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零四·宝五(杂

古文:肃宗朝八宝灵光豆万佛山玳瑁盆辟尘巾浮光裘重明枕

现代文:肃宗朝八宝灵光豆万佛山玳瑁盆辟尘巾浮光裘重明枕

古文:三宝村火玉马脑柜岑氏

现代文:三宝村火玉马脑柜岑氏

古文:肃宗朝八宝

现代文:肃宗朝八宝

古文:开元中,有李氏者,嫁于贺若氏。

现代文:开元年间,有一个姓李的女子嫁给一个姓贺若的为妻。

古文:贺若氏卒,乃舍俗为尼,号曰真如。

现代文:贺若死了。姓李的就出家当了尼姑,法号真如。

古文:家于巩县孝义桥。其行高洁,远近宗推之。

现代文:她的家在巩县孝义桥,因为她品行高洁,所以远近闻名,人人敬佩。

古文:天宝元年,七月七日,真如于精舍户外盥濯之间,忽有五色云气,自东而来。

现代文:天宝元年七月七日,真如在精舍窗外洗漱,忽然有一团五色的云气,从东方飘来。

古文:慎勿言也? 真如谨守,不敢失坠。

现代文:云雾中伸出一只手,却看不到人的身形。那只手徐徐地把一个锦囊交给真如说: 珍藏它,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古文: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南走,真如展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

现代文:真如谨守秘密,不敢有所闪失。天宝末年,安禄山作乱,中原一时间人心慌慌,人们一齐向南奔逃。真如也不例外,辗转流落到楚州安宜县。

古文:肃宗元年,建子月十八日夜,真如所居,忽见二人,衣皂衣。

现代文:肃宗元年,建子月十八日夜间,真如在自己的住处,忽然看见两个穿黑衣服的人。

古文:引真如东南而行,可五六十步,值一城。

现代文:两个黑衣人拉着真如向东南方向行走。走了五六十步,面前出现一城。

古文:楼观严饰,兵卫整肃。

现代文:城的建筑雄伟壮观,城下的兵卫齐整严肃。

**古文:皂衣者指之曰: 化城也。 **

现代文:进到城里之后,见城中有大殿。

古文:城有大殿。一人衣紫衣,戴宝冠。号为天帝。

现代文:殿上,一人穿紫衣,戴宝冠,被称作天帝。

古文:复有二十余人,衣冠亦如之,呼为诸天。

现代文:又有二十多人,衣冠和天帝差不多,被称为诸天。

**古文:诸天坐,命真如进,而诸天相谓曰: 下界丧乱时久,杀戮过多,腥秽之气,达于诸天。不知何以救之? **

现代文:诸天入座之后,才让真如进去。然后诸天互相议论道: 人世间丧乱的时间很久了,杀人太多了,腥臭污秽之气直冲云天,不知如何才能拯救?

**古文:一天曰: 莫若以神宝压之。 **

现代文:一个诸天说: 不如用神宝把邪恶之气压住。

**古文:又一天曰: 当用第三宝。 **

现代文:又一个诸天说: 那就应该用第三件宝贝。

**古文:又一天曰: 今厉气方盛,秽毒凝固,第三宝不足以胜之,须以第二宝,则兵可息,乱世可清也。 **

现代文:又一个诸天说: 现在邪恶之气正盛,污秽之物会聚,第三件宝贝怕不能取胜,得用第二件宝贝才能息兵平乱。 天帝说: 说得对!

**古文:天帝曰: 然 因出宝授真如曰:汝往令刺史崔侁,进达于天子。 **

现代文:于是取出宝贝交给真如说: 你去让刺史崔侁把这事奏明天子。

古文:复谓真如曰: 前所授汝小囊,有宝五段,人臣可得见之。

现代文:又对真如说: 以前交给你的小囊,里边装有五件宝贝,一般官员可以观看。

古文:今者八宝,唯王者所宜见之。

现代文:现在给你的八件宝物,只有做帝王的可以看。你千万不要弄错了。

古文:汝慎勿易也。 乃具以宝名及所用之法授真如。

现代文:于是就详细地将宝物的名称、用法讲授给真如。

古文:已而复令皂衣者送之。

现代文:而后又让黑衣人把真如送回来。

古文:翼日,真如诣县。摄令王滔之,以状闻州。

现代文:第二天,真如到县府向县令王滔之言明此事。

古文:州得滔之状,会刺史将行。

现代文:王滔之具状向州里告。

**古文:以县状示从事卢恒曰: 安宜县有妖尼之事,怪之甚也,亟往讯之。 **

现代文:州里得到王滔之的状子,正赶上刺史马上就要出行,他便把县里的状子交给从事卢恒说: 安宜县有个妖怪尼姑的事儿,太怪了,你赶紧去过问一下。

古文:恒至县,召真如,欲以王法加之。

现代文:卢恒便来到安宜县,审问真如,要按王法惩办她。

古文:真如曰: 上帝有命,谁敢废坠!

现代文:真如说: 上天有命令,谁敢违抗?

**古文:且宝非人力所致,又何疑焉? **

现代文:再说这些宝贝也不是人工所能做出来的,又何必多疑呢?

古文:乃以囊中五宝示恒。

现代文:于是她就把锦囊中的五件宝贝展示给卢恒。

古文:其一曰 玄黄天符 ,形如笏。长可八寸余,阔三寸。上圆下方,近圆有孔。黄玉也。色比蒸栗,潭若凝脂。

现代文:第一件叫 玄黄天符 ,形如笏板,长有八寸多,宽三寸,上圆下方,接近圆的地方有小孔,是黄玉做成的,颜色像蒸熟的栗子,深沉如凝脂。

古文:辟人间兵疫邪疠。

现代文:有此宝可避人间兵疫邪疠。

古文:其二曰 玉鸡 ,毛文悉备,白玉也。王者以孝理天下则见。

现代文:第二件叫 玉鸡 ,羽毛和花纹全都具备,是白玉做成的,做帝王的用孝道治理天下,这宝贝就能在人间出现。

古文:其三曰 谷璧 ,白玉也。径五六寸。其文粟粒自生,无异雕镌之状。王者得之,即五谷丰稔。

现代文:第三件叫 谷璧 ,也是用白玉做成,直径五六寸,上面米粒状的花纹,和雕刻出的没什么两样,做帝王的得了它,能让天下的五谷年年丰收。

古文:其四曰 王母玉环 。二枚,亦白玉也。径六寸,好倍于肉。王者得之,能令外国归复。

现代文:第四件叫 王母玉环 ,两只,也是白玉制成,径六寸,做帝王的得了它,能让外国归顺。

古文:其玉色光彩益发,特异于常。

现代文:这些宝贝件件都光彩焕然,不同寻常。

**古文:卢恒曰: 玉信玉矣,安知宝乎? **

现代文:卢恒说: 这些玉都是真的,可怎么知道它们是宝呢?

古文:真如乃悉出宝盘,向空照之,其光皆射日,仰望不知光之所极也。恒与县吏同视,咸异之。

现代文:真如便把五件宝贝全都端出来,往空中一举,宝光全都射向太阳,光芒万丈,仰望望不到尽头,卢恒和县吏一块观看,都感到惊异。

**古文:翌日侁至,恒白于侁曰: 宝盖天授,非人事也。 **

现代文:第二天崔侁来到,卢恒便对他说: 这些宝物可能是天赐的,不是人能办到的。

**古文:真如曰: 不可。 **

现代文:崔侁又查验一番和卢恒说的一样。他惊叹不已,就报告给节度使崔圆。

古文:圆固强之。真如不得已,又出八宝。

现代文:崔圆觉得挺怪,把真如传来,要一样一样地验看宝贝。

古文:一曰 如意宝珠 ,其形正圆,大如鸡卵,光色莹澈。置之堂中,明如满月。

现代文:真如说不行,崔圆非看不可,真如拗他不过,只好又拿出那八件宝物给他看。第一件是 如意宝珠 ,形状是正圆形的,鸡蛋大小,光色晶莹明澈,放在屋里,明如满月。

古文:其二曰 红靺鞨 ,大如巨栗,赤烂若朱樱。视之可应手而碎,触之则坚重不可破也。

现代文:第二件是 红靺鞨 ,像一个大栗子那么大,像个红色樱桃那样又红又软,看上去很容易弄碎,触一下,才知道既坚硬又沉重,很难击破。

古文:其三曰 琅王干珠 ,其形如环,四分缺一,径可五六寸。

现代文:第三件是袄奴珠,其形状像个圆环,四分缺一直径足有五六寸。

古文:无孔。腻如青玉。

现代文:第四件是 玉印 ,半只手大小,上面的花纹像粗而凹陷的印文,中间填上东西便现出形来。第五件是 皇后采桑钩 ,二枚,长五六寸,筷子那么粗,像金的,又像银的,还像熟铜的。第六件是 雷公石 ,两枚,形状像斧,长四寸,宽一寸左右,没有孔,细腻光滑酷似青玉。

古文:八宝置之日中,则白气连天;措诸阴室,则烛耀如月。

现代文:把这八宝放在日下,只见白气连天;把它们放到屋里,则见烛光如月。

古文:其所压胜之法,真如皆秘,不可得而知也。

现代文:至于那镇压邪恶腥秽的办法,真如秘而不宣,谁也不知。

**古文:圆为录表奏之。真如曰: 天命崔侁,事为若何。 **

现代文:崔圆要奏明天子,真如说: 天帝命崔侁去做此事,你硬要做是为什么呢?

古文:圆惧而止。

现代文:崔圆恐惧而止。

古文:侁乃遗卢恒随真如上献。

现代文:于是崔侁派卢恒随真如一起前去献宝。

古文:时史朝义方围宋州,又南陷申州,淮河道绝,遂取江路而上,抵商山入关。

现代文:当时史朝义正围困宋州,又向南攻下申州,淮河路不通,就取道长江而上。四月十三日到达京都。

古文:以建巳月十三日达京。

现代文:这时肃宗正卧病不起。

**古文:时肃宗寝疾方甚,视宝,促召代宗谓曰: 汝自楚王为皇太子,今上天赐宝,获于楚州。天许汝也,宜保爱之。 **

现代文:他看了宝贝之后,急忙让人把代宗召来,说道: 你从楚王立为皇太子,现在上天赐宝,从楚州那边送来,这是上天助你,你应该珍重这些宝贝才是。

古文:代宗再拜受赐。

现代文:代宗拜了两拜,接受上天所赐。

古文:得宝之故,即日改为宝应元年。

现代文:因此得宝当天就改年号为宝应元年。

古文:上既登位,及升楚州为上州,县为望县,改县名安宜为宝应焉。

现代文:他登基之后,就把楚州升为上州,把县升为望县,改安宜县名为宝应县。

古文:刺史及进宝官,皆有超擢。

现代文:刺史及献宝者都有擢升。

古文:真如所居之地得宝,河壖高敞,境物润茂。

现代文:赐号真如为 宝和大师 ,受宠及赏赐都胜过他人。

古文:遗址后为六合县尉崔珵所居。西堂之间,相传云。西域胡人过其傍者,至今莫不望其处而瞻礼焉。

现代文:遗址后来由六合县尉崔珵居住。相传说,至今西域胡人走到那里,没有不望着那住所下拜的。

古文:灵光豆

现代文:灵光豆

古文:代宗大历中,日林国献灵光豆龙角钗。

现代文:代宗大历年间,日林国献来灵光豆和龙角钗。

古文:因其国有海,东北四方里。

现代文:这个国家有个大湖,一里见方那么大。

古文:国西怪石方数百里,光明澄澈,可鉴人五脏六腑。

现代文:国西有怪石,方圆几百里。怪石光明澄澈。可以照见人的五脏六腑。

古文:亦谓之仙人镜。

现代文:也叫 仙人镜 。

古文:国人有疾,辄照之,使知起于某脏某腑。即自采神草饵之,无不愈焉。

现代文:他们国家的人有病,总是先照仙人镜,弄清楚某脏某腑什么部位有病了,就去采草药治疗,没有治不好的。

古文:灵光豆,大小类中华之菉豆,其色殷红,而光芒可长数尺。

现代文:灵光豆,大小像中国的绿豆,颜色殷红,而发出的光芒长达数尺。

古文:本国亦谓之诘多珠。

现代文:他们本国人也叫它 诘多珠 。

古文:和石上菖蒲叶煮之,即大如鹅卵。

现代文:绿豆大小的一粒灵光豆,如果和石上菖蒲叶一块煮,就能煮成鹅蛋那么大。

古文:其中纯紫。称之可重一斤。

现代文:它里边是纯紫色的,重量可达到一斤。

古文:帝啗一丸,叹其香美无比,而数日不复言饥渴。

现代文:皇上吃一丸,赞美它香味无比,而且好几天不再感到饥渴。

古文:龙角钗类玉,绀色,上刻蛟龙之形。精巧奇丽,非人所制。

现代文:龙角钗类似一种玉,青红色,上面刻有蛟龙的图形,精巧奇丽,简直不像人工做的。

古文:帝赐独孤妃子。

现代文:皇上把它赐给独孤妃子。

古文:与帝同泛舟于龙池,有紫云自二上而生,俄顷满于舟中。

现代文:独孤妃子和皇上同舟泛于龙池,二人头上便生出一团紫云,顷刻间紫云便充满舟中。

古文:帝由是命置之于堂内,以水喷之,化为二龙,腾空东去矣。

现代文:皇上于是命人将此钗放到堂内,用水喷它,它便化成两条龙,腾空向东飞去。

古文:万佛山

现代文:万佛山

古文:上崇释氏教,乃春百品香和银粉以涂佛室。

现代文:皇上崇尚释迦牟尼氏创立的佛教,就舂百品香和入银粉涂刷佛室。

古文:遇新罗国献五色氍毹,及万佛山,可高一丈。

现代文:赶上新罗国献来一块五色毛地毯和一尊万佛山,皇上把万佛山也放在佛室。

古文:上置于佛室,以氍毹籍其地。氍毹之巧丽,亦冠绝于一时。

现代文:用五色毛地毯铺地。万佛山高一丈。毛地毯之巧丽,也是冠绝一时的。

古文:每方寸之内,即有歌舞妓乐,列国山川之状。

现代文:每方寸之内,就有歌舞妓乐和各国山川的形象。

古文:或微风入室,其上复有蜂蝶动摇,燕雀飞舞。

现代文:有的可看出是微风入室,上面还有蜂蝶燕雀飞舞跃动。

古文:俯而视之,莫辨其真假。

现代文:俯首看去,不能辨别真假。

古文:万佛山,雕沉檀珠玉以成之。

现代文:万佛山,是雕刻沉檀和珠玉而成的。

古文:其佛形,大者或逾寸,小者八九分。

现代文:那些佛的形象,或大或小,大的有的超过一寸,小的只有八九分。

古文:其佛之首,有如黍米者,有如菽者。其眉目口耳,螺髻毫相悉具。

现代文:再看那佛的头,有的像米粒那么大,有的像豆粒那么大,但是眉眼口鼻耳样样具备,连螺髻毛发也历历可见。

古文:而辫缕金玉水精,为蟠盖流苏。庵赡匐罗等树,构百宝为楼阁台殿。其状虽微,势若飞动。

现代文:而发辫、衣缕、金玉、水精、蟠盖、流苏、沙石、草木以及楼阁亭台等等,形体虽然极小,但是栩栩如生,势若能动。

古文:前有行道僧,不啻千数。

现代文:前面行道僧人数量不在一千以下。

古文:下有紫金钟,阔三寸,以蒲牢衔之。

现代文:下边有紫金钟,三寸宽,由蒲牢兽衔之。

古文:每击钟,行道僧礼拜至地。

现代文:敲一下钟,行道僧便礼拜到地。

古文:其中隐隐,谓之梵声。

现代文:同时还有隐隐的念经的声音。

古文:盖关綟在乎钟也。

现代文:大概机关技巧就在这钟上。

古文:其山虽以万佛为名,其数则不可胜计。

现代文:尽管这山以 万佛 为名,但是数量数不胜数。

古文:上置九光扇于岩巚间。

现代文:上方放一个九光扇于岩石之中。

古文:四月八日,召两街僧徒入内道场,礼万佛山。

现代文:四月八日,召集两街的僧众到佛室来,以佛室为道场,礼拜万佛山。

古文:是时观者叹非人工。及见有光出于殿中,咸谓之佛光。

现代文:这时候人们都赞叹万佛山不是人工可以造的,等到他们看到有光从殿中发出,便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佛光。

古文:即九光扇也。

现代文:其实就是九光扇的作用。

古文:由是上命三藏僧不空,念天竺密语千口而退。

现代文:因此,皇上命一个叫不空的三藏和尚念了一千句天竺密语才退出。

古文:玳瑁盆

现代文:玳瑁盆

古文:宝历元年,南昌国献玳瑁盆、浮光裘、夜明犀。

现代文:宝历元年。南昌国献给皇帝一个玳瑁盆,一件浮光裘。还有一枚夜明犀。

古文:云:其国有酒山紫海。

现代文:据说,这个国家有酒山紫海。

古文:盖山有泉,其味如酒,饮之甚醉则经日不醒。

现代文:所谓酒山,大概就是山中有泉,泉水味似酒。还说喝了酒山之酒可以醉得一天不醒。

古文:紫海水,色如烂椹,可以染衣。

现代文:紫海水,颜色有如腐烂的桑椹。可以染衣物。

古文:其鱼龙龟鳖、砂石草木,无不紫焉。

现代文:其中的鱼龙龟鳖、砂石草木,没有不是紫色的。

古文:玳瑁盆,可容十斛,外以金玉饰之。

现代文:玳瑁盆,可容水十斛,外侧用金、玉装饰。

古文:及盛夏,上置于殿内,贮水令满,遣嫔御持金银杓,酌水相沃,以为嬉戏。

现代文:到了盛夏,皇上把玳瑁盆放在殿内,里边装满水,让宫中的女官拿着金银勺,酌盆里的水互相浇洒,以为游戏。

古文:浮光裘,即紫海色染其地也。以五彩丝蹙成龙凤,各一千三百,仍缀以九色真珠。

现代文:浮光裘。就是用紫海水染的地儿,用五彩丝线蹙成龙凤,各一千三百个,再缀上九色真珠构成的。

古文:上衣之,以猎于北苑,为朝日所照,而光彩动摇。

现代文:皇上穿着它,到北苑打猎,朝阳一照,光彩闪动,看的人都感到耀眼夺目。

古文:观者皆眩其目,上亦不为之贵。一日,驰马从禽,勿际暴雨,而裘无纤毫沾濡。方叹为异物。

现代文:皇上也不觉得贵重。有一天,驰马追一只飞禽,忽然间下起暴雨,但是浮光裘一点没湿,皇上才赞叹它是异物。

古文:夜明犀,其状类通天犀,夜则光明,可照百步。覆缯十重,终不能掩其耀焕。

现代文:夜明犀,形状有点像通天犀,夜间发光,能照一百步远,即使用十层布蒙上,也不能蒙住它的光耀。

古文:上遂命解为腰带。每游猎,夜则不施其蜡炬,有如昼日。

现代文:于是皇上就命人把它割碎成腰带,每次出去打猎,夜晚就不用点蜡了,和白天一样。

古文:辟尘巾

现代文:辟尘巾

古文:高瑀在蔡州。

现代文:高瑀在蔡州。

古文:有军将甲知回易,折欠数百万,回之外县。

现代文:有个叫甲知的军将,因为折欠几百万的钱款而逃避了。

古文:去州二百余里,高方令锢身勘甲。

现代文:逃到外县离州二百多里,高瑀下令囚禁甲知,开始查办他。

古文:甲忧迫,计无所出。

现代文:甲知忧愁窘迫,寝食不安,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古文:其类因为设酒食间解之。

现代文:他的朋友们于是就为他设酒宴借以消愁。

古文:座客十余。

现代文:座间有客十几人。

古文:中有称处士皇甫玄真者,衣白若鹅羽,貌甚都雅。

现代文:其中有一个被称为处士的。

古文:众皆有宽勉之辞。

现代文:姓皇甫,名玄真。穿一身白衣。

**古文:皇甫但微笑曰: 此亦小事。 **

现代文:白的像天鹅的羽毛,相貌极是倜傥儒雅。人们对这位皇甫先生极尽敬佩赞勉之辞。

古文:众散,乃独留。

现代文:皇甫先生只是微笑说: 这不过是小事一桩。

**古文:谓甲曰: 余尝游东,获二宝物,当为君解此难。 **

现代文:宴罢人散之后,皇甫先生留了下来。他对甲知说: 我曾经游东海,在那里得到两件宝物。凭这两件宝物,该能够为你解除此难。

古文:甲谢之,请具车马。

现代文:甲知感谢不尽,要为他准备车马。

古文:悉辞。行甚疾。

现代文:他全都拒绝,步行前往。

古文:甚晚至州,舍于店中。

现代文:他走得很快,当晚就到了蔡州,住进旅店里。

古文:遂晨谒高。

现代文:第二天一早他就去拜见高瑀。

古文:高一见,不觉敬之。

现代文:高瑀一见到他的处士风度,不知不觉地就生出几分敬意来。

**古文:因谓高曰: 玄真此来,特从尚书乞甲性命。 **

现代文:他对高瑀说: 我到尚书府上来,是特地向尚书请求饶过甲知性命的。

古文:高遂曰: 甲欠官钱,非瑀私财。

现代文:高瑀说: 甲知欠官府的钱,又不是欠我个人的钱。

**古文:如何? **

现代文:公事公办,我帮得了他吗?

古文:皇甫请避左右,言某於新罗获巾子,可辟尘,欲献此赎甲。

现代文:皇甫玄真请高瑀挥退左右,说: 我在新罗得到一条巾子,能辟尘,想要献上它赎甲知的性命。

古文:即于怀探出授高。

现代文:说着他伸手从怀中取出巾子交给高瑀。

**古文:高才执,已觉体中清凉。惊曰: 此非人臣所有,且无价矣。甲之性命,恐足酬也。 **

现代文:高瑀刚抓到巾子,就觉得体内清凉爽快,大惊道: 这不是做人臣的所能得到的,是无价之宝,甲知的性命,用它换是绰绰有余的!

古文:皇甫请试之。

现代文:皇甫先生让高瑀试验一下,看避尘巾是否灵验。

古文:翼日,因宴于郭外。

现代文:第二天,就在城外设宴。

古文:时久旱,埃尘且甚。

现代文:当时天已久旱,尘埃极甚。

古文:高顾视马尾鬣及左右驺卒数人,并无纤尘。

现代文:骑马从城中跑到城外,高瑀看自己马尾马鬃及左右飞骑几人居然一尘不染。

古文:监军使觉,问高: 何事尚书独不沾尘坌?

现代文:监军使发觉了,便问高瑀道: 为什么唯独尚书不染灰尘呢?

**古文:岂遭逢异人,获至宝乎? **

现代文:难道是遇上了世外异人得到什么无价之宝了?

古文:高不敢隐。

现代文:高瑀不敢隐瞒,如实说给监军。

古文:监军故求见处士。

现代文:监军坚决要拜见处士。

古文:高乃与俱往。

现代文:高瑀只好陪他一块去。

古文:监军戏曰: 道者独知有尚书乎?

现代文:见到皇甫玄真,监军开玩笑道: 难道皇甫先生只知道有尚书吗?

**古文:更有何宝,愿得一观。 **

现代文:还有什么宝贝,拿出来看看行吗?

古文:皇甫具述救甲之意。

现代文:皇甫玄真详细述说救甲知的意思。

古文:且言药出海东,今余一针,力差不及巾,可令一身无尘。

现代文:还说游东海时得到一巾一针,针还在手,但是针不如巾,只能让一人之身不染灰尘。

**古文:监军拜请曰: 获此足矣。 **

现代文:监军拜谢说: 能得到这针也就足了。

古文:皇甫即于巾上抽与之。

现代文:皇甫玄真就从巾上抽下针来递给监军。

古文:针色如金。

现代文:监军马上开始试验。

古文:监军乃扎巾试之,骤于尘中,唯身及马鬃尾无尘。

现代文:他骑飞奔驰,尘埃飞扬,但是他身与马鬃马尾都无尘土。

古文:高与监军旦具礼往谒,将请其道要。

现代文:第二天早晨。高瑀与监军带着礼物去见皇甫先生,要向他请教一些道术方面的要领。

古文:一夕忽失所在。

现代文:皇甫先生却于一夜之间不知去向了。

古文:浮光裘

现代文:浮光裘

古文:重明枕

现代文:重明枕

古文:有海外国贡重明枕。长一尺二寸,高六寸。

现代文:海外某一个国家进贡一个重明枕,长一尺二寸,高六寸,就像水精那样洁白。

古文:洁白类于水精。

现代文:中间雕刻了楼台亭阁,四面雕刻了十个道士。

古文:中有楼台之形,四面有十道士,持香执简,循环无已。

现代文:道士有的拿着香,有的捧着书简,循环不止。这叫 行道真人 。

古文:谓之行道真人。

现代文:那雕刻和绘画。

古文:其镂木丹青,真人之首簪帔,无不悉具。

现代文:连道士头上的玉簪和霞帔,都非常逼真。

古文:仍通莹焉。

现代文:诚乃通体晶莹。

古文:三宝村

现代文:三宝村

古文:扶风县之西南,有三宝村。

现代文:扶风县的西南,有个村子叫三宝村。

**古文:故老相传云,建村之时,有胡僧谓村人曰: 此地有宝气,而今人莫得之,其启发将自有时耳。 **

现代文:据老年人传说,建村的时候,有一个胡人和尚对村民说: 这地方有宝气,但是现在的人得不到它。它的出现将有一定的时机。

**古文:村人曰: 是何宝也? **

现代文:村人问道: 是什么宝?

**古文:曰: 此交趾之宝,数有三焉。 **

现代文:胡僧说: 这是交趾的宝物,数量是三件。

古文:故因以三宝名其村,盖识其事。

现代文:因此,就以 三宝 为村名了。

古文:开成元年春,村中民夜梦一丈夫者,黑簪帻,被广袂之衣,腰佩长剑,仪状峻古。

现代文:开成元年的春天,村中有人夜里做梦,梦见一个成年男子,头戴黑色头巾,身披大袖子衣裳,腰间佩一把宝剑,仪表很是古雅。

古文:谓民曰: 吾尝仕东汉。当光武时,与飞将马公,同征交趾,尝得南人之宝。

现代文:他对村民说: 我曾经在东汉的时候做过官,光武皇帝时,和飞将军马公一起征讨交趾。那时候曾得到南方人的宝物。

古文:其后马公遭谤,以为多掠南货,尽载以归。

现代文:后来,马公遭到诽谤,认为他掠夺了许多南方的财物,全运回家中。

古文:光武怒,将命索其家。

现代文:光武皇帝大怒,要派人抄他的家。

**古文:吾惧且及祸,故埋于此地。 **

现代文:我怕祸及自己,就把自己得到的宝物埋到这里。

古文:言未讫而寤。

现代文:话还没说完,梦已经醒了。

古文:民即以所梦具告于邻伍中。

现代文:这人就把梦见的情形和邻居们讲了。

古文:是岁仲夏夕,云月阴晦,有牧竖望见西京原下,炯然有光,若曳练焉,久而不灭。

现代文:这年五月的一个晚上,乌云遮月,天色灰暗,一个牧童望见西京原下,焕发出光芒,像当空一条白练垂挂在那里,久久不灭。

古文:牧竖惊告其父,即驰往视之。

现代文:牧童吃惊地告诉他的父亲,爷儿俩就跑去看,那光更亮。

古文:其光愈甚,至明夕亦然。于是里人数辈,夜寻其光,俯而观之。其光在土而出,若焰薪火。

现代文:第二天晚上也这样。于是村里几个人凑到一起,趁夜去寻找那光。一看,那光是从地里发出的,像燃烧的柴火。

古文:里人乃相与植准以表之。

现代文:人们便在这里竖了一个记号。

古文:其明日,携锸具,穷表之下,深约丈余,得一金龟。

现代文:到了天明,大家带着锹镐而来,从立有记号的地方往下挖,果然,挖了一丈多深,就挖出来三件宝贝。

古文:长二寸许,制度奇妙,代所未识。又得宝剑一,长二尺有四寸。又得古镜一,径一尺余。

现代文:一是一只金龟,长二寸左右做法奇妙,从未见过;二是一把宝剑,长二尺四寸;三是一面古镜,直径一尺还多。

古文:皆尘迹蒙然。

现代文:三样东西都尘迹斑斑,陈旧不堪。

古文:里人得之,遂持以诣县。

现代文:村人们就带着这些东西来到县里。

古文:时县令沛国刘随得之。

现代文:当时的县令沛国的刘随收到了这些东西。

古文:发硎其剑,淡然若水波之色,虽利如切玉,无以加焉。

现代文:他把剑放到磨石上一磨,那剑立刻就呈现出水波一样的光色来,寒气逼人。

古文:其长二尺四寸者,盖古以八寸为尺,乃古三尺。

现代文:它长二尺四寸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古人是以八寸为一尺,二尺四寸就是古代的三尺。

**古文:可与天球和璧,焜燿于上庠。 **

现代文:那镜子花纹图案繁多,有异兽的图形环绕镜鼻。年代久远,保存完好。

古文:遂缄胶其事。

现代文:磨光之后,同样洁如清水,果真是天下之奇宝。

古文:闻岐阳帅。愿表献天子。时陈君亦节度岐陇,得而爱之,因有其宝。

现代文:县令刘随说: 这些东西是古代珍玩,是应该入王府的,那样便可以与天球合璧生辉,在大学讲堂上照耀后人。于是就书写文书上报,要把宝物献给天子。当时陈君亦在岐陇任节度使,他得见几样宝物之后,特别喜欢。

古文:由是人无知者。

现代文:以后怎样,就无人知道了。

古文:火玉

现代文:火玉

古文:会昌元年,扶余国贡三宝: 曰火玉 ,曰 澄明酒 ,及 风松石 。

现代文:会昌元年,扶余国贡入三样宝物:一样叫 火玉 ;一样叫 澄明酒 ;还有一样是 风松石 。

古文:火玉色赤,长半寸,上尖下圆。

现代文:火玉色红,长半寸,上尖下圆。

古文:光照数十步。

现代文:发光能照出几十步远。

古文:积之可以燃鼎。

现代文:把火玉积攒起来,可以烧开锅。

古文:置之室内,冬则不复亦挟纩。

现代文:放到屋里,冬天就不用往衣服里絮棉花了。

古文:宫人常用。

现代文:宫里的人常用这种东西。

古文:澄明酒,亦异方所贡也。色紫如膏,饮之令人骨香。

现代文:也是方国所献,澄明酒,也是方国新献,紫色,膏状,喝起来让人感到骨头都有香味了。

古文:风松石方一丈,莹澈如玉。

现代文:风松石方圆一丈,玉一样晶莹清澈。

古文:其中有树,形若古松偃盖,飒飒焉而凉飚生于其间。

现代文:那上面有树。它的形状像一棵古松仰向天空,飒飒地凉风生于其间。

古文:至盛夏,上令置于殿内,稍秋气飕飕,即令彻去。

现代文:到了盛夏,皇上就把它放到殿内,消暑纳凉。到了秋季,寒气一来,就让把它撤出去。

古文:马脑柜

现代文:马脑柜

古文:武宗好神仙术,遂起望仙台,以崇朝礼。

现代文:唐武宗喜好神仙之术,所以就建了望仙台。还修了隆真室。

古文:更修隆真室,舂百宝屑以涂地。瑶楹金拱,银栏玉砌,晶莹炫耀,看之不足。

现代文:舂百宝为屑用来涂地,用瑶做柱子,用金子做拱门,用银子做门槛,用玉砌墙。莹光闪烁,百看不厌。

古文:内设玳瑁之帐,火齐之床。

现代文:屋里装有用玳瑁做的帐子,用火齐做的床。

古文:焚龙光之香,荐无忧之酒。

现代文:焚烧的是 龙光 香,饮用的是 无忧 酒。

古文:此皆他国所献也。

现代文:这些东西都是外国贡献来的。

古文:帝每斋戒沐浴,召道士赵归真以下,用探希夷之理。

现代文:武宗常斋戒沐浴,召道士赵归真来探讨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道理。

古文:由是室内生灵芝二株,皆如红玉。

现代文:从此室内长出两棵灵芝来,全都像红玉一般。

古文:更遇渤海贡马脑柜,方三尺,深色如茜,所作工巧,无以为比。

现代文:还赶上渤海国贡进马脑柜。这柜三尺正方,颜色很深,像茜色,做工之精巧无以伦比。

古文:帝用贮神仙之书,置之帐侧。紫瑰盆,量容半斛,内外通莹,其色纯紫,厚可一寸,举之则若鸿毛。

现代文:皇上用这柜装神仙之书,放在床头,紫瑰盆,容量可达半斛,内外通体晶莹,纯紫色,厚有一寸,重量轻如鸿毛。

古文:帝嘉其光洁,遂处于仙室,以和药饵。

现代文:皇上喜爱它的光洁,就把它放在仙室,用它和药吃。

古文:后王才人掷玉环,误缺其半菽,上犹叹惜久之。

现代文:后来王才人扔玉环,将紫瑰盆打掉了半个豆粒那么大一块儿,皇上还喟叹惋惜了挺长时间呢。

古文:岑氏

现代文:岑氏

古文:临川人岑氏,尝游山。溪水中见二白石,大如莲实,自相驰逐。

现代文:临川有个姓岑的人,有一次游山,看见溪水中有两块大如莲子的白色石头,自相追逐奔跑。

古文:捕而获之,归置巾箱中。

现代文:岑氏就把两块白石捉住了。回家把它放在箱子里。

古文:其夕,梦二白衣美女,自言姊妹,来侍左右。

现代文:那大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两个穿白衣服的美女,自言她们是姐妹,侍立在他的左右。

古文:既寤,盖知二石之异也。恒结于衣带中。

现代文:梦醒之后,大概知道这两块白石不寻常,就总藏在衣带中。

**古文:后至豫章,有波斯胡人,邀而问之: 君有宝乎? **

现代文:后来他到了豫章,有一个波斯胡人拦住他问: 你有宝贝带在身上吗? 他说: 是的。

古文:曰: 然。 即出二石示之。

现代文:说完他就把二石掏出来给胡人看。

古文:胡人求以三万为市。

现代文:胡人要用三万为价购买。

古文:岑虽宝之而无用,得钱喜,即以与之。

现代文:岑氏虽然珍爱二石,但是留着也没用,就卖了。

古文:以钱为生资,遂致殷赡。

现代文:他用这钱做谋生的本钱,就逐渐致富了。

古文:而恨不能问其石与其所用云耳。

现代文:但他一直为没有问那石头的名字和用处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