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

古文:定王八年,使刘康公聘于鲁,发币于大夫。

现代文:周定王八年,派刘康公出使鲁国,向鲁国的大夫分送礼物。

古文:季文子、孟献子皆俭,叔孙宣子、东门子家皆侈。

现代文:季文子、孟献子都俭朴,而叔孙宣子、东门子家却很奢侈。

古文:归,王问鲁大夫孰贤,对曰: 季、孟其长处鲁乎!叔孙、东门其亡乎!

现代文:回来以后,定王询问鲁国的大夫哪位贤德,刘康公答道: 季孙、仲孙能在鲁国长期保持低位,叔孙、东门可能最后会败亡。

**古文:若家不亡,身必不免。 **

现代文:即使家族不亡,本人必不能免祸。

**古文:王曰: 何故? **

现代文:定王说: 那是什么原因呢?

古文:对曰: 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

现代文:刘康公答道: 我听说,为臣必须遵行臣道,为君必须恪守君道。

古文:宽肃宣惠,君也;敬恪恭俭,臣也。

现代文:宽厚、严整、公正、仁爱,是君道;忠敬、谨慎、谦恭、俭朴,是臣道。

古文:宽所以保本也,肃所以济时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

现代文:宽厚用以维护基业,严整用以完成政务,公正用以施行教化,仁爱用以团结民众。

古文:本有保则必固,时动而济则无败功,教施而宣则遍,惠以和民则阜。

现代文:基业得到维护就必然稳固,按时机而行动而政务完成就没有荒废的事情,教化施行而公正就流布周遍,用仁爱来团结民众就上下富足。

古文: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长保民矣,其何事不彻?

现代文:如果基业稳固而政务成就,教化周遍而民众富足,才能够长久地保有百姓,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呢?

古文: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业也,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

现代文:忠敬用以承受君命,谨慎用以守护家业,谦恭用以执行公务,俭朴用以丰足财用。

古文:以敬承命则不违,以恪守业则不懈,以恭给事则宽于死,以俭足用则远于忧。

现代文:以忠敬来承受君命就不会违抗,以谨慎来守护家业就不会荒怠,以谦恭来执行公务就不会犯法,以俭朴来丰足财用就不会担忧。

古文: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宽于死而远于忧,则可以上下无隙矣,其何任不堪?

现代文:如果承受君命不违抗,守护家业不懈怠,不触犯刑法而又远离忧愁,君臣上下就能够没有嫌隙了,还有什么事胜任不了呢?

古文:上任事而彻,下能堪其任,所以为令闻长世也。

现代文:在上者要施行的政务能办到,在下者能胜任交办的公务,因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古文:今夫二子者俭,其能足用矣,用足则族可以庇。

现代文:现在季孙、仲孙俭朴,他们将财用丰足,因而家族能得到荫护。

古文:二子者侈,侈则不恤匮,匮而不恤,忧必及之,若是则必广其身。

现代文:叔孙、东门奢侈,奢侈就不会体恤贫困,贫困者得不到体恤,忧患必然会降临,这样必然会危及自身。

**古文:且夫人臣而侈,国家弗堪,亡之道也。 **

现代文:况且作为人臣而奢侈,国家不堪负担,这是在走向败亡。

**古文:王曰: 几何? **

现代文:定王问: 他们能维持多久呢?

古文:对曰: 东门之位不若叔孙而泰侈焉,不可以事二君,叔孙之位不若季、孟而亦泰侈焉,不可以事三君。

现代文:刘康公答道: 东门子家的地位不如叔孙宣子但比叔孙宣子奢侈,所以不可能连续两朝享有俸禄;叔孙宣子的地位不如季孙、仲孙,但也比他们奢侈,所以不可能连续三朝享有俸禄。

**古文:若皆蚤世犹可,若登年以载其毒,必亡。 **

现代文:如果他们死得早倒还罢了,假若他们有长久的年寿来多干坏事,一定会败亡。

古文:十六年,鲁宣公卒。

现代文:周定王十六年,鲁宣公去世。

古文:赴者未及,东门氏来告乱,子家奔齐。

现代文:告丧的使者还没有抵达王都,东门家的人已来报告发生变乱,东门子家逃往齐国。

古文:简王十一年,鲁叔孙宣伯亦奔齐,成公未殁二年。

现代文:周简王十一年,叔孙宣子也逃奔齐国,这正好是鲁成公去世的前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