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二·异人二

古文:陆法和王梵志王守一李子牟吕翁管子文袁嘉祚郑相如

现代文:陆法和王梵志王守一李子牟吕翁管子文袁嘉祚郑相如

古文:陆法和

现代文:陆法和

古文:陆法和隐于江陵百里洲。

现代文:陆法和隐居在江陵的百里洲。

古文:衣食居处,与沙门同,自号居士,不至城廓,容色常定,人莫测也。

现代文: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都与出家修道的人相同,自称居士,不到城市里去,面容神色总是一个样儿,毫无喜怒哀乐的变化,谁也猜不透他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变化。

**古文:侯景始降于梁,法和谓南郡朱元英曰: 贫道应共檀越击侯景,为国立效。 **

现代文:侯景刚刚投降了梁国,法和对南郡朱元英说: 贫道我应当与施主共同打击侯景,为国效力。

**古文:元英问击之何也,法和曰: 正自如此。 **

现代文:元英问他打击侯景干什么,法和说: 正该这样做。

**古文:及景渡江,法和时在清溪山,元英往问之曰: 侯景今图城,其事云何? **

现代文:等到侯景过江的时候,法和正住在清溪山,元英前去问他道: 侯景现在要攻城,这件事应当怎样对待?

古文:法和曰: 宜待熟时,不撩自落。

现代文:法和说: 应当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会不打自败。

**古文:檀越但待侯景熟,何劳问也。 **

现代文:施主只管等待侯景给予一个好机会,您不必问我。

**古文:因问克不,乃曰: 亦克,亦不克。 **

现代文:元英又问他能不能攻下来,他说: 也可能攻下来,也可能攻不下来。

古文:景遣将任约,众号五万,伐湘东王于江陵。

现代文:侯景派遣部将任约率领五万人马,进军江陵讨伐湘东王。

**古文:兵将逼,法和乃出诣湘东云: 自有兵马,乞征任约。 **

现代文:当任约的军队逼近江陵时,法和出山去见湘东王说: 我自有兵马,今向您请命出战任约。

古文:召诸蛮弟子八百人,在江津,二日便发,王遣胡僧袩,领千余人与之同行。

现代文:他召集了各处蛮夷弟子八百人驻扎在江津,两天之后便出发了,湘东王派遣胡僧袩带领一千余人与法和同行。

**古文:法和登舰大笑曰: 无量兵马。 **

现代文:法和登上兵船大笑说: 我们有无数的人马。

古文:江陵多神祠,人俗常所祈祷,自法和军出,无复一验,人以为诸神皆从行故也。

现代文:江陵一带有很多神殿寺庙,当地人的风俗是经常到这些地方祈祷,自从法和的军队出发之后,人们再不去寺庙祈祷了,因为他们都以为各位神灵都跟从法和出兵打仗去了。

古文:至赤洲湖,与任约相对。

现代文:法和的军队到了赤洲湖,与任约的军队形成对峙。

古文:法和乘轻舟,不介胄,沿流而下,去约军一里。

现代文:法和乘坐轻便小船,不披戴盔甲,沿流而下,到离任约军队一里远的地方。

**古文:乃远谓将士曰: 观彼龙睡不动,吾军之龙甚自踊跃,即攻之。 **

现代文:便远远地对将士们说: 看到对方的龙旗像睡了一样并不飘动,而我军的龙旗则挥舞踊跃的时候,要立即发起进攻。

古文:纵火舫于前,而逆风不便,法和执白羽扇以麾风。

现代文:法和的军队起动大船冲在前面,因为逆风不便于行动,法和便手持白色羽毛扇子指挥风向。

古文:风势即反,约众皆见梁兵步于水上,于是大溃,皆投水。

现代文:风向顿时反移过来,任约的部下都看见梁国的战士正布置在水上。见到大船顺风冲来,立即溃败,纷纷跳进水里。

古文:约逃窜不知所之。

现代文:任约逃窜了,不知逃到了什么地方。

**古文:法和曰: 明日午时当得。 **

现代文:法和说: 明日中午时就能抓到他。

古文:及期未得。

现代文:第二天中午并没有抓到任约。

**古文:人问之,法和曰: 吾前于此洲水干时,建一刹,语檀越等,此虽为刹,实是贼摽,今何不白摽下求贼也。 **

现代文:人们便问法和。他说: 我以前在这个洲里水干的时候修建了一座佛塔,我对施主们说,这虽是一座佛塔,实际上是个贼摽。现在何不现成地去摽下抓贼呢。

古文:如其言,果见任约在水中,抱刹柱头,才出鼻,遂擒之。

现代文:像他说的一样,果然看见任约正在水里抱住塔柱的顶端,刚刚露出鼻孔,有人便上去捉住了他。

**古文:约言求就师目前死,法和曰: 檀越有相,必不死,且于王有缘,决无他虑,王于后微得檀越力。 **

现代文:任约请求让他死在法和大师面前,法和说: 施主面有吉相,肯定不会死的,而且与湘王有缘分,请不要有任何顾虑,湘东王以后还要稍稍借助施主的力量呢。

古文:果释,用为郡守。

现代文:任约果然被释放了,湘东王用他当了郡守。

古文:及西军围江陵,约以兵赴救,力战焉。

现代文:待西军围江陵时,任约出兵援救,与敌军奋力作战。

古文:法和既平任约,乃还谓湘东王曰: 侯景自然平矣。

现代文:法和平息了任约的军队后,便回报湘东王说: 侯景自然而然就会平息的。

**古文:一无可虑。 **

现代文:用不着有半点忧虑。

古文:蜀贼将至,法和乃请守巫峡待之,乃总诸军而往。

现代文:蜀贼快要攻上来了,法和又请命镇守巫峡等待贼军。

古文:先运石以填江,三日,水遂分流,横之以铁鏁。

现代文:他统领各路军队前往巫峡,先运石头填到江里,三天之后江水便为石头堵截分散流淌,他们又在水上拉上了铁锁链。

古文:萧纪果遣蜀将渡峡口,势蹙,进退不可。

现代文:萧纪果然命令蜀将率军渡过峡口,但形势险阻,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古文:王琳与法和经略,一战而歼之。

现代文:王琳与法和运筹谋略,一战而歼灭了他们。

古文:山中多毒虫猛兽,法和授其禁戒,不复噬螫。

现代文:巫峡附近的山里有许多毒虫猛兽,法和教给将士如何防范,他们便不再遭受咬伤中螫的痛苦。

古文:所近江湖,必于岸侧结草,云此处放生,渔者皆无得。

现代文:他让兵士在江湖岸边驻扎,说这里能够避免杀害生灵,有人想要扑杀生灵也得不到它们。

**古文:时将兵,犹禁诸军渔捕,有窃为者,中夜猛兽必来欲噬之,有弟子戏截蛇头,来诣法和,法和曰: 汝何意杀蛇? **

现代文:他又告诫将士禁止随意扑杀,如有偷着扑杀的,半夜猛兽必来咬他吃他。有个弟子砍掉蛇的脑袋玩耍,召来见法和时,法和说: 你为什么杀蛇?

古文:因指以示之,弟子乃见蛇头齚袴裆而不落。

现代文:说着指给这个人看,这个人便见蛇的脑袋咬住自己的裤裆不放。

**古文:又有人以牛试刀,一下而头断,来诣法和,法和曰: 有一断头牛,就卿徵命殊急,若不为作功德,一月内报至。 **

现代文:又有个人拿牛试刀的锋利与否,一刀下去牛头被砍断了,来见法和时,法和说: 有一头断了脑袋的牛,十分着急地向你索求它的命。你如果不为它作功德祈祷谢罪,一月之内必有报应降临。

古文:其人不信,数日果死。

现代文:那个人不相信,几天之后果然死了。

古文:其言多验。

现代文:法和的话,大多数应验了。

古文:元帝以法和为郢州刺史,法和不称臣,其启文印名上自称居士。

现代文:元帝任命法和为郢州刺史,法和并不在皇帝面前称臣,在他的公文和印鉴上他自称居士。

**古文:后乃自称司徒,帝谓仆射王褒曰: 我来未尝有意用陆为三公,而自称何也? **

现代文:后来又自称司徒,元帝跟仆射王褒说: 我从未有意任用陆法和为三公,他却以三公自称,这是怎么回事?

**古文:褒曰: 彼即以道术自命,容是先知。 **

现代文:王褒说: 他既然以道术自命,可能这是他的先见。

**古文:帝曰: 法和功业稍重。 **

现代文:元帝说: 法和的功业确实比较重。

古文:遂就拜为司徒。

现代文:于是就拜他为司徒。

古文:后大聚兵舰,欲袭襄阳而入武关,帝使止之,法和乃尽致其兵,谓使者曰: 法和求道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岂窥人主之位,但与主有香火因缘救援耳。

现代文:之后,他大量聚集兵船,准备袭击襄阳而挺进武关。元帝派人制止他,法和便把全部兵权交出来,对使者说: 法和是求道的人,对佛道天王尚不希求,岂能把人主的位子放在眼里,我只因与君主有香火的缘分才来援救他罢了。

**古文:今既被疑,是业定不可改也。 **

现代文:现在既然被他怀疑,这番功业是肯定成就不了了。

古文:于是设供养,具大包薄饼。

现代文:于是,他就摆上供品,都是薄薄的大蒸饼。

**古文:及西魏举兵,法和赴江陵,帝使人逆之曰: 此自能破贼,但镇郢州,不须动也。 **

现代文:等到西魏举兵讨伐梁国时,法和急忙赶赴江陵,元帝派人挡住他说: 这次自能破贼,你只要镇守郢州就行,不用你出动了。

古文:法和乃还州,垩其城门,着粗白布衫布袴,邪中,大绳束腰,坐苇席,终日乃脱之。及闻梁灭,复取前凶服,着之受吊,梁人西入魏,果见包饼焉。王梵志

现代文:法和便返回郢州,用白色垩粉涂刷城门,身穿白色粗布大衫和裤子,斜系着头巾,腰上束着大麻绳,坐在苇席上,过了整整一天才脱掉这身打扮,后来听说梁国灭亡了,他又把前面穿过的那套凶服拿出来穿上,接受人们的吊丧。梁人进入西魏时,果然看到当初法和所摆放的大包饼。王梵志

古文: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

现代文:王梵志是卫州黎阳人。

古文: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当隋文帝时,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朽烂,德祖见之,乃剖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德祖收养之。

现代文:在黎阳城东面十五里处有个人叫王德祖,隋文帝在位时,他家里有棵林檎树,树上生了个斗大的瘤子,过了三年腐烂了,德祖看见后便剖开这个瘤子的外皮,看到里面有个胎儿,便把他收养了起来。

**古文:至七岁,能语,曰: 谁人育我,复何姓名? **

现代文:这个小孩长到七岁时,会说话了,他说: 谁生养了我,叫什么名字?

古文:德祖具以实语之,因名曰林木梵天,后改曰梵志。

现代文:德祖便将他的身世如实跟他说了,于是起名叫林木梵天,后来改叫梵志。

古文:曰王家育我,可姓王也。

现代文:他说: 王家养育了我,我就姓王吧。

古文:梵志乃作诗示人,甚有羲旨。

现代文:梵志作诗给别人看,诗写得很有义理和旨趣。

古文:王守一

现代文:王守一

古文:唐贞观初,洛城有一布衣,自称终南山人,姓王名守一,常负一大壶卖药。人有求买之不得者,病必死,或急趁无疾人授与之者,其人旬日后必染沉痛也。

现代文:唐朝贞观初年,洛阳城有个平民百姓叫王守一,自称是终南山人,经常背着个大壶卖药,有人求他买药买不到的,必然病重而死;如果他急忙赶着没病的人送给他药,这人十天后必定染上重病。

古文:柳信者,世居洛阳,家累千金,唯有一子。

现代文:有个叫柳信的,祖祖辈辈住在洛阳,他家有万贯财产,却只有一个儿子。

古文:既冠后,忽于眉头上生一肉块。

现代文:儿子成年后,忽然在眉头生出个肉块。

古文:历使疗之,不能除去,及闻此布衣,遂躬自祷请,既至其家,乃出其子以示之。

现代文:多次让人治疗,肉块也不能除掉,听说有这么个王守一,他便亲自登门祈求,请到家里后,便叫出儿子让他看。

古文:布衣先焚香,命酒脯,犹若祭祝,后方于壶中探一丸药,嚼傅肉块,复请具樽俎。

现代文:王守一先点上香,叫人摆上酒肴果脯,就像祭奠什么一样,然后才从药壶里取出一丸药。用嘴嚼一嚼摊敷在肉块上,又叫摆上酒肉筵席。

古文:须臾间,肉块破,有小蛇一条突出在地,约长五寸,五色烂然,渐渐长及一丈已来。

现代文:不多时,肉块破了,有一条小蛇露出来掉在地上,长约五寸,五彩斑斓,渐渐长到一丈左右长。

古文:其布衣乃尽饮其酒,叱蛇一声,其蛇腾起,云雾昏暗。

现代文:王守一把筵席上摆的酒喝光了,对着蛇呵叱一声,那条蛇便腾空跃起,顿见云露缭绕天色昏暗。

古文:布衣忻然乘蛇而去,不知所在。

现代文:王守一忻然自得地骑着蛇飞去,不知飞到了什么地方。

古文:李子牟

现代文:李子牟

古文:李子牟者,唐蔡王第七子也,风仪爽秀,才调高雅,性闲音律,尤善吹笛,天下莫比其能。

现代文:李子牟是唐朝蔡王的第七个儿子,他的风度仪表清爽俊秀,才调高雅,爱好音乐精通音律,尤其善于吹笛子,天下没有能赶上他的。

古文:江陵旧俗,孟春望夕,尚列影灯。

现代文:江陵一带的旧俗,每逢正月十五日夜晚,江边挂起一排排的彩灯。

古文:其时士女缘江,軿阗纵观。

现代文:两岸挤满了前来观灯的男男女女和他们乘坐的彩车。

**古文:子牟客游荆门,适逢其会,因谓朋从曰: 吾吹笛一曲,能令万众寂尔无哗。 **

现代文:子牟客游于荆门,正赶上这个热闹的场面,便对同游的朋友说: 我吹奏一支笛子曲,能叫万人寂静无声。

古文:于是同游赞成其事。

现代文:同游者深表赞成。

古文:子牟即登楼,临轩回奏,清声一发,百戏皆停,行人驻愁,坐者起听,曲罢良久,众声复喧。

现代文:子牟便登上楼去临窗独奏,清脆悦耳的笛声一响,各种喧声吵语立即停止,行人止住脚步,坐者站立起来,全都沉浸在他的笛声之中,一曲吹罢很久,各种声音才又恢复了喧哗。

古文:而子牟恃能,意气自若,忽有白臾,自楼下小舟行吟而至,状貌古峭,辞韵清越,子牟洎坐客,争前致敬。

现代文:而子牟也因很相信自己的才能,神气悠然自得,忽然有个白发白须的老头儿从楼下小船上边行边吟来到面前,他相貌古朴严峻,话音清亮激越,子牟及在座的客人争着上前致敬。

古文:臾谓子牟曰: 向者吹笛,岂非王孙乎?

现代文:老翁对子牟说: 刚才吹笛子的莫不是王孙么?

**古文:天格绝高,惜者乐器常常耳。 **

现代文:格调实在绝高,可惜的是乐器太平常了。

**古文:子牟则曰: 仆之此笛,乃先帝所赐也,神鬼异物,则仆不知,音乐之中,此为至宝,平生视仅过万数,方仆所有,皆莫能知,而臾以为常常,岂有说乎? **

现代文:子牟则说: 我的这支笛子乃是先帝所赐给的,神鬼所有的奇异之物我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但我知道这支笛子在乐器之中算是至宝,有生以来我所见到的乐器仅仅超过一万种,但没有什么能比上这支笛子的。而你却认为这很平常,莫非有什么说道呢?

**古文:臾曰: 吾少而习焉,老犹未倦,如君所有,非吾敢知,王孙以为不然,当为一试。 **

现代文:老翁说: 我从小就学习吹笛子,老了仍没有倦怠。像您所用的这支笛子,不是我敢于知道的,王孙如以为不是这样,应当让我为您试一试。

古文:子牟以授之,而臾引气发声,声成而笛裂。

现代文:子牟把笛子递给他,老翁引气发声,声音刚刚吹出来笛子便破裂了。

**古文:四座骇愕,莫测其人,子牟因叩颡求哀,希逢珍异。臾对曰: 吾之所贮,君莫能吹。 **

现代文:周围的人见了十分惊讶,猜不透他是什么人,子牟也急忙叩头哀求,希望能见到珍贵奇异的笛子,老翁对他说: 我所保存的笛子您都不能吹。

古文:即令小僮,自舟赍至,子牟就视,乃白玉耳,臾付子牟,令其发调,气力殆尽,纤响无闻,子牟弥不自宁,虔恭备极。

现代文:便令小僮从船里拿了来,子牟上去一看,乃是一支白玉笛子。老翁交给子牟,叫他吹出声调,他用尽气力吹出的声音却纤弱细小得听不到,子牟更加心情不宁静,虔诚恭敬到了极点。

古文:臾乃授之微弄,座客心骨冷然。

现代文:老翁接过笛子轻轻吹弄,在座的人便感到透心彻骨的寒冷。

**古文:臾曰: 吾愍子志尚,试为一奏。 **

现代文:老翁说: 我同情您的志趣和爱好,现在为您试着吹奏一下。

古文:清音激越,遐韵泛溢。

现代文:只听到清亮的笛音激昂腾越,余韵飞扬充溢。

古文:五音六律,所不能偕,曲未终,风涛喷腾,云雨昏晦,少顷开霁,则不知臾之所在矣。

现代文:为普通的五音六律所不能比拟,一曲未终,只见风涛喷腾,云而迅至,天空昏暗,转眼之间云散天晴,这位吹笛子的老翁却不知去了什么地方。

古文:吕翁

现代文:吕翁

古文:开元十九年,道者吕翁,经邯郸道上邸舍中,设榻施席,担囊而坐。

现代文:开元十九年,道家吕翁经过邯郸道上的一个客店,设床铺席解开包袱坐下来休息。

古文:俄有邑中少年卢生,衣短裘,乘青驹,将适于田,亦止邸中,与翁接席。

现代文:一会儿来了个县邑里的少年卢生,他身穿短袄,骑一匹青马,要到乡下田庄去,也是路过客店住宿休息的,与吕翁的铺位紧挨着。

**古文:言笑殊畅,久之,卢生顾其衣袋弊亵,乃叹曰: 大丈夫生世不谐,而因如是乎。 **

现代文:他口若悬河,谈笑自如,说笑了一阵之后,看看自己的衣着打扮,觉得有些破旧寒酸,叹道: 大丈夫生在世上不顺利,而困顿潦倒到这步!

**古文:翁曰: 观子肤极腧,体胖无恙,谈谐方适;而叹其困者,何也? **

现代文:吕翁说: 看你肤色舒展滋润,体魄肥壮强健,言谈诙谐舒畅;你却慨叹自己困顿,这是为什么?

**古文:生曰: 吾此苟生耳,何适之为。 **

现代文:卢生说: 我这不过是苟且活着罢了,有什么舒适可言呢!

**古文:翁曰: 此而不适,而何为适? **

现代文:吕翁说: 像你这样都不感到舒适,怎样才叫舒适呢?

古文:生曰: 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茂而家用肥,然后可以言其适。

现代文:卢生道: 应当建功立业名声四扬,出为将帅入为宰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氏族更加兴旺发达而家用更为丰盛富裕,然后才可以谈舒适。

古文:吾志于学而游于艺,自惟当年,朱紫可拾,今已过壮室,犹勤田畆。

现代文:我本有志于经学而遍习六艺。自应在年富力强时就可得到高官厚禄,无奈如今已经过了壮年却仍然奔波于田亩之间。

**古文:非困而何? **

现代文:这不是困顿又是什么?

**古文:言讫,目昏思寐,是时主人蒸黄粱为馔,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 子枕此,当令子荣适如志。 **

现代文:说完,两眼朦胧,昏昏欲睡,这时店主人已蒸上黄粱要做饭,吕翁便从自己包裹里拿出一个枕头递给他,说: 你枕上它,就可以叫你如愿以偿地得到荣华舒适。

古文:其枕瓷而窍其两端,生俯首枕之,寐中,见其窍大而明朗可处,举身而入,遂至其家。

现代文:那个枕头是瓷的,两端有孔洞,卢生接过来倒头便睡,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睡梦中,他见枕头两端的孔洞大而明朗可以进人,便抬起身来走了进去,于是到了自己的家。

古文:娶清河崔氏女,女容甚丽而产甚殷。

现代文:他娶了清河崔氏的女儿为妻,其妻姿容十分美丽,又能一个接着一个地给他频频生孩子。

古文:由是衣裘服御,日已华侈,明年,举进士,登甲科,解褐授校书郎,应制举,授渭南县尉,迁监察御史起居舍人,为制诰。

现代文:从此,衣着车骑日益奢华,第二年便举进士登甲科,脱掉布衣换上官服授为校书郎,应制举又授渭南县尉,迁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兼制诰衔。

古文:三年即真。

现代文:三年后即为实职。

古文:出典同州,寻转陕州。

现代文:出典同州,又转陕州。

古文:生好土功,自陕西开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赖之,立碑颂德。

现代文:卢生喜好在土地上作功夫,于是自陕西开通黄河,引水八十里用来接济水利不通的地方,当地居民由此获益不浅,便为他立碑颂德歌功。

古文:迁汴洲岭南道采记使,入京为京兆尹。

现代文:之后迁任汴州岭南道采记使,又入京都为京兆尹。

古文:是时神武皇帝方事夷秋,吐蕃新诺罗、龙莽布攻陷爪沙,节度使王君夐新被叙投河隍战恐,帝思将帅之任,遂除生御史中丞河西陇右节度使,大破戎虏七千级,开地九百里,筑三大城以防要害,北边赖之,以石征功焉,归朝策勋,恩礼极崇,转御史大夫吏部侍郎。

现代文:这时神武皇帝正在用心对付夷狄、吐蕃的新诺罗与龙莽布发兵攻陷爪沙,节度使王君夐跟他们在河隍交战失败,皇帝正想任命新的将帅,便封卢生为御史中丞河西陇右节度使,他统兵大破戎虏七千,开拓疆土九百里,在要害处建起三座大城楼,北部边境的居民得以休养生息,便为他刻石记功,回到朝廷后记功行赏,皇帝以恩礼相待,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吏部侍郎。

古文:物望清重,群情翕习,大为当时宰相所忌,以飞语中之,贬端州刺史,三年征还,除户部尚书。未几,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萧令嵩、裴侍中光庭同掌大政,十年,嘉谋密命,一日三接,献替启沃,号为贤相。同列者害之,遂诬与边将交结,所图不轨,下狱,府吏引徒至其门,追之甚急,生惶骇不测。

现代文:他在朝廷中位显权重名望高,是文武群臣瞩目的核心人物,大为当时宰相所忌恨,便以流言蜚语中伤他,结果被贬为端州刺史,三年后又被召回朝廷,任为户部尚书,没过多久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萧令嵩,裴光庭共同执掌国家大政,十年间,他参与了大政方针及机密命令的策划制定工作,一日三接旨,十分操劳,号称贤相,同辈中有人要害他,诬告他与边镇守将互相勾结图谋不轨,结果他被关进监狱,衙役领着人到他门前,追究盘问逼得很紧,他惧怕有什么不测之灾祸就要临头。

**古文:注其妻子曰: 吾家本山东,良田数顷,足以御寒馁,何苦求禄,而今及此,思复衣短裘,乘青驹,行邯郸道中,不可得也。 **

现代文:哭着对妻说: 我家本住山东,有良田数顷,不愁温饱,何苦自寻烦恼偏去追求高官厚禄,如今落到这个地步,再想过那种穿短袄骑青马走在邯郸道上的自在日子,已经得不到了。

古文:引刀欲自裁,其妻救之得免。

现代文:说完,抽刀要自杀,幸被老婆抢救自杀未遂。

古文:共罪者皆死,生独有中人保护,得减死论,出授欢牧。

现代文:与他一起犯罪的人都被处死了,唯独卢生有人保护得以免除死刑,授衔欢牧,逐出朝廷。

古文:数岁,帝知其冤,复起为中书令,封赵国公,恩旨殊渥,备极一时。

现代文:数年之后,皇帝知道他冤枉,又起任他为中书令,封为赵国公,皇恩极重,为一时之最。

古文:生有五子。僔、倜,俭、位、倚。僔为考功员外,俭为侍御史,位为太常丞,季子倚最贤。年二十四,为右补阙。

现代文:他有五个儿子:僔、倜、俭、位、倚,僔为考功员外,俭为侍御史,位为太常丞,小儿子倚最为贤能,年仅二十四,为右补阙。

古文:其姻媾皆天下望族。

现代文:他们的老丈人家也都是天下有名的望族。

古文:有孙十余人,凡两窜岭表,再登台铉,出入中外。回翔台阁,三十余年间,崇盛赫奕,一时无比。

现代文:卢生有孙子十余人,三十多年以来,卢生两次远放岭南又重登宰相职位,出入于朝廷内外,回翔于台阁之间,高官厚禄,恩崇显赫,一时无比。

古文:末节颇奢荡,好逸乐,后庭声色皆第一。

现代文:生活末节也十分奢侈放荡,他喜欢玩乐,家里的歌伎女色都是第一流的。

古文:前后赐良田甲第,佳人名马,不可胜数。

现代文:前后两次由皇帝赐给他的良田甲第、美人名马等,不计其数。

古文:后年渐老,屡乞骸骨,不许,及病,中人候望,接踵于路,名医上药毕至焉。

现代文:后期年纪渐渐老了,他屡次请求告老还乡,均未应允,到有病的时候,前来看望问候的人络绎不绝,站满了门前的道路,名医纷纷登门诊治,名贵药品应有尽有。

古文:将终,上疏曰: 臣本山东书生,以田圃为娱,偶逢圣运,得到官序。

现代文:临终之前,卢生给皇帝上书道: 臣本是山东一介书生,以管理园为乐业,偶逢圣朝时运,得列官宦之序。

古文:过蒙荣奖,特受鸿私,出拥旄钺,入升鼎辅,周旋中外,绵历岁年,有忝恩造,无裨圣化。负乘致寇,履薄战竟,日极一日,不知老之将至。

现代文:过蒙圣上荣宠奖掖,特受吾皇鸿恩偏爱,出为将帅得拥重兵,入登相位荣升首辅,周旋于朝廷内外,连绵而历岁年。深感有愧于恩造而无益于圣化;唯恐因负乘而致寇,终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如此日甚一日,不觉老之将至。

古文:今年逾八十,位历三公,钟漏并歇,筋骸俱弊,弥留沉困,殆将溘尽。

现代文:今已年过八十,官位历任过三公,钟漏都到了停歇之时了,精疲力尽,弥留沉困,殆将溘尽。

古文:顾无诚效,上答休明,空负深恩。永辞圣代,无任感恋之至。

现代文:顾无诚效以上答休明,空负深恩而永辞圣代,无住感念留恋之至。

古文:谨奉表称谢以闻。

现代文:此谨奉表称谢以闻。

古文:诏曰: 卿以俊德,作余元辅,出雄藩坦,入赞缉熙,升平二纪,实卿是赖。

现代文:皇帝传下诏书说: 卿以俊才贤德为我的重要辅佐,出师称雄于藩国,旦入朝相赞于缉熙,我朝二世升平。实赖爱卿之力。

**古文:比因疾累,日谓痊除,岂遽沉顿,良深悯默,今遣骠骑大将军高力士就第候省,其勉加针灸,为余自爱,燕冀无妄,期丁有喜。 **

现代文:在你疾病绕身之后,天天听说即将痊愈,不料突然如此沉重,我心深感同情怜悯,今特派遣大将军高力士前往府上慰问,你要勉加针灸,为我而自爱,愿我的希望不会落空,盼望你的喜讯!

古文:其夕卒。

现代文:那天晚上就死了。

**古文:卢生欠伸而寤。见方偃于邸中,顾吕翁在傍,主人蒸黄粱尚未熟,触类如故,蹶然而兴曰: 岂其梦寐耶。 **

现代文:卢生翻了翻身就醒过来了,发现自己正躺在客店里,又看到吕翁也在自己身边,店主人蒸着的黄粱米饭尚未做熟呢,用手触摸周围的东西时也都依然如故,这才顿然醒悟道: 这不是做了一场梦么!

**古文:翁笑谓曰: 人世之事,亦犹是矣。 **

现代文:吕翁笑着说: 人世间的事也跟你梦里的情况一个样呀!

古文:生然之。

现代文:卢生点头称是。

古文:良久谢曰: 夫宠辱之数,得丧之理,生死之情,尽知之矣。

现代文:他沉思好长时间之后,向吕翁致谢道: 人生在世,宠辱之际遇,得失之道理,生死之感情,通过这场梦,我算全都知道了。

**古文: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 **

现代文:这就是先生不让我胡思乱想的原因,晚生岂敢不接受您的教诲!

古文:再拜而去。

现代文:说罢,再拜而去。

古文:管子文

现代文:管子文

**古文:李林甫为相初年,有一布衣诣谒之,阍吏谓曰: 朝廷新命相国,大僚尚未敢及门,何布衣容易谒之耶。 **

现代文:李林甫刚当宰相的头一年,有一个未入仕途的书生登门拜见他,守门人对这位书生说: 朝廷新任命的相国公,连文武大臣都还没敢登门,你一个平民百姓要见此谈何容易啊!

**古文:布衣执刺,待于路旁,高声自称曰: 业八体书生管子文,欲见相国伸一言。 **

现代文:书生拿着名帖站在路旁等待,高声自报来意说: 专修八体书法的书生管子文,要见相国公申述一句话。

古文:林甫召之于宾馆,至夜静,月下揖之。

现代文:林甫把他召到宾馆里,到夜深人静时,在月光下面召见了他。

**古文:生曰: 仆实老于书艺,亦自少游图籍之圃,尝窃见古昔兴亡,明主贤臣之事,故愿谒公,以伸一言。 **

现代文:书生说: 我其实熟悉的是书法艺术,但因自小漫游在图书典籍堆里,也曾涉及古往历代的兴亡和明君贤臣的事情,所以愿意拜见相国公,向您申述一句话。

古文:林甫曰: 仆偶各位于辅弼,实非才器,已恐不胜大任,福过祸随也。

现代文:林甫说: 老臣偶然列入宰相之位,实在不是我的才器够当宰相的资格,我曾深恐不能胜此大任,担心福过头了灾祸就会跟随而来。

**古文:君幸辱玉趾,敢授教于君,君其无惜药石之言,以惠鄙人。 **

现代文:有幸见到您不辞劳苦前来赐教,我才敢向您请教,您尽管不惜以药石之言赐恩于我这鄙薄之人。

古文:生曰: 古人不容易而谈者,盖知谈之易听之难也。

现代文:管生说: 古人之所以认为不容易与别人说话,是因为他们知道说话容易而听话难呀。

古文:必能少览容易之言,而不容易而听,则涓尘皆可以裨海岳也。

现代文:必能少听容易听的话,而选择不容易听的话而听之,才能使轻如灰尘的话也可以对重如海岳的事都有所裨益。

**古文:况圣哲云: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

现代文:况且圣哲早已说过: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古文:公若闻一言即欲奉而行之,临一事即悉心狥意,如此,则虽日纳献言之士,亦无益也。 **

现代文:相国公如果每听到一句话就想去奉行,每面临一件事情就全心全意地去对待;那么,虽然天天接纳向您进献意见的人士,也是无补于事的。

**古文:林甫乃容恭意谨而言曰: 君但一言教仆,仆当书绅而永为箴诫。 **

现代文:听到这里,林甫变得神情恭顺态度庄重起来,说: 请您只将一句话赐教于我,我当写在外衣的大带子上永远作为自己的信条和警诫之言。

古文:生曰: 君闻美言必喜,闻恶言必怒。

现代文:管生说: 您听到好听的话必然欢喜,听到不好听的话必定生气。

古文:仆以美言誉君,则无裨君之事。以恶言讽君,既犯君之颜色,既犯君之颜色,君复怒我。

现代文:我用好听的话夸您,对您的事情则毫无裨益;用不好听的话讽劝您,必然使您脸上不光彩;既然使您脸上不光彩,您更生我的气。

古文:即不得尽伸恶言矣。

现代文:这就不能尽说不好听的话了。

古文:美言狥而损,恶言直而益。君当悉察之。

现代文:美言曲折而有损害,恶言直率而有裨益,您要仔细观察分析之。

**古文:容我之言,勿复加怒。 **

现代文:既然让我说话,就请不要生我的气。

古文:林甫不觉膝席而听。

现代文:林甫不知不觉地双膝抵席洗耳恭听。

古文:生曰: 君为相,相天子也,相天子,安宗社保国也。宗社安。万国宁,则天子无事。天子无事,则君之无事。

现代文:管生说: 您为宰相,相的是天子;相天子就是安顿宗社保护国家;宗社安定万国宁静,天子便没有事情;天子无事,您就无事。

古文:设或天下有一人失所,即罪在天子,罪在天子,焉用君相。

现代文:假设天下有一个人不能得其所,其罪过就在于天子;罪过即在天子,还用您去相他干什么?

古文:夫为相之道,不必独任天下事,当举文治天下之民,举武定天下之乱,则仁人抚疲瘵,用义士和斗战。

现代文:为相之道就在于不必独任天下事,应当推举通晓文治的人去管理天下之民,推举通晓武略的人去平定天下之乱,仁德之人能够体恤和解除天下的痛苦,义勇之士能够和解与平息天下的争斗。

古文:自修节俭,以讽上,以化下,自守忠贞,以事主,以律人,固不暇躬勤庶政也。

现代文:您只管自修节俭,以节俭讽劝皇上,用以教化百姓;只要自守忠贞,用以服务于君主,用以要求于别人,这样,您就没有时间去亲自管理行政事务了。

古文:庶政得人即治,苟不得人,虽才如伊吕,亦不治。

现代文:行政庶务只要选好恰当的人才他就管理好,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才,您就是才如伊吕,自己也管不过来,管不到好处。

**古文:噫,相公慎之。 **

现代文:好了,相国您要好好想想我说的这些。

古文:林甫听之骇然,遽起拜谢之。

现代文:林甫听了这些话,很是惊讶,立即起来拜谢管生。

**古文:生又曰: 公知斯运之通塞耶。 **

现代文:管生又说: 您知道时运之通与塞的变化规律吧。

**古文:林甫曰: 君当尽教我,我当终身不忘。 **

现代文:林甫说: 您应当全都教给我,我一定终生不忘。

古文:生曰: 夫治生乱,乱生治,今古不能易也。

现代文:管生说: 治生乱,乱生治,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规律。

古文:我国家自革隋乱而治,至于今日,乱将生矣。

现代文:那大唐国家通过革除隋朝的动乱走上了安定的局面,到了今天,动乱将要发生了。

**古文:君其记之。 **

现代文:您可一定要记住这件事啊!

古文:林甫又拜谢。

现代文:林甫又一次拜谢他。

古文:至曙,欲闻于上,縻从一爵禄,令左右潜守之。

现代文:到天亮时,李林甫想把这次与管生的谈话奏禀皇上,封给管生一个爵位,便让左右的暗中看守着他。

**古文:坚求退曰: 我本柢欲达一言于公,今得竭愚悃,而又辱见纳,又何用阻野人之归也。 **

现代文:他却非要回去不行,说: 我本来只是想送一句话给您,现在已将愚思竭诚奉告,而又蒙您屈尊接见和采纳,怎么还不让我回去呀。

古文:林甫坚留之不得,遂去。

现代文:林甫强留不得,他便走了。

古文:林甫令人暗逐之,生至南山中一石洞,其人寻亦入石洞,遽不见生。唯有故旧大笔一。

现代文:林甫派人暗中跟着他,管生走进南山之中的一个石洞里,跟他的人待了一会儿也进了石洞,管生突然不见了,只有他过去用过的一支大毛笔。

古文:其人携以白林甫,林甫以其笔置于书阁,焚香拜祝。

现代文:这个人便带着这支毛笔回去,把经过情况报告给李林甫,林甫把这支毛笔放在书房里,点上香叩拜祷告。

古文:其夕,笔忽化为一五色禽飞去。不知所之。

现代文:当天夜晚,那支毛笔忽然化为一只五彩斑斓的禽鸟飞走了,不知飞到了什么地方。

古文:袁嘉祚

现代文:袁嘉祚

古文:唐宁王傅袁嘉祚,为人正直不阿,能行大节,犯颜悟主,虽死不避。

现代文:唐宁王的师傅袁嘉祚,为人正直不阿,能够奉行大节,敢于直言犯上,虽死也不回避。

古文:后为盐州刺史,以清白尤异升闻。

现代文:后来成为盐州刺使,因出奇的清白而闻名。

古文:时岑羲、萧至忠为相,授嘉祚开州刺史,嘉祚恨之,频言其屈。

现代文:当时,岑羲与萧至忠当宰相,任命嘉祚为开州刺史,嘉祚非常恨他们,一再声明自己委屈。

**古文:二相大怒,诟嘉祚曰: 愚夫,叱令去。 **

现代文:二相大为恼怒,辱骂嘉祚说: 纯粹是个笨蛋,把他赶出朝廷!

古文:嘉祚方惆怅,饮马于义井,有一人背井坐,以水濯手,故溅水。

现代文:嘉祚正惆怅生气,一天他去义井饮马,有个人背对井坐着,用水洗手,故意溅起水来几次惊吓嘉祚的马。

**古文:数惊嘉祚马,嘉祚忿之,骂曰: 臭卒伍,何事惊马。 **

现代文:嘉祚气坏了,骂道: 臭当兵的,为什么惊吓我的马!

**古文:其人顾嘉祚曰: 眼看使于蠮蠛国,未知死所,何怒我焉。 **

现代文:那人看了看嘉祚说: 眼看你就要出使去蠮蠛国,不知道将来死在什么地方,还对我发火呢!

古文:嘉祚思其言不能解,异之。

现代文:嘉祚想来想去感到他的话不能理解,对此大为惊异。

古文:明复至朝,果为二相所召,迎谓曰: 知公迹素高,要公衔朝命充使。

现代文:第二天嘉祚又上了朝,果然被两个宰相所召见,二相迎士前来对他说: 我们知道您的行为功绩向来很高,所以让您带上朝廷的使命去充当使节。

**古文:今以公为卫尉少卿,往蠮蠛国报聘,可乎? **

现代文:现在以您为卫尉少卿,前往蠮蠛国报到上任,可以吗?

古文:嘉祚辞以不才,二相日行文下。

现代文:嘉祚以自己没有能力为由极力推辞,两位宰相便在当天下达了行文命令。

**古文:嘉祚大恐,行至义井,复遇昨惊马人,谓嘉祚曰: 昨宰相欲令使远国,信乎。 **

现代文:嘉祚非常恐惧,他走到义井,又遇见昨天惊吓他马的那个人,那人对嘉祚说: 昨天我就知道宰相要命令你出使遥远的国家,果然如此吧?

古文:嘉祚下马拜之,异人曰: 公无忧也,且止不行。

现代文:嘉祚下马向他行礼,这个异人说: 您不用担忧,只管拖着不上路就是了。

**古文:其二相头已悬枪刃矣,焉能怒公。 **

现代文:那两个宰相的脑袋已经悬挂在枪刃上了,哪里还能对您发火呢?

古文:言毕不知所之。

现代文:说完,便不知去向了。

古文:间一日,二相皆诛,果如异人言矣。

现代文:隔了一天,两个宰相都被杀死了,果然像那个异人所说的一样。

古文:其蠮蠛国在大秦国西数千里,自古未尝通,二相死,嘉祚竟不去。

现代文:那个蠮蠛国远在大秦国以西数千里,自古以来未曾沟通过,两个宰相既然死了,嘉祚也就一直没有去。

古文:郑相如

现代文:郑相如

古文:郑虔工诗嗜酒,性甚闲放。

现代文:郑虔工于诗而嗜于酒,性格非常闲散豪放。

古文:玄宗爱其旷达,欲致之郎署,又以其不事事,故特置广文馆,命虔为博士,名籍甚著。

现代文:唐玄宗喜爱他的旷达,想让他到官署里作郎中主持一个部门的工作,又因他不善于管理事务,所以就把他安置在广文馆,授给他博士衔,他的名声和职衔十分昭著。

古文:门庭车马,无非才俊。

现代文:门庭上来往出入的车马,座上客都是当时的才子学者。

古文:有郑相如者,沧州人,应进士举入京,闻虔重名,以宗姓因谒,虔因之叙叔侄,见其老倒,未甚敬之,后数日谒,虔独与坐,问其艺业,相如笑谓虔曰: 叔未知相如,应以凡人遇,然人未易知。

现代文:有个叫郑相如的,是沧州人,参加选拔进士的考试来到京城,听说郑虔的赫赫大名,便以同宗同姓的名义去拜见他,郑虔因此与他以叔侄相称,见他老气横秋,并不怎么敬重他。过了几天相如又来拜见郑虔,郑虔一个人与他对坐,问他学的是哪门学问,相如笑着对他说: 叔并不了解相如,故用平常眼光看待我;然而,一个人确实不容易被别人了解。

古文:既见问,敢不尽其词,相如若在孔门,当处四科,犹居游、夏之右,若叔在孔门,不得列为四科。

现代文:既然问我,怎敢不把话说透彻呢?相如如果是孔门弟子,就该处在四科之列,居于游、夏之上;如果叔是孔门弟子,就不能列入四科。

**古文:今生不遇时而应此常调,但销声晦迹而已。 **

现代文:我现在是因为生不逢时才应付这种科举考试的流行方式,为的是让自己的真相销声匿迹而已。

古文:虔闻之甚惊,请穷其说。

现代文:郑虔听了非常惊异,便请他继续说下去。

古文:相如曰: 孔子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之也,今相如亦知之。

现代文:相如说: 孔子自称有谁继承周朝大业,即使一百年后的事他也知道;如今相如也知道这件事情。

古文:然国家至开元三十年,当改年号,后十五年,当有难。天下至此,兵革兴焉,贼臣篡位。

现代文:我看大唐国家到开元三十年就会改变年号,再往后十五年,国家当有灾难,至此,天下战争兴起,贼臣篡夺皇位。

古文:当此时,叔应授伪官,列在朝省,仍为其累。愿守臣节,可以免焉。

现代文:到那时,叔就会被任为叛贼政权的官员,排列在朝廷省署之中,后来仍然为此事受到拖累,尽管您愿意恪守为臣的节操,得以免除重罚。

古文:此后苍生涂炭未已。

现代文:从今以后,黎民百姓将无休止地遭受涂炭践踏。

古文:相如今年进士及第,五选得授衢州信安尉,至三考,死于衢州。

现代文:相如今年能够考中进士,五选被授为衢州信安尉,到了三考,死于衢州。

**古文:官禄如此,不可强致也。 **

现代文:官禄命中就是这样,不能强求呀!

古文:其年果进士及第,辞虔归乡,及期而选,见虔京师,为吏部一注信安尉,相如有喜色,于是辞虔赴任。

现代文:那年相如果然考中了进士,辞别郑虔返回故乡,到了考期时又参加选拔,在京师见到郑虔,在吏部注册为信安尉,相如面带喜色,于是辞别郑虔前去赴任。

**古文:初一考,问衢州考吏曰: 郑相如何。 **

现代文:第一考时,郑虔询问衢州考官道: 郑相如怎么样?

**古文:曰: 甚善。 **

现代文:答道: 非常好。

**古文:问其政,曰: 如古人。 **

现代文:问其政绩,答道: 跟古人一样。

**古文:二考又考之,曰,无恙。三考又问之,考吏曰: 相如校考后,暴疾不起。 **

现代文:第二考时又参加了,说是身体尚好,第三考时郑虔又打听他的情况,考官说: 相如考试之后,暴病不起。

古文:虔甚惊叹,方思其言。

现代文:郑虔大为惊叹,于是想起相如原先说的话。

古文:又天宝十五年,禄山反,遣兵入京城,收诸官吏赴洛阳。

现代文:天宝十五年安禄山造反,派兵进入京城,收罗朝廷官吏送到了洛阳。

古文:虔时为著作郎,抑授水部郎中。

现代文:郑虔当时是著作郎,被强行授予水部郎中职位。

古文:及克复,贬衢州司户,至任而终。

现代文: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郑虔被贬为衢州司户,到了任上就死了。

古文:竟一如相如之言也。

现代文:这些情况竟然都像相如原先所说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