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六十二·禽鸟三

古文:鹅

现代文:鹅

古文:史悝

现代文:史悝

古文:晋太元中,章安郡史悝家有驳雄鹅,善鸣。

现代文:晋代太元年间,章安郡史悝家有只杂色的公鹅,喜欢鸣叫。

古文:悝女常养饲之,鹅非女不食,荀佥苦求之,鹅辄不食,乃以还悝。

现代文:史悝的女儿常常喂鹅吃食,不是史悝的女儿喂的食,鹅就不吃。荀佥向史悝要来这只鹅,鹅就不吃食,只好把鹅又还给了史悝。

古文:又数日,晨起,失女及鹅。

现代文:又过了几天,早晨起来,女儿和鹅一起不见了。

古文:邻家闻鹅向西,追至一水,唯见女衣及鹅毛在水边。

现代文:邻居家听到鹅向西面走的声音,史悝便追到一条河边,只看见女儿的衣服和鹅毛堆在河边。

古文:今名此水为鹅溪。

现代文:如今这条河就叫 鹅溪 。

古文:姚略

现代文:姚略

古文:而众鹅中有铃声甚清亮,候之,见一鹅咽颈极长,因罗得之,项上有铜铃,缀以银锁,有隐起元鼎元年字。

现代文:雀目夕昏鹅沟济南郡张公城的西北方向有个鹅沟。南燕的时候,有个打渔的人住在水边,经常听到鹅叫的声音,并且还在众多的鹅鸣中传出清亮的铃声。等到这群鹅游过来,他看见一只鹅的脖颈极长,于是用网扣住了这只鹅。发现鹅的脖子上有只铜铃,用银锁锁在脖子上,铃上隐隐约约地有突起的 元鼎元年 的字样。

古文:祖录事久视年中,越州有祖录事,不得名,早出,见担鹅向市中者。

现代文:祖录事久视年中,越州有祖录事,不得名,早出,见担鹅向市中者。

古文:鹅见录事,频顾而鸣,祖乃以钱赎之。

现代文:鹅见录事,频顾而鸣,祖乃以钱赎之。

古文:到僧寺,令放为长生。

现代文:到僧寺,令放为长生。

古文:鹅竟不肯入寺,但走逐祖后,经坊历市,稠人广众之处,一步不放,祖收养之。

现代文:鹅竟不肯入寺,但走逐祖后,经坊历市,稠人广众之处,一步不放,祖收养之。

古文:左丞张锡亲见说。

现代文:左丞相张锡说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事。

古文:周氏子

现代文:周氏子

古文:汝南周氏子,吴郡人也,亡其名,家于昆山县。

现代文:汝南周生是吴郡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了,他家住在昆山县。

古文:元和中,以明经上第,调选,得尉昆山。

现代文:元和年间,他考中了明经,安排选拔担任昆山尉。

古文:既之官,未至邑数十里,舍于逆旅中。夜梦一丈夫,衣白衣仪状甚秀,而血濡衣襟,若伤其臆者。

现代文:去昆山县赴任途中住在距离县城几十里的一个旅店里,夜里他梦见一个穿白衣服仪表俊秀的男子,这男子的衣襟染满了血,象是胸部受了伤。

古文:既拜而泣谓周生曰: 吾家于林泉者也,以不尚尘俗,故得安其所有年矣。

现代文:这男子行过礼哭着对周生说: 我是个住在树林泉水间的人,因为不喜欢尘世的搔扰,所以在树林泉水间安度许多年了。

古文:今以偶行田野间,不幸值君之家僮,有系吾者。

现代文:今天因为偶尔在田野之间走走,不幸被你家僮仆把我捉住用绳子拴上了。

古文:吾本逸人也,既为所系,心甚不乐,又纵狂犬噬吾臆,不胜其愤。

现代文:我本来是个隐居的人,被捉住之后,心里很不高兴。家僮又放恶狗咬伤了我的胸部,我气愤得忍受不了了,希望你能可怜并放了我。

**古文:愿君子悯而宥之,不然,则死在朝夕矣。 周生曰: 谨受教,不敢忘。 **

现代文:不然的话,我不久就会死去。 周县尉说: 我接受你的要求,不敢忘记。

古文:言讫忽寤,心窃异之。

现代文:说完忽然醒了,心中觉得这事很奇怪。

古文:明日,至其家。

现代文:第二天,他回到自己家里。

**古文:是夕,又梦白衣来曰: 吾前以事诉君,幸君怜而诺之,然今尚为所系,顾君不易仁人之心,疾为我解其缚,使不为君家囚,幸矣。 **

现代文:这天晚上,他又梦见白衣人来说: 我上一次把事情告诉了你,幸亏你怜悯并答应了我,可是现在我还被捆绑着,想你不会改变仁爱之心,快些替我解开绳子,使我不再被囚禁在你们家里,那就万幸了。

**古文:周即问曰: 然则尔之名氏,可得闻乎? **

现代文:周县尉就问他说: 然而你的名姓,能够告诉我吗?

**古文:其人曰: 我鸟也。 **

现代文:那个人说: 我是一只鸟。

古文:言已遂去。

现代文:说完就离开了。

古文:又明日,周生乃以梦语家僮,且以事讯之,乃家人因适野,遂获一鹅,乃笼归,前夕,有犬伤其臆,周生即命放之。

现代文:第二天,周县尉就把梦中的事和僮仆说了,并向僮仆询问这件事。原来家人到野外去,捉到了一只鹅,就用笼子装着回家来。前天晚上,有只狗伤了鹅的胸部。周县尉立即命令把鹅放了。

古文:是夕,又梦白衣人辞谢而去。

现代文:这天晚上,又梦见白衣人向他告辞道谢,然后就离去了。

古文:平固人

现代文:平固人

古文:处州平固人访其亲家,因留宿。

现代文:处州平固有个人去拜访他的亲家,被留下住宿。

**古文:夜分,闻寝室中有人语声,徐起听之,乃群鹅语曰: 明旦主人将杀我,善视诸儿。 **

现代文:半夜时,他听见寝室中有人说话的声音,便慢慢地起身过去仔细倾听,原来是群鹅在说话。一只鹅说: 明天早晨主人将要杀我,好好照看这群孩子吧。

古文:言之甚悉。

现代文:说得很清楚。

**古文:既明,客辞去,主人曰: 我有鹅甚肥,将以食子。 **

现代文:天亮以后,客人要走。主人说: 我有只鹅很肥,准备把它杀了给你吃。

古文:客具告之,主人于是举家不复食鹅。

现代文:客人就把听到的鹅的话全告诉了主人,主人全家从此不再吃鹅。

古文:顷之,举乡不食矣。

现代文:不多久,全乡的人也都不再吃鹅了。

古文:海陵斗鹅

现代文:海陵斗鹅

古文:乙卯岁,海陵郡西村中有二鹅斗于空中,久乃堕地,其大可五六尺,双足如驴蹄,村人杀而食之者皆卒。

现代文:乙卯年,海陵郡的西村里有两只鹅在空中相斗,过了很长时间后坠落到地上。它们大约有五六尺长,双脚象驴的蹄子那样大。村子里凡是杀了这两只鹅并且吃了鹅肉的人都死了。

古文:明年,兵陷海陵。

现代文:第二年,军队攻陷海陵。

古文:鸭

现代文:鸭

古文:晋周昉少时与商人泝江俱行,夕止宫亭庙下。

现代文:晋代的周昉少年时与商人一块逆江而行,傍晚来到宫亭庙外。

**古文:同侣相语: 谁能入庙中宿? **

现代文:同行的人们说: 谁敢到庙里去睡一宿?

古文:昉性胆果决,因上庙宿。

现代文:周昉胆大果断,就单独到庙里去睡,一宿都很平安。

古文:竟夕晏然,晨起,庙中见有白头老翁,昉遂擒之,化为雄鸭。昉捉还船,欲烹之,因而飞去,后竟无他。

现代文:早晨起来的时候,他看见庙里有一个白发老翁。周昉就去捉拿他,白头翁变成了一只雄鸭,周昉捉住鸭子回到船上,准备煮了吃肉,这雄鸭又跑了,后来也没有发生别的什么事。

古文:鹭

现代文:鹭

古文:冯法

现代文:冯法

古文:晋建武中,剡县冯法作贾,夕宿荻塘,见一女子,著服,白皙,形状短小,求寄载。

现代文:晋代建武年间,剡县的冯法作买卖。晚上船停荻塘里,他看见一个穿着丧服的女人,皮肤白皙,身形矮小,请求搭船。

**古文:明旦,船欲发,云: 暂上取行资。 **

现代文:第二天早晨,船正要出发,女人说: 我上岸去取出门用的钱物。

古文:既去,法失绢一疋,女抱二束刍置船中。

现代文:她离船后,冯法丢了一匹绢,这时那女人抱着两捆草回来放在船里。

古文:如此十上,失十绢。

现代文:那女人象这样上下了十次,就丢了十匹绢。

**古文:法疑非人,乃缚两足,女云: 君绢在前草中。 **

现代文:冯法怀疑她不是人,就捆上了她的两只脚,那女人说: 你的绢在前面的草丛中。

古文:化形作大白鹭,烹食之,肉不甚美。

现代文:说完身形变成了一只大白鹭。将大白鹭煮着吃了,肉味并不太好吃。

古文:钱塘士人

现代文:钱塘士人

古文:钱塘士人姓杜,船行。

现代文:钱塘有个书生姓杜。有一天他坐船外出,当时天下大雪并已到黄昏。

**古文:时大雪日暮,有女子素衣来,杜曰: 何不入船? **

现代文:有个穿着白衣服的女子走来,书生说: 你为什么不进到船舱里来?

古文:遂相调戏。

现代文:然后就调戏她。

古文:杜阖船载之,后成白鹭去。

现代文:书生关上船舱门将那个女子载走,没想到那女子后来又变成一只白鹭飞走了。

古文:杜恶之,便病死也。

现代文:姓杜的书生厌恶这件事,生病死了。

古文:黎州白鹭

现代文:黎州白鹭

古文:黎州通望县,每岁孟夏,有白鹭鹚一双坠地。

现代文:黎州的通望县,每年的初夏,都有一对白鹭鹚落到地上。

古文:古老传云,众鸟避瘴。临去,留一鹭祭山神。

现代文:古老的传说中说: 这是众鸟躲避瘴毒,临离开的时候,留下一对鹭鹚祭祀山神。

古文:又每郡主将有除替,一日前,须有白鹭鹚一对,从大渡河飞往州城,盘旋栖泊,三五日却回。

现代文:又传说,每郡的主将如果有了升迁替换的事,一天之前,一定会有一对白鹭鹚,从大渡河飞往州城,盘旋飞翔,栖息在水边,三五天又飞回去。

古文:军州号为先至鸟。

现代文:黎州的军人称这种鸟叫 先至鸟 。

古文:便迎新送故,更无误焉。

现代文:见到先至鸟,人们就开始准备迎接新上司送走老上司,从来没有过差错。

古文:雁南人捕雁

现代文:雁南人捕雁

古文:雁宿于江湖之岸,沙渚之中,动计千百,大者居其中,令雁奴围而警察。

现代文:雁夜间栖息在江河与湖的岸边,以及水中的沙洲上,往往都是千百只为一群。大的雁睡在中间,让雁奴围在外面并担任警戒。

古文:南人有采捕者,俟其天色阴暗,或无月时,于瓦罐中藏烛,持棒者数人,屏气潜行。

现代文:南方有捕捉大雁的人,专等那天色阴暗,或者没有月光的晚上,在瓦罐中藏好蜡烛,很多人拿着棒子,屏住呼吸悄悄地行走。

古文:将欲及之,则略举烛,便藏之。

现代文:接近雁群的时候,就略微举一下蜡烛,然后立即藏起来。

古文:雁奴惊叫,大者亦惊,顷之复定。

现代文:雁奴看见火光惊叫起来,雁群也被惊醒了,不一会又安定下来。

古文:又欲前举烛,雁奴又惊。

现代文:这时再向前举起蜡烛,雁奴又惊叫起来。

古文:如是数四,大者怒啄雁奴,秉烛者徐徐逼之,更举烛,则雁奴惧啄,不复动矣。

现代文:象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大雁生气了,就去啄雁奴。拿蜡烛的人再慢慢地向前逼进,再举起蜡烛。这时雁奴因为害怕被啄,不再骚动和鸣叫了。

古文:乃高举其烛,持棒者齐入群中,乱击之,所获甚多。

现代文:于是那人高高地举起蜡烛,拿棒子的人一起冲进雁群中,乱打一顿,就能捕获到很多雁。

古文:昔有淮南人张凝评事话之,此人亲曾采捕。

现代文:从前有个淮南人张凝评事讲述了这件事,张评事曾经亲自参加捕雁。

古文:海陵人

现代文:海陵人

古文:海陵县东居,人多以捕雁为业。恒养一雁,去其六翮以为媒。

现代文:在海陵县东边住的人大多以捕雁维持生活,家家都长年养着一只雁,拔去雁的六根大毛后用它作引雁。

**古文:一日群雁回塞时,雁媒忽人语谓主人曰: 我偿尔钱足,放我回去。 **

现代文:有一天,雁群回栖息地的时候,一只雁媒忽然说人话,对它的主人说: 我给你赚来的钱够多了,放我回去吧。

古文:因腾空而去,此人遂不复捕雁。

现代文:接着腾空飞走了。这个人就不再捕雁了。

古文:勾足

现代文:鸜鹆勾足

古文:鸜鹆交时,以足相勾,促鸣鼓翼如斗状,往往坠地。

现代文:八哥交配时,用脚互相勾着,短促地叫着,扇动翅膀象是在争斗的样子,往往坠落到地上。

古文:俗取其勾足为魅药。

现代文:民间习俗取八哥的勾足做魅药。

古文:能言

现代文:能言

古文:鸜鹆,旧言可使取火,效人言胜鹦鹉。

现代文:八哥,传说可以让它取火。它学人说话胜过鹦鹉。

古文:取其目精,和人乳研,滴眼中,能见烟霄外物。

现代文:取出它眼中的核仁,和人乳研在一起,滴到眼睛里,能看见云霄以外的东西。

古文:桓豁

现代文:桓豁

古文:晋司空桓豁之在荆州也,有参军,五月五日,剪鸜鹆舌教语,无所不名。

现代文:晋代司空桓豁在荆州的时候,有个参军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剪下八哥的舌头教它说话,没有什么不会说的。

古文:后于大会,悉效人语声,无不相类。

现代文:后来在一次大聚会中,让八哥摹仿一个人说话的声音,没有不像的。

古文:时有参佐齆鼻,因内头瓮中效之,有主典盗牛肉,乃白参军: 以新荷裹置屏风后。 搜得,罚盗得。

现代文:当时有个参佐患有鼻道阻塞发音不清的病,八哥就把头钻进瓮中模仿他的声音。有个主典偷了牛肉,用新鲜荷叶裹着放在屏风后面,八哥就告诉了参军,搜查出来后惩罚了偷肉的人。

古文:广陵少年

现代文:广陵少年

古文:广陵有少年畜一鸜鹆,甚爱之。

现代文:广陵有一个少年养了一只八哥,很喜爱它,但是在笼子里关养了八十天就死了。

古文:笼槛八十日死,以小棺贮之,将瘗于野。

现代文:少年用一个小棺材装着它,准备埋葬在野外。

古文:至城门,阍吏发视之,乃人之一手也,执而拘诸吏。凡八十日,复为死鸜鹆,乃获免。

现代文:到了城门,守门的官吏打开一看,是一只人手。于是把少年捉住并交给有关的官吏,一共关押了八十天,那只人手又变成八哥,少年才获免。

古文:雀

现代文:雀

古文:雀目夕昏雀皆至夕而不见物,人有至夕昏不见物者,谓雀盲是也。

现代文:麻雀都是到了晚上就看不见东西,也有到了晚间看不清东西的人,这种病叫做雀盲。

古文:鸺鹠夜察毫末,昼瞑目不见丘山,殊性也。

现代文:鸺鹠夜间能看清毫微,白天却目昏而看不见山丘,这都是因为有不同的天性啊。

古文:吊乌山

现代文:吊乌山

古文:蜀吊乌山,至雉雀来吊,最悲。

现代文:蜀地的吊乌山,等到雉雀都来吊唁情景,最令人悲伤。

古文:百姓夜燃火,伺取之,其无嗉不食,似特悲者。以为义则不杀。

现代文:百姓在夜间点上火,找机会捉拿雉雀。其中有的雉雀嗉子空空的没吃食,象是特别悲伤的鸟,百姓认为是义雀就不杀它。

古文:杨宣

现代文:杨宣

**古文:杨宣为河内太守,行县,有群雀鸣桑树上,宣谓吏曰: 前有覆车粟。 **

现代文:杨宣做河内太守的时候,有一次去县里,遇见一群雀在桑树上鸣叫。杨宣对随行的官吏说: 前面有一辆运谷子的车翻了。

古文:乌

现代文:乌

古文:越乌台

现代文:越乌台

古文:越王入国,丹乌夹王而飞,故句践得入国也。

现代文:越王回国的时候,丹乌鸟围着越王飞翔,所以勾践才能够回到国内。

古文:起望乌台,言乌之异也。

现代文:他修建了一座望乌台,来纪念丹乌鸟的奇异功绩。

古文:何潜之

现代文:何潜之

古文:晋时营道县令何潜之于县界得乌,大如白鹭,膝上髀下,自然有铜环贯之。

现代文:晋代营道县令何潜之在县界内捉到一只乌鸦,大小象白鹭一样。这只鸟的膝上面、大腿下面,天然地有铜环贯穿着。

古文:乌君山

现代文:乌君山

古文:乌君山者,建安之名山也,在县西一百里。

现代文:乌君山是建安县的一座名山,在县城西面一百里处。

古文:近世有道士徐仲山者,少求神仙,专一为志,贫居苦节,年久弥励。

现代文:近代有个道士叫徐仲山,从少年时代就开始追求得道成仙,并且非常专心虔诚,生活俭朴坚守节操,时间越长越坚定。

古文:与人遇于道,修礼,无少长皆让之。

现代文:他与别人在路上相遇,自觉遵守礼节,无论是老是少全都让人先行。

古文:或果谷新熟,辄祭,先献虚空,次均宿老。

现代文:当瓜果粮食刚刚成熟时,他就进行祭祀,第一次献给上天,第二次给德高年老的人。

古文:乡人有偷者坐罪当死。仲山诣官,承其偷罪,白偷者不死,无辜而诛,情所未忍。

现代文:乡里有个小偷按罪应当处死,徐仲山去面见审理案件的官员,承认自己是小偷有罪。又说小偷不应当判死罪,不应处死却杀了他,感情上忍受不了。

古文:乃免冠解带,抵承严法,所司疑而赦之。

现代文:然后他摘掉帽子脱下衣服,自愿替小偷抵罪承受制裁。审案官署怀疑自己判断有错就赦免了小偷。

古文:仲山又尝山行,遇暴雨,苦风雷,迷失道径。

现代文:徐仲山有一次在山路上行走,遇上了大暴雨,无法抵挡大风雷电,竟迷了路。

古文:忽于电光之中,见一舍宅,有类府州,因投以避雨。

现代文:忽然他在闪电中,一处住宅,有点类似州府官员的住宅,因此就走过去想避避雨。

古文:至门,见一锦衣人,顾仲山,乃称此乡道士徐仲山拜。其锦衣人称监门使者萧衡,亦拜。

现代文:到了门前,看见一个穿华丽衣服的人发现了他。他就自称本乡的道士徐仲山拜见,那个穿华丽衣服的人自称是监门使者萧衡,也回了礼。

古文:因叙风雨之故,深相延引。

现代文:那人同他谈起了风雨,并真诚地邀请他进宅。

**古文:仲山问曰: 自有乡,无此府舍。 **

现代文:徐仲山问: 自从有了这个山乡,从未看见过有这么一处住宅。

**古文:监门曰: 此神仙之所处,仆即监门官也。 **

现代文:监门说: 这里是神仙的住处,我就是监门官。

**古文:俄有一女郎,梳绾双鬟,衣绛赭裙青文罗衫,左手执金柄尘尾幢旄,传呼曰: 使者外与何人交通,而不报也? **

现代文:不久有一个女郎,梳着一对环形的发髻,穿着紫红色的裙子和有着青色花纹的绸衫,左手拿着金柄牛尾拂尘,传呼说: 使者在外面与什么人谈话,怎么不报告呢?

**古文:答云: 此乡道士徐仲山。 **

现代文:萧衡回答说: 是这个乡的道士徐仲山。

**古文:须臾,又传呼云: 仙官召徐仲山入。 **

现代文:不一会,那女子又招呼说: 仙官请徐仲山进去。

古文:向所见女郎,引仲山自廊进。至堂南小庭,见一丈夫,年可五十余,肤体须发尽白,戴纱搭脑冠,白罗银镂帔,而谓仲山曰: 知卿精修多年,超越凡俗。

现代文:刚才见过的女郎,领着徐仲山从走廊进去,到了堂屋南侧的小庭院,看见一个男子,年龄大约五十多岁,身上的皮肤、胡须和头发全都是白的,戴着纱巾搭成的帽子,穿着白绸布绣着银色花纹的披肩。这男子对徐仲山说: 我知道你诚心修炼了很多年,超越凡俗之人。

**古文:吾有小女颇闲道教,以其夙业,合与卿为妻,今当吉辰耳。 **

现代文:我有个小女儿熟悉修道的方法,根据她的愿望和命运,应当与你结为夫妻,今天正是好时辰。

**古文:仲山降阶称谢拜起,而复请谒夫人,乃止之曰: 吾丧偶已七年,吾有九子,三男六女,为卿妻者,最小女也。 **

现代文:徐仲山走下台阶拜谢,接着又请求拜见老夫人。男子阻止他说: 我丧妻已经七年了。我有九个孩子,三个男孩六个女儿。做你妻子的,是我最小的女儿。

古文:乃命后堂备吉礼。

现代文:然后他命令在后堂准备举行婚礼的设置,摆上了酒菜,和徐仲山一起吃喝完毕。

古文:既而陈酒肴,与仲山对食讫,渐夜闻环珮之声,异香芬郁,荧煌灯烛,引去别室。

现代文:渐渐地夜深了,徐仲山听到了妇女身上所佩饰物的声音,奇异的香味特别浓郁,灯烛辉煌照耀,有人把徐仲山领到另外的房间。

古文:礼毕三日,仲山悦其所居,巡行屋室,西向厂舍,见衣竿上悬皮羽十四枚,是翠碧皮,余悉乌皮耳。

现代文:婚礼结束后第三天,徐仲山高兴地观看居住的房屋,逐个参观各个房间,走到一朝西的棚屋,看见竹竿上悬挂着十四件羽毛皮衣,一件是翠碧鸟的皮羽,其余全是乌鸦的皮羽。

古文:乌皮之中,有一枚是白乌皮。

现代文:乌鸦皮中,有一件是白乌鸦的皮羽。

古文:又至西南,有一厂舍,衣竿之上,见皮羽四十九枚,皆鸺鹠。

现代文:他又到西南面去看,有一个棚屋,衣竿上有四十九件羽毛皮衣,全是鸺鹠鸟的皮羽。

**古文:仲山私怪之,却至室中,其妻问其夫曰: 子适游行,有何所见,乃沈悴至此? **

现代文:徐仲山暗自觉得这事很怪异,回到自己的居室中后,妻子问他说: 你刚才出去走了一趟,看见了什么?

古文:仲山未之应,其妻曰: 夫神仙轻举,皆假羽翼。

现代文:竟然情绪低落地回来了?

**古文:不尔,何以倏忽而致万里乎? **

现代文:徐仲山没有回答。他的妻子又说: 神仙能够轻飘飘地升到天上去,全都是凭借翅膀作用。

**古文:因问曰: 乌皮羽为谁? **

现代文:否则,又怎么能够在片刻之间就到了万里之外呢? 徐仲山便问: 乌鸦皮羽衣是谁的?

**古文:曰: 此大人之衣也。 **

现代文:回答说: 那是父亲的羽衣。

**古文:又问曰: 翠碧皮羽为谁? **

现代文:又问: 翠碧鸟的羽衣是谁的?

**古文:曰: 此常使通引婢之衣也。 **

现代文:回答说: 那是经常派去通话领路的女仆的羽衣。

**古文: 又余乌皮羽为谁? **

现代文:又问其余乌鸦皮羽衣是谁的。

**古文:曰: 新妇兄弟姊妹之衣也。 **

现代文:回答说: 是我的兄弟姐妹们的羽衣。

**古文:又问: 鸺鹠皮羽为谁? 曰: 司更巡夜者衣,即监门萧衡之伦也。 **

现代文:又问鸺鹠皮羽衣是谁的,回答说: 是负责打更和巡夜的人的羽衣,就是监门官萧衡一类人的羽衣。

**古文:语未毕,忽然举宅惊惧,问其故,妻谓之曰: 村人将猎,纵火烧山。 **

现代文:话没说完,忽然整个宅院的人都惊慌失措起来。徐仲山问是什么原因,妻子对他说: 村里的人准备打猎,放火烧山。

**古文:须臾皆云: 竟未与徐郎造得衣。今日之别,可谓邂逅矣。 **

现代文:不一会大家都说: 竟没来得及给徐郎制做一件羽衣,今日分别之后,就当是萍水相逢一场吧。

古文:乃悉取皮羽,随方飞去。

现代文:然后众人都取来羽衣,四散飞去。

古文:即向所见舍屋,一无其处。

现代文:原来看见的一片房屋,也都不见了。

古文:因号其地为乌君山。

现代文:从此以后那个地方就叫 乌君山 。

古文:魏伶

现代文:魏伶

古文:唐魏伶为西市丞,养一赤嘴乌,每于人众中乞钱,人取一文,而衔以送伶处,日收数百,时人号为魏丞乌。

现代文:唐代魏伶做长安西市丞,他养了一只红嘴乌鸦,经常在人多的地方向人要钱。如果有人给它一文,它就衔着送到魏伶的住处,每天能收几百文,人们叫它魏丞乌。

古文:三足乌

现代文:三足乌

**古文:天后时,有献三足乌,左右或言: 一足伪耳。 **

现代文:唐朝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有人献上一只三足乌鸦。左右有人说: 一只脚是假造的。

**古文:天后笑曰: 但令史册书之,安用察其真伪? **

现代文:武则天笑着说: 命令将这件事记录到史书上,何必去考察它的真假呢?

**古文:《唐书》云: 天授元年,有进三足乌,天后以为周室之瑞。 **

现代文:唐代史书上说:天授元年,有人进献三足乌,则天皇后认为是大周王朝吉祥的征兆。

**古文:睿宗云: 乌前足伪。 **

现代文:睿宗说: 乌的前脚是假的。

古文:天后不悦。

现代文:武则天不高兴。

古文:须臾,一足坠地。

现代文:不一会,乌鸦的一只脚掉到了地上。

古文:李纳

现代文:李纳

古文:贞元十四年,郑汴二州群乌飞入田绪、李纳境内,衔木为城。高至二三尺,方十余里。

现代文:唐朝贞元十四年,郑州和汴州有一群乌鸦飞到了田绪和李纳的辖区,衔来树枝木块垒成城墙,高有二三尺,方圆十多里。

古文:绪、纳恶而命焚之,信宿如旧,乌口皆流血。

现代文:田绪和李纳厌恶这件事派人烧了 城墙 。过了两宿,乌鸦又把城墙恢复成原来的样子,乌鸦的嘴里都流出了血。

古文:吕生妻

现代文:吕生妻

古文:东平吕生,鲁国人,家于郑。

现代文:东平县的吕生,是鲁国人,家住在郑城。

古文:其妻黄氏病将死,告于姑曰: 妾病且死,然闻人死当为鬼。妾常恨人鬼不相通,使存者益哀。

现代文:他的妻子黄氏有病快要死了,告诉她的婆婆说: 我得病快死了,可是听说人死了要变成鬼,我常常痛恨人和鬼不能相互沟通,因而使活着的人更加悲哀。

**古文:今姑念妾深,妾死,必能以梦告于姑矣。 **

现代文:婆婆你同我感情很深,我死后一定要在梦中告诉婆婆。

古文:及其死,姑梦见黄氏来,泣而言曰: 妾平生时无状,今为异类,生于郑之东野丛木中,黰其翼,嗷其鸣者,当是也。

现代文:等到黄氏死了,婆婆梦见黄氏回来,哭着对她说: 我生前做了些不该做的事,现在成为不同的族类,出生在郑城东面的荒野丛林之中。那个翅膀是黑色的,嗷嗷鸣叫的,就是我呀。

**古文:后七日,当来谒姑,愿姑念平生时,无以异类见阻。 **

现代文:再过七天,我会来拜见婆婆,希望婆婆念我活着时的情况,不要因为我是不同的族类就阻挠我。

古文:言讫遂去。

现代文:说完就走了。

**古文:后七日,果一乌自东来,至吕氏家,止于庭树,哀鸣久之,其姑泣而言曰: 果吾之梦矣,汝无昧平素,直来吾之居也。 **

现代文:过了七天,果然有只乌鸦从东面飞来,飞到吕家庭院的树上,悲哀地叫了很长时间。她的婆婆哭着说: 果然同我的梦一样,你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直接来我的住处吧。

古文:其乌即飞入堂中,回翔哀唳,仅食顷,方东向而去。

现代文:那只乌鸦便飞入堂中,来回地飞着,悲哀地叫着,仅仅呆了一顿饭的工夫,就向东方飞去。

古文:梁祖

现代文:梁祖

古文:梁祖亲征郓州,军次卫南。

现代文:后梁太祖亲自征伐郓州,军队驻扎在卫南。

古文:时筑新垒工毕,因登眺其上,见飞乌止于峻坂之间而噪,其声甚厉。

现代文:新工事修筑完毕,他们登上工事向远处观看,见乌鸦飞来停在陡坡上叫,叫声凄厉。

**古文:副使李璠曰: 是乌鸣也,将不利乎? **

现代文:副使李璠说: 这是乌鸦在叫,将对我们不利吧?

古文:其前军朱友裕为朱瑄所掩,拔军南去,我军不知,因北行。

现代文:后梁太祖的前锋朱友裕的部队受朱瑄的袭击转向南去,但后梁太祖不知道,却向北走。

古文:遇朱瑄军至,梁祖策马南走,入村落闻,为贼所追。

现代文:中途遇上朱瑄的部队,后梁太祖又打马向南走。进入村落里又被贼所追赶,前面有一壕沟,又深又宽。

古文:前有沟坑,颇极深广,匆遽之际,忽见沟内蜀黍秆积以为道,正在马前,遂腾跃而过。

现代文:荒乱之际,忽然沟内的蜀黍秸秆自动堆积起来形成一条通路,正在马前。于是后梁太祖放马腾跳过去。

古文:副使李璠、郡将高行思为贼所杀。

现代文:副使李璠和郡将高行思被贼兵所杀。

古文:张归宇为殿骑,援戈力战,仅得生还,身被十五箭。

现代文:张归宇是后卫骑士,拿着武器拚力战斗,仅仅使梁太祖能活着回去,身上中了十五枝箭。

古文:乃知卫南之乌,先见之验也。

现代文:这时才知道卫南的乌鸦,是事先发出的预兆。

古文:枭

现代文:枭

古文:鸣枭

现代文:鸣枭

古文:夏至阴气动为残杀,盖贼害之候,故恶鸟鸣于人家,则有死亡之征。

现代文:夏至的时候阴气开始发动,就是快到肃杀的季节了。所以说有恶鸟在家鸣叫,就是这家有人要死的征兆。

**古文:又云: 鸱枭食母眼精,乃能飞。 **

现代文:又有人说: 鸱枭吃了母亲眼睛里的核仁,才能飞翔。

**古文:郭璞云: 伏土为枭。 **

现代文:郭璞说: 藏在人住处的就是枭鸟。

**古文:《汉书·郊祀志》云: 古昔天子,尝以春祠黄帝,用一枭破镜。 **

现代文:汉书《郊祀志》上说: 从前的天子,在春天祭祀黄帝,用一只枭鸟和一只破镜。

古文:鸱

现代文:鸱

古文:鸱,相传鹘生三子一为鸱。

现代文:鸱鸟,相传鹘鸟生三个雏鸟其中一个就是鸱。

古文:肃宗张皇后专权,每进酒,常以鸱脑和酒,令人久醉健忘。

现代文:肃宗的张皇后很专权,每次送上酒来,常常用鸱鸟的脑子和在酒中,喝了让人长时间醉酒并健忘。

古文:又世俗相传,鸱不饮泉及井水,唯遇雨濡翮,方得水饮。

现代文:民间传说,鸱鸟不喝泉水和井水,只有遇上下雨沾湿了羽毛,才能饮到水。

古文:鸺鹠目夜明

现代文:鸺鹠目夜明

古文:鸺鹠即鸱也,为圝,可以聚诸鸟。

现代文:鸺鹠就是鸱鸟,长得呈圆形,能够把各种鸟聚集起来。

古文:鸺鹠昼日,目无所见。夜则飞撮蚊虻。

现代文:鸺鹠在白天什么也看不见,夜间飞着能捕捉蚊虫。

古文:鸺鹠乃鬼车之属也,皆夜飞昼藏。

现代文:鸺鹠是鬼车鸟一类的鸟,都是夜间活动,白天就躲藏起来。

古文:或好食人爪甲,则知吉凶,凶者辄鸣于屋上,其将有咎耳。

现代文:有的鸺鹠喜欢吃人的指甲,就能知道人的吉凶,有凶信的就在他家的屋子上面鸣叫,那家就将有灾祸。

古文:故人除指甲,埋之户内,盖忌此也。

现代文:所以人们剪下指甲,都把指甲埋在屋里,就是忌讳鸺鹠。

古文:亦名夜游女,好与婴儿作祟,故婴孩之衣,不可置星露下,畏其祟耳。

现代文:有人叫鸺鹠为夜游女,因为它喜欢与婴儿作怪。所以婴孩的衣服,不可放在星光下的露天场所,是害怕鸺鹠作怪。

古文:又名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

现代文:又有人叫它 鬼车鸟 ,春夏之间,稍微遇到阴晦天气,它就飞着叫着掠过天空。这种鸟岭外尤其多,喜欢进入人们的住宅,迷惑人的精气魂魄。

古文: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

现代文:有的人说: 鸺鹠鸟九个头被狗咬去一个,伤口常常滴血,血滴到谁家,就有灾祸。

**古文:《荆楚岁时记》云: 闻之,当唤犬耳。 **

现代文:《荆楚岁时记》上说: 听到了鸺鹠的叫声,就应当把狗唤来。

**古文:又曰: 鸮大如鸩,恶声,飞入人家不祥。 **

现代文:又说: 鸮鸟的大小象鸩鸟,声音难听,飞进人家不吉祥。

**古文:其肉美,堪为炙,故《庄子》云: 见弹思鸮炙。 **

现代文:它的肉很鲜美,适合烤着吃。所以《庄子》上说: 看见弹弓就想烤鸮肉吃炙。

古文:又云: 古人重鸮炙。 尚肥美也。

现代文:又说: 古代人喜欢烧烤,是喜欢他的肉肥美。

**古文:《说文》: 枭不孝鸟,食母而后能飞。 **

现代文:《说文》上说: 枭是一种不孝的鸟,吃了母亲然后才能飞翔。

**古文:《汉书》曰: 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 **

现代文:《汉书》上说: 五月五日这天用枭鸟做汤,并把它赏赐给文武百官吃。

古文:又或云,鸺鹠食人遗爪,非也,盖鸺鹠夜能拾蚤虱耳,爪蚤声相近,故误云也。

现代文:因为枭是恶鸟,所以五月五日这一天吃它汤。古时候人们看重鸮和枭汤,是想消灭这种鸟。有的人说,鸺鹠吃人的指甲,不对,是因为鸺鹠鸟夜间能拾起跳蚤和虱子吃掉,蚤和爪两个字声音接近,所以产生误传。

古文:夜行游女

现代文:夜行游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