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教平公灭栾氏

古文:平公六年,箕遗及黄渊、嘉父作乱,不克而死。

现代文:晋平公六年,箕遗、黄渊、嘉父发动叛乱,没有成功就被杀了。

古文:公遂逐群贼,谓阳毕曰: 自穆侯以至于今,乱兵不辍,民志不厌,祸败无已。

现代文:平公于是驱逐了他们的同党,对阳毕说: 自从穆侯以来到现在,叛乱没有停止过,民心不足,祸乱不断。

**古文:离民且速寇,恐及吾身,若之何? **

现代文:背弃百姓将召致外患,恐怕要落在我身上,怎么办?

古文:阳毕对曰: 本根犹树,枝叶益长,本根益茂,是以难已也。

现代文:阳毕回答说: 祸乱的本根还树立在那里,枝叶越长,本根也就更加茂盛,因此祸乱难以止息。

**古文:今若大其柯,去其枝叶,绝其本根,可以少闲。 **

现代文:现在如果用大斧,砍去它的枝叶,断绝它的本根,可以稍微平息一下。

**古文:公曰: 子实图之。 **

现代文:平公说: 请你设法谋划这件事。

古文:对曰: 图在明训,明训在威权,威权在君。

现代文:阳毕回答说: 谋划的关键在于有明确的教令,明确的教令在于是否有权威,权威掌握在国君手中。

古文:君抡贤人之后有常位于国者而立之,亦抡逞志亏君以乱国者之后而去之,是遂威而远权。

现代文:国君要选择那些世代对晋国有功的贤人的后代扶持起来,还要挑出那些肆意妄为损君乱国者的后代予以驱逐,这样就能申展国君的权威,使政权长存。

古文: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

现代文:百姓害怕国君的权威,怀念他的思德,就没有不服从的了。

古文:若从,则民心皆可畜。

现代文:如果都服从的话,那民心就可以培养教导了。

古文:畜其心而知其欲恶,人孰偷生?

现代文:培养教导民心而知道他们的欲望好恶,那谁还会苟且偷生呢?

古文:若不偷生,则莫思乱矣。

现代文:如果不苟且偷生,那民心就不会思乱了。

古文:且夫栾氏之诬晋国久也,栾书实覆宗,弑厉公以厚其家,若灭栾氏,则民威矣,今吾若起瑕、原、韩、魏之后而赏立之,则民怀矣。

现代文:而且栾氏欺罔晋国已经很久了,栾书颠覆了晋国的大宗,杀害了厉公增加了他自家的权势。如果消灭了栾氏,那百姓就害怕国君的权威了。现在如果重新起用瑕嘉、原轸、韩万、毕万的后代,赏赐扶持他们,那么百姓就会怀念君王的恩德。

**古文:威与怀各当其所,则国安矣,君治而国安,欲作乱者谁与? **

现代文:权威与怀恩各得其所的话,那国家就安定了,您治国而国家安定,尽管有想搞叛乱的人,又有谁来附和他呢?

**古文:君曰: 栾书立吾先君,栾盈不获罪,如何? **

现代文:平公说: 栾书曾拥立我的先君,栾盈本身也并没有犯罪,怎么能够灭绝栾氏呢?

古文:阳毕曰: 夫正国者,不可以暱于权,行权不可以隐于私。

现代文:阳毕回答说: 治国的人,不能只图眼前的权宜之计,谋划国家大事,不可以因为有私恩便隐蔽罪过。

古文:暱于权,则民不导;行权隐于私,则政不行。

现代文:只图眼前的权宜之计,百姓便得不到训导;因为有私恩便隐蔽罪过,政事便不能推行。

古文:政不行,何以导民?

现代文:政事不能推行,那用什么来训导人民?

古文:民之不导,亦无君也,则其为暱与隐也,复害矣,且勤身。

现代文:人民不可训导,也就等于没有君主一样。只图眼前权宜之计与由于私恩而隐蔽罪过,反而害国,而且还要劳苦君主。

古文:君其图之。

现代文:您好好考虑考虑吧。

古文:若爱栾盈,则明逐群贼,而以国伦数而遣之,厚箴戒图以待之。

现代文:如果喜爱栾盈,那就公开驱逐他的同党,用治国的大道理说明他的罪过,然后把他打发走,严厉地规诫他,防备他图谋不轨。

古文:彼若求逞志而报于君,罪孰大焉,灭之犹少。

现代文:如果栾盈肆意妄为要报复您的话,那罪行就没有比它再大了,即使灭绝了他的宗族还嫌不够。

**古文:彼若不敢而远逃,乃厚其外交而勉之,以报其德,不亦可乎? **

现代文:如果他不敢谋反而逃到远方,那就给他所逃往的国家多送些礼物,请他们给予照顾,以此来报答他的恩德,这样做不是也可以吗?

古文:公许诺,尽逐群贼而使祁午及阳毕适曲沃逐栾盈,栾盈出奔楚。

现代文:平公同意了阳毕的建议,驱逐了栾氏所有的党羽,并派祁午、阳毕到曲沃去驱逐栾盈,栾盈出奔到了楚国。

**古文:遂令于国人曰: 自文公以来有力于先君而子孙不立者,将授立之,得之者赏。 **

现代文:平公于是对国人下令说: 自从晋文公以来,凡是对先君有功而他的子孙没有做官的,将授予爵位官职,能访得有功者子孙的给以奖赏。

古文:居三年,栾盈昼入,为贼于绛。

现代文:过了三年,栾盈在大白天进入晋国,到首都绛城作乱。

古文:范宣子以公入于襄公之宫,栾盈不克,出奔曲沃,遂刺栾盈,灭栾氏。

现代文:范宣子把平公送到襄公的祀庙去避难,栾盈没有成功,逃到曲沃,于是晋军杀死了栾盈,灭掉了栾氏的族党。

古文:是以没平公之身无内乱也。

现代文:因此直到平公死,晋国没有发生过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