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古文:王褒庾信王褒字子渊,琅邪临沂人也。

现代文:王褒字子渊,琅邪临沂人人。

古文:曾祖俭,齐侍中、太尉、南昌文宪公。

现代文:曾祖父王俭,曾在齐国担任侍中、太尉,封南昌文宪公。

古文:祖骞,梁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南昌安侯。

现代文:祖父王骞,在梁国担任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封南昌安侯。

古文:父规,梁侍中、左民尚书、南昌章侯。

现代文:父亲王规,在梁国担任侍中、左民尚书,封南昌章侯。

古文:并有重名于江左。褒识量渊通,志怀沉静。

现代文:在江东都享有盛名。王褒见识广博,气量通达,性格深沉文静。

古文:美风仪,善谈笑,博览史传,尤工属文。

现代文:风度潇洒,善于谈笑,博览史传,尤善于写文章。

古文:梁国子祭酒萧子云,褒之姑夫也,特善草隶。

现代文:梁国国子祭酒萧子云,是王褒的姑夫,特别精于草书、隶书。

古文:褒少以姻戚,去来其家,遂相模范。

现代文:王褒少年时候,由于亲戚关系,常去他家,于是向他学习书法。

古文:俄而名亚子云,并见重于世。

现代文:不久,名气仅次于萧子云,都被时人所推崇。

古文:梁武帝喜其才艺,遂以弟鄱阳王恢之女妻之。

现代文:梁武帝喜欢他的才能技艺,就把弟弟鄱阳王萧恢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古文:起家秘书郎,转太子舍人,袭爵南昌县侯。

现代文:最初担任秘书郎,转任太子舍人,袭爵南昌县侯。

古文:稍迁秘书丞。

现代文:过了一段时间,升任秘书丞。

古文:宣成王大器,简文帝之冢嫡,即褒之姑子也。

现代文:宣成王萧大器,是梁简文帝的嫡长子,又是王褒姑姑的儿子。

古文:于时盛选僚佐,乃以褒为文学。

现代文:当时大选僚属,就让王褒担任文学。

古文:寻迁安成郡守。

现代文:随即升任安成郡守。

古文:及侯景渡江,建业扰乱,褒辑宁所部,见称于时。

现代文:侯景渡过长江后,建业动乱,而王褒能安定部属,被时人称赞。

古文:梁元帝承制,转智武将军、南平内史。

现代文:梁元帝秉承皇帝旨意,将王褒转任智武将军、南平内史。

古文:及嗣位于江陵,欲待褒以不次之位。

现代文:梁元帝在江陵继位后,打算破格提升王褒。

古文:褒时犹在郡,敕王僧辩以礼发遣。

现代文:王褒当时还在郡守任上,诏令王僧辩以礼送行。

古文:褒乃将家西上。

现代文:王褒于是携家西上。

古文:元帝与褒有旧,相得甚欢。

现代文:梁元帝与王褒从前就有交情,彼此相处很好。

古文:拜侍中,累迁吏部尚书、左仆射。

现代文:授侍中,先后升任吏部尚书、左仆射。

古文:褒既世冑名家,文学优赡,当时咸相推挹,故旬月之间,位升端右。

现代文:王褒出身于贵族世家,文章出众,学问渊博,当时人都十分推崇他,所以一月之间,就升任尚书省长官。

古文:宠遇日隆,而褒愈自谦虚,不以位地矜人,时论称之。

现代文:王褒受宠,恩遇日深,但他更加谦虚,不因官职地位高而瞧不起别人,当时的舆论对他十分称赞。

古文:初,元帝平侯景及擒武陵王纪之后,以建业雕残,方须修复;江陵殷盛,便欲安之。

现代文:当初,梁元帝平定侯景,活捉武陵王萧纪以后,由于建业破败,尚待修复,江陵富足繁华,想定都江陵。

古文:又其故府臣寮,皆楚人也,并愿即都荆郢。

现代文:又因为他原来的部属,都是楚人,都希望在荆、郢一带选定京师。

古文:尝召群臣议之。

现代文:梁元帝召集群臣商议。

古文:领军将军胡僧佑、吏部尚书宗懔、太府卿黄罗汉、御史中丞刘钰等曰: 建业虽是旧都,王气已尽。且与北寇邻接,止隔一江。

现代文:领军将军胡僧、吏部尚书宗懔、太府卿黄罗汉、御史中丞刘等人说: 建业虽是旧都,但帝王气象已尽,又与北部强敌相邻,中间只隔一条长江。

古文:若有不虞,悔无及矣。

现代文:如果有什么意外,后悔莫及。

古文:臣等又尝闻之,荆南之地,有天子气。

现代文:臣等又曾听说,荆南之地,有天子气象。

古文:今陛下龙飞缵业,其应斯乎。

现代文:如今陛下承继大业,恐怕就是应验这个吧?

古文:天时人事,征祥如此。

现代文:天象人事,均有如此祥兆。

**古文:臣等所见,迁徙非宜。 **

现代文:臣等认为,不宜迁徙。

古文:元帝深以为然。

现代文:梁元帝十分赞同。

古文:时褒及尚书周弘正咸侍座。

现代文:当时王褒与尚书周弘正都在座。

**古文:乃顾谓褒等曰: 卿意以为何如? **

现代文:梁元帝问王褒等人道: 你们认为怎样?

古文:褒性谨慎,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当时唯唯而已。

现代文:王褒生性谨慎,知道梁元帝多有猜忌,不敢公开指出不当之处,当时只得恭敬地顺着应了几句。

古文:后因清闲密谏,言辞甚切。

现代文:后来乘机秘密劝谏,言词十分恳切。

古文:元帝颇纳之。

现代文:梁元帝也愿意采纳。

古文:然其意好荆、楚,已从僧佑等策。

现代文:但梁元帝喜好荆、楚,已决定采纳胡僧等人的计谋。

**古文:明日,乃于众中谓褒曰: 卿昨日劝还建业,不为无理。 **

现代文:第二天,梁元帝当着众臣,对王褒说: 你昨天劝我返回建业,不是没有道理。

古文:褒以宣室之言,岂宜显之于众。

现代文:王褒认为,宫中所言,岂能向众人泄露?

古文:知其计之不用也,于是止不复言。

现代文:知道皇帝不用自己的建议,就不再说什么了。

古文:及大军征江陵,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诸军事。

现代文:关中大军征讨江陵时,梁元帝任命王褒为都督城西诸军事。

古文:褒本以文雅见知,一旦委以总戎,深自勉励,尽忠勤之节。

现代文:王褒原来以文雅出名,一旦出任将帅,自我勉励,竭尽忠诚。

古文:被围之后,上下猜惧,元帝唯于褒深相委信。

现代文:被包围以后,上下互相猜疑提防,梁元帝只对王褒还十分信任。

古文:朱买臣率众出宣阳之西门,与王师战,买臣大败。

现代文:朱买臣率军出宣阳西门,与大军交战,朱买臣大败。

古文:褒督进不能禁,乃贬为护军将军。

现代文:王褒监督进攻,但无法控制军队,降职为护军将军。

古文:王师攻其外栅,城陷,褒从元帝入子城,犹欲固守。

现代文:大军攻克城外栅栏,又攻占外城,王褒跟随梁元帝进入子城,还打算坚守。

古文:俄而元帝出降,褒遂与众俱出。

现代文:不久,梁元帝出城投降,王褒也与众臣全部出城。

古文:见柱国于谨,谨甚礼之。

现代文:见到柱国于谨,于谨待他很有礼貌。

古文:褒曾作燕歌行,妙尽关塞寒苦之状,元帝及诸文士并和之,而竞为凄切之词。

现代文:王褒曾经写过《燕歌行》,巧妙地写尽了关塞寒苦的情景,梁元帝与众文士都曾和作,竞相堆砌凄切之词。

古文:至此方验焉。

现代文:到这时才有了验证。

古文:褒与王克、刘钰、宗懔、殷不害等数十人,俱至长安。

现代文:王褒与王克、刘、宗懔、殷不害等数十人,都被送到长安。

古文:太祖喜曰: 昔平吴之利,二陆而已。

现代文:太祖高兴地说: 从前晋国平定吴国的好处,是得到陆机、陆云兄弟二人。

古文:今定楚之功,群贤毕至。

现代文:今日平定楚地,各位贤才全部来了。

**古文:可谓过之矣。 **

现代文:可说是超过古人了。

古文:又谓褒及王克曰: 吾即王氏甥也,卿等并吾之舅氏。

现代文:又对王褒、王克说: 我是王家的外甥,你们都是我的舅氏。

**古文:当以亲戚为情,勿以去乡介意。 **

现代文:应当念及亲戚之情,不要因为离开家乡而难受。

古文:于是授褒及克、殷不害等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现代文:于是任命王褒、王克、殷不害等人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古文:常从容上席,资饩甚厚。

现代文:常常位居上席,待遇十分优厚。

古文:褒等亦并荷恩眄,忘其羁旅焉。

现代文:王褒等人也都感恩戴德,忘了自己流落异乡。

古文:孝闵帝践阼,封石泉县子,邑三百户。

现代文:孝闵帝登基,封为石泉县子,食邑三百户。

古文:世宗即位,笃好文学。

现代文:世宗即位,喜好文学。

古文:时褒与庾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

现代文:当时,王褒、庾信才名最高,被世宗特别亲近。

古文:帝每游宴,命褒等赋诗谈论,常在左右。

现代文:皇帝每次巡游饮宴,都命令王褒等人写诗谈论,在身边陪侍。

古文:寻加开府仪同三司。

现代文:不久,加开府仪同三司衔。

古文:保定中,除内史中大夫。

现代文:保定年间,授内史中大夫。

古文:高祖作象经,令褒注之。

现代文:高祖写了《象经》,命令王褒作注。

古文:引据该洽,甚见称赏。

现代文:引证丰富详备,很受称赞。

古文:褒有器局,雅识治体。

现代文:王褒有见识有气量,十分了解治国的体要。

古文:既累世在江东为宰辅,高祖亦以此重之。

现代文:他家在江东世代为辅政大臣,高祖也因此而器重他。

古文:建德以后,颇参朝议。

现代文:从建德年间以后,经常参加朝廷政议。

古文:凡大诏册,皆令褒具草。

现代文:凡是重要的诏书,都命令王褒起草。

古文:东宫既建,授太子少保,迁小司空,仍掌纶诰。

现代文:设立东宫后,授太子少保,升小司空,仍然掌管诏诰文书。

古文:乘舆行幸,褒常侍从。

现代文:皇帝乘车巡视,王褒常常跟随身边。

古文:初,褒与梁处士汝南周弘让相善。

现代文:当初,王褒与梁国处士汝南人周弘让交好。

古文:及弘让兄弘正自陈来聘,高祖许褒等通亲知音问。

现代文:周弘让之兄周弘正从陈国前来访问时,高祖允许王褒等人与亲戚互通音讯。

古文:握管操觚,声泪俱咽。

现代文:王褒赠送周弘让诗篇,又写信倾诉思念之情,言词凄切。

古文:寻出为州刺史。

现代文:周弘让回信,愿老友保重身体,也说不尽离别之念。

古文:卒于位,时年六十四。

现代文:不久,出任宜州刺史。在任上去世,当时六十四岁。

古文:子鼒嗣。

现代文:儿子王承袭爵位。

古文: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

现代文: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

古文:祖易,齐征士。

现代文:祖父庾易,在齐国不应朝廷征聘。

古文:父肩吾,梁散骑常侍、中书令。

现代文:父亲庾肩吾,曾任梁国散骑常侍、中书令。

古文: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

现代文:庾信自幼英杰出众,聪明机敏无与伦比。

古文: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现代文:博览群书,特别通晓《春秋左氏传》。

古文: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

现代文:身高八尺,腰带长达十围,形貌举动疏慢而不拘礼法,有不同常人之处。

古文:起家湘东国常侍,转安南府参军。

现代文:从湘东国常侍起家,转任安南府参军。

古文: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

现代文:当时庾肩吾担任梁国太子中庶子,主管文书。

古文:东海徐摛为左卫率。

现代文:东海人徐扌离任左卫率。

古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

现代文:徐扌离之子徐陵和庾信同时担任抄撰学士。

古文: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

现代文:父子均在东宫,出入宫禁之中,恩宠礼遇无人可比。

古文: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现代文:庾信、徐陵才华横溢,文风都是绮靡浮艳,因此世人称为徐庾体。

古文:当时后进,竞相模范。

现代文:当时的后学之士,争相模仿他们的文章。

古文: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诵。

现代文:每写成一篇文章,京师没有不传诵的。

古文:累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

现代文:多次升迁,官至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

古文:出为郢州别驾。

现代文:出任郢州别驾。

古文:寻兼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

现代文:随即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东魏。

古文: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现代文:他的文章和言谈,被邺下高度赞美。

古文: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现代文:回来后任东宫学士,兼任建康令。

古文: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

现代文:侯景作乱时,梁简文帝命令庾信率领宫中文武官员千余人,在朱雀航扎营。

古文:及景至,信以众先退。

现代文:侯景赶到,庾信让众人先撤退。

古文: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

现代文:台城失陷后,庾信逃到江陵。

古文: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

现代文:梁元帝秉承皇帝旨意,任命他为御史中丞。

古文: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来聘于我。

现代文:梁元帝继位后,庾信转任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衔,出使我朝。

古文: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

现代文:适逢大军南征,就留在长安。

古文:江陵平,拜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寻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现代文:平定江陵后,任命为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随即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古文: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邑五百户,除司水下大夫。

现代文:孝闵帝登基后,封为临清县子,食邑五百户,任司水下大夫。

古文: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

现代文:出任弘农郡守,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晋爵义城县侯。

古文:俄拜洛州刺史。

现代文:不久又被任命为洛州刺史。

古文:信多识旧章,为政简静,吏民安之。

现代文:庾信懂得旧时的不少典章制度,为政简要清静,官吏百姓都能安宁。

古文:时陈氏与朝廷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

现代文:当时陈氏与朝廷互通友好,寄居他乡的南北人士,都允许回归故里。

古文: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高祖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留而不遣。

现代文:陈氏就请求放还王褒、庾信等十余人,高祖只放还王克、殷不害等人,留住庾信、王褒不放。

古文:寻征为司宗中大夫。

现代文:不久被征调为司宗中大夫。

古文:世宗、高祖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

现代文:世宗、高祖都很喜好文学,庾信受到特殊的恩宠礼遇。

古文: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现代文:至于赵王、滕王等人,更是恳切应酬,好比平民之间的交情。

古文:群公碑志,多相请托。

现代文:公卿们的墓碑墓志,大多拜托他撰写。

古文:唯王褒颇与信相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现代文:当时只有王褒与庾信文才相当,其余的文人,没有能及的。

古文:岂知灞陵夜猎,犹是故时将军;咸阳布衣,非独思归王子。大象初,以疾去职,卒。

现代文:庾信虽然官位高,名声大,但常有思乡之情。于是作《哀江南赋》以抒发自己的心意。大象初年,因病退职,不久去世。

古文:隋文帝深悼之,赠本官,加荆淮二州刺史。

现代文:隋文帝深切悼念,追赠他原来官职,加荆、淮二州刺史衔。

古文:子立嗣。

现代文:儿子庾立承袭封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