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礼公西赤问

**古文:孔子之母既丧,将合葬焉,曰: 古者不祔葬,为不忍先死者之复见也。诗云: 死则同穴。 **

现代文:孔子的母亲死后,准备与他的父亲合葬在一起。孔子说: 古代不合葬,是不忍心再看到先去世的亲人。《诗经》上说: 死则同穴。

古文:自周公已来祔葬矣。

现代文:自周公以来开始实行合葬。

古文:故卫人之祔也,离之,有以闻焉;鲁人之祔也,合之,美夫,吾从鲁。 遂合葬于防。

现代文:卫国人合葬的方式是夫妇棺椁分两个墓穴下葬,这样的事我听说过。鲁国人是夫妇棺椁葬在同一个墓穴,鲁国人的方式好,我赞成鲁国人的合葬方式。 于是把父母合葬在防山。

古文:曰: 吾闻之:古者墓而不坟。

现代文:孔子说: 我听说古代墓地是不做坟头的。

古文: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识也。

现代文:现今我孔丘是个东西南北奔走的人呢,不可以不在墓地上做个标记。

**古文:吾见封之若堂者矣,又见若坊者矣,又见若覆夏屋者矣,又见若斧形者矣。吾从斧者焉。 **

现代文:我见过把坟头筑成四方而高像堂屋形的,又见过下宽上窄像提防的,又见过两边有漫坡像夏代屋顶的,又见过像斧头形的。我赞成像斧头形的。

古文:于是封之,崇四尺。

现代文:于是筑成斧头形坟头,高四尺。

古文:孔子先反虞,门人后。

现代文:孔子先返回去举行虞祭,门人是后回来的。

古文:雨甚,至墓崩,修之而归。

现代文:雨很大,以致墓塌了,门人修好墓才回来。

**古文:孔子问焉,曰: 尔来何迟? **

现代文:孔子问他们: 你们为什么这么迟才来啊?

**古文:对曰: 防墓崩。 **

现代文:门人回答说: 坟墓塌了。

古文:孔子不应。

现代文:孔子没应声。

**古文:三云,孔子弦然而流涕,曰: 吾闻之,古不修墓。 **

现代文:门人说了三次,孔子难过地流下泪来,说: 我听说,古代不在墓上筑坟头。

**古文:及二十五月而大祥,五日而弹琴不成声,十日过禫而成笙歌。 **

现代文:到第二十五月举行大祥祭,又过五天,弹琴不成声调。十天以后,吹笙才吹出调。

**古文:孔子有母之丧,既练,阳虎吊焉,私于孔子曰: 今季氏将大飨境内之士,子闻诸? **

现代文:孔子的母亲去世了,练祭之后,阳虎来吊丧,私下对孔子说: 今天季氏将邀请并款待国内的士人,您听说了吗?

古文:孔子答曰: 丘弗闻也。

现代文:孔子回答说: 我没有听说。

**古文:若闻之,虽在衰至亦欲与往。 **

现代文:如果听到了,虽然还在服丧,也想前去参加。

古文:阳虎曰: 子谓不然乎?

现代文:阳虎说: 您认为我说的不是事实吧?

**古文:季氏飨士,不及子也。 **

现代文:季氏款待士人,没有邀请您。

**古文:阳虎出,曾参间曰: 语之何谓也? **

现代文:阳虎出去后,曾参问道: 您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古文:孔子曰: 己则衰服,犹应其言,示所以不非也。 **

现代文:孔子说: 我正在服丧,还应答他的话,表示我没有责怪他的无理之言。

**古文:原思言于曾子曰: 夏后氏之送葬也,用明器,示民无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而用之,示民疑也。 **

现代文:原思对曾子说: 夏后氏送葬时,殉葬用的是不能使用的明器,是让人知道死者是无知觉的;殷人殉葬用的是生时用的祭器,是让人知道死者是有知觉的;周人两者兼而用之,是表示他们对有知无知是疑惑的。

古文:曾子曰: 其不然矣。

现代文:曾子说: 恐怕不是这样。

古文:夫以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

现代文:明器,是鬼用的;祭器,是人用的。

**古文: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也? **

现代文:古人怎么知道死去的亲人没有知觉呢?

古文:子游问于孔子。

现代文:子游向孔子请教这个问题。

古文:曰: 之死而致死乎,不仁,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乎,不智,不可为也。凡为明器者,知丧道也。

现代文:孔子说: 送走死去的亲人就认为死者没有知觉了,这是不仁的,不可以这样做;送走死去的亲人就认为死者还是有知觉的,这是不智的,也不可以这样做,凡是准备了各种殉葬的器物,是懂得丧葬的礼仪啊。

古文:备物而不可用也,是故竹不成用,而瓦不成膝,琴瑟张而不平,笙竽备而不和,有钟磐而无簨虡。

现代文:所以,准备了各种器物而不能实际使用,竹器不编便不能用,瓦器没烧制不能用,琴瑟张着弦不能弹,笙具备外形而不能吹,有钟而无悬挂的架子不能击打。

古文: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现代文:这些陪葬的器物叫做明器,意思是把死者当做神明来供奉。

古文:哀哉!

现代文:可悲呀。

**古文: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不殆而用殉也。 **

现代文:死者用生者所用的器血来殉葬,这不就近于用真人来殉葬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