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十一·报应十

古文:竺惠庆卞悦之张畅王玄谟释道冏伏万寿彭子乔释慧和齐建安王毛德祖李儒俊沈甲张达孙敬德高荀史隽东山沙弥徐善才杜智楷张氏许俨僧道宪成珪王琦

现代文:竺惠庆卞悦之张畅王玄谟释道冏伏万寿彭子乔释慧和齐建安王毛德祖李儒俊沈甲张达孙敬德高荀史隽东山沙弥徐善才杜智楷张氏许俨僧道宪成珪王琦

古文:竺惠庆

现代文:竺惠庆

古文:宋沙门竺惠庆,广陵人也,经行修明。

现代文:南朝宋时僧人竺惠庆是广陵人,明经而修行。

古文:元嘉十二年,荆扬大水,惠庆将入庐山。船至江而暴风忽起,同旅已得依浦,唯惠庆舫漂扬中江。风疾浪涌,唯待沦覆。

现代文:元嘉十二年,荆扬发大水,惠庆将要入庐山,船到江中暴风忽起,他的同旅已经靠岸了,只有惠庆的船飘荡在江中,风急浪涌,只等沉没。

古文:惠庆正心端意,诵观世音经。

现代文:惠庆正心正意,诵念观世音经。

古文:洲际之人,望见其舫,迎飙截流,如有数十人牵挽之者,径到其岸,一舫全济。

现代文:岸边的人,看见他的船。迎着暴风堵住急流,像有几十个人拉着似的,一直到岸边,一船的人全得救。

古文:妇为取妾,复积载不孕。

现代文:卞悦之南朝宋时的居士卞悦之,是济阴人,住在潮沟。年已五十岁,没有子女。

古文:将祈求继嗣,发愿诵观音经千遍。

现代文:妇人为他娶了妾,还是多年不孕,为求子嗣。发愿念观世音经一千遍。

古文:其数垂竟,妾即有娠,遂生一男。

现代文:等一千遍将念完,他的妾就有了身孕,于是就生下一男。

古文:时即元嘉十四年也。

现代文:当时是元嘉十四年。

古文:张畅

现代文:张畅

古文:宋张畅,常奉持观音。

现代文:南朝宋时的张畅,常年供奉观世音。

**古文:南谯之构逆也,畅不从,王欲害之。夜梦观世音曰: 汝不可杀畅! **

现代文:张畅不听从南谯的图谋叛逆。王想害他。夜里他梦见观世音说: 你不可以杀张畅。

古文:遂不敢害。

现代文:于是不敢害畅。

古文:及王败,畅系狱,诵观世音经千遍,锁寸寸断,狱司易之复断。

现代文:等到王败了,张畅被捕入狱,诵一千遍观世音经,锁便一寸寸地断了。狱司给他换了又断。

**古文:吏白曰: 释之。 **

现代文:狱吏说: 放了他。

古文:王玄谟

现代文:王玄谟

古文:宋太原王玄谟,爽迈不群。

现代文:南朝刘宋太原的王玄谟,爽直豪迈而不合群。

古文:北征失律,军法当死。

现代文:北征失利。按军法当处死。

**古文:梦人谓之曰: 汝诵观世音千遍,可得免祸。 **

现代文:梦中看见一个人对他说: 你诵一千遍观世音经,可以免祸。

**古文:谟曰: 命悬旦夕,千遍何可得? **

现代文:玄谟说: 命在旦夕,怎能念上千遍呢?

**古文:乃授云: 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相缘,常乐我情,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佛不离心。 **

现代文:于是梦中人教他诵念: 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相缘,常乐我情。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句句从心念,佛经不离心。

古文:既而诵满千遍。

现代文:不久就念完了一千遍。

古文:将就戮,将军沈庆之谏,遂免。

现代文:将要被杀的时候,将军沈庆之劝谏,才获免。

古文:历位尚书金紫豫州刺史。

现代文:历任尚书金紫豫州刺史。

古文:释道冏

现代文:释道冏

古文:姚秦沙门释道冏,弘始十八年,师道懿遣至河南霍山采钟乳,与同道道朗等四人共行。

现代文:姚秦僧人释道冏,弘始十八年,师道懿派他到河南霍山去采钟乳,和同道道朗等四人一同前往。

古文:持炬深穴,入且三里,遇一深流,横木而过。

现代文:拿着火把进入深洞,入洞走了三里,遇到一条深水流,靠一横木渡水。

古文:冏最先济,后辈坠水而死。

现代文:道冏先渡过去了,后面的人都落水而死。

古文:时火又灭,冥然昏暗。

现代文:当时火又熄灭了,漆黑一片。

古文:冏生念已尽,恸哭而已,犹固一心呼观世音,誓愿若蒙出路,供百人会,表报威神。

现代文:道冏已没有活着的念头,只是痛哭,但还是坚持呼唤观世音,许愿如果能承蒙给予出路,将供奉百人的祭祀,来报达神的威力。

古文:经一宿而见小光炯然,状若萤火,倏忽之间,穴中尽明。于是见路,得出岩下。

现代文:过了一宿忽然看见一个小光炯然,其形像萤火,倾刻之间,洞穴间便明亮起来,于是看见了路,才走出岩下。

古文:由此信悟弥深,屡睹灵异。

现代文:从此他信悟更深,多次目睹这样的灵异。

古文:元嘉十九年,临川王作镇广陵,请冏供养。

现代文:元嘉十九年,临川王镇守广陵,请道冏在府里供事。

古文:其年九月,于西斋中作十日观世音斋。已得九日,夜四更尽,众僧皆眠,冏起礼拜谢,欲坐禅,忽见四壁有无数沙门,悉半身出见。

现代文:那年九月,在西斋中作十天观世音斋,已经过了九天,夜里过了四更天,众僧们都熟睡了,道冏起身施礼拜谢,刚要坐禅,忽然看见四下里有无数个僧人,都出现了半身。

古文:一佛螺髻,分明了了。

现代文:一个佛梳螺旋形的发髻,十分分明。

古文:有一长人,著平上帻,布裤褶,手把长刀,貌极雄异,捻香授道冏。

现代文:有一个高个子,戴着头巾,穿着布裤子,手中拿着一把长刀,相貌非常雄伟而奇异,捻着香给道冏,道冏当时不肯接受。

古文:道冏时不肯受,壁中沙门语云: 冏公可为受香,以覆护主人。 俄而霍然,无所复见。当此之时,都不见众会诸僧,唯睹置释迦文行像而已。

现代文:四边的僧人说道: 道冏可以接受香,来保护主人。 不一会儿,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也不见聚会的众僧,只看见放着的释迦文行的像。

古文:伏万寿

现代文:伏万寿

古文:伏万寿,平昌人。

现代文:伏万寿,是平昌人。

古文:宋元嘉十九年在广陵为卫府参军,乞假返州。

现代文:南朝刘宋元嘉十九年在广陵做卫府参军,请假回州里。

古文:四更初,涉江,长波安流,至中而风起如箭,时又夜,莫知所向。

现代文:四更初过江,风平浪静,等到到了江中风如箭起,当时又是深夜,不知去向。

古文:万寿光奉法,唯一心归命观世音,念无间。

现代文:万寿先信奉佛法,把唯一的希望归于观世音经,不停止地念。

**古文:倏尔与船中数人,同睹北岸有光,状如村火,喜曰: 此必是阳火也。 **

现代文:很快地和船上的几个人,都看见北岸上有光亮,像是村火,高兴地说: 这一定是人间的烟火。

**古文:回船趋之,未旦而至,问彼人,皆云: 昨夜无燃火者。 **

现代文:于是调回船头奔去,不到天亮就到了。问那地方的人,他们都说昨天夜里没有点燃火光的。

古文:于是方悟神力焉。

现代文:于是才明白了是神的力量。

古文:彭子乔宋彭子乔者,益陽县人也。

现代文:彭子乔宋彭子乔者,益阳县人也。

古文:任本郡主薄,事太守沈文龙。

现代文:任本郡主薄,事太守沈文龙。

古文:建元元年,以罪被系。

现代文:建元元年,以罪被系。

古文:子乔少年尝出家,还俗后,常诵观世音经。

现代文:子乔少年尝出家,还俗后,常诵观世音经。

古文:时文龙盛怒,防械稍急,必欲杀之。

现代文:时文龙盛怒,防械稍急,必欲杀之。

古文:子乔忧惧,无复余计,唯至诚诵经,至百余遍,疲而昼寝。

现代文:子乔忧惧,无复余计,唯至诚诵经,至百余遍,疲而昼寝。

古文:同系者有十许人,亦俱睡。

现代文:同系者有十许人,亦俱睡。

古文:有湘西县吏杜道荣,亦系在狱,乍寐乍寤,不甚得熟。

现代文:有湘西县吏杜道荣,亦系在狱,乍寐乍寤,不甚得熟。

古文:忽有双白鹤集子乔屏风上。

现代文:忽有双白鹤集子乔屏风上。

古文:有顷,一鹤下至子乔边,时复觉如美丽人。

现代文:有顷,一鹤下至子乔边,时复觉如美丽人。

古文:道荣起,见子乔双械脱在脚外,而械痕犹在焉。

现代文:道荣起,见子乔双械脱在脚外,而械痕犹在焉。

**古文:道荣惊视,子乔亦寤,共视械咨嗟,问道荣曰: 有所梦不。 **

现代文:道荣惊视,子乔亦寤,共视械咨嗟,问道荣曰: 有所梦不。

**古文:答曰: 不梦。 **

现代文:答曰: 不梦。

古文:道荣以所见说之,子乔虽知必己,尚虑狱家疑其欲叛,乃取械著之。

现代文:道荣把所看见的告诉他。子乔虽然知道究竟,却怕看守疑惑他想叛逃,他就又拿出刑械自己戴上。

古文:经四五日而蒙释放。

现代文:经了四五天而被释放。

古文:释慧和

现代文:释慧和

古文:宋慧和沙门者,京师众造寺僧也。

现代文:南朝宋时的慧和僧人,是京城众造寺的和尚。

古文:元嘉之难,和犹为白衣,属刘胡部下。

现代文:元嘉年间劫难时,慧和还是平民,属刘胡的部下。

古文:胡常遣将士数十人作谍东,和亦预行,行至鹊渚,而值台军西上,谍众离散,各逃草泽。

现代文:刘胡常派将士几十人作间谍,慧和也准备去,走到鹊渚,正赶上台军西上。众间谍都离散了,各自逃到草泽中。

古文:和得窜,下至新林,见野老衣服缕弊,和乃以貌整裤褶易其衣,提篮负担,若类田人。

现代文:慧和得以逃窜,到了新林,看见一个野老衣衫褴褛,慧和就用自己看去还算齐整的衣裤换了他的衣服,提着篮子挑着担子。好像种田的人一样。

古文:时诸游军捕此散谍,视和形色,疑而问之。和答对谬略。因被笞掠,登时见斩。

现代文:当时那些游军在这里追捕散离的那些间谍,看慧和的体型和面色,疑惑地查问他,慧和答对不上,于是就被拷打,立刻要被斩首。

古文:和自散走,便恒诵念观世音经,至将斩时,祈恳弥至。

现代文:慧和自从走散后,便坚持诵读观世音经,到了将要斩首的时候,祈祷的更加诚挚。

古文:既而军人挥刃屡跌,三举三折,并惊而释之。

现代文:军人挥刀砍他时屡次跌倒,三次举刀三次刀折,非常惊讶地放了他。

古文:和于是出家,遂成精业。

现代文:慧和于是出家,终于成就了他的修业。

古文:齐建安王

现代文:齐建安王

古文:齐建安王患疮,念观音不息,夜梦见观音,手为傅药,明旦疮愈也。

现代文:齐朝建安王患了疮病,念观世音经不止,夜里梦见观世音。亲手为他傅药,第二天早晨疮就痊愈了。

古文:毛德祖

现代文:毛德祖

古文:荥阳人毛德祖,初投江南,偷道而过。

现代文:荥阳人毛德祖,当初投奔江南,偷路而过。

古文:道逢虏骑所追,伏在路侧蓬蒿,半身犹露,分意受死。

现代文:道上正遇上敌人的骑兵追赶,就趴在路边的蓬蒿中,半截身子还露在外面,只等受死。

古文:合家念观世音,俄然云起雨注,得免死也。

现代文:当初全家念观世音经,突然天阴下起大雨来,他才能够免于死亡。

古文:李儒俊

现代文:李儒俊

古文:队主李儒俊镇虎牢,为魏虏所围,危急欲降。

现代文:队主李儒俊镇守虎牢关,被魏兵所围,十分危急,打算投降。

古文:夜逾城出,见贼纵横并卧,儒俊乃一心念观世音,便过贼处,趋空泽。

现代文:李儒俊便连夜从城墙逃出,看见贼兵横躺竖卧,就一心念观世音经,便穿过贼兵处,到达空泽地。

古文:贼即随来,儒俊便入草,未及藏伏,贼掩至。

现代文:贼兵就来了,儒俊便躲入草中,没等到藏好,贼兵赶到了。

古文:儒俊惊恐,一心专念观音经,忽得马驰去,因此遂得脱。

现代文:儒俊便惊慌害怕,一心专念观世音经,忽然得到一匹马奔驰而去,因此得以脱险。

古文:沈甲

现代文:沈甲

古文:吴郡人沈甲,被系处死。临刑市中日,诵观音名号,心口不息,刀刃自断,因而被放。

现代文:吴郡人沈甲,被抓将要处死,在市中临刑时,诵读观音名号,心口不停,刀刃便自断了,因而被释放。

古文:一云,吴人陆晖系狱分死。乃令家人造观音像,冀得免死。

现代文:又有人说:吴郡人陆晖被抓入监狱等死,就让家人造观音像。希望能够免去一死。

古文:临刑三刀,其刀皆折。

现代文:临刑时用了三把刀,刀都断了。

**古文:官问之故,答云: 恐是观音慈力。 **

现代文:官吏问他原因,答道: 恐怕是观音的慈悲之力。

古文:及看像项上,乃有三刀痕现,因奏获免。

现代文:等到看观音像的脖子上有三刀的痕迹。于是上奏赦免了他。

古文:张达

现代文:张达

古文:张达有罪系狱,分当受死。

现代文:张达有罪被捕入狱,理当受死。

古文:乃专念观世音,锁械自脱,因遂获免,终身斋戒。

现代文:于是他就专心念观世音经,而锁械自己脱落,因而就得以获免,此后他便终身斋戒。

古文:孙敬德

现代文:孙敬德

古文:东魏孙敬德,天平中,定州募士。

现代文:东魏的孙敬德,天平年中,是定州的募士。

古文:奉释教,尝造观音像,自加礼敬。

现代文:信奉佛教,曾经造观音像。自己更加礼敬观音。

古文:后为劫贼所引,不胜拷楚,忽梦一沙门,令诵救生观世音千遍。

现代文:以后被劫贼强牵挽,受不住拷打痛苦,忽然梦见一个僧人让他诵观世音经一千遍来求救。

古文:执缚临刑,诵念数满,刀自折为三段,肤颈不伤。

现代文:被押赴刑场,临刑诵念完千遍,刑刀自己断为三截,而皮肤和脖子都没有伤。

古文:三易其刀,终折如故。

现代文:三次换刀,始终像先前那样断为三截。

古文:所司以状奏闻,丞相高欢表请免死。

现代文:主管就以状奏,丞相高欢奏表请求免死。

古文:及归,睹其家观音像,项有刃迹三。

现代文:等到回家,看他家观世音的像,脖子上有三个刀痕。

古文:敕写其经布于世,今谓 高王观世音经 。

现代文:皇上诏令让他写经书流传世间。今天叫做《高王观世音经》。

古文:自晋、宋、梁、陈、秦、赵国,观音、地藏、弥勒、弥陀,称名念诵,得救者不可胜纪。

现代文:在晋、宋、梁、陈、秦、赵国、观音、地藏、弥勒、弥陀,提名便能念诵,得救的人不可胜数。

古文:高荀

现代文:高荀

古文:荥阳高荀,年已五十。

现代文:荥阳的高荀,年纪五十岁。

**古文:为杀人被收,锁顿地牢,分意必死,同牢人云: 努力共念观音。 **

现代文:因为杀人被收监,锁进地牢,估计必死。同牢的人说: 努力共同念观世音经。

**古文:荀云: 我罪至重,甘心受诬,何由可免。 **

现代文:高荀说: 我罪最重,甘心受刑,怎么可以免罪呢?

古文:同禁劝之,因始发心,誓当舍恶行善,专念观音,不离造次,若得免脱,愿起五层浮图,舍身作奴,供养众僧。

现代文:同囚禁的人劝他,因此才动心,并发誓要去恶行善,专心念观世音经,不再鲁莽,如果能够免罪,愿造五层浮图,舍身作奴,供养众僧。

**古文:旬日用心,钳锁自解。监司惊惧,语荀云: 若佛神怜汝,斩应不死。 **

现代文:用心读经十天,钳锁自然开解,监司惊惧,对高荀说: 如果神佛同情你,斩首时当不死。

古文:临刑之日,举刀刃断,奏得原免。

现代文:临刑的那一天,举刀刀便折断,监司启奏后得以赦免。

古文:史隽

现代文:史隽

**古文:史隽有学识,奉道而慢佛,常语人云: 佛是小神,不足事也。 **

现代文:史隽有学识,信奉道教而轻视佛教,常对人说: 佛是小神,不足以供奉。

古文:每见尊像,恒轻诮之。

现代文:每当看见佛像,总是轻视地讥诮他。

古文:后因病脚挛,种种祈福,都无效验。

现代文:以后因为得了脚痉挛病,各种各样的祈求护佑,都毫无效果。

**古文:其友人赵文谓曰: 经道福中第一,可试造观音像。 **

现代文:他的朋友赵问对他说: 读经信教是得到护佑的第一位,你可以试着造一个观世音像。

古文:隽以病急,如言铸像。

现代文:史隽因病重,就像朋友说的那样铸了观世音像。

古文:像成,梦观音。果得差。

现代文:像铸成了,梦见观世音,果然病就好了。

古文:东山沙弥

现代文:东山沙弥

古文:隋开皇初,有扬州僧,忘其本名,诵通涅槃,自矜为业。

现代文:隋朝开皇年初,扬州有个和尚,忘了他的原名,诵读精通涅躄经,引以为自豪并作为自己的职业。

古文:岐州东山下村中沙弥,诵观世音经。

现代文:岐州东山下村中的沙弥,诵读观世音经。

古文:二俱暴死,同至阎罗王所。

现代文:两个人一起暴死,一同到阎罗王那里。

**古文:身口不净。于今验矣。 **

现代文:于是对待沙弥是让他坐在金高座,非常敬重他,对待涅槃僧则是让坐在银高座,对他的敬重就稍微差一些。涅槃僧非常愤恨,问明沙弥的住处。已经复苏后,就从南来到岐州,找到了沙弥,问他原因。沙弥说: 每次诵观音经,在另外的地方穿着净衣,点上名香祝愿,然后再诵经。坚持不懈,再也没有别的本领。 涅槃僧谢罪说: 我的罪太深了,所诵的涅槃经,没有隆重的仪式,也不净口净身,如今才验证了 。

古文:徐善才

现代文:徐善才

古文:唐武德中,醴泉县人徐善才,常修斋戒,诵观世音经,逾千遍。

现代文:唐朝武德年中,醴泉县人徐善才,常常修行斋戒,诵读观世音经,超千遍。

古文:曾往京城延兴寺,修营功德。

现代文:曾去京城延兴寺,修建功德。

古文:及还家,道逢胡贼。贼所掠汉人千百,将向洪崖,次第杀之。

现代文:等到回来,道上遇到胡贼,贼人所抓汉人成千上百,将要推向洪崖,一个一个杀掉。

古文:善才知不免,唯至心念观音经。

现代文:善才知道不能脱免,只诚心念观世音经。

古文:当杀之时,了不自觉,至初夜方悟,身在深涧树枝上,去岸三百余尺。

现代文:当杀他时,突然失去知觉,一直到初夜才醒,身子挂在深涧的树枝上,离崖岸三百多尺。

古文:以手摩项,觉微痛而无伤。

现代文:用手去摸脖子,觉得稍有疼痛而没有损伤。

古文:渐下树。循涧南行,可五六十里,天渐晓,去贼已远,得官路,遂还家。琬法师尝说此事。

现代文:慢慢地下树,沿着山涧往南走,走了五六十里,天渐渐亮了,离贼已远,找到了官路,于是回家,琬法师曾经说这件事。

古文:杜智楷

现代文:杜智楷

古文:杜智楷,曹州离狐人。

现代文:杜智楷是曹州离狐人。

古文:少好释典,不仕不娶,被僧衣,隐居太山,以读诵为事。

现代文:年少喜好经典,不求仕途不娶妻,穿着僧衣,隐居在泰山,以诵读经书为业。

古文:唐贞观二十一年,于山中还,忽患疾垂死,以袈裟覆体,昏然如梦。

现代文:唐朝贞观二十一年,从山中回来忽然患病将死,用袈裟盖着身体。昏然像做梦一样。

**古文:见老母及美女十数屡来相扰,智楷端然不动。渐相逼斥,并云: 舆智楷掷置北涧里。 **

现代文:看见老母和十几个女子多次来打扰,智楷端坐不动心,逐渐相逼呵叱,并说: 把智楷扔到北涧里去。

古文:遂总近前,同执捉,有揽著袈裟者。

现代文:于是都走近前来,一起捉他,有的抓住他穿的袈裟。

古文:忽齐声念佛,却后忏悔,请为造阿弥陀佛,诵观音菩萨三十余遍。

现代文:忽然一齐念佛,后退并忏悔,请求给她们造阿弥陀佛,诵观世音经三十多遍。

古文:少间,遂觉体上大汗,即愈。

现代文:不一会,智楷就感到身体出了一身大汗,就好了。

古文:离狐今济阴也。

现代文:离狐是现在的济阴。

古文:张氏

现代文:张氏

古文:陈玄范妻张氏,精心奉佛,恒愿自作一金像,终身供养。

现代文:陈玄范的妻子张氏,精心奉佛。常愿自作一个金像,终身供养它。

古文:有愿莫从,专心日久,忽有观世音金像,连光五尺,现高座上。

现代文:这个愿望没能实现,张氏仍久持这种心愿,忽然有一个观世音的金像,发出五尺多的毫光,出现在高座上。

古文:众叹其精感所致。

现代文:大家赞叹说是她的诚心感动的结果。

古文:许俨

现代文:许俨

古文:唐龙朔麟德中,京师永兴坊许俨,取鱼为业。

现代文:唐朝龙朔麟德中,京城永兴坊的许俨,以打鱼为业。

**古文:后患疾,冥然若死,身赤如火,痛似火炙,自云: 但见火车来烧身,官府责取鱼多,遣生受罪。 **

现代文:以后得病,迷迷糊糊像死了一样,身上红得像火,疼痛的像火烤的一样。他自己说: 只看见火车来烧身,官府责怪打的鱼太多,让自己活受罪。

古文:已经数日,乍生乍死。

现代文:过了几天了,半死半活的。

古文:亲戚劝作功德,遂造观音像两躯,仍令合家不食酒肉,病遂差。

现代文:亲戚们劝他作功德,于是造了两尊观世音像。并让全家不吃酒肉,病就好了。

古文:僧道宪

现代文:僧道宪

古文:唐圣善寺僧道宪,俗姓元氏。

现代文:唐朝圣善寺和尚道宪,俗姓元。

古文:开元中,住持于江州大云寺,法侣称之。

现代文:开元年中,江州大云寺任住持,很受众僧称颂。

古文:时刺史元某,欲画观世音七铺,以宪练行,委之勾当。

现代文:当时的刺史元某,想要画七张观世音像,因道宪修炼有成,委托他去主管。

古文:宪令画工持斋洁己,诸彩色悉以乳头香代胶,备极清净。

现代文:道宪便让画工斋戒洁身,各种彩色都用乳头香代胶,准备的非常洁净。

古文:元深嘉之。

现代文:元某很赞许他。

古文:事毕,往预宁斫排,造文殊堂。

现代文:画完后,去预宁砍木做排,建造文殊堂。

古文:排成将还,忽然堕水,江流湍急,同侣求拯无由。

现代文:排砍成将要运回,忽然全排的人都落入水中,江流湍急,同伴无处求救。

古文:宪堕水之际,便思念观世音。

现代文:道宪落水之时,便想念观世音经。

**古文:见水底有异光,久而视之,见所画七菩萨,立在左右,谓宪曰: 尔但念南无菩萨。 **

现代文:只见水底下有奇异的光,过了很久再看它,是他所画的七位菩萨,站在左右,对道宪说: 你只念南无菩萨。

古文:宪行李如昼。犹知在水底,惧未免死,乃思计云:念阿弥陀佛。

现代文:道宪往来就像白天一样知道在水底,害怕不能免死,于是想出一计:念阿弥陀佛。

古文:又念阿弥佛,其七菩萨并来捧足,将至水上,衣服无所污染,与排相随,俱行四十余里。

现代文:于是又念阿弥佛,结果那七个菩萨一起来抬着他的脚,将他送到水上。衣服也没湿,和排一起行了四十多里。

古文:宪天宝初灭度,今江州大云寺七菩萨见在,兼画落水事云耳。

现代文:通宪天宝年初死,现在江州大云寺的七菩萨像还在,又画了道宪落水的事。成珪

古文:成珪成珪者,唐天宝初,为长沙尉。部送河南桥木,始至扬州,累遭风水,遗失差众。

现代文:唐朝天宝年初,成珪作了长沙尉,负责送桥木到河南,刚到扬州,多次遭到风雨,丢失了许多的桥木。

古文:扬州所司谓珪盗卖其木,拷掠行夫,不胜楚痛,妄云破用。

现代文:扬州有司认为成珪盗卖了桥木,就严刑拷打运夫,运夫受不了酷刑,就屈招了。

古文:扬州转帖潭府,时班景倩为潭府,严察之吏也。

现代文:扬州有司上报潭府,当时班景倩掌管潭府,为严察官。

古文:长沙府别将钱堂扬觐利其使,与景倩左右构成。

现代文:长沙府的别将钱堂、杨觐认为有利可图,就和景倩左右的人一起陷害成珪。

古文:景倩使觐来收珪等。

现代文:景倩派杨觐来收捉成珪等人。

古文:觐至扬州,以小枷枷珪,陆路递行。

现代文:觐到了扬州,用小枷锁成珪,从陆路走。

古文:至宁江,方入船,乃以连锁锁枷,附于船梁,四面悉皆钉塞,唯开小孔,出入饭食等。

现代文:到了宁江,才上船,又用链锁锁枷,把他锁在船梁上,四面都钉死,只打一个小孔,送饭食用。

古文:珪意若至潭府必死,发扬州,便心念救苦观世音菩萨。恒一日一食,或时不食,但饮水清斋。

现代文:成珪认为如果到了潭府也一定死的,从扬州出发时,便诚心念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常常一天吃一顿饭,有时一顿也不吃,只喝清水斋戒。

古文:经十余日,至滁口,夕暮之际,念诵恳至。其枷及锁,忽然开解,形体萧然,无所累著。

现代文:过了十多天,到了滁口,正当傍晚之时,成珪念经更加恳切,那个枷和锁,忽然解开了,身体轻松,没有什么累赘。

古文:伺夜深,舟人尽卧,珪乃拆所钉。拔除出船背。

现代文:等到夜深了,船上的人都睡了,成珪就拆掉钉子,从船上跳到船顶。

**古文:至觐房上,呼曰: 杨觐,汝如我何! **

现代文:到了杨觐的房上,喊道: 杨觐,你能把我怎么样!

古文:觐初惊起,问何得至此。

现代文:杨觐惊起,问他怎么到这里来的。

**古文:珪曰: 当葬江鱼腹中,岂与汝辈成功耶? **

现代文:成珪说: 我要葬到江中鱼腹,怎么能让你们成功呢?

古文:因决意赴水。

现代文:因此决心跳水。

古文:初至潭底,须臾遇一浮木,中有竖枝,珪骑木抱,得至水面。

现代文:成珪刚到潭底,不一会就遇到一块浮木,当中有个竖的枝,珪就骑在木头上抱着枝子,浮到水面上。

古文:中夜黑暗,四顾茫然,木既至潭底,又复浮出。

现代文:半夜黑暗,四顾茫然,木已到了潭底又浮上水面。

古文:珪意至心念观世音,乃漂然。忽尔翻转,随水中木而行。知已至岸,便芦中潜伏。

现代文:成珪更诚心念观世音经,于是就漂流而下,忽然又翻转,随着水中的木而行,知道已经到岸,便潜伏在芦苇中。

古文:又江边多猛兽,往来顾视,亦不相害。

现代文:江边又多有猛兽,往来看他,也都不伤害他。

古文:至明,投近村,村中为珪装束,送至滁州。

现代文:到了天亮,投进附近的村子,村中人为成珪换上衣服,送他到滁州。

古文:州官寮叹美,为市驴马粮食等,珪便入京,于御史台申理。

现代文:州官惊叹他的美德,替他买驴马粮食等,成珪便到了京城,向御史台申诉。

古文:初杨觐既失珪,一时溃散,觐因此亦出家焉。

现代文:当初杨觐已失去了成珪,一时溃散。他也因此出家了。

古文:王琦

现代文: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