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霸诸侯

古文:桓公忧天下诸侯。

现代文:齐桓公关心着天下诸侯的事情。

古文:鲁有夫人、庆父之乱,二君弑死,国绝无嗣。

现代文:鲁国发生了哀姜和庆父淫乱祸国的事件,两个国君先后被杀,君位没有人继承。

古文:桓公闻之,使高子存之。

现代文:桓公听说后,派高子去鲁国立僖公为君,使鲁国得以保存下来。

古文:狄人攻邢,桓公筑夷仪以封之,男女不淫,牛马选具。

现代文:北方的狄人进攻邢国,齐桓公就在夷仪修筑城堡,让邢国迁到那里,使邢国的百姓避免了狄人的奸淫掳掠,牛马如数得到保存。

古文:狄人攻卫,卫人出庐于曹,桓公城楚丘以封之。

现代文:狄人进攻卫国,卫国的百姓被迫出走到曹邑避难,齐桓公就在楚丘这个地方建造城堡让他们重建家园。

古文:其畜散而无育,桓公与之系马三百。

现代文:他们的牲畜在战乱中散失了,无法繁殖恢复,桓公就送给他们养在马厩里的三百匹良马。

古文:天下诸侯称仁焉。

现代文:这样天下诸侯都称赞桓公仁德。

古文:于是天下诸侯知桓公之非为己动也,是故诸侯归之。

现代文:于是天下诸侯都知道桓公的这些举动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所以诸侯们都归附于他。

古文: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

现代文:齐桓公知道天下诸侯归附他,所以就让诸侯们带着轻微的礼物来朝见,而用重礼回赠他们。

古文:故天下诸侯罢马以为币,缕綦以为奉,鹿皮四个;诸侯之使垂橐而入,稛载而归。

现代文:所以天下诸侯朝见时用劣马做礼物,用麻织的粗布做托玉器的衬垫,送来的鹿皮也不是整张的。诸侯的使者空着口袋而来,却都满载而归。

古文: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

现代文:由于齐国用利笼络他们,用信结交他们,用武力威慑他们,所以天下的小国诸侯一旦与桓公缔结盟约,就没有谁敢背弃。这是因为贪图他的好处,相信他的仁义,慑服他的武力。

古文: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为动者为之动,可为谋者为之谋,军谭、遂而不有也,诸侯称宽焉。

现代文:桓公知道天下诸侯都服从自己,所以又大力施展他的忠信,可以采取行动帮助诸侯的就去行动,可以为诸侯谋划的就去谋划。桓公派军队灭掉了不服从他的谭和遂两个小国,但自己不去占有而把它们的土地分给诸侯,所以诸侯们称颂他的宽宏大度。

古文: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

现代文:他取消对车夷一带鱼盐的禁运,命令关市对过往的鱼盐只检查而不收税,用这个办法使诸侯得到实利,诸侯们都称颂他能广施恩惠。

古文: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

现代文:他下令修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等几个要塞,用以防御戎人和狄人对邻近各诸侯国的侵掠;他还下令修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等几个关隘,用以捍卫诸夏的要地,并向中原各国显示自己的权威。

古文:教大成,定三革,隐五刃,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

现代文:桓公为了霸业而从事的教化终于大见成效,于是甲胄盾和刀剑矛戟矢都封存收藏而不用,穿着朝服西渡黄河与强大的晋国盟会也丝毫不必害怕了,这是文治的成功。

古文:是故大国惭愧,小国附协。

现代文:所以大国都自惭不及,小国纷纷归附。

古文:唯能用管夷吾、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之属而伯功立。

现代文:这一切都是因为齐桓公能重用管仲、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这批人才,霸业正是因此而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