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令

古文:靳令,则治不留;法平,则吏无奸。

现代文:严格执行君主的法令,那么官府中当天的政务便不会拖延。执行法度公正,那么官吏中就没有邪恶之争发生。

古文: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

现代文:法度已经确定,君主就不应该用那些所谓仁义道德的空谈来破坏法度。

古文:任功,则民少言;任善,则民多言。

现代文:任用那些在农战中有功劳的人,那么民众就少说空话;任用那些所谓的讲仁义道德的善良人,那么民众就多喜欢空谈。

古文:行治曲断,以五里断者王,以十里断者强,宿治者削。以刑治,以赏战,求过不求善。

现代文:推行了法治,就能在下层决断政事,在五个村子之内就能做出决断的,这样的国家一定能称王天下,在十个村子之内就能做出决断的,这样的国家一定强大,隔夜才将事情处理好的国家就会被削弱。用刑罚来治理国家,用奖赏激励民众去作战,追究过错而不追求良善。

古文:故法立而不革,则显,民变诛,计变诛止。

现代文:如果法度确立了而不再更改,那么就会显示出法度的地位,民众就会明辨处罚的法令,民众心中对处罚的法令弄明白了,处罚自然停止使用了。

古文:贵齐殊使,百都之尊爵厚禄以自伐。

现代文:贵族和平民被君主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但是各都市中尊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都要在征战中立功获得。

古文:国无奸民,则都无奸市。

现代文:国家没有邪恶不守法的民众,那么都市中也没有违法的交易市场。

古文:物多末众,农弛奸胜,则国必削。

现代文:如果豪华的生活用品多,从事商业的人多,农业生产就会松懈,邪恶的事就会发生,那么国家就会被削弱。

古文: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现代文:民众有了多余的粮食,让民众用粮食换取官爵,得到官爵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那么农民就不会懒惰了。

古文:四寸之管无当,必不满也。

现代文:四寸长的竹管子没有底,一定装不满。

古文:授官、予爵、出禄不以功,是无当也。

现代文:授给官职,给予爵位不靠功绩,对爵位的欲望就像就像没有底的竹管一样。

古文:国贫而务战,毒生于敌,无六虱,必强。

现代文:国家贫穷却致力于作战,那么对国家有危害的事就会在敌国发生,没有六种虱害,国家就一定强大。

古文: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

现代文:国家富足却不征战,苟且偷生的事就会在国内发生,国家有了六种虱害,国家就会被削弱。

古文:国以功授官予爵,此谓以盛知谋,以盛勇战。

现代文:国家根据战功授予官职,给予爵位,这就叫用官爵来增加智慧和谋略,用官爵鼓励勇敢作战。

古文:以盛知谋,以盛勇战,其国必无敌。

现代文:用官职、爵位增加智慧和计谋,用官职鼓励民众勇敢作战,这样的国家一定会无敌于天下。

古文:国以功授官予爵,则治省言寡,此谓以冶去治、以言去言。

现代文:国家根据战功授给爵位,那么就会政务简明空谈减少,这就叫用政务除去政务,用空谈去掉空谈。

古文:国以六虱授官予爵,则治烦言生,此谓以治致治、以言致言。

现代文:国家按照像六种虱害授给官职、赐给爵位,那么就会政务繁多,空谈就会产生,这就叫用政务招来政务,用空谈招致空谈。

古文:则君务于说言,官乱于治邪,邪臣有得志,有功者日退,此谓失。

现代文:那么君主就会被空谈之士所迷惑,官府被政治上的邪恶风气搞乱,奸臣便得志了,功臣一天天被排挤出去,这就是治理国家中所犯的错误。

古文:守十者乱,守壹者治。汉已定矣,而好用六虱者亡。

现代文:君主墨守儒家宣传的各种思想就会混乱,坚守让民众专一从事农耕和作战这一思想来治理国家,国家就会治理好。法度已经确定,而国君喜欢任用六虱害的人,国家就会灭亡。

古文:民泽毕农,则国富。

现代文:民众都致力于农业,国家就会富裕。

古文:六虱不用,则兵民毕竞劝而乐为主用,其竟内之民争以为荣,莫以为辱。

现代文:六种虱害不被任用,那么士兵、民众都会争相鼓励而愿被君主使用,国境内的民众都争着以从事农耕作战为荣,不认为这样做耻辱了,这是最好的方面。

古文:其次,为赏劝罚沮。

现代文:差一点的情况是,民众被奖赏所鼓励,被刑罚所阻止。

古文:其下,民恶之,忧之,羞之;修容而以言,耻食以上交,以避农战;外交以备,国之危也。有饥寒死亡,不为利禄之故战,此亡国之俗也。

现代文:再差一点的情况是,民众讨厌为君主去从事农战,他们为此担心,以从事农战为耻辱,他们注重修饰自己的外表而凭这个四处游说,认为为了拿君主的俸禄与君主交往就耻辱,用这种方法躲避农耕作战;同外国势力交往,为自己准备后退之路,如果这样,国家就危险了;有人宁肯挨饿受冻甚至死亡,也不愿意为了利禄的原因去作战,这是亡国的风气呀。

古文:六虱:日礼、乐;日《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

现代文:六种虱害:是礼制,音乐;是《诗经》《尚书》;是修养、仁慈,是孝顺长辈,尊重兄长;是诚实有信用,是正直廉洁;是仁爱、道义;是反对战争,是以参加作战为耻。

古文:国有十二者,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

现代文:国家有这十几种有害的东西,君主就没有办法让民众从事农耕作战,国家一定会贫穷直到被削弱。

古文:十二者成群,此谓君之治不胜其臣,官之治不胜其民,此谓六虱胜其政也。

现代文:如果这十几种思想的信奉者成群结队,这就叫君主的统治不能超过他的臣下,官府对民众的治理不能超过他的民众,这就叫做六种虱子似的危害压过了国家的政策法令。

古文:十二者成朴,必削。

现代文:这十几种思想如果有根基,国家就会被削弱。

古文:是故兴国不用十二者,故其国多力,而天下莫能犯也。

现代文:因此,兴盛的国家不用这十几种思想统治国家,所以国家的实力雄厚,天下各诸侯国没有能入侵它的。

古文:兵出,必取;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

现代文:军队出战,就一定能夺取土地;夺取了土地,就一定能占有它;如果按兵不动,就一定能富足。

古文:朝廷之吏,少者不毁也,多者不损也,效功而取官爵,虽有辩言,不能以相先也,此谓以数治。

现代文:朝廷的官吏,被人轻视也不会受毁谤,受到别人的重视也不会被人诋毁遭到损害,只要事业有成效建立功勋就能获得官职和爵位,虽然有诡辩的口才,也不能因为这一点而排在别人的前面,这就叫用法度来治理。

古文:以力攻者,出一取十;以言攻者,出十亡百。

现代文:凭自己的实力去攻打别的国家,出一分力会获得十倍的收获;凭空谈去攻击别的国家,出十分力会丧失百倍的代价。

古文:国好力,此谓以难攻;国好言,此谓以易攻。

现代文:国家喜欢实力,这就叫用别人难以得到的东西进攻别的国家;国家喜欢空谈,这就叫用容易得到的东西去攻击别的国家。

古文: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

现代文:刑罚重奖赏少,这是君主爱护民众,民众就会拼命争夺奖赏。

古文: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

现代文:奖赏重刑罚轻,这是君主不爱护民众,民众就不会为奖赏而拼死奋斗。

古文: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利出二空者,国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国不守。

现代文:爵位利禄出自一个途径,那么国家就会无敌于天下;爵位利禄出自两个途径,国家只能得到一半的好处;爵位利禄出自多个途径,那么国家的安全就难保了。

古文:重刑,明大制;不明者,六虱也。

现代文:加重刑罚,能严明重要的法度;法度不严明,是因为有六种虱害。

古文:六虱成群,则民不用。

现代文:有六种虱害的思想的人成群,民众就不会被君主役使。

古文:是故兴国罚行则民亲,赏行则民利。

现代文:因此,兴盛的国家实行刑罚,民众反而与君主亲近;实行奖赏,民众就能被君主所利用。

古文: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一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

现代文:实行刑罚,对那些犯轻罪的人使用重刑,犯重罪的人使用轻刑,那么犯轻罪的事就不会再发生,犯重罪的事也不会有,这就叫用刑罚去掉刑罚,刑罚去掉了国家的事情也能办成;对犯有重罪的人使用轻刑,刑罚虽然使用了,而事情也没办成,这就叫用刑罚招致更大的刑罚,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

古文:圣君知物之要,故其治民有至要,故执赏罚以壹辅仁者,必之续也,圣君之治人也,必得其心,故能用力。

现代文:圣明的君主懂得事物的关键所在,所以他治理民众能掌握最关键的东西。如果掌握奖赏和刑罚用专一从事农耕和作战来培养仁德,这一定是他政治思想的继续。圣明的君主在统治民众时,一定能得到他们的真心拥戴,所以,能调动他们的力量。

古文: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力。

现代文:实力能产生强大,强大能产生威力,威力能产生恩德,恩德又产生于实力。

古文:圣君独有之,故能述仁义于天下。

现代文:只有圣明的君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在天下能继承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