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施教骊姬谮申生

古文: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 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

现代文:优施献计让骊姬在夜里哭着对献公说: 我听说申生为人很仁义而且势力很大,对百姓又很宽厚慈爱,这些都是有所用心的举动。

古文: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

现代文:如今他说国君被我迷惑,一定会因此而乱国,我恐怕他会以国家利益作借口对你施行武力。

古文:君未终命而不殁,君其若之何?

现代文:你还健在,准备怎么应付他呢?

**古文: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 **

现代文:何不杀了我,不要为了我一个女人而让百姓遭受动乱。

**古文:公曰: 夫岂惠其民而不惠于其父乎? **

现代文:献公问: 他难道会爱百姓而不爱他的父亲吗?

古文:骊姬曰: 妾亦惧矣。

现代文:骊姬说: 我也正害怕这个啊。

古文:吾闻之外人之言曰:为仁与为国不同。

现代文:我听别人说,施行仁义和效忠国家不一样。

古文: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

现代文:施行仁义的人,把爱自己的亲人称作仁;而效忠国家的人,把安定社稷称作仁。

古文:故长民者无亲,众以为亲。

现代文:所以百姓的领袖没有私亲,而以百姓为亲。

古文:苟利众而百姓和,岂能惮君?

现代文:倘若他认为对多数人有利又能把百姓团结在自己周围,还怕弑君?

古文: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彼将恶始而美终,以晚盖者也。

现代文:为了多数人的缘故而不爱私亲,大家会更加拥戴他,他开始虽有弑君的恶声,可是最终能得到忠于国家的美名,用后来的善行掩盖掉前面的罪恶。

古文:凡民利是生,杀君而厚利众,众孰沮之?

现代文:民众总是追求利的。杀了国君而让民众得到厚利,民众有谁还会反对他呢?

古文:杀亲无恶于人,人孰去之?

现代文:杀了父亲但没有施恶于他人,民众有谁还会背弃他呢?

古文:苟交利而得宠,志行而众悦,欲其甚矣,孰不惑焉?

现代文:如果大家都得利而受宠,他的志向实现了使大家高兴,大家会更拥戴他,谁能不被他所迷惑?

古文:虽欲爱君,惑不释也。

现代文:即使想爱国君,可这种迷惑解脱不了啊。

古文:今夫以君为纣,若纣有良子,而先丧纣,无章其恶而厚其败。

现代文:现在且把国君比作纣王,如果纣王有个好儿子,先把纣王杀了,这样就不会张扬纣的罪恶而招来周的诛伐。

古文:钧之死也,无必假手于武王,而其世不废,祀至于今,吾岂知纣之善否哉?

现代文:同样是死,就不必借周武王之手了,而且商的国祚不会中断,祖宗至今还得到祭祀,我们怎么会知道纣王其人是善是恶呢?

古文:君欲勿恤,其可乎?

现代文:你想不担心这类事的发生,能办得到吗?

**古文: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 **

现代文:等到大祸临头时才忧虑,就再也来不及了!

**古文:公惧曰: 若何而可? **

现代文:献公害怕地问: 怎么办才好呢?

古文:骊姬曰: 君盍老而授之政。

现代文:骊姬说: 你何不称老退位而把国政交给申生。

古文:彼得政而行其欲,得其所索,乃其释君。

现代文:申生掌握了国政,按自己心愿行事,得到了他追求的东西,就会放过你。

古文:且君其图之,自桓叔以来,孰能爱亲?

现代文:你再考虑一下,自你的曾祖桓叔以来,谁能爱过亲人?

**古文:唯无亲,故能兼翼。 **

现代文:正因为不爱私亲,所以才能把本家占有的翼地兼并了。

古文:公曰: 不可与政。

现代文:献公说: 不能把国政交出去。

古文:我以武与威,是以临诸侯。

现代文:我凭着武功和威势,才得以驾驭诸侯。

古文:未殁而亡政,不可谓武;有子而弗胜,不可谓威。

现代文:没死就丢失国政,不能算有武功;连儿子也制服不了,不能算有威势。

古文:我授之政,诸侯必绝;能绝于我,必能害我。

现代文:我把国政交给他,诸侯必定会和我们断绝关系;能断绝关系,必定会加害于我们。

古文:失政而害国,不可忍也。

现代文:丢失国政而且害了国家,这是不能容忍的。

**古文:尔勿忧,吾将图之。 **

现代文:你不必担心,我会有办法对付他。

古文:骊姬曰: 以皋落狄之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君之仓廪固不实,又恐削封疆。

现代文:骊姬说: 皋落狄不分早晚侵扰我国的边境,使那里的边民没有一天可以到田野放牧牛羊。国君的仓库本来就不充实,又担心外族削减我国的疆土。

古文:君盍使之伐狄,以观其果于众也,与众之信辑睦焉。

现代文:你何不派申生去讨伐狄国,以便观察他是否能带兵,与民众的关系是否确实很和睦。

古文:若不胜狄,虽济其罪,可也。若胜狄,则善用众矣,求必益广,乃可厚图也。

现代文:如果他不能战胜狄国,那就自然构成罪名,可以加罪于他;如果胜了狄国,那就说明他很会使用民众,他所要求的会更多,我们就更要想办法对付他。

古文:且夫胜狄,诸侯惊惧,吾边鄙不儆,仓廪盈,四邻服,封疆信,君得其赖,不知可否,其利多矣。

现代文:况且战胜狄国,诸侯将会吃惊害怕,我们的边境将不必戒备,国库充实,四邻畏服,疆界不会有争议,你得到这些利益,又可以知道如何去对付申生,好处太多了。

**古文:君其图之! **

现代文:你何不谋划一下!

古文:公悦,是故使申生伐东山,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

现代文:献公听了很高兴,于是决定派申生讨伐东山的狄人,让他穿一件左右颜色各异的衣服,佩戴一块金玦。

古文:仆人赞闻之,曰: 太子殆哉!

现代文:申生的仆人赞听到后说: 太子危险了!

古文:君赐之奇,奇生怪,怪生无常,无常不立。

现代文:国君赐给他奇异的东西,奇就要生怪,怪就要出现反常,反常预示着太子不能继立为君。

古文:使之出征,先以观之,故告之以离心,而示之以坚忍之权,则必恶其心而害其身矣。

现代文:派他出征,先以此观察他和民众的关系,用左右颜色各异的衣服象征不一致,用金玦暗示冷淡和离心,这就必定是讨厌他的心性而想加害于他的身体了。

古文:恶其心,必内险之;害其身,必外危之。

现代文:讨厌他的心性,就必定在内部使他陷于危险;要加害于他的身体,就必定在外面使他陷于绝境。

古文:危自中起,难哉!

现代文:危险从内部产生,难以摆脱哩!

古文:且是衣也,狂夫阻之衣也。

现代文:而且那件衣服,是要让方相氏诅咒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