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三

古文:谢方明,陈郡阳夏人,尚书仆射景仁从祖弟也。

现代文: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是尚书仆射谢景仁的叔祖的孙子。

古文:祖铁,永嘉太守。

现代文:谢方明的祖父谢铁,官至永嘉太守。

古文:父冲,中书侍郎。

现代文:父亲谢冲,官至中书侍郎。

古文:家在会稽,谢病归,除黄门侍郎,不就。

现代文:谢冲家在会稽,因病辞官在家,被任为黄门侍郎,谢冲未应命。

古文:为孙恩所杀,追赠散骑常侍。

现代文:后,被孙恩杀死,被追封散骑常侍。

古文:方明随伯父吴兴太守邈在郡,孙恩寇会稽,东土诸郡皆响应,吴兴民胡桀、郜骠破东迁县,方明劝邈避之,不从,贼至被害,方明逃窜遂免。

现代文:谢方明随同伯父吴兴太守谢邈在郡上,孙恩侵犯会稽,东边各郡都响应,吴兴百姓胡粲、郜骠攻破东迁县,谢方明劝谢邈躲避一下,谢邈不听从。起义部队一到,谢邈便被杀了。

古文:初,邈舅子长乐冯嗣之及北方学士冯翊仇玄达,俱往吴兴投邈,并舍之郡学,礼待甚简。

现代文:谢方明逃脱免除祸害。当初谢邈的舅表兄长乐人冯嗣之和北方学士冯翊、仇玄达,都到吴兴投奔谢邈。谢邈把他们安置在本郡学舍,招待很简略。

古文:二人并忿愠,遂与恩通谋。

现代文:二人都很怨愤,于是和孙恩私通。

古文:恩尝为嗣之等从者,夜入郡,见邈众,遁,不悟。

现代文:孙恩曾经冒充冯嗣之的随从人员,半夜到郡城中,看到谢邈手下人员不少,逃跑了,但并没有改变计划。

古文:本欲于吴兴起兵,事趣不果,乃迁于会稽。

现代文:孙恩本来打算在吴兴起义,这里没有成功,于是转到会稽。

古文:及郜等攻郡,嗣之、玄达并豫其谋。

现代文:到郜骠等人进攻吴兴时,冯嗣之、仇玄达都参与其事。

古文:刘牢之、谢琰等讨恩,恩走入海,嗣之等不得同去,方更聚合。

现代文:刘牢之、谢琰等讨伐孙恩,孙恩逃到海上,冯嗣之等不能一起逃走,于是便聚集一起。

古文:方明结邈门生义故得百余人,掩讨嗣之等,悉禽而手刃之。

现代文:谢方明结聚谢邈的门生故吏一百多人,掩袭冯嗣之等,都抓住了,并将他们全部亲手杀死。

古文:于时荒乱之后,吉凶礼废。

现代文:当时正当饥荒祸乱之后,喜礼和丧礼的仪式都被废弃不用。

古文: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而营举凶事,尽其力用;数月之间,葬送并毕,平世备礼,无以加也。

现代文:谢方明全家遇到祸乱,资产全部丧失,但经营安葬事务,竭尽全力,几月之间,安葬事情结束。而这些礼仪在平时候也不会多到哪去。

古文:顷之,孙恩重没会稽,谢琰见害。

现代文:不久以后,孙恩再次攻下会稽郡,谢琰被杀。

古文:恩购求方明甚急。

现代文:孙恩通缉谢方明,很急迫。

古文:方明于上虞载母妹奔东阳,由黄蘖峤出鄱阳,附载还都,寄居国子学。

现代文:谢方明在上虞用车载着母亲和妹妹逃奔东阳,从黄峤奔鄱阳,送母亲和妹妹回到首都,寄居在国子学校。

古文:流离险厄,屯苦备经,而贞立之操,在约无改。

现代文:其中的流落险阻,艰难万分。但谢方明的坚韧独立精神,丝毫不改。

古文:元兴元年,桓玄克京邑,丹阳尹卞范之势倾朝野,欲以女嫁方明,使尚书吏部郎王腾譬说备至,方明终不回。

现代文:元兴元年,桓玄攻克京城,丹阳尹卞范之权倾当时,想把女儿嫁给谢方明,叫尚书吏部郎王腾说服开导他,谢方明最终没有顺从。

古文:桓玄闻而赏之,即除著作佐郎,补司徒王谧主簿。

现代文:桓玄听说此事,非常称赞他,马上任命他为著作佐郎,补任司徒王谧的主簿。

古文:从兄景仁举为高祖中兵主簿。

现代文:方明的堂兄谢景仁推荐方明为高祖的中兵主簿。

古文:方明事思忠益,知无不为。

现代文:谢方明碰到任何事都非常忠心卖力,无所不至。

**古文:高祖谓之曰: 愧未有瓜衍之赏,且当与卿共豫章国禄。 **

现代文:高祖对他说: 很惭愧,我没有给你什么财物赏赐,姑且和你共享豫章国的俸禄。

古文:屡加赏赐。方明严恪,善自居遇,虽处暗室,未尝有惰容。

现代文:多次赏赐他,谢方明严肃而恭敬,善于自处,即使在暗室中,也未曾表现出懈惰的仪表。

古文:无他伎能,自然有雅韵。

现代文:他没有什么特别技能,却天然表现出一副高雅的风度。

古文:从兄混有重名,唯岁节朝宗而已。

现代文:他的堂兄谢混名重天下,谢方明也不过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过去拜谒一下而已。

古文:丹阳尹刘穆之权重当时,朝野辐辏,不与穆之相识者,唯有混、方明、郗僧施、蔡廓四人而已;穆之甚以为恨。

现代文:丹阳尹刘穆之权盖当时,朝廷民间人物都惟恐趋奉不及。而未和刘穆之相结交的只有谢混、谢方明、郗僧施、蔡廓四个人而已。刘穆之相当怨恨他们。

**古文:方明、廓后往造之,大悦,白高祖曰: 谢方明可谓名家驹。直置便自是台鼎人,无论复有才用。 **

现代文:谢方明、蔡廓后来拜访他,刘穆之高兴万分,对高祖说: 谢方明可说是名家的千里马,一任职便可当三公宰相,更不用说他还有其他本领。

古文:顷之,转从事中郎,仍为左将军道怜长史、高祖命府内众事,皆咨决之。

现代文:不久,谢方明转任从事中郎,同时当左将军刘道怜的长史。高祖叫道怜把府中杂事都交谢方明决定。

古文:随府转中军长史。寻更加晋陵太守,复为骠骑长史、南郡相,委任如初。

现代文:随同本府转任中军长史、不久又兼任晋陵太守,再当骠骑长史,南郡国相,对他的委任和当初一样。

古文:尝年终,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使过正三日还到。

现代文:当年年终,江陵县的狱中犯人,无论罪行大小,谢方明都把他们放回家,叫他们过了正月初三再来。

古文:罪应入重者有二十余人,纲纪以下,莫不疑惧。

现代文:其中重罪的人有二十多名,谢方明的部下各吏无不怀疑而担心。

古文:时晋陵郡送故主簿弘季盛、徐寿之并随在西,固谏以为: 昔人虽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

现代文:当时晋陵郡送行前主簿弘季盛、徐寿之都随同到西方,复进谏说: 古人虽然也有这种事,也许是书中的夸大之辞。

**古文:且当今民情伪薄,不可以古义相许。 **

现代文:况且当今民心虚伪而刻薄,不能用古人大义来期待他们。

古文:方明不纳,一时遣之。

现代文:谢方明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一下子便把犯人给放了。

古文:囚及父兄皆惊喜涕泣,以为就死无恨。

现代文:犯人及其父兄都惊喜流泪,认为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

古文:至期,有重罪二人不还,方明不听讨捕。

现代文:期限一到,犯有重罪的有两人没有返回,方明不允许讨捕。

古文:其一人醉不能归,逮二日乃反;余一囚十日不至,五官硃千期请见欲白讨之,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囚自当反。

现代文:原来其中一人喝醉了未能回来,到了第二天才来。另一个犯人十天还不回来,五官朱千期请见谢方明说要逮捕那个人,谢方明知道朱千期为的是犯人事,叫身边的人谢绝五官朱千期,叫他不需进去,犯人自然会返回。

古文:囚逡巡墟里,不能自归,乡村责让之,率领将送,遂竟无逃亡者。

现代文:那个犯人在村中踯躅不想回去,乡人们责怪他,一起把他送回郡中监狱,最后没有一个逃跑的。

古文:远近咸叹服焉。

现代文:远近的人听说此事,又感叹又佩服。

古文:遭母忧,去职。服阕,为宋台尚书吏部郎。

现代文:恰遇他的母亲去世,方明于是辞了官职,服丧期满后,又当宋国的台府的尚书吏部郎。

古文:高祖受命,迁侍中。

现代文:宋高祖称帝,谢方明迁任侍中。

古文:永初三年,出为丹阳尹,有能名。

现代文:永初三年出外当丹阳尹,很有能干的名声。

古文:转会稽太守。

现代文:再转任会稽太守。

古文:江东民户殷盛,风俗峻刻,强弱相陵,奸吏蜂起,符书一下,文摄相续。

现代文:江东地区人口繁盛,风俗刻薄,强欺弱,奸猾小吏到处都是。每次上面文书一下,下面便符令逼迫相继。

古文:又罪及比伍,动相连坐,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邑里惊扰,狗吠达旦。

现代文:又喜欢株连犯罪的人,一人犯罪,邻人也不放过,以至一村百姓放弃了生活生产,村庄惊动不安,狗叫声日夜不断。

古文:方明深达治体,不拘文法,阔略苛细,务存纲领。

现代文:谢方明深知政治方法,不按文法办事,无论大事小事,只提纲挈领,大处着眼,小处忽略。

古文:州台符摄,即时宣下,缓民期会,展其办举;郡县监司,不得妄出,贵族豪士,莫敢犯禁,除比伍之坐,判久系之狱。

现代文:州中的文书一到,他马上公布下去,缓和人民交租的期限,让他们能完成任务。郡县中的官吏不能轻易外出,贵族豪绅没有人敢犯规。除去株连法律,判决长期关押的犯人。

古文:前后征伐,每兵运不充,悉发倩士庶;事既宁息,皆使还本。

现代文:前前后后的征讨,每次后勤兵力不够他都征发士族,庶族人士,事情完成以后,都叫他们回去。

古文:而属所刻害,或即以补吏。

现代文:他的部属做了对不起百姓的事,谢方明便叫那人当小吏。

古文:守宰不明,与夺乖舛,人事不至,必被抑塞。

现代文:官员不贤明、处事昏乱、人事弄得不好的,必然被禁锢,不得升迁。

古文:既早亡,且轻薄多尤累,故官位不显。

现代文:谢方明削减冗员,留下精干官吏,各人明确自己的职责。

古文:无子。

现代文:东边人民到今天还称赞他。

古文:弟惠宣,竟陵王诞司徒从事中郎,临川内史。

现代文:他性格非常宽容,记住别人的优点,从未对别人有任何否定,代理前人的事务,不改变其中的方法,有必须更改的,必定以渐近的办法改过来,使无迹可查。

古文:江夷,字茂远,济阳考城人也。

现代文:元嘉三年,他在任上逝世,享年四十七岁。江夷字茂远,济阳考城人。

古文:祖霖彡,晋护军将军。

现代文:祖父江,是晋朝的护军将军。

古文:父敳,骠骑咨议参军。

现代文:父亲江岂攵,官至骠骑谘议参军。

古文:夷少自藻厉,为后进之美。

现代文:江夷少年时努力学习,是年轻一辈中出众人才。

古文:州辟主簿,不就。

现代文:本州征用他为主簿,他未应命。

古文:桓玄篡位,以为豫章王文学。

现代文:桓玄篡位时用他当豫章王文学。

古文:义旗建,高祖板为镇军行参军,寻参大司马琅邪王军事,转以公事免。

现代文:义兵奋起时,高祖任他为镇军行参军,不久又当大司马琅王牙王军事。因为公事没处理好,被免职。

古文:顷之,复补主簿。

现代文:不久再补任主簿。

古文:豫讨桓玄功,封南郡州陵县五等侯。

现代文:因为参与讨伐桓玄有功,他被封为南郡州陵县五等侯。

古文:孟昶建威府司马,中书侍郎,中军太尉从事中郎,征西大将军道规长史、南郡太守,寻转太尉咨议参军,领录事,迁长史,入为侍中,大司马,从府公北伐,拜洛阳园陵,进至潼关。

现代文:又当孟昶的建威府司马、中书侍郎、中军太尉从事中郎、征西大将军刘道规的长史、南郡太守。不久又转任太尉谘议参军、兼任录事,迁任长史,进宫当侍中、大司马,随从刘裕北伐。江夷拜谒洛阳的晋朝皇陵,进军到潼关。

古文:还领宁远将军、琅邪内史、本州大中正。

现代文:回来又兼宁远将军、琅王牙的内史、本州的大中正。

古文:高祖命大司马府、琅邪国事,一以委焉。

现代文:高祖委托他管理大司马府和琅王牙国的大小事务。

古文:宋台初建,为五兵尚书。

现代文:宋国府台机构刚设立,江夷当五兵尚书。

古文:高祖受命,转掌度支。出为义兴太守,加秩中二千石,以疾去职。

现代文:高祖称帝,转任掌度支,又出外当义兴太守,加俸禄到二千石,因病离职。

古文:寻拜吏部尚书,为吴郡太守。

现代文:不久拜任吏部尚书,当吴郡太守。

古文:营阳王于吴县见害,夷临哭尽礼。

现代文:营阳王在吴县被杀,江夷亲临哭泣,很符合礼节。

古文:又以兄疾去官。

现代文:又因为兄长病了,离职。

古文:复为丹阳尹,吏部尚书,加散骑常侍,迁右仆射。

现代文:后又再当丹阳尹、吏部尚书,加官散骑常侍,迁任右仆射。

古文:夷美风仪,善举止,历任以和简著称。

现代文:江夷外表美丽,举动洒脱,在历届任职中,以和平简洁著称。

古文:出为湘州刺史,加散骑常侍,未之职,病卒,时年四十八。

现代文:再出为湘州刺史,加官散骑常侍,未到任,便病死了,享年四十八岁。

古文:遗命薄敛蔬奠,务存俭约。

现代文:他留下遗言让简单安葬,祭祀用蔬菜,必须节俭朴素。

古文:追赠前将军,本官如故。

现代文:被追认为前将军,原来官职照旧。

古文:子湛,别有传。

现代文:他的儿子江湛,另外有传记。