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章 公孟

**古文:公孟子谓子墨子曰: 君子共己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 **

现代文:译文公孟子对墨子说: 君子自己抱着两手而等待,问到他就说,不问他就不说。好象钟一样:敲击它就响,不敲就不响。

古文:墨子曰: 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身也,又未知其所谓也。

现代文:墨子说: 这话有三种情形,你现在只知其中之二罢了,并且又不知这二者所说的是什么。

古文:若大人行淫暴于国家,进而谏,则谓之不逊;因左右而献谏,则谓之言议。此君子之所疑惑也。

现代文:如果王公大人在国家荒淫暴虐,君子前去劝谏,就会说他不恭顺;依靠近臣献上自己的意见,则又叫做私下议论,这是君子所疑惑的事情。

古文:若大人为政,将因于国家之难,譬若机之将发也然,君子之必以谏,然而大人之利。

现代文:如果王公大人执政,国家因而将发生灾难,好象弩机将要发射一样急迫,君子一定要劝谏,这是王公大人的利益。

古文:若此者,虽不扣必鸣者也。

现代文:如此紧急,如钟一样,虽不敲也会发出声音来。

古文:若大人举不义之异行,虽得大巧之经,可行于军旅之事,欲攻伐无罪之国,有之也,君得之,则必用之矣。

现代文:如果王公大人从事邪行,做不义的事,得到十分巧妙的兵书,一定会用于行军打仗,想攻打无罪的国家并据有它。国君得到这样的兵书,必定使用无疑。

古文:以广辟土地,著税伪材,出必见辱,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是两不利也。

现代文:王公大人用战事扩充领土,聚集货物、钱财,但是出师却一定受辱,对被攻打的国家不利,对攻打别人的自己的国家也不利,两个都不利。

古文:若此者,虽不扣,必鸣者也。

现代文:象这样,如钟虽不敲,一定会发出声音来。

**古文:且子曰: 君子共己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 **

现代文:况且你说: 君子自己抱着两手而等待,问到他就说,不问他就不说。好象钟一样:敲击它就响,不敲就不响。

古文:今未有扣,子而言,是子之谓不扣而鸣邪?

现代文:现在没有人敲击你,你却说话了,这是你说的 不敲而鸣 吧?

**古文:是子之所谓非君子邪? **

现代文:这是你说的 非君子的行为 吧?

古文:公孟子谓子墨子曰: 实为善,人孰不知?

现代文:公孟子对墨子说: 真正行善谁人不知道呢。

古文:譬若良玉,处而不出有余糈。

现代文:好比美玉隐藏不出,仍然有异常的光彩。

古文: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行而自炫,人莫之取也。

现代文:好比美女隐住不出,人们争相追求;但如果她自己进行自我炫耀,人们就不娶她了。

**古文:今子遍从人而说之,何其劳也! **

现代文:现在您到处跟随别人,用话劝说他们,怎么这么劳苦啊!

古文:子墨子曰: 今夫世乱,求美女者众,美女虽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

现代文:墨子说: 现在世间混乱,追求美女的人多,美女即使隐住不出,而人多追求她们;现在追求善的人太少了,不努力劝说人,人就不知道了。

**古文:且有二生于此,善筮,一行为人筮者,一处而不出者,行为人筮者,与处而不出者,其糈孰多? **

现代文:假如这里有两个人,都善于占卜,一个人出门给别人占卜,另一个人隐住不出,出门给人占卜的与隐住不出的,哪一个所得的赠粮多呢?

**古文:公孟子曰: 行为人筮者,其糈多。 **

现代文:公孟子说: 出门给人占卜的赠粮多。

古文:子墨子曰: 仁义钧。

现代文:墨子说: 主张仁义相同,出门向人们劝说的,他的功绩和益处多。

古文: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 公孟子戴章甫,忽,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曰: 君子服然后行乎?

现代文:为什么不出来劝说人们呢? 公孟子戴着礼帽,腰间插着笏,穿着儒者的服饰,前来会见墨子,说: 君子穿戴一定的服饰,然后有一定的作为呢?

**古文:其行然后服乎? 子墨子曰: 行不在服。 **

现代文:还是有一定的作为,再穿戴一定的服饰? 墨子说: 有作为并不在于服饰。

**古文:公孟子曰: 何以知其然也? **

现代文:公孟子问道: 您为什么知道这样呢?

古文:子墨子曰: 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

现代文:墨子回答说: 从前齐桓公戴着高帽子,系着大带,佩着金剑木盾,治理国家,国家的政治得到了治理;从前晋文公穿着粗布衣服,披着母羊皮的大衣,佩着带剑,治理国家,国家的政治得到了治理;从前楚庄王戴着鲜冠,系着系冠的丝带,穿着大红长袍,治理他的国家,国家得到了治理;从前越王勾践剪断头发,用针在身上刺了花纹,治理他的国家,国家得到了治理。

古文:此四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

现代文: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服饰不同,但作为却是一样的。

**古文:翟以是知行之不在服也。 **

现代文:我因此知道有作为不在服饰。

古文:公孟子曰: 善!

现代文:公孟子说: 说得真好!

古文:吾闻之曰:宿善者不祥。

现代文:我听人说过: 使好事停止不行的人,是不吉利的。

**古文:请舍忽、易章甫,复见夫子,可乎? **

现代文:让我丢弃笏,换了礼帽,再来见您,可以吗?

**古文:子墨子曰: 请因以相见也。若必将舍忽、易章甫而后相见,然则行果在服也。 **

现代文:墨子说: 希望就这样见你,如果一定要丢弃笏,换了礼帽,然后再见面,那么是有作为果真在于服饰了。

**古文:公孟子曰: 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 **

现代文:公孟子说: 君子一定要说古言、穿古服,然后才称得上具有仁德修养。

古文:子墨子曰: 昔者商王纣,卿士费仲,为天下之暴人;箕子、微子,为天下之圣人。

现代文:墨子说: 从前商纣王的卿士费仲,是天下有名的暴虐之人;箕子、微子,是天下有名的圣人。

古文:此同言,而或仁不仁也。

现代文:这是同说古言而或仁德或不仁德的例子。

古文:周公旦为天下之圣人,关叔为天下之暴人,此同服,或仁或不仁。

现代文:周公旦是天下有名的圣人;关叔是天下有名的暴虐之人,这又是同穿古服而或仁德或不仁德的例子。

古文:然则不在古服与古言矣。

现代文:具有仁德修养,不在于古言古服!

**古文:且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 **

现代文:况且你效法周而没有效法夏,你的古,其实并不古。

古文:公孟子谓子墨子曰: 昔者圣王之列也,上圣立为天子,其次立为卿大夫。

现代文:公孟子对墨子说: 从前圣王安排位次,道德智能最高的上圣立作天子,其次的立作卿大夫。

**古文:今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若使孔子当圣王,则岂不以孔子为天子哉! **

现代文:现在孔子博通《诗》、《书》,明察礼、乐之制,备知天下万物。如果让孔子当上圣,岂不是可以让孔子作天子了吗?

古文:子墨子曰: 夫知者,必尊天事鬼,爱人节用,合焉为知矣。

现代文:墨子说: 所谓智者,一定尊重上天,侍奉鬼神,爱护百姓,节约财用,合于这些要求,才可以称得上智者。

**古文:今子曰 知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 ,而曰可以为天子,是数人之齿,而以为富。 **

现代文:现在你说孔子博通《诗》、《书》,明察礼、乐之制,备知天下万物,而认为他可以作天子。这是数别人契据上的刻数,却自以为富裕了。

**古文:公孟子曰: 贫富寿夭,然在天,不可损益。 **

现代文:公孟子说: 贫困、富裕、长寿、夭折,确实由天注定,不能够增减它们。

**古文:又曰: 君子必学。 **

现代文:又说: 君子一定要学习。

**古文:子墨子曰: 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而去其冠也。 **

现代文:墨子说: 教人学习却宣扬 有命 的观念,就好象让人包裹头发,现在却拿去了他的帽子一样。

**古文:公孟子谓子墨子曰: 有义不义,无祥不祥。 **

现代文:公孟子对墨子说: 人存在义与不义的情况,但不存在因人的义与不义而得福得祸的情况。

古文:子墨子曰: 古圣王皆以鬼神为神明,而为祸福,执有祥不祥,是以政治而国安也。

现代文:墨子说: 古代的圣王都认为鬼神是神明的,能带来祸福,主张 因人的义与不义而得福得祸 的观点,因此政治清明,国家安宁。

古文:自桀纣以下皆以鬼神为不神明,不能为祸辐,执无祥不祥,是以政乱而国危也。

现代文:自从桀、纣以来,都认为鬼神不神明,不能带来祸福,主张 人的不义得不了祸 的观点,因此政治混乱,国家一个个灭亡了。

**古文:故先王之书子亦有之曰: 其傲也出,于子不祥。 **

现代文:先王的书你也有,那书上讲: 言行傲慢,对你不吉祥。

**古文:此言为不善之有罚,为善之有赏。 **

现代文:这话是对不善的惩罚,又是对从善的奖赏。

古文:子墨子谓公孟子曰: 丧礼,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伯父、叔父、兄弟期;族人五月;姑、姊、舅、甥有数月之丧。

现代文:墨子对公孟子说: 按照丧礼:国君与父母、妻子、长子死了,要穿戴三年丧服;伯父、叔父、兄弟死了,只一年;族人死了,五个月;姑、姐、舅、甥死了,也都有几个月的服丧期。

古文: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现代文:又在不办丧事的间隙,诵《诗三百》,又配以舞蹈。如果用你的言论,那么国君哪一天可以从事政治呢?

古文:若用子之言,则君子何日以听治?

现代文:百姓又哪一天可以从事事务呢?

**古文:庶人何日以从事? 公孟子曰: 国乱则治之,国治则为礼乐;国治则从事,国富则为礼乐。 **

现代文:公孟子答道: 国家混乱就从事政治,国家安宁就从事礼、乐;国家贫困就从事事务,国家富裕就从事礼、乐。

古文:子墨子曰: 国之治,治之废,则国之治亦废。

现代文:墨子说: 国家安宁,如果治理废弃了,国家的安宁也就废弃了。

古文:国之富也,从事故富也;从事废,则国之富亦废。

现代文:国家富裕,由于百姓从事事务才富裕;百姓的从事废弃了,国家的富裕也就废弃了。

古文:故虽治国,劝之无餍,然后可也。

现代文:所以治国的事,必须勤勉不止,才可以治好。

古文:今子曰,国治则为礼乐,乱则治之,是譬犹噎而穿井也,死而求医也。

现代文:现在你说: 国家安宁就从事礼、乐,国家混乱就从事政治。 就如同吃饭噎住了才凿井,人死了才求医一样。

**古文:古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为声乐,不顾其民,是以身为刑戮,国为戾虚者,皆从此道也。 **

现代文:古时候,三代的暴虐之王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大搞声乐,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因而自身成了刑戮之人,国家也遭到了灭亡,都是由于这种主张造成的。

**古文:公孟子曰: 无鬼神。 **

现代文:公孟子说: 没有鬼神。

**古文:又曰: 君子必学祭祀。 **

现代文:又说: 君子一定要学习祭礼。

**古文:子墨子曰: 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 **

现代文:墨子说: 主张 没有鬼神 的观点却劝人学习祭礼,这就象没有宾客却学习接待宾客的礼节,没有鱼却结鱼网一样。

**古文:公孟子谓子墨子曰: 子以三年之丧为非,子之三日之丧亦非也。 **

现代文:公孟子对墨子说: 您认为守三年丧期是错的,那么您主张的守三日丧期也不对。

**古文:子墨子曰: 子以三年之丧非三日之丧,是犹裸谓撅者不恭也。 **

现代文:墨子说: 你用三年的丧期攻击三日的丧期,就好象的人说掀衣露体的人不恭敬一样。

**古文:公孟子谓子墨子曰: 知有贤于人,则可谓知乎? **

现代文:公孟子对墨子说: 某人的所知,有胜过人家的地方,那么,可以说他是智慧聪明的人吗?

**古文:子墨子曰: 愚之知有以贤于人,而愚岂可谓知矣哉? **

现代文:墨子答道: 愚者的所知,有胜过他人的地方,然而难道能说愚者是智慧聪明的人吗?

**古文:公孟子曰: 三年之丧,学吾之慕父母。 **

现代文:公孟子说: 守三年的丧期,这是仿效孩子依恋父母的情意。

古文:子墨子曰: 夫婴儿子之知,独慕父母而已,父母不可得也,然号而不止,此其故何也?

现代文:墨子说: 婴儿的智慧,唯独希慕自己的父母而已,父母不见了,就大哭不止。这是什么缘故呢?

古文:即愚之至也。

现代文:这是愚笨到了极点。

**古文:然则儒者之知,岂有以贤于婴儿子哉? **

现代文:那么儒者的智慧,难道有胜过小孩子的地方吗?

**古文:子墨子曰问于儒者: 何故为乐? **

现代文:墨子问一个儒者说: 为什么从事音乐?

**古文:曰: 乐以为乐也。 **

现代文:儒者回答说: 以音乐作为娱乐。

古文:子墨子曰: 子未我应也。

现代文:墨子说: 你没有回答我。

**古文:今我问曰: 何故为室? **

现代文:现在我问: 为什么建造房屋?

**古文:曰: 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 **

现代文:回答说: 冬天避寒,夏天避暑,建造房屋也用来分别男女。

**古文:则子告我为室之故矣。今我问曰: 何故为乐? **

现代文:那么,是你告诉了我造房屋的原因。现在我问: 为什么从事音乐?

**古文:曰: 乐以为乐也。 **

现代文:回答说: 以音乐作为娱乐。

**古文:是犹曰: 何故为室? **

现代文:如同问: 为什么建造房屋?

**古文:曰: 室以为室也。 **

现代文:回答说: 建造房屋是建造房屋 一样。

古文:子墨子谓程子曰: 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

现代文:墨子对程子说: 儒家的学说足以丧亡天下的有四种。

古文: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

现代文:儒家认为天不明察,认为鬼神不神明。天、鬼神不高兴,这足以丧亡天下了。

古文: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

现代文:又加上厚葬久丧:做几层的套棺,制很多的衣服、被子,送葬就象搬家一样,哭泣三年,人扶才能起来,拄了拐杖才能行走,耳朵不听外事,眼睛不见外物,这足以丧亡天下了。

古文: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

现代文:又加以弦歌、击鼓、舞蹈,以声乐之事作为常习,这足以丧亡天下了。

古文:又以命为有,贫富寿夭,治乱安危有极矣,不可损益也。

现代文:同时又认为有命,说贫困、富裕、长寿、夭折、治乱安危有一个定数,不可增减变化。

**古文:为上者行之,必不听治矣;为下者行之,必不从事矣。此足以丧天下。 **

现代文:统治天下的人实行他们的学说,一定就不从事政治了;被统治的人实行他们的学说,一定就不从事事务了,这足以丧亡天下。

**古文:程子曰: 甚矣,先生之毁儒也。 **

现代文:程子说: 太过分了!先生诋毁儒家。

古文:子墨子曰: 儒固无此若四政者,而我言之,则是毁也。

现代文:墨子说: 假如儒家本来没有这四种学说,而我却说有,这就是诋毁了。

**古文:今儒固有此四政者,而我言之,则非毁也,告闻也。 **

现代文:现在儒家本来就有这四种学说,而我说了出来,这就不是诋毁了,是就我所知告诉你罢了。

古文:程子无辞而出。

现代文:程子没有告辞退了出来。

**古文:子墨子曰: 迷之! **

现代文:墨子说: 回来!

古文:反,后坐。进复曰: 乡者先生之言有可闻者焉。

现代文:程子返了回来,又坐下了,他再告诉墨子说: 从前,先生您的言论有可以听的地方。

古文:若先生之言,则是不誉禹,不毁桀、纣也。 子墨子曰: 不然。

现代文:先生象这样谈论,还不是诋毁禹,连桀纣也都不诋毁了。 墨子说: 不是这样。

古文:夫应孰辞,称议而为之,敏也。

现代文:能用常习的言词作回答,又切合事理,可见他的敏达。

**古文:厚攻则厚吾,薄攻则薄吾。应孰辞而称议,是犹荷辕而击蛾也。 **

现代文:对方严词相辩,我也一定严词应敌,对方缓言相让,我也一定缓言以对。如果平时应酬的言词,一定要求切合事理,那就象举着车辕去敲击蛾子一样了。

古文: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

现代文:墨子与程子辩论,称赞孔子。

**古文:程子曰: 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 **

现代文:程子问: 您一向攻击儒家的学说,为什么又称赞孔子呢?

古文:子墨子曰: 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

现代文:墨子答道: 孔子也有合理而不可改变的地方。

古文: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

现代文:现在鸟有热旱之患就向高处飞,鱼有热旱之患则向水下游,遇到这种情况,即使禹、汤为它们谋划,也一定不能改变。

古文:鱼鸟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

现代文:鸟、鱼可说是够无知的了,禹、汤有时还要因循习俗。

**古文: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 **

现代文:难道我还不能有称赞孔子的地方吗?

古文: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身体强良,思虑徇通,欲使随而学。

现代文:有一人来到墨子门下,身体健壮,思虑敏捷,墨子想让他跟随自己学习。

**古文:子墨子曰: 姑学乎,吾将仕子。 **

现代文:于是说: 暂且学习吧,我将要让你出仕做官。

古文:劝于善言而学。

现代文:用好话勉励他而学习了。

古文:其年,而责仕于子墨子。

现代文:过了一年,那人向墨子求出仕。墨子说: 我不想让你出仕。

**古文:子墨子曰: 不仕子,子亦闻夫鲁语乎?鲁有昆弟五人者,其父死,其长子嗜酒而不葬,其四弟曰: 子与我葬,当为子沽酒。 **

现代文:你应该听过鲁国的故事吧?鲁国有兄弟五人,父亲死了,长子嗜酒不葬。四个弟弟对他说: 你和我们一起安葬父亲,我们将给你买酒。

古文:劝于善言而葬。

现代文:用好言劝他葬了父亲。

古文:已葬而责酒于其四弟。

现代文:葬后,长子向四个弟弟要酒。

古文:四弟曰: 吾未予子酒矣。

现代文:弟弟们说: 我们不给你酒了。

古文: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

现代文:你葬你的父亲,我们葬我们的父亲,怎么能说只是我们的父亲呢?

**古文:子不葬则人将笑子,故劝子葬也。 **

现代文:你不葬别人将笑话你,所以劝你葬。

古文:今子为义,我亦为义,岂独我义也哉?

现代文:现在你行义,我也行义,怎么能说只是我的义呢?

**古文:子不学,则人将笑子,故劝子于学。 **

现代文:你不学别人将要笑话你,所以劝你学习。

**古文: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 盍学乎? **

现代文:有一个人来到墨子门下,墨子说: 何不学习呢?

**古文:对曰: 吾族人无学者。 **

现代文:那人回答说: 我家族中没有学习的人。

古文:子墨子曰: 不然。

现代文:墨子说: 不是这样。

古文:夫妤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妤哉?

现代文:喜爱美的人,难道会说我家族中没有人喜爱美,所以不喜爱吗?

古文:夫欲富贵者,岂曰我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

现代文:打算富贵的人,难道会说我家族中没有人这么打算,所以不打算吗?

古文: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

现代文:喜欢美的人、打算富贵的人,不用看他人行事,仍然努力去做。义,是天下最贵重的宝器,为什么看他人呢?

**古文:必强为之? **

现代文:一定努力去从事。

古文: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谓子墨子曰: 先生以鬼神为明知,能为祸人哉福,为善者福之,为暴者祸之。

现代文:有一个在墨子门下求学的人,对墨子说: 先生认为鬼神明智,能给人带来祸福,给从善的人富裕,给施暴的人祸患。

古文:今吾事先生久矣,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乎?

现代文:现在我侍奉先生已经很久了,但福却不到来。或许先生的话有不精确的地方?鬼神也许不明智?

**古文:我何故不得福也? **

现代文:要不,我为什么得不到福呢?

古文:子墨子曰: 虽子不得福,吾言何遽不善,而鬼神何遽不明?

现代文:墨子说: 即使你得不到福,我的话为什么不精确呢?而鬼神又为什么不明智呢?

**古文:子亦闻乎匿徒之刑之有刑乎? **

现代文:你可听说过隐藏犯人是有罪的吗? 这人回答说: 没听说过。

**古文:对曰: 未之得闻也。 子墨子曰: 今有人于此,什子,子能什誉之,而一自誉乎? 对曰: 不能。 **

现代文:墨子说: 现在有一个人,他的贤能胜过你的十倍,你能十倍地称誉他,而只是一次称誉自己吗? 这人回答说: 不能。

**古文: 有人于此,百子,子能终身誉其善,而子无一乎? 对曰: 不能。 **

现代文:墨子又问: 现在有人的贤能胜过你百倍,你能终身称誉他的长处,而一次也不称誉自己吗? 这人回答说: 不能。

古文:子墨子曰: 匿一人者犹有罪,今子所匿者,若此亓多,将有厚罪者也,何福之求! 子墨子有疾,跌鼻进而问曰: 先生以鬼神为明,能为祸福,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

现代文:墨子说: 隐藏一个都有罪,现你所隐藏的这么多,将有重罪,还求什么福? 墨子有病,跌鼻进来问他说: 先生认为鬼神是明智的,能造成祸福,从事善事的就奖赏他,从事不善事的就惩罚他。

古文: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

现代文:共:读为 拱 。一:疑作 二 ;身: 耳 字之误。

古文: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

现代文:著:当读 赋 ;伪: ■ 字之误,古 货 字。

**古文:鬼神不明知乎? **

现代文:僇:通 戮 。祀: 礼 字之误。

古文:子墨子曰: 虽使我有病,何遽不明?

现代文:倮:通 裸 。 吾 字后脱一 子 字,吾子:孩子。 曰 字当在 问于儒者 后。

古文: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

现代文:四政:四种学说。迷:疑为 还 字之误。后:繁体为 ■ ,当为 復 字之误。闻:应作 间 ,指责。孰:同 熟 。

**古文:百门而闭一门焉,则盗何遽无从入? **

现代文:议:旧本或作 义 ,当从。吾:通 御 。徇: 侚 字之误,疾速。责:求。未:勿。

**古文:请弃之。 **

现代文:未: 夫 字之误。

古文:子墨子曰: 不可,称我言以毁我行,俞于亡。有人于此: 翟甚不仁,尊天、事鬼、爱人,甚不仁 。犹愈于亡也。

现代文:能为祸人哉福:当作 能为祸福 。 言 字前脱一 子 字。 有人于此 后应补一 曰 字。隐:疑 偃 之误。 治 字前似当有 能 字。亡: 防 之音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