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五十六·定数十

古文:庞严张正矩刘遵古舒元舆李德裕李言王沐舒元谦杜悰外生石雄贾岛崔洁

现代文:庞严张正矩刘遵古舒元舆李德裕李言王沐舒元谦杜悰外生石雄贾岛崔洁

古文:庞严

现代文:庞严

古文:唐京兆尹庞严为衢州刺史,到郡数月,忽梦二僧入寝门。严不信释氏,梦中呵之。

现代文:唐朝京兆尹庞严原来是衢州刺史,到任几个月后的一天,他忽然梦见两个和尚走进寝室的门,庞严不信佛教,在梦里吆喝斥责和尚。

古文:僧曰: 使君莫怒,余有先知,故来相告耳。

现代文:和尚说: 您不要发怒,我有先知先觉的本领,所以前来指点您的前程。

**古文:严喜闻之,乃问曰: 余为相乎? **

现代文:庞严高兴地问: 我能当宰相吗?

**古文:曰: 无 。 有节制乎? **

现代文:和尚回答: 不能。 庞严问: 我能当节度使吗?

**古文:曰: 无 。 然则当为何官? **

现代文:和尚回答: 不能。 庞严问: 那么我能当什么官呢?

古文:曰: 类廉察而无兵权,有土地而不出畿内。

现代文:和尚说: 类似于廉察但没有兵权,有土地但不出京城之内。

古文:过此已往,吾非所知也。

现代文:从这往后,我就不知道了。

**古文:曰: 然寿几何? **

现代文:庞严又问: 我的寿命是多少呢? 和尚说: 可惜!

古文:曰: 惜哉,所乏者寿。

现代文:你就是没有长寿。

**古文:向使有寿,则何求不可。 **

现代文:假使有长寿,你也就没什么可求的了。

**古文:曰: 何日当去此? **

现代文:庞严又问: 什么时候能离开这里?

古文:曰: 来年五月二十二日及明年春有除替。

现代文:和尚回答说: 明年五月二十二日,也就是明年春天官员调动的时候。

古文:先以状请于廉使,愿得使下相待。

现代文:庞严先给廉使写过申请,请求廉使帮忙。

古文:时廉使元稹素与严善,必就谓得请。行有日矣。

现代文:当时的廉使元稹与庞严的关系很好,所以必然答应庞严的请求,这件事也就指日可待了。

**古文:其月晦日,因宴,元公复书云: 请俟交割。 **

现代文: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庞严高兴地摆了酒宴。元稹来信说: 你要等着办交接。

**古文:严发书曰: 吾固知未可以去。 **

现代文:庞严写信说: 我已经知道现在走不了。

古文:具言其梦于座中。

现代文:并写了他所做的梦。

古文:竟以五月二十二日发。其后为京兆尹而卒。

现代文:果然他在五月二十二日才被调任新职,后来在当京兆尹的期间死去。

古文:张正矩

现代文:张正矩

古文:秘书监刘禹锡,其子咸允,久在举场无成。

现代文:秘书监刘禹锡的儿子咸允,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也未靠中。

古文:禹锡愤惋宦途,又爱咸允甚切,比归阙。

现代文:刘禹锡悲愤惋惜,感到做官的道路太艰难。

古文:以情诉于朝贤。太和四年,故吏部崔群与禹锡深于素分。见禹锡蹭蹬如此,尤欲推挽咸允。

现代文:然而他又太疼爱儿子咸允了,等到上朝的时候,就将自己着急的心情讲给大臣们听。太和四年,已故吏部侍郎崔群与刘禹锡的交情很深,他见刘禹锡如此悲愤着急,非常想推荐帮助咸允。

古文:其秋,群门生张正谟充京兆府试官,群特为禹锡召正谟,面以咸允托之,觊首选焉。

现代文:这一年秋天,崔群的学生张正谟来到京兆府担任考官,崔群为了刘禹锡的事特意召见了张正谟,当面将咸允的功名托付给他,希望能将咸允选拔上。

古文:及榜出,咸允名甚居下。

现代文:等到公布考试录取的名单及名次时,咸允的名次排在很后面。

**古文:群怒之,戒门人曰: 张正谟来,更不要通。 **

现代文:崔群大怒,告诉把门的人说: 张正谟来了,不要给他通报。

古文:正谟兄正矩,前河中参军,应书判拔萃。

现代文:张正谟的哥哥张正矩以前是河中参军,在考试时名列前茅。

古文:其时群总科目人,考官糊名考讫,群读正矩判,心窃推许。又谓是故工部尚书正甫之弟,断意便与奏。

现代文:这时崔群是主考官,考官将考完封好的考卷交给主考官,崔群在批阅张正矩的试卷时,十分赞许,又觉得张正矩是已故兵部尚书张正甫的弟弟,所以便决心选拔上报。

古文:及敕下,正矩与科目人谢主司。

现代文:等到正式批准的公文传下来以后,张正矩和考官前来拜谢主考官崔群。

**古文:独正矩启叙,前致词曰: 某杀身无地以报相公深恩。一门之内,兄弟二人,俱受科名拔擢。粉骨脔肉,无以上答。 **

现代文:张正矩首先开口,上前致词说: 我真是无法报答您的大恩,我们一家兄弟两个人,都得到推荐选拔,粉自碎骨也无法报答。

古文:方泣下。语未终,群忽悟是正谟之兄弟。勃然曰: 公是张正谟之兄,尔贤弟大无良,把群贩名,岂有如此事,与贼何异?

现代文:他痛哭流涕的话还没有说完,崔群忽然想到张正矩乃是张正谟的哥哥,勃然变色说: 你是张正谟的哥哥吧,你的弟弟没有良心,把持考试,贩卖功名。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呢?和贼有什么两样。

古文:公之登科命也,非某本意,更谢何为。 刘遵古

现代文:你考中成名是你的命运决定的,这并不是我的本意,为什么谢我。 刘遵古

古文:故刑部尚书沛国刘遵古,大和四年,节度东蜀军。先是蜀人有富蓄群书。

现代文:已故刑部尚书刘遵古在大和四年,节制东蜀军队,有个当地的蜀人收藏了很多图书。

古文:刘既至,尝假其数百篇,然未尽详阅。

现代文:刘遵古到这里以后,曾经结果几百本书看,然而没有能够详细阅读。

古文:明年夏,涪江大泛,突入壁垒,溃里中庐舍。

现代文:第二年夏天,涪江发大水,江水漫过堤岸,淹没了许多房屋。

古文:历数日,水势始平。而刘之图书器玩,尽为暴水濡污。

现代文:过了许多天,洪水才退下去,而刘遵古借来的图书和收藏的古玩,全都让洪水浸湿和污染了。

古文:刘始命列于庭以曝之。

现代文:刘遵古命令将图书摆在院子里曝晒。

古文:后数日,刘于群书中,得周易正义一轴,笔势奇妙,字体稍古,盖非近代之书也。

现代文:几天后,刘遵古在图书里发现一本《周易注释》,字体奇妙古朴,绝不是当代的书。

古文:其卷末有题云: 上元二年三月十一日,因读周易,著此正义。

现代文:书的末尾有字,内容是: 上元二年三月十一日,因为阅读《周易》,撰写此《注释》。

古文:从兹易号十二三,岁至一人八千口,当有大水漂溺,因得舒转晒曝。

现代文:从此更改名号十二三,年代到一人八千口时,将有洪水泛滥,因而此书得以舒展曝晒。

**古文:衡阳道士李德初。 **

现代文:衡阳道士李德初。

古文:刘阅其题,叹且久,穷其所自,乃蜀人所蓄之书也。

现代文:刘遵古阅读题字,感叹了很久。清点查看以后,知道这本书还是蜀人所收藏的。

古文:于是召宾掾以视之,所谓易号十二三,岁至一人八千口者,一人八千口,盖大和字也。

现代文:于是召集手下官员,共同来研究所谓的 更改名号十二三,年代到一人八千口时 。

古文:自上元历宝应、广德、永泰、大历、建中、兴元、贞元、永贞、元和、长庆、宝历至大和。凡更号十有三矣。与其记果相契。

现代文:大家认为 一人八千口 是 大和 两个字,自上元开始,经过宝应、广德、永泰、大历、建中、兴元、贞元、永贞、元和、长庆、宝历到大和,更改年号十三个,与题字所说的果然相符合。

古文:然不知李德初何人耳。抑非假其名以示于后乎。

现代文:然而不知道李德初是什么人,也许是起的假名来启示后人吧!

古文:舒元舆

现代文:舒元舆

古文:李太尉在中书,舒元舆自侍御史,辞归东都迁奉。

现代文:李太尉主持中书省,侍御史舒元舆请假回东都迁坟。

**古文:太尉言: 近有僧自东来,云有一地,葬之必至极位。何妨取此? **

现代文:李太尉说: 近来有个和尚从东方来,他说有一块土地,用做坟地必然能做到最高的官职,你不妨就用了。

古文:元舆辞以家贫,不办别觅,遂归启护。

现代文:舒舆元推辞说自己家贫穷,不想到远处寻找新的坟地。

**古文:他日,僧又经过,复谓太尉曰: 前时地,已有人用之矣。 **

现代文:于是回家办理迁坟的事去了。过了一些时期,和尚又经过这里,对李太尉说: 上一次我说过的坟地,已经有人使用了。

古文:询之,乃元舆也。

现代文:李太尉经过询问,知道原来是舒元舆用了。

古文:元舆自刑部侍郎平章事。

现代文:后来舒元舆果然当上了刑部侍郎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古文:李德裕

现代文:李德裕

古文:李德裕自润州,年五十四除扬州,五十八再入相,皆及吉甫之年。

现代文:李德裕五十四岁时从润州调到扬州,五十八岁当了宰相,都赶上了他父亲李吉甫的地位。

古文:缙绅荣之。

现代文:真是做官的人少有的幸运和荣耀。

**古文:德裕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时,尝闻一僧,善知人祸福。因召之,僧曰: 公灾未已,当南行万里。 **

现代文:李德裕当太子少傅分管东都的时候,曾经听说一个和尚能预测人的吉凶祸福,便将和尚请来,和尚说: 你的灾祸未除,必然要往南走很远。

古文:德裕甚不乐。

现代文:李德裕非常不高兴。

**古文:明日,复召之,僧且曰: 虑言之未审,请结坛三日。 又曰: 公南行之期定矣。 **

现代文:第二天又将和尚请来。和尚说: 我恐怕昨天没把话说明白,请你筑坛祭祀神灵三天。 又说: 你南行的日期已经确定。

**古文:德裕曰: 师言以何为验? **

现代文:李德裕说: 怎样才能验证师傅所说的话是准确的呢?

古文:僧即指其地,此下有石函。

现代文:和尚指着脚下的土地说: 这块地底下有块石碑。

古文:即命发之,果得焉。

现代文:李德裕命令人挖掘,果然找到一块石碑,但是上面没有字。

**古文:然启无所睹。德裕重之。且问南行还乎? **

现代文:李德裕相信了和尚,又问: 我去南方还能回来吗?

**古文:曰: 公食羊万口,有五百未满,必当还矣。 **

现代文:和尚回答: 你应该吃一万只羊,现在还差五百没吃完,所以一定能够回来。

古文:德裕叹曰: 师实至人,我于元和中,为北部从事,尝梦行至晋山,尽目皆羊。

现代文:李德裕感叹着说: 师傅真是神人。我在元和中年,在北方任职,曾经做梦走到晋山,看见满山都是羊群,有几十个牧羊人。

古文:有牧者数十,谓我曰,此侍御食羊也。

现代文:他们看见我说 这是给侍御吃的羊啊!

**古文:尝志此梦,不泄于人。今知冥数,固不诬矣。 **

现代文:我一直记着这个梦,没有告诉过别人,今天才知道命运这句话不是瞎说呀!

古文:后旬余,灵武帅送米暨馈羊五百。

现代文:十多天以后,驻守灵武的主帅送来粮食和五百只羊。

古文:大惊,召僧告其事,且欲还之。

现代文:李德裕非常吃惊,把和尚找来告诉他这件事,并且想把羊送回去。

古文:僧曰: 羊至此,是已为相国有矣,还之无益。

现代文:和尚说: 羊已经送到,已是归你所有了,送回去没有什么好处。

**古文:南行其不返乎? **

现代文:你到南方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古文:俄相次贬降,至崖州掾,竟终于贬所,时年六十三。

现代文:从这以后,李德裕多次遭处分降职,一直降到崖州的一般官员,最后死在那里,死的时候六十三岁。

古文:李言

现代文:李言

**古文:有进士李岳,连举不第。夜梦人谓曰: 头上有山,何以得上第? **

现代文:进士李岳当初连续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被录取,晚上梦见有一个人对他说: 头上有山,怎么能够考上呢?

古文:及觉。不可名 狱 。遂更名 言 。

现代文:醒了以后,知道自己的名字不能再叫李岳了,于是改名叫李言。

古文:果中第。

现代文:再参加科举考试,果然被录取了。

古文:王沐

现代文:王沐

古文:王沐者,涯之再从弟也。家于江南,老且穷。

现代文:王沐是王涯的远房堂弟,家住在江南,又老又穷。

古文:以涯执相权,遂跨蹇驴而至京师,索米僦舍。

现代文:因为王涯执掌宰相的大权,便骑上瘸驴来到京城,租了一间小房每天要饭。

古文:住三十日,始得一见涯于门屏。所望不过一簿一尉耳。

现代文:一直住了三十天,才在大门口见了王涯一面,所要求的只是找一个差事做。

古文:而涯见沐潦倒,无雁序情。

现代文:但王涯见他贫困潦倒而没有兄弟情。

古文:大和九年秋,沐方说涯之嬖奴,以导所欲。

现代文:大和九年的秋天,王沐才说动王涯宠爱的仆人,替他说话。

古文:涯始一召,拟许以微官处焉。自是旦夕造涯之门,以俟其命。

现代文:王涯这才召见他一次,答应给他找一个小官做,从这以后,王沐早晚两次到王涯家里等候消息。

古文:及涯就诛,仇士良收捕家人,时沐方在涯私第,谓其王氏之党,遂不免于腰领。

现代文:等到王涯获罪被诛杀,仇士良前来收捕王涯家里的人。这时王沐恰巧在王涯的家里,被说成是王涯的死党,于是免不了也被杀了。

古文:舒元谦

现代文:舒元谦

古文:舒元谦,元舆之族。聪敏慧悟,富有春秋,元舆礼遇颇至。十年,元舆处之犹子,荐取明经第,官历校书郎。

现代文:舒元谦是舒元舆的同族,聪明伶俐,正当盛年,舒元舆对他关怀招待得很周到,十年里,舒元舆对待他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推荐他考取了明经,做官做到校书郎。

古文:及持相印,许为曹郎命之。

现代文:等到舒元舆当上了宰相,许愿推荐他当个大官。

古文:无何,忽以非过怒谦,至朔旦伏谒,顿不能见。

现代文:可过了不久没有什么事,舒元舆忽然没有什么缘由地怪罪起元谦来。直到大年初一拜见长辈的时候,仍然拒不相见。

古文:由是日加谴责,为僮仆轻易。

现代文:从此舒元舆经常责备他,以至于仆人都敢轻视他。

古文:谦既不自安,遂置书于门下,辞往江表,而元舆亦不问。

现代文:舒元谦心中非常难受,便写了一封信放在大门下面,告辞前往江表,而舒元舆也不过问。

古文:翌日,办装出长安,咨嗟蹇分,惆怅自失,即驻马回望,涕泗涟如。

现代文:第二天,舒元谦收拾好装束骑马走出长安,叹息惆怅好像丢失了什么。他勒住马回头看,眼泪鼻涕流了满脸。

古文:及昭应,闻元舆之祸,方始释然。

现代文:等到后来听说舒元舆遭到灾祸,心情才平定下来。

古文:当时论者,以王舒祸福之异,定分焉。

现代文:当时人们议论,都说王沐和舒元谦的祸福不同,是两个人的命运所决定的。

古文:杜悰外生

现代文:杜悰外生

古文:杜悰与李德裕同在中书。

现代文:杜悰和李德裕都在中书省任职。

**古文:他日,德裕谓悰曰: 公家有异人,何不遣一相访? 悰曰: 无。 **

现代文:一天,李德裕对杜悰说: 你们家有个不寻常的人啊!为什么不请来让我见一见? 杜悰说: 没有。

**古文:德裕曰: 试思之。 **

现代文:李德裕说: 你再好好想一想。

**古文:曰: 但有外生,自远来求官尔。 **

现代文:杜悰说: 只有外甥,从远处来谋求官职。

**古文:德裕曰: 此是也。 **

现代文:李德裕说: 就是他了。

古文:及归,遣谒德裕。

现代文:等到回家,杜悰叫外甥去拜见李德裕。

古文:德裕问之,对曰: 太尉位极人臣,何须问也。

现代文:李德裕向他询问自己的前程,杜悰的外甥说: 您当了太尉,是最大的官了,还有什么可问的。

古文:凡人细微尚有定分,况功勋爵禄乎?

现代文:平常的人很细小的事情都是一定的,何况功名利禄这样的大事呢!

古文:且明日午时,有白兽自南窬屋而来,有小童丱角衣紫,年七岁,执竹竿,长五尺九节,驱兽,兽复南往。

现代文:明天午时有只白兽从南面爬越房屋过来,有个七岁的小孩,头扎像两只羊角一样的发型,手拿一根竹竿,长五尺,一共有九节,驱赶白兽,白兽又回到南面去了。

**古文:小童非宅内人也,试伺之。 **

现代文:小孩不是你们家里的人。你等着看我说的对不对?

古文:翌日及午,果有白猫,自南窬屋而来,有丱角小童衣紫,逐之,猫复南去。

现代文:第二天中午,果然有一只白猫从南面爬越房屋过来,有个将头发扎得像两只羊角一样的小孩,追赶白猫。白猫又跑向南面去了。

**古文:乃召问之,曰: 年七岁。 **

现代文:李德裕将小孩叫过来询问,小孩说: 今年七岁。

古文:数其所执竹,长五尺而九节。

现代文:数一数小孩手里拿的竹杆,正是长五尺一共有九节。

**古文:童乃宅外元从之子也。 **

现代文:小孩是院外元从的儿子。

古文:略无毫发差谬。事无大小,皆前定矣。

现代文:杜悰的外甥所说的丝毫不差,真是事情无论大小,都是预先确定的。

古文:石雄

现代文:又石雄

古文:石雄初与康诜同为徐州帅王智兴首校。王公忌二人骁勇,奏守本官,雄则许州司马也。寻授石州刺史。

现代文:石雄当初和康诜都是徐州大帅王智兴手下的重要将领,王智兴忌妒他们两个人的骁勇善战,奏请康诜守本官。石雄则任许州司马,不久又授予石州刺史。

古文:有李弘约者,以石使君许下之日,曾负弘约资货,累自窘索。

现代文:有个叫李弘约的人,以石使君许下之日。曾经欠李弘约一些东西。

古文:后诣石州,求其本物。

现代文:后来李弘约经济上一天不如一天,使前往石州,想要向石雄要回自己的东西。

古文:既入石州境,弘约迟疑,恐石怒。

现代文:进入石州地界,李弘约有些迟疑,害怕石雄不高兴。

古文:遇里有神祠,祈享皆谓其灵。

现代文:正好遇见一座神庙,进去祈祷许过愿的人都说灵验。

古文:弘约乃虔启于神。

现代文:李弘约便虔诚地进庙去祈求神灵保佑。

古文:神祝父子俱称神下,索纸笔,命弘约书之。

现代文:神祝父子,都说神下界来了,拿纸和笔来,命令他记录。

**古文:又不识文字,求得村童,口占之曰: 石使君此去,当有重臣抽擢,而立武功。合为河阳凤翔节度。复有一官失望。所以此事须秘密,不得异耳闻之。 **

现代文:李弘约不会写字,便求助于村子里的小孩代替他写。神灵说: 石雄这一去,一定会有大官推荐重用,建立战功,所以能当上河阳和风翔节度使,但他的更高愿望得不到满足,因此这件事必须保密,不能让别人听见。

古文:弘约以巫祝之言,先白石君。

现代文:李弘约将记录拿给石雄,石雄看了很高兴。

古文:石君相见甚悦。寻以潞州刘从谏背叛,朝廷议欲讨伐。李德裕为宰相,而亟用雄。

现代文:后来潞州的刘从谏背叛,朝廷研究决定进行讨伐。这时李德裕为宰相,极力推荐任用石雄带兵出征。

古文:雄奋武力,夺得天井关。

现代文:石雄奋勇拼杀,夺下了天井关,后来又和刘振共同攻破平定了黑山各个蕃王的部落。

古文:后共刘振又破黑山诸蕃部落,走南单于,迎公主归国,皆雄之效也。

现代文:并且赶跑了南单于,迎接公主回国。

古文:然是鹰犬之功,非良宰不能驱驰者。

现代文:这些都是石雄效的力。然而这一切都是武将的本份。如果不是宰相会用人,就没有他立功的机会。

古文:及李公以太子少保分洛。

现代文:等到李公以太子少保的身分节制洛阳的时候。

**古文:石仆射诣中书论官曰: 雄立天井关及黑山之功,以两地之劳,更希一镇养老。 **

现代文:已经是仆射的石雄递交了一份公文为自己争官说: 我石雄立下了攻破天井关和平定黑山各蕃王的大功,然而只得了个镇守两块地盘的官职,希望能得到一个更大的地盘和官职养老。

古文:相府曰: 仆射潞州之功,国家已酬河阳节度使,西塞之绩,又拜凤翔。

现代文:丞相李德裕回复他说: 仆射攻破天井关收复潞州的功劳,国家已经酬谢你,让你当了河阳节度使。打败各个蕃王,平定西部边塞的功劳,又任命你为风翔节度使。

**古文:在两镇之重,岂不为酬赏也。 **

现代文:这镇守两个地区的重要职务,难道不是对你的酬谢和奖赏吗?

古文:石乃复为左右统军,不惬其望。

现代文:于是石雄仍为两个地区军队的统帅,没有满足他更高的愿望,这些都和神灵当初说的一样。

古文:悉如巫者之方。德裕谪潮州,有客复陈石雄神祇之验,明其盛衰有数,稍抑其一郁矣。

现代文:后来李德裕遭贬官来到潮州,有人对他讲了石雄应验神灵的事。李德裕明白一个人的兴盛和衰败都是命中注定的,便稍稍抑制了自己忧郁的心情。

古文:会昌四年,刘稹败。

现代文:会昌四年,刘稹战败。

古文:当从谏时,有一人称;石雄七千人至,从谏戮之。

现代文:当刘从谏谋反时,有一个人说: 石雄带领七千人杀过来了。

古文:至是石雄果七千人入潞州。

现代文:刘稹将这个人杀了。以后石雄果然率领七千人杀进潞州。

古文:贾岛

现代文:贾岛

古文:贾岛字浪仙,元和中,元白尚轻浅,岛独变格入僻,以矫艳。

现代文:贾岛的字是浪仙,在元和中年的时候,元稹和白居易的诗崇尚轻浅,贾岛独自追求诗的变化和冷僻,以达到矫艳的效果。

古文:虽行坐寝食,吟咏不辍。

现代文:不论是行走坐卧还是吃饭,他都忘不了吟咏做诗。

古文:尝跨驴张盖,横截天街。

现代文:曾经有一次,他骑着驴打着伞横截在京城的街道上。

古文: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岛忽吟曰:落叶满长安。求联句不可得。因搪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而释之。

现代文:当时秋风劲吹,黄叶满地,贾岛忽然吟出一句诗来: 落叶满长安 ,因为急切中想不出相对应的另一句诗来,忘记了回避冲撞了大京兆尹刘栖楚的轿子和仪仗队,被抓起来关了一宿。

古文:又尝遇武宗皇帝于定水精舍,岛尤肆侮慢,上讶之。他日有中旨,令与一官谪去,特授长江县尉,稍迁普州司仓而终。

现代文:还有一次,他在定水精舍碰到了武宗皇帝,贾岛对皇帝十分轻慢放肆,皇帝非常惊讶,事情过后皇帝命令将他降职为长江县尉,过了不久又改任普州司仓,死在任职所。

古文:崔洁

现代文:崔洁

古文:太府卿崔公名洁在长安,与进士陈彤同往衔西寻亲故。陈君有他见知,崔公不信。

现代文:太府卿崔洁在长安和进士陈彤一起去街西会朋友,陈彤有预知事物的本领,崔洁不相信。

**古文:将出,陈君曰: 当与足下于裴令公亭飧鲙。 **

现代文:临出发的时候陈彤说: 我和你将在裴令公亭吃鱼。

古文:崔公不信之,笑不应。

现代文:崔洁不信,笑着不说话。

古文:过天门街,偶逢卖鱼甚鲜。

现代文:走到天门街的时候,偶然碰到一份卖鱼的,所卖的鱼非常新鲜。

**古文:崔公都忘陈君之言,曰: 此去亦是闲人事,何如吃鲙。 **

现代文:崔洁忘了陈彤说过的话,对陈彤说: 咱们去街西边也没什么事,不如吃鱼吧。

古文:遂令从者取钱买鱼,得十斤。

现代文:于是就叫随从人员拿钱买了十斤鱼。

**古文:曰: 何处去得? **

现代文:然后说: 去什么地方做鱼?

**古文:左右曰: 裴令公亭子甚近。 **

现代文:随从的人说: 裴令公亭离这儿很近。

**古文:乃先遣人计会,及升亭下马,方悟陈君之说,崔公大惊曰: 何处得人斫鲙? **

现代文:于是派人先去安排。等到了裴公亭前下马的时候,崔洁才想起陈彤所说过的话,大吃一惊说: 上哪儿去找人做鱼啊?

**古文:陈君曰: 但假刀砧之类。当有第一部乐人来。 **

现代文:陈彤说: 只要借菜刀和砧板就行了,一会儿有几个歌舞艺人来。

古文:俄顷,紫衣三四人,至亭子游看。

现代文:过一会儿,真有三四个身穿华丽的紫色衣服的人来到裴公亭游玩。

古文:一人见鱼曰: 极是珍鲜,二君莫欲作鲙否?

现代文:一个人看到鱼后说: 真是新鲜珍贵啊!您二位想做鱼吃吗?

**古文:某善此艺,与郎君设手。 **

现代文:我精通这门技艺,帮你们加工安排吧。

古文:诘之,乃梨园第一部乐徒也。

现代文:经过询问,知道他们是梨园第一部乐器演奏人。

古文:余者悉去,此人遂解衣操刀,极能敏妙。

现代文:其他的几个人走了以后,这个人便脱了衣服拿起刀来,敏捷熟练地做起鱼来。

**古文:鲙将办,陈君曰: 此鲙与崔兄飧,紫衣不得鲙也。 **

现代文:快要做好的时候,陈彤说: 这鱼我和崔兄吃,这个穿紫色衣服的人吃不着。

**古文:既毕,忽有使人呼曰: 驾幸龙首池,唤第一部音声。 **

现代文:鱼刚做好,忽然有个送信的人喊: 皇帝到了龙首池,要叫第一部演奏!

古文:切者携衫带,望门而走,亦不暇言别。

现代文:做鱼的那个紫衣人拿起衣服就往外走,连招呼也顾不上打,崔洁深感奇怪。

**古文:崔公甚叹异之。两人既飧,陈君又曰: 少顷,有东南三千里外九品官来此,得半碗清羹吃。 **

现代文:两个人吃鱼时,陈彤又说: 一会儿,有一个东南方向三千里地以外的九品官来这里,能喝半碗鱼汤。

古文:语未讫,延陵县尉李耿至,将赴任,与崔公中外亲旧,探知在裴令公亭子,故来告辞。

现代文:话还没说完,延陵县的县尉李耿来了。他就要去上任,因为和崔洁是姑表亲戚,知道崔洁在裴令公亭,特意赶来辞行,刚赶上他们喝鱼汤。

古文:方吃食羹次,崔公曰: 有脍否? 左右报已尽,只有清羹少许。

现代文:崔洁问: 还有鱼肉吗? 左右的人报告说已经吃完了,只剩下一点鱼汤。

**古文:公大笑曰: 令取来,与少府啜。 **

现代文:崔洁哈哈大笑着说: 快拿来,给县尉喝。

古文:乃吃清羹半碗而去。

现代文:于是李耿喝了半碗鱼汤走了。

古文:延陵尉乃九品官也。

现代文:延陵县尉只是个九品官。

古文:食物之微,冥路已定,况大者乎?

现代文:吃东西这点小事,都是命中注定的,更何况比他大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