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二十三·龙六

古文:卢君畅元义方平昌井虎头骨法喜寺龙庙豢龙者孔威华阴湫崔道枢

现代文:卢君畅元义方平昌井虎头骨法喜寺龙庙豢龙者孔威华阴湫崔道枢

古文:金龙子黄驯临汉豕烧龙柳翁

现代文:金龙子黄驯临汉豕烧龙柳翁

古文:卢君畅

现代文:卢君畅

古文:故东都留守判官祠部郎中范阳卢君畅为白衣时,侨居汉上。

现代文:以前东都留守判官祠部郎中范阳的卢君畅还是老百姓的时候,侨居汉水。

古文:尝一日,独驱郊野,见二白犬腰甚长,而其臆丰,飘然若坠,俱驰走田间。

现代文:曾经有那么一天,他独自骑马走在郊野,看见两条狗,狗的腰身特别长,胸甚肥厚,好像悬浮着要掉下来。

古文:卢惧甚,鞭马而归。未及行数里,衣尽沾湿。

现代文:那两条狗一块跑在田垅上。卢君畅惊讶和一般的狗不同,就勒住马望着那两条狗。

古文:方悟二犬乃龙也。

现代文:不一会儿两条狗都跳进一个大水池中,紧接着那池水便波浪汹涌,马上有两条白龙从池子里升起。云气密布当空,风雷大吼大震。卢君畅很害怕,打马往回跑,没跑出几里,衣服全被雨浇湿,才知道那两条狗就是龙。

古文:元义方

现代文:元义方

古文:元义方使新罗,发鸡林州。遇海岛,中有泉,舟人皆汲水饮之。

现代文:元义方出使新罗国,从鸡林州出发,遇到一个小岛,岛上有泉水,船上的人都打泉水喝。

古文:忽有小蛇自泉中出。

现代文:忽然有一条小蛇从泉眼里钻出来。

**古文:海师遽曰: 龙怒。 **

现代文:海师忙说: 龙生气了!

古文:遂发。

现代文:于是立即就出发。

古文:未数里,风云雷电皆至,三日三夜不绝。

现代文:未行几里,风云雷电全都到来,三天三夜没有停歇。

古文:及雨霁,见远岸城邑,乃莱州。

现代文:等到雨过天晴,望见远处对岸的城邑,原来已是莱州。

古文:平昌井

现代文:平昌井

古文:平昌城旧与荆水通,有神龙出入焉,故名龙城。

现代文:平易城以前与荆水是通连的,有一条神龙在里边出出入入,所以叫做龙城。

古文:外国有寺曰咀呵罗,寺有神龙住米仓中。

现代文:外国有一座寺叫 咀呵罗 ,寺中有一条神龙住在米仓里。

古文:奴取米,龙辄却。

现代文:奴仆去取米,龙就往后退。

古文:奴若常取米,龙即不与。

现代文:奴仆要是经常取米,龙就不给。

古文:仓中米若尽,奴向龙拜,仓即盈溢。

现代文:仓里的米用光了,奴仆就向龙跪拜,仓里的粮食就又满了。

古文:虎头骨

现代文:虎头骨

古文:南中旱,即以长绳系虎头骨,投有龙处。

现代文:南中一带遇上天旱,就用长绳子拴住虎头骨,扔到有龙的地方。

古文:入水,即数人牵制不定。

现代文:虎头骨一入水,就让几个人牵扯着,也无法让它停住。

古文:俄顷,云起潭中,雨亦随降。

现代文:不一会儿,云就从潭中升起,雨也紧接着就下起来。

古文:法喜寺

现代文:法喜寺

古文:政阳郡东南有法喜寺。

现代文:政阳郡东南有一座寺庙叫法喜寺。

古文:去郡远百里,而正居渭水西。

现代文:这寺离郡一百里远,而正处在渭水之西。

古文:唐元和末,寺僧有频梦一白龙者自渭水来,止于佛殿西楹,蟠绕且久,乃直东而去。

现代文:唐元和年末,寺中有一个和尚频频梦见一条白龙从渭水来,在佛殿西柱子下停住,蟠绕很久,才直奔东方而去。

古文:明日则雨。

现代文:做梦第二天就下雨。

古文:如是者数矣。

现代文:这种情况已经多次了。

古文:其僧异之,因语与人。

现代文:那和尚很奇怪,就告诉了别人。

古文:人曰: 福地盖神祗所居,固龙之宅也。

现代文:那人说: 福地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本来就是龙的住处。

古文:而佛寺亦为龙所依焉。故释氏有天龙八部,其义在矣。

现代文:而佛寺也受到龙的依赖,所以释迦牟尼有天龙八部,它的意义就在这里。

古文:况郊野外寺,殿宇清敞,为龙之止,不亦宜乎?

现代文:何况郊野之外的寺院,殿宇清洁宽敞,作为龙的住处,不也很合适吗?

**古文:愿以土龙置于寺楹间,且用识其梦也。 **

现代文:希望你做一条土龙放到殿柱子之间,将用它来验证一下你的梦。

古文:僧召工,合土为偶龙,具告其状,而于殿西楹置焉。

现代文:那和尚便召集工匠,用土制作一条龙。他把梦中龙的样子详细地告诉工匠们。做成之后就放在殿西柱子下边。

古文:功毕,甚得云间势,蜿蜒鳞鬣,曲尽其妙,虽丹青之巧,不能加也。

现代文:做得很像云雾中的活龙,鳞鬣生动,动态蜿蜒,尽得其妙,即使很好的画家,也不能画得比这更像。

古文:至长庆初,其寺居人有偃于外门者,见一物从西轩直出,飘飘然若升云状,飞驰出寺,望谓水而去。

现代文:到长庆年初,一个住在这个寺院里的人,有一天仰卧在门外,见有一个东西从窗出来,轻飘飘的,像一朵云,飞出寺院,向渭水飞去。

古文:夜将分,始归西轩下,细而观之,果白龙也。

现代文:天将黑的时候,那东西才回到西窗下。仔细一看,果然是一条白龙。

古文:明日因告寺僧。

现代文:第二天他就告诉了寺中的和尚。

古文:僧奇之。

现代文:和尚觉得奇怪。

古文:又数日,寺僧尽赴村民会斋去。至午方归。

现代文:又过了几天,寺里的和尚全都到村民那里会斋去了,直到晌午才回来。

古文:因入殿视,像龙已失矣。

现代文:进殿一看,用土做的那条龙不见了。

**古文:寺僧且叹且异,相顾语曰: 是龙也,虽假以土,尚能变化无方,去莫如其适,来莫穷其自。果灵物乎? **

现代文:和尚们又是惊叹又是奇怪,互相看着说: 这一定是龙。尽管它是用土做的,尚且可以变化不定。去,不知它到什么地方去;来,不知它从什么地方来。果然是灵物吧?

古文:及晚,有阴云起于渭水,俄而将逼殿宇。

现代文:到了晚上,从渭水飘来阴云,不多时就要逼近殿宇。

古文:忽有一物自云中跃而出,指西轩以入。

现代文:忽然有一个东西从云中跳出来,从西窗飞入。

古文:寺僧惧惊,且视之,乃见像龙已在西楹上。

现代文:和尚们又惊又怕。走近一看,见那条用土做的龙居然已经附在西柱上了。

古文:迫而观之,其龙鬐鬣鳞角,若尽沾湿。

现代文:仔细一看,那龙的鬐、鬣、鳞、角,好像全都湿了。

古文:自是因以铁锁系之。

现代文:从此以后,就用铁链把它锁起来了。

古文:其后里中有旱涝,祈祷之,应若影响。龙庙

现代文:这以后里中有了旱涝灾情,向它祈祷,非常灵验。龙庙

古文:汾水贯太原而南注。

现代文:汾水横贯太原而向南流。

古文:水有二桥。

现代文:水上有两座桥。

古文:其南桥下尝有龙见,由是架龙庙于桥下。

现代文:那南边的桥下曾经有龙出现,因此在桥下盖了龙庙。

古文:故相国令狐楚居守北都时,有一龙自庙中出,倾都士女皆纵观。近食顷,方拿奋而去。

现代文:以前相国令狐楚居守北都的时候,有一条龙从庙中出来,全城的男男女女都尽情观看,将近一顿饭的工夫,它才腾跃振奋地离去。

古文:旋有震雷暴雨焉。

现代文:立刻就有震雷暴雨发生。

古文:又明年秋,汾水延溢,有一白蛇自庙中出,既出而庙屋摧圮,其桥亦坏。

现代文:另外,第二年秋,汾水水涨,有一条白蛇从庙里出来,一出来庙就倒塌了。那桥也坏了。

古文:时唐太和初也。

现代文:那时是唐朝太和年初。

古文:豢龙者

现代文:豢龙者

古文:牛僧孺镇襄州日,以久旱,祈祷无应,有处士自云豢龙者,公请致雨。

现代文:牛僧儒镇守襄州的时候,因为久旱,祭祀求雨没见效,听说有一位处士自己说是养龙的,牛公就请他想办法下雨。

古文:处士曰: 江汉间无龙,独一湫泊中有之,黑龙也。

现代文:那处士说: 江汉一带没有龙,只有一个水池中有一条,是黑龙。

**古文:强驱逐之,虑为灾,难制。 **

现代文:如果硬逼它出来,担心造成灾害,很难制住它。

古文:公固命之。

现代文:牛公坚决让他去做,他就去了。

古文:果有大雨,汉水漫涨,漂溺万户。

现代文:果然下了一场大雨,汉水暴涨,淹了上万户人家。

古文:处士惧罪,亦亡去。

现代文:那处士怕加罪于他。吓跑了。

古文:孔威

现代文:孔威

古文:唐咸通末,舒州刺史孔威进龙骨一具,因有表录其事状云: 州之桐城具善政乡百姓胡举,有青龙斗死于庭中。

现代文:唐咸通年末,舒州刺史孔威进献龙骨一具,并且有表奏描述这件事说: 舒州所属的桐城县善政乡有一个百姓叫胡举,有青龙斗死在他家的院子里。

古文:时四月,尚有茧箔在庭。

现代文:当时是四月,院子里还有养蚕用的竹筛子。

古文:忽云雷暴起,闻云中击触声,血如酾雨,洒茧箔上,血不氵于箔,渐旋结聚,可拾置掌上。

现代文:忽然间云雷暴起,听到云中有打斗触碰的声音,血就像下雨,洒到养蚕用的竹筛子上。那血不污染筛子,渐渐集中凝结,可以拾起来放到手掌上。

古文:须臾,令人冷痛入骨。

现代文:不一会儿就让人感到刺骨般冷痛。

古文:初龙拖尾及地,绕一泔桶,即腾身入云。

现代文:一开始,一条龙尾巴拖在地上,围绕着一桶泔水。然后又腾飞钻进云里。

古文:及雨,悉是泔也。

现代文:等到下雨,下的全是泔水。

古文:龙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疮。

现代文:龙死了之后,把它剖开,发现它的咽喉里有一个大疮。

古文:凡长十余尺。

现代文:龙共长十多尺。

古文:身尾相半。

现代文:龙的身和尾巴各占一半。

古文:尾本褊薄。

现代文:尾巴又细又薄。

古文:鳞鬣皆鱼。

现代文:鳞鬣就像鱼鳞。

古文:唯有须长二丈。

现代文:只有须子有两丈长。

古文:其足有赤膜翳之。

现代文:它的脚有红色的角膜蒙着。

古文:双角各长二丈。

现代文:两只角都有两丈长。

古文:其腹相自龃龉。

现代文:它的肚子自相抵触。

古文:时遣大云仓使督而送州。

现代文:当时派大云仓使指挥人马把死龙送往舒州。

古文:以肉重不能全举,乃剸之为数十段,载之赴官。

现代文:因为龙肉很重,不能整个搬运,就把它割成几十段,载运到州府。

古文:华阴湫

现代文:华阴湫

古文:唐咸通九年春,华阴县南十里余,一夕风雷暴作,有龙移湫,自远而至。

现代文:唐朝咸通九年春,华阴县南十里多,一天晚上风雷突然大作,有龙福山造地,是远方而来。

古文:先其崖岸高,无贮水之处,此夕徙开数十丈。

现代文:原先那地方崖岸挺高,没有贮水的地方,这天晚上山崖迁徙,崩裂开几十丈。

古文:小山东西直南北,峰峦草树,一无所伤。

现代文:东西向的小山变成了南北向的,而峰峦草木一无所伤。

古文:碧波回塘,湛若疏凿。

现代文:山间新池碧波回荡,清澈得像疏道的渠道。

古文:京洛行旅,无不枉道就观。

现代文:京洛的行人旅客,没有不多走路程特意来看的。

古文:有好事者,自辇毂蒲津,相率而至。

现代文:有好事的,各自乘车坐船成群结伙而来。

古文:车马不绝音,逮于累日。

现代文:车马的声音不绝,一直持续多日。

古文:京城南灵应台有三娘湫,与炭谷相近,水波澄明,莫测深浅。

现代文:京城南灵应台有一个水池叫 三娘湫 ,与炭谷相近。这池子里的水,水波澄明,深浅莫测。

古文:每秋风摇落,常有草木之叶,飘于其上。

现代文:每到秋季秋风摇落树叶,常有一些草木之叶飘落池水之上。

古文:虽片叶纤芥,必而禽衔而去。

现代文:尽管树叶纤细微小,但是必有飞禽把它衔出去。

古文:祷祈者多致花钿锦绮之类,启视投之,歘然而没。

现代文:到这里来祭祀祈祷的,多半喜欢把花钿锦绮之类的东西扔到池里去。

古文:乾符初。有朝士数人,同游于终南山,遂及湫所,因话灵应之事。

现代文:开始扔的时候仔细看着,扔下去之后,很快沉下去了。乾符年初,有几个朝中当官的人,一块到终南山游玩,来到这个水池边。

古文:其间不信者,试以木石投之,寻有巨鱼跃出波心,鳞甲如雪。

现代文:于是就有人谈到这个池子是如何如何灵验。其中有不相信的,就试探着把石头木块之类扔下去。不久便有大鱼跃出水面,鳞甲雪亮。

古文:俄而风雨晦暝,车马几为暴水所漂。

现代文:不多时便风雨阴暗,车马差点被大水冲走。

古文:尔后人愈敬伏,莫有犯者。

现代文:此后人们更加敬服,没有敢能触犯的。

古文:崔道枢

现代文:崔道枢

古文:唐中书舍人书颜,子婿崔道枢举进士者屡屡。

现代文:唐朝中书舍人韦颜的女婿崔道枢,屡屡参加进士考试。

古文:一年春下第,归宁汉上所居。

现代文:一年春天不第,回家到汉水之畔的住处。

古文:因井渫,得鲤鱼一头长五尺,鳞鬣金色,其目光射人。

现代文:因为淘井,从井里捉到一条五尺长的鲤鱼。这条鱼的鳞和鬣都是金色的,它的目光射人。

古文:众视异于常鱼。令仆者投于江中。

现代文:大家见它不同于一般的鱼,就让仆人把它投到江里去。

古文:道枢与表兄韦氏,密备鼎俎,烹而食之。

现代文:崔道枢和他的表哥韦氏,偷偷地准备炊具,把它煮着吃了。

古文:经信宿,韦得疾暴卒。

现代文:两宿之后,韦氏得病突然死去。

古文:有碧衣使人引至府舍,廨宇颇甚严肃。

现代文:有一个穿碧色衣服的人把他领到一处府舍,这府舍很是庄严肃穆。

古文:既入门,见厅事有女子戴金翠冠,着紫绣衣,据案而坐。

现代文:进门之后,他看见一个头戴金翠冠,身穿紫绣衣的女子在厅里据案而坐。

古文:左右侍者皆黄衫巾栉,如宫内之饰。

现代文:左右的侍者都穿黄衣,服饰打扮有如宫中。

古文:有一吏人从后执簿领出。及轩陛间,付双环青衣,置于绣衣案上。

现代文:有一个小官吏从后面拿着簿子领韦氏出来,来到廊阶之间,把簿子交给一个梳着双环的婢女,由她放到绣衣女子的桌案上。

古文:吏引韦生东庑曹署,理杀鱼之状。

现代文:小官吏又领着韦氏来到东厢房里的一处官署,审理杀鱼的案子。

**古文:韦引过。道枢云: 非某之罪。 **

现代文:韦氏把过错推到崔道枢身上,说: 不是我的罪过。

古文:吏曰: 此雨龙也,若潜伏于江海湫湄,虽为人所食,即从而可辨矣。

现代文:那个官吏说: 这是一条雨龙。如果它潜伏在江河湖海之中,即使被人吃了,其实可以看出它不是凡品。

古文:但昨者得之于井中,崔氏与君又非愚昧,杀而食之,但难获免。然君且还,试与崔君广为佛道功德,庶几稍减其过。

现代文:只是前几天你们是从井里得到它的,崔道枢和你又不是愚昧之人,把它杀着吃了,只怕罪责难逃,但是你暂且回去,与崔道枢一起多做一些佛道功德之事试试,也许可以多少减轻一些罪过。

**古文:自兹浃旬,当复相召。 **

现代文:从现在算起,十天之后我还去找你。

古文:韦忽然而寤,且以所说,话于亲属,命道枢具述其事。

现代文:韦氏忽然醒来,就把那官吏的话说给亲属。亲属让崔道枢详细述说杀鱼之事。

古文:道枢虽怀忧迫,亦未深信。

现代文:崔道枢虽然心中怀有忧虑和压抑,但是也没太相信。

古文:才及旬余,韦生果殁。

现代文:刚到十天,韦氏果然死了。

古文:韦乃道枢之姑子也。

现代文:韦氏是崔道枢姑母的儿子。

古文:数日后,寄魂于母云: 已因杀鱼获罪,所至之地,即水府,非久当受重谴。

现代文:几天后,韦氏托梦对母亲说: 儿已经因为杀鱼而获罪,所到的地方就是水府,不久将受到严重的惩罚。

古文:可急修黄箓道斋,尚冀得宽刑辞。

现代文:母亲可以赶紧修黄箓作道场,还有希望惩办得宽一些。

**古文:表弟之过亦成矣,今夕当自知其事。 **

现代文:表弟的罪过也已经形成了,今晚他应该自知他的事情。

古文:韦母泣告道枢。

现代文:韦母哭着把梦中情形告诉了崔道枢。

古文:及暝,昏然而寝,复见碧衣人引至公署,俱是韦氏之所述。

现代文:等到天黑,崔道枢昏昏沉沉地睡下,见到穿碧色衣服的人把他领到一个公署,全都像韦氏讲过的那样。

古文:俄有吏执黑纸丹文书字,立道枢于屏侧,疾趋而入。

现代文:不一会儿有一个拿着黑纸红字文书的个官吏,让崔道枢在屏侧站着,他自己快步走进去。

古文:俄见绣衣举笔而书讫,吏接之而出,令道枢览之。

现代文:不一会儿又见那个穿绣衣的女子提笔写了些什么,小官吏便接到手里走了出来,让崔道枢看那上面写了些什么。

**古文:其初云: 崔道枢官至三品,寿至八十。 后有判云: 所害雨龙,事关天府。原之不可,案罪急追。所有官爵,并皆削除。年亦减一半。 **

现代文:崔道枢接过来一看,先写的是,崔道枢官至三品,寿到八十;后边又写道,害死了雨龙,事关天府,不能原谅,案情紧急,所有的官爵全都消除,年寿也削减一半。

古文:时道枢冬季,其母方修崇福力,才及春首,抱疾数日而终。

现代文:当时崔道枢去的时候正处在冬季。他的母亲开始修道场做功德。刚到春季,他就卧病不起,几天便死了。

古文:时崔妻拿咸在京师,韦颜备述其事。

现代文:那时崔道枢的妻儿老小都在京城。韦颜详细地述说了他的事情。

古文:旧传夔及牛渚矶是水府,未详道枢所至何许。

现代文:旧时传说夔州到牛渚矶是水府,不知崔道枢所去的水府是哪里。

古文:金龙子

现代文:金龙子

古文:唐昭宗文德二年正朔御武德殿,有紫气出于昭德殿东隅,郁郁如烟。

现代文:唐昭宗文德二年正月初一,皇上与群臣在武德殿议事。有一股紫气从昭德殿的东隅冒出来,好像郁郁的浓烟。

古文:令大内留后司寻其所出,得金龙子一枚,长五寸许。

现代文:皇上让宫中留后司寻找发出紫气的地方,寻到了一枚金龙子。这枚金龙子有五寸来长。

古文:群臣称贺。

现代文:群臣都向皇上祝贺。

古文:帝曰: 朕不以金龙为祥瑞,以偃息干戈为祥瑞。

现代文:皇上说: 我不认为金龙子是祥瑞之兆,我认为偃息兵戈天下太平才是祥瑞。

**古文:卿等各宜尽忠,以体朕怀。 **

现代文:你们各自都应该尽忠,以体念我的这种情怀。

古文:门下奏,请改文德二年为龙纪元年。

现代文:司事官有人禀奏,请求把文德二年改成龙纪元年。

古文:黄驯

现代文:黄驯

古文:荆州当阳县倚山为廨宇。

现代文:荆州当阳县靠山建成官署。

古文:内有井极深。

现代文:院中有一口很深的井。

古文:井中有龙窠。

现代文:井中有一个龙的巢穴。

古文:旁入不知几许。

现代文:任何人不知它有多深。

古文:欲晴霁及将雨,往往有云气自井而出。

现代文:天要变晴以及将要下雨的时候,往往有云气从井底冒出来。

古文:唐光化中,有道士称自商山来,入井中,取龙窠及草药而去。

现代文:唐朝光化年中,有一个道士自称从商山来,他下到井里,取到龙的巢穴和草药之后离去。

古文:其后有令黄驯者,到任之后,常系马于井旁,滓秽流渍,尽入于井中。

现代文:这以后有一个叫黄驯的县令,到任之后,常常把马拴在井边,各种污秽之物全都进入井中。

古文:或有讥之者,饰词以对。

现代文:有的人指责他,他总是回答些粉饰的话。

古文:岁余,驯及马皆瞽。

现代文:一年多一点之后,他和他的马全都瞎了眼。

古文:临汉豕

现代文:临汉豕

古文:邛州临汉县内有湫,往往人见牝豕出入,号曰 母猪龙湫 。

现代文:邛州临汉县内有一个水池,常常有人看见有一只母猪出入,人们便叫它 母猪龙池 。

古文:唐天复四年,蜀城大旱,使俾守宰躬往灵迹求雨。

现代文:唐朝天复四年,蜀城大旱,大小官员都到有灵迹的地方去求雨。

古文:于时邑长具牢醴,命邑寮偕往祭之。

现代文:这时候临汉县令也准备了牛羊肉、甜酒之类的供品,让县邑所有僚属一起到母猪龙池去祭祀。

古文:三奠迨终,乃张筵于湫上,以神胙客。

现代文:祭奠完了,就在池边摆下酒宴,让神赐福游客。

古文:坐于烈日,铺席。以湫为上,每酒巡至湫,则捧觞以献。

现代文:游客们坐于烈日之下,铺席,把池放在被尊敬的地位,每巡酒来到池边,捧杯向池献酒。

古文:俟雨沾足,方撤此筵。

现代文:要直等到雨下得淹脚面了才能撤掉此宴。

古文:歌吹方酣,忽见湫上黑气如云,氛氲直上,狂电烨然,玄云陡暗,雨雹立至。

现代文:歌声乐声正盛,忽然间池上黑气如云,雾气濛濛地直往上升。狂暴的雷电炸响,黑云密布,雨雹立刻泼撒下来。

古文:令长与寮吏,鼓舞去盖,蒙湿而归。

现代文:县令和同僚们欢欣鼓舞,丢掉帷盖,任由雨浇湿了然后才回去。

古文:翌日,此一境雨足,他邑依然赤地焉。

现代文:第二天,县境中雨水已足,而其它地方依然是干旱的土地。

古文:夫人之至诚,则龙畜亦能感动。

现代文:人极其真诚,那就连龙畜亦能感动。

古文:享德济旱,勿谓不智。

现代文:享有贤德救济旱情,不能说不是明智。

古文:烧龙

现代文:烧龙

古文:太江之南,芦荻之间,往往烧起龙。

现代文:长江以南的芦荻间,往往能烧起龙来。

古文:唐天复中,澧州叶源村民邓氏子烧畬,柴草积于天井,火势既盛,龙突出,腾在半空,萦带为火所燎,风力益壮,狂焰弥炽,摆之不落,竟以仆地而毙。长亘数百步。

现代文:唐天复年中,澧州叶源村一个姓邓的村民耕种前烧荒,把柴草堆在山中的洞穴中,火势着旺以后,有一条龙突然钻出来,腾在半空里。它身上带着一些火焰,因为空中风更大,火焰更旺,又不能赶快熄灭,到底把它烧死了,掉到了地上,有好几百步长。

古文:村民徙居而避之。

现代文:这个姓邓的村民为了避祸,把家搬到别处去了。

古文:朱梁末,辰州民向氏因烧起一龙,四面风雷急雨,不能扑灭。寻为煨烬,而角不化,莹白如玉。

现代文:朱梁王朝的末年,辰州一个姓向的居民烧起一条龙,四面风雷急雨都不能扑灭,很快便烧成灰烬,但是龙角没有烧化。

古文:向氏宝而藏之,湖南行军高郁酬其价而强取。

现代文:龙角莹如白玉,姓向的把它当成宝贝珍藏着。湖南行军高郁,给姓向的一点钱就硬把龙角拿走了。

**古文:于时术士曰: 高司马其祸乎?安用不祥之物以速之? **

现代文:当时有个术士就说: 高司马将有大祸临头,怎么还用这种不祥之物来召致祸患的来临呢?

古文:俄而被诛。

现代文:不久,高郁果然被杀。

古文:柳翁

现代文:柳翁

古文:天祐中,饶州有柳翁常乘小舟钓鄱阳江中,不知其居处妻子,亦不见其饮食。

现代文:天佑年间,饶州有个姓柳的老头经常坐着小船在鄱阳江里钓鱼,不知他在哪里居住,也不知他的妻子儿女是谁,也没人见过他吃饭喝水。

古文:凡水族之类,与山川之深远者,无不周知之。

现代文:凡是水族之类,以及山川的多深多远,他没有不知道的。

古文:鄱阳人渔钓者,咸谘访而后行。

现代文:鄱阳打渔的人们,全都先问他然后再行动。

古文:吕师造为刺史,修城掘濠,至城北则雨,止后则晴。

现代文:吕师造任刺史时,他大兴土木,修城挖沟,挖到城北就下雨,一停天就晴。

古文:或问柳翁。

现代文:有人问柳老头这是怎么回事。

古文:翁曰: 此下龙穴也。

现代文:柳老头说: 这下面是龙穴。

古文:震动其上,则龙不安而出穴。龙出则雨矣。

现代文:在它上面吵闹震荡,那么龙就不安,就从穴中跑出来,龙出来就要下雨。

**古文:掘之不已。必得其穴,则霖雨方将为患矣。 **

现代文:不停地挖下去,肯定会挖到龙穴,那就会下雨不止成为灾难了。

古文:既深数丈,果得方木长数十尺,交构叠之,累积数十重,其下雾气冲人,不可入而止。

现代文:挖到几丈深之后,果然挖到了。有一些几十尺长的方木,交叉叠摞在一起,累积几十层。那下边黑洞洞的,而且雾气冲人,不能进去,就不挖了。

古文:其木皆腥涎萦之,刻削平正,非人力所及。

现代文:那些木头上都缠绕着龙的口水,一股腥味,而且刻削得很平滑,很方正,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古文:自是果霖雨为患。

现代文:从此,果然连连下雨成为灾难。

古文:吕氏诸子将网鱼于鄱阳江,召问柳翁。

现代文:吕家的几个子弟要到鄱阳江上去捕鱼,把柳老头找来问他哪里有鱼。

**古文:翁指南岸一处, 今日唯此处有鱼,然有一小龙在焉。 **

现代文:柳老头指着南岸一个地方说: 今天只有那个地方有鱼,但是有一条小龙也在那里。

古文:诸子不信,网之,果大获。

现代文:几个孩子不信,就去下网,果然大有收获。

古文:舟中以巨盆贮之。

现代文:他们把打上来的鱼全都放在船上的一只大盆里。

古文:中有一鳝鱼长一二尺,双目精明,有二长须,绕盆而行。群鱼皆翼从之,将至北岸。

现代文:其中有一条一二尺长的鳝鱼,两眼精光有神,还有两根长须。它绕盆而行,群鱼都在两边跟着它。

古文:遂失所在。

现代文:要到北岸的时候,盆里的鱼全都没了。

古文:柳翁竟不知所终。

现代文:姓柳的老头也不知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