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古文:万章问曰: 敢问交际何心也? **

现代文:万章问: 冒昧地请问与人相交会合,用哪种心思?

**古文:孟子曰: 恭也。 **

现代文:孟子说: 恭恭敬敬就行了。

**古文:曰: 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

现代文:万章说: 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就是不恭敬,这是为什么?

**古文:曰: 尊者赐之,曰 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 ,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

现代文:孟子说: 尊贵的人赏赐的,就说: 我收取这个东西,是最佳行为方式吗?或者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呢? 然后再接受,这是不恭敬的,所以不要拒绝。

**古文:曰: 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 其取诸民之不义也 ,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 **

现代文:万章说: 请问我们不在口头上拒绝,而只是在心里拒绝,心想: 这东西取自于民众不是用最佳行为方式。 而用其它借口不接受,难道不可以吗?

**古文:曰: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

现代文:孟子说: 人与人的交往有一定的道路,人与人的相互接受也要遵循社会行为规范,这就是孔子也接受礼物的原因。

古文:万章曰: 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 曰: 不可。

现代文:万章说: 如果现在国门外有个靠打家劫舍为生的强盗,他以正当理由送礼,按礼节赠送,这样也可以接受他抢来的东西吗? 孟子说: 不可以接受。

**古文:康诰曰: 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

现代文:《康诰》上说: 杀人而掠夺财物,强悍不怕死,凡是人民没有不憎恶的。

古文:是不待教而诛者也。

现代文:这种人不必等待教育就可以诛杀他。

古文: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

现代文:殷从夏接受这条法规,周又从殷接受这条规,这是他们所不愿意更改的。

**古文: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

现代文:如今这种杀人越货的现象愈演愈烈,如何能接受这种馈赠呢?

古文:曰: 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

现代文:万章说: 如今的诸侯们所取的都是人民的,就好像是抵御人民。

**古文: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 **

现代文:如果善于用社会行为规范来会合,这些君子也接受,请问这有什么说法呢?

古文:曰: 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

现代文:孟子说: 你以为有圣王兴起,就会对现在的诸侯们一律加以诛杀吗?

古文: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现代文:还是经过教育仍不悔改再去诛杀?

古文: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

现代文:所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去巧取豪夺的叫强盗,这是从高度抽象的角度考虑的。

古文: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

现代文:并不是把他看成是真的强盗。孔子在鲁国当官的时候,鲁国人玩争夺猎物的游戏,孔子也参加玩这种游戏。

**古文: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

现代文:争夺猎物尚且可以,何况于接受他们的赏赐?

**古文:曰: 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 **

现代文:万章说: 那么孔子之所以当官,不是为了从事人生的道路吗?

**古文:曰: 事道也。 **

现代文:孟子说: 他是在从事人生的道路。

**古文: 事道奚猎较也? **

现代文:万章说: 从事人生的道路还要去争夺猎物吗?

**古文:曰: 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 **

现代文:孟子说: 孔子先用文书籍册规正祭祀仪式上用的器物,不用四方献来的食物供祭祀改变文书籍册规正之用。

**古文:曰: 奚不去也? **

现代文:万章说: 那么孔子为什么不离去呢?

古文:曰: 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

现代文:孟子说: 他是为了兆民,兆民足以有所行为,而国君不行为,而后他才离去,所以他没有在一个地方淹留过三年。

古文: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也。

现代文:孔子有时见到道可行而可以出来当官,有时可以会合时可以当官,有时因国君养贤而当官。

**古文: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

现代文:对季桓子,是道可行才当官;对卫灵公,是为了会合其意才当官;对卫孝公,是因为国君养贤才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