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八十九·将帅一

古文:关羽简文李密刘文静李金才李靖郭齐宗唐休璟李尽忠封常清李光弼

现代文:关羽简文李密刘文静李金才李靖郭齐宗唐休璟李尽忠封常清李光弼

古文:关羽

现代文:关羽

古文:蜀将关羽善抚士卒而轻士大夫;张飞敬礼士大夫而轻卒伍。

现代文:西蜀大将关羽善抚慰士卒而轻视士大夫,张飞则尊重士大夫而轻视士兵,他俩的作法都有些偏颇。

古文:二将俱不得其中,亦不得其死。

现代文:他俩的死,就是因为他俩的偏颇作法而促成的。

古文:简文

现代文:简文

古文:晋简文道光武云:汉世祖雄豪之中,最有俊令之体,贤达之风。

现代文:东晋简文帝司马昱评论汉光武刘秀说,汉朝历代皇帝之中,他才智出众。具有贤能通达之风。

古文:高祖则倜傥疏达,魏武则猜忌狭吝。

现代文:汉高祖刘邦也卓越不俗,通明畅达。魏武帝曹操则多疑嫉妒,心胸狭窄而且吝啬。

古文:李密

现代文:李密

古文:唐高祖报李密书曰:天生蒸人,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

现代文:李渊复李密书中说:天生众民,必须有人治理他们,这治理人,不是你是谁!

古文:老夫年余知命,愿不及此。

现代文:我已年过五十,想也做不到了。

古文: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唯冀早膺图箓,以宁兆庶。

现代文:我高兴地依附你,唯一希望你早日接受上天的安排,以使万民安宁。

古文: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

现代文:当年由于弟兄们的拥戴,我作了宗盟之长。你受封于唐,也是很荣耀的。

古文:殪商辛於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非敢闻命。

现代文:李密得书很高兴。把李渊给他的信让大家看说,唐公推举我。

古文:密得书甚悦,示其部下曰: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可定。后密兵败,王伯当保河阳,密以轻骑归之,谓伯当曰:兵败矣,久苦诸君。我今自刎,请以谢众。

现代文:天下不愁不安定。后来李密兵败,当时王伯当正保卫河阳。李密领几个随从归了王伯当。他对王说,我失败了,这几年连累了你们,我今天自刎,感谢你们,向众位谢罪!

古文:伯当抱密号叫。

现代文:王伯当抱着李密痛苦号叫。

古文:密复曰:诸公幸不相弃,当共归关中。

现代文:李密又说,感谢你们没有嫌弃我,我们还应该同归关中,重建大业。

古文:密身虽愧无功,诸君必保富贵。

现代文:李密虽然无功,感觉很惭愧,但众人保他富贵。

古文:伯当赞其计。

现代文:王伯当很赞许他的计谋。

古文:从入关者尚二万人。

现代文:重入关中的人马还有两万多。

古文:高祖遣使迎劳,相望于道。密大喜,谓其徒曰:吾虽举事不成,而恩结百姓。

现代文:李渊派使者前去迎接慰劳,在大道上相见,李密很高兴,对手下人说,我虽然举事不成,兵败了,但百姓还是拥护我的。

古文: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尽当归唐。

现代文:山东几百个城镇,知道我来了,也都能归顺唐朝。

古文: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

现代文:我与东汉的窦融相比,功劳也不小,岂能给我一个台司小官当呢。

古文:及至京,礼数益薄,执政者又来求财,意甚不平。

现代文:等李密到京后,待遇逐渐差了,有权势的官,又向他勒索财物,他很不服气。

古文:寻拜光禄卿,封邢国公。

现代文:不久,授他为光禄卿,封为邢国公。

古文:未几,闻其所部将帅,皆不附世充。

现代文:不久,听说他的旧部将帅,都不听王世充的指挥。

古文:高祖复使密领本兵往黎阳,招其将士敌时者。

现代文:李渊又派李密领兵去黎阳,招蓦他旧部的将士,来限制管辖王世充。

古文:以经略王充,王伯当为左武卫,亦令副密。

现代文:王伯当任左武卫,辅佐李密。

古文:行至桃林,高祖复征之。

现代文:走到了桃林,李渊又令李密回去。

古文:密惧,谋叛。伯当止密,不从。

现代文:李密心怀恐惧,想谋叛,王伯当劝止,李密拒绝了。

古文:密据桃林县城,驱掠畜产,直趋南山,乘险而东。

现代文:李密占据了桃林县城,抢掠牲畜粮食,驱赶马匹,直奔南山,而后又东去,派人告诉张善相让他接应。

古文:遣人使告张善相,令应接,时史万宝留镇熊州,遣盛彦师率步骑数十追蹑。

现代文:当时,史万宝镇守熊州,派盛彦师率数十名步骑追赶。

古文:至陆浑县南七十里,彦师伏兵山谷。密军半度,横出击之,遂斩密。年三十七。

现代文:在陆浑县南七十里,彦师在山谷中设有伏兵,李密的军队走过一半,彦师拦腰出击,斩杀了李密,李密时年三十七岁。

古文:时徐勣在黎阳,为密坚守。

现代文:当时,徐勣为李密坚守黎阳。

古文:高祖遣使将密首以招之,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大具威仪。

现代文:李渊派使者持李密首级。

古文:三军皆缟素,葬于黎阳山南五里。故人哭之,多有呕血者。刘文静

现代文:去招降徐勣。徐勣为李密发丧,用君臣大礼,上表请求李渊答应收葬李密,丧仪规模很大,军士都穿白衣戴孝,将李密葬在黎阳山南五里处。李密的旧部都大哭,有很多人哭得呕了血。刘文静

古文:刘文静者为晋阳令,坐与李密连姻,隋炀帝系于郡狱。

现代文:晋阳县令刘文静因与李密连姻获罪,被隋炀帝囚禁在郡狱中。

古文:太宗以文静可与谋议,入禁所视之。

现代文:李世民认为可以和刘文静计议大事,便到狱中看他。

古文:文静大喜曰:天下大乱,非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

现代文:刘文静非常高兴地说:现在天下大乱,没有成汤、武王、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那样的人才,是不能安定的。

古文:太宗曰:卿安知无人?

现代文:李世民说:你怎么知道无人?

古文:禁所非儿女之情相忧而已。

现代文:监狱不是谈儿女情长的地方。

古文:故来与君图举大计。

现代文:我是来和你商议大事的。

古文:文静曰: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

现代文:刘文静说: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用半年,帝业可成。

古文:太宗笑曰:尹言正合人意。

现代文:李世民笑着说:你说的正合乎大家的意见。

古文:后使于突厥,文静谓曰: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

现代文:后来,让刘文静出使突厥,对突厥人说,我愿和可汗的兵马一同去京城,土地百姓归入唐朝,金银财宝突厥可以随便去拿。

古文:即遣骑二千,随文静而至。

现代文:突厥立刻派二千骑兵随刘文静进京。

古文:高祖每引重臣同座共食。文静奏曰:宸极位尊,帝座严重,乃使太阳俯同万物,臣下震恐,无以措身。

现代文:高祖李渊每次和大臣们同座共饮时,刘文静便上奏说,皇帝的尊位,是至高无上的,您就象太阳一样,哪能屈尊混同于一般事物?臣下感到震恐,都无法措手足了。

古文:李金才

现代文:李金才

古文:太宗尝进白高祖曰:代传李氏姓膺图箓,李金才位望崇贵,一朝族灭,大人受命讨捕,其可得乎?

现代文:李唐掌权之前,李世民曾对李渊说:相传李氏上应天命。当年李金才地位显赫,声望很高,却受到灭族之祸。大人你现在奉命征讨追捕,能得到什么呢?

古文:诚能平贼,即又功当不赏。

现代文:就是你能平定了叛贼,有功也不一定赏你。

古文:以此求免,其可得乎?

现代文:用此来免除灾祸,能得到么?

古文:高祖曰:我一夜思量,汝言大有理。今日破家灭身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

现代文:李渊说:我思量了一个晚上,你说的很有道理,从今天起,家破人亡由你,国家兴旺也靠你。

古文:李靖

现代文:李靖

古文:贞观十四年,侯君集、薛万钧等破高昌,降其王曲智盛,执之,献捷于观德殿。

现代文:唐太宗贞观十四年,侯君集、薛万钧等破高昌,虏高昌王曲智盛,绑送至京,在观德殿献俘。

古文:以其地为西州,置交河、柳中等县。

现代文:改高昌为西州,设交河、柳中等县。

古文:其界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

现代文:其面积为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

古文:汉戊巳校尉之地。

现代文:汉时此地即为戊巳校尉之地。

古文:初突厥屯兵浮图城,与高昌为影响。

现代文:最初,突厥在浮图城屯兵,与高昌城相呼应,后来,由于惧怕才投降了。

古文:突厥颉利可汗使执失思力入朝谢罪,请为蕃臣。

现代文:其地为延州,突厥人颉利可汗派执失思力入朝谢罪,请求做唐朝的蕃臣。

古文:太宗遣唐俭等持节出塞安抚之。

现代文:唐太宗派遣唐俭等人持使者印信出塞安抚。

古文:李靖、张公谨于定襄谋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宽。

现代文:李靖、张公谨在定襄核计,说,朝庭的使者到了那里,突厥的戒备必然松驰,我们选精良的骑兵,带二十天的给养,乘机出击。

古文:选精骑,赍二十日粮,乘间掩袭,遇其斥候,皆以俘随,奄到纵击。

现代文:在路上遇到一个侦察兵,被俘虏了。

古文:遂灭其国。

现代文:接近延州突然发起进攻。

古文:获义城公主,虏男女十万,颉利乘千里马奔于西偏。灵州行军张宝相,擒之以献。

现代文:灭了突厥国,抓获了义城公主。虏男女十万人。可汉颉利乘日行千里的好马跑到西偏,被灵州行军张宝相抓获后,献给了朝庭。

古文:郭齐宗

现代文:郭齐宗

古文:高宗问:兵书所云,天阵、地阵、人阵,各何谓也?

现代文:唐高宗问群臣:兵书上说的天阵、地阵、人阵是指什么说的?

古文:员半千越次对曰:臣睹载籍,此事多矣。

现代文:员半千超越顺序回答说:臣看典籍上所载,这方面事很多。

古文:或谓天阵、星宿孤虚也;地阵、山川向背也;人阵、编伍弥缝也。

现代文:有的说天阵,指星宿是否合宜;地阵,指山川向背;人阵,指军伍布置是否严密。

古文:郭齐宗对曰:以臣愚见则不然。

现代文:郭齐宗回答说:以臣的愚见,不是这样。

古文:夫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得天阵也;兵在足食足兵,且耕且战,得地之利,此地阵也;卒乘轻利,将帅和睦,此人阵也。

现代文:出师要正义,象天上降下的及时雨,才能得天阵;队伍中要有足够的粮食和士兵,能耕能战,得地之利,这是地阵;士卒轻利,将师和睦,这就是人阵。

古文:若用兵,使三者去一,其何以战?

现代文:若是用兵,三者缺一,就没法作战。

古文:高宗嗟赏之,擢拜左卫胄曹也。

现代文:高宗听后很有感触,奖赏了郭齐宗,提升郭齐宗为左卫胄曹。

古文:唐休璟

现代文:唐休璟

古文:西突厥诸蕃不和,举兵相攻。安西道绝,表奏相继。

现代文:西突厥少数民族各个部落不和,经常用兵互相攻击,使安西的交通中断,奏章上表的很多。

古文:天后命唐休璟与宰相商度事势。

现代文:武则天命令唐休璟和宰相计议此事。

古文:俄顷间草奏,使施行。

现代文:唐休璟顷刻之间写完了有关西突厥问题的奏章。武则天派他按计划施行。

古文:后十余日,安西诸州表奏兵马应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画。

现代文:十几天后,安西各州上奏说,兵马应接按期而到。正象唐休璟计划的那样。

古文:天后谓休璟曰:恨用卿晚。

现代文:武则天对休璟说,恨我重用你晚了。

古文:因任之为相。

现代文:因此,唐休璟被任为宰相。

古文:李尽忠

现代文:李尽忠

古文:唐天后中,契丹李尽忠,万荣之破营府也,以地牢囚汉俘数百人。

现代文:唐则天皇后中期,契丹人李尽忠、万荣是这样攻破荣府的。

古文:闻麻仁节等诸军欲至,乃令守囚璟等绐之曰:家口饥寒,不能存活。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

现代文:先是在地牢里囚禁了汉族的俘虏数百人,听说麻仁节等人要来此地,李尽忠便命令看守囚犯的狱卒欺骗囚犯们说:我们家里人忍饥挨饿,很难活命,等到大唐的兵一到,我们就投降。

古文:其囚日别与一顿粥,引出安慰曰:吾此无饮食养汝,又不忍杀汝,总放归若何?

现代文:每天给囚犯加了一顿粥,又放出来安慰说,我们这里没有粮食养活你们,又不忍心杀了你们,现在把你们都放回去。

古文:众皆拜伏乞命。乃绐放去。

现代文:众囚犯跪拜感谢不杀之恩,便把他们假意释放了。

古文:至幽州,具说饥冻逗留。

现代文:到了幽州,囚犯们纷纷述说忍饥挨饿的情形。

古文:兵士闻之,争欲先入。

现代文:兵士们听到后,很同情他们,让他们进去了。

古文:至黄獐峪,贼又令老者投官军,送遗老牛瘦马于道侧。

现代文:他们也就争先恐后地蜂拥而入。麻仁节率军至黄獐峪。李尽忠又命令老年人投官军,并把老牛瘦马放在道旁。

古文:麻仁节等三军,弃步卒,将马先争入,被贼设伏横截。军将被索搨之,生擒节等。

现代文:麻仁节等率军来到这里,不步行都争骑道旁老马,被贼预设的埋伏截击,军将被绳索套住,活捉了麻仁节等人。

古文:死者填山谷,罕有一遗。

现代文:死者都填进山谷中,很少有一个遗漏的。

古文:封常清

现代文:封常清

古文:封常清细瘦目颣,脚短而跛。

现代文:封常清,细瘦、斜眼、脚短,而且有些瘸。

古文:高仙芝为夫蒙灵察都知兵马使,常清为仙芝傔。

现代文:高仙芝任夫蒙灵察都知兵马使。封常清为他的副将。

古文:会达览部落皆叛,自黑山北向,西趋碎叶。使仙芝以骑二千邀截之。

现代文:这时正赶上达览部落叛乱,从黑山以北,直到碎叶,派高仙芝率二千骑兵截击。

古文: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

现代文:封常清在军幕中作报捷书。高仙芝想说的,他在报捷书中都写出来了。

古文:仙芝异之。

现代文:高仙芝很惊异。

古文:军回,仙芝见判官刘眺、独孤峻等,遂问曰:前者捷书,何人所作?

现代文:军队回来后,仙芝见到判官刘眺、独孤峻等人,他们问高仙芝先前那报捷书,是谁作的?

古文:副大使何得有此人?

现代文:副手中哪有这样的人才?

古文:仙芝曰:即傔人封常清也,见在门外马边。

现代文:高仙芝说,是我的副手封常清,他现在门外马旁。

古文:眺等揖仙芝,命常清进坐与语,如旧相识。

现代文:刘眺等人求仙芝,命封常清进来坐,并互相谈话,谈得很投机,好象旧相识似的。

古文:后仙芝为安西节度使,奏常清为节度判官。

现代文:后来,高仙芝当了安西节度使,奏请封常清为节度使判官。

古文: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

现代文:仙芝每次出去征讨,常令常清留守管事。

古文:常清有才学,果决。

现代文:常清有才学,办事果断。

古文:仙芝乳母子郑德铨已为郎将,威望动三军。德铨见常清出其门,素易之,走马突常清而去。

现代文:高仙芝的乳母之子郑德铨已当了郎将,军中威望很高,德铨经常见常清从仙芝门下出出进进,郑就很轻视常清。

古文:常清至使院,命左右密引至厅,经数重门,皆随后闭之。

现代文:有一次郑骑马从常清身旁走过去。常清到了使院,命令手下人秘密把郑德铨引进大厅,经过好几道门。每过一道门,就把门关上。

古文:常清案后起谓之曰:常清起自细微,预中丞傔,中丞再不纳,郎将岂不知乎?

现代文:封常清从案后站起来对他说,我封常清出身贫贱,我想当中丞的副手,中丞再三不采纳,郎将你怎么会不知道呢?

古文:今中丞过听,以常清为留后使,郎将何得无礼,对中使相凌。

现代文:现在中丞不听谄言,任我为留后使,郎将你怎能无礼,对我进行凌辱。

古文:因叱之,命勒回,即杖六十,面仆地曳出。

现代文:因此,斥责了德铨,并命绑起来,打了六十板子,爬在地上拽出去。

古文: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

现代文:仙芝的妻子和乳母在门外号哭求情,也没行。

古文:后仙芝见常清,遂无一言,常清亦不之谢。

现代文:后来,仙芝见到常清,一句话也不说,常清也不请求谢罪。

古文:后充安西节度使。

现代文:后来,封常清充任安西节度使。

古文:天宝十四载,朝于华清宫。

现代文: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在华清宫朝见皇帝。

古文:玄宗问以凶逆之事,计将安出?

现代文:玄宗问起安禄山谋叛之事,让封常清出个主意。

古文:常清乃大言以慰玄宗之意曰:臣请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首,悬于阙下。

现代文:封常清为安慰玄宗,大言不惭地说:臣请策马渡河,按计算的时间,取来安禄山的首级,悬于朝门。

古文:玄宗忧而壮其言。

现代文:玄宗李隆基尽管很忧心。

古文:至东都,旬朔,召募六万。

现代文:但是还夸奖了他。封常清到了东都洛阳,半月后召募了六万士兵。

古文:频战不利,遂与高仙芝退守潼关。

现代文:多次交战不利遂与高仙芝退守潼关。

古文:仙芝副荣王琬领五万人进击。

现代文:仙芝给荣王李琬做副手领五万人进击。

古文:十二月十日至陕州,十一日常清败于东京,十三日禄山入东京。

现代文:十二月十日到陕州,十一日常清在东京失败,十三日安禄山入东京。

古文:常清奔至陕州。以贼锋不可当,乃烧太原仓,引兵退趋潼关,缮修守具。

现代文:常清奔至陕州,叛贼的锋芒锐不可挡,烧掉了太原仓,领兵退入潼关,修缮了防守工事。

古文:贼寻至关,不能入,仙芝之力。

现代文:叛贼又很快地追到潼关,由于高仙芝率众奋力抵抗,叛贼没能攻入。

古文:乃削常清官爵,令白衣于仙芝军效力。

现代文:后来,因封常清多次败兵被削掉了官职,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

古文:监军边令诚每事干之,仙芝多不从。

现代文:监军边令诚对军中之事每每干涉介入,仙芝多不服从。

古文:令诚入奏事,具言奔败之状。

现代文:边令诚便把高仙芝、封常清兵败的情况向皇上奏了一本。

古文:玄宗怒,遣令诚斩之。

现代文:唐玄宗大怒,派令诚斩高、封二人。

古文:常清临刑上表。既刑,陈其尸于蘧蒢之上。

现代文:封常清临刑上过奏表,但被斩了,将其尸体放在芦席上。

古文:令诚谓仙芝曰:大夫亦有恩命。

现代文:边令诚又对高仙芝说:皇上对你也有恩命。

古文:仙芝遽下至常请所刑处。

现代文:仙芝很快走到常清受刑的地方。

古文:仙芝曰:我退罪他,死不敢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则诬我也。

现代文:仙芝说:我退兵有罪,死不敢辞,说我截扣军饷和恩赐之物,则是诬陷我。

古文:谓令诚曰: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岂不知乎?

现代文:他又对边令诚说:上有天。下有地,兵士都在,他们能不知道吗?

古文:兵士齐呼曰:枉,其声殷地。

现代文:兵士齐呼冤枉,喊声震地。

古文:仙芝目常清尸曰: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引拔子,代我为节度。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乎?

现代文:仙芝看着常清尸体说:封二,你从贫贱到显赫,是我提拔你的,代我为节度使,我今天又和你同死在这里,这是命中注定的么?

古文:遂斩之。

现代文:说完,他也被斩了。

古文:李光弼

现代文:李光弼

古文:李光弼讨史思明,师于野水渡,既夕还军,留其卒一千人。

现代文:李光弼在野水渡地方征讨史思明,到了晚上,军队撤回,只留了一千多人。

古文:谓雍颢曰:贼将高晖、李日越、喻文景,皆万人敌也。思明必使一人劫我。

现代文:李光弼对雍颢说:贼将高晖、李日越、喻文景,都是万人才能抵挡的人,史思明必然派一人来劫我。

古文:我且去之,子领卒待贼于此。至勿与战,降则俱来。

现代文:我先走了,你领士兵在这等他们,不准和他们交战;他们若是投降,就和他们一起来。

古文:其日,思明召日越曰:李君引兵至野水,此成擒也。汝以铁骑宵济,为我取之。

现代文:这天,史思明召李日越说:你领兵去野水渡,这次一定能抓住他,你派铁骑晚上渡过去,为我抓来。

古文:命曰:必获李君,不然无归!

现代文:又下命令,必须抓到李光弼,否则,你就别回来。

古文:日越引骑五百,晨压颢军。

现代文:李日越率领五百骑兵,早晨接近了雍颢的军队。

古文:颢阻濠休卒,吟啸相视。

现代文:雍颢的士兵在护城河边,只是互相看着喊叫。

古文:日越怪之,问曰:太尉在乎?

现代文:李日越感觉很奇怪,问太尉在吗?

古文:曰:夜去矣。

现代文:回答说,夜间走了。

古文:兵几何?

现代文:又问,你们有多少兵?

古文:曰:千人,将谓谁?曰雍颢也。

现代文:回答说,一千人。又问,将领是谁,答,是雍颢。

古文:日越沉吟久,谓其下曰:我受命必得李君,今获颢,不塞此望,必见害,不如降之。

现代文:李日越沉思良久,对他部下说,我接受的命令是必须抓到李光弼,现在抓到雍颢不能满足史思明的愿望,回去我必死,不如投降。

古文:遂请降。颢与之俱至。

现代文:于是李日越便投降了,和雍颢一起到了唐营。

古文:光弼悉又尝伏军守河阳,与史思明相持经年。

现代文:李光弼曾经领兵守河阳,与史思明对持了一年。

古文:思明有战马千匹,每日洗马于河南,以示其多。

现代文:史思明有一千多匹战马,每天在河南边洗马,用来显示他的马多兵强。

古文:光弼乃于诸营检获牝马五百匹,待思明马至水际,尽驱出之。

现代文:李光弼便在诸营中选出母马五百匹,等史思明的马下河时,他把母马赶下河,因为母马都有马驹在城内,所以母马不间断地嘶鸣。

古文:洛城无粮,又不可守。

现代文:思明的战马听着母马嘶叫,便渡过河束,李光弼都赶进了军营。

古文:公计若何?陟曰:加兵陕州,退守潼关。

现代文:又,李光弼在河阳时,听说史思明已过了黄河,便从远道迂回赶到了东能守,你怎么想的?韦陟说:增兵陕州,退守潼关。

古文:光弼曰:此盖兵家常势,非用奇之策也。

现代文:李光弼说,你这是用兵的常规,不是奇妙之策。

古文:不若移军河阳,北阻泽潞,据三城以抗之。胜即擒之,败即自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则猿臂之势也。

现代文:不如移军河阳北边在泽潞阻击,据守三城与他对抗,胜了就可抓住他;败了,则可据城自守,内外呼应,使贼不敢西侵,这就叫猿臂之势。

古文:思明至偃师,光弼令将士赴河阳,独以麾下五百余骑为殿军,当石桥路,秉烛徐行,贼不敢逼。

现代文:史思明到了偃师。李光弼命令将士赴河阳,以他的五百多骑兵殿后。用石头挡住路和桥,只能打着灯笼慢慢走。

古文:乙夜达城。

现代文:贼不敢逼近,晚间到达城内。

古文:迟明,思明悉众来攻,诸将决死而战,杀贼万余众,生擒八十人,器械粮储万计。

现代文:第二天黎明,史思明率众来攻城,诸将拼死而战,杀贼一万多。活捉了八十人,缴获的器械粮食上万,并抓住了大将徐璜、王李秦。

古文:擒其大将徐璜、王李秦思明大惧,退筑城以相拒。

现代文:史思明很惊慌,只好退回去筑城对抗。

古文:光弼将战,谓左右曰:凡战危事,胜负击之。光弼位为三公,不可死于贼手。事之不捷,誓投于河。

现代文:李光弼又要出战,对他的部下说:凡是战争到了最后的时候,都关系到胜利与失败的问题,我李光弼身为三公,决不能死在敌人之手,若是失败了,我决心投河。

古文:适城上见河稍远,恐或急事难至,遂置剑于靴中,有必死之志。

现代文:可是城与河离的稍远,怕到时候难到河边,他便把短剑放在靴中,他下定了必死的决心。

古文:光弼之未至河南也,田神功平刘展后,逗留于杨府,尚衡、殷仲卿相攻于兖郓,来瑱旅拒而还襄阳。

现代文:这一仗打胜了。他在城西向西方拜舞。军中将士大为感动。后来军队转移到临淮镇守,李光弼带病而行,兵士们抬着他直接到了泗州,李光弼没有到达河南。田神功打败刘展后,逗留在杨府;尚衡、殷仲卿二人攻打兖、郓;来瑱军拒贼回到襄阳。

古文:朝廷患之。及光弼至徐州,史朝义退走,田神功遽归河南。尚衡、殷仲卿、来瑱皆惧其威名,相继赴关。

现代文:朝廷深患叛贼未除,令光弼到徐州,史朝义退走了。田神功也很快地归回河南,尚衡、殷仲卿、来瑱都惧怕光弼,相继赴关。

古文:吐蕃将犯上都,手诏追光弼率众赴长安。

现代文:吐蕃进犯京都,皇上下手诏催李光弼速率兵赴长安。

古文:光弼与程元振不协,观天下之变,迁延不至。

现代文:李光弼与程元振二人不和睦,观察局势的变化,迟迟不到京城。

古文:初光弼用师严整,天下服其威名。凡所号令,诸将不敢仰视。

现代文:起初,光弼治军很严,威名震天下,凡是他下的命令,诸将不敢不服。

古文:及其有田神功等诸军,皆不受其制。因此不得志,愧耻成疾,薨于徐州,年五十七。

现代文:后来,有田神功等诸军,都不受他的控制,因此,光弼很不得志,感到很耻辱,很惭愧,忧郁成疾,死于徐州,时年五十七岁。

古文:其母衰老,庄宅使鱼朝恩吊问。

现代文:他的母亲很衰老了。朝廷派庄宅使鱼朝恩去吊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