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八

古文:刘延孙,彭城吕人,雍州刺史道产子也。

现代文:刘延孙,彭城吕县人,是雍州刺史刘道产的儿子。

古文:初为徐州主簿,举秀才,彭城王义康司徒行参军,尚书都官郎,为钱唐令,世祖抚军、广陵王诞北中郎中兵参军、南清河太守。世祖为徐州,补治中从事史。

现代文:最先他当徐州主簿,被选为秀才,接着当彭城王刘义康司徒行参军,尚书都官郎,钱唐令,世祖的抚军,广陵王刘诞北中郎中兵参军,南清河太守,世祖当徐州刺史时,他补任治中从事史。

古文:时索虏围县瓠,分军送所掠民口在汝阳,太祖诏世祖遣军袭之,议者举延孙为元帅,固辞无将用,举刘泰之自代。

现代文:当时魏军围攻县瓠,分出一部分部队护送他们掠夺的百姓停留在汝阳,文帝命令世祖派部队截取他们,决策的人都选刘延孙当元帅。延孙坚决辞让,说自己不是当将领的材料,而推荐刘泰之代替自己。

古文:泰之既行,太祖大怒,免延孙官。

现代文:刘泰之出发以后,太祖非常愤怒,免除刘延孙的官职。

古文:为世祖镇军北中郎中兵参军,南中郎谘议参军,领录事。世祖伐逆,府缺上佐,转补长史、寻阳太守,行留府事。

现代文:接着刘延孙当孝武帝镇军北中郎中兵参军,南中郎谘议参军,兼管录事事务,世祖孝武帝讨伐逆贼刘邵,中郎府缺少一个上等官吏,刘延孙便转补做长史,寻阳太守,代管留府事务。

古文:世祖即位,以为侍中,领前军将军。下诏曰: 朕藉群能之力,雪莫大之耻,以眇眇之身,托于王公之上,思所以策勋树良,永宁世烈。新除侍中、领前军将军延孙率怀忠敏,器局沈正,协赞义初,诚力俱尽。左卫将军竣立志开亮,理思清要,茂策忠谟,经纶惟始,俾积基更造,咸有勤焉。

现代文:世祖登位做皇帝,让延孙做侍中,兼任前军将军,世祖下诏书说: 我借助众位贤人的辅助,雪去莫大的耻辱,以自己小小的身份,处在公卿们的上面,想到怎样地赏赐立了功勋的人和选任贤人,永远安宁天下,最近任命的侍中,兼领前军将军刘延孙心怀忠诚,聪明智慧,品质良好,在起义之初便全力拥护协助于我,竭尽他所有的力量,左卫将军颜竣有明确的远大理想,思想明确而简洁,计策不断,而且把忠诚的建议多次上献。

**古文:宜显授龟社,大启邦家。延孙可封东昌县侯,竣建城县侯,食邑各二千户。 **

现代文:从一开始便管理很多了不起的大事,使我成就这么大的事业,他们都有功劳,应该对他们封以土地和国家,也增强我朝的好运气。刘延孙可以封爵东昌县侯,颜竣建城县侯,每人食邑二千户。

古文:其年,侍中改领卫尉。

现代文:当年,延孙由侍中改为卫尉。

古文:孝建元年,迁丹阳尹。臧质反叛,上深以东土为忧,出为冠军将军、吴兴太守,置佐史。

现代文:孝建元年他迁官丹阳尹,臧质反叛时孝武非常担心东方,让延孙出去做冠军将军、吴兴太守。

古文:事平,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徐州大中正。

现代文:并允许设置手下佐吏长史等官。臧质的反叛被平定后,他被征调为尚书右仆射,兼领徐州大中正。

古文:遣至江陵,分判枉直,行其诛赏。

现代文:派他到江陵,甄别各种好人坏人,允许他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古文:三年,又出为南兗州刺史,加散骑常侍。

现代文:孝建三年又出外当南兖州刺史,加官散骑常侍。

古文:仍徙为使持节、监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镇军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以疾不行。留为侍中、护军,又领徐州大中正。素有劳患,其年增笃,诏遣黄门侍郎宣旨问疾。

现代文:同时转官使持节,监雍梁北南秦四州郢州的竟陵随二郡诸军事、镇军将军、雍州刺史,因为患病而没有成行,留下来当侍中、护军又兼领徐州大中正,因为他一贯有肺病,当年病情更加严重,孝武帝派黄门侍郎传圣旨问候他的病情。

古文:大明元年,除金紫光禄大夫,领太子詹事,中正如故。其年,又出为镇军将军、南徐州刺史。先是,高祖遗诏,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

现代文:大明元年,他被任为金紫光禄大夫,兼领太子詹事,中正照旧,当年,又出外当镇军将军,南徐州刺史,先前高祖留下的诏书说: 京口这么重要的地方,离京城不远,如果不是皇室近亲,不能镇守。

古文:延孙与帝室虽同是彭城人,别属吕县。刘氏居彭城县者,又分为三里,帝室居绥舆里,左将军刘怀肃居安上里,豫州刺史刘怀武居丛亭里,及吕县凡四刘。

现代文:刘延孙和皇室虽然都是彭城人,但另居吕县,刘氏居在彭城县的,又分两处住居,皇室老家居在绥舆里,左将军刘怀肃居住在安上里,豫州刺史刘怀武居住在丛亭里,和吕县刘氏共称为 四刘 。

古文:虽同出楚元王,由来不序昭穆。

现代文:他们虽然都出自楚元王,但从来没有划定辈分族房。

古文:延孙于帝室本非同宗,不应有此授。

现代文:刘延孙和皇帝本来不是同一个宗族,不应该有这个任命。

古文:时司空竟陵王诞为徐州,上深相畏忌,不欲使居京口,迁之于广陵。

现代文:当时司空竟陵王刘诞当徐州刺史,孝武帝非常害怕而又忌恨刘诞,不想叫刘诞驻守京口,便迁他的治所到广陵城。

古文:广陵与京口对岸,欲使腹心为徐州,据京口以防诞,故以南徐授延孙,而与之合族,使诸王序亲。

现代文:广陵和京口正对岸,孝武想叫亲信心腹当徐州刺史占据京口防卫刘诞,所以将南徐州刺史的职务授予刘延孙,而且和他叙上同一个房族,叫各个亲王和他攀叙上亲戚关系。

古文:三年,南兗州刺史竟陵王诞有罪,不受征,延孙驰遣中兵参军杜幼文率兵起讨。既至,诞已闭城自守,乃还。

现代文:大明三年南兖州刺史竟陵王刘诞有罪,不接受朝延的征调,刘延孙迅速派中兵参军杜幼文率兵伐刘诞,到了广陵城,刘诞已经关闭城门防守起来。

古文:诞遣使刘公泰赍书要之,延孙斩公泰,送首京邑。复遣幼文率军渡江,受沈庆之节度。其年,进号车骑将军,加散骑常侍,给鼓吹一部。

现代文:杜幼文只好回来,刘诞派使者刘公泰带着书信邀请刘延孙同时反叛,刘延孙将刘公泰斩首,把刘公泰的脑袋送到京城,又派杜幼文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接受沈庆之的指挥,当年,刘延孙进官车骑将军,加官散骑常侍,赏赐鼓吹一部。

**古文:五年,诏延孙曰: 旧京树亲,由来常准。卿前出所有别议,今此防久弭,当以还授小兒。 **

现代文:大明五年,孝武给刘延孙下诏书说: 过去京口的镇守往往选用皇室人物,是一贯的规矩,这一次出镇是另外的原因,现在这个城的防守不需要,应该把它转授给我的儿子。

古文:征延孙为侍中、尚书左仆射,领护军将军。延孙疾病,不任拜起,上使于五城受封版,乘船自青溪至平昌门,仍入尚书下舍。又欲以代硃修之为荆州,事未行,明年,卒,时年五十二。上甚惜之,下诏曰: 故侍中尚书左仆射、领护军将军东昌县开国侯延孙,风局简正,体识沈明,绸缪心膂,自蕃升朝,契阔唯旧,几将二纪。

现代文:征调刘延孙当侍中、尚书左仆射,兼领护军将军,这时,刘延孙突然病得很厉害,不能起来拜官,孝武叫人在五城接受延孙每日的封牌,坐船从青溪到平昌门,同时到中书省居住养病,又想让刘延孙代理朱修之当荆州刺史,还未拜职,第二年刘延孙去世,当时五十二岁,孝武非常痛惜,下诏书说: 前侍中,尚书左仆射兼领护军将军东昌县开国侯延孙风度高洁,器局严正,见识深远,明白畅达。

古文:灵业中圮,则首赞宏图;义令既举,则任均萧、寇。

现代文:为国家的事业做了很多的工作,从外州到朝廷,同样勤劳肯干,多达二十四年,在国家出现动乱时,他最先赞成起事讨贼,义兵发动,他则像萧何寇恂那样照顾后方,使我无后顾之忧。

古文:器允栋干,勋实佐时。

现代文:他气质平允,可算是栋梁之才。

古文:及累司马两官,出内尹牧,惠政茂课,著自民听,忠谟令节,简乎朕心。

现代文:他对于本朝确实是立下了功勋,经历两朝在内是好尹令,在外是好刺史,他的仁政和杰出的成绩,人民看得很清楚,忠诚的计策,高尚的气节也叫我深深铭记。

古文:方燮和台阶,永毗国道,奄至薨殒,震恸兼深。

现代文:正要让他兼任三公台职;管理各种事务,永远保护国家大业,谁知突然去世。我心里深深悲痛。

**古文:考终定典,宜尽哀敬。可赠司徒,给班剑二十人,侍中、仆射、侯如故。 **

现代文:考察他一生的功过,评价他的整个功劳,应该深深的哀悼他,可以给他赠官司徒,赐给班剑二十人,侍中仆射侯爵如旧。

古文:有司奏谥忠穆,诏为文穆。又诏曰: 故司徒文穆公延孙,居身寡约,家素贫虚,每念清美,良深凄叹。

现代文:有关部门上奏谥号名忠穆,诏书说给他谥号为文穆,另又下诏书说: 前司徒文穆公刘延孙,生活朴素,家庭贫困,我每每想起他的这种高尚的品行,总是深深的感叹。

**古文:葬送资调,固当阙乏,可赐钱三十万,米千斛。 **

现代文:葬送的各种器具,一定有所缺乏,可以赏赐他家钱财三十万、一千斛米。

古文:子质嗣,太宗泰始中,有罪,国除。延孙弟延熙,义兴太守,在《孔觊传》。

现代文:他的儿子刘质继承爵位,太宗泰始中,犯了罪,封爵被取消,刘延孙的弟弟延熙,官义兴太守,事迹见《袁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