古文:夫差将死,曰: 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 **

现代文:夫差临死时说; 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在地下有什么脸面见子胥呢?

古文:乃为幎以冒面死。

现代文:于是用巾盖上睑自杀了。

古文:夫患未至,则不可告也;患既至,虽知之无及矣。

现代文:胡涂的君主,祸患还没有到来时无法使他明白;祸患到来以后,他们虽然明白过来也来不及了。

古文:故夫差之知惭于子胥也,不若勿知。

现代文:所以夫差死到临头才知道愧对伍子胥,这种知道就还不如不知道。

古文:四曰:亡国之主一贯。

现代文:过理亡国的君主都是一样的。

古文:天时虽异,其事虽殊,所以亡者同,乐不适也。

现代文:天时虽然各异,行事虽然不同,但他们灭亡的原因相同,都是把不合礼义当作快乐。

古文:乐不适则不可以存。

现代文:把不合礼义当作快乐,就不能存在。

古文:糟丘酒池,肉圃为格,雕柱而梏诸侯,不适也。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环,截涉者胫而视其髓,杀梅伯而遗文王其醢,不适也。

现代文:商纣设置糟丘、酒池、肉圃、炮格,铸造铜柱以虐害诸侯,杀死鬼侯的女儿摘取她的玉环,截断涉水者的小腿观看他的骨髓,这是不合礼义的。杀害梅伯,把用他的尸体制作的内酱送给文王,这是不合礼义的。

古文:作为琁室,筑为顷宫,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

现代文:文王表面接受下来,暗中把它告诉了其他诸侯。建造璇室,修筑顷宫,刨开孕妇之腹观看她的胎儿,杀死比干观看他的心脏,这是不合礼义的。

**古文:孔子闻之曰: 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

现代文:孔子听到商纣的暴行,说: 他的心窍如果通达,比干就不会被杀了。

古文:夏、商之所以亡也。

现代文:这是商纣灭亡的原因。

古文:晋灵公无道,从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

现代文:晋灵公暴虐无道,从高处用弹弓射人,看人怎样躲避弹丸。

古文:使宰人臑熊蹯,不熟,杀之,令妇人载而过朝以示威,不适也。

现代文:让厨师煮熊掌,熊掌没有煮熟,就把厨师杀死,命令妇人用车子拉着尸体从朝廷中经过,借以显示淫威。赵盾多次劝谏也不听。

古文:赵盾骤谏而不听,公恶之,乃使沮麛。沮麛见之不忍贼,曰: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现代文:灵公厌恶赵盾,就派沮麑去刺杀他。沮麑看到赵盾,不忍心杀他,说: 时刻不忘恭谨,这是百姓的主宰啊!

古文: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现代文:杀害百姓的主宰,这是对百姓的不忠!抛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对国君不守信用。

**古文:一于此,不若死。 **

现代文:两条中有一条,就不如死了好。

古文:乃触廷槐而死。

现代文:于是就在院中槐树上撞死了。

**古文:齐湣王亡居卫,谓公玉丹曰: 我何如主也? **

现代文:齐湣王出亡,高居卫国,对公玉丹说, 我是怎样的一个君主呢?

古文:玉丹对曰: 王贤主也。

现代文:公玉丹回答说: 大王是个贤明的君主啊!

古文: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

现代文:我听说古时有人抛弃天下也没有憾色,从前我只是耳闻共名,今天在您身上才眼见其实。

**古文:王名称东帝,实辨天下。去国居卫,容貌充满,颜色发扬,无重国之意。 **

现代文:您名义上称为东帝,实际是平治天下,但离开齐国住到卫国以后,体貌丰盈,容光焕发,毫无舍不得国家的念头。

古文:王曰: 甚善!

现代文:湣王悦: 说得太好了!

古文:丹知寡人。

现代文:还是公玉丹了解我呀!

**古文:寡人自去国居卫也,带益三副矣。 **

现代文:我自从离开齐国到了卫国,衣带已经增加三倍了!

古文:宋王筑为蘖帝,鸱夷血,高县之,射著甲胄,从下,血坠流地。

现代文:宋康王筑起高台,用大皮口袋盛上血,给它穿上铠甲头盔,高高地悬挂起来当作天帝,站在下迎射它,血一直流到地上。

古文:左右皆贺曰: 王之贤过汤、武矣。

现代文:他的左右侍从都祝贺说; 您的贤明超过商汤和周武王了!

**古文:汤、武胜人,今王胜天,贤不可以加矣。 **

现代文:商汤周武只能胜人,如今您却能胜天,您的贤明无法超越了!

古文:宋王大说,饮酒。

现代文:宋康王非常高兴,于是设宴饮酒。

古文:室中有呼万岁者,堂上尽应;堂上已应,堂下尽应;门外庭中闻之,莫敢不应。

现代文:室中有人喊万岁,堂上的人都应和。堂上一应和,堂下的人也都应和,门外和院中的人听到了,没有一个人敢不应和。

古文:不适也。

现代文:这是不合礼义的。

古文:五曰: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

现代文:壅塞亡国的君主,不可直言相谏。

古文: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

现代文:君主不可直言相谏,过失就无法听到,贤人就无从到来。

古文:无自至则壅。

现代文:贤人无从到来,君主的思想就会壅塞不通。

古文:秦缪公时,戎强大。

现代文:秦穆公时,戎人势力强大。

古文: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

现代文:秦穆公就送给他们两队女子歌舞队和一些高明的厨师,戎王十分高兴。

古文: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

现代文:因为这个缘故,不管白天黑夜不停地大吃大喝。

古文: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扜弓而射之。

现代文:身边有谁说秦军将会到来,戎王就开弓射他。

古文: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

现代文:后来秦军果然到了,这时戎王正喝得大酵躺在酒尊下面睡觉,结果被秦军活活地捆起来捉住了。

古文:未禽则不可知,已禽则又不知。

现代文:戎王被捉以前,不可能使他知道将会被捉;就是被捉以后,自己还睡在梦中,仍然不知道已经被捉。

古文: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现代文:对于这种人,即使是善于劝谏的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古文: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

现代文:齐国进攻宋国,宋王派人去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

**古文:使者还,曰: 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

现代文:派去的人回来说: 齐寇已经临近了,国人已经恐慌了。

古文:左右皆谓宋王曰: 此所谓 肉自生虫 者也。

现代文:左右近臣都对宋王说: 这完全是俗话说的 肉自己生出蛆虫 啊!

**古文: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

现代文: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兵的虚弱,怎么可能这样?

古文:宋王因怒而诎杀之。

现代文:于是宋王大怒,把派去的人屈杀了。

古文: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现代文:接着又派人去察看,派去的人的回报仍象前一个人一样,宋王又大怒,把他屈杀了。

古文: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

现代文:这样的事接连发生了三次,之后又派人去察看。

古文: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现代文:其实,那时齐军确实已经临近了,国人确实已经恐慌了。

**古文:使者遇其兄,曰: 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

现代文:派去的人路上遇见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说; 国家已经十分危险了,你还要到哪儿去?

古文:其弟曰: 为王视齐寇。

现代文:弟弟说; 去替君主察看齐寇。

古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现代文:没想到齐寇已经离得这么近,国人已经这么恐慌。

古文: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

现代文:现在我担心的是,先前察看齐军动静的人,都是因为回报齐军迫近被屈杀了。如今我回报真情是死,不回报真情恐怕也是一死。

**古文:将若何? **

现代文:这该怎么办呢?

**古文:其兄曰: 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 **

现代文:他的哥哥说: 如果回报真情,你又将比国破后被杀和逃亡的人先遭受灾难。

**古文:于是报于王曰: 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 **

现代文:于是派击的人回报宋王说; 根本没看到齐寇在哪里,国人也非常安定。

古文:王大喜。

现代文:宋王十分高兴。

**古文:左右皆曰: 乡之死者宜矣。 **

现代文:左右近臣都说: 可见先前被杀的人是该杀了。

古文:王多赐之金。

现代文:宋王就赏赐这个人大量钱财。

古文: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

现代文:齐军一到,宋王自己己奔到车上,赶着车飞跑,急急忙忙逃命去了,这个人得以徒居他国,生活非常富足。

古文: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

现代文:登上高山往下看,就会觉得牛象羊一样,羊象小猪一样。

古文: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

现代文:牛实际上不象羊那样小,羊实际上不象小猪那样小,之所以觉得它们象羊或小猪一样,是因为观察它们时站的地势不对。

古文:而因怒于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

现代文:如果因此对牛羊这样小而发怒,这种人可算是头等的征夫。

古文: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现代文:在狂乱状态下施行赏罚,这是宋国所以灭绝的原因。

**古文: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 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 **

现代文:齐王想用淳于髡为太子的老师,淳于髡推辞说: 我才德低下,不足以担当这样的重任,您不如挑选国中德高望重的人予以委派。

古文:齐王曰: 子无辞也。

现代文:齐王说: 你不要推辞了。

古文: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

现代文:我哪能要求你让太子一定象我一样呢!

古文:寡人固生而有之也。

现代文:我的贤德本来是天生就具备的。

**古文: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 **

现代文:你替我把太子教得象尧那样,或者象舜那样就行了。

古文: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

现代文:凡是臣下的主张得以实行,都是因为君主能够从自以为愚的认识出发去听从别人高明的见解,能够从自以为非的认识出发去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古文: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

现代文:现在齐王自以为贤明超过了尧舜,这还怎么让人对他陈说劝谏呢?

古文: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现代文:对臣下的劝谏如果一点也听不进去,没听说过这样的君主还能享有国家的。

古文: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现代文: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硬弓。

**古文: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 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 **

现代文:他平时所使用的弓力量不过三石,拿给左右侍从看,侍从们试着拉这张弓,都只拉到一半就停了下来,说: 这张弓的弓力不低于九石,除了您,谁还能用这样的弓!

古文: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现代文:宣王的实际情况是所用的弓不超过三石,但一辈子都自认为用的弓是九石,这岂不可悲吗!

古文: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

现代文:除了正直之士,还有谁能不奉迎君主?

古文: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

现代文:世上的正直之士寡不敌众,这是情势注定的。

古文: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现代文:所以给国家造成祸乱的君主,他们的弊病就在于用的弓实有三石而自以为用九石啊!

古文:六曰:乱必有弟。

现代文:原乱祸乱一定按等次顺序而至。

古文:大乱五,小乱三,䚯乱三。

现代文:大乱多次发生以后,还会有数次小乱,然后经过数次讨乱,祸乱才能平息。

古文:故《诗》曰 毋过乱门 ,所以远之也。

现代文:所以古诗中说 不要从作乱者门前经过 ,这是远离祸乱的方法。

古文:虑福未及,虑祸过之,所以完之也。

现代文:对福祉宁可估计不足,对灾祸宁可估计过分,这是保全自身的方法。

古文:武王以武得之,以文持之,倒戈弛弓,示天下不用兵,所以守之也。

现代文:武王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德治天下,倒置干戈,松开弓弦,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这是保有天下的方法。

古文:晋献公立骊姬以为夫人,以奚齐为太子。

现代文:晋献公立骊姬为夫人,以奚齐为太子。

古文:里克率国人以攻杀之。

现代文:献公刚死,里克就率领同人攻杀了奚齐。

古文:荀息立其弟公子卓。

现代文:苟息又立奚齐的弟弟公子卓为君。

古文:已葬,里克又率国人攻杀之。

现代文:安葬献公子卓,里克又率领国人攻杀了公子卓。

古文:于是晋无君。公子夷吾重赂秦以地而求入,秦缪公率师以纳之。

现代文:这时晋国莫有君主,公子夷吾拿土地给秦国送厚礼,以求回国为君。秦穆公带领军队把他送入晋国。

古文:晋人立以为君,是为惠公。

现代文:晋人直赴吾为国君,这就是惠公。

古文:惠公既定于晋,背秦德而不予地。

现代文:惠公在晋国安定下来以后,背弃秦国之恩,不给秦国土地。

古文:秦缪公率师攻晋,晋惠公逆之,与秦人战于韩原。

现代文:素穆公率领军队进攻晋国,晋惠公迎做敌,与秦军战于韩原。

古文:晋师大败,秦获惠公以归,囚之于灵台。

现代文:晋军大败,秦俘获晋惠公带回秦国,囚禁在灵台。

古文:十月,乃与晋成,归惠公而质太子圉。

现代文:到了十月,才同晋媾和,释放惠公回国,而以他的太子圉为人质。

古文:太子圉逃归也。

现代文:后来太子圉逃回晋国。

古文:惠公死,圉立为君,是为怀公。

现代文:惠公死了,圉立为国君,这就是怀公。

古文:秦缪公怒其逃归也,起奉公子重耳以攻怀公,杀之于高梁,而立重耳,是为文公。

现代文:泰穆公对圉逃归很恼怒,就扶植公子重耳,帮助他进攻怀公,把怀公杀死在高梁,立重耳为国君,这就是文公。

古文:文公施舍,振废滞,匡乏困,救灾患,禁淫慝,薄赋敛,宥罪戾,节器用,用民以时,败荆人于城濮,定襄王,释宋围,出谷戍,外内皆服,而后晋乱止。

现代文:文公施布德惠,举用被废黜的旧臣和长期不得进用的人,救助钱财匮乏生活困难的人,赈济遭受灾荒祸患的人,禁绝邪恶,减轻赋税,赦免罪犯,减省所用器物,按一定时令使役民众,在城濮打败楚军,安定周襄王的王位,为宋国解围,使戍守谷邑的楚军撤离,国外国内都很敬服,而后晋国祸乱才停息。

古文:故献公听骊姬,近梁五、优施,杀太子申生,而大难随之者五,三君死,一君虏,大臣卿士之死者以百数,离咎二十年。

现代文:所以献公听信骊姬,宠幸梁五、优施,杀害太子申生,随之而来的大祸有五次,三个国君被杀,一个国君被俘,大臣卿士死于祸乱的数以百计,使晋国遭受灾祸二十年之久。

古文:自上世以来,乱未尝一。

现代文:从上古以来,祸乱从来没有只发生一次就停息的。

古文:而乱人之患也,皆曰一而已,此事虑不同情也。

现代文:而作乱的人的弊病,正在于全都认为祸乱只发生一次就会停息。这是想法和事实不一致。

古文:事虑不同情者,心异也。

现代文:想法和事实不一致,都是由于思想不符合实际。

古文:故凡作乱之人,祸希不及身。

现代文:所以凡是作乱的人,灾祸很少不降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