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令

古文: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

现代文:不允许官吏留下当日的政务不办理,那样有私心的官吏就没有机会到百姓那里谋取私利。

古文: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

现代文:假如群臣的政务不相互拖延,那么农民就会有充裕时间来耕田。有私心的官吏没有时间到百姓中谋取私利,那么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

古文: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就会有充裕时间来从事农业生产,那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了。

古文: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

现代文:根据粮食的产量来计算田赋,国家田赋制度就会统一,百姓承担的赋税才会公平。

古文: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

现代文:国家的田赋制度统一了,就会在百姓中有信誉,有了信誉大臣便不敢再谋取私利。

古文:民平,则慎;慎,则难变。

现代文:百姓的负担公平,就会谨慎对待自己的职业,百姓慎重对待自己的职业就不会轻易改变。

古文: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

现代文:如此百姓就不会议论君主不对,心中也不会感到官吏害民。

古文: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

现代文:百姓就不认为君主不对,心中也不恨官吏,那么壮年农民就会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改做其它行业。

古文: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

现代文:壮年人努力从事农业生产,那么年轻人一定会不断向他们学习,从事农业生产。

古文: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年轻人不断学习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古文: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

现代文:不要用务农以外的因素来衡量给某些人封官晋爵,那样百姓就不会看重学问,也不会轻视农业,百姓不认为有学问尊贵,就会愚笨,百姓愚笨无见识,就不会到外国交游。

古文: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

现代文:百姓不到外国交游,那么国家就会安全没有危险;百姓不轻视农业,那么就会努力务农而不懈怠。

古文:国安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国家没有危险,农民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偷懒,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古文: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之数赋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

现代文:士大夫贵族的俸禄高并且收取的租税很多,食客数量也众多,这是危害农业生产的事,就要根据他们豢养的食客数量收税,从重役使他们。那么这些邪僻、淫荡、四处游说、懒惰的人就没处混饭吃,士大夫贵族也没有办法多收留食客。

古文: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懒惰的人没有地方混饭吃,就一定务农。人们都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古文: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

现代文:商人不准买进粮食,农民不准卖出粮食。

古文: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

现代文:农民不准卖出粮食,那么懒惰的农民就会努力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古文: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

现代文:商人不准买进粮食,丰年没有丰厚的利润,那么饥年更没有过多的利润可图。

古文: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

现代文:没有厚利可图,那么商人一定会害怕经商,会想去务农。

古文: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懒惰的农民努力从事生产,商人也想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古文:声服无通于百县,则民行作不顾,休居不听。休居不听,则气不淫。

现代文:供人享乐的音乐和奇异的服装不准在各郡县流行,那么农民在外出劳作时就不会看见奇异服装,在家里休息时听不到靡靡之音,那么他的精神和意志就不会涣散。

古文:行作不顾,则意必壹。

现代文:到田间劳动时看不见奇异的服装,那么他的心思一定会专心在农业生产上。

古文:意壹而气不淫,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心思专一且意志不涣散,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古文:无得取庸,则大夫家长不建缮,爱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无所于食,是必农。

现代文:不准雇用佣工,那么卿、大夫、家主就没不会建院修屋,他们那些娇生惯养的儿女就无法不劳动吃闲饭,懒惰的人也不能偷懒,那些靠给人作佣工生活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这样他们就一定去务农。

古文:大夫家长不建缮,则农事不伤。

现代文:卿、大夫、家主不建房修房,那么农业生产就不会受到危害。

古文:爱子、惰民不窳,则故田不荒。农事不伤,农民益农,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卿大夫娇生惯养的儿女和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之人就不再偷懒,那么原有的农田就不会荒掉,农业生产不会受危害,农民更加努力从事农业生产,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古文:废逆旅,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

现代文:取缔旅馆,那么奸邪伪诈、不安心本职、私下交游、不专心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不会外出四处周游,而且那些开旅馆的人就没有办法谋生,那么他们一定会去务农。

古文:农,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这些人都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古文: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

现代文:国家统一管理山林、湖泽,那么讨厌务农、怠慢懒惰、贪婪的人就没有吃饭的地方。

古文: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没有吃饭的地方,就一定会去务农,这些人都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古文: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奭,大臣不为荒饱。

现代文:抬高酒肉等奢侈品的价钱,加重收取这些东西的赋税,让赋税的数量高出它的本钱十倍,如果这样的话,卖酒、肉等东西的商人就会减少,农民也就不能纵情饮酒作乐,大臣也就不会荒废政事吃喝享乐。

古文:商贾少,则上不费粟。

现代文:从事经商的人少了,那么国家就不会浪费粮食。

古文:民不能喜酣奭,则农不慢。

现代文:农民不能纵情饮酒作乐,就不会懒惰了。

古文:大臣不荒,则国事不稽,主无过举。

现代文:大臣不荒废政事,处理国家的政事就不会拖延,君主也就不会有错误的举措。

古文:上不费粟,民不慢农,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国家不浪费粮食,农民不怠慢放松农业,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古文: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斗,很刚之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

现代文:加重刑罚处罚措施,建立连坐机制,使他们互相监视,如果一个人犯了罪,其他人一起受处罚,那么那些气量小、性格暴躁的人就不再敢打架斗殴,凶狠强悍的人便不敢争吵斗嘴,懒惰的人也不敢到处游荡,喜欢挥霍的人也不再会产生,善于花言巧语、心怀不良的人就不敢再进行欺诈。

古文:五民者不生于境内,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这五种人在国内不存在,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古文: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现代文:让百姓不能随便搬迁,那么就会愚昧迟钝,而那些不安心务农的人就失去混饭吃的地方,一定会去务农了。

古文: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

现代文:愚昧无知、性情浮躁的人也能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了,那么农民就一定会安心务农。

古文: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农民安心务农又愚昧迟钝,不安心务农的人也想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了。

古文:均出余子之使令,以世使之,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概。不可以辟役,而大官未可必得也,则余子不游事人,则必农。

现代文:统一发布有关卿大夫、贵族嫡长子以外弟子担负徭役赋税的法令,根据他们的出身让他们服徭役,再提高他们服徭役的条件,让他们从掌管为服徭役之人供给谷米的官吏那里领取粮食,他们就不可能逃避徭役,而且想做大官也未必能够获得,那么他们就不再四处游说或投靠权贵,就一定会去务农。

古文:农,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这些人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古文: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

现代文:国家的大臣诸大夫们,不准做那些提高闻见、辩论、周游居住外乡之类的事;更不准到各郡县去居住游说,那么农民就没有地方能听到奇谈怪论。

古文: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则知农无从离其故事,而愚农不知,不好学问。

现代文:听到蛊惑人心的学说。农民没有地方听到异端学说,那么有智慧的农民就没有办法脱离他们原来从事的农业,而那些愚笨的农民就会无知识,不喜欢学问。

古文: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

现代文:愚笨的农民无知识,不喜欢学问,那么就会积极务农。

古文: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有智慧的农民不脱离他们原来所从事的农业,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古文:令军市无有女子。而命其商,令人自给甲兵,使视军兴;又使军市无得私输粮者。则奸谋无所于伏,盗输粮者不私稽,轻惰之民不游军市。

现代文:命令军队的市场上不准有女子,还要命令内部市场上的商人自己给军队准备好铠甲兵器,让他们时刻关注军队军事行动开始时的战斗动员;还要让军队内部的市场不能有私自运输粮食的人,那么那些奸诈狡猾的人举动就没办法隐藏,偷军粮的人没有地方卖出去,运粮食的人也不能私藏粮食,那些轻浮懒惰的人就不能到军中市场上游荡。

古文:盗粮者无所售,送粮者不私,轻惰之民不游军市,则农民不淫,国粟不劳,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偷运粮食的人没有地方出卖,运送粮食的人全由国家派出,轻浮懒惰的人不能到军中市场游逛,那么农民就不能四处游荡,国家的粮食就不会浪费,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古文:百县之治一形,则从迂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

现代文:各郡县的政令和统治措施必须一致,那么离任、升迁、接任的官吏不能随意更改已有的制度,犯了错误而被罢官的人不能隐藏自己的错误。

古文: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

现代文:错误行为不能隐藏,那么官吏中就会没有不正派的人。

古文:迂者不饰,代者不更,则官属少而民不劳。

现代文:升迁的人不用粉饰自己,接任的官吏不敢更改制度,那么官史的从属人员就会减少,农民的负担就不会过重。

古文:官无邪,则民不敖;民不敖,则业不败。

现代文:官吏中没有邪恶的人,农民就不用到外躲避邪恶的官吏;农民不用四处躲避,那么农业就不会受到危害。

古文:官属少,征不烦。

现代文:官吏的从属小吏少了,那么征收的赋税就不会多。

古文:民不劳,则农多日。

现代文:农民的负担不重,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就多。

古文:农多日,征不烦,业不败,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多,征收的赋税也不多,农业不受损害,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古文: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现代文:加重关口、集市上商品的税收,那么农民就会讨厌经商,商人就会对经商产生怀疑甚至懒得干的思想。

古文: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农民讨厌经商,商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产业怀疑,不愿意经商,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古文: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重者必当名,则农逸而商劳。农逸,则良田不荒;商劳,则去来赍送之礼无通于百县。

现代文:根据商人家的人口数量向他们摊派徭役,让他们家中砍柴的、驾车的、供人役使的、做僮仆的人都一定要到官府登记注册,并且按名册服徭役,那么农民的负担就会轻,商人的负担就会重,来来往往送礼的人就不会在各地通行。

古文:则农民不饥,行不饰。

现代文:如果这样,农民就不会饥饿,做什么事也不用送礼讲排场。

古文:农民不饥,行不饰,则公作必疾,而私作不荒,则农事必胜。

现代文:农民不挨饿,做什么事不送礼,那么他们就一定会对国家让做的事积极努力,并且个人的事也不会荒废,那么在农业上的事就会做好。

古文:农事必胜,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农业上的事优先发展了,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古文:令送粮无取僦,无得反庸,车牛舆重设必当名。

现代文:命令运送粮食的人不能花钱雇别人的车,更不准运粮车辆在返回时揽载私人货物。

古文:然则往速来疾,则业不败农。

现代文:车、拉车的牛、车在运粮时的载重量服役时一定要同注册登记时一致。

古文:业不败农,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运粮车就会去得迅速回来得也快,运粮的事就不会危害农业生产。

古文:无得为罪人请于吏而饷食之,则奸民无主。

现代文:运粮不会危害农业生产,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不准许犯罪的人向官吏求情并且给他们送饭吃,那么奸民就没有了依靠。

古文:奸民无主,则为奸不勉。

现代文:奸民没有了依靠,那么他们做坏事就得不到鼓励。

古文:为奸不勉,则奸民无朴。

现代文:做坏事得不到鼓励,那么奸民就没有了靠山的支持者。

古文:奸民无朴,则农民不败。

现代文:做坏事的人没有靠山,那么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

古文:农民不败,则草必垦矣。

现代文:农民不会受到危害,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